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東的介紹
馬東,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電視人,電視節目主持人,1968年12月25日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96年從澳大利亞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研究,1998年進入湖南電視台,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主持談話節目。主持過《有話好說》,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擔任CCTV-3《挑戰主持人》製片人、總導演、主持人。12011年擔任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導演。2013年開始主持河南衛視常規姓氏節目《知根知底》和季播節目《漢字英雄》。2013年,正式離開央視,加盟門戶視頻網站愛奇藝公司。2014年,馬東主持愛奇藝獨播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奇葩說》。22015年9月,馬東從愛奇藝離職創辦米未傳媒。
B. 馬東是什麼星座
馬東,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電視人,電視節目主持人,1968年12月25日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1996年從澳大利亞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
是摩羯座的
C. 從一個相聲演員到知名主持人,馬東是如何做到的
馬東的成長過程十分奇妙,他從一個相聲演員一步一步的成為了如今的當紅知名主持人,在這樣子光鮮亮麗的稱呼背後卻是馬東經過了多年時間的努力所達到的,他在這樣子的成長過程主要有專業學習、實習鍛煉、成功登頂這三個發展階段。
馬東雖然是中國相聲小品界藝術大師“馬季的兒子”,但是他卻對於這樣子的稱呼毫不在意甚至有些抵觸,他從小就在藝術事業創作和發展道路上前進,在一點一滴的努力成長之下也在演藝界開始有了飛速的發展,在如今的娛樂圈之中成為了當紅的主持人。
馬東從相聲演員成長為如今的當紅主持人,主要有著專業學習、實習鍛煉、成功登頂這三個發展的重要階段。
1、馬東進行專業學習
馬東從1986年就遠赴澳大利亞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海外的學習經歷並沒有讓他在國內成功發展,在回到國內之後他重新拾起藝術事業發展的決心,在1996年之際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在這里得到了專業上的提升與進步。
正是在這樣子的三個重要發展階段之下的不斷成長與努力,馬東也漸漸在演藝界和主持界有了很大的影響力和口碑,而這一路的成長所依靠的也只有自己,對於這樣子的優秀人才你會支持嗎?
D. 節目主持人馬東的年齡
1.央視主持人
個人信息
馬東星座:魔羯座 籍貫:天津寶坻 身高:175cm 血型:A型 業余愛好:睡覺 座右銘:不能說真話的時候,也盡量不說假話! 最喜歡的顏色:所有顏色馬東主持「挑戰主持人」最喜歡的水果:桃 最喜歡的食品:肉 最喜歡的服飾:寬松休閑式 最喜歡的書:太多了 最欣賞的人:有趣的人 最難忘的事:都忘了 主持特點:沒特點 最渴望的生活狀態:退休 曾是CCTV-3《挑戰主持人》製片人、總導演、主持人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幼年馬東1968年12月:一個大雪天出生在哈爾濱市。 1天:在無反抗能力的情況下被帶到北京。 3歲:寄住在保姆家裡,全然不識親生父母真面目。 7歲:上小學,被人叫做「小馬季」的時間多過叫做馬東。 9歲: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對愛情無限嚮往。 10歲:和小學老師玩後背寫字游戲,老師寫的是「馬東是滑頭」。 12歲:受表哥的鼓勵每年暑假看一遍《三國演義》。 14歲:讀《紅樓夢》一發不可收拾,至今珍藏各版「脂評本」。 17歲:暗戀一同學,成績一落千丈,書包不再有課本,只有「南唐二主詞」和「納蘭詞」。 18歲:胸懷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雄心去澳大利亞上山下鄉。 20歲:打工掙錢談戀愛之餘,開始混文憑。馬東與父親馬季先生26歲:逢人便說「澳洲不適合年輕人發展」,為回國製造輿論。 27歲:進北京電影學院再讀學位,看錶演系女生多過看書。 30歲:在湖南衛視主持「有話好說」。 33歲:成為「挑戰主持人」的主持人。 36歲:在河南衛視兼任「華豫之門」主持人。 39歲:父親馬季不幸因心臟病猝死,享年73歲。 42歲:主持「文化訪談錄」。2009年首上春晚,表演相聲《五官新說》並擔任語言類節目導演馬東:
我要做我自己
馬東很長一段時間,馬東在媒體面前都不願意提到父親馬季的名字。但在近期播出的《文化訪談錄》中,剛剛接手「掌門」的馬東「隆重」請出了自己的父親。 為什麼?馬東淡淡回答:我已走出了這種情結。 曾經,馬東籠罩在父親的「光環」下。一提起他,人們總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之以一個修飾語——「馬季的兒子」。 馬季的兒子怎麼了?馬東對此好像並不在意,他依舊工作,依舊努力,2001年從一家地方台進入央視做主持人,最近從央視欄目製片人的競聘中勝出,成為《文化訪談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同時還擔任著《挑戰主持人》的製片人和主持人工作,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去年下半年,央視新欄目《文化訪談錄》公開招聘製片人。已是《挑戰主持人》製片人的馬東,在眾多競聘者中再次「挑戰」《文化訪談錄》。資格把關,層層篩選,直到塵埃落定,馬東最終以「百姓視角,文化情懷」這樣的欄目定位和訴求,贏得了一個機會。 「在大眾傳媒時代,我知道做文化欄目吃力不討好,但作為國家電視台,央視不能缺少文化欄目,做這個欄目,我就是想證明一下自己。」就這樣,馬東開始同時操刀央視兩檔節目。雖說很忙,手下也只有「二十幾桿槍」,但出人意料的是,《文化訪談錄》開播後,收視率一路飆升,現已升至1.67%;同樣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改版後的《挑戰主持人》平均收視率也從原來的0.4%提升至0.8%,甚至還創造過1.56%的不俗成績。
馬東初戰告捷
做主持人?你在罵我 什麼是選擇?什麼又是機緣?對馬東來說,也許進入電視主持這個行當,既是一種選擇,又充滿了機緣。 上世紀80年代,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馬東懷揣著夢想漂洋過海,開始打量外面的世界。那時,馬東剛滿18歲,去往澳大利亞留學,而且鬼使神差學起了計算機專業。可是,那是別人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要尋找的彼岸,孤獨、無助和夢幻像是飄浮的陰翳,糾纏著他,使他過早地體味到了什麼是漂泊,什麼是艱難。 十年後,像是從頭再來,他從海外回國,一頭扎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在校期間,馬東開始了新的選擇,一邊學著做節目策劃,一邊客串做主持人。身邊的朋友看到他的「表演」後,竟抓住馬東的手臂,一口咬定他能做主持人。「簡直是胡說!」當時,馬東以為這位朋友在嘲諷他,立刻反唇相譏,「你在罵我吧,你才能做主持人呢!」 馬東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馬東笑著說:「在我的感覺中,主持人應該是俊男美女,光彩照人。那時我比現在還胖30斤,那副模樣也能上鏡,簡直是開玩笑!」 也許這就是機緣,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湖南電視台台長的曾凡安來京,無意間說起他們正在策劃一檔談話欄目,馬東突然興致大發,自動請纓到湖南電視台,從節目籌劃一直到節目製作和主持,馬東自始至終參與其中。 在湖南電視台一干就是兩年,節目有了一些影響,馬東開始有了名氣。2001年,馬東結束了在湖南的工作,回到北京。「為什麼要回到北京,想想,一方面父母年歲大了,身邊該有人照顧;另一方面,北京是文化中心,有中央電視台這樣的國家台,比地方台舞台更大。」 可是一切並非那樣順利,中央電視台畢竟人才濟濟,星光燦爛。馬東剛剛在《挑戰主持人》露面,外界就有一種猜測,似乎馬東進入中央電視台,是沾了父親的光。聽到這些議論,馬東雖然不很在意,但內心裡總有一塊陰影。「你別無選擇,要讓別人尊重你,必須靠實力說話,越解釋越說明你無能。」馬東說。 就這樣,憑著多年的生活閱歷,以及策劃、主持經驗,馬東擔綱《挑戰主持人》欄目主持人後,沒過多久便漸露鋒芒。
文化就像「下飯的東西」
在信息過度飽和的傳媒社會,如何使文化節目既不失其品位、品格,又不疏離觀眾?多年來,雖然各家電視台都在積極探索,但結果並不理想。央視也不例外。如央視《讀書時間》欄目一改再改,收視率仍然很低,以至最終被淘汰,讓人很是惋惜。又如《文化訪談錄》開播之前,央視曾開設過《倪萍訪談錄》,隨後又改為《文化視點》,由於多種原因,開辦多年後還是被撤了,現在又重起爐灶,改為《文化訪談錄》,這充分說明了文化欄目的尷尬處境。難怪有人說,文化欄目是一塊燙手山芋,誰做誰死。 馬東認為,「文化是一個大詞,但文化要說的應是一些小事」,文化就像空氣,雖然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天都在你身邊,就在你的日常行為中。你不能自以為是,以為文化僅僅是書齋里的高談闊論,或者是凌虛蹈空的東西。馬東說,央視節目大餐很多,做得也很好,在激烈的競爭中誰也不能另闢蹊徑。定位上讓《文化訪談錄》能盡可能做成老百姓「下飯的東西」,但同時又像手中一杯碧綠的「綠茶」,飄逸著清香。《文化訪談錄》要力避文化人那種自命清高的姿態。作為央視綜藝頻道一檔文化節目,既要融入整體的頻道氛圍,不能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同時又要保持文化節目固有的品格和力量,「這種挑戰就是樂趣所在。」 馬東不迴避《文化訪談錄》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困境。他說,從去年10月8日開播至今,該欄目仍處在培育期,無論是欄目的外在形式還是內涵,都需要精心打磨。這個欄目的播出時間是周四晚上8:35,馬東說,「這個時段反映了各級領導對這個節目的重視,但另一方面,這個時段恰巧又是各台播放電視劇的黃金時間,這就意味著《文化訪談錄》要在電視劇的圍攻下搶到自己的觀眾,優勢和劣勢並存。」 央視三套綜藝頻道共有30多個欄目,已採取末位淘汰制。當記者問到《文化訪談錄》的排名時,馬東淡淡一笑,「排名沒有優勢,目前不會被淘汰,但是如履薄冰。」
主持人不能當「肉喇叭」
在常人看來,主持人既是一個光鮮的職業,又是一個「出盡風頭」的職業。「其實並非如此,」馬東說,「作為電視主持人,要有耐力和定力,更要有挨罵的思想准備和良好心態。」這一點,馬東在他所主持的《挑戰主持人》中有很深的感受。 「首先我們要消除一個誤區,並非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就能當好主持人;並非不學這個專業的學生,就不能當主持人。說實話,主持人無『學』,最重要的是,一個好的主持人必須具備綜合素質。主持人不能當『肉喇叭』!」馬東所說的「肉喇叭」,是那種徒有其表、缺乏內涵的主持人。 在《挑戰主持人》節目中,馬東把主持人分為兩類:新聞類和非新聞類主持人。新聞類主持人要求外表端莊大方,內心冷靜,分析能力強,「李詠是個出色的娛樂主持人,如果讓他當新聞類主持人,一本正經地去播《新聞聯播》,看看他那模樣,你能信嗎?」有意思的是,在談到非新聞類主持人時,馬東把相聲中的「學說逗唱」作為衡量標准。所謂「說」,就是主持人要會說話,要有描述能力;「學」,模仿能力要強;「逗」,會調節氣氛,具備幽默感,讓觀眾感到愉悅;「唱」,主持人嗓子好,五音要全。說到「唱」時,馬東調侃道,自己就是五音不全的人,不會唱。 馬東特意拿《挑戰主持人》舉例,它所挑選的主持人屬於非新聞類,也就是娛樂型主持人。除了節目形態本身外,其實《挑戰主持人》還隱藏著另一層含義,那就是想讓所有的參賽選手明白,一個好的主持人必須要經歷一段「煉獄」過程。談到《挑戰主持人》那些參賽選手,馬東透露道,那些選手剛來的時候,幾乎個個意氣風發,以為自己學了主持專業理論後,就能當好主持人,「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選手們經過欄目組一番魔鬼訓練後,沒過兩天就像霜打的茄子,身上的傲氣盪然無存,臉上的神氣也煙消雲散,原來,主持人如此難當。那些選手做完節目後,不管被淘汰還是挑戰成功,跑到後台,常常哭聲一片。一個星期的「挑戰」,這些「新手」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馬東說,看著一張張稚嫩的臉,有時他也於心不忍。 盡管如此,這種不近人情的方式還是鍛煉出一批有潛質的選手。拿風頭正健的參賽選手尉遲琳嘉來說,他在第5次守擂成功時,竟有10家衛視台負責人打電話來要人。記者在采訪中,華娛衛視的節目總監馮琪恰好打來電話來向馬東「要人」。《挑戰主持人》已變成了一個優秀主持人的訓練營和「搖籃」。談到這里,馬東一臉的驕傲,他說,「每晚你們只要拿起遙控器,隨便換台,在各家電視台的主持人中總能看到從《挑戰主持人》走出去的選手。」 馬東還透露說,欄目組有一個不對外公開的「『挑戰』播音主持人才資料庫」,所有參賽選手以及122所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推薦人的資料都記錄在案。 據了解,全國廣電系統共有數萬名主持人。這是個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的群體,因為觀眾對欄目的喜好全都會反射到主持人身上。馬東感慨道,他剛當主持人的時候,曾被罵得體無完膚。 「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最好從基層做助理編輯開始,長期積淀後再推上主持人崗位,這樣更能鍛煉人。」
對事不對人
馬東既是兩檔節目的製片人,又是主持人,工作節奏很快。為了拿出像樣的節目,馬東在《文化訪談錄》選題策劃上花了很多工夫。 「我不懂的,絕對不會去批判。同樣,只有我感興趣的選題,我才會去做。」主持人要有個性,只有主持人有個性,節目才會有個性。好在,製片人和主持人的雙重角色,可以使馬東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節目,按照他的話來說,自己與節目完全融合是他追求的目標,「個性化的風格、開闊的視野和專業精神三者的融合才能使節目有發展空間,否則,就會走向反面。」他舉例說,前不久他做電影《孔雀》文化訪談這期節目,首先是因為自己喜歡這部電影,在今天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孔雀》是一部最接近電影本質的作品,應該大力推薦。做這期節目,就是為了鼓動更多的人去電影院,享受一部好電影能夠帶給人們的愉悅。 跟《挑戰主持人》不同,《文化訪談錄》更多時候會呈現出一種批評姿態,記者擔心這會使節目得罪一些人。「這樣做怕不怕得罪『圈裡人』?」 「我不是『圈裡人』!」對此,馬東一再強調,工作中要有專業精神,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但是也不迴避尖銳的話題。他們所討論的文化命題都是「對事不對人」,所以沒什麼可懼怕的。馬東坦言自己的朋友不多,他認為朋友太多也很累。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文化訪談錄》做成一種建設性的文化批評節目。「說實話,這檔節目我是做給老百姓看的,如果能聽到坐地鐵、擠公交車上班的老百姓議論《文化訪談錄》哪個話題挺有意思,那才是對我的最大獎賞,也是我最大的滿足。」 采訪中,無法迴避的話題是其父親馬季。「他是專家型的人物,也就是說,他是相聲領域的專家。專家就是對知道的事情發表意見,而對不知道的事情,很少發表評論。父親就是這樣的人。」至於父親是否對他進行過指點,馬東說,父親也關注他的節目,不過不是期期都看,趕上了就打開電視瞅一眼,看完了也不作過多評論。「也許,他覺得自己的孩子已成人了,應該走自己的路。」看得出,馬東對父親的敬佩之情還是溢於言表。 「生活的樂趣就是盡力而為。」采訪結束時,馬東再次露出自信的笑容
2.哈爾濱經濟廣播電台記者
簡介
(1969~ ) 播音主持名馬東,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蓬萊人。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曾任中共哈爾濱市南崗區教育工作委員會秘書,現任哈爾濱經濟廣播電台1972編輯部主任助理、主持人、記者。1992年9月經考評進入哈爾濱經濟廣播電台任節目主持人。
主持節目及獲獎
1994年主持的節目《新加坡女作家尤今訪談》和1996年主持的《972空中體壇》節目獲黑龍江省播音主持一等獎。采寫的《雙城抗洪目擊記》、《40000萬家當交能人,董事長自我否定》等近十篇作品獲黑龍江省廣播電視作品一等獎,其中幾十篇作品獲省、市級及 全國經濟台各項獎。
3.法國地理學家馬東
簡介
馬東(1873~1955) Martonne,Emmanuel de 法國地理學家 。又譯馬東男 。生於沙布里,卒於索鎮。巴黎大學教授。創建巴黎大學地理研究所,任所長。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秘書、主席和第一任名譽主席。
研究領域及觀點
主要研究山嶽冰川、準平原、氣候地貌和水文學。改進了W.M.戴維斯的侵蝕輪回說。認為自然地理學是一個地區整個地理研究的基本部分,主張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結合在一個體系中。提出計算乾燥指數的公式。創用外流區、內流區和無流區等專名。
著作
著有《自然地理學專論》 、《中部歐洲》和《法國自然地理》等。
4.遼寧能源總公司總經理
簡介
馬 東 1937年2月生,男,山東平度人。現任遼寧能源總公司總經理。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動力系。1960年12月分配到遼寧發電廠工作,先後任電廠技術員、副科長、科長、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廠長等職,1990年4月調遼寧能源總公司任總經理、黨組書記。他具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擁護中央的改革開放政策,積極探索開拓工作局面。
業績
他使遼寧電廠一躍成為全國電力行業先進企業,為遼寧的能源建設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探索出一套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多年來由於成績突出,先後被國家、部委、省市評為特等勞模、全國勞模、全國優秀企業家,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機軸承生產線,繼而引進國外先進裝備和技術,並按專業化生產,組建內外聯營合資分廠,不斷擴大經營規模,使一家名不見傳的小廠,躍上了中型企業和國家二級企業。10年拼搏,企業固定資產增長7倍,工業凈產值增長10倍,出口創匯增長19倍,利稅增長近30倍,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多年來均排在全國行業的前列。榮獲1991年機電部授予經濟效益、產品質量先進單位兩項稱號。
5.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安全監察部副部長
男, 1993年沈陽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電器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現任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安全監察部副部長。2006年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工程師審核通過。自1993年畢業分配到內蒙古電科院工作以來,通過為全區電力生產、建設服務,使自己在變電站地網降阻、腐蝕防護、系統過電壓分析研究、防污反污、電力技術監督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地鍛煉和提高,成為有上述專業技術特長的技術人員。主持對系統內合成絕緣子不明原因閃絡進行分析和研究。
6.作家馬東
馬東,男,1987年生。 內蒙古鄂爾多斯人。 《萌芽》當紅作家。 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 篇目《嬴政》 在萌芽發表作品《最想過的生活》《當我還是超級瑪麗的時候》《項羽》等
7.數學教師馬東
馬東,男,1979年生。 河北廊坊人。大學本科,理學學士,碩士在讀,講師; 國家二級奧數教練員; 主要從事計算機數學與經濟應用數學的研究; 曾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始終在教學第一線,教學成果顯著,多次獲得「愛崗敬業標兵」「教學突出貢獻獎」,並進行數學建模實驗室的建設
E. 馬東澳洲留學什麼學校
首先,關於澳洲八大名校:
ANU(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USYD(悉尼大學)
The Uni of Melb (墨爾本大學)
UNSW(新南威爾士大學)
MONASH(莫納什大學)
UWA(西澳大學)
The Uni of Adelaide(阿德萊德大學)
UQ(昆士蘭大學)
MQ(麥考瑞大學)
F. 馬東:我的父親馬季,在那年離開了我
上圖是相聲演員馬季與懷里的兒子馬東。
在相聲界,子承父業似乎成了一道風景。但一代相聲大師馬季卻親手扼殺了兒子馬東與相聲的緣分,並為之慶幸。
站在不同的時代風口,馬季向左,馬東向右。
馬季先生離開我們15年了。
那是2006年冬天,72歲的馬季因為心臟驟停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太愛這門藝術了,我太討厭這支隊伍了。」對於自己的職業,馬季先生在世時,這樣說道。
這是他的心裡話,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可以克服相聲界的一些壞習氣,但他擔心自己的兒子隨波逐流。
在相聲界,子承父業似乎成了一道風景。但一代相聲大師馬季卻親手扼殺了兒子馬東與相聲的緣分,並為之慶幸。
站在不同的時代風口,馬季向左,馬東向右。
對於自己滾燙的人生,這對父子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馬季與小時候的馬東
馬季作為相聲界承前啟後的人物,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直堅持寫諷刺型相聲,即便很多演員後來都放棄了,他仍然堅持。
如果沒有諷刺,相聲就變得蒼白無力。
他一生發表了三百多個相聲作品,這在相聲界是極為罕見的。
馬季是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紅的,這一方面得益於他的老師侯寶林,另一方面得益於廣播說唱團得天獨厚的條件,電台經常把相聲演員創作的作品,錄成節目播出。
年輕時的馬季與侯寶林
年輕時馬季的產量極高,他的作品經常可以出現在廣播里,於是知名度越來越高。
馬季當年最紅的時候,一上台就是滿堂笑聲。
「好久沒和老朋友見面了……」乍一出場,下面就是掌聲。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馬季沉浸於相聲世界時,相聲成了「四舊」,不能再說了。
1967年,馬季遇到了後來的夫人於波。那時,大字報滿天飛,馬季心裡也沒底,他心想倒不如先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擺在對方面前。
兩人第一次約會,馬季就帶於波去廣播說唱團的粉樓,看批判他的大字報。
馬東後來一直認為父親這招很高明,是一種「真名士自風流」的浪漫。
年輕時的馬季
在嫩江下放的那段時間,馬季的主要工作是給連隊的人做飯。後來,又被調到河南周口一帶。
很多相聲演員聚集在一起,大家覺得相聲不能再說了,都在計劃著自己的未來。唯有馬季堅信,一定還有機會再說相聲的。
在那期間,馬季默默創作了《友誼頌》。有一天,他與朋友們被通知參加『五一游園會』,整場演出被當時拍新聞的給錄了下來。
那是1973年,很多年輕人認為相聲就是這時候開始的。
後來馬季在獲得相聲終身成就獎的感言里說:「我在沒有笑聲的年代裡,還能給大家帶來笑聲。」
在馬東的眼裡,馬季不是一般的父親。
他從小就活在父親「名人光環」的巨大陰影里,沒有名字,所有人都叫他「小馬季」。
馬東很小的時候,父母因為沒有時間照顧他,就將他寄養在別人家。
馬季和小時候的馬東
有一年馬季到寄養人家看望3歲的兒子,那家的阿姨喊他:「小馬東,你看誰來了?」
正在玩耍的馬東,立馬從桌子下面爬出來,給父親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大聲喊道:「叔叔好!」
馬季的眼淚瞬間就流出來了,這也是馬東生平唯一一次見到堅強的父親掉下眼淚。
馬東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上小學一年級,放學回家,父親問他:「老師留了什麼作業啊?」
從那往後,馬季再也沒有過問兒子學習上的事情,甚至偶爾會蹦出來一句:「你上小學幾年級了?」
在馬東的內心,自己的父親有些冷漠,他從來不會顧及到家,也不會顧及到自己,他是那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藝術家,三句話不離本行。
馬季的夫人心裡也有很多委屈,但卻非常支持他,她覺得一個男人就該有他的事業。
1984年,馬季春晚相聲《宇宙牌香煙》
沒人管,對少年時期的馬東來說是件好事,因為這樣更自由。他從小痴迷《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看書成為最大的愛好。
馬季一直教導兒子馬東,發揮其他方面的技能:「不要跟在你老子後面吃相聲這碗飯,沒有出息。」
馬東從小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整日耳濡目染,經常偷偷地翻看父親創作的本子,四歲半他就能背出整段快板書《奇襲白虎團》。
當時把馬季嚇了一跳,後來才知道兒子是從收音機上學的。
年少時的馬東對相聲也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馬季曾經創作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段子,叫《地名學》。
寫完之後,他叫兒子聽這段子。
當時馬季的夫人也坐在一旁,馬季就開始念。念完了,夫人直搖頭;對於馬東,馬季拿他當孩子,不懂事,結果他冒出一句:「思想性不強。」
馬東當時才十幾歲,對於語言的藝術就已經擁有自己的看法。
在這種情況下,馬季平時盡量不在兒子面前研究相聲,姜昆、趙炎到家裡來交流相聲時,如果發現馬東在偷聽,馬季便會立即把他攆出去。
由左到右:姜昆、趙炎、馬季
「現在讓他好好學習,至於說不說相聲,等他長大了再說。」馬季說。他希望兒子能培養出自己的愛好,而不要受父親的影響太多。
在馬東讀中學時,班裡有個同學想學曲藝,他作為陪同一起去了曲藝團。
當老師問他「你的父親是誰」時,馬東說我的父親是馬季,在場的老師們都站起來了,臉上露出了肅然起敬的神情。
然而馬東長大後,對於自己的童年生活與大名鼎鼎的父親,總是避而不談,那些光環在他看來,沒什麼用處。
馬三立與馬季
對於家庭他提到的只有當年在學校,常會被堵住讓他說一段相聲的類似經歷。
1986年,馬東拿著父親給的三萬塊錢跑到澳大利亞主修計算機專業。
那是八十年代,是一個個知識分子沉醉於詩歌的年代,然而18歲的馬東還未來得及體會一下羅曼蒂克的浪漫,就開始了 社會 人的羈旅。
在澳洲,他為了生活做過各種雜工,搬桌子,洗盤子,甚至加工過袋鼠睾丸皮子......
吃盡苦頭的馬東,逢人便說:「澳洲不適合年輕人。」
他在澳洲十年,只和父親馬季見過三次面,對於馬東而言,父親給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離開故土的這些年,他遠遠看著自己的父親,心裡想:
「如果他是別人的父親,那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馬季與馮鞏
1987年的春晚舞台,馬季攜馮鞏、劉偉、趙炎等弟子共同演繹相聲《五官爭功》,因形式新穎、文學構思精妙轟動全國,給人以新的思考。
「這五官全長我腦袋上,這是有機整體呀!誰頭功,誰二功?誰拿頭份獎金?我分不清楚啦……」
馬季相聲《五官爭功》
然而就在53歲的馬季再次迎來相聲事業高峰時,他突發大面積心臟血栓,住院3個月,期間報了三次病危。
回憶起父親馬季病重住院的那段時光,馬東說:「他總是很快樂,心態也好。」
1996年,是馬季最後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此後,桃李滿天下的老先生,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雖然生活平靜簡單,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相聲事業。
馬季與趙炎
這一年,62歲的馬季受邀請去澳洲演出。
馬東從自己蝸居的郊區轉移到了城市,請假全程陪伴在父親左右。
他發現原來悉尼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所在角落那般單調落魄,他覺得自己這種「一號就知道三十號能做什麼的日子」沒什麼可繼續的了。
相比之下,父親的生活才叫生活,那種深深的邊緣感,使27歲的馬東毅然決定回國,進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開始從事電視工作。
彼時美國的《奧普拉脫口秀》節目誕生,那種隨意輕松的形式,讓這個從小在相聲語言世界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耳目一新,他想要投身到這個領域中去。
他立馬向父親透露了這個想法,但當時馬季沒當真,心裡想:年輕人嘛,想法總會變的。
只是他沒想到馬東堅持下來了,還做得有模有樣。
馬東學成回國後投身電視行業,最初主持的節目是《有話好說》。看了這個節目,馬季感受到兒子付出了很多努力,有很大的進步,他內心驕傲無比。
《有話好說》節目組,左二為馬東
2001年,馬東進入中央電視台成為《挑戰主持人》的製片人,他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令大家耳目一新。
那句 「也許你委屈,也許你不服,但你被淘汰了」的口頭禪,讓觀眾印象深刻。
他更長的時間是在中央電視台主持《文化訪談錄》,從2004年起,一干就是7年。
《文化訪談錄》背負文化輿論宣傳任務。受限於節目屬性,節目收視平平,收視率基本排在中央3套最後三分之一的位置,有時甚至墊底。
盡管收視率差強人意,但身兼製片人與主持人的馬東卻很用心。他常常為了一個訪談,熬夜讀10萬字以上的資料。
與27歲就名揚四海的父親馬季相比,馬東人到不惑之年,依舊未能成為「腕兒」,也沒能過上「腕兒」的生活。
他活在父親巨大的盛名之下,卻沒有佔到一點點便宜。
這是馬東自己的選擇,他從未想要與父親走同樣的人生道路。父親馬季在相聲舞台上談笑風生,兒子馬東在互聯網時代大浪淘沙。
時代給了父子兩人不同的岔路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看到兒子後來的成就,馬季更加慶幸自己割斷了兒子與相聲的緣分,因為這是他自己選擇且努力實現的事業。
馬季步入晚年後,回顧自己從事相聲的經歷,感慨萬千。
整整50年時間,姜昆、馮鞏等大腕都是他的徒弟,酸甜苦辣都有,但是苦佔一多半,其中的磨難與誘惑數不勝數。
馬季曾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
「我很擔憂相聲界後繼無人,一些搞相聲的人,不務正業去玩影視;有的相聲人,十幾年還只會說一個段子;還有一些人名義上在團里掛著,實際上跟影視公司簽了約,隨時等著去拍電視劇。這樣的情況能接好相聲的班嗎?」
因此,他當初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再走這條路。
馬季與徒弟們
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馬季仍在修改作品,因為對於相聲創作他是深深熱愛的。
2006年12月20日,72歲的馬季因為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逝世。
在追悼會上,馬東說:
「希望大家不要哭,不要流眼淚。我爸爸這一生當中最喜歡的,是觀眾聽完他相聲後的掌聲。所以今天,應該算我爸爸人生最後一次謝幕。」
說罷,馬東自己早已是淚流滿面。
自己的父親就這么猝不及防地走了,他覺得兩人之間的父子情誼,不該這么早的結束。
談到馬季的離去,常寶華老先生長嘆一聲:「他把很多財富都帶走了。」
父親離世後,悲痛之餘,馬東覺得再難繼續主持綜藝,他離開了《挑戰主持人》的舞台。之後的時間里,他一邊整理父親的書稿,一邊做《文化訪談錄》。
200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馬東踏上春晚舞台,第一次「子承父業」,說了《新五官爭功》的相聲段子。
馬東表演相聲《新五官爭功》
盡管「第一次」得到了許多觀眾不錯的反響,但馬東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此而轉行:
「這次表演《新五官爭功》我挺享受的,但恐怕僅此一段了,也算是對父親的紀念。雖然我從小一直在相聲的氛圍里長大,但父親一直把我和相聲隔得比較遠,他不希望我干這一行。」
2012年,44歲的馬東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離開央視,這個他工作了12年的地方。
他表示要將自己「清零」。後來的他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全新的領域,加盟愛奇藝成為首席內容官,全面負責內容采編和製作工作。
後來,他又離開愛奇藝,創辦了屬於自己的米未傳媒,並出任CEO。
就如同當初離開央視一樣,很多人不解,但他離開得義無反顧。
這年,馬東已經47歲。
與年輕人共事的日子裡,眼看奔五的馬東感覺自己也變得年輕了。他作為一個創業者,身段柔軟,主動把自己捏成各種樣子,放進各種不同形狀的容器里。
他在規則之內,時而豁達,時而戲謔。
從《奇葩說》到《樂隊的夏天》,馬東盡情地在自己擅長的綜藝領域創造著新的生命力。
《奇葩說》一炮而紅,這個長著眼袋的中年男人在霎時間里走紅網路。節目中貫穿著人們對於當下時代所存在問題的思考,關乎大眾之間的共情心。
任何一件事,《奇葩說》都能有理有據地聊倆小時,最終還沒有結論。
這對馬東來說,足矣。他經常在節目里說:「這不過是一個話頭,引起你的思考就足夠了」。
演員可以過很多不一樣的人生,而辯論選手則是在思想上的演員。
很多時候他們討論的東西,可能不是那麼具有前瞻性,但是這並不妨礙奇葩說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馬東在知天命的年紀,卻可以樂此不疲地給自己更換新鮮的血液。
對他來說,新鮮的邊界會讓他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會旺盛一些,這便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9年夏天,馬東的目光投到了搖滾領域,推出了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
在目前這樣的環境中去談搖滾樂需要勇氣;去幫搖滾樂隊爭取更好的生活和收入,更需要勇氣。
這種勇氣是雙向擠壓出來的,馬東深以為然。
節目請來了面孔、新褲子、海龜先生等31支不同音樂風格的樂隊。身為「音痴」的馬東,深挖樂隊背後的故事, 讓原本只能在地下的老搖滾樂隊,走到了地上。
海龜先生樂隊
在中國,樂隊類的節目嘗試過太多次,可惜結果要麼無疾而終,要麼最終變成一場鬧劇,然而馬東卻成功地將搖滾樂帶入了更多人的視線。
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心底始終未曾遺失的人文情懷。
然而在記者問出「樂隊文化」這幾個字時,他立馬拒絕:
「我們別輕易說文化這個詞,至少在我的文化觀里,它不是一個願望,也不是一個過程,它是最後沉澱下來的一個結果。現在被稱為文化的東西,當年都是 娛樂 產品。 娛樂 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心理接受成本最低的事情。」
從某種角度看,他似乎在矮化自己所做的事情。他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談那些形而上的詞語,年輕時候不談,現在更不必談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電視到互聯網,馬東從事的工作一直沒離開過內容創作,也正是過去的日積月累,才讓他擁有對好內容的敏感度。如果說在央視做文化訪談節目的馬東是心存人文情懷,想要捍衛真相的主持人。那麼在《奇葩說》中幽默無厘頭,敲著木魚的馬東,顯然已經學會把自己深藏,用戲謔將自己裹起來,坦然擁抱世界的種種色彩。
2016年5月,鮮少參與辯題的馬東在《奇葩說》中,談到了自己的父親馬季。
此時,距離馬季先生離開已經過去10年了。
他說當年父親過世之後,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總覺得父親沒有離開。
直到三年後的一次夢中,他夢到父親對自己說:
「我今天才算真正地走了,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我們有緣再見」。
馬東認為那天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父親真正地走了,這個夢其實是一種放下。
馬季先生在世時,曾經想讓兒子馬東幫他總結自己的藝術經驗,寫一本回憶錄。
「因為他最了解我,我跟他深談過這些,他的一些想法,讓我很是感動。他是局外人看得很清楚,能看到我看不到的東西。我覺得他的分析有一種時代感。」
然而當馬季提出寫回憶錄這件事時,馬東卻拒絕了:「我完不成。我和您是父子關系,中間必有一種親情,使我們看問題具有局限性。」
馬季思慮了一番,覺得兒子是對的。
馬季與馬東這對父子的背後,是幾代中國人對語言和 娛樂 的理解。
他們竭盡所能,創造屬於當世的語言。
生於30年代的馬季經歷各種 歷史 變革,說了一輩子的相聲,他曾經在沒有笑聲的年代,給大家帶來笑聲。
馬東作為馬季之子,沒有走父親的老路。他尋到了可以表達自己的語言方式,輕松參與到時代的洪流之中,笑聲中沒有任何隱藏。
這對父子骨子裡都是悲觀的,也相信自己所在的年代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從不憤世嫉俗,也不否定時代的氣息。
因為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是世界的常態。
G. 奇葩教父一直在「作」的馬東,如今怎麼樣了
說起“奇葩教父”的馬東,大家可能都很清楚,馬東出生在哈爾濱這個城市,在18歲的時候,他去過澳大利亞留學,本來一開始他是想從事互聯網,但是因為他偶然看到胡瓜主持節目,激發起了馬東的靈感……如今怎麼樣了?
一.擁有不服輸的精神和自信
在一開始的時候,馬東堅持自己的理想,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做主持人,但是在一開始他當主持人的時候,因為緊張被否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鍛煉,馬東已經能夠和嘉賓對話,當時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馬東,馬東憑著他不服輸的精神,在《挑戰主持人》這個節目中,憑著自己的能力讓這個節目名列前茅。
幾乎每一個看過馬東的節目的人都忍不住贊賞他,他有自信而不高傲,幽默有內涵。
馬東對我們來說,活成了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自己有才華,但從來不驕傲......
人生只有一次,沒有綵排的機會,盡量多體驗一些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自己帶來豐富的生活。
H. 傷情最是晚涼天,憔悴斯人不堪憐。這首詩是誰寫的
這首定場詩改編自當代人的作品,作者是馬季先生之子馬東。
拓展資料
馬東,前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電視人,電視節目主持人,1968年12月25日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著名相聲演員馬季之子。
馬東少年時喜讀《紅樓夢》《南唐二主詞》《納蘭詞》等,該詩是馬東二十歲時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戀愛失敗寫下的傷感作品,原詩收錄於1995年出版的汪景壽、曾惠傑著《馬季傳:笑灑人間》第十一章,詩名《無題》,題下有馬東自注「少年荒唐,雖幼稚,情卻真!」
I. 從相聲演員到主持人,馬東是如何成功轉型的
馬東是著名相聲大師馬季的兒子,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口才十分了得,很有才華。他18歲赴澳洲留學,但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和相聲藝術並無關聯。在回國後,他進入湖南電視台,主持《有話好說》節目,後來應聘為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同年擔任中央電視台“挑戰主持人”製片人,全國綜藝節目主持人選拔活動總導演,也是央視兔年春晚的導演,實現成功轉型。
2012年,馬東從央視離職後,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全面負責愛奇藝的內容采編及製作工作。後來自己創業,成立米未傳媒並出任CEO。米未公司先後製作推出了《奇葩說》、《奇葩來了》、《奇葩大會》等網路綜藝節目,取得巨大的成功,也讓馬東的事業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