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什麼

澳大利亞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1 11:37:22

⑴ 國外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4、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5、光榮革命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⑵ 簡明扼要的說一下澳洲發展史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自1851年「淘金熱」以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當時的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由北半球擴展到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開始於1851年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Gold Rush)。「淘金熱」的出現加速了澳大利亞社會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全方位的發展,掀起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的第二次經濟起飛,造成了民族和國家形成的所必需的一切前提條件。一言以蔽之,「淘金熱」使澳大利亞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形成時期。

進入19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轉變為公民殖民地,英國基本停止了向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已超過了各種犯人移民。從1851年5月-1852年6月,先後在新南威爾士的巴瑟斯特和維多利亞的亞歷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區發現了蘊藏量極豐富的金礦。這些就成了19世紀50-60年代澳大利亞出現「淘金熱」的重要因素。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轟動了世界,出現了世界第一次大「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舊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發現了金礦,再一次轟動了全世界,這樣又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新金山」。無論是「舊金山」還是「新金山」都以萬盎司計的黃金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為資本主義世界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礦場上,每天都有挖出金塊的消息。口頭宣傳,報紙宣傳,電報又把渲染的消息傳到其他殖民區和其他國家。這樣又有大批人從世界各地蜂踴而至,尤其是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維多利亞的巴拉臘特發現了神話般的金礦後,外來的採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熱」被推上一個新的狂潮。各種文字的報刊大肆宣傳,自然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都以為澳大利亞大地上布滿了無窮無盡的黃金,從挪威到中國,從美洲到歐亞都傳播著這樣的神話,因而擁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移民從世界的各地湧向澳大利亞。巴瑟斯特、巴拉臘特和奔地戈金礦區當時是世界上各種人種混合一起最多的地方,僅中國人一度高達4萬人之多(1857年)。第二次世界性「淘金熱」達到了高潮。

農牧業經濟的新發展

19世紀50年代開始的「淘金熱」,使澳大利亞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了第二次起飛,並通過這次經濟起飛從根本上改變著它的殖民地面貌,更進一步向著獨立方向前進。它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熟練技術工人、農業家、牧業家、教育工作者和各種知識分子、專門人才。這樣就把英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又一次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此同時也把巨額資本帶了進來。

1. 畜牧業 到19世紀下半葉,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支柱之一,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對澳大利亞今後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尤其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更大。這一歷史時期,綿羊頭數迅猛增長,例如1861年已達2098多萬只;1881年升至6509萬只,比1861年增長兩倍多;1891年突破1億大關(實數為106421068隻)。羊毛產量也逐漸增多,1861年產羊毛6700.4萬磅,1871年則上升為20822.5萬磅,而1881年為31964.9萬磅,1891年高達63404.6萬磅。1891年羊毛產量比1861年增長8倍多。在這一時期養牛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1884年存欄頭數達756.9萬頭,1894年高達1167.7萬頭。畜牧業產品(包括乳產品)產值1881年達2953.8萬英鎊,1891年則為3925.6萬英鎊。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方面。請參閱下表:

畜牧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澳大利亞的屠宰業上。1861年屠宰業產值為270萬英鎊,1870年上升為340萬英鎊,1880年為520萬英鎊,1890年為600萬英鎊,1900年逾千萬英鎊大關,達1030萬英鎊。這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兩大宗收入,即羊毛和肉產品。這兩大收入從1861年的640萬英鎊上升到1890年的3210萬英鎊,增長了4倍。

牧場管理水平亦大大地提高了,牧場主普遍用了鐵絲網作牧羊場的柵欄,建立了定期的剪毛制度和剪毛合同工制度。畜牧業的大發展使它仍然保持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這時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 農業 1860-1861年,全澳大利亞已有耕地1173628英畝,而1900-1901年,高達8813666英畝,和1861年相比,幾乎翻了三番。關於歷年耕地面積擴大情況詳見下表:

播種面積的日益擴大還反映到農業產值的增長上。1861年農業產值為610萬英鎊, 1871年為640萬英鎊, 1881年亦逾千萬英鎊大關,為1020萬英鎊,1891年為1050萬英鎊。到19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大穀物生產基地,即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此外還形成了甘蔗生產基地——昆士蘭。到90年代糧食不但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如1891年出口小麥近41萬誇特,1900年出口68萬多誇特。

促使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人口猛烈的增長。澳大利亞的人口從1850年的40多萬,猛增至1900年的376.5萬,其中城市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1891年大城市人口已達11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27%。解決376.5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發展農業和牧業。因為澳大利亞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而又遠在南半球,不大力發展農業就無飯可吃,不大力發展牧業就換不回來生活必需用品,並且由此使澳大利亞社會頻於崩潰。

第二,澳大利亞羊毛經過多次改良成為優質毛,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早在1850年澳毛在英國市場上已壓倒西班牙和德國的羊毛。澳毛幾乎為英國所包銷,市場寬闊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也有這樣的問題。澳大利亞糧食銷售市場越來越寬廣。在技術上對畜牧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19世紀80年代引進冷藏設備的成功。冷藏設備是使肉類與乳酪出口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1880年,澳大利亞用設有冷凍設備的「斯特拉斯萊文號」船第一次把冷凍肉成功地運到了英國。這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它成了澳大利亞冷凍牛羊肉的重要市場。這必然反過來又刺激了澳洲畜牧業的大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增長,其生產技術也發展起來。19世紀70年代,麥克凱發明脫粒收割機,斯密士發明墾荒用的圓盤犁,威廉·法瑞爾培育出適應澳大利亞環境的抗銹病品種的小麥,還建立了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專家,他們在土壤、小麥品種、農業機械、農田水利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總之,澳大利亞開始了綠色革命。

第四,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較為合理地解決了農牧爭地的矛盾,新殖民地的建立,等等。

工礦業與交通、通訊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伴隨著農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基礎工業也發展起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澳大利亞也像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工業革命,即開始了蒸氣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基礎工業。但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依然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1. 采礦業 為了培養采礦人才,於1893年建立了第一所高等礦業學校——礦業工程學院。開采最早的是煤礦。19世紀40年代在紐卡斯爾利用犯人採煤。煤的開采量成倍的增長是50年代以後,1884年全澳產量已達288萬噸,1894年上升至414.5萬噸,1900年高達638.5萬噸。這一時期是以開採金礦和鐵礦為重點。由於較前大規模地開采,采礦產值迅速增加,如1861年為1010萬英鎊, 1891年升至1130萬英鎊,1900年高達2010萬英鎊。

2. 冶金業 從史料上看,澳大利亞的冶金業始於1833年。1833年在悉尼建立的鋼鐵鑄造廠是澳大利亞早期的工廠之一,也是第一個冶煉鑄造廠。像采礦業一樣,冶金業大規模發展也在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冶金業的主體是冶鐵業。據統計從1850年到1884年累計共生產鐵24543噸。此外還用國產鐵加工出一系列產品,如1876年生產鐵軌與鐵條4820噸, 1879年又生產這樣產品1000噸, 1881年產3351噸, 1882年為2139噸。1881年用國產鐵加工各種鑄件220噸,1882年又加工出這種產品2139噸。1881年還加工螺母螺栓50餘噸。一言以蔽之,到這時澳大利亞已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其他工業部門在采礦業和冶金業的推動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 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從整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看,畜牧業和采礦業(主要是採金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出口貿易的兩大支柱。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上半葉。

3. 交通運輸業 澳大利亞的交通運輸一向很糟。最初,殖民當局曾利用犯人修築了一些公路,但均系土路。內河運輸能力也十分差,海洋運輸完全靠英國。1850年以後這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開始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鐵路網的建立上。

澳大利亞是從1850年開始修築鐵路的。建築的第一條鐵路是悉尼——巴拉臘特鐵路線,全長僅14英里。1853年又建築紐卡斯爾至麥特蘭的鐵路,全長20 英里。接著又建造了墨爾本——季隆鐵路線,為50英里。19世紀70-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1861年擁有鐵路243英里,1870年猛增至950英里,1881年達2800英里,到1891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英里的鐵路。1891年比1861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倍多!到1901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4. 通訊業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世紀下半葉還大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年7月墨爾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1867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年,永久性的是1869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年,而阿得雷德和佩思間在1877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年,布里斯班1880年,悉尼1881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年,佩思1887年。到19世紀90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經濟的特點

第一,澳大利亞經濟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通過自由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年間,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二,澳大利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通過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政府改變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來完成的。這種斗爭是爭取改革的斗爭,不是暴力革命。換句話說,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漸進式的,而不像西歐那樣是突變式的,因而社會沒有發生大動盪,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巨大的破壞。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體制保留了濃厚的殖民地殘余,這既在經濟上又在政治上反映出來。從經濟上說,澳大利亞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不是以工業為主,而是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出口貿易不是以工業品為主,而是以畜牧產品(主要是羊毛)和礦產品(主要是黃金)為主;而進口貿易卻以工業品為主。西歐北美那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恰恰與此相反。從政治上說,由於澳大利亞人口主要是英國移民及其後裔,這樣不僅移植進來人口和經濟關系,而且還移植進來英國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以至道德、倫理、宗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社會實質上是英國社會的擴大。在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資金的同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級人才也同時被引進,例如1861年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引進資金140萬英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擴大,特別是工業和鐵路建設規模的擴大,引進的數額也就越來越多,如1862年為240萬英鎊,1870年480萬英鎊,1885年高達2040萬英鎊。從1861年到1900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投資累計近3億英鎊(29970萬英鎊)。從澳大利亞經濟史看,它的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和引進外資的數額成正比例的。例如,1882-1891年這十年內,英國共向澳大利亞投資18190萬英鎊,佔40年(1861-1900)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這十年(1882-1891)又恰恰是澳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可以斷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因引進大批英國資金而使自己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

第四,澳大利亞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全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外向)型經濟,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能及時使其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碼不致於落後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根本原因。例如,1881-1890年,這一時期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894萬英鎊,而1886-1890這三年年度國民收入分別為5100萬英鎊,5500萬英鎊和6400萬英鎊。

第五,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通過兩次經濟起飛而形成。一次是1831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經濟起飛;第二次是1851年發生淘金熱而引起的經濟起飛。澳大利亞人及時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良機,毫不遲疑地全力和全方位地發展經濟,從而使自己擺脫了落後,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

⑶ 關於19世紀的澳大利亞

英國殖民者限制有色人種移居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政策。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發現金礦,許多非英國移民包括中國人湧入澳大利亞淘金。維多利亞殖民當局限定每條船登陸的中國人人數,重課人頭稅。1860年初,新南威爾士的伯蘭貢發現金礦,在淘金中發生暴力排華事件。1881年新南威爾士總理H.帕克斯召開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聯合會議,討論中國移民問題,除西澳大利亞外均同意實行限制政策。19世紀90年代,限制的范圍擴及包括太平洋島嶼的其他有色人種。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規定凡入境者必須通過歐洲語言測驗。作為限制有色人種入境的一種手段,從法律上確認「白人澳大利亞」政策。1921年頒布航海法,禁止澳大利亞沿海船隻僱用有色人種。自1945年起澳官方文件中已不再使用「白澳政策」一詞。1958年頒布新移民法,廢除「語言測驗」。1975年10月公布種族歧視法,在法律上保證全體澳大利亞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
澳大利亞移民史話
翻開澳大利亞的歷史,人們會發現這個國家的興衰同移民密不可分。這也是澳大利亞的特色之一。自從1788年1月26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白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這個遙遠的大陸。
在英國人占據這塊大陸初期,澳大利亞不過是帝國一個流放犯人的囚禁地和羊毛供應地。除了那些因生活所迫犯有盜竊罪的犯人、窮困潦倒的人和遭警方通緝追捕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把去澳洲視為不光彩的事。上流社會人士更覺得去那裡與那些相貌極度醜陋、野蠻愚昧的土著人和從英國本土去的社會渣滓一起生活玷污了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就是那些被帝國政府委以重任,來這塊殖民地管教犯人、拓荒墾殖的人,也是出於無奈和迫不得已。但有一個例外,這就是那些冒險家們。他們為尋求刺激,或為獲得帝國榮譽勛章,紛紛去那裡探險、尋寶,甚至不惜用生命作賭注,希望將來有一天會成為英雄、百萬富翁而流芳百世。
然而,直到19世紀初,白人自由移民才開始移居澳洲。英國當局從1820年開始把新南威爾士作為有錢人移入的最合適的定居地,鼓勵那些有資金、出身良好、品行高尚的本土人去澳洲開辟新天地。這時,一些英格蘭鄉下佬、蘇格蘭佃農和愛爾蘭農民也開始成移居澳洲,很快便成為當地擁有土地的紳士。早期自由移民多居住在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悉尼、墨爾本以及范迪門地區(今塔斯馬尼亞島)。
黑色戰爭
歐洲白人到澳大利亞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當時叫范迪門地區)生活著眾多土著居民。他們分成若幹部落,過著狩獵採集、自給自足、群居式的原始生活。白人的到來打破了土著人平靜的生活。白人憑借物質文明,開荒種植,建立居民點,強佔了土著人賴以生存的獵場、良田,大量捕殺袋鼠。他們把土著人趕出家園,逼到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不僅如此,一些白人移民還拿土著人作為取笑、嘲弄的對象。他們拿酒給好奇的土著人喝,挑撥喝醉酒的土著持械格鬥、互相殘殺,而他們卻在一旁哈哈大笑。他們還經常綁架和濫殺無辜。土著人出於無奈開始採取報復行動。他們對這些陌生的白人由排斥變為仇視,視之為惡魔。他們潛入白人居住區,襲擊單個或小批白人移民,流血沖突因此而頻繁發生。
1804年5月的一天,在范迪門地區的一個土著居住區附近,一群歐洲白人士兵向正在叢林里狩獵的土著人開槍射擊,引起土著人的反抗,從而爆發了一場持續了26年之久的白人與土著人之間的戰爭。1830年秋天,范迪門地區總督阿瑟下令將該地區所有的土著人驅趕到這個島嶼東南部的叢林中一網打盡。於是數以千計的白人士兵及移民組成一道「黑線」,試圖包圍土著人,將其趕盡殺絕。這就是澳大利亞殖民時期著名的「黑色戰爭」。但阿瑟的計劃沒有得逞。土著人憑借叢林和對地形的熟悉,巧妙地與白人周旋;甚至出其不意地搶奪白人手中的武器自衛反擊。在整個戰爭中,只有一個土著婦女和一個土著兒童被白人抓住。黑色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引起澳大利亞整個殖民區外來移民同土生居民之間的仇恨,使本來由麥誇里總督倡導的、旨在使土著人接受歐洲文明的努力前功盡棄。
黃金的誘惑
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以前,各殖民區的人口很少。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人來這里時,只有1000多人。到1820年時,也不過2萬人。而且這些人多數是從英倫三島流放來的犯人。他們用出賣勞動力作抵押。在1830年以前,英國政府往這里流放了6.3萬名犯人,而從英國來的自由移民只有1.4萬人。1850年時,上述兩類移民比例發生變化,自由移民首次超過流放犯,而且不僅來自英國,也來自其他國家。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前夕,整個殖民區總共有人口501520人(土著居民除外)。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的消息轟動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尋寶人、移民蜂擁而至。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們爭先恐後地預購前往澳大利亞殖民區的船票。甚至連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淘金者也紛紛來到澳大利亞。移民范圍已不再僅僅局限英倫三島,而擴展到歐洲大陸、美洲、亞洲、太平洋島嶼。移民的成份也同以往大不相同,他們當中有投機者、商人、官吏,也有冒險者、乞丐和平民百姓。不管他們的地位、身份有多麼不同,但他們來澳大利亞的目的卻非常一致:到澳洲淘金去,發財去!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放棄了原有的優裕的生活條件,遠渡重洋,舉家來到這陌生的土地上。
1851年至1861年這10年間,全澳人口由50多萬猛增至1168149人。大批移民的湧入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社會結構,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勞動力、技術和資金,促使殖民地經濟迅速發展,並為後來澳大利亞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1年聯邦成立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為380萬人,其中英格蘭人佔53%,愛爾蘭人佔23%,蘇格蘭人佔13%,其餘是其他民族的移民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產生於19世紀中葉。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引來大批海外移民,是產生這一種族歧視政策的歷史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移民湧入。盡管中國移民乾的是最艱苦、最沒人願意乾的活計,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德令歐洲白人驚訝,並引起一些白人嫉恨和不滿。於是殖民當局便開始限制中國人入境,並對已來澳的華工百般刁難與限制,甚至用暴力手段迫害華工。殖民當局最初採取限制海船搭載華人數量的辦法,接著對在澳從事採金業的華工課以重稅,剝奪其勞動所得。一些白人甚至組織力量到華工居住區大打出手,而當局卻視而不見。
在1896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區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了對有色人種移民進行限制的《納格爾法》,一些種族歧視者進一步提出:「澳大利亞人要建立的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純粹的、白種人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應保持白澳大利亞的高尚思想——一個像雪一樣潔白的澳大利亞。」
當時,昆士蘭殖民區的一家報刊《布里斯班工人報》曾有過這樣一篇報道:「澳大利亞一定要免於有色人種的禍害,要消除罷工,獲得沒有窮人、沒有貧民救濟院的聲譽,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政體。不然的話,澳大利亞將要變成一個雜種的國家,因種族紛爭而動亂不安,因工業競爭而受摧殘,……澳大利亞打算讓全世界自開天闢地以來第一次看到在一面旗幟、一個民族、一個政府下的一個完整的大陸。」這就是白澳政策的核心內容。
在聯邦成立以前,各殖民區均有歧視有色人種的法規。1901年聯邦成立時制定的第一部移民法規,就對有色人種實行嚴格限制。此外聯邦政府還規定,凡代表聯邦政府簽訂的關於運輸郵包合同或協議,只許雇擁白人;任何澳大利亞、亞洲、太平洋島嶼(紐西蘭除外)的土著居民,其姓名不得列入選民冊;養老金條例禁止上述幾種人領取殘廢撫恤金;禁止中國人與白人居民共同住;禁止有色人、土著人、混血人加入澳大利亞的工會組織,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亞洲出現了眾多新獨立的國家,它們與澳大利亞有密切關系,如果繼續執行白澳政策對澳不利。國際輿論亦認為,白澳政策違背聯合國憲章,種族歧視色彩甚濃,這對澳在國際上的影響不好。因此國內外要求改變白澳政策的呼聲日高,聯邦政府遂於1958年宣布廢止白澳政策。但澳政府對有色人種移民問題仍持謹慎態度,為不引起社會不滿,政府曾向澳民眾解釋說,有一部分非歐洲移民進入澳大利亞,而這部分人與澳大利亞總人口的比例關系是有限的,他們雖然比以前多了,但保持澳大利亞居民的同一種族還是我們的基本目標。可見澳政府和相當一部分白人對廢止白澳政策是有保留的。1972年,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政府上台後宣布,澳大利亞在移民問題上將實行無種族、膚色、信仰之歧視的政策。自此白澳政策基本上銷聲匿跡。但由於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白人為主體民族的移民國家,要徹底根除對有色人種的偏見和歧視尚需時日。

⑷ 關於澳大利亞國慶日的歷史

1788年1月26日,亞瑟·菲力浦率「第一艦隊」的11隻小船駛抵悉尼市的傑克森港下錨。這些船隻載著780名放逐犯人、海軍及其家屬約1200人。這些白人浩浩盪盪地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菲力浦成了首任總督。而1月26日成為了澳大利亞建國紀念日,也被人們稱作「澳大利亞日」。
而今,每年1月26日這天,澳大利亞各大城市都會舉行各種大型的慶祝活動,因為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其中之一是入籍儀式:成千上萬澳大利亞聯邦的新公民集體宣誓:「從現在起,以上帝的名義,我宣誓。我將忠實於澳大利亞和她的人民,分享他們的民主信仰,尊重他們的權利和自由,維護並遵守澳大利亞法律。」
當然,人們有權選擇是否說「以上帝的名義」這句誓言。自1949年1月26日至今,已有約300萬人以這樣的方式宣告自己成為澳大利亞公民。悉尼市傑克森海港的渡船競賽也是每年都有的保留節目,象徵著第一批英國犯人的到來。今年澳大利亞日委員會還組織了一項新節目——沖浪邀請賽,地點同樣設在悉尼的傑克森海港,只要是達到運動員水平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
1770年4月29日,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率領「努力號」帆船來到了澳大利亞東岸的植物灣,隨後沿東海岸一路北上,在約克角的控有島升起英國國旗,庫克宣布整個澳大利亞大陸東部為英王喬治三世所屬。1785年2月6日,英國政府依照庫克船長發表的宣言,將澳大利亞東部定名為「新南威爾士殖民地」,開始了澳大利亞殖民的歷史。近年來,澳大利亞的國慶活動非常強調「多元文化構成澳洲」的重要特質,即各族居民分享傳統習慣、文化、語言和宗教信仰。但也有不少土著居民並不以為「澳大利亞日」值得慶祝。正是從這天開始,他們的祖先喪失了土地、文化和社會地位。

⑸ 澳大利亞的歷史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萬-4.5萬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洲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於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後為分界點。

史前時期
從人類到達澳洲後,至歐洲人於1606年第一次踏足澳洲期間的大約四萬年,被稱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把這段時期歸為史前而非歷史是因為1606年以前,澳大利亞沒有人類生活的文字記載。

1606至1901年
第一次歐洲探險家到達澳洲是在17世紀早期。1606年,荷蘭導航員Willem Janszoon的Duyfken號船第一次在卡奔塔利亞灣航行,約克角半島在西岸第一次登陸。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探險家(大部分來自荷蘭,法國,英國)相繼來到澳洲。18世紀初,「新荷蘭」的西岸和北岸被繪於地圖。可是,當時並沒有人嘗試在這里定居。

18世紀中葉,庫克船長繞行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為本土犯人的流放地。

1901年後
在經過長達10年的計劃,討論,投票後,1901年1月1日,幾個英國的殖民地組成了第一個棣屬於英國的「澳大利亞」聯邦。 1927年前,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1927後遷都至堪培拉。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跟英國並肩作戰。二次大戰以後,大規模的移民計劃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澳大利亞政府的「白澳政策」被廢除後(—1970年),很多亞洲及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至澳大利亞。成功地改變了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文化和形象。

1931年,英國頒布的《西敏寺法令》基本讓澳大利亞聯邦擁有獨立憲政(終止了與英國的憲政聯系), 但澳大利亞直至1942年才採納該法規。1942年由於澳大利亞受到日本的潛在威脅和英國在亞洲節節敗退,讓澳大利亞的政策開始轉向美國。自1951年,澳大利亞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並簽訂美澳新條約 (ANZUS)。1986年,因為澳大利亞通過了「澳洲法案」,使澳大利亞正式結束了對英國的從屬關系,英國的最高法院-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從此不再是澳大利亞的終審法院。現在,澳大利亞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仍是澳大利亞的女王。1999年,澳大利亞人否決了轉變為共和國的全民公投。從1972年的大選後,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國民認為,未來他們的國家會成為亞洲的一部分。

澳洲重要記事
1768年 - 英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乘坐「奮進號」從英國出發前往大溪地(Tahiti)
1770年 - 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部,並佔領及命名為大英
1797年 - 麥卡瑟(J. Macarthur)由好望角將美麗諾羊(Merino sheep)引進澳洲
1804年 - 霍巴特城建立
1813年 - 首次引進貨幣 - 有孔錢幣及銀幣(mp)
1829年 - 西澳被吞並,成為囚犯流放地
1851年 - 新南韋爾斯的貝瑟斯特及維多利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
1862年 -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洲南至北的探險家
1868年 - 最後一批囚犯被運送至西澳
1873年 - 歐洲人首次見到烏魯汝,Uluru (Ayres Rock,愛麗斯岩)
1901年 - 澳洲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白澳政策及移民限製法被通過
1914-1918年 - 澳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 - 澳洲航空公司(Qantas)國內航線成立
1921年 - 伊迪斯科文(Edith Dircksey Cowan)成為澳洲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1927年 - 第一次澳洲聯邦會議於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
1932年 - 雪梨海港大橋啟用
1933年 - 西澳公投表決脫離英國獨立,但遭國會否決
1939-1945年 - 澳洲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 第一輛澳洲製造的汽車面世
1948年 - 霍頓(Holden)為第一輛完全澳洲自製汽車
1956年 - 墨爾本奧運
1967年 - 經過公投後,通過廢除原住民法律歧視
1973年 - 雪梨歌劇院啟用
1976年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成為澳洲國歌
1986年 - 宣布澳洲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88年 - 澳洲200周年國慶-堪培拉新國會大廈啟用
1996年 - 霍華德當選澳洲總理
2000年 - 雪梨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7年 - 陸克文當選澳洲總理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