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澳大利亞土著人起源於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兩個國家,大概在兩萬年前乘坐小舟從印尼劃到澳大利亞,或者從巴布亞紐幾內亞直接通過陸橋來到澳大利亞(當時巴布亞紐幾內亞跟澳大利亞是連在一起的)
⑵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⑶ 澳大利亞最早是英國的監獄,這是真的嗎
確實沒有錯,最開始的義大利其實是英國的一個超大號的監獄,而就是在這幫囚犯手裡面,澳大利亞才誕生了。
我們對於澳大利亞的印象可能都局限於陽光足球靚男美女,但對於義大利的行程卻沒有過多的討論。我們不知道的是,澳大利亞最早其實是英國的一所監獄,而正是這座監獄裡面的囚犯們,才成立了現在的澳大利亞。
英國人其實很早就已經想要把澳大利亞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這之前荷蘭法國這些野心勃勃的國家,都曾經登陸過澳大利亞的土地,可他們都沒有嘗試性的對這個大陸進行開發。
澳大利亞的每一個囚犯都擁有自己的單間,他們可以去教堂也可以去醫院,而周圍的風景如畫,可能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囚犯的待遇,有澳大利亞囚犯待遇這么好了。並且當時的犯人不僅擁有充足的食物,還可以穿著干凈的囚服,還能夠受到醫療保障,甚至可以去教堂禱告。
而這些身在義大利的犯人好日子也沒有想幾天,因為當初有各個勢力都很彰顯義大利,動不動就會來義大利的國土試探一下那些囚犯,還要經常面對土著人的攻擊,有一些精神不穩定的就進了精神病院,而看守那些精神病人的也是那些囚犯。而正是這些存活下來的囚犯,成立了義大利這個國家,最後一直繁衍成了如今的現狀。
⑷ 澳大利亞歷史的早期歷史
殖民地時期 北美獨立戰爭前,英國每年將大約1000名罪犯流放到北美的弗吉尼亞、馬里蘭。獨立戰爭期間及戰後數年,英國國內監獄人滿為患。1786年,英政府決定將新南威爾士辟為罪犯流放地。1787年5月,海軍軍官A.菲利普奉命率部分官員,乘船11艘,載罪犯700餘名離英,途經里約熱內盧、好望角,於1788年1月抵植物灣。同年2月,新南威爾士(以悉尼為中心)殖民地正式建立。菲利普任殖民地總督。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爾士保安隊,接替原駐新南威爾士的海軍士兵,協助總督維持殖民地的社會治安。1804年又建新殖民區於現在的塔斯馬尼亞州。殖民初期,新南威爾士經歷了史家所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農業生產不利,食物需從英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等處運來。1808年,新南威爾士保安隊官員以反對取締朗姆酒貿易為由,廢黜總督W.布萊,稱朗姆酒暴亂。後英政府召回新南威爾士保安隊。1810年,L.麥誇里任總督。任職期間,興建公共設施、修築道路、設銀行、辦學校、鼓勵勘測開拓。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
⑸ 澳大利亞怎麼獨立的
澳大利亞屬於英聯邦
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的祖先系由東南亞移此定居 。在阿拉伯和中國文獻中都記載過這一南方大陸 。歐洲人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多次遠航太平洋尋找這一大陸。17世紀初,荷蘭人最先登上大陸的西岸。1642年荷蘭人塔斯曼首先發現的那個島即現稱塔斯曼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統稱為新荷蘭。1770年英國航海家J.庫克在大陸東南岸登陸,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786年,英國決定殖民於此。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1787年英國開始向澳東部殖民,建立了以悉尼為中心的殖民區。1788年英航海家菲利普率各批移民1030人(包括流放犯736人)來悉尼定居 。殖民初期,農業開拓不利,工業發展緩慢,經歷了史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1830~1860年為澳大利亞政治、經濟 、文化的奠基期,也是它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1851年發現金礦,促使大批礦工和移民涌來。19世紀末,英國先後建立了6個殖民區。190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領。首屆議會於1901年5月在墨爾本召開,1927年定都堪培拉 。1931年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至1983年,除工黨短期執政(1972~1975)外,均由自由黨和鄉村黨聯合執政 。1983 年 3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R.霍克出任總理。1984年12月 、1987年7月和1990年3月,霍克3次連任總理。1996年3月,J.W.霍華德出任總理。
政治 澳大利亞聯邦憲法由英國議會於1900年7月9日通過,曾於1907、1910 、1929 、1948和1967年對個別條款進行修改。憲法就聯邦制度、政府、議會的職責和權力,聯邦和州的關系作了規定。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總督是英國女王的代表。1996年2月 ,W.P.迪恩就任總督。
⑹ 澳大利亞什麼時候成立
澳大利亞在1788年1月26日成立。
澳大利亞歷史:
1788年1月26日,英國首批移民1350人乘坐11艘船抵達澳大利亞,之後,英國人逐漸建立起六個各自為政的殖民區(現在成為了澳大利亞六個州,可理解為六個省)。到1900年之前,當時的六塊地方使用同樣的貨幣(英鎊與便士),但各自發行郵票,彷彿六個國家一般。
1900年,全部六個英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很有現在「網路知道」投票選答案的味道呢),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1901年1月1 日,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
由於1788年1月26日是首次有英國移民正式大批登陸的時間,且1月26日也是現在澳大利亞的國慶日,這個日子是澳大利亞官方和民間一致認定的澳大利亞建立時間。19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全國舉行過各種盛大的慶祝活動,紀念建立200周年,該年澳大利亞郵政發行的郵票的主題就是「澳大利亞200周年」。
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爾士保安隊,接替原駐新南威爾士的海軍士兵,協助總督維持殖民地的社會治安。1804年又建新殖民區於現在的塔斯馬尼亞州。殖民初期,新南威爾士經歷了史家所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農業生產不利,食物需從英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等處運來。1808年,新南威爾士保安隊官員以反對取締朗姆酒貿易為由,廢黜總督W.布萊,稱朗姆酒暴亂。後英政府召回新南威爾士保安隊。1810年,L.麥誇里任總督。任職期間,興建公共設施、修築道路、設銀行、辦學校、鼓勵勘測開拓。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
⑺ 誰發現澳大利亞
庫克於1728年在英國誕生。青年時期曾在運煤船上工作,後來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1756—1763);在海軍服役期間,他曾奉命對北美的聖勞倫斯河,紐芬蘭等地進行過很多沿岸勘測工作,並在這些艱苦的工作中鑄造了他頑強的意志。他繪制了很多地區的海岸線圖,並對北美大陸東海岸很多地區作了精細的考察,這些出色的成績使他獲得了「卓越的海圖繪制家」的聲譽。
尋找南方大陸
庫克成長的年代,正是西方探險高潮迭起的時期。當時有一種理論認為:北半球大陸較多,從平衡地球重量的角度來看,南半球也應有一塊大的陸地。否則地球由於失去均衡,自轉便必然出現左右搖晃的現象,而事實上地球自轉一直很穩定。由此可以猜想:一定存在一塊南方大陸。另一種理論則更進一步地發揮了這個猜想,認為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區,還有一塊更大的土地。英國政府為了趕在別國之前搶先發現和佔領這塊大陸,擴大英帝國主義版圖,便選派庫克出海遠航,尋找這個帶有神奇色彩的南方大陸。
1768年8月25日,庫克乘坐遠航船「努力」號從英國起航。這艘船重達386噸,是曾經在北海上使用過4年的運煤船。因而,「努力」號稍顯陳舊,裝備也不令人滿意,庫克沒有計較這些,仍對此次遠航充滿了信心。「努力」號通過普利茅斯海灣和英吉利海峽駛向大西洋。他們在馬德拉群島稍作停泊後,隨即駛向南美洲,穿過合恩角,最後抵達塔希提島。但這已經是他們從英國出發後11個月的事情了。
他們抵達塔希提島時,正是1769年的夏季。這里陽光強烈,萬里晴空,馬塔維海灣水平如鏡,這正是進行科學勘測的黃金時節。一天,天空中出現了極為難得的金星凌日,整個探險隊都沸騰起來,隊員們都競相去觀看這一稀罕的天象。岸上一群英國科學家正簇擁著兩台臨時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以計算日地距離;而一些海軍官員也上來湊熱鬧,七手八腳地幫著移動望遠鏡。而此時的船長庫克關心的卻是另一件事。
臨行前,海軍部曾給他指示,要他完成這次天文觀測後,不失時機地起航去執行一項密封下達給他的更為重要的使命。他望了一眼沸騰的人群,默默地走進船艙,打開了密封文件,一行清晰的文字便立即進入了他的眼睛:「鑒於在沃利斯上校最近發現的一塊土地以南還可能存在一個大陸……你應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緯40°,以找到這塊大陸……如在此次航行中未能發現該大陸,你應繼續向西搜索。」庫克看完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1769年7月13日,科學家們終於結束了對金星的觀測,庫克便立即下命起航向南駛去。他們花了一個月時間通過了一群島嶼,這些島嶼間水面很窄,「努力」號不得不繞來繞去,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庫克把這一群島命名為社會群島。盡管繞過了社會群島,然而南方大陸依然蹤影全無,庫克不禁暗暗著急起來。「努力」號船上有個僧侶對這一帶海域很熟悉,但問起南方大陸時,他依然是一無所知。8月上旬一過,天氣開始變冷了,「努力」號繼續向南航行。到了11月初,「努力」號已通過了南緯40°,然而南方大陸仍然是毫無蹤影。這時天氣越來越壞,海上風浪也愈來愈大,這對「努力」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庫克心裡很清楚:如果繼續南行,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下令改為向西航行。
又過了一個月,他們看到洋面上漂浮著海草和木頭,海鳥也成群地在天空中飛翔,顯然他們前面即將出現一片陸地。庫克根據地理位置很快判斷出,這就是荷蘭探險家在一個世紀前發現的紐西蘭。
發現澳大利亞令庫克感到極為失望的是:整個航行過程中,始終未找到南方大陸。他自己也開始漸漸懷疑起這個南方大陸的存在性了。庫克不像哥倫布那樣愛好想像,他更多地相信探險的結果而不是過程。他想向東航行,從南太平洋回英國,以證實這個長期紛爭不休的南方大陸純屬烏有。但當時南半球冬季即將降臨,手下的海員也希望返航回家,庫克權衡再三,還是決定返航。在返航中,庫克又有了新的想法,他知道他們將很快遇到澳大利亞這個未經繪制的大陸。他很想先去澳大利亞看看這塊陸地的情況,因為當時還沒有一個歐洲人看到過澳大利亞的東海岸。
19天之後,海平線上隱約露出了陸地的陰影。船員們頓時激動起來,因為他們又來到了一塊新的大陸。為了找到一個好的海灣停泊「努力」號船,庫克下令繼續沿澳大利亞海岸向北航行。他們欣喜地看到陸上翠色喜人,顯然這個新大陸是一塊富饒的土地,而並不像荷蘭人所說的那樣荒涼。1770年4月28日,探險隊終於找見了一個風平浪靜的海灣,「努力」號便在這里停泊下來。他們在這里發現了許多鱺魚,庫克於是給它取名為鱺魚灣。後來又更名為植物灣,因為在這里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
在植物灣,庫克每天在海岸上升起英國國旗,以此表明這個地區歸英國所有,後來他又宣布整個澳大利亞東海岸為英國所有。為了紀念「努力」號第一次抵達澳大利亞大陸,他把這天的日期刻在了一棵橡膠樹上。在沿澳大利亞東海岸的航行中,庫克認真地描繪了海岸線圖。在海岸線圖中,很明顯他已經注意到了悉尼這個優良港灣,可是由於時間太緊,他來不及仔細考察,便匆匆而過了。
到了5月下旬,「努力」號來到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暗礁區——大堡礁。這里的暗礁星羅棋布,隨處可見淺灘和刀山似的珊瑚群——這個暗礁區沿著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熱帶海岸延伸了1600多千米。「努力」號進入這片暗礁區後,其厄運就在所難免了。不久以後,「努力」號終於在一個巨大的珊瑚礁上擱淺了。庫克想盡了一切辦法,避開這個暗礁,然而由於周圍暗礁分布太多,根本無法迴旋,故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努力」號撞在了暗礁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庫克下令扔掉船上的一些不很必要的物件:大量的陳舊槍炮、壓艙的鐵塊、石頭和腐敗食物被拋進了海里,然而卻是無濟於事。接著更麻煩的事情接踵而至,海水開始退潮,船更重重地壓在危險的珊瑚礁上,如果再這樣下去,船很可能破裂。
等到海水漲潮時,海潮一股股地沖擊著船的左舷,整個船身開始傾斜起來。忽然船艙裂開了一個口子,海水從口子里鑽了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下令開始兩部抽水機來抽水,可很快漏進船艙的水便開始漫過抽水機。就在這緊急關頭,庫克孤注一擲,命令船員合力起錨,擺脫困境。
過了一個多小時,船體終於浮了起來,水也不再漏進船艙里了,這使庫克和其他船員既感興奮又感意外:原來起錨時因為用力過猛,錨索竟勾起了一塊珊瑚石,它像一個塞子一樣堵住了船上的破洞。庫克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趕緊下令讓「努力」號靠岸。
在一個河口,船員們對「努力」號進行了修理。庫克見這個河口條件很好,綠草成茵,野獸成群,河中游魚歷歷可觀,於是下令就地休整。他們在這里過得很愉快,白天上岸打獵,下海捕魚;晚上便享受這山珍海味。這里的植物種類繁多,他們採集了很多標本,而且也發現了許多珍奇的動物。
在這個河口,探險隊整整度過了7個星期。8月6日,「努力」號整修完畢,又開始出海航行了。這次庫克吸取了教訓,小心謹慎地避開了道道暗礁;終於在1770年8月21日,他們抵達了澳大利亞的北端約克角。庫克高超的船海技術在這里得到了出色的發揮。約克角已很接近東南亞了,庫克決定由這里通過托里斯海峽到東印度群島去。很快他們便抵達了荷屬港口巴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
庫克下令再次整修「努力」號,「努力」號經過兩年多的遠航,損壞很多。然而船員們很不適應這里潮熱的氣候,一場瘟疫在船員中流行起來,一下子便死去了73人。庫克悲痛不已,趕快下令返航回國。1771年7月13日,「努力」號經過了3年的遠航終於回到了英國。這次航海,他們給世界地圖增加了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這個成績是偉大的。
後來在一次探險中,庫克與土著居民發生沖突。被其殺死。庫克的死訊傳到英國時,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英王喬治三世則失聲慟哭,為失去這樣一位曾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偉大探險家而悲痛不已。庫克,這位傑出的探險家以他輝煌的業績永垂青史。
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