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 澳大利亞 哪個好
留學留學去英國還是澳大利亞好啊 ?
英國的大學實力在全球范圍內僅次於美國,不論是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還是倫敦政經學院,帝國理工大學等學校,實力都要比澳洲的八大名校強(悉尼大學,澳洲國立大學,西澳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墨爾本大學,莫納什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昆士蘭大學)。
英國大學的學制更短,碩士都是一年制的,澳洲大學的碩士學制至少都是一年半,有的專業甚至是兩年,所以說選擇去英國讀碩士更利於快速完成學業以及開始就業。
英國大學的學術氛圍比澳洲大學學術氛圍更為濃厚,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本土,工業革命誕生地,教育歷史的積淀更加濃厚。澳大利亞曾是英國人建設的殖民地,文化積淀自然不如英國本土。
最後,若是未來打算移民,建議選澳大利亞留學;因為在英國通過讀書留在當地很難,畢竟英國不是純粹的移民國家,而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純粹的移民國家,通過讀書畢業後找工作留下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只是去深造,要回國就業,肯定選英國,想要移民的,建議選擇澳大利亞。
② 澳大利亞和英國哪個好
據UKEC英國教育中心知悉: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出國留學,其中到國外讀研究生已經是眾多國內本科生們的選擇之一了。那麼,出國讀研哪些國家最熱門?英國留學一定是人們的熱門選擇之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留學碩士申請的相關信息。據相關媒體報道,自2014年起五年內,英國政府擬將前往英國大學學習的外國學生人數提高20%,英國大學也將對有意向的中國學生放低門檻,鼓勵中國青年才俊到英國留學,此外在眾多的熱門留學國家中,英國作為老牌的教育強國,以其名校多、學制短、含金量高的碩士課程成為留學市場的大熱門。現在的學生會更加理性地看待出國留學,更注重的是留學的性價比和學有所成,因此英國是,2014年研究生名校申請最熱門的選擇。解讀:申請去英國讀研有哪些優勢業內分析認為,早年很多學生申請國外大學,依據的是,在哪國有自己的親戚,更能夠方便照顧自己,就選擇哪國,對學校及教學質量的要求不是那麼高。但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出國留學選擇國家和學校,學生會更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方向是選擇入學條件寬松、教學質量高、學制短、含金量高的國家。第一,擁有寬松的入學條件:本科畢業生、本科大四在讀、三年制大專畢業生均可申請。例如:1.大專畢業生如果沒有合格的托福或IELTS成績,可以去英國先修一段時間的語言課程或者學習一年的碩士預科班課程。第二,教育質量高、可選擇大學眾多、專業選擇面寬。據了解,116所英國大學在世界排名前200位中佔30所,例如,牛津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聲譽、巨大影響力的知名學府。推薦的熱門專業有:心理學、生物學和法律、工程學、社會科學、經濟、哲學、歷史、音樂、化學、生物化學、文學、法語、德語、丹麥語、數學、物理、地球科學;再如,與牛津、劍橋一起最早名列羅素教育集團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愛丁堡大學。推薦的熱門專業有:信息學,電機和電子工程學,機械和再生能源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地質學,數學和統計學,物理學,金融學和會計學,歷史學,社會工作,社會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有機生物學,獸醫學,社會政策。第三,學制短、含金量高、就業率高。英國的授課型碩士學制一般為一年。碩士課程的全年花費集中在20萬-25萬元(包括生活費和學費)。相關數據顯示,一般英國留學回國後的就業率在99%左右,所以只要是認真學習的學生不用擔心就業。
③ 到底是去英國好還是去澳大利亞好呢不從經濟方面來講。。。
看你的愛好了,要是你比較瀟灑一點的話就去澳大利亞
要是你比較傳統的話,就去英國
文化方面當然是英國強於澳大利亞了.........想好好讀書的話就去英國吧
氣候方面,英國一年不出幾次太陽滴.......又陰濕陰濕的,人也比較悶一點
澳大利亞這幾點又優秀些
④ 澳大利亞 英國 日本 三個多是海上國家 誰的海軍力量強大 三國發生海上戰爭 誰會勝
雖說三個國家都置身於美國的保護,但澳洲遠離各大陸,戰爭威脅最小,所以整體軍事實力最弱,以國土防禦為主,英國自二戰後軍事實力衰退,雖扔擁有核潛艇和航母,但也已今非昔比,並且由蒙牽頭,並不需要獨自做戰,所以只是要保持一定的局部戰爭力量和威懾力即可,而日本雖說是戰敗國,但蒙需要它在亞洲一定的軍事力量存在,而它本身也賊心不死,所以它雖然沒有大型的水面艦只和核潛艇,但它現有的艦只的技術含量和戰鬥力絕不次於美國同等級別的艦艇,而且它的技術儲備可以在戰爭開始就立即生產出上述大型艦只,所以我認為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英國的艦隊更強大些,但如果要爆發戰爭,日本將很快佔有優勢,單純以海戰來講,將以日本勝利告終。
希望幫到你。純粹手打,給個支持吧,謝了。
⑤ 英國 美國 澳大利亞 這三個國家哪個好就人文 經濟 社會 等全方面解說。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 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早期移民均為英國人, 後來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多元化移民國家, 因此很難對澳大利亞做界定, 因此主要可以了解美國和英國的區別。但是也有隨著歷史的演變,文化的傳承,獨立發展200多年的美國文化由於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已經產生了諸多變異。今天我們再來英美文化,已經有很多區別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談到了英美海歸人員的不同。對留英海歸的普遍評價是衣著體面、說話非常客氣、行為禮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較酸,喜歡彎彎繞,經常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先繞上幾百個圈子。而對留美海歸的評價則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就是「穿著土氣,說話牛氣,花錢小氣」。既是說留美的海歸一般穿著隨意,不大講究,即使有的場合他們也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這些海歸舉止言行的區別其實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異。其實,英美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語言差異
盡管英美兩個國家都是講英語的,但是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相同的。英國人與美國人雖然說的都叫英語,但這兩種英語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學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有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兩種。英國人的英語,相對而言,發音比較清楚,連讀的部分較少,一般聽起來相對比較字正腔圓;而美國人說英語,則秉持這能省則省,能連就連的原則,因此,對於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來說,聽英國人的發音相比較下會舒服得多,而如果要習慣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才真正做到了。
二、英美生活習俗差異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自己日常生活習俗上也有區別。
從服飾上看,英國2人非常講究衣著,講究紳士風度,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美國人則比較隨便,想穿什麼就是什麼,以自己舒適為主,不會去介意別人的評價,別人也不會去評價。有的英國女士接待黃皮膚朋友時,專門塗抹上黃色面霜,以表示對朋友的親近和尊重。美國人可方便多了,近幾年,美國流行大花褲衩,校內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這也並不是說,他們到處隨意,在一些場合,他們也是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從飲食上看兩國的美食都像英語一樣,是一個大雜燴,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聚集了諸多紳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國的飲食,也處處散發著英國上流社會應有的高貴氣質,從選材到烹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國人無不將細致發揮到了極致。特別在餐桌禮儀上,不能在餐桌上說話,不能有餐具敲擊的聲音,刀叉的握法……幾乎所有我們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規則都被英國人所遵守而同樣是吃飯,到了美國人身上,則就顯得隨意了許多。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老美的最愛便是所謂的垃圾食品。對於生活節奏極快的老美來說,五分鍾就能搞定的漢堡薯條顯然要比規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於這種飲食習慣導致的結果,便是老美的街頭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顯然要比標准身材的人多得多。這樣的飲食習慣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國人的生活,雷厲風行,不向英國人那般拖沓,那樣注重細節。
另外美國人除了過和英國人一樣的節日外,還有自己的感恩節等。
三、美國人的性格和英國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國人的性格概括成:熱情、開朗、冒險、創新、奔放活剝、直白的幽默
相對應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冷漠、含蓄、內斂 、保守、理性嚴謹、紳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譽為英國幽默大師。像所有的喜劇大師一樣,狄更斯讓幽默顛覆人們的臆斷,無論這些臆斷是一般的還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為英國傳統的一部分。他利用這點,讓讀者遠離了理智和理論,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樂態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帶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個了無生氣的商業時代,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狄更斯的幽默影響了很多後來的文學家。比如,中國著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響。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領神會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國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邊垂釣,一個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問他:「怎麼,您在釣魚?」「是啊,」狄更斯隨口回答,「今天運氣真槽,這時候了,還不見一條呢。可是昨天也是在這里,我鈞了15條呢!」「是這樣嗎?」那人說,「可是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管這段江面的,這兒禁止釣魚!」說著,他從口袋裡掏出發票本,要記名罰款。狄更斯連忙反問:「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負責虛構故事的,虛構故事是作家的事業,所以,不能罰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不屑。馬克吐溫曾經說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讀不出什麼讓人啼笑皆非的東西來。其實,馬克吐溫的說法有些偏頗。因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國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國甚至國家上享有盛譽。馬克吐溫的幽默中含有諷刺、機智、揶揄、玩笑,可以讓你笑得流眼淚,同時讓你笑得心顫。如同吃了一顆橄欖,甜中帶澀。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到英國一個小鎮的旅館住宿,在旅客登記本上簽名時,發現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這樣簽名的:「馮·布特福德公爵及其眾多仆從。」 馬克·吐溫笑了笑,在旅客登記本上寫道:「馬克·吐溫及其一隻箱子。」
英國人和美國人也互不服氣,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歷史,而且目中無人;美國人說英國人保守刻板,不懂未來。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體現在教育上就是美國的教育體制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向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的人開放)、國際性、靈活性(各種不同性質的學校滿足不同目標的人的需要,國家沒有統一的教育制度)的特點,使美國教育既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人們的需要,確保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又能滿足並充分發揮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使教育充滿活力和生機。
而英國人的保守與嚴謹,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嚴謹的學風,完善的教育體系。它擁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監控體制,各大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與科研水平評估結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國的高等教育會定期受到檢查。英國大學的科研水平長期保持了一個很高水平,也是與這個質量監控體制分不開的,許多開創性的研究發明起始於英國,比如第一隻克隆羊,就培養於愛丁堡大學。英國教育的質量也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考核上,有的專業可以用「殘酷」來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學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國老師通常不會因為學生只差一點而放學生一馬,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敬業風度有力地保證了教育質量。
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風格,竟都共同代表著世界教育領域最頂尖的教育水準,這與政府民眾對教育的深刻認識不無關系。美國人認為,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境地,有兩件事是必須做的,並伴隨著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與信仰宗教一樣的虔誠境界。而英國教育標榜自己的口號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極至,反映出了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始終追求的信仰。在這種意識下使得不論是美國教育還是英國教育,都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誠的信仰,近乎是一項神聖的宗教行為了。
五、英美的企業文化不同。
美國企業文化強調的是創新,而英國卻是保守,美國企業文化認為人人都可以實現個人價值,英國企業文化卻將講求等級觀念,美國企業文化認為競爭是企業的生命源泉,而英國企業卻排斥競爭。這又導致了美國企業和英國企業發展前景的差別。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差異呢?我認為是文化的生態環境不同。
一、地理環境不同。
二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一個是歐洲大陸,一個是美洲大陸。英國經過長期的開發,已經非常富裕。但是美國剛開始的時候是來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陸上,首批移民被稱為拓荒者,所以,他們要敢於冒險。如果沒有冒險精神,他們也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此外,整個的歐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別也給他們帶來了影響。
二、人文環境的不同。
人文環境的不同是導致兩國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歐洲傳統國家。其社會長期存在等級差別,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國人喜歡懷舊,保守,具有紳士風度,等等。這些方面是需要歷史的沉澱和積累的,常若沒有歷史的沉澱和積累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美國恰恰是一個沒有很深厚的歷史積淀的年輕國家。所以,美國人勇於創新,強調個人價值。因為沒有很多的傳統的東西去給他們懷念和繼承,需要他們去開拓。從另一方面講,也沒有很多的束縛,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創新。
另外,兩個國家的人口組成也有區別。美國是移民國家,來自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在美國。所以,美國的文化呈現出多面性的特點。所以,美國文化的接納性也很強,包容性很強,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對外來文化呈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影響到美國人身上,就是美國人十分熱情,開朗,善於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國的人口結構相較於美國而言,顯得單一很多。所以,英國不太容易接受外來的文化。反映到英國人性格上便是比較內斂和含蓄。
⑥ 英國 澳大利亞哪個好
教育應該說英國姚好些,但想要將來移民的話,肯定選擇澳洲,自己再定位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⑦ 澳大利亞和英國哪個大
澳大利亞比英國的面積大
⑧ 出國【英國】VS【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概述
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為77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古老的大陸之一,除了南極洲以外它的降雨量最少。大部分地區極為乾旱,或是半沙漠,並不適宜居住。因此,澳洲的人口與國土面積相比較顯得就很少。按面積大小,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國,是唯一占據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海岸線長達36,735公里。相對於其它各洲,由於沒有特別高的山脈阻隔,加之大洋環繞帶來的調節作用,澳大利亞沒有極冷或極熱的氣候。澳大利亞40%以上的土地在熱帶。在最冷的區域,例如塔斯曼尼亞的高地,及橫過東南部的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的澳大利亞山脈,會有經常性的降雪,冬季的氣候亦常跌至零下。澳大利亞的氣候從熱帶延伸到溫帶,全年平均氣溫由最北部的27℃轉變到最南部的13℃。
長期與大陸分離,使得澳大利亞成了有袋動物的聖地(一些把幼子養育在自身袋形結構里的哺乳類動物)。袋鼠、樹熊、鴨嘴獸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每逢雨過天晴,本來乾旱的草原,鮮花盛開。較為熟悉的野花有山龍眼、法蘭絨、沙漠豆、聖誕灌木等。森林地帶集中在較為潮濕的沿海地帶:在昆士蘭州還有些雨林,但面積正在日漸縮小。澳大利亞有500種膠樹和600種合歡樹。
1788年澳大利亞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在最初的150年裡,大部分到此定居的人來自大不列顛愛爾蘭,但是在後50年裡到此定居的人來自140多個國家,最近40%以上的定居者來自亞洲。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澳大利亞政府鼓勵不同種族或民族的澳大利亞人,包括土著人,在家裡或公共場合象使用英語一樣地使用他們的母語。澳大利亞的人口剛剛超過1700萬,最早的居民-土著人在這塊土地上已生活了4萬年,在自然環境下他們以打獵和採集野生植物謀生,現在土著人不是按傳統的部落方式生活,大部分生活在鄉鎮或城市裡,大約占國家人口的1.5%。澳大利亞亞,人們享有絕對的宗教信仰自由。大部分澳大利亞人是基督教徒,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澳洲擁有數多且高度受訓的勞動人力,許多資深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並具有豐富的國際經驗與亞洲經驗。平均而言,澳洲人在初級學校和中等學校上所花費的時間,較其它國家包括日本、德國和英國的人來得更長。澳洲百分之四十五的勞動人力具有大學學歷、執業證照或專業認證。此外,30%擁有第三機構學位的澳洲人具備研究所資格。澳洲優異的科學創新技能,已在各行業中培育出許多廣受國際尊重的世界級科技專家。
在全球化的經濟中,語言能力一項基本的勞動優勢。澳洲提供了與西方社會相似的商業文化環境,而澳洲的工作人口對於東方及西方的商業環境皆能運作自如。除了精通英文外,尚有240萬以上的澳洲人能說第二種語言。講亞洲語言的人口超過800,000人,使企業得以聘用以亞洲語言為母語的合格管理階層或技術人員。對需要語言技能的企業而言,這項有利的條件代表澳洲的城市正迅速發展成為企業所在地,利用這些技能,加上澳洲先進的通訊基礎建設,許多國際企業正在澳洲設立其區域總部或電話服務中心,以服務位於亞洲的客戶。
澳大利亞的國歌是"前進澳大利亞"。可是,一首有時在國際聚會上演奏的名為華爾茲瑪蒂達的流行民歌常常被當成澳大利亞的國歌。1984年,澳大利亞正式宣布綠色和金黃色作為國色,這兩種顏色作為運動服的顏色已有許多年。澳大利亞的國旗是由英國國旗皇家藍色背景和南十字星組成,左上角英國國旗的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歷史上的聯系。國旗上最大一顆七角星的六個角代表澳大利亞的州,第七個角代表它的首都區。澳大利亞的國徽是國王喬治五世在1912年批準的。國徽的圖案包括了盾形、六個州的標志、澳州特有的動物袋鼠、鴯鶓和一種開黃花的特有植物。澳大利亞的國慶日是一月二十六號,選擇這一天是因為來自英格蘭的第一批定居者、士兵和罪犯在傑克遜港登陸,現在這個地方已變成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悉尼。
澳大利亞是能源和礦物豐富的國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和主要的鈾、輕原油和液化天燃氣出口國。它是世界最大的鑽石出口國和主要的鋁土礦、礦沙、金、鉛、鋅、鐵、銅、鎳、和錳的出口國。東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區是應用先進種植技術高產的農業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有一億五千隻羊,是世界上最大的衣用細羊毛的生產國。它是蜂蜜、小麥、糖和牛奶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之一。
澳大利亞也是一個食品出口大國,雖然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大部分澳大利亞人生活和工作在沿海城市從事服務業或在工廠從事製造業,以及核科學、空間技術、醫葯科學,有關環境科學、電子和通迅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工作。
澳大利亞是一個立憲君主制。形式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國家的首腦,由總督在澳大利亞代表女王,澳大利亞是否應成為共和國仍是當今的熱點問題。澳大利亞的六個州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西澳和塔斯馬尼亞。大陸地區包括澳大利亞首府行政區、聯邦政府區和北領地。澳大利亞還負責管理7個海外區域。
澳大利亞遵循西方的民主傳統。它有三個層次的政府體系: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聯邦政府由總理領導,負責全國事務,如國防、外交、電信。州政府執行聯邦政府的各項任務,特別是在教育、社會福利和執法方面。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城市,如城鎮規劃、建築條例和污水處理等。所有18歲上的澳大利亞公民被要求在地方、州和聯邦政府選舉中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