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二戰生產多少軍火

澳大利亞二戰生產多少軍火

發布時間:2022-09-07 14:53:21

㈠ 二戰期間法西斯各國都製造了多少飛機坦克

你好!下面是2戰各國的軍事力量概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與美國的比較: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和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㈡ 誰能詳細說一下澳軍在二戰的作戰歷史

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雖沒有作好參戰准備,國民對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缺乏熱情,但是大多數人仍支持政府的參戰決定,認為英國是澳大利亞的母國,澳大利亞在戰爭中站在英國一邊是天經地義的事。全國隨即進入緊急動員,議會頒布《國家安全法》,授予政府有關處理戰爭事務的廣泛權力。政府下令對16—65歲之間的公民進行人口調查,立即恢復強制軍訓制;對農牧產品、匯率、物價等實施政府管制;發布組建新的「澳大利亞帝國部隊」(AIF)的計劃,並在11月將建成的第一個師(第6師)派往中東。相隔21年之後,澳大利亞又一次投入了世界大戰。在這次大戰中,這個人口僅720餘萬的國家前後共動員了近100萬人參戰,傷亡人數達95567人,[(12)]為戰勝德國日本及其他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直接派軍參戰,在軍事上取得了許多重大戰果。
陸軍直接參加了中東北非戰場、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在戰爭初期,澳陸軍第6、7、9師前往中東,先接受軍訓,1941年1月起先後投入戰斗。在西部沙漠戰役中,澳軍第6師與英軍連續攻佔義大利軍隊據守的巴爾迪亞、托卜魯克、班加西等城,共殲滅意軍10個師,相當於意陸軍總兵力的1/6。同年3月,澳軍轉戰希臘本土和克里特島,協助希臘軍隊抗擊義大利的入侵。4月,德軍第12集團軍繞過希軍北部防線,發動迅猛的進攻。澳軍被迫隨英希軍撤至克里特島,抗擊德軍傘兵部隊和登陸部隊的進攻,與盟軍一起殲滅了德軍一個傘兵師。但因制空權、制海權盡被德軍控制而撤回地中海南岸。澳軍在這次行動中首遭重創,1595人陳亡,5174人被俘。[(13)]6月,盟軍發動敘利亞—黎巴嫩戰役,澳軍第7師沿海岸北上,7月8日攻下達穆爾,直抵貝魯特近郊,迫使法國維希政權的部隊在5天後接受停火。在北非沙漠,德意軍在3月底開始反攻。4月11日澳軍第9師在托卜魯克被包圍。澳軍官兵浴血奮戰,擊退德意軍無數次進攻,堅持到12月10日盟軍前來解圍為止。托卜魯克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使澳軍贏得了聲譽。在第二年10月的阿拉曼戰役中,澳軍第9師打得更為出色。在另外兩路進攻受阻的危急時刻,在右路擔任主攻的澳9師拚命殺出一條血路,扭轉了戰局。遭到慘敗的德軍統帥隆美爾驚嘆「(澳軍)這一路就像一部粉碎機,碰上它的一切東西都會粉身碎骨」。[(14)]1942年起,澳軍3個師先後撤回太平洋戰場。
在東南亞戰場,澳軍第8師參加了保衛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戰斗。由於盟軍內部存在矛盾,軍心渙散,喪失海空保護,被日軍第25軍擊敗。1942年2月新加坡陷落時,澳8師15000餘名官兵均淪為日軍的戰俘。澳軍另有一個旅據守緬甸東南部,亦被日軍擊敗,退入印度。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將戰火燃到澳大利亞的北大門。1942年9月,澳軍在巴布亞的科科達山道戰役中擊敗了向南進犯的13000名日軍,粉碎了他們攻佔莫爾茲比港進而渡海入侵澳本土的企圖。隨後,澳軍第6、7師和美軍一個團在澳軍總司令托馬斯·布萊梅上將的指揮下向北進攻,至1943年1消滅了盤踞在巴布亞北部沿海地區的日軍,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巴布亞戰役的勝利比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擊敗日軍還早半個月。1943年4月,美軍和澳軍發動新幾內亞戰役,消滅大批日軍有生力量。澳軍還參加了攻佔布干維爾島、新不列顛島的戰斗。1945年5月1日,澳軍在汶萊的東海岸登陸,解放了大片地區。日本宣布投降後,澳軍負責在汶萊、荷屬東印度的東部地區和澳大利亞海外屬土接受日軍的投降。
澳大利亞海軍和空軍也全力以赴投入各戰區的戰斗。海軍在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歷次重大海戰運送兵員給養、支援陸軍登陸和護船中起了重要作用,並付出慘重的代價。「悉尼號」巡洋艦在地中海擊沉了義大利驅逐艦「埃斯佩羅號」和巡洋艦「巴托羅謬—克萊奧尼號」,後在澳西部近海與德國炮艦「考莫蘭號」同歸於盡,「悉尼號」上645名官兵全部戰死。在其他的海戰中,巡洋艦「珀思號」、「堪培拉號」和多艘驅逐艦亦被擊沉。空軍的作戰范圍更大,包括歐洲戰場。大批澳空軍人員還加入英國空軍作戰。戰爭期間,共有10562名空軍官兵陣亡,其中一半戰死在歐洲。[(15)]
第二,作為盟軍太平洋戰場的大後方和反攻基地,為盟軍調整戰略部署和發動反攻提供了必要條件。
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迅速南下,盟國殘部敗退澳大利亞,並決定以此為基地調集兵力准備反攻。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十分重視澳大利亞的戰略價值,他說:「從全面的戰略觀點來看,我相信太平洋進攻行動的最有利的路線應該是從澳大利亞出發經過新幾內亞到棉蘭老島。」[(16)]
美軍於1941年12月22日開進澳東北部的布里斯班,到1943年9月,美軍在布里斯班及以北的羅克漢普頓、敦斯維爾等地集結了12萬重兵。1942年3月17日,麥克阿瑟來到澳大利亞,並把他的司令部設在墨爾本,7月遷至更靠近北方前線的布里斯班。不久,澳美軍隊發動巴布亞戰役,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戰爭期間,約有100萬美軍在澳大利亞駐扎訓練、休整或調防。在瓜達爾卡納爾作戰的美軍官兵在戰斗結束後全部轉到墨爾本休整,澳大利亞人的熱情慷慨使這些經歷過戰火洗禮的美國軍人感動不已。
第三,生產大量軍火和其他軍需品,為盟軍提供了重要的後勤支援。
二戰開始後,尤其是日本南侵以來,澳大利亞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支持盟軍抗擊侵略者。早在1940年7月,政府就設立軍火局,任命鋼鐵業巨頭埃辛頓·劉易斯為軍火總監,使軍火生產在短時期內出現較大發展,全國約有1000家工廠製造軍火。1943年時,有15.6萬名工人在軍火生產第一線工作,行政管理人員為6000人。所製造的產品包括炸 葯、彈 葯、槍 炮、裝甲車、無線電設備和各種其他車輛等。為軍火工業相配套的其他工業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機床製造業、電氣和光學儀器製造業、飛機製造業得到建立和迅速發展。另外,為動員更多的人參加工作,調配人力資源,政府任命華萊士·沃思為人力調配總監。全國16歲以上男女公民均登記在冊,隨時聽候調遣。1943年6月,澳大利亞參軍或參加工作的14歲以上的男子達2529000人,婦女為840000人。[(17)]而且,政府還成立了戰時工業組織局,負責管理民用生產,調查並監督資源使用。政府對一些重要的戰爭物資,如汽油等油料實行配給制供給,並限制電力和其他燃料的使用。對於澳大利亞在這方面作出的貢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整個戰爭中,澳大利亞的給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陸、空部隊比起其他戰區來都是自給自足的。1942年下半年,他們需要的資源有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來自當地的產物。我給鄰近的南太平洋戰區運送了大量噸位的給養,超過美國運到我區來的補給。因而事實上西南太平洋並非美國負擔,而是自給的。柯廷是這場光輝的澳大利亞戰爭勝利的主要動力。」[(18)]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根據《租借法》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價值3億多澳鎊的貨物和服務,而澳大利亞提供給美國的貨物和服務遠多於這個數額。[(19)]
第四,在外交方面加強盟國的團結,積極參與創建聯合國的工作。在日本軍隊大舉南下的危急時刻,澳大利亞決定改變在外交、國防上依靠英國的傳統,加強與美國和其他盟國的關系。柯廷總理在1941年底發表的新年咨文中說:「我毫無保留地明確指出,澳大利亞指望著美國,但這對我們與聯合王國的傳統血肉關系絲毫沒有損害。我們知道聯合王國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知道不斷存在的侵略威脅。我們知道力量分散的危險。但我們也知道澳大利亞可能垮掉而英國可以依然存在下去。因此我們要下決心不讓澳大利亞垮掉,我們要盡一切努力來擬定一個以美國為基石的計劃,它將使我們有信心堅持下去,直至戰爭的形勢轉變到對敵人不利的時刻。」[(20)]澳美合作大大加強,澳政府主動要求美國將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設在澳大利亞,將澳軍交給麥克阿瑟指揮,與美國組成「盟國供應委員會」,負責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的後勤補給。在與其他盟國的關系方面,澳大利亞政府1941年6月任命首任駐華公使,向中國運送軍火。一些澳志願人員來華參戰。1942年10月,澳大利亞與蘇聯建交,還給蘇聯運去大量羊皮。1944年1月,澳大利亞又與紐西蘭簽訂《澳新協定》,加強兩國的合作和對南太平洋事務的影響力。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作為兵器,一種人類為了在戰斗中獲得優勢的工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國為了在戰爭取得主動權,更好的消滅敵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當這種研究帶上了一層血色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們研究戰爭,不代表我們熱愛戰爭。我們了解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陸軍兵器方面,德軍陸軍兵器在質量和工藝上無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個一向嚴謹的民族,同時他們對精密的儀器也有著特殊的興趣,但這帶來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造價太高。同時,德軍兵器通常會很復雜,這樣的結果是使德軍兵器單獨作戰能力會很強,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於批量生產,生產工時長,另外在武器損壞之後修理困難,同時武器對惡劣天氣的適應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普遍裝備的毛瑟K98式步槍經常會在蘇聯惡劣的氣候中被凍住槍栓。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投入了192輛豹式參加了首曰的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曰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但沒發現被正面擊毀的豹式。而德軍後期裝備裝甲部隊的重型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驚人,盟軍對於這種更加厚重、防護能力更好的坦克幾乎無技可施,只能咒這個怪物快點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靈驗。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軍武器.

美國兵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標准化讓美國在戰場上能夠及時的對裝備進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戰斗,而不會出現大量兵器因損壞嚴重而被丟棄的現象,就連一顆螺絲釘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車上。但美軍裝備的單獨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好,美國在陸軍武器製造技術方面要略低於德國,與蘇聯相近,當然是在JS-3坦克投產以前。由於美國工業實力的雄厚,很難判斷出美軍兵器是否易於批量生產,但從美國零件的高度標准化來看,生產方面應該是沒問題.

不過有的人總是喜歡把美國兵貶得一文不值,因為美國陸軍在二戰中確實體現不出良好的單兵作戰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護,美國陸軍幾乎無法與德國西線部隊相抗衡。但是有一點需要聲明,我們總是在拿身經百戰的德國兵去和美國的老爺兵去比,這樣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國陸軍的發展。美國周邊都是些弱小國家,美國陸軍並不需要非常強大就可以保護本土的安全,美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強大的海軍。陸軍只要能夠滿足本土防禦就可以了。而且美國並不是像德國那樣具備戰斗傳統,德國的戰斗傳統是德軍優秀戰鬥力的來源,而美國由於其民族組成復雜,沒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國人並不善於戰斗。因此對美國陸軍的種種批判未免有失偏頗,如果讓美國置身於歐洲那樣列強紛爭的環境之中,美國陸軍究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去推測。另外僅僅從武器火力方面來看的話,美國並不弱於德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在1944年3月投產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國坦克裝備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達到157毫米,而德軍裝備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樣的距離上的最大穿甲能力為149毫米。。

所以美軍在武器質量方面其實並不弱於德國。同時,在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後,美軍也在實戰中逐漸積累著自己的經驗,第630坦克殲擊營在1944年7月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摧毀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53輛德軍坦克和15輛自行火炮,自身損失為17輛M18式坦克殲擊車。

蘇軍裝備情況介於兩者之間,蘇聯兵器在零件標准化上沒有美國做的好,但蘇聯兵器做工簡單,工藝好,造價低,易於批量生產,而且可靠性好,在惡劣天氣下故障率低。最大特點體現在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沖鋒槍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結構簡單,加工工藝好,易於大批量製造,即使出現故障也可以及時排除。理論射速為900發/分,可以配用71發彈鼓或35發彎彈夾。在巷戰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極其可觀的火力。因為在這種距離上,德國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沒有用武之地,而蘇聯武器則可以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壓制效果,同時為蘇軍士兵的生命加上幾分保險。到了1943年,蘇聯在Ppsh的基礎上開發出PPS43沖鋒槍,這種沖鋒槍甚至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進行連發射擊

㈣ 二戰澳大利亞生產的槍械

9mm歐文Mk1
9mm澳司登Mk1
這兩款是當時澳大利亞自行研製和生產的沖鋒槍。至於說步槍,好像只有No.5的縮短型~~

㈤ 兩次世界大戰時,澳大利亞在忙著做什麼

兩次世界大戰時,澳大利亞都參戰了。而且作用還不小。

一、澳大利亞在一戰中的表現

澳大利亞最初是英國流放罪犯的地方,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不過,因為和英國有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澳大利亞在沒有條約規定的情況下,多次自願出兵協助英國作戰。在聯邦成立之前,澳大利亞就為了英國介入過布爾戰爭毛利戰爭。不過,澳大利亞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莫爾茲比港的Kokoda戰役中,駐守此地的澳軍主要由國民軍組成,經驗少裝備差。初遇強敵,顯得有些慌亂,只能且戰且退,利用林木的掩護與日寇周旋。在此後將近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各路澳軍頑強地與日寇在巴布亞的叢林中廝殺,以慘重的代價(如國民軍維多利亞39營,全營平均年齡僅為18歲6個月,幾乎全部戰死)保證了Kokoda小路不失於敵手,拯救了莫爾茲比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的傷亡人數雖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半,但是因為澳大利亞本土遭到日本的猛烈攻擊,損失更為慘重。

㈥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㈦ 求 二戰各交戰國 坦克 飛機生產數量 損失數量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整個二戰期間各主要交戰國生產的坦克數量(各種類型都包括在內但只是坦克):美國六萬零九百七十三輛,蘇聯五萬四千五百輛,英國二萬三千二百零二輛,德國一萬九千九百二十六輛,義大利四千六百輛,日本二千四百六十四輛。
二戰各國的具體損失:(坦克類)

1、德國:超過5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700輛。

2、蘇聯:超過11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1萬多輛。

3、美國:超過5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8萬輛。

4、英國:超過2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1萬輛。

5、日本:超過1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1萬輛。

6、法國:超過50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3000多輛。

7、義大利:超過70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1萬輛。

8、加拿大:超過7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不詳。

9、澳大利亞:超過9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不詳。

10、波蘭:超過6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裝甲車被徹底擊毀。戰後剩餘:400輛。

二戰各國的具體損失:(飛機類)

1、德國:超過10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1萬多架。

2、蘇聯:超過4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2萬多架。

3、美國:超過7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14萬架。

4、英國:超過5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2萬多架。

5、日本:超過4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2萬多架。

6、法國:超過9000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1萬多架。

7、義大利:超過1萬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7500架。

8、加拿大:超過300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不詳。

9、澳大利亞:超過600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不詳。

10、波蘭:超過700架作戰飛機被擊落或其他損失。戰後剩餘:200架。

㈧ 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聯邦國家一樣也立即對德宣戰。總理孟席斯向全國正式宣布,澳大利亞因而處於戰爭狀態。參戰後,孟席斯政府立即做出了下列決策:向英國輸送糧食和軍需品;招募軍隊,建立遠征師團;著手進行軍火和軍需生產;准備讓國會通過鎮壓共產黨人的法案。這後一項決策顯然是違背民心的,甚至連丘吉爾都不同意他的這一決策 。

澳大利亞政府的另一項重要參戰措施就是組建遠征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澳大利業陸海空軍作為英聯邦軍隊的一部分,由英國最高軍事當局統一指揮 。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二戰生產多少軍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9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6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4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8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2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9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3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9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5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5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8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9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0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4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0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2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5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