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北部定義為熱帶草原氣候的原因。
澳大利亞陸地面積比較小,它與周圍海洋之間的海陸熱力性質沒有亞洲與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大,所以,不能形成季風氣候中豐富的降水,而受周圍海洋影響,全年高溫,樹木稀少,草類茂盛,也就形成了相應的熱帶稀樹草原。在這里,主要是其降水量少於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與非洲熱帶草原降水量類似,植被類型也類似。一個地方氣候的類型進行定義時,也要看到他所影響地區的植被類型。你比如,歐洲西部的原始植被就是以法桐為主的闊葉樹種,而歐洲人對其進行改造,以針葉林為主,但是,我們還是說他的自然帶是落葉闊葉林帶,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真正的針葉林分布區,我們叫他亞寒帶針葉林帶,相應的氣候是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我的回答還算滿意吧。
Ⅱ 澳大利亞的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其國土內陸及西部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然後往東一圈為熱帶草原氣候,沿海為其他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地帶是其他溫濕氣候帶的與沙漠氣候帶i之間的過渡帶,其北側是受南赤道低壓帶和東南信風帶交替控制、並受東南季風影響形成的,南側則是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南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
Ⅲ 澳大利亞南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澳大利亞南、北部的熱帶草原氣候成因特殊:
澳大利亞北部熱帶草原氣候,成因類似熱帶季風氣候,但典型性不足,中學未採用,仍歸屬熱帶草原氣候。
澳大利亞南部氣候干濕季變化,成因類似地中海氣候,由於西南部和東南部沿海降水較多,形成地中海氣候,往內陸由於降水減少,從而形成草原,自然景觀以草原為主,歸屬熱帶草原氣候(也有表示為亞熱帶草原氣候的),顯然具有明顯的過渡性。
Ⅳ 澳大利亞南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是什麼
澳大利亞南部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分析:
1. 緯度位置剛好在南緯30度及以南附近。若是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主要受副高控制或西風控制。若受西風影響,其降水應在冬季月份。
2.澳大利亞東部又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可見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還比較明顯,夏季月份來自南邊印度洋的海風較強,從而形成濕季。
綜合上述原因,澳大利亞南部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應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Ⅳ 高中地理 澳大利亞的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①北部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熱帶草原氣候
②東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受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的影響,降水豐富,低緯度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背風坡降水減少,草原向沙漠過渡.西風帶控制區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③南部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向內陸過渡為草原、沙漠,草原景觀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又屬亞熱帶草原氣候).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響,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
Ⅵ 請問老師,澳大利亞的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澳大利亞氣候呈半環狀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熱帶草原氣候
②東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受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的影響,降水豐富,低緯度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背風坡降
水減少,草原向沙漠過渡。西風帶控制區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③南部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向內陸過渡為草原、沙漠,草原景觀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又屬亞熱帶草原氣候)。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響,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
其中澳大利亞南、北部的熱帶草原氣候成因特殊:
澳大利亞北部熱帶草原氣候,成因類似熱帶季風氣候,但典型性不足,中學未採用,仍歸屬熱帶草原氣候。
澳大利亞南部氣候干濕季變化,成因類似地中海氣候,由於西南部和東南部沿海降水較多,形成地中海氣候,往內陸由於降水減少,從而形
成草原,自然景觀以草原為主,歸屬熱帶草原氣候(也有表示為亞熱帶草原氣候的)
,顯然具有明顯的過渡性。
關於熱帶草原氣候的總結: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
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
形成濕季;
受信風控制時,
形成乾季。
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
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
「赤
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
10°以內,它是怎麼影響控制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熱帶草原氣候
的成因歸納為: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
(
特別是在大陸上
)
,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
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
(7
月
)
,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
(1
月
)
,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
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
10°N
至
20°N
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
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
10°S
至
20°S
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
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
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
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
6
月至
10
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
10
月至次年
3
月,降水豐富,
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
南非高原南部(20°S
至
30°S)
1
月的南半球是夏季,
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
暖濕的、
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
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
形成濕季。
7
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
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
澳大利亞南部(30°S
至
32°S)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
(1
月
)
,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
(7
月
)
,受到北移的濕
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
3000
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
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
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
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輻合帶的影響,該帶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
低氣壓帶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說是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但由於影響氣候的因素是多方面、復雜的,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索,藉以引導學生
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會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Ⅶ 澳大利亞北部、東部及南部的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1、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3、澳大利亞東部
由於地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特徵:
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濕季。乾季的氣溫高於熱帶雨林地區,每日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大致每年5-10月大陸低氣壓北移,這時北半球熱帶草原上盛行從幾內亞灣吹來的西南季風(又稱幾內亞季風),帶來豐沛降水,形成濕季。
11月到次年4月,大陸低氣壓南移,北半球熱帶草原盛行來自北回歸高氣壓帶的信風(哈馬丹風),十分乾燥,形成乾季。南半球熱草帶草原的干、濕季節時間與北半球恰好相反。
簡略說法:終年高溫,降水一年可分干、濕兩季,降水總量較少。(和熱帶季風氣候相比)而如果乾季延長會出現旱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