⑴ 考拉(樹袋熊)的全面介紹
樹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有袋哺乳類。它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對大耳朵,鼻子扁平,無尾,身披一層濃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長約80厘米,體重可達15千克左右。它四肢粗壯,尖爪銳利,善於攀樹,整日以樹為家,就連睡覺也不下來。由於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很大,食路狹窄,非桉葉不吃。雖然澳大利亞有300多種桉樹,可樹袋熊只吃其中的12種 。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 。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每年夏季是樹袋熊的交配時期,雌性樹袋熊懷孕一個月後,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僅產一仔,很少有雙胎 。小樹袋熊出生時體長只有2厘米左右,體重僅5.5 克,猶如一條小爬蟲,但能鑽進母親腹部的皮質育兒袋內,吸吮乳汁。五個月後,小樹袋熊體長可達16厘米,可它還撒嬌似地趴在母親背上,或者舒適地躺在母親懷中,直到一歲時,才依依不捨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野外生活。樹袋熊的壽命一般為12年左右。
樹袋熊屬於澳大利亞有袋類,它有大大的鼻子,最愛吃桉樹葉,十分憨厚可愛。
樹袋熊的體形肥胖,毛又軟又後,大腦袋圓滾滾的,光突突的大鼻子非常突出,十分逗人喜愛,幾乎象中國的熊貓一樣有名。一隻成年的樹袋熊可達10公斤,體長1米。
樹袋熊的育兒袋和袋鼠不同,它們的育兒袋是向後張開的,乳頭也只有兩個。不過小袋熊在裡面還是可以感到很舒適。
樹袋熊從小就會爬樹,它們下樹的時候總是倒退著的,總是屁股先著地。而且動作十分緩慢。
樹袋熊長有適合挖掘的鐵鍬形爪子,是一種會挖洞的有袋類動物。在所有會挖洞的哺乳動物中要屬樹袋熊挖的洞最大。往往長達十米,洞口直徑六十厘米,有些洞穴在地下有兩米深。
樹袋熊的主食是桉樹葉,它們至少可以吃近五十種桉樹的葉子,還有吃桉樹以外的桃金娘科植物的葉子。小通常在冬季小袋熊在冬季出生,幾個月以後,在洞內開始練習短途爬行。當母袋熊離洞覓食時,幾乎總是把它的幼子放入袋中。小袋熊長到8個月的時候,它就永遠脫離了育兒袋,但還一直跟著母袋熊。到再過四個月後才完全獨立生活。
⑵ 考拉是動物嗎
是動物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1]
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中文學名:
樹袋熊
別稱:
考拉、無尾熊、可拉熊、樹懶熊
二名法:
Phascolarctos cinere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亞綱:
後獸亞綱
目:
有袋目
科:
樹袋熊科
屬:
樹袋熊屬
分布區域: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沿海的尤加利樹林區(桉樹林區)
保護級別:
無危
目錄
外形特徵
分布范圍
生活習性
生長繁殖
生長環境
易染疾病
種群現狀
保護級別
進化過程
展開
外形特徵
分布范圍
生活習性
生長繁殖
生長環境
易染疾病
種群現狀
保護級別
進化過程
展開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考拉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考拉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叉上睡覺。考拉四肢粗壯,利爪長而彎曲,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善於攀樹,且多數時間呆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
北部考拉體型數據:雄性頭體長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頭體長為68厘米、重量5.1公斤
南部考拉體型數據:雄性頭體長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頭體長為72厘米、重量8.5公斤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出色的平衡感。[2]
考拉熊母子
考拉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於處理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3]
身上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恆定,下雨時還可以當雨衣使用,以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考拉的皮毛呈現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種顏色,其中胸部、頸部、四肢和耳朵內側具白色斑塊。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2]
樹袋熊(5張)
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時的時間來睡覺和休息,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採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過去,因為考拉幾乎整天都在睡覺,所以,人們以為考拉是採食了桉樹葉而中毒的緣故。考拉這種幾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狀態,實際上是它們在長期進化進程中形成的適應低營養的食物、同時節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陳代謝適應機制。[3]
考拉鼻子特別發達,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並發覺哪些可以採食,哪些有毒而不能採食。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系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通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盡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3]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有袋類動物,分布澳大利亞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考拉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幾乎從不下地飲水,這是因為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考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它們的肝臟十分奇特,能分離桉樹葉中的有毒物質。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正是因為考拉的主要食物——桉樹葉含有毒物質,考拉的睡眠時間很長以消化有毒物質,每日需睡眠17~20小時。
考拉通過發出的嗡嗡聲和呼嚕聲交流,也會通過散發的氣味發出信號。
白天,考拉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雖大,卻很挑食。600多種桉樹中,只吃其中12種。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樹袋熊(16張)
考拉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從不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考拉反應極慢,這個動物反射弧好像特別的長。曾經有人嘗試,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經過很久的時間才驚叫出聲。[1]
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考拉有一個特別的消化纖維的器官----肓腸。肓腸中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將食物中的纖維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盡管如此,考拉所吃進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
考拉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從而保證食物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統中,並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而這種非常低下緩慢的新陳代謝活動,同時也讓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省能量,保存體力。所以考拉的睡眠時間很長以消化有毒物質。不同種類的桉樹分布在澳大利亞的不同地區,因此,分別生活在維多利亞與昆士蘭的考拉,可能會吃完全不同種的桉樹葉,所以,考拉有時也會嘗試採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歡樹葉、茶樹葉或者白千層屬植物。考拉如果吃慣了某地的桉樹就對別的桉樹不感興趣了,所以說考拉對食物很挑剔。[1]
樹袋熊
樹袋熊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樹袋熊。樹袋熊會在樹基部留下自己小球狀的排泄物。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前一隻考拉身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尚未自然風化消失。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范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繁殖種群。發現別的考拉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考拉家域范圍的大小取決於其未開墾的棲息環境質量,其中一項重要的標准就是考拉採食的關鍵樹種的密度。
總是有一些暫時游盪於穩定群體之外的雄性樹袋熊,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並成為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3]
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新生的考拉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絨,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
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像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生活在育兒袋口中直至1歲左右,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麼,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所以,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
考拉的妊娠期為35天,通常情況下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0~5.5克重。
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新生的考拉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絨,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種食物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小考拉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一直食用這種食物,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小考拉食用時會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盲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4]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經過6個月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奶頭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小考拉會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尋找自己的領地。到3~4歲性成熟,平均年齡為10~15年左右。[4]
考拉卡通形象(5張)
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風險,佔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4]
由於樹袋熊數量驟減,歷史上存在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後期的巨型樹袋熊走向了滅絕,由此,樹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親繁殖。
編輯本段生長環境
考拉(20張)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只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採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考拉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考拉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考拉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5]
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樹袋熊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樹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脅。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極有可能遭遇車禍及狗攻擊。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4]
編輯本段易染疾病
考拉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可以發現的是考拉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6]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樹袋熊外貌
隨著人類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園擴張,樹袋熊的棲息地和生活環境逐漸縮小,以至於有些樹袋熊已經走進了人類生活的范圍,這對於它們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經常會有樹袋熊被寵物狗咬傷,被電纜電傷。所以在澳洲當地很多有愛心的居民開始收養受傷的樹袋熊,然後再把它們送到樹袋熊之家進行療養。
由於考拉對食物很挑剔,桉樹不受法律保護,人類持續侵佔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種因素,考拉的數量驟減。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只。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切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
,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只。[7]
樹袋熊准確數量無人知曉,專家估計澳大利亞的樹袋熊數量有可能在43000隻至30萬只不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數字正因為頻繁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緩慢下降。被車輛撞擊或碾壓已經成為造成考拉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澳大利亞反復對考拉數量加以控制[8]
2004年 澳大利亞計劃屠殺兩萬考拉,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最終未實施。
2005年 考拉數量失控,澳大利亞斥巨資對袋鼠島上的8000餘只考拉實施絕育措施。
2006年
澳大利亞為控制考拉數量繼續增長,科學家為考拉專門研究出有效的微型避孕裝置;6隻考拉「移民」中國大陸,定居廣州香江野生動物世界,並順利繁殖成功。
2007年
在澳大利亞考拉雖然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動物,但桉樹卻不受法律保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桉樹被砍伐,而這些以桉樹葉為食的考拉可能會在未來15年內滅絕。
2008年 溫室氣體不斷增高,考拉麵臨無食危機。
2009年 「艾滋病」威脅澳大利亞考拉,6年數量銳減過半。[1]
2010年1月份,澳大利亞一對考拉母子被人用槍射傷。(有關法律規定,殘忍傷害考拉為重罪,肇事者可被判處入獄2年或罰款30萬澳元,約合28萬美元。)11月份,澳大利亞一對考拉母子被氣槍擊中,考拉的母親已當場死亡,小考拉身中15彈,從樹上跌落下來生命垂危。
2011年
澳大利亞洪水兇猛,昆士蘭州考拉保護園區的考拉們被迫搬家。澳大利亞議員9月22日建議為考拉修建更多的地下通道,並設置更加嚴格的限速規定,以保護考拉在公路上的安全。[8]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1930年,公開獵殺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然而,除了新南威爾士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之外,卻沒有法律來保護那些考拉賴以生存和隱蔽的桉樹林。[4]
2012年4月,澳大利亞環境部長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將把棲居在東部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和首都直轄區的考拉列入瀕危保護動物之列。[9]
編輯本段進化過程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
goribun等等。
當新的殖民者進入澳洲大陸的時候,毀林墾田開始了,澳洲本土的動物開始失去它們的棲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絕滅,新南威爾士的考拉也接近絕滅,而維多利亞的考拉估計不到500隻。於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點開始向北轉向了昆士蘭。19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了一個為期6個月的狩獵解禁期,期間,有一百萬只考拉被獵殺。盡管1927年允許獵殺考拉的特別季節被正式取消,但是,當禁令重新被取消時,在短短的1個多月的時間,就有超過80萬只的考拉被獵殺。[2]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考拉雖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項重要食物來源,可是,這並不妨礙它們繁榮昌盛。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諸如考拉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澳洲考拉瀕危,是誰推進了考拉的滅絕? .雅虎自然[引用日期2013-07-11].
2. 考拉科普知識:考拉的歷史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7-11].
3. 考拉科普知識:考拉的身體特徵 .新浪[引用日期2013-07-11].
4. 考拉科普知識:考拉的生命周期與繁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7-11].
5. 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樹袋熊 .中華自然科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1].
⑶ 澳大利亞動物數量怎麼統計的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萬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由於環境穩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近幾十年來外來物種通過不同途徑進入澳大利亞,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鴯鶓(Emu)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樹袋熊(Koala)
又名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墨爾本有一個考拉保護區,在距離布里斯班一公里處也有一考拉保護區,只有布里斯班的考拉保護區可以和考拉擁抱。在藍山憑借雙眼無法在桉樹林中找到考拉,建議帶望遠鏡。其實你能看到考拉動已經很不錯了。考拉就這么抱著樹,簡直就是一個萌物,記住:千萬不能去打擾它們!
鴨嘴獸(Platypus)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鴨嘴獸是出現在澳大利亞20仙硬幣上的動物,它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木蠹蛾幼蟲
這種白色、高蛋白的小吃其實是蛾的幼蟲,它是澳大利亞沙漠地區一種重要的昆蟲菜餚,還曾是當地土著人的主食。
袋鼠(Kangaroo)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個育兒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⑷ 樹袋熊的種群歷史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 goribun等等。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類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園擴張,樹袋熊的棲息地和生活環境逐漸縮小,以至於有些樹袋熊已經走進了人類生活的范圍,這對於它們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經常會有樹袋熊被寵物狗咬傷,被電纜電傷。所以在澳洲當地很多有愛心的居民開始收養受傷的樹袋熊,然後再把它們送到樹袋熊之家進行療養。
由於考拉對食物很挑剔,桉樹不受法律保護,人類持續侵佔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種因素,考拉的數量驟減。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只。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且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 ,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只。
樹袋熊准確數量無人知曉,專家估計澳大利亞的樹袋熊數量有可能在43000隻至30萬只不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數字正因為頻繁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緩慢下降。被車輛撞擊或碾壓已經成為造成考拉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⑸ 樹袋熊是哪個國家的國寶動物
樹袋熊又稱考拉、無尾熊等,樹袋熊科樹袋熊屬動物,澳大利亞的國寶,瀕危動物,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因其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樹袋熊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其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沿海的尤加利樹林區(桉樹林區)。
⑹ 樹袋熊的現存數量
抗議!!不可能是10萬只。
據中國日報報道,當地時間4月30日,澳大利亞南澳州政府已經決定,對該州南部島嶼袋鼠島上的考拉(樹袋熊)進行一次大屠殺,在短時間內有計劃地殺掉2萬只考拉,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目前,袋鼠島上的考拉已經泛濫成災,大部分植物死亡。如果不採取措施,考拉們將面臨更嚴重的危險。
據了解,袋鼠島上目前有3萬多隻考拉,個個身強體壯,胃口很好。島上幾乎所有的桉樹(考拉賴以生存的惟一食物)都遭到了「洗劫」。生物學家在造訪該島後表示,島上的桉樹已經都沒有葉子了,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不僅桉樹會大量死亡,考拉們也會因為沒有食物而接連餓死。
一般來說,雌考拉每年最多能繁殖10隻幼仔,它們的「天敵」主要是當地土著。近年來,隨著土著居民停止捕殺考拉,「無憂無慮」的考拉急速繁殖,已經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經過仔細考慮,南澳州政府決定,在短期內對島上的2萬只考拉進行集體屠殺。雖然有很多動物保護組織表示抗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說,屠殺一部分考拉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之一。
除了袋鼠島,澳大利亞其他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區的埃克爾斯山國家公園不久前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而工作人員為了維持生態平衡,對考拉施行了「計劃生育」———給雌考拉注射避孕葯。
⑺ 樹袋熊資料的資料有哪些
圖片http://..com/question/15087897.html?si=1
樹袋熊
樹袋熊又叫考拉,生活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有袋哺乳類。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乾旱森林中。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成年體重8-15公斤,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 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叢,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考拉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它四肢粗壯,尖爪銳利,長而彎曲,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善於攀樹,且多數時間呆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幾乎從不下地飲水,這是因為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樹袋熊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小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5克重,在母親背上的育兒袋中生活到一歲左右。以後數月騎在母親背上繼續成長。到3-4年性成熟,壽命為20年左右。
⑻ 樹袋熊的分布范圍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有袋類動物,分布澳大利亞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
⑼ 樹袋熊多少錢一隻
目前考拉是澳大利亞嚴禁出口的動物,全世界除澳大利亞外只有20隻左右的考拉,而且都是在動物園里。除非走私,不然是不可能有考拉出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