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丹霞地貌分布在哪些地方
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
赤水丹霞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是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其面積達1200多平方千米,是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美麗壯觀的丹霞地貌。赤水丹霞核心區面積273.64平方千米,是我國丹霞提名項目中面積最大的丹霞景觀,是地貌結構分異明顯的純砂岩的高原峽谷型丹霞。
⑵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同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江蘇新沂馬陵山;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⑶ 什麼是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區在哪裡
丹霞地貌是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的由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總稱。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
⑷ 澳大利亞中部無丹霞地貌的原因
澳大利中部的地貌都是沙漠地形,那裡風沙侵蝕的非常厲害。所以沒有丹霞地貌。
⑸ 丹霞地貌在哪裡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著名景點
中國東南部是最大片的分布區,主要位於南嶺、武夷山、仙霞嶺附近。
1、 東南部地區:丹霞山(廣東仁化)、金雞嶺(廣東樂昌)、蒼石寨(廣東南雄)、南台石、五指石(廣東平遠)、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福建武夷山市)、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福建泰寧)、冠豸山(福建連城)、龍虎山(江西貴溪)、龜峰(江西弋陽);
江郎山(浙江江山)、方岩(浙江永康)、仙都(浙江縉雲)、崀山(湖南新寧)。
2、 西南地區:竇團山(四川江油)、青城山(四川灌縣)、老瀛山(重慶綦江)、四面山(重慶江津)、白石山(廣西桂平)、都嶠山(廣西容縣)、石表山(廣西藤縣)、赤水丹霞地貌(貴州)。
3、 西北地區:青海坎布拉、赤龍山(陝西鳳縣)、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甘肅臨澤、肅南)。
4、 其他地區:河北承德。
(5)澳大利亞哪裡有丹霞地貌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紅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識別要素,不同形態和體量的陡崖坡組合成堡狀、牆狀、柱狀等各類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區,大部分陡崖坡則構成峽谷的谷壁。
基本坡面形態
黃進(1982)把近水平構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態,自上而下分為三種類型:
1、受近水平岩層面控制的層面頂坡;
2、受垂直節理控制的陡崖坡;
3、崩積岩塊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積緩坡。
產狀傾斜的岩層發育的丹霞坡面則表現為「頂斜、身陡、麓緩」三種坡面。
在一些構造比較強烈的地區,岩層的傾角可能達到60-90°,則層面可構成陡崖坡。
近水平和緩傾斜岩層發育的丹霞地貌坡面形態。
此後,劉尚仁、羅成德等對丹霞地貌有關的形態要素提出了一些量化標准,認為陡崖坡高度應大於10m,坡度大於55°或60°,以此作為判斷丹霞地貌的參考依據。但目前學者們對這一標准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因為一些老年化的丹霞或下切量不大的丹霞,可能會達不到上述標准。
⑹ 丹霞地貌旅遊景點在哪裡
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
第1名:丹霞山(廣東韶關)。
第2名:武夷山(福建南平)。
第3名:大金湖(福建泰寧)。
第4名:龍虎山(江西鷹潭)。
第5名:資江——八角寨——茛山丹霞地貌。
第6名:張掖丹霞地貌(甘肅臨澤、肅南)。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
以上內容解釋: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山,將此地地貌取名為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布。
⑺ 丹霞地貌分布在哪些地方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山,將此地地貌取名為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布。
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
(7)澳大利亞哪裡有丹霞地貌擴展閱讀: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
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
⑻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分布在哪裡
丹霞地貌成因是由紅色砂礫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節理面不斷侵蝕、搬運、磨蝕、風化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
丹霞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內外力作用的共同影響。
1、受到流水作用將周圍風化的紅色砂礫帶到低窪盆地處沉積下來成為岩石,氣候乾熱造成岩石的氧化作用。
2、在重力等外動力作用下, 溝谷不斷展寬, 崖壁崩塌後退, 山頂面積不斷縮小, 原來的山體逐步退縮成「堡狀殘峰」或孤立石柱。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同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
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⑼ 丹霞地貌在哪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東經113°36′25″至113°47′53″,北緯24°51′48″至25°04′12″之間。 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風景區。1988年以來,丹霞山先後榮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五項國家級牌子,2004年2月1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種沉積在內陸盆地的紅色岩層,這種岩層在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過程中,被水切割侵蝕,形成了紅色山塊群。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湖南崀山和萬佛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龜峰、浙江的方岩和江郎山共同組成的「中國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