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亞歐非美洲大陸都有那麼多國家,而澳洲大陸沒有分裂成多個國家從來只有一個國家
這是一系列地理、歷史因素導致的,各個地區不一樣,下面我們一個一個說:
1、澳洲:
A)歷史因素——澳大利亞是一個純移民國家,殖民時代以前這里沒有人類存在,澳大利亞是純粹由英國人建立的,澳大利亞人的前輩基本上是純正的盎格魯·薩克遜血統,語言、民族、宗教都沒有隔閡,自然有了成為一個國家的先決條件;
B)地力因素——澳大利亞的人口分布集中在悉尼那一帶的狹長區域,中西部是大面積的荒漠、不適宜人類生存區,如果要劃分國家的話,分界劃在東部人口稠密區難以分界,而劃西部的話你會發現有一邊沒幾個活人,根本沒法建國。
2、非洲、美洲:
A)歷史因素——非洲、美洲的地緣成型,是殖民時代的產物,劃分的界限是不同歐洲國家殖民地的邊界,根據殖民國家不同也相應產生了不同的語言,比如南美的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就是國家的分解,而非洲的剛果當年更是曾經有「法屬剛果」的叫法,非洲國家相鄰的經常是官方語言不同,而且都是歐洲的語言;
B)地理因素——非洲、美洲因為地理因素分界的比較少,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種橫平豎直的井字形國界,明顯就是劃定殖民地的時候殖民者一條直線劃過去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而且這些地方本身地理分解條件也不明顯;
3、亞洲、歐洲:
A)地理因素——亞歐大陸的國家邊界,因地理因素劃分的居多,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中印邊界喜馬拉雅山,還有我國西部邊界的昆侖山,古人根本沒有能力跨過這些天險進行通信,更別提征服了成為同一個國家了,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脈、英吉利海峽都是典型的地理邊界;
B)歷史因素——類似中歐碎片化、德語區分裂的現象(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典型的三十年戰爭後遺症,黎塞留一份《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肢解的德語區500多年,條約沒了都統一不了;瑞士的分裂是因為胡格諾大屠殺;東南亞的碎片化是因為不同國家的殖民;中東、巴爾乾地區的碎片化是一戰結束時的肢解奧斯曼。
② 澳大利亞人為什麼不被別的國家欺負
澳大利亞人為什麼不被別的國家欺負?澳大利亞人不被別的國家欺負,因為它的經濟實力確實企業實力特別強。
③ 澳大利亞民族之類的人群為什麼沒有出現從尋食社會向產食社會過渡
澳大利亞民族之類的人群沒有出現,從一時社會現實社會過度,是因為太冷了。
④ 為何中國人這么多年來,都沒有發現澳大利亞
因為隔著大大小小的島嶼與半島。
澳大利亞離中國非常近,並不是隔海相望,而是橫跨東南亞地區的大大小小的島嶼和半島,中國人可以遠渡重洋。同時,中國古代的導航技術也很發達,在地理距離和導航技術上都沒有問題,中國人只是沒有發現澳洲大陸。
最後,澳大利亞缺水,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大陸,飲用水主要來自自然降雨,依靠水壩供水。現任澳大利亞政府還禁止居民開采地下水,因為一旦開采出來,就很難恢復。當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到一個地方時,他們需要耕種土地。大部分在南海的中國人來自中國南部。當他們到一個地方,他們耕種稻田和水稻。
⑤ 就在東南亞旁邊的澳大利亞,為什麼幾千年都沒被中國發現
從新版的世界地圖上觀看,能輕易地發現大陸完全可以分為新舊兩個大陸,亞歐非跟大陸幾乎可以說是連在一起,新大陸確實我們說的南北美洲。在世界文化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於世界的探索人們也在不斷的加強中,對於冒險和充滿未知的事情讓很多人嚮往,在這樣不斷的探索和好奇中,讓世界的大陸有有所聯系。
可從某種東西上來說,亞洲跟澳大利亞的土著之間還有血脈關系,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部分亞洲人去過澳洲的土地上,但當時它的情況是非常的貧瘠,讓眾人對此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在後面的世界格局變動之中,讓澳洲和亞洲因為各種原因很難還會有聯系。
⑥ 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死刑
世界上以下國家沒有死刑,分別是:
1、亞洲
汶萊、寮國、馬爾地夫、蒙古、緬甸、韓國、斯里蘭卡、塔吉克。
2、歐洲
俄羅斯
3、非洲
阿爾及利亞、貝南、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布)、厄利垂亞、迦納、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尼日、獅子山、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突尼西亞、尚比亞。
4、北美洲
格瑞那達。
5、南美洲1個
蘇利南。
6、大洋洲
諾魯、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
(6)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拐賣事件擴展閱讀: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的55項死刑罪名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1、背叛國家罪
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投敵叛變罪;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資敵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非法製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危險物質罪;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危險物質罪。
3、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生產、銷售假葯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
4、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
5、侵犯財產罪。
搶劫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6、暴動越獄罪
聚眾持械劫獄罪;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
二、危害國防利益罪。
7、軍事通信罪
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
8、貪污賄賂罪
貪污罪、受賄罪。
三、軍人違反職責罪
9、戰時違抗命令罪
隱瞞、謊報軍情罪;拒傳、假傳軍令罪;投降罪;戰時臨陣脫逃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軍人叛逃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情報罪;戰時造謠惑眾罪;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非法出賣、轉讓武器裝備罪;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
參考資料:網路-死刑
⑦ 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的新聞
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雖然地大,但是人口並不多,而且不追求政治和軍事野心,只關注民生,經濟和發展。在這點上和日本,英國等小島國,朝鮮以及中東等等陸上小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不愛出風頭,也不容易出新聞。再者,他們和中國都比較遠,也不容易成為中國的關注對象。
⑧ 澳大利亞犯罪率高是因為他們都是罪犯後代嗎
我們先從「流放罪犯」的淵源說起。
這種懲罰起源於古羅馬時期,興盛於18、19世紀的英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囚犯,被大英帝國政府以流放的形式「送出國旅行」。
被流放到未知的他鄉,看似極其殘酷,但對於本來必死無疑的死刑犯而言,這已經算是英國王室賞賜的一種極大恩典。
雖然不少犯人因為船上條件惡劣,得病死於航海途中,葬身大海。
那麼,英國人最初都把犯人流放到哪裡?
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的這100多年間,北美殖民地一直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罪犯到了北美後,主要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在鳥不生蛋、人煙稀少的區域的大農場上工作。
從事勞動力密集產業棉花種植的罪犯,則更甚。
自1776年美國獨立後,農場主們開始大量減少引入英國罪犯作為奴隸,因為他們發現來自非洲的黑兄弟在價錢上更便宜。
北美的生意不好做之後,英國曾一度停止了流放計劃。
由於18世紀的英國正進行工業革命,大量鄉村人口湧入城市,城市人滿為患,社會矛盾激化,犯罪率高居不下。
不久之後,英國本土監獄人滿為患,內部治安管理混亂,不列顛政府也頗為頭痛。
為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英國政府修緊法律,《血腥法典》(Bloody Code)應運而生,其中對犯罪的定義大幅調整,並把多項罪名的處罰改為死刑。
這時,英國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庫克建議,不如把罪犯送到新發現的澳洲大陸上從事墾荒工作,讓這塊「處女地」迅速發展起來,以便為大英帝國服務。
於是,為了彰顯大英帝國的「慈悲」,大批死刑犯被趕上前往澳大利亞的航船,哪怕他們本來所犯的罪行並不深。
經過了這十多年的計劃部署和事前准備,英國政府終於在1787年開始把第一批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亞。
早期抵達澳洲的罪犯相當自由,除了類似上下班時間的開墾時段必須到位外,基本再無約束,甚至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
澳洲的商品經濟,也因為這批人的到來而逐漸發展起來。
混得好的罪犯,在澳洲的日子甚至比英國的工人過得還要逍遙自在。
因此,很多罪犯選擇定居在澳洲,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在完成一定年限的開墾工作後可以減刑假釋,擁有重新選擇工作的權利,甚至還能拿到政府分配的一塊安居地。
有獎勵就有懲罰。表現不好的犯人會被送到南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亞瑟港,入獄監禁。
這么看來,澳洲人的祖先是犯人的觀點,似乎是有史可依的?
不,這依然是有色眼鏡下的偏見。
1822年,英國出台法例,鼓勵國民自願移居澳洲,並給予一定的金錢資助(至少500英鎊)和土地補貼。
1840年後,隨著罪犯數量的減少和可控,英國開始減少向澳洲輸送犯人;到1868年,流放計劃已完全停止,87年間英國總共向澳洲輸送了約16萬犯人。
光是19世紀的自由移民數量就突破100萬,已遠超當初流放犯人的總數。
那麼,大概只有低於10%的澳大利亞人是罪犯的後代。
大英帝國流放犯人到北美的歷史有一百六十年,流放到澳大利亞則有八十多年。
要說罪犯後代,美加的罪犯後代也比澳大利亞要多才對。
澳洲人都是罪犯後代的觀念,是赤裸裸的成見。
當年隨著罪犯們一同來到這片遙遠的南方大陸的還有因政治運動而被流放的人士,也正是在他們的斗爭下,地球上曾經最不自由、不平等的土地之一成為了一直存續到今天的現代民主國家。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我們應該知曉的澳大利亞民主進程的先驅者呢?
由蒙納士大學托尼·摩爾(Tony Moore)領導的一項名為「犯罪政治項目」(Conviction Politics project)的研究就著眼於當年的罪犯和澳大利亞民主進程間的聯系,將目光聚焦為澳大利亞民主鋪下基石的兩個人群:政治犯和為權益奮斗的普通罪犯。
「憲章派的民主」
在被流放到澳大利亞的政治犯中,有一名叫做托馬斯·穆爾(Thomas Muir)的男子,他是一名非常有天賦的律師,也是一名渴望推行民主改革的蘇格蘭激進分子。1793年,他因煽動叛亂被判刑,並被流放到新南威爾士14年。
來到澳大利亞後,他並沒有放下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殖民地初具雛形的法律體系中為了自由辯護。他辯稱,被流放的蘇格蘭人到了澳大利亞仍受監禁是非法的。他主張,既然這些人受到的懲罰只是流放,那麼只要他們不回到英國本土,他們就應該享有英國人的自由權利。「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 摩爾博士說。
然而他的主張卻並未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支持,倫敦方面認為這將對罪犯流放輸送系統構成打擊。
盡管穆爾最終大膽謀劃逃離殖民地,但在他的演講和宣傳卻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民主的種子。
在英國,他就普選和工人階級包容性的激進提案催生了一場被稱為「憲章主義(Chartism)」的政治改革運動。
在19世紀早期到中期,憲章派成為了英國政壇中的一種新的激進觀點。
憲章派的《憲章》:
所有男人都有投票權(普選權)
投票應以無記名方式進行
議會選舉每年舉行,而不是每五年舉行一次
選區應該大小相等
議員應該得到報酬
成為議員的財產要求應被取消
雖然所謂《憲章》六點計劃的核心是和平運動,但往往最終以暴力收場。
「澳大利亞經常被稱為憲章派的民主國家,因為到1856年及其後的十年,憲章派主張的六個要點中的許多已經在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實現了,」 摩爾博士說。
"這是因為[英國]憲章派的領軍人物們在1839至1848年間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威廉·庫法因(William Cuffay)就是這些憲章主義者當中的一員,他被指控策劃起義而被流放澳大利亞,之後成了澳大利亞首批工會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他所主導的最有影響力的運動是反對主僕法案(Master and Servant Act),摩爾博士說該法案將「自由勞動力」束縛在了僱主身上,限制了他們的權利。
根據該法案,未經允許而離職的雇員會被當局追捕。
在被赦免的幾十年後,庫法繼續為罪犯們的民主權力而斗爭。
19世紀50年代末,澳大利亞各殖民地開始賦予男性普選權。
威廉·庫法因可能曾是澳大利亞最知名的憲章主義者。
愛爾蘭革命家的腳步
除了憲章主義者,澳大利亞罪犯殖民地中也曾有愛爾蘭激進分子的身影。
凱文·奧多爾蒂(Kevin O』Doherty)是一名年輕的醫科學生,他於1848年因煽動叛亂而被流放。在來到范迪門斯地(Van Dimen』s Land,塔斯馬尼亞的舊稱)後,他為一本名為《愛爾蘭重罪犯》(Irish Felon)雜志的出版作出了貢獻。
「這本雜志觸及到了殖民的各種問題,包括批評早於他們生活的年代很多的殖民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不公正待遇,」 摩爾博士說。
奧多爾蒂在被保釋後移居昆士蘭,並最終成為昆士蘭的首位衛生部長,引領了多項衛生醫療改革。
另一位愛爾蘭革命家威廉·史密斯·奧布萊恩(William Smith O』Brien)則成了停止英國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的關鍵人物。
他曾被單獨監禁在塔斯馬尼亞海岸瑪麗亞島上戒備森嚴的監獄,摩爾博士將他形容為「納爾遜·曼德拉一樣的人物」。
他從牢房中一步步成長為反流放運動的領軍人物。這場運動呼籲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
「運動獲得工人階級和商戶的支持,他們希望范迪門斯地從種植園奴役制轉向更現代、更公平的經濟環境,」 摩爾博士說。
奧布萊恩還曾寫過一本書,草擬出理想的民主憲法,與憲章派的議程相呼應。
「在全球呼籲釋放奧布萊恩的運動下,他所主張的理念終於被合法化,並從19世紀50年代起開始在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和塔斯馬尼亞逐漸頒布,」 摩爾博士說。
「但是愛爾蘭直到20世紀才實現他的主張。」
從愛爾蘭叛亂,到昆士蘭早期議會,凱文·奧多爾蒂一直保持著他對革命的熱情。
普通罪犯的抗爭之路
其他許多罪犯是因貧窮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之後被流放澳大利亞的。在那個年代,小偷小摸也是足以構成被流放到世界另一頭的重罪。
面對無償勞動、食物短缺和嚴苛懲罰,許多來到澳大利亞的男男女女剛一抵境就走上了政治抗爭的道路。集體行動就是他們斗爭的手段。
據勞動力歷史學家邁克爾·昆蘭(Michael Quinlan)估計,當時至少有40萬人次的罪犯因表達異議而受審,這是一股令人震驚的反抗浪潮。
「一般來說,一個罪犯被送上法庭上超過六次,」他說。
"這些案件絕大多數與工作相關的異議有關。"
集體潛逃、罷工和拒絕工作司空見慣。
「他們中的一些人試圖通過偷船徹底逃離殖民地,但更多的人則是搬到了其他地方,只想找份工作,逃離束縛,賺取工資。」
「民主不是由個人的經歷建立的——而是建立在要求更多話語權的人們的集體行動之上的。」
如今,人們正以21世紀的手段來對這些罪犯集體行動予以重新審視。
作為「犯罪政治項目」的一部分,塔斯馬尼亞州所有詳細的罪犯記錄都已數字化。
不平等之恨
到了19世紀末,由於其迅速形成的民主制度和進步的社會政策,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社會實驗室。
摩爾博士說這一事實卻鮮為人知。
「從憲章派要求工人階級參與政治的角度來看,我們實現了民主憲法,這遠遠領先於英國,」他說。
「但是我們甚至不慶祝或理解這一點。」
"在澳大利亞,爭取平等的運動始於19世紀中期,因為罪犯從一開始就憎恨不平等。"
在殖民地獲得負責任的政府後不久,所有[流放的]英國人就有了選票,議員也有了工資。
澳大利亞人今天享有的許多自由和制度可以追溯到那些經常被遺忘的罪犯們的抵抗和努力,他們有的本來就是激進人士,而有的是在來到這里後才變得激進的。
「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地球上最不自由的司法管轄區之一變成了一片相當自由和民主的土地,」 摩爾博士說。
「澳大利亞不僅是世界遙遠的一角。」
"如果我們脫離世界歷史,那意味著澳大利亞人沒有公正地看待自己。"
然而,摩爾博士說,「爭取民主和人權的斗爭從未結束」,並指出了殖民地時期原住民的困境。
「殖民者對原住民實施的殖民化、剝奪、監禁和不斷侵權是澳大利亞民主進程的一大障礙,」他說。
"締結條約和將原住民參與納入聯邦和州憲法仍然是澳大利亞去殖民化和民主尚未完成的事業。"
"這也是今天人們積極斗爭的主題。"
⑨ 身為同盟國的澳大利亞,二戰期間為何沒有被日本佔領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日本倒是很想佔領這樣一塊大肥肉,也試圖佔領過,但是實力不允許。隨著在中國和東南亞戰線的擴大,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都深陷泥沼無法自拔,並且日本惹了美國這個大塊頭,和美國開戰之後日本的戰爭潛力更是到了強弩之末,自保都難,更無力對澳大利亞發動進攻。
再一個,澳大利亞屬於英聯邦國家,和英國一條船,而英國和美國也是一條船。美國為了戰勝日本,是萬萬不能丟失澳大利亞這個基地的,很顯然,日軍並不能戰勝美軍,從而吃下澳大利亞這塊肥肉。
因為中國和東南亞的對日本軍事力量的牽制,以及日本當時國力比不上美國的事實,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確實做不到染指澳大利亞。此所謂蚍蜉撼樹,心有餘而力不足。
⑩ 為什麼澳大利亞明文規定不允許出現流浪狗
首先得糾正一下,沒有針對狗的明文規定,只有針對人的明文規定。因為有了針對人的明文規定並嚴格執行(這才是關鍵)後也就見不到流浪狗了。
澳洲見不到流浪狗當然不是因為城管把把流浪的狗狗都打光了,也不是因為澳洲人民害怕流狼狗狗傳播狂犬病,而是因為在澳洲狗狗和其它動物一樣是受到保護的,尤其是作為人類好朋友的狗狗,待遇也是非常好的。
首先如果你要養一隻狗狗,必須申請執照,而申請執照並不是像國內一樣目地是為了搞錢,澳洲申請執照是為了記錄狗主人的信息並對狗主人附以嚴格的條件:有虐待動物前科的,拒絕;狗狗生病不給看獸醫的,違法;狗狗上街不拉繩的,違法;狗狗性格不好而不送去狗學校的,違法...說白了,基本就要求主人把狗狗當親生的養。拋棄狗狗成為流浪狗簡直就像拋棄親生孩子一樣簡直犯了逆天的大罪...怪不得 梅爾.吉布森(別說你沒聽過)發牢騷,「幾年都申請不到養狗執照...」在如此嚴格執法條件下,在澳洲當然不會出現流浪狗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