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區北部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1959年3月動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亞地標式建築。
悉尼歌劇院佔地面積1.8公頃,坐落在距離海面19米的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總建築面積88000平方米,有一個2700座的音樂廳,一個1550座的歌劇院和一個420座的小劇場,有展覽、錄音、酒吧、餐廳等大小房間900個。
(1)澳大利亞建築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游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
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9年,古森斯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瑟·卡希爾的支持,約瑟·卡希爾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並想將其建得離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更近一點,但古森斯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上。
2.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區北部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1959年3月動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亞地標式建築。
悉尼歌劇院佔地面積1.8公頃,坐落在距離海面19米的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總建築面積88000平方米,有一個2700座的音樂廳,一個1550座的歌劇院和一個420座的小劇場,有展覽、錄音、酒吧、餐廳等大小房間900個。
(2)澳大利亞建築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游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
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9年,古森斯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瑟·卡希爾的支持,約瑟·卡希爾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並想將其建得離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更近一點,但古森斯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上。
3.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悉尼歌劇院。
這座歌劇院位於悉尼港的便利朗角,由丹麥建築師設計,外邊看來是一組貝殼造型。悉尼歌劇院於1959年動工建設,1973年完工,前後共用了14年時間,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
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成了悉尼最具知名度的旅遊景點之一,當然更重要的是,它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亮麗的外觀,加上旁邊悉尼港灣大橋,讓這座歌劇院吸引了許多攝影師。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悉尼歌劇院簡介
悉尼歌劇院內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最多可容納2679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整個歌劇院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來到這里,都有美麗的風景,夜色下的歌劇院更美。建造這座歌劇院花費了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
4.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區北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1959年3月動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亞地標式建築。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大殼頂組成。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
建築特色: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由10塊大「海貝」組成,與周圍景色相互呼應,最高的那一塊高達67米。
悉尼歌劇院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
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
5. 澳大利亞的代表建築物
6.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物
悉尼歌劇院(英語:Sydney Opera House,SOH)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大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最大的廳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它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曾因改造擴建而耗時多年。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在入口的階梯前也經常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7. 澳大利亞有名的代表建築物叫什麼
悉尼歌劇院
悉尼海上歌劇院是悉尼的標志,世界最豪華的文化建築之一。
8. 澳大利亞的著名建築物有哪些
1、維多利亞女王大廈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坐落於悉尼市中心最繁華的喬治大街上,旁邊是悉尼市政廳和聖·安德魯教堂。著名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贊美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購物中心」。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完成於1898年,建築本身是圓頂的羅馬風格結構。對澳大利亞人來說,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是商場,是休閑的好去處,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澳大利亞人的驕傲。
2、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一般是用於政府內閣成員或者議會成員進行要事商討或臨時休息的建築物。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位於堪培拉的首都山頂,隔著格里芬湖和舊議會大廈聯成一線,非常雄偉壯觀。它是建築藝術、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完美壯觀的統一體,它反映著澳大利亞的歷史、迥然不同的多元文化、國家的發展和對未來的抱負。綜觀這座建築,它雄偉屹立,體現了澳大利亞聯邦的形象和精神。
3、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位於悉尼市區北部,是悉尼市地標建築物,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orn Utzon)設計,一座貝殼形屋頂下方是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築。歌劇院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該建築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4、悉尼大橋
悉尼大橋是一種單孔拱橋,曾號稱世界第一單孔拱橋,是悉尼早期的代表建築。這座大橋從1857年設計到1932年竣工,是連接港口南北兩岸的重要橋梁。
5、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位於格里芬湖的北面,是一棟青灰色的圓頂建築,為紀念二戰澳大利亞陣亡的戰士而修建的。它始建於1941年,1945年開放,1971年竣工,面積1.3萬平方米,四周環繞著12公頃的草坪。
9.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物是什麼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物是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市區北部的便利朗角,於1959動工建造,1973年正式投入使用,迄今已有40多年歷史。
「悉尼歌劇院」特有的風帆造型,再加上悉尼港灣大橋作為背景,與周圍的海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每天都會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游覽。這一地標式建築由於造型酷似帆船,每天都會有不少人慕名而來,隨處可見的便是遊人在不停的拍照紀念。
(9)澳大利亞建築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悉尼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由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組成。其中歌劇廳,音樂廳,休息廳是緊挨著的,建立在一個由4塊巨型的大殼頂構成的花崗岩石基座上。這些形狀不一的尖頂殼,看上去也是千姿百態。
悉尼歌劇院無疑是一項傑出的建築傑作,不論是造工的精湛,還是卓越的工程成就,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謂是極大的。悉尼歌劇院是極具觀賞價值的,不過歸根到底,這一偉大建築是屬於世界的偉大藝術紀念碑和雕塑像。
10.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有哪些象徵意義
悉尼歌劇院(英語:Sydney Opera House,SOH)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大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最大的廳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它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曾因改造擴建而耗時多年.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在入口的階梯前也經常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緣由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戰後的悉尼並沒有專門場所用於音樂、戲劇表演.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游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爾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盡管卡希爾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Sydney)更近一點,古森斯卻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1]
悉尼歌劇院的早期模型
卡希爾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參賽作品的規定是必須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和合唱音樂會,大規模的會議,講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講.[2]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英厄姆·阿什沃思(Ingham Ashworth)、科布登·帕克斯(Cobden Parkes)、萊斯利·馬丁爵士(Leslie Martin )和埃羅·沙里寧.
[3] 本來評委們已經選出了若干件候選作品,然而因故遲到的美國設計師埃羅·沙里寧卻從淘汰的作品選出了約恩·烏松潦草的設計圖.[4]1957年1月29日,約瑟夫·卡希爾在新南威爾士州州立美術館宣布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贏得了競賽5,000英鎊的獎金,第二和第三名則分別為馬里蘭(J.Marzella)、波依斯萬(Boissevain)及其搭檔奧斯蒙德(Osmond).此時的烏松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居住宅設計師,悉尼歌劇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築.烏松1956年在斯德哥爾摩旅行時從一份建築雜志上得知了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悉尼的情況下,憑借著幾個悉尼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制出了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烏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當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地的澳大利亞婦女周刊甚至將其比作好萊塢明星賈利·古柏.[5][6].烏松此行還帶來了他在丹麥所製作的悉尼歌劇院木製模型,這個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廳內.模型和悉尼歌劇院的最終造型有不小的差別,它採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屋頂,這個設計因為建造難度過大在後來的建造過程中被修改了.為了籌措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資金,卡希爾開始發行悉尼歌劇院的彩票.1958年3月,烏松和丹麥結構工程師艾拉普(Ove Arup)再次拜訪了悉尼,他們發表了名為紅皮書的悉尼歌劇院初步設計方案.
設計和建造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准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3月2日,卡希爾擰緊了悉尼歌劇院青銅銘牌上的最後一顆螺絲釘,象徵著大劇院的建設工作由此展開.然而不幸的是,僅僅幾個月之後的1959年10月22日,約瑟夫·卡希爾因心肌梗塞死於悉尼醫院,日後悉尼歌劇院的建設遭遇困難時因此缺乏了許多政治上的支持.[7] 歌劇院的建造計劃一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台.階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殼」 結構.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19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