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舒伯特被稱為什麼

澳大利亞舒伯特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8 22:30:01

1. 舒伯特是哪國人,代表作是什麼

舒伯特是奧地利人。

代表作是——《魔王》,《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等

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斗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 王》、《鱒魚 》、《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斗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

被後人稱為「歌曲之王」。

2. 瓦格納、舒伯特、卡拉揚、約翰•施特勞斯、海頓、威爾第的稱號分別是什麼

舒伯特的稱號是「藝術歌曲之王」,海頓是「交響樂之父」,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前邊的大都是作曲家,卡拉揚是唯我獨尊的指揮帝王,世界十大著名指揮家。

1、約翰·斯特勞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號稱「圓舞曲之王」,最有名的曲目是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
2、巴赫,德國作曲家、風琴演奏家,人稱「音樂之父」,大家熟悉的部勃蘭登堡協奏曲、十二平均律,其中十二平均律被稱為音樂的「舊約」
3、貝多芬,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大家比較熟悉的曲目是交響曲第五號命運,第九號英雄,鋼琴奏鳴曲第十四號月光,他的鋼琴奏鳴曲是鋼琴音樂中的「新約」
4、亨德爾,和巴赫同年出生,是西方音樂史上享有盛名的音樂大師,被譽為「聖樂之祖」,主要曲目是水上音樂組曲、皇家焰火音樂等
5、海頓,號稱「交響樂之父」,主要曲目是倫敦交響曲以及告別、母雞和牛津交響曲等
6、舒曼,是浪漫派的巨匠,他的童年情景、鋼琴協奏曲還是很好聽的
7、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3歲彈琴,5歲作曲,他的音樂與人體神經有獨一無二的微妙感應,所以莫扎特效應的CD滿天飛,他的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如行雲流水,高雅脫俗,還記得那首小星星嗎,就選自小星星變奏曲
9、瓦格納,是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作曲家兼劇作家,他對音樂史最卓越的貢獻是在音樂與戲劇統一的實踐上,漂泊的荷蘭人、女武神等歌劇很值得一聽
10、威爾第,和瓦格納一樣,威爾第也是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他的著名歌劇有阿伊達、茶花女、弄臣、游吟詩人、奧賽羅等
11、比才的卡門、鬥牛士進行曲、阿萊城姑娘,不妨試聽下;西貝柳斯的芬蘭頌沖擊力極強

3. 舒伯特被人們稱為什麼

舒伯特的全名叫做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同時也可以稱之為是弗朗茨•舒伯特,他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奧地利最早期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他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古典音樂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
弗朗茨•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是相當的短暫,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多的經典音樂,前前後後舒伯特差不多有600多首委婉動聽的音樂,可以說舒伯特為世界的音樂寶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舒伯特被後人親切的稱為「歌曲之王」,而這個稱呼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在看完以上的介紹之後,相信大多數的人對於舒伯特被稱為什麼都已經了解清楚了,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上面的才能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小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歌曲創作能力。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的作曲家,他出生在18世紀的奧地利,他和知名的作曲家貝多芬出生在同一個時代。舒伯特被大家看作為古典音樂的最後的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出生在1797年,他僅僅只有31歲的壽命,但是在這短暫的一生當中,舒伯特為世人留下了600來首歌曲,其中了有18部歌劇,19首弦樂四重奏,10部交響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22首鋼琴奏鳴。
所以舒伯特才會被稱為「歌曲之王」,他留下的音樂著作要比任何人都多,而且這些音樂不但委婉動聽,還能絲絲入扣,與人們的聽覺而言是一種無以言妙的享受,他的偉大就為偉大在他的每一首歌曲都可以深入人心,讓人聽上一遍就能記憶悠久。

4. 舒伯特具有什麼之稱

歌曲之王。因為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

5. 為什麼稱舒伯特是「歌曲之王」

舒伯特是與貝多芬同時代的偉大音樂家。他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教師之家。小時候曾在宮廷唱詩班當歌童。"歲跟父親、哥哥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由於他刻苦學習,#$歲創作了第一首交響曲,#"歲時寫了第二、第三交響曲,!部歌劇及#$%多首歌曲。他&#歲便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中,他共創作了#$部歌劇,』部交響樂,#%%多首合唱曲,!()首藝術歌曲。

舒伯特所創作的藝術歌曲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藝術水平來說,都沒有哪一個音樂家能與之相比,以此最為突出。他的歌曲充滿詩情畫意。他歌頌善良的平民百姓,特別是對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市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但對於上層社會的貴族他大膽進行諷刺和揭露。他的代表作品有《魔王》、《野玫瑰》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他所寫的藝術歌曲把演唱與伴奏融為一體,完整地表現音樂形象。他的歌曲充滿著鄉土氣息,同時給演唱者以很廣闊的表現天地。很多音樂家還把他的歌曲改編 藝術卷 ・ ・! ""!"""""""""

成器樂曲、鋼琴曲。他的許多歌曲被編入音樂院校、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可以說每一位採用美聲唱法的歌唱家都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並以此來衡量自己演唱水平的高低。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歌曲之王」。

6. 舒伯特的稱號

一、藝術歌曲之王

正如海頓的名字與交響樂緊密相連一樣,舒伯特的名字也和「藝術歌曲」這種音樂體裁密不可分。藝術歌曲與傳統的民歌或分節歌不同,後者的旋律是二段體或三段體的,它用同一個曲調唱許多段歌詞或詩節。藝術歌曲中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和旋律填進去來幫助歌唱者,它畫出一個音樂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幾乎同歌唱者一樣重要。例如在歌曲《魔王》中,舒伯特以「那麼難彈」的沉重而蓬蓬作響的音符和狂熱的小調性低音旋律,暗示在狂風掃過的樹林里奔跑著的馬。為歌唱者寫的音樂,則配合著歌詞中的每種感情,它表現出魔王哄騙孩子和命令孩子時的語氣,騎在馬上的父親的焦急心情,和父親懷中那受驚的孩子的哭訴聲調。藝術歌曲好象小的音樂劇或故事,它裡面的音樂總是不停變化,以適應歌詞所表現的心情。它們比所有那些歌詞,不管愉快還是悲傷的,都用同一曲調演唱的古老歌曲形式聽起來更有興趣。同時,藝術歌曲要難學、難唱得多,它們更多的是為受過訓練的歌唱家們和聽眾所寫的,而不是讓許多人一起唱的。所以藝術歌曲與傳統民歌在音樂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因為只要我們都喜歡在一起唱歌,無論我們的嗓子是否受過訓練或是否美妙,我們都將唱那些古老而簡單的歌曲。
沒有人曾經象舒伯特那樣在短短的一生中寫過那麼多的歌曲大約有六百首之多。從第一種中之一的《魔王》到最後一種中之一的《小夜曲》,它們都被人們所喜愛。但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沒有人發表它們,也沒有人演唱它們,因為舒伯特在當時根本不為人所知,也沒有有錢有勢的朋友來扶植。

二、《魔王》的出世

1781年4月的一個夜晚,在德國東部圖林根庫尼茨村,一個農民抱著重病的孩子,騎馬趕往耶拿,向醫生求治,但醫生對這病卻束手無策,農夫只好抱著孩子離去;還沒有來得及趕到家裡,孩子就死在馬上。後來,詩人歌德(1749�1832)來到庫尼茨附近,聽到這樁令人傷心的事,不由得聯想起霧王在黑夜搶奪孩子的民間傳說,丹麥民歌《魔王的女兒》,也在他腦海里浮現出來。詩人在這首丹麥民歌的啟發下,把耳聞的真人真事和關於霧王的民間傳說聯系起來,就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敘事詩《魔王》。
1815年冬天的一個下午,舒伯特的朋友施保恩來到維也納天門街十號,舒伯特的家裡,只見舒伯特手捧一書,在房間里踱來踱去,大聲地讀著歌德的敘事詩《魔王》,忽然坐下來振筆疾書,很快就寫出了一首敘事歌曲。但他家裡沒有鋼琴,沒辦法試奏。於是當天晚上,舒伯特帶著手稿和朋友們一起到孔維克特學校去,由他的朋友霍爾查普斐爾試唱。由於這首歌曲的戲劇性很強,表現手法非常新穎,就連舒伯特的年輕朋友們也不太能夠接受。當孩子三次驚呼「爸爸,我的爸爸」時,三個互相不協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一起,聽來有些刺耳,大家對此議論紛紛。魯齊茨卡在鋼琴上反復彈奏這些不協和音,為舒伯特辯解,說為了表現歌詞的內容,這些尖銳的音響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處,解決得也很自然。魯齊茨卡是科采路赫(1752�1818)、科洛麥(1760�1831)等老一輩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對年輕的舒伯特獨出新意的作品表示贊賞,是很難得的。
舒伯特寫作《魔王》時,還是一個18歲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譜子寄給歌德,歌德卻漫不經心,連信也沒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才在一次音樂會上聽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這首歌,他聽了感動得熱烈鼓掌,眼淚奪眶而出。但當時作曲家已經逝去,歌德已無從答謝舒伯特為他詩歌譜曲的一片情意了。

三、《聽,聽,那雲雀》寫於何處?

1826年夏的一天,舒伯特和幾個朋友從波茨賴恩斯多夫返回維也納途經威林,決定停下來休息一下。他們走進一家酒店,看見蒂策(舒伯特的朋友)坐在酒店的花園里,桌上放著莎士比亞的劇本《辛白林》。舒伯特打開一看,剛好翻到第二幕第三場克洛頓(王後和前夫所生的兒子)在伊摩琴(國王和前王後所生的女兒)的閨房前所唱的晨歌《聽,聽,那雲雀》。他讀得出了神,忽然喊道: 「我的腦子里出現了這么好的旋律,如果有五線紙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連忙在菜單的反面畫起五線來。沒有多久,一首美妙的歌曲即告完成。
這個美麗的傳說,至今還為音樂愛好者所津津樂道。其實,舒伯特的《聽,聽,那雲雀》是寫在一本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的,那裡還寫著其他作品的底稿。但是,事實歸事實,人們還是醉心於上面那個傳說。在威林的根茨街和庫區刻街轉角處,從1885年起開了一家酒店,門口有一塊牌子,上書「 1826年7月26日一個星期天的晚上,舒伯特在此創作《聽,聽,那雲雀》」。店裡有一個花園,花園里放著喝啤酒的座位,一棵樹上也釘有寫著「 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字樣的牌子。這家酒店和它的花園,當然是根據上述的傳說設計出來的了。
那末,舒伯特到底是在哪兒寫的這首歌曲呢?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當舒伯特在卡爾教堂鄰近,他的朋友施文德家一個月光照臨的房間里寫這首歌曲時,施文德正在繪畫。當時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的鄰近,卡爾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一個畫家,是以舒伯特為中心的一個文藝圈子的成員。他有幾幅畫描繪了這個文藝圈的活動:一幅畫描寫施保恩家裡的音樂集會,舒伯特在彈鋼琴,男中音歌唱家福格爾在旁邊引吭高歌;另一幅畫描寫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品80)的演出,舒伯特站在福格爾旁邊,拉赫納在指揮,勃倫塔諾夫人在彈鋼琴,施文德為她翻譜。

四、「冒名頂替」的舒伯特

十九世紀初,有兩個音樂家都叫「弗蘭茲·舒伯特」:一個住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他就是《未完成交響曲》的作者;而另一個住在德國的德累斯頓,是當地宮廷樂隊的首席小提琴師。德累斯頓的舒伯特,到今天除了有一首小提琴獨奏曲《蜜蜂》偶而還有人演奏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當時,《未完成交響曲》的作者還默默無聞,而《蜜蜂》的作者卻已大名鼎鼎了。1817年,德國萊比錫勃賴特科普與赫爾台爾樂譜出版公司收到了從維也納寄來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蘭茲·舒伯特」。出版商有些迷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頓,這稿子怎麼會從維也納寄出呢?於是就寫信問那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在回信中大發脾氣,他寫道:「接奉來信和附來的《魔王》歌譜,說是我的作品,令我不勝駭異。這首歌不是我作的,你們一定要把冒了我的名把這樣拙劣的東西寄給你們的人查出來!」其實,既無被冒之名,亦非拙劣之品。

五、貝多芬最後的預言

德國小琴家和指揮家興德勒(1795�1864)不僅是貝多芬的密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貝多芬從格奈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厲害。次年1月,這位巨人病危的消息傳遍了維也納。興德勒趁他剛吃完葯,病情稍稍好轉的時候,選了60來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貝多芬手裡。這些歌曲有的已經出版,有的是手稿,其中包括:《伊菲熱尼》、《人類的境界》、《全能》、《年輕的尼姑》、《中提琴》和《美麗的磨坊女》。貝多芬當時還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見了這些歌曲,十分驚奇;當他知道舒伯特類似的作品至少還有五百首時,更為驚訝不已。他說:「他怎麼會有時間譜寫這樣長的詩,有的詩包含十幾段之多?」貝多芬還一再說:「如果我見到這首詩,我也會替它作曲的」;「真的,舒伯特身上蘊含著神聖的火焰。」貝多芬把這些歌曲手不釋卷地讀了好幾天,本來還想看看舒伯特的歌劇和鋼琴作品,但因病情加重而未能如願。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他經常談起舒伯特,說他對舒伯特相知恨晚,並預言他的音樂將震驚世界。舒伯特聽了這些感人的話,希望見到他所崇拜的人的心情更為迫切。舒伯特看望彌留之際的貝多芬,前後共兩次,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奧地利作曲家安塞爾姆·許吞勃倫納(1794�1868)和興德勒一起去的。興德勒告訴貝多芬說,他們來了,問他讓誰先進來。貝多芬說:「請舒伯特先進來。」在這次會見中,貝多芬說:「安塞爾姆,你有我的精神(Geist),但弗蘭茲有我的靈魂(Seele)。」第二次,是同約瑟夫·許吞勃倫納和畫家退爾切爾一起去的,這次貝多芬已經病得不能說話。他們站在貝多芬的床邊,貝多芬也感覺到他們的來到,兩眼注視著他們,做了一些手勢,但誰也不懂得手勢的意思。舒伯特離開房間時悲不自勝。三星期以後的3月26日,貝多芬離開了人世。同年3月29日,舒伯特舉著火炬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就在第二年,舒伯特也去世了,他被安葬在貝多芬的墓旁。

六、辛勤的耕耘者

舒伯特是一位天才,但他的靈感依然來自勤奮。有一次,舒伯特在家裡請朋友喝咖啡。他的家裡僅有一個極其破舊的咖啡磨,舒伯特倒了一些咖啡豆在裡面,便「嚓啦嚓啦」地研磨起來。突然,舒伯特把磨一扔,高興地叫道:「我想了好幾天的曲調,被這個磨一秒鍾就找到了! 」這一「妙手偶得」的曲調,就是他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的主題。
1817年,舒伯特為德國詩人舒巴特(1739�1791)的詩譜寫了歌曲《鱒魚》,表現了對用欺騙手段渾水摸魚者的憤慨。舒伯特經常在維也納郊外看人釣魚,他說:「我對歡快的游魚十分羨慕,當他們被釣上岸時,則不勝憐憫。我試圖把這感情傾注到歌曲中去,這是對光輝生命的祝福和悲慘死亡的哀悼。」舒伯特寫好《鱒魚》以後,曾抄了四份譜子分送給他的朋友們。1818年2月21日的半夜裡,他抄完了一份《鱒魚》的譜,想把墨水吸干。那時還沒有吸墨水紙,而是用細沙子灑在紙上吸墨水的。整整一天緊張辛勞的工作,使他神志恍惚,錯把墨水瓶當成了裝沙子的瓶倒在紙上,沾污了譜子。這份譜子是抄給他的朋友約瑟夫·許吞勃倫納的,原件至今還保存著。

7. 舒伯特 被譽為什麼是什麼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舒伯特被譽為「歌曲之王」!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維也納貧困的小學校長家庭。他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一歲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並住進神學院,成為該校樂隊小提琴手,同時還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維也納古典樂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為該樂隊創作了《第一交響曲》。1813年因變聲離開神學院,舒伯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到父親所在的學校里擔任助理教師,同時繼續創作。 1814年10月19日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舒伯特的這第一部歌曲傑作,打開了他創作靈感的閘門。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寫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寫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還創作了1部交響曲,2部彌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辭去教師的職務,專心從事作曲。由於沒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較貧困,在他的一些作品裡也常常反映出苦悶和壓抑的情緒,盡管這樣,他還是滿懷熱情地創作了大量的歌頌民族解放斗爭的優秀作品。長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1828年11月19日,年僅三十一歲的舒伯特在維也納溘然長逝,他被人們崇敬地安葬在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600多首委婉動聽的藝術歌曲,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聖母頌》、《菩提樹》、《鱒魚》、《小夜曲》、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8. 舒伯特簡介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因為父親是音樂家,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

舒伯特在世時,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里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的接濟。舒伯特死後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當相當崇拜卻只見過幾次面的貝多芬墳墓旁。

(8)澳大利亞舒伯特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舒伯特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斗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

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斗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連篇歌曲集3部 :《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

稱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舒伯特被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