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宋末年,流亡的南宋朝廷為什麼不逃到台灣
很多人好奇,明末時候的南宋流亡朝廷,為什麼一路南逃,不像老蔣一樣逃到台灣。原因也很簡單,台灣當時不在南宋的管轄范圍之內。雖然宋朝控制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包括海南島在內的沿海島嶼都是屬於宋朝。但是,台灣卻不在行政管轄的范圍之內。在南宋時候,台灣叫做琉球。
當時的台灣,是一塊蠻荒之地,偏遠沒被經濟開發之地,沒有耕地也沒有足夠的糧食,缺乏養育南宋流亡朝廷十萬多官兵軍民糧草的能力。所以,南宋的流亡朝廷退到台灣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古代缺乏氣象預報與航海經驗,當船隻橫渡到台灣海峽就會有“九死一生”的說法。明末鄭成功船隊抵達台灣,也是靠著長年累月積累的氣象經驗與航海經驗,選擇正確時間越過了海峽抵達台灣。
可是,在南宋時代,流亡朝廷橫渡台灣海峽也沒什麼經驗的積累,逃亡台灣比去更南的占城更危險性。再加上宋軍已步軍為主,水軍的數量也有限,主要集中在東海與蒙古大軍對峙,更加無力遠征台灣作為自己的統治基地。
需要提及的是,當船隊橫渡台灣的中繼站,就是泉州。當時的泉州,也是蒲壽庚投降到蒙古的元軍了。還有,橫渡台灣的另一個關鍵性港口漳州,也已經失陷。在這一種狀況中,南宋朝廷逃亡台灣的可能性,也會變為更加小。
Ⅱ 澳大利亞離東南亞很近,為何鄭和下西洋未曾發現
澳大利亞離東南亞很近,鄭和下西洋未曾發現,是因為澳大利亞當時情況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相關。
澳大利亞是原始森林的狀態,吸引不了鄭和。澳大利亞大部分的國土都是比較乾旱,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我國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對海外進行了探索,在秦朝的時候,徐福就已經發現了日本島國。南宋人陸自立帶著一幫民眾到了爪哇國,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而鄭和下西洋並不是為了開拓疆土,他的主要目標就是一個個成熟的城市。就算鄭和偶然發現了澳大利亞,看到的是原始森林的狀態,一片森林和未知名的動物和蟲,並不會想著去征服,而是直接改變方向,繼續航海,不會停留太久。
在第一次尋找鄰國成功以後,後面幾次他的心裡比較有數,路線也更加明確,鄭和總共出海七次,踏步的都是印度洋沿海的多個國家,最遠是到非洲國。這些路線基本沿著岸邊,並且是往同個方向,就離澳大利亞越來越遠。當時的風力和洋流,也都讓船隻往澳洲漂去,跟澳大利亞不太順路。
Ⅲ 為什麼南宋南明滅亡後沒有逃亡到海外立國
張世傑等人目光短淺。
元軍一定會追擊,連南宋宰相陳宜中逃到占城,也受追擊,最後只能逃到暹羅。
元軍的擴張遠未結束,最遠佔領了爪哇。南宋必須在海戰擊敗元軍,否則,無法在已知世界重新建國。
Ⅳ 為什麼古代中國一直沒有發現澳大利亞
1,鄭和下西洋都是成熟的路線,南宋時期的海圖就已經完全走完了鄭和的路線,包括最遠到達的肯亞。鄭和沒有開辟任何一條新的路線。
2,鄭和下西洋也好,之前的海上絲路也好,目標都是其他國家,怎麼知道外面國家在哪兒呢?很簡單,到了一個新的國家問鄰國有啥就可以了。當到了爪哇島,可以知道東方沒有什麼國家了,就算是有,也是摩鹿加群島那裡有倆小部落島國。至於澳大利亞,就算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國知道有那麼一塊陸地並告訴了中國人,就憑那裡是荒原一片沒有人煙,中國人就不會去。
3,哥倫布到達美洲其實並沒有多久。雖然第一次航行一共花了70多天,但是有多半是在已知的安全地區進行的航行,從西班牙的最後一塊屬地加那利群島到發現新的陸地,一共只有一個月而已。
4,哥倫布西航是有目的的,也就是根據他粗淺的地理知識推斷,在三個月之內應該可以跨越西部的大西洋到達亞洲,這是因為他算錯了地球半徑,而且前置條件是地球是圓的。而中國則沒有這樣的理論支持,這樣就很難發現孤立在外的地區,澳大利亞就是這樣。實際上發現澳大利亞是挺晚的過程,而之所以大家都去探索澳大利亞,恰恰是因為如果那部分沒有陸地,地球就難以平衡,所以一定有一塊南方大陸。而中國人不可能會根據這些就跑去探索新的陸地。
5,中國人就算發現了澳大利亞,也不可能會啟動殖民的歷史,因為明朝連大小、肥沃土地堪比一省的台灣都沒有殖民,這可是已經發現了超過一千年的土地。同樣的還有大小呂宋等。
Ⅳ 古代南宋被滅亡時候為何不逃往日本或者新加坡泰國
要看是哪些人?普通老百姓哪有船,沒有條件去。而那些王公貴族是被追擊的很嚴,沒有機會去,而那些江南大足是舍不下祖先留下的基業,而那些仁人志士是不願意逃跑
Ⅵ 南宋末代皇帝為何不逃亡海外
他是被臣子陸秀夫抱著跳海的,不是他自己想死。一個八歲大的孩子怎麼可能有崇禎那麼大的覺悟呢。
至於陸秀夫為什麼跳海,他是覺得南宋已經沒希望了,是到他以死報國的時候了。他抱著趙昺跳是不希望趙昺落入蒙古人手中被羞辱。
至於逃亡海外,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直接投降來得痛快。
Ⅶ 為什麼南宋,南明滅亡後不逃亡到海外立國
南宋因為民族氣節的原因,不願意逃走,寧願死。
南明的永曆皇帝已經逃到緬甸了啊,只是賣國賊吳三桂還是不肯放過他,把他抓回去殺了。
Ⅷ 南宋為何不擴張海權,把東南亞拿下,大洋洲拿下,輸入一半的百姓,可以作為抗元海外基地。再者可以靠海軍
歷史不是想當然的。再說了東南亞 , 大洋洲也就是澳大利亞 ,當地土著並不會把你當天朝上國供起來。 也許南宋很強但打敗與征服是不同的, zai北方強敵環視的情況下 你認為應該花費大量de人力物力在那些古人所謂的蠻夷之地上嗎? 移民一半, 南宋人口多則萬萬 國人故土難離古今一樣, 幾千萬人移民不毛之地,你以為是幾千萬個大米粒說帶走就帶走嗎 現如今移民幾千萬都絕對是個爛攤子何況當時 所以用不著金兵南下 皇帝已經不姓趙了
Ⅸ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為啥沒發現澳大利亞
鄙人認為鄭和沒有發現澳大利亞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沿線大陸,駭浪驚濤
公元1606年杜伊夫根號,首次被記載登陸澳大利亞北部,而1770年庫克船長,首次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由此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從時間看,1606年到1770年,164年間,這些航海者有足夠的時間,利用航海時代的歐洲航船,獨特的適合遠洋的設計,以及朗姆酒價值的發現。海圖星圖的使用諸等。走出一條在駭浪驚濤的大洋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航路。
而庫克船長們則是在茫茫大洋中,亡命尋找黃金和珠寶,進而給歐洲的工業革命提供全球資源支持,給歐洲皇室提供揮霍的財富。所以就使命而言,庫克們更易發現澳大利亞。
Ⅹ 為什麼宋朝不整合東南亞,或逃奔東南亞,建立海洋帝國
LZ您好
我認為宋朝是有這心沒這膽整合或者逃奔東南亞,並不單純是經濟,軍事的問題!
宋元時期,東南亞諸國文明已經不是唐朝之前的"化外之地"了,類似獨立的越南,還有模有樣地學習了中原的封建制度,發展出了有越南特色的封建主義國家.同樣中南半島還有類似的真臘,素可泰(暹羅/泰國的前身),蒲甘(緬甸王朝,1287年被蒙元覆滅)
然而!請注意東南亞根本就處於風雨飄搖的"戰國時代",東南亞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穩定而統一的封建帝國,根本原因就是各民族的矛盾!
所以南宋要在東南亞立國?!可以!你先得有實力把東南亞各民族國家挨個揍一遍,聽話了再整合...但我覺得如果你有這時間整合蒙元就順便又把你滅了!(參考花喇子模的悲劇!)
無獨有偶,在南宋之後,還有南明遺老,跑去緬甸避禍,最後緬甸政府迫於清軍壓力,乖乖地把南明最後一個皇帝引渡交給清朝政府.殘余不想歸清的緬甸華人,就在緬甸住下,形成了現在的緬甸果敢特區----我意思是,如果南宋末代皇帝敢去東南亞避禍,最好的結局莫過如此而已吧!
當然,客觀上,跳海而不是外逃,是陸秀夫的決定,當時末代皇帝年齡尚小,為了陸秀夫的捨身取義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又有一定客觀因素.
再有,即便外逃成功,蒙元是可以做到拿海軍征討日本的,那麼發兵征討南洋國家可以不可以?!即便蒙元放過了南宋遺老們,這些南宋遺老成功在海外復國,能如當年西遼在新疆復國,並保持自身政權基本性質的概率多大?別忘了民族融合總是相互的,漢人前往國外居住,同樣可以胡化為別的民族的一員.就正如18世紀末達信建立的吞武里並不是漢人政權,而是暹羅復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