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袋鼠是屬鼠類的嗎
澳大利亞的袋鼠和美洲的負鼠樣子都很像鼠,取的名字也是「鼠」。可它們並非鼠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先來說說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亞的特產,也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胸前有個「袋」,用來育兒。袋鼠的前後四肢並不一致,前兩肢小,後兩肢特別發達,走起路來一跳一跳的。袋鼠有50多個品種,大的像山羊那麼大,重約六七十公斤;小的像兔子那麼大;個別最小的,也像大老鼠那麼大。盡管袋鼠體型上比鼠大,但在進化程度上卻比鼠低。動物學家們認為袋鼠是低等哺乳動物。因為一般哺乳動物的幼仔是在母體胎盤里發育的,稱為有胎盤的哺乳動物。而袋鼠則不同,它沒有胎盤,產下的幼仔不僅只有人的小手指頭粗,並且處於極不成熟的狀態。袋鼠幼仔從母體的生殖道排出後到達母體尾巴的基部,接著沿母獸舔出的潮濕小道搖搖擺擺地前進到母獸的育兒袋並在袋中吮吸乳汁。這之後要再歷經幾個月的時間,幼仔才能完成大部分發育。動物學家認為,這種育兒方式,比之有胎盤的哺乳動物,要落後得多了。正因為如此,在動物分類上,袋鼠屬於哺乳綱的有袋目。而鼠類動物則屬於哺乳綱的嚙齒目。因此,我們不要只看字面意思而將袋鼠誤歸於鼠類。下面我們再來說說負鼠。在美洲,特別是南美洲,有不少名叫負鼠的中小型動物。這些負鼠又分為好些種:有棲息在樹上的樣子像小鼠的小負鼠,有全身長滿厚厚軟毛的絨毛負鼠,有長著蹼足適於水棲的蹼足負鼠……可是幾乎所有負鼠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爪子尖,尾巴長,善於攀援,可以用尾巴把自己纏繞在樹枝上倒掛著。負鼠育兒的特點也同袋鼠差不多。新生的負鼠只有菜豆那麼大,幼仔出生後,母負鼠便將它放在自己腹部的外皮囊內再喂養兩個月。負鼠之名就由此而來。也因為有此特性,動物分類學家也將它們歸屬於哺乳綱有袋目。負鼠的幼仔在母體袋囊中生活兩個月即可自由出入袋囊,但不離母體左右。大約再過一個月,就可以離開母體獨立生活了。負鼠習慣夜間捕食,它們食性很雜,幾乎什麼都吃。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負鼠也同一般的嚙齒目哺乳動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此也不應歸於鼠類。
② 澳大利亞的所有動物有那些
澳大利亞獨一無二的動物種群是吸引遊客們前來觀光的原因之一。
這里擁有超過 378 種哺乳類動物、828 種鳥類、4,000 種魚類、300 種蜥蜴、140 種蛇類、2 種鱷魚以及約 50 種海洋哺乳動物。其中超過 80%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蛙類為澳大利亞所獨有。最著名的一些動物包括袋鼠、考拉、針鼴鼠、澳大利亞野狗、鴨嘴獸、沙袋鼠和袋熊。
拓展資料
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澳大利亞野狗(又稱野狗)就是這里最大型的食肉性哺乳動物了。其它獨特的食肉動物包括袋食蟻獸、袋鼬和塔斯馬尼亞袋獾,但是這些動物的體型都不超過一隻普通家貓的大小。
西澳大利亞州,鯊魚灣世界遺產區(Shark Bay World Heritage Area),
蒙基米亞(Monkey Mia),海豚
參考資料:澳大利亞的動物_澳大利亞旅遊局
③ 袋鼠為啥叫鼠
因為袋鼠前面有個袋子用來裝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就叫做袋鼠,澳大利亞的袋鼠尤為多。
④ 澳大利亞像老鼠又像袋鼠的叫什麼
短尾矮袋鼠.
短尾矮袋鼠(學名:Setonix brachyurus)。它是最小的袋鼠之一,體高不到60厘米。短尾矮袋鼠是有袋目哺乳動物,看起來像老鼠一樣。它們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南海岸外的洛特尼斯島。因其胖嘟嘟的臉龐和「甜美」的笑容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動物」。僅一種,無亞種分化。
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作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物種,短尾矮袋鼠禁止買賣,但是它們卻不害怕人類,並且很喜歡和人類的親密接觸。
⑤ 澳大利亞:澳洲袋鼠綽號的來歷
袋鼠英文名字的由來
據說,英國人庫克船長(James Cook)剛發現澳大利亞時,第一次見到袋鼠這樣有袋子的動物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更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於是他就問當地土著: "What is that?"土著人不會說英語,就用土著語回答:「Kangaroo!!」就這樣庫克船長就以為袋鼠就叫「Kangaroo」。並根據土著人的發音記載下來,袋鼠的英文名字就是這么來的了。後來,有研究當地土著方言的學者發現「Kangaroo」在當地土話的意思其實是「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⑥ 一種產自澳大利亞的老鼠會飛的,叫什麼名字呢
你說的應該是sugarglider中文好像翻譯成蜜袋鼯,常見於澳大利亞雨林中。
提供一個圖片:
⑦ 這個鼠叫什麼名字
拜託。。。朋友。。。這不是鼠啊。。。這是考拉(樹袋熊),澳大利亞特有物種,吃桉樹葉,很可愛,性情溫順的小動物。。。一般都居住在樹上。。。前不久還有人拍了視頻。。。有隻考拉跑公路上了。。。還和過路的人要水和。。。
望採納
⑧ 袋鼠是屬鼠類的嗎
不是屬鼠科動物,袋鼠是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屬於袋鼠科。
相關介紹:
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袋類動物是發育不完全的動物,屬早產胎兒,所以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母袋鼠有四個乳頭,兩個高脂肪,兩個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後即要入袋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但雄性沒有,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8)澳大利亞的老鼠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袋鼠目有10科,分布於大洋洲。上頜門齒每側有1到3枚,下頜每側有1枚,犬齒形小或退化,臼齒具鈍的疣狀突,適於研磨草料。後肢的第二趾與第三趾癒合,稱並趾。營陸棲或樹棲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類型。
袋鼠科包含袋鼠(英語:kangaroo)、小袋鼠(wallaby)、樹袋鼠(tree-kangaroo)、短尾灰沙袋鼠(Quokka)與小沙袋鼠(pademelon)等。歐洲人開始在澳洲開墾以前,共有53個袋鼠科物種,如今則有6種已經滅絕;11種大量減少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袋鼠
⑨ 動物頻道里的老鼠是哪種,什麼名
針鼴,針鼴科(Tachyglossidae)動物的統稱。外形似刺蝟,尾很短,體長約40~50厘米。體毛有的變成堅硬的刺,刺間和腹面有細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質鞘。無齒,舌細長如線,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後肢各有5爪,長而銳利,適於挖掘。似鼴鼠,多夜間活動,穴居,以白蟻、蟻類和其他蟲類為食。卵生,通常每次僅產1個卵。生殖期雌獸腹麵皮膚褶襞成囊狀,即臨時性的育兒袋。卵在袋中約7~10天孵化。乳區位於育兒袋內。有冬眠現象。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
⑩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
如果要列出一個世界上最讓人討厭動物的清單,老鼠肯定會位列其中——特別是那些大隻的老鼠。它們常常被視為疾病的攜帶者,在都市的陰暗角落成群結隊地出沒。
世界最大的老鼠
菲律賓白雲鼠體長能達75厘米,白雲鼠(學名:Phloeomys pallis。
北京時間5月17日消息,忘記那些愚蠢的“碩鼠”照片吧,讓我們走近自然界中真正具有超常體型的嚙齒類動物。
最著名的老鼠物種是褐家鼠(學名:Rattus norvegicus)。屋頂鼠(學名:Rattus rattus,又稱黑家鼠)也很常見,它們比褐家鼠稍大一些,二者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每個大陸上都有分布。
在各種媒體上,我們似乎隔三差五就會看到哪裡發現巨型老鼠的新聞,看到各種令人恐懼的大鼠圖片。然而事實上,城市並不是世界上那些最大型老鼠的家園。
“根本沒有任何錶明英國的褐家鼠體型在不斷增大的證據,”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的道基·克拉克(Dougie Clarke)解釋道。克拉克是“超級老鼠”領域的權威專家,當然,“超級老鼠”並不是能夠將突變的烏龜訓練成忍者神龜的那位大師,而是指那些對害蟲防治所用毒葯有抵抗力的老鼠。
“我們在研究中,對採集自英國各地的一百多隻褐家鼠進行了測量,發現完全成年的抗滅鼠劑‘超級鼠’身體長度為26厘米,尾巴長25厘米,”克拉克說,“所以,它們與一般褐家鼠預期的體型沒有什麼差別。”
“任何媒體報道中所謂的體型越來越大的老鼠,或者是圖片拍攝的把戲,即把老鼠放在距離距離一個手臂遠的地方,或者是拿著另一個逃逸的寵物鼠物種,”克拉克補充道。
舉例來說,2016年3月,在倫敦哈克尼區的一個操場上發現了一隻巨大老鼠的屍體,據稱它的體型就像在那裡玩耍的孩子差不多。實際上,這是“強迫透視”的緣故,即靠近鏡頭的物體看起來比更遠處的物體大很多,照片上這只老鼠看起來確實很大。懷疑者對實際場景中物體的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所謂的巨型老鼠其實只是一般大小。
不過,如果相關的小說作品能作為依據,那我們對巨鼠的著迷可謂源遠流長。在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中曾經出現過的“蘇門答臘巨鼠”已經成為永恆的經典。現實世界中,有兩種老鼠可以作為“蘇門答臘巨鼠”的原型。
博物館里的大竹鼠(學名:Rhizomys sumatrensis)標本
19世紀的雌性大竹鼠插畫
大竹鼠(學名:Rhizomys sumatrensis)從鼻尖到尾巴末端的長度可以達到50厘米。盡管總長度與褐家鼠差不多,但大竹鼠的尾巴長度只有12厘米。不出意外地,根據1936年出版的一份關於該物種的綜述介紹,這種碩大的老鼠體重可達4千克,與一隻家貓相當。
另一種候選原型是山地大巽他鼠(學名:Sundamys infraluteus),不過存在一些爭議。根據描述,這是一種生活在山地森林中的雜食性大型老鼠。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從事嚙齒類研究的拉克爾·洛佩茲·安托尼楊薩斯(Raquel López Anto?anzas)解釋道:“山地大巽他鼠能長到60厘米,但重量很少超過0.5千克,因為它的身體形態與其他物種很不同。”
任何有關嚙齒類超常體型的討論總會涉及南美洲的水豚,但其實它們更接近豚鼠而不是老鼠。為了避免誤解,我們將探討的物種都限定在鼠總科(Muridae)之內,其自然分布僅限於舊大陸。
在地雷探測訓練中,一隻非洲大頰囊鼠(學名:Cricetomys gambianus)正接過獎賞
非洲大頰囊鼠(學名:Cricetomys gambianus)是鼠總科中最長的物種之一,從鼻子到尾端的體長能達到近90厘米,體重約為1.4千克。這種獨特的體型特徵使它們成為頗受歡迎的寵物。相比標準的花式大鼠——實際上就是馴化的褐家鼠——它們的重量大了三倍。
除了為都市下水道巨鼠傳說提供原型素材,從私人寵物愛好者那裡逃逸出來的非洲大頰囊鼠還在美國佛羅里達礁島群引發了擔憂,在那裡它們被宣布為入侵物種。它們還與2003年美國的一場猴痘爆發有關。
然而,非洲大頰囊鼠在故鄉非洲卻不斷贏得尊重。非政府組織Apopo對它們出色的智力和嗅覺進行利用,它們被稱為“英雄鼠”,經過訓練,它們能探測出地雷,甚至還能嗅出肺結核病。
“盡管從靈敏性和智力的角度,大多數老鼠都能勝任這些工作,但我們選擇了非洲大頰囊鼠,因為它們具有較長的壽命,並且適應非洲的環境條件,”坦尚尼亞地雷探測鼠訓練員阿卜杜拉(Ablllah Mchomvu)說,“它們有著非常靈敏的嗅覺,而且能夠訓練對特殊目標氣味進行探測。對於和我一起工作的地雷探測鼠,它們的不僅體重還不足以觸發地雷,而且體型較大,很容易操縱。”
要想找到比非洲大頰囊鼠還大的物種,我們需要把目光投向亞洲,特別是那些具有獨特生態平衡機制、允許超常體型突變保存下來的島嶼。
一隻白雲鼠(學名:Phloeomys pallis)
在菲律賓,生存著許多雲鼠屬物種,它們通常在樹上活動。這其中,白雲鼠(學名:Phloeomys pallis)的體型最大,能達到75厘米長,重量可達2.6千克。同樣巨大的還有新幾內亞的滑尾鼠(Mallomys,滑尾鼠屬)。該屬的一個物種於2009年在與世隔絕的博薩維死火山被發現,非正式名稱是“博薩維毛鼠”,其長度達到82厘米,重量為1.5千克。
在發現這一新物種之後,史密森尼學會的克里斯托弗·M·海爾根(Kristofer M. Helgen)就開始忙著整理滑尾鼠的記錄。“最大的物種很可能是Mallomys gunung,分布在新幾內亞島西部非常高海拔的山地,重量約為2千克甚至更多,”他說道。
在體型問題上,近期一項對島嶼老鼠的研究最為令人印象深刻。2015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朱利恩·路易斯(Julien Louys)及其同事在東帝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老鼠的化石。據推測,這些已經滅絕的巨鼠在體型上與小狗差不多。
朱利恩·路易斯(Julien Louys)拿著他們團隊發現的兩塊老鼠化石
兩件發現於東帝汶的大型老鼠頭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