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領地的介紹
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是澳大利亞境內一個直屬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領地,是澳大利亞的兩個內陸領地之一,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北部,首府是達爾文。澳大利亞北領地地廣人稀,佔澳大利亞總面積約20%,領地人口略多於23萬人(2012年)。北部阿拉弗拉海沿岸曲折低平,東北部為巴克利高原,中西部為平原草地,南部為山地和沙漠地區,西南部多乾涸鹽湖。北領地約五分之四面積位於熱帶內,跨越兩個明顯的氣候帶,普遍高溫。北領地是古代土著文化的發源地,北部阿納姆地為土著居民保留地。北領地是以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著稱的主要旅遊勝地之一,以其著名的「紅土中心」及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巨石艾爾斯岩石而驕傲。經濟以畜牧業、礦業、旅遊業和政府服務業為主。美國在澳大利亞北領地設有空軍基地。
Ⅱ 關於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住在澳大利亞一些部落轄區內的土著人,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大部分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里,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參戰時在身上塗紅色,死後塗白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純朴,多反映狩獵生活等。
土著部落內實行原始分配製度,盛行圖騰崇拜。土著男子進入成年須經歷一系列嚴酷的鍛煉和考驗,並接受部落傳統.道德等教育。澳大利亞有一種葬禮很特別。一旦人死之後,家人聚在一起,由族裡的專人去砍一些木樁,塗上油彩,安插在墳墓四周,每一根柱子都象徵著家裡某個死去或活著的人。屍體被高高懸起,即使已經開始腐爛也必須等到下次月圓時才可以取下埋葬。最後死者家屬還要舉行一次潔身禮,即葬禮之後,家屬要等到下過一場雨後才能回家,為此家屬有時不得不在外露宿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因為按當地的風俗,只有雨水才能起到必要的潔身作用。
Ⅲ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如何搭建原始建築
在澳大利亞,土著人在住地安居下來以後,通常滿足於把許多長著濃密樹葉的樹枝插在地上,為自己安置一個夜間遮風或防風的棚。當他們把兩排樹枝在頭頂上連在一起的時候,屏風就變成了窩棚。在較長時間定居在一個地方的情況下,他們就用樹枝搭成一個真正的窩棚架,並用樹皮或樹葉和草覆蓋棚頂,或者用草皮蓋頂,從外面把窩棚抹上粘泥。
Ⅳ 澳大利亞土著人家庭是如何分工的
在傳統的澳大利亞土著文化中,集體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人們相互照顧孩子和老人,共同分擔工作和責任。嚴格的親緣關系、家庭關系和規則規范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行為。
Ⅳ 北領地的區域簡介
北領地 位於澳大利亞大陸北部的中央部位,是澳大利亞唯一由土著人自行管理的區域,北為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以及卡奔塔利亞灣,西為西澳大利亞州,南為南澳大利亞州,東為昆士蘭州。面積相當於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面積總和,海岸線長約6,200千米,約有五分之四的土地(約109萬平方公里)位於熱帶地區,沿海地區有沼澤、紅樹林和泥灘,以及高度不超過450米的高原。中部和北部為平原,南部為山區和谷地,地勢南高北低,以其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聞名,澳洲鶴是北領地的象徵;以多彩的風格而出名。因北領地屬偏遠地區,澳大利亞政府為提升該地工商業和政府部門的營運績效,投下巨額經費用於「知識經濟建設」,使得北領地的經濟型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首府達爾文為澳大利亞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澳洲大學科學研究綜合排名中居第26位的查爾斯達爾文學院位於達爾文市,區內的主要城鎮還有愛麗絲泉等。
Ⅵ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相關資料
北領地的主人無可爭議地當屬土著居民。有記載的歷史表明,這里4萬多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記,在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進入澳大利亞之前,整個澳大利亞都屬於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的土著居民。據統計,澳大利亞共有600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土著部落,人數曾經達到70萬左右,後來,由於殖民者的殺戮和強制同化,土著人口一度銳減。盡管如此,土著是澳大利亞自古以來的主人,這是不爭之實。澳大利亞政府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歸還土著部落土地所有權,也算是正本清源,回歸歷史真相。
土著居民雖然從法律和傳統等層面上擁有各自領地的土地所有權,但他們不以土地主人身份自居,而是聲稱自己「屬於」某塊土地。在他們心目中,土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相比之下,人並不重要。土著居民的這種土地至尊意識體現在多個方面和不同層次。
土地是土著居民信仰、血脈和傳統的最根本承載,是他們溝通精神世界與列祖列宗的依託。土著居民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他們通過口傳故事和岩畫等藝術品向後代和世人宣示:在他們的夢幻時代(相當於創世紀),神創造了他們的先人,並陸續把他們放在不同的地域,賦予不同的語言和膚色,形成不同的部落和氏族。
土著居民對土地是敬畏、崇拜和迷戀的。北領地中部有片被稱為「失落之城」的巨石陣,應該說是地殼運動和風雨剝蝕的結果,但是,對於這處適宜人類生活的空間,卻無法找到任何土著居民留存的印記,比如岩畫。相對合理的解釋是:面對高大、奇異和類似人物、動物的巨石,擅長想像和精神生活的土著居民賦予了它們很豐富的意象,「敬而遠之」。
土著的土地情結也體現在細微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客人來臨,土著居民會用沙土擦摸來者的腋窩,表示其汗水已經融入這塊土地,由此也血脈相通,與土著成為一家人並受到土地的護佑。在北領地部分地區,一些山丘及其附近的土地不允許任何人拍照,這也是出於對土地和祖先的敬重。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土著人,一旦回到自己的領地,他們總是願意席地而坐,總是願意赤腳走路,因為他們不想脫離帶給他們安寧與自在的土地。
土地是土著居民的自由王國和廣闊世界。每塊土著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和具體的面積,甚至不需要用山脈、河流、道路來劃分,用一位土著領袖的話說,他們的夢境到哪裡,他們的領地就在哪裡。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部落的成員會走出自己的領地,也沒有聽說土著部落因為領地之爭而產生摩擦甚至沖突。或許因為土地足夠廣闊,或許因為土著居民熟悉祖祖輩輩生活的每一寸土地,牢記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和氣息。
土地是土著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切,傳承千萬年的法則使任何土著居民循規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未經領地主人許可,任何人不得擅入他人領地,否則,輕者將被沒收財物,受到體罰甚至懲戒性的刀刺,重者將丟失性命。土著居民甚至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不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即使再了解情況,也絕不可以向外人談論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
土著居民不但在自己的土地上休養生息,甚至已經與土地和整個環境融為一體。他們通過不同植物的開花、結果來確定自己的日歷和紀念活動的時間;他們通過在樹木上做各種神秘的標志向族人宣告某個重大儀式的起始;他們通過風向和地面動物行跡能准確判斷獵物的數量和位置;他們不但可以模仿動物聲音誘惑獵物上鉤,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語言讓兇猛的鱷魚讓出一塊水面供他們游泳。 北領地的主人無可爭議地當屬土著居民。有記載的歷史表明,這里4萬多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記,在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進入澳大利亞之前,整個澳大利亞都屬於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的土著居民。據統計,澳大利亞共有600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土著部落,人數曾經達到70萬左右,後來,由於殖民者的殺戮和強制同化,土著人口一度銳減。盡管如此,土著是澳大利亞自古以來的主人,這是不爭之實。澳大利亞政府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歸還土著部落土地所有權,也算是正本清源,回歸歷史真相。
土著居民雖然從法律和傳統等層面上擁有各自領地的土地所有權,但他們不以土地主人身份自居,而是聲稱自己「屬於」某塊土地。在他們心目中,土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相比之下,人並不重要。土著居民的這種土地至尊意識體現在多個方面和不同層次。
土地是土著居民信仰、血脈和傳統的最根本承載,是他們溝通精神世界與列祖列宗的依託。土著居民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他們通過口傳故事和岩畫等藝術品向後代和世人宣示:在他們的夢幻時代(相當於創世紀),神創造了他們的先人,並陸續把他們放在不同的地域,賦予不同的語言和膚色,形成不同的部落和氏族。
土著居民對土地是敬畏、崇拜和迷戀的。北領地中部有片被稱為「失落之城」的巨石陣,應該說是地殼運動和風雨剝蝕的結果,但是,對於這處適宜人類生活的空間,卻無法找到任何土著居民留存的印記,比如岩畫。相對合理的解釋是:面對高大、奇異和類似人物、動物的巨石,擅長想像和精神生活的土著居民賦予了它們很豐富的意象,「敬而遠之」。
土著的土地情結也體現在細微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客人來臨,土著居民會用沙土擦摸來者的腋窩,表示其汗水已經融入這塊土地,由此也血脈相通,與土著成為一家人並受到土地的護佑。在北領地部分地區,一些山丘及其附近的土地不允許任何人拍照,這也是出於對土地和祖先的敬重。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土著人,一旦回到自己的領地,他們總是願意席地而坐,總是願意赤腳走路,因為他們不想脫離帶給他們安寧與自在的土地。
土地是土著居民的自由王國和廣闊世界。每塊土著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和具體的面積,甚至不需要用山脈、河流、道路來劃分,用一位土著領袖的話說,他們的夢境到哪裡,他們的領地就在哪裡。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部落的成員會走出自己的領地,也沒有聽說土著部落因為領地之爭而產生摩擦甚至沖突。或許因為土地足夠廣闊,或許因為土著居民熟悉祖祖輩輩生活的每一寸土地,牢記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和氣息。
土地是土著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切,傳承千萬年的法則使任何土著居民循規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未經領地主人許可,任何人不得擅入他人領地,否則,輕者將被沒收財物,受到體罰甚至懲戒性的刀刺,重者將丟失性命。土著居民甚至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不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即使再了解情況,也絕不可以向外人談論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
土著居民不但在自己的土地上休養生息,甚至已經與土地和整個環境融為一體。他們通過不同植物的開花、結果來確定自己的日歷和紀念活動的時間;他們通過在樹木上做各種神秘的標志向族人宣告某個重大儀式的起始;他們通過風向和地面動物行跡能准確判斷獵物的數量和位置;他們不但可以模仿動物聲音誘惑獵物上鉤,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語言讓兇猛的鱷魚讓出一塊水面供他們游泳。
土著居民雖然都是澳大利亞公民,但是,他們一般更願意強調自己是某個部落的人。土著居民雖然會講英語,但是,他們忌諱用非母語講述先人的故事和傳奇。土著居民雖然生活在電話、電視和互聯網時代,但是,走出叢林僅幾十年的他們更願意在黑暗中守著篝火,數著星星,看著月亮,吹著古老的管樂迪吉里杜,延續著對土地深深的眷戀。
Ⅶ 澳大利亞的荒漠面積那麼大,那裡的人是怎麼生存的
澳大利亞面積769.20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面積的八成大小,是一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國家。而它的人口卻只有兩千多萬,還沒有我國重慶的人口多,這是為什麼呢?
大利亞雖然人口不多,但人均收入可不低,憑借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出口礦石讓澳大利亞富得流油,一舉成為南半球最發達的國家,生活幸福指數也是嗖嗖的呢!
Ⅷ 澳大利亞如今還有土著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澳大利亞如今還有土著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Ⅸ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何被歐洲殖民的影響
「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http://ke..com/view/954397.htm
Ⅹ 澳大利亞有原住民嗎
有啊,主要是澳洲大陸上的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的島民。土著人有專門的稱呼Aboriginal。現在澳洲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很好,在工作機會、福利補貼、教育機會等方面都對原住民有很多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