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土著怎麼生存

澳大利亞土著怎麼生存

發布時間:2022-08-29 02:02:31

❶ 澳洲沒殖民之前有土著居民么大概是怎樣的呢

澳洲最早的移民出現在至少四萬年以前,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在澳大利亞已經紮根了幾千年以上。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歐洲人來到這里時,澳大利亞約有500個不同的部落。 從1787年起,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沖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沖突,許多土著人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澳大利亞最早居民為土著人,最古老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7萬年前。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當時估計有75萬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 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亞人在全民公決中贊成修改憲法,把土著人納入人口普查,並賦予他們投票權。 1970年,澳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對澳「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擁有殖民時期以前澳大利亞一種形式的所有權。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說,從家人身邊奪走土著兒童的政策使多達10萬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做官方道歉。 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這些居民是否真的」土」生」土」長呢?答案是否定的。同地球上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的生物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它的植物大多狹葉細花,而物不少為有袋類 如袋鼠、袋熊、袋貂等。如果沿著這條軌道繼續進化,澳大利亞的人也應該是有袋的(可以稱為」袋人」),然而土著的腹部並沒有育兒袋。更何況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連高級哺乳動物的層次都沒有進化到——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澳大利亞土著的皮膚黝黑,人們很容易把他們同非洲黑人聯系起來。果然,最早提出的答案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洲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洲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人們對爵士的話半信半疑,一些科學家乾脆開始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結果還在英國掀起了一陣土著研究熱。1847年,普查里德博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一來 靠海風將非洲黑人吹到澳洲簡直不可想像:二來,黑人和土著之間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臉形、毛發等。 那麼,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哪裡呢?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土著人傳統上以打獵和採集為生。他們屬於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很廣,在水源附近搭起臨時帳篷,食物耗盡後便再次遷移。他們與別的部落進行貿易,交換商品,如矛等。 土族人藝術品狩獵和採集 土著人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狩獵者使用裝有石刀的矛和飛去來器——一種可飛回投擲處的鏢。有些部落發展了復雜的手勢語,這樣他們在悄悄地追蹤獵物可以傳達無聲信息。 土著人使用啞語以免驚跑獵物。在啞語中,將拳頭握緊再展開即表示袋鼠。 土著居民的故事,歌謠和傳統代代相傳。歌舞會和慶典舞會仍保留著這些傳統文化;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通過歌曲、音樂和舞蹈講述澳大利亞的過去。 黃金時代 土著人認為黃金時代就是祖先們塑造陸地、創造物種和人類的時期。這些先人被認為是以神靈形式永生。人類被認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所有其它生物密切關聯。黃金時代神靈的偶像,如雷公像等,布滿部落居住區的聖崖。澳大利亞土著在嚴格的習俗規范中生活 每個部落都劃分成三個「年齡一性別」集團:成年男子集團,成年女子集團,兒童集團。在成年男子集團中,有一個人數雖少但頗有勢力的長老階層,他們是習俗的維護者,也是社會權力的體現者。其他男子即使被允許參加長老議事會議 也只能旁聽,不能參與決策。而兒童進入成年,則要舉行獻身儀式,即成丁禮。成丁禮是土著男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他從兒童集團跨八了成年男子集團。只有經過成丁禮的土著男子,才有資格婚配。同時成丁禮也是傳授生存技能和部落傳統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完整的成丁禮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男童與婦女、幼童隔離一段時間 期間僅與男子、老人接近,以傳授部落的信仰和傳說 學習敬神儀式。事情的開端往往是突然的 該男童在懵懂間被父輩抓住,蒙上眼睛 帶到男子的住宿地。第二日,他由祖父帶領,拜訪遠近的部落男子,並觀看他們的表演。這是男童第一次看見部落的圖騰儀式。 其次,行割禮。割禮由祖父、父親和舅舅執行,整個過程絕不能被婦幼看至。 再次,文身 成年男子會用尖利的貝殼有規則地在男童的手 腿、腳、肩、背、胸等處割出傷口 並搽塗木炭粉,使傷口癒合時留下疤痕。在這一過程中老人經常會以身作則 將自己的肘部靜脈剌穿,讓鮮血滴在男童的身上,以向他灌輸勇氣。 接著,男童會留在森林裡 學習各種狩獵和運用武器的技能,並接受一些肉體上的考驗。這些肉體考驗很奇特但能培養男童刻苦耐勞的精神,比如互相撕咬對方的頭臉和肌肉、在火堆上熏煙,甚至還有打掉牙齒、拔頭發等。在這一過程中 男童還要遵循一些飲食禁忌。 最後,部落將舉行盛大的圖騰儀式,正式宣布男童已「成丁」。事前 新男子被綁在青樹枝的篝火堆上 由他的姐妹隨意打擊他的背部。只有經過這場火的考驗」,土著男子才有權利結婚。 成丁禮的最後一幕是土著大型狂歡舞會——科羅波里。該舞會通常安排在晚上。當夜幕降臨 土著就在樹林中間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圍繞著篝火盡情地歌唱跳舞。男子是整個儀式的主角,女子則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臀部,搖頭甩發,口中還念念有詞。歐洲殖民者於1788年到達澳大利亞,將土著部落趕離他們的領土。今天,澳大利亞約有25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 今日澳大利亞土著人
土地權 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後,宣稱這里的土地「尚未並入任何國家的轄區」,即它不屬於任何人,故他們有權利加以佔領。近來,土著人一直在為收回他們失去的領上和聖地而斗爭。1992年,澳大利亞政府廢除了未受轄領土政策。 烏盧魯(艾爾斯岩) 土著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地貌是先人塑造的,先人們還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習俗和傳統。在許多聖地保留了他們曾經造訪的證據,如澳大利亞中部的烏盧魯——它被當地的阿蘭達人尊為聖地。澳大利亞政府曾稱之為艾爾斯岩,1988年恢復其原稱。 多元化背景下土著人的生存 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大利亞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土著人的命運出現轉機。 1958年2月14日,一個名為「聯邦土著進步委員會」的組織在澳大利亞南澳州首府阿德萊德宣告成立。澳洲大陸5個州都有代表出席,有意思的是,12名代表中,只有3人是土著人,其他都是白人。越來越多的白人同情土著人,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 委員會通過了七點原則聲明:廢除歧視土著的一切法律;修改憲法,授權聯邦政府立法,保護土著人;改善土著人居住條件等。 次年,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在墨爾本召開,吸收了同樣不具有公民權的托雷斯·斯查伊島的土著人,更名為「爭取土著和托雷斯·斯查伊島民進步委員會」,這個全國性機構為土著人爭取權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澳大利亞政府在1967年憲法修正案上,宣布廢除「在計算聯邦人口時……土著人將不計算在內」的《憲法》第127條,授予土著人以公民權。 其後,一些有關土著人土地、教育、文化等問題的立法也相繼出台。從聯邦政府到各州和領地政府都從法律、政策和政策措施上致力於保護土著人的各項權利。土著人和土著文化被政府認同,各種文化向著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方向健康發展,澳大利亞進入多元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1970年4月29日,白人在悉尼港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紀念庫克船長「發現」澳洲200周年。而全澳各地的土著人則聚集在庫克登陸處,舉行悼念活動。標語牌上寫著一個個消失了的部落名字。他們說:「他們慶祝他們的,我們要悼念許許多多死去的人。」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認識土著人問題,並開始考慮土著人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全國和解大會1997年在墨爾本召開。總理霍華德在會上為「被偷走的一代」辯解,在場的土著人全都背過身去,齊刷刷地把屁股對著這位總理。土著人認為,霍華德的自由黨對土著人的態度遠不如工黨。他們還認為,霍華德同情「單一民族黨」,而這個黨實際上是主張「白澳政策」的。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被偷走的一代」多達10萬人,土著人遭受了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作官方道歉。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當天大約1000名土著居民聚集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議會附近觀看了澳政府具有歷史意義的道歉儀式,各地政府也將當地的土著居民集中在電視大屏幕下觀看了現場直播。 陸克文說:「對於強加給這一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屈辱和衰落,我們說對不起。我們澳大利亞議會敬請土著人士接受這一歉意。作為國家和解的一部分,我們提出了這一道歉。」 陸克文表示,這種不公平將「不再發生」,希望道歉能彌合由此給澳大利亞帶來的巨大創傷。他說:「現在是糾正過去錯誤,翻開澳大利亞歷史新的一頁的時候。」陸克文還專門向數萬名「被偷走的一代」進行了道歉。 陸克文沒有提到政府賠償問題。在賠償問題上,澳大利亞新舊政府目前立場相似。陸克文表示,政府將推出有助於提高土著居民生活水平的衛生、教育政策,「我們可以在不安排經濟賠償的前提下達到這一目標」。 現在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近年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❷ 澳大利亞土著是什麼人種

傳統的澳大利亞土著人為棕色人種,英裔澳大利亞人為白種人,英裔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2%。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澳大利亞土著的生存現狀

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今天,澳大利亞約有67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土地權。

早期與歐洲人的交往過程中,土著語言或者被遺棄,或者無人使用。1972年,政府設立雙語教育工程。今天,許多孩子在學校先學他們部落的語言,然後再學英浯。許多土著語言都出版書籍,並有無線電和電視廣播。

❸ 澳大利亞土著的面臨問題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1770年被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之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人們普遍認為,澳大利亞是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在歐洲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之前,澳洲大陸就已經有人長期居住和生活了。大約在5萬至7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從非洲或者是從亞洲(學術觀點不同),逐步移入澳大利亞,並慢慢分散到澳大利亞各地。他們都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和島上,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大約 500 多個部落。不幸的是,隨著1788年開始的歐洲移民和殖民化,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開始逐漸被邊緣化。
首先是他們的土地被剝奪。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開始把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
其次是消滅和「同化」。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其中塔斯馬尼亞的土著人被滅絕。在這一過程中,1901年,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1910年,澳大利亞聯邦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1937年,澳當局又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這些政策使土著人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1788年,當英國殖民者開始移民澳大利亞時,估計澳大利亞當時有土著人75萬人左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7萬人左右。到2006年,種族歧視政策停止了多年後,澳大利亞土著人人口總數才約為45萬,僅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2.4%。
最後是生存環境惡劣。27%的土著人居住在偏遠地區和邊遠島嶼。他們屬於澳最貧窮的階層,文盲率、失業率、犯罪率均高於其他社群。土著居民的平均壽命比非土著居民低17歲,嬰兒死亡率也較高。總之,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土著人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❹ 澳大利亞土著的生存現狀

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今天,澳大利亞約有670,000土著居民 ,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土地權。
早期與歐洲人的交往過程中,土著語言或者被遺棄,或者無人使用。1972年,政府設立雙語教育工程。今天,許多孩子在學校先學他們部落的語言,然後再學英浯。許多土著語言都出版書籍,並有無線電和電視廣播。

❺ 澳大利亞土著人傳統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歐洲人覺得澳大利亞的氣候惡劣,景色也不美,而土著人卻在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甚至在沙漠中也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知道怎樣追蹤捕捉到動物,知道什麼樣的植物可以食用,什麼樣的可以入葯,還知道怎樣製造工具、網、袋子、容器和小船,還會就地取材,建造房屋。

❻ 澳大利亞土著人有哪些生活習俗

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社會中,某些人是不允許相互接觸的。例如,男人和他的繼母必須避免互相接觸,必須通過第三人才可以交流。成年兄妹在對話時也必須臉朝著不同的方向。還有一種親緣關系的傳統,女人把她母親的姐妹們也稱做「母親」,而母親的姐妹們也稱她「女兒」。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有好幾個「父母」。

大多數土著人的婚姻都是由家族安排的,一些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已經被指腹為婚了。女孩子們通常在十三四歲就已經結婚了。在一些部落里丈夫會比妻子年長很多,而許多現代土著人的婚姻已經不再遵循傳統規則和習俗了。

澳大利亞土著人向遙遠的地方發出煙霧信號很奇特。他們把新砍下來的木頭會燃起黑色的煙,而干木頭燃起的煙顏色要淺一些。隨後,土著人向煙吹氣或者用樹皮在篝火邊煽風,這樣冉冉上升的煙就會變成不同的形狀,比如圓柱形的煙,螺旋上升的煙或者一股股突然噴出的煙。而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煙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他們用這種煙霧信號,通知人們當地的新聞事件,警告有客人到來或者外敵入侵,或者找人幫忙把獵到的動物運到家裡。

澳大利亞土著人也用一種長約20~60厘米的木棒傳遞信息。一些木棒非常簡單,也有一些木棒有雕刻,繪畫或羽毛做裝飾。這種木棒的形式有些像提示符。例如,木棒上刻有三個凹痕就意味著三位長者發出了邀請,同一個木棒可以多次使用,代表不同的含義。

❼ 澳洲人是怎樣生活的

家庭

澳大利亞的家庭正朝著獨身﹑破裂的婚姻和長大成人的孩子拒絕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種趨勢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 1976年, 60% 的家庭是一對夫婦和幾個孩子的模式, 到了1998年這個數字降至42%, 原因是單親家庭和不要孩子的夫婦數量增加. 現在大約40%的第一次婚姻是以離婚告終的。

澳洲每年有10.6萬對男女結婚, 由5.2萬例婚姻破裂, 離婚率高居美國﹑英國之後為世界第三位. 澳洲現有離婚的男性39.6萬, 女性50.4萬。

而對這些不容樂觀的數字, 人們似乎不太急於結婚了, 一半以上的夫婦是先同居後結婚的. 現在澳的利亞男性結婚平均年齡是29歲, 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

信仰

有人說: 上帝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認可程度還不及外星人。

一項調查顯示, 74%成年人稱自己相信上帝, 20%稱自己為無神論者, 6%稱自己為不可知論者。

人口調查表明, 27%的澳洲人是天主教徒, 22%的人信仰英國國教, 8%的人是唯一神教派. 3.3%的人是非基督教徒, 其中穆斯林和佛教各佔1/3, 猶太教佔13%.

但是不管他們怎麼說, 實際上只有22%的澳大利亞人經常去教堂。

1995年的一項另外調查顯示, 80%的澳洲人相信有外星人存在; 70%的人認為UFO是真的; 63%的人相信外星人有足夠的科技能到達地球; 47%的人相信他們是友好的, 並願意和他們接觸。

收入

澳大利亞平均周薪為596澳元. 男性平均周薪為715澳元, 女性為468澳元. 男性平均每周工作39小時, 而女性為28小時。

零售服務業的發達為澳大利亞人提供了最大的就業空間, 所以, 相比其他職業的就業人數, 澳大利亞由更多的辦事員,售貨員和雜工, 他們的周平均收入分別為588澳元,688澳元和556澳元。

技術人員周平均工資為862澳元. BHP公司(澳洲最大的鋼鐵公司)總經理的周薪為2.5萬澳元。

生育

澳大利亞統計局對人口出生率所做的定義為: 每位女性在生育期預計生育孩子的數量,北領地地區的出生率是2.3個, 堪培拉是1.7個, 全國平均數量是1.8個。

澳大利亞人口出生率與氣候較冷的國家比較, 諸如英國﹑荷蘭﹑加拿大, 差不多都低於2.1個理想人口出生率. 但同那些熱帶國家相比較就相差很遠了, 印度4.2個,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4.9個, 菲律賓是4.0個。

澳大利亞每年約有25.3萬個嬰兒出生, 其26%為未婚母親所生. 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9歲, 男性平均32歲當爸爸, 而且澳大利亞男人較之過去更有責任感也變得更加忠實了。

壽命

澳大利亞人的壽命比英國人﹑紐西蘭人﹑美國人長, 但遜色於法國人﹑日本人和瑞典人. 澳洲人的平均壽命, 男性是75歲, 女性是81歲。

每年澳洲死亡人數約有13萬人. 35歲以上的人主要死於心臟病和癌症. 每年有7500人死於各種事故, 其中自殺佔32%, 交通事故佔27%, 他殺佔4.5%. 其中35歲以下死於事故的人, 男性是女性的4倍。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平均壽命與不發達國家或地區幾乎無異. 男性平均壽命是53歲, 女性平均壽命是59歲。

飲食

澳大利亞產自銷, 很少依賴進口, 而且品質優良, 其中牛肉, 海鮮, 水果還遠銷世界各地。

以往澳大利亞傳統的飲食文化以英格蘭,愛爾蘭為主. 50年代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湧入, 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多樣化. 義大利,希臘,法國,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餚,食品相繼在澳洲各地落戶生根, 它不僅滿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給那裡的英國後裔帶來了新的口味。

談到飲食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亞洲食品在澳洲的興盛. 如同世界各地一樣亞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國餐. 從19世紀50年代淘金潮開始, 華工就已經把中餐帶進澳大利亞. 當時的許多小城鎮都可以找到中餐館.20世紀初, 糖醋排骨, 黑椒牛柳, 咕老肉, 杏仁雞丁就已經成為風行一時的異國情調菜餚. 現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個小城鎮里看到中式餐館. 在大城市裡的唐人街,中餐館,酒樓更是鱗次櫛比, 枚不勝舉.據說在各國風味餐館中中餐的數目是最多的。

隨著70年代後期越南難民的湧入, 一種價格低廉的越南菜悄悄流傳開來, 其中最膾炙??及各個城區, 並風行了10年. 現在最為流行的亞洲餐依次為中餐, 泰餐, 日餐, 韓餐, 越餐和馬來餐。

澳大利亞的一些著名餐館, 20年前是法國菜, 現在卻呈現多元化特色. 許多菜兼收並蓄, 互相借鑒, 形成新派的法餐,澳餐和意餐。

90年代以後澳洲的家常菜中最普遍的是什麼呢? 澆汁義大利面加蔬菜沙拉加泡沫咖啡!

現在澳洲人發現, 在澳大利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可以種植各種任何在其他國出產的東西, 所以他們學會了各種烹調技術和在飲食上有了創新意識, 也能夠是豐富的物產物盡其用. 澳洲人終於可以說: 世界已經在我的舌尖上!

特產

澳大利亞的特產並不多, 但都極高富澳洲特色. 主要特產有羊毛, 羊皮, 土著木刻, T恤衫, 澳洲寶石(蛋白石)等.

澳毛毛線和毛衣種類繁多, 色彩各異, 價錢適中. 特別是羊皮做的皮襖或皮夾克, 柔軟舒服, 輕松暖和. 羊毛毯, 羊毛被也十分受來自較冷國家遊客的喜愛.

用澳大利亞特有動物袋鼠, 鱷魚的皮製成手袋, 提包, 皮鞋, 手套, 皮帶等特色用品可以在任何城市的購物中心買到. 大都用料上乘,做工精細, 但款式較傳統, 價格也不菲.

西澳阿基勒出產的澳寶, 色彩繁多, 有黃白, 褐色, 綠, 蘭, 紅, 紫. 阿基勒的粉紅色寶石馳名世界, 價格連成. 在澳大利亞的任何首飾店裡都有寶石出售,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幾千澳元不等. 一半出售的寶石都不鑲嵌, 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它鑲嵌在k金的戒指或項鏈上, 款式可自己選擇.

澳大利亞的手工藝十分發達, 手工藝品主要有藝術陶瓷, 編織製品, 玻璃藝術品, 皮革製品, 珠寶飾物等. 在一些工藝品商店裡還有木製或金屬制的悉尼歌劇院,袋鼠,樹熊和鴯鶓的模型, 這些都是澳大利亞的象徵, 很有紀念意義.

另外澳大利亞土著工藝品也集中表現了土著人在澳大利亞數萬年的歷史和文化. 這些工藝品包括飛去來器, 樹皮畫, 布畫, 手工貶值, 木雕, 木吹樂器等, 這些商品很容易買到, 但價格比較昂貴.

運動

澳大利亞人崇尚運動這是舉世皆知的, 這是緣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 它給了所有澳大利亞人得天獨厚的戶外運動的條件.

在澳大利亞, 最普及的運動有: 跑步,游泳,網球,高爾夫球. 當然澳式橄欖球也是最吸引觀眾的, 比如一場全國性的橄欖球比賽可以吸引300多萬電視觀眾. 此外板球,自行車,足球, 沖浪, 帆船, 沙灘排球也是澳洲人喜歡的運動項目.

目前, 澳大利亞的網球, 游泳,板球等運動項目都有著極高的世界水?獎牌總數第四的優異成績, 令世人側目.

澳洲的體育水平高要歸功於澳大利亞的群眾體育運動的普及, 在那裡幾乎每個人都會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並十分熱衷的運動方式. 體育運動已經成為澳洲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電影

也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故事片是澳大利亞製作的, 它們是1900年的<<十字架上的士兵>>和1906年的<<郝漢奈德的故事>>. 在無聲電影時代也有過光輝的業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根據丹尼斯的詩歌拍成的默片<<多愁善感的男人>>. 澳大利亞卡通設計師薩利文於1919年推出的貓咪弗萊克斯直到20年代晚期米老鼠出現之前, 它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卡通形象. 澳大利亞最早的歷史片是1940年拍攝的<<四萬騎兵>>. 1942年澳大利亞攝影師帕拉的紀錄片<<科克達前線>>獲得一項奧斯卡獎.

80年代, 隨著電影<<瘋狂的麥克斯>><<雪山來客>><<鱷魚鄧肯>>所獲得的成功, 電影的藝術性也被商業性所代替.

90年代, 電影時尚又有所改變. 現在占據市場的一些荒誕喜劇片, 如<<秘密舞廳>><<沙漠之後>><<男人都撒謊>><<小豬貝貝>>等.

澳大利亞的電影始終在國際影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曾數次獲得好萊塢的各種獎項, <<鱷魚鄧肯>><<小豬貝貝>>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澳大利亞每年共?身人數的增多, 傳統的家庭結構正在消失, 所以?利亞人仍是一個有時間和空間來養狗的國度.由??最安逸與悠閑的人群.

暢銷品

在澳大利亞的熱銷商品中就可以窺見當地人的興趣與嗜好. 這些商品是: 釣魚用具, 剪草機, 旱冰鞋, 泳衣, 防曬霜, 帳篷, 手提冰箱, 雙肩背包, 太陽鏡, 滑浪板, 大浴巾, 沙灘椅, 燒烤爐, 五金工具, 滅蟑螂葯.

節假日

新年 1月1日

新年翌日 1月2日

建國日(首都, 北領地,新南威爾士) 1月26日

建國日(昆士蘭, 西澳,南澳, 維多利亞, 塔斯馬尼亞) 1月30日

耶穌受難日 4月17日

耶穌受難日翌日 4月18日

復活節 4月20日

安息日 4月25日

英女王壽辰 6月12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翌日 12月26日

除以上全國性假期外, 每個州也都有當地的特定節假日, 如銀行節, 勞動節等.

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 是聞名世界的澳大利亞賽馬---墨爾本杯大獎賽的舉行日. 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❽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何被歐洲殖民的影響

「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http://ke..com/view/954397.htm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土著怎麼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