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為什麼不選擇保持中立

澳大利亞為什麼不選擇保持中立

發布時間:2022-09-19 21:18:25

⑴ 為啥從1920年起,英國就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而不永遠保持現狀.

簡單說,就是一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大大降低了它對殖民地的統馭能力。

從1920年愛爾蘭獨立並引發愛爾蘭內戰,英帝國就開始考慮如何和平的退出殖民地並於1923年通過了「非殖民化」的維斯敏斯特法案。

英國皇室和英國內閣,近八十年來,尊嚴和從容的出席了一場接一場的政權交接儀式和殖民地國家獨立儀式,宗主國為殖民地作了新獨立國家的助產護士。 中國人記憶尤深的恐怕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儀式,在噙著淚花、品味著國家強盛、洗卻鴉片戰爭以來恥辱的國人腦海中,可曾理解英國人在回歸儀式上扮演退出者、失敗者的認認真真?

殖民地後遺症 二戰之後,隨著聯合國的建立和美國反殖民主義的外交策略,除了冷戰產生東西方陣營之外,世界新秩序為西方大國「退出殖民地」提供了國際秩序的保證,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英法帝國開始逐漸退縮到本土;可是基於之前的殖民地政策和退出的主被動區別,前法屬殖民地在近五十年來,產生了數倍於英屬殖民地的人道和政治危機,埃塞額比亞、蘇丹、越南、柬埔寨、中非,一個個從災難或內戰新聞中熟悉的名字,都是前法屬殖民地。

在世界新秩序下,由英語國家主導的現代文明,已經將叢林時代「大國欺負小國」的國家間關系,進化到了無論大小國家,都能享有應有的政治權利和國防協作,且因憲政民主制度而形成的各個國家政府之間,也基本不會出現嚴重的國家間戰爭可能。 遍布歐洲的多個小國,如瑞士、挪威,和微型小國,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其國民富裕程度和生活安定指數,往往居全球之首,而這,正是人類之所以結成社會或國家的真正意義。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還有一些資料可供參考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國家,之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效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還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愛爾蘭(該國在一年前要求英國軍隊離開其國土,並選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系,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里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說希臘語的塞普勒斯人一直通過游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普勒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普勒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面對獨立後的挑戰:1957年迦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奈及利亞(1960年)、獅子山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甘比亞(1965年)、波札那和賴索托(1966年)以及史瓦濟蘭(1968年)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於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佔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辛巴威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貝多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強烈壓力下,被迫歸還了原本就屬於中國領土而被英國以武力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⑵ 中澳關系為什麼惡化

大利亞貨輪被困港口,中國對澳煤炭禁令已生效?

中澳之間的關系在近段時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點,由於澳大利亞在外交政策上選擇了同美國站在一起,那麼中國也不得不跟澳大利亞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最為明顯的就是體現在貿易往來方面。

 澳大利亞貨輪被困港口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目前有數艘澳大利亞的貨輪被困在中國的港口,由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煤炭禁令或失效,因此這些裝載著煤炭的貨輪並沒有被中國方面所接受。

據了解,隨著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煤炭進口的法令生效,中國的許多煉鋼廠都已經不再同澳大利亞合作,而是將訂單轉移到了其它國家,至於澳大利亞方面還未運往中國的10艘煤炭也會被轉移到其它的國家,目前看來,已經到中國的貨輪並不會被中國方面所接收。

作為一個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對於各種能源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對於煤炭的需求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過去由於澳大利亞的煤炭質量不錯,並且資源豐富,中國一直都是跟澳大利亞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但是如今中澳關系低迷,中國顯然已經有了有著更多的考量。

 商務部:不解釋

 作為澳大利亞煤炭方面最大的進口國,中國每年進口的大量礦產都會給澳大利亞帶來巨大的利潤,極大地促進了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

而如今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的煤炭進口,也是在進一步切斷同澳大利亞的貿易往來,雖然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表示還不確定這一禁令,但是其也表示目前中澳關系的確已經明顯的惡化。

對於中國此次出台對澳大利亞煤炭的禁令,中國商務部並沒有給出解釋,中國海關總署方面也只是表示今後會加強對相關產品的進口監管,而更多的相關細節則需要主管部門解答。

澳大利亞過去同中國的關系不錯,特別是在貿易方面,雙方都實現了雙贏,但是澳大利亞始終是五眼聯盟的成員之一,而且其顯然沒有正視對於中美的關系,也使得澳大利亞完全地偏向美國,而在經濟上遭受損失也將是澳大利亞所必須要面對的。

⑶ 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怎麼樣

澳大利亞軍力
面積768.23萬平方千米。人口1929.2萬人(其中,13~17歲男69.2萬人,女65.4萬人;18~22歲男68.3萬人,女64.9萬人;23~32歲男150.3萬人,女145.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399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71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粗鋼835.6萬噸(1998年)。原煤2.41億噸(1995年)。原油1.95億桶(1996年)。天然氣310億立方米(1998年)。發電量1734.04億度(1995年)。糧食3176萬噸(1998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695艘,總載重量385.73萬噸(1999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400處,客運量719.17億人千米、貨運量18.36億噸千米(1999年)。
國防體制
總督為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由國防部長擔任主席。國防部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機構。國防軍司令為軍隊最高領導人,是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組成,分陸、海、空三個軍種。
領導人物
總督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威廉·帕特里克·迪恩(1996年2月上任)。總理約翰·溫斯頓·霍華德(1998年10月連任)。國防部長彼得·里思(2000年12月上任)。國防軍司令克里斯·巴利上將(1998年4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5.06萬人。
陸軍 2.415萬人
編有1個地面部隊司令部,1個聯合部隊司令部,1個特遣部隊司令部,1個後勤部隊司令部,1個裝甲團,2個偵察團,1個特戰團,6個步兵營,1個突擊營,2個裝甲輸送車中隊,3個炮兵團,1個防空團,1個工程兵團和2個航空團。
主戰坦克:「豹」lA3型71輛
步兵戰車:M-113型46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463輛,AS-LAV-25型111輛。
牽引炮:105毫米350門,155毫米35門。
迫擊炮:81毫米296門
無坐力炮:84毫米577門,106毫米74門。
地空導彈:「輕劍」19部,RBS-70型17部。
飛機:「空中大王」200型4架,DHC-6型2架。
直升機:共123架,其中UH-1H型25架為武裝直升機。
兩棲艦艇:15艘。
海軍 1.25萬人(含航空兵)
編有1個近海司令部,1個支援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6個海區司令部和4個海軍基地。
潛艇:「科林斯」級3艘
導彈驅逐艦:「佩思」級1艘。
導彈護衛艦:「阿德萊德」級6艘。
護衛艦:「安扎克」級2艘。
巡邏艇:15艘。
掃雷艇:4艘。
兩棲艦艇:9艘。
支援及勤務船:13艘。
海軍航空兵 990人
編有1個反潛直升機中隊,2個運輸/救援中隊。裝備武裝直升機16架,運輸/救援機18架。
空軍 1.395萬人
編有2個攻擊戰斗機兼偵察機中隊,3個戰斗機兼攻擊機中隊,8個戰術訓練機中隊,2個海上偵察機中隊,7個運輸機中隊。作戰飛機148架。
攻擊戰斗機/偵察機:F-111型35架,EP-3C型2架。
戰斗機/攻擊戰斗機:F/A-18型71架。海上偵察機:P-3C型17架,TAP-3B型3架。
運輸機:C-130型24架,波音707型5架。DHC-4型14架。「獵鷹」900型5架,HS-748型10架,B-200型2架,B-1900D型1架。
前方指揮引導機:PC-9A型3架。
教練機:84架。空地和空空導彈若干枚。
預備役部隊
2.02萬人,其中陸軍1.745萬人、海軍950人、空軍1800人。
准軍事部隊
海關總局裝備有海上偵察機13架、直升機1架、小船6艘。
兵役制度: 實行志願兵役制。
駐外兵力
駐馬來西亞(「5國聯防」組織)約148人,包括1個步兵連及1個空軍分遣隊。駐巴布亞紐幾內亞38人。此外,2000年參加聯合國駐東帝汶維和部隊1601人,約有206名軍事觀察員和停戰監督小組人員在東帝汶、埃及、中東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
外國駐軍
美國海軍40人、空軍260人。紐西蘭空軍47人及攻擊戰斗機6架。新加坡駐軍230人(建有1所飛行訓練學校,配有S-211型飛機27架)。

⑷ 關於二戰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自治領的權利是逐步擴大的,總體來說對於其內政擁有幾乎完全的決定權,而修改由英國制定的憲法則需要英國批准(不過英國政府幾乎每次都批准了)。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卻有不同反應:
澳洲沿用舊制,認為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另行宣布
紐西蘭宣布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加拿大即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卻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德國宣戰)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愛爾蘭宣布保持中立,並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沒有參戰)
各自治領參戰時候使用各種的旗號,獨立指揮。
1942年,有過澳大利亞單方面從緬甸撤軍的故事。
在1945年9月2日受理日本投降的時候,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代表也參加了受降儀式,並在日本的降表上簽字,各國也都簽署並通過的《舊金山合約》
一戰的時候英國在未知會各自治領的情況下,代表各自治領對德宣戰,還引起過各自治領的不滿

⑸ 澳大利亞是什麼性質的國家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名義上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
並在澳大利亞派有代表她的總督。
但是實際上沒有控制權。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本來就是君主立憲制,國王(女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國家元首。
實權在議會、內閣,以及首相。

⑹ 澳大利亞一直在國際上保持中立,為什麼這次明顯不支持華為的5g

23日午間,華為就公司被排除澳大利亞5G市場給觀察者網發來一份回應聲明,表示澳政府行為以安全為借口忽視民眾利益,華為將溝通並採取法律措施維護合法權益。回應如下:澳大利亞政府發布的5G安全指導書,以安全為借口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而忽視了澳大利亞人民的利益,使澳大利亞的企業和消費者承受緩慢而昂貴的網路連接,政府的錯誤決定卻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擔。

「因此,從供應鏈來看,中國已被納入其中。無論有沒有華為,澳大利亞的5G網路都將在中國製造,「他說。

米切爾稱,對於減輕風險,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實際上禁止華為,美國和澳大利亞。「你禁止這個國家最大的無線網路供應商,我不在乎它是否是華為,但如果剔除了諾基亞或愛立信......這會對行業有什麼影響呢?將徹底毀滅它。」

⑺ 澳大利亞 是不是中立國

澳洲不是,它還幫美國打伊拉克呢
永久中立國:
奧地利
哥斯大黎加
芬蘭
愛爾蘭
列支敦斯登
土庫曼
瑞士
瑞典

移民國家來說,就是澳洲,加拿大,美國,紐西蘭,這幾個有商業移民
其他的國家,如果你對那個國家做出貢獻也可以移民

⑻ 澳大利亞對華的「焦慮」和「敵視」到底從何而來

澳大利亞有提升自己國際戰略地位的要求,不滿足於偏安一隅,已不滿足於擔任美國的跟班和隨從,而試圖扮演美國的合作夥伴的角色。對於中國的崛起,澳大利亞是懷有復雜心情的。

據有關部門證實,在澳情報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目標中,中國的分量越來越重。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日益崛起,澳大利亞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焦慮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在澳大利亞看來,作為「五眼情報聯盟」成員,有著搜集中國情報與其他成員共享的強烈「責任感」。為此,澳大利亞近年頻繁修法,不斷增加情報機關職權和經費預算,強化對華情報網路建設,對中國的間諜情報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強。

澳大利亞是中等強國,地處南太平洋,在冷戰中戰略地位不高,冷戰結束後更是一度被邊緣化。隨著奧巴馬推出重返亞太政策,尤其是特朗普大力推進旨在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澳大利亞開始藉此強化其戰略地位。澳大利亞是一個真正的印太國家,通過加強自己在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加大活躍程度,澳大利亞希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8)澳大利亞為什麼不選擇保持中立擴展閱讀

澳情報安全部門的「北京情報站」

澳大利亞是世界間諜情報領域的「老手」,作為「五眼情報聯盟」的重要成員和美國的跟班,澳不僅緊盯中國,近年來還「賊喊捉賊」,不斷渲染「中國間諜滲透」。然而,在鐵的事實面前,澳大利亞還是「露了餡」。

據了解,2018年,我國執法部門對一起間諜案件進行偵查時,在境內發現並現場抓獲了執行情報交聯活動的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的間諜,當場起獲用於間諜活動的器材、經費以及剛剛搜集的情報資料。其中一個小本上記錄著一些地名,疑似與澳方的間諜活動有關。

有關部門透露,除在中國境內實施間諜情報活動外,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在澳本土和第三國也針對華人開展策反活動。有關部門曾破獲案件,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將一名華人策反後,安排其到位於堪培拉附近的斯旺島秘密基地進行專業的間諜培訓,之後又將他派遣回中國大陸搜集情報。

澳情報安全部門對華間諜情報活動的一個主要方式是:通過向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派遣間諜人員,進行策反發展和情報搜集活動。據稱,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在中國從事間諜情報活動時十分謹慎小心,行蹤詭秘,使用了各類間諜器材,設法規避中國執法部門的偵查。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自以為隱秘的間諜活動最終露出馬腳。

⑼ 澳大利亞的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你怎麼看

澳大利亞的外交部長還公開表示澳大利亞已經做好了全面對抗中國的准備,但是這個講話也在國際上面引起了嘩然。

很多國家就算是再受到美國的壓力,也都在盡可能地保持中立的態度,避免站錯了隊,給自己的國家造成一定的打擊,畢竟生意還得做,日子還得過下去。很多人都以為澳大利亞可能是真的做好了全面的准備吧,但沒想到澳大利亞的總統莫里森在接受電視台采訪的時候,談到當前陷入到僵局當中的中國跟澳大利亞的關系。

⑽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本來就是英國人,也沒有經歷獨立戰爭,英國為何把統治權移交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讓其獨立

並不是,加拿大其實不想脫離英國。澳大利亞萌生了脫離的想法,但是不想完全脫離。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曾是英國的前殖民領。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雖然對著幹了,但是有一件事,兩國是一致的。就是讓歐洲老牌國家,放棄海外的殖民領,至於海外的殖民地就先不管了。
老牌國家,就是英法兩國。兩國有著相當龐大的殖民領。法國稱霸非洲,直到今天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都是巨大的,說法語的非洲國家眾多,我的意思也就是法國在非洲殖民領眾多。英國是印度殖民領、加拿大殖民領、澳大利亞殖民領等等。而且,兩國海外的殖民地也特別多。
P.S.:殖民地和殖民領是兩個概念。比如,香港曾是海外殖民地,加拿大是海外殖民領。
蘇聯以輸出.革.命.的理由威脅英國,美國則是好言相勸,給英國個台階下,希望英國就坡下驢。而且,英國在二戰後,大不如前。加拿大南方有個美國,威脅太大了。而加拿大也是因為美國的存在才不希望脫離英國。如果有戰端,英國本土能否可以及時的支援自己的殖民領?這是個問題。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面對美蘇的強大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逐步崛起,英國再也無法保持自己對殖民領的統治了。
所以,「比猴子還精」的英國人,想了個辦法。建立了一個多國家組織。把自己的前殖民領拉進一個新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全方位的同盟」,直譯就是「國家聯合體」,我們給翻譯為「英聯邦」。但其實,英聯邦應該算作「共主邦聯」。英聯邦國家都尊「英王」為自己的國家元首,而自己國家設「總督」。當然,元首也只是名義上的,除了這點,英聯邦國家都是獨立國家。
綜上,面對美蘇的威脅和本國實力的下降,英國不得不放棄殖民領。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為什麼不選擇保持中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