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荊棘鳥》介紹
鏈接:https://pan..com/s/1QeCld4tKgzG4kODWZUuVVw
『貳』 荊棘鳥,這本書非常好看,為什麼卻不為人所知呢拜託各位大神
不,不是的。《 荊棘鳥》是我最喜歡的名著之一,通過《荊棘鳥》我才開始接觸澳大利亞的文學電影。在《荊棘鳥》中我最喜歡的不是梅吉,也不是拉爾夫,而是戴恩。看小說還有電影的時候,我哭了一遍又一遍。像是《荊棘鳥》和《飄》兩本異曲同工之妙的小說,不是不為人知,而是需要真正懂書內情感的人才能產生共鳴。名著畢竟是名著,往來無白丁嘛。
麻煩採納,謝謝!
『叄』 荊棘鳥這本書到底想說明什麼
《荊棘鳥》主要內容: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為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於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因為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裡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荊棘鳥》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人對愛不同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作者對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讓讀者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己找的荊棘。
『肆』 《荊棘鳥》這本書的大概意思是什麼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梅吉(Meggie)一家住在紐西蘭,她的父親帕迪(Paddy)替人家剪羊毛為生,可這一年父親失業了,正在一家人發愁的時候,他們接到梅吉的姑母、帕迪的姐姐瑪麗(Mary)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原來,瑪麗年事已高,准備讓他們去繼承遺產。在經過一番顛簸之後,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剛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爾夫神父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
《荊棘鳥》插圖
《荊棘鳥》插圖(9張)
梅吉一家在德羅海達定居下來,他們很快適應並喜愛上了這里的新生活。他們與拉爾夫神父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隨著梅吉年復一年地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也逐漸加深,拉爾夫不但是可以信賴的師長,而且也成為可以傾訴的朋友,這一切都被瑪麗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裡,恨在心上。
在梅吉17歲時,瑪麗終死去。她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神父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去世後但是在被埋葬前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像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准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裏海達,離開了梅吉。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群時遇到大風暴,閃電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著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這時,她的一個哥哥斯圖爾特(簡稱斯圖stu)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為夫妻。不久,他升任大主教。
梅吉家新雇了一個叫盧克·奧尼爾(Luke O'Neil)的剪毛工,盧克的相貌竟酷似拉爾夫神父,這使她心煩意亂,卻又不由自主的接近他,想要在盧克的身上重溫拉爾夫所給他的溫暖,最後自以為愛上了盧克。在盧克的追求下梅吉終於嫁給了他,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只因為梅吉很有錢,他計劃用梅吉的錢,加上自己苦幹得來的錢買一個牧場。所以婚後不久,他就帶著梅吉到昆土蘭去割甘蔗,而讓梅吉到一戶人家去做管家,並把梅吉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
盧克為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女兒朱絲婷Justine)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後也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為了到羅馬去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拉爾夫離開梅吉,而梅吉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決定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Dane)。
梅吉的母親菲奧娜(Fiona)簡稱菲(Fee)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並且向梅吉坦言她自己當年也愛過一個人,還與他生下了大兒子弗蘭克。事情發生後,她被高貴的家族驅逐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
梅吉和母親、女兒、兒子、兄弟們在德羅海達生活得很好,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也已長大,雖然朱絲婷我行我素,似菲一般的冷酷,但是從戴恩身上梅吉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
這時二戰爆發了,拉爾夫也已晉升為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贊譽。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梅吉一直是她始終的牽掛。
梅吉的女兒朱絲婷長大後當了演員,活躍於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為話劇舞台,最後嫁給了德國的一位內閣大臣。一次拉爾夫回到了德羅海達,聽到了戴恩的姓氏是「奧尼爾」時,以為梅吉又回到了盧克身邊,給他生兒子。梅吉決定不告訴拉爾夫這個兒子是他的孩子。戴恩長大了,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她寫給拉爾夫的信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偷了什麼,就還回來。」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1]
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
梅吉要求拉爾夫動用他的權利去把戴恩的屍體找回來(戴恩已經被埋在當地),拉爾夫本想拒絕,於是梅吉告訴他,戴恩是他的兒子。拉爾夫這才悲痛萬分,但已於事無補。他在給戴恩做完彌撒後,便在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
『伍』 那個可以告訴我關於荊棘鳥
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考林•麥卡洛有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荊棘鳥》,作者在篇首的題記中講述了一個悲愴凄婉的故事: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讀完這個故事,我一直都在沉思:荊棘鳥是知道的,它尋找荊棘樹,就意味著尋找死亡,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就意味著承受連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是,它還知道,只有承受經歷這個無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聲。
我在想,我願意做那個荊棘鳥嗎?我如果是那個荊棘鳥,我肯去尋找荊棘樹嗎?找到了荊棘樹,我肯落在最尖最長的荊棘樹上嗎?
我不敢說,但是,我知道有人願意做荊棘鳥,而且像荊棘鳥一樣給我們留下了最美好的歌聲。
『陸』 《荊棘鳥》這本書為什麼會是名著我覺得很一般
《荊棘鳥》這本書是名著的原因:
《荊棘鳥》的主題是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族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
從帕蒂·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
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這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
簡介: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
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該作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柒』 網文荊棘鳥的背景是什麼
樓主尋找的背景,很有可能是同名的澳大利亞小說——《荊棘鳥》(作者:考琳·麥卡洛),很巧呀,這是黑心兒時看的第一部外國小說——
「曾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更加動聽。」
從離開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越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
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整個世界都在靜靜聆聽著,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以上四段是就是這本書的序,就是它把澳洲荊棘鳥的傳說帶給了中國人。讀這本書時因為年齡還太小,很多地方看得不耐煩,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這扉頁的序——仍舊死死震撼住了我,使年幼的黑心首次知道了世上原來還有這么浪漫野性的一種生活態度……
總之,這是一本特別值得回味的書,它在文壇上被稱之為——澳大利亞的《飄》——可見其地位之高
但是黑心認為它和《飄》一點都不同,也許《飄》和它的女主人公有些相似之處,但是《飄》遠沒有《荊棘鳥》來的深刻,《飄》主要都是在講述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故事,由他們形成了一條線,貫穿了整個小說;而《荊棘鳥》則是側重於描述整個當時社會的背景,不止寫了女主人公梅吉的人生,還分別寫了她的哥哥們乃至整個家族三代人的命運。且《荊》的感情基調也與《飄》不同,著重對宿命的描寫——就是環繞著那個序——梅吉其實就是那隻美麗的荊棘鳥。
說了這么多,足以證明這本書給我的影響之深,其實就是兒時僅僅粗讀過一遍
讀時,伴隨著口水——因為裡面梅吉媽媽的誘人菜譜實在是不少;
後來上初中,回想,腦子里全是梅吉與神父浪漫凄慘的愛情——因為那時自己也是情竇初開;
現在再想想,心裡卻只剩下宿命二字——立刻想到了中國作家余華的《活著》
……
一本書,只看一遍,就能讓三個時代,三個背景下的黑心,產生三種態度
本來還想和你說說這本書的主要情節的,但是有些人看書之前不喜歡聽別人先講內容的,黑心就是這樣
所以,推薦:這本書真的是很不錯,你自己去看看吧!>0<
(PS:以上觀點皆為黑心婦人之見,評論也許有不到位之處,各位哥哥姐姐見諒嘎)
『捌』 《荊棘鳥》是怎樣一部書
三讀《荊棘鳥》
「傳說中有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聲都悅耳,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脫了垂死的劇痛,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然而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就連天國里的上帝也開顏歡笑。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也許傳說就是這樣」
這是澳大利亞女作家科林.麥卡洛所著《荊棘鳥》一書的引子。
十五年前,我平生第一次看《荊棘鳥》。那是一本從書社裡租來的盜版書,印刷質量極差,深一頁淺一頁,字體十分不好辨認,但此書實在是引人入勝,讓我忍不住一氣呵成地看完了。《荊棘鳥》是一部傳奇式的家世小說,描寫了三代人的生活經歷,反映出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包括畜牧業的進步、牧場主的「苦心經營」及其對僱工的殘酷剝削。全書分七部,每部以一人為中心,但又彼此聯系,前後呼應。貫串全書的線索是女主人公麥琪與神父拉爾夫之間的愛情糾葛。拉爾夫一心嚮往羅馬教廷的最高權力,不惜用盡心機鑽進天主教會的核心,施展其縱橫捭閣的手腕,以達到目的;可是作為一個有血肉之軀的盛年男子,他又禁不住感情的誘惑,從而釀成了他深刻的內心矛盾以及有意無意加於麥琪身上的無法擺脫的痛苦。這個企圖憑借宗教外衣實現其個人野心的男人,在內心裡沒有一絲半點對宗教的虔誠,是個徹頭徹尾的自私之徒。而女主人公麥琪生於一個自律嚴謹的宗教家庭,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管對於任何事物和感情都要克守自律,不能逾越規范,但她為了和上帝爭奪自己傾心相愛的拉爾夫,辛苦奮鬥了一生,最後卻還是以失敗告終,就如同荊棘鳥畢生只唱一次,這個可憐的女人用一生去愛了一個自私自利的男人。
書雖倉促看完,但當時的我並不能體會其中深意,只是覺得這個愛情故事很動人,對於女主人公的遭遇既寄予同情又無法理解,那時候我認為如果自己是麥琪,早就選擇了放棄,因為一生的辛苦只為這樣的男人太不值得。記得當時最喜歡看的情節是男女主人公互相吐露感情的一段,年少的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就應該象這樣不在乎身份,不在乎貧富和年齡,以至於後來看到拉爾夫為了金錢與地位放棄了這段真摯的感情時,我對他充滿痛恨,同時也恨麥琪的謹慎和自律,她那種為了愛人寧願舍棄自己幸福的想法讓我倍感壓抑。不過對於作者描寫景物和刻畫細節的生動文字,以及質朴流暢、清新可讀的風格,我倒是相當推崇,在作文課上也曾借薦一二,竟獲贊揚,頗為自得,嘿嘿…
十年前我苦苦暗戀一男生時,二讀《荊棘鳥》,方才了解麥琪為何而執著。愛上一個人,即使明知道對方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承諾,明知道沒有結果,卻還是要去追求,明知道是痛還是要把這根刺放進自己的胸膛,只是為了一生能有這么一次最美妙的經歷,就算為此而付出生命也是無怨無悔。這樣的感觸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就象指路明燈,讓我痴痴戀了十年卻毫無結果,可心中的這根刺是自己放進去的,即使痛苦也還是要忍受。
如今三讀《荊棘鳥》,卻不再把它當成愛情故事來看,究其根源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與貪婪、妒忌和褊狹,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放棄最珍貴情感的愚蠢。現在重溫此書,覺得其中最生動的篇章卻是麥琪的姑媽瑪麗出於對麥琪的強烈妒忌,用一千三百萬英磅的遺囑來利誘拉爾夫的那一段。這原本是打算留給麥琪一家的遺產,卻通過轉贈給教會、並指明由拉爾夫擁有全面的所有權、條件是拉爾夫不得再接近麥琪等手段,成為一道最牢固的枷鎖,把拉爾夫牢牢地拴住了,這是多麼殘酷的一招啊,更是高明的一招。作者通過描寫拉爾夫面對一紙遺囑時復雜的心理變化,充分表現了這個自私自利的男人在面對利益誘惑時毫無招架之力;而瑪麗讓他自己選擇是否接受這最後的條件,說明她的確比任何人都透徹了解拉爾夫虛偽軟弱的真實面目。最終拉夫爾沒有讓瑪麗失望,他放棄了對麥琪的愛情,而他的選擇本就是一開始接近瑪麗的初衷。這一段精彩的心理和場景描寫可以說是全書的一個小高潮,讓我記憶尤其深刻。
讀書者見仁見智,不同的人還可以從此書中看到不同的側面,宗教研究者可以看到羅馬教廷幕後斗爭的一幕幕場景;社會學家會從中看到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情感學家會從婚外情角度對這個故事進行剖析。而我三讀此書,給我最深感觸的依舊是這段話:「當我們把荊棘放進自己的胸膛,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了解的。但我們還是要把它放進去,還是要把它放進自己的胸膛。」痛苦有時候是自己造成的。
『玖』 荊棘鳥簡介
荊棘鳥(又稱刺鳥或翡翠鳥)傳說原本是南美的一種珍稀鳥類,因其擅長在荊棘灌木叢中覓食,其羽毛像燃燒的火焰般鮮艷而得名。該鳥體型小,高昂著頭,美觀,氣派。
荊棘鳥是傳說虛構的一種奇特的動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巢開始,便執著不停地尋找荊棘樹。當它如願以償時,就把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那凄美動人、婉轉如霞的歌聲使人間所有的聲音剎那間黯然失色。
一曲終了,荊棘鳥終於氣竭命殞,以身殉歌——以一種慘烈的悲壯塑造了永恆的美麗,給人們留下一段悲愴的絕唱。
(9)澳大利亞荊棘鳥為什麼是禁書擴展閱讀:
1977年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以荊棘鳥的枝頭啼血為著手點創作了《荊棘鳥》(The Thorn Birds)這部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該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
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
《荊棘鳥》的開篇序章寫道: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找尖的棘刺,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有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拾』 <<荊棘鳥>>的故事背景與簡介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考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書」,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管製成盒帶,是整個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前不久,作者應有關方面之邀與作曲家合作,親自將之改編成面向德語觀眾的音樂劇.時至今日,雖20幾年過去,《荊棘鳥》的美麗依然不衰,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原作,仍打動者億萬讀者的心.加拿大魁北克的以為讀者說:「我有幾本市場重溫的書,《荊棘鳥》就是其中之一。竊以為,他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看為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比肩。我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
梅吉一家住在紐西蘭,她父親替人家剪羊毛為生,可這一年父親失業了,正在一家人發愁的時候,他們接到姑母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原來,姑母年事已高,准備讓他們去繼承遺產。在經過一番顛簸之後,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剛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爾夫神父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
拉爾夫神父是愛爾蘭人,被天主教會派到德羅海達擔任教士,他是個高大俊美的男人,優雅和藹、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會中升到的職位,但由於沒有背景,直到30多歲還是個普通教士。因為梅吉的姑母是德羅海達最富有的孤孀,他不得不經常與之周旋,其實心裡十分厭惡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爾夫對待小梅吉的特殊態度,十分記恨,決定尋機報復。
梅吉一家在德羅海達定居下來,他們很快適應並喜愛上了這里的新生活。他們與拉爾夫神父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隨著梅吉年復一年地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也逐漸加深,拉爾夫不但是可以信賴的師長,而且也成為可以傾訴的朋友,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母--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裡,恨在心上。
機會終於來了,在梅吉17歲時,梅吉的姑母終死去。她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神父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後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像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准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現在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裏海達,離開了梅吉。
梅吉一家搬入了姑母原來居住的大宅子,重新按自己的愛好做了裝修,從此以後,他們將作為德羅海達牧場的代管人長久居住在這里了。拉爾夫給他們寄來足夠多的錢以使他們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梅吉的母親也一改以往郁悶的心情變得快樂起來。但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她最疼愛的長子弗蘭克被判處終身監禁時,這快樂也轉瞬即逝了。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群時遇到大風暴,閃電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著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這時,她的一個哥哥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為夫妻。不久,他升任主教。
梅吉家新雇了一個叫盧克的剪毛工,盧克的相貌竟酷似拉爾夫神父,這使她心煩意亂,在盧克的追求下梅吉終於嫁給了他,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只因為梅吉很有錢,他計劃用梅吉的錢,加上自己苦幹得來的錢買一個牧場。所以婚後不久,他就帶著梅吉到昆土蘭去割甘蔗,而讓梅吉到一家去做家務,並把梅吉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
盧克為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後也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為了到羅馬去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拉爾夫離開梅吉,而梅吉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決定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梅吉的母親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並且她自己當年也愛過一個人,還與他生下了大兒子弗蘭克。事情發生後,她被高貴的家族驅逐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
梅吉和母親、女兒、兒子在德羅海達生活得很好,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也已長大,由於朱絲婷我行我素,加之又是盧克的孩子,又所以梅吉不怎麼喜歡她,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寄託在兒子戴恩身上,從戴恩身上她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
這時二戰暴發了,拉爾夫也已晉升為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贊譽。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梅吉一隻是她始終的牽掛。
梅吉的女兒長大後當了演員,活躍於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為話劇舞台,最後嫁給了德國的一位內閣大臣。而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
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