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敲竹杠" 一說的 由來。
1.相傳在明朝的時候,有少數富豪吸食鴉片,因此販賣鴉片獲利頗豐。但是政府對處罰毒販也刑法頗重。有一群販賣鴉片的毒販,他們為了逃過緝毒員的檢查,將毒品放在綁在長褲內的一條竹筒內。從前有一個人,他干過販賣鴉片的勾當,後來又當了緝毒員。後來他見了同行,便敲敲他們綁在腿上的竹杠。鴉片販子明白他的意思,便趕忙掏錢給他行賄。 這就是敲竹杠的由來
2.「敲竹杠」這個詞的來源是這樣的: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商船紛紛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的健康,牟取暴利。愛國官吏林則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煙,並在廣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邏,查禁鴉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個官員抽著旱煙上了商船,監督手下人搜查,他無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煙袋鍋,這個動作可嚇壞了走私商人。原來他們正是打通船篙,隱藏鴉片的。這會兒,走私商人以為官員發現了秘密。他強作笑臉,趁別人不注意把錢塞進官員的手中。這個貪官心領神會,放走了走私船。以後,「敲竹杠」的說法就傳開了。
3.「敲竹杠」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四川山區,有錢人進山燒香時乘坐著一種用竹桿做的滑桿,滑桿由人抬著。走到半山腰抬滑桿的人就敲著滑杠,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抬人,乘坐滑桿的只好加錢。
4.還有一說:清朝末年,市場上小額的買賣,以銅錢作為單位,店家接錢後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里,晚上結賬時再倒出來,謂之「盤錢」,又稱之為「盤點」。當時上海城裡有家店鋪,老闆很不老實,陌生顧客進門,往往隨意提價。每當伙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價
② 猶太人的歷史
反猶主義」一詞在英文中為「anti-semitism」,其動詞形式為「anti-semite」,它是由前綴「 anti」和詞根「Semite(閃米特族)」組合變化而來,從字面意思上看,應是「反閃主義」。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都習慣於用這一詞彙來指代反猶主義。有學者認為這一詞彙是在19世紀由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因在《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中首先提出來的,盡管這一詞彙出現於19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我們一般認為反猶主義是一種把整個猶太人作為迫害和排擠對象的社會現象、社會思潮和社會行為,反猶主義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在歷史上,歐洲的反猶主義最為嚴重,對歷史的影響也最大,歐洲之所以會頻頻發生反猶的惡浪是由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特點所決定的。
1、歷史的慣性作用。歐洲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始於希臘羅馬時期,當時主要是為了推行希臘化政策,鎮壓猶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後,一方面帝國內長期推行的反猶政策在社會中形成的反猶排猶思潮並沒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推行的反猶措施被後羅馬時代各國所繼承。日耳曼部落打敗羅馬帝國以後,最初並沒有積極的學習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而是去繼承和發展基督教,也包括對被稱為「異教徒」的猶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羅馬提奧爾西法典中規定的針對猶太人的附加條款,後來就成為一些人反猶的法律依據。
2、經濟上的偏見和短視。由於猶太人一直被視為魔鬼和異教徒,所以他們的就業和經營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特別是高利貸行業。流散到各地猶太人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斂起大量財富,但這又會成為當地人妒嫉和仇視的對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進行放貸食息,所以猶太人的放貸一直被視為是「罪惡勾當」,實際上「這是一個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後則是基督教歐洲對猶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種族歧視。」1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繪的猶太高利貸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歐洲人心中對猶太人的偏見。
歐洲統治者一方面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法國統治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滑稽,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猶太史》中曾寫道「他們(猶太人)在英國短暫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猶太人的命運:始則受鼓勵,繼而受辱,受迫害,最後則遭驅逐。」2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成為非理性反猶的新借口,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制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和社團組織之外。在奧地利,一些反猶主義者在報紙上和集會上就公開打出「不從猶太人處購貨」的口號。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只佔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徵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在社會上起到了極大的蠱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猶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數族裔的面目出現的,他們的經濟地位凸顯了他們這一群體的獨特性,但他們始終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使得他們始終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再加上一些當權者別有用心的縱容和挑唆猶太人常常會無端的成為權力爭斗犧牲品。在中世紀,一些歐洲國家統治者為了討好教會,不遺餘力的迫害猶太人。到了近代,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視線,又往往拿猶太人作為「替罪羊」。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沙皇政權就利用反對猶太人來轉移國內的不滿,在當時的反猶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納粹勢力同樣是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一步一步奪取權力的。從歷史上來看,從《聖經》中在埃及為相的約瑟到在波斯國為後的以斯貼,從近代歐洲的「宮廷猶太人」到當今美國的猶太人,凡是猶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時候,其權利就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就可以有效的抵禦反猶主義的攻擊。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紀後隨著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宣布為國教後,它就逐漸在歐洲取得了統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來自猶太教的質疑,被基督教奉為經典的《新約》和基督耶穌一直為猶太教所否認,這種否認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種質疑「幾千年來,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猶太教所包含的內容,猶太人對這些東西的忠誠就成為反猶主義的一個借口。它們使猶太人被視為局外人,更為重要的是被視為是對非猶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種挑戰。」3這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傳說中的猶太人對基督耶穌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把猶太人附會成為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裔,這些宗教傳說不論其真實與否,在基督教會不厭其煩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偏見,並導致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復仇情緒。最後是在宗教價值觀上的對立。
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與上帝有著某種契約關系;基督教雖脫胎於猶太教,但已演變成一種普世的宗教,它認為所有的人都可以歸化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負有拯救人類和世界的使命。所以,當基督教與具有優越感的猶太教迎頭相撞時,沖突就不可避免了,要麼被歸化,要麼成為「萬惡不赦」的異教徒。正因為如此,那些狂熱的十字軍戰士在東征時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基督教會也想盡辦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來迫使猶太人改變信仰乃至消滅掉他們。
猶太人由於在宗教和價值觀上的獨特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有別於基督教世界。這種差異使他們往往被視為是「非我族類」,進而形成一種深刻的偏見。按理上說這種差異並不一定能成為現實的沖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內部都存在兩種機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穩定,它是一種文化出於保護自身的本能而對外來異質文化的做出的反應。包容性則有利於吸收外來文化並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兩種機能發揮作用並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與這種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開放程度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於希臘羅馬以後的歐洲世界不具有中國文化上的那種優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據社會思想主體地位後所帶來的偏執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對異質的猶太人和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而不是寬容。這樣,以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為主體的社會在文化生活上表現出的差異竟然成了一種現實沖突的借口。
③ 「敲竹杠」的來歷 為什麼把敲詐稱為「敲竹杠」
1、原因:
巡捕利用「敲竹杠」勒索錢財,於是,「敲竹杠」變成了滬語俗語,喻敲詐勒索。
2、「敲竹杠」的來歷 :
「敲竹杠」是漢語常用詞,即利用他人的弱點或錯誤敲詐勒索。在古籍中沒有「敲竹杠」一詞,搜索到「敲竹杠」最早的出處是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兄弟敲竹杠,也算是會敲的,難道這里頭還有竹杠不成」。
孫錦標(1856-1927)是江蘇南通人,字伯龍,號慕廬,清末廩貢生,致力於文字學,其《通俗常言疏證·財貨》中說:「《金陵雜志》:『敲釘錘,一名敲竹竿,不當取之財而取之之謂』。今上海謂之『敲竹杠』是也」。顯然,作者以為「敲竹杠」是上海話。
《申報》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初一起分幾次刊登《春申浦竹枝詞》,其中一首說:聚黨流氓號拆梢,頻將竹杠遇人敲。無端良懦遭誣訟,不剝衣衫便奪包。作者有段注文:「滬上流氓,紅頭人(即「紅頭阿三」,就是舊上海租界的印度巡捕)以拆『梢黨』目之。
每遇良懦,百般纏作,俗名『敲竹杠』」。1882年出版《滬游雜記·拆梢黨》:「滬上遊民,串詐鄉民、孤客,或乘機局騙,或無債索償,遇者受其欺凌,旁人莫辨真偽,謂之『拆梢黨』」。「拆梢黨」就是「拆白黨」,就是專營結黨營私、敲詐勒索勾當的團伙。
而「拆梢」則是敲詐勒索的行為,如民國胡祖德《滬諺外編·怕歌》:「流氓拆梢怕噓哩噓哩巡捕叫(指巡捕吹叫鞭告誡、追捕拆梢黨),老太太怕砰蓬砰蓬嚇仔寶寶」。1873年《申報》還連載廣方言館肄業生楊勛《別琴竹枝詞》100首,其中一首說:
我同汝去哀郎由,綽潑綽潑速速謀。不懼何人諾廢害,辦琶悄悄竹杠抽。「別琴」是pidgin的「洋涇浜語」,也就是「洋涇浜語」的意思。這是兩個「拆梢黨」的對話。「哀郎由」就是alongyou(我跟著你),也就是「我同汝去」;「綽潑綽潑」即chop-chop。
即趕快「綽潑綽潑速速謀」,就是「巡捕來了,快點想辦法」;「諾廢害」是nofear,就是「不用怕」;「辦琶」是bamboo,就是竹子、竹杠,「悄悄」是上海話「吃吃」的發聲,是上海人的口頭語,僑民把它譯成「chowchow」,英語中的「chowchow」就是漢語的外來語。
指「小吃」「零食」等。「辦琶悄悄竹杠抽」可理解為「頂多到巡捕房吃幾棍子竹杠」。進了巡捕房難免會被「辦琶悄悄竹杠抽」,巡捕則利用「辦琶悄悄竹杠抽」威嚇人犯,人犯給巡捕一些「好處費」,竹杠可以敲得輕一點,甚至免除「敲竹杠」的懲罰。
(3)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用竹杠擴展閱讀:
敲竹杠其他說法:
清朝末年,南方廣開商埠,吸食鴉片者不計其數。商人趁機販賣煙土,從中牟利。後來,清政府實施禁煙,嚴查南方的煙土販賣。雖然販賣煙土的風險增加了,但是煙土的利潤很大。很多商人禁不住誘惑還是冒著坐監的危險秘密販運煙土,雲南有一位煙販就是其中一員。
話說這位煙販十分狡猾,經常以賣土布、山葯為名,夾運煙土。雖然,這位商販的家鄉生長著很多毛竹,在毛竹剛生長時,他就剖開嫩竹,將煙土藏進去。等毛竹長大,他再將其做成竹竿、船篙等。這樣一來,他過關卡的時候,官兵根本就查不出來。
畢竟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事情,盡管煙土藏得如此嚴實,煙販在過關時還是膽戰心驚,疑神疑鬼。
④ 抬杠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基本概念
中國大陸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丑坐在裡面。那幾個人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里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丑隨機式的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
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後,成了中國人「抬杠」的起源。滿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與告子兩個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後來,也不過一個道得個『食色性也』,一個道得個『乃若其性,則可以為愈矣』。」
而這種「抬杠」,當然不限於清朝的時代,而是被今日的台灣所繼承,並發揚光大,成了「台灣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種借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抬杠」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東拉西扯,似是而非。
來歷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
如果我們看《舊約》,即會發現大衛王打敗巨人戈里亞之前,乃是先有一場隔陣對罵,而後大衛王這個小孩子才抽冷子丟出他的石頭。
如果我們讀中國古代戰爭的章回小說,諸如《薛仁貴征東》、《盪寇志》……等,當會發現,在兩軍進入廝殺之前,主帥之間一定先有一場叫罵,而後罵輸的一方,立即叫一聲「廢話少說,留下命來」,開始放馬過來相殺。而這種情節絕非小說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另外,由英國的英雄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我們也可看出,當時的維京人和薩克遜人的「馬爾頓戰役」,兩軍也是先隔著黑水河對罵,而後才開打。
這種場面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凱撒大帝》里也同樣存在。
耍嘴皮子,用難聽的話對罵,乃是古代戰爭時「叫陣」的共同方式。但隨著人類的繼續發展,這種「叫陣」式的罵,開始被轉化成一種儀式性的嘴巴較量,在特定的時間會被允許,在儀式性的嘴巴較量里,人必須嘴巴及心術干凈、不得講臟話、不得胡亂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綁。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臘,即有所謂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種「語詞奸詐」(v<$>erbal subtleties)的比賽。在這個時候,人們允許講各式各樣的臟話和亂話。
而在16世紀之前的英國北方,主要是在蘇格蘭,以及北歐,也有一種儀式性的對罵,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歐字 Flyta 變為古英文Flitan,然後再轉成後來的 Flyting。這也是一種講臟話和亂話的比賽,為了激怒對方,甚至連造謠攻訐都可以被容許。例如,有個冰島的主教即被罵成是「有九個私生子,但父親卻是他的助理」。這種「抬杠」,在北歐發展出了一種很獨特的「斯堪底亞臟話韻文敘事詩」(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從裡面可以找到說臟話亂話的技術。文藝復興時代,荷蘭的批評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許多批評文章也用這種罵街的方式所寫,莎士比亞的《馴悍記》里也有這種抬杠罵街的表達方式。
緣由一
挑釁對罵 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發展,因而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北方的「抬杠會」,應當也是同樣型態的語言比賽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東北的許多地方誌還顯示出元月十五日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還成了「偷竊假期」——凡偷小東西,在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而除了上述「嘴巴假期」外,近代的另外一些新研究,還發現許多同樣的情況:例如,文化人類學家湯普遜(Donald F. Thompson),曾對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的原住民社會做過研究,就發現他們也有「嘴巴假期」的存在。在假期內,人們可以公開地講諸如性生殖器官、大便與尿尿、背叛、亂倫,甚至強暴、獸奸之類的罵人臟話,除了「嘴巴假期」外,在對罵的時候,如果罵得起勁,把自己的器官公開地袒露出來,也不會被人指責。
例如,在美國的黑人社會,也有這種「抬杠」的儀式性競賽。它被稱為「抬杠」(Dozens)或「臟抬杠」(Dirty dozens)。這里所謂的 Dozens,並不是指12個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國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販奴之前非洲的「儀式性對罵」(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這個習俗隨著他們被販為奴,而帶進到美國。由於這種對罵習俗里還包括了相罵之後儀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毆,因而遂將「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離出來,稱為 Dozens,而後互打的成分減少,「鬥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這個原來的字,在南北戰爭後意義被轉變。當時美國南方各地普遍出現白人恐怖主義者,他們以種種暴力阻止黑人在選舉時投票,因而被稱為 Bulldozer,1876年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後來推土機被發明,又把這個字搶了過來使用。
緣由二
抬杠鬥嘴 抬不過一個「理」字
綜上所述,由語言文化史的研究,我們已知道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無論古希臘、古中國、古代歐洲,甚至非洲和伊斯蘭化之前的阿拉伯世界,語言的挑釁、對罵、詛咒等,都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頭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惡加上拳頭的傷害,造就出了野蠻的過去。兩軍對壘,必然在開打前先來一陣叫罵鬥嘴,比氣勢、比凶惡,這乃是嘴巴做壞事的古老記錄。
而這種戰爭行為的嘴巴工夫,後來開始以一種文明殘跡的方式,變成儀式性的「抬杠」或「鬥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活動,如中國的相聲、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漫才」(兩人相聲),以及西方各種型態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勝,有的以奸巧見長,有的則以刻薄損人為特色。在這種儀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當做思考及說理的工具,而是成了「鬥嘴」的「斗」。
而對這種嘴巴工夫,《紅樓夢》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話:「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意思是說縱使三個嘴巴奸巧的人在那裡東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過一個「理」字。意思也就是說,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無法大過「理」。
而問題在於,做為文明殘跡之一的「抬杠」和「鬥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地點,讓它成為一種鄉愁式的消遣。但在台灣,由於種種因素的湊合,它卻成了一種文明發展史隔代遺傳所造成的「返祖現象」(Atavism),我們的政治又變回到「抬杠」及「鬥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個人都成了東北地區「抬杠會」上坐在轎子里的那個奸巧伶俐的小丑。
⑤ "敲竹杠"具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么說
敲竹杠來源於冬天竹子裡面竹蟲,為了把這些竹蟲趕出來,利用敲打竹子的形式,把竹蟲趕出來。引申意義為抓住別人把柄、短處、小尾巴辮子等進行勒索、敲詐、索賄。
⑥ 羅斯福新政 是否敲富人竹杠 為什麼
羅斯福新政其實是應對經濟危機的一種方式,一場資本主義內部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並非為了敲富人竹杠。
羅斯福新政新政使美國的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
1.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 財產稅法 它規定對盈利超過15%的公司徵收超額利潤稅;對5萬美元以上收入者徵收超額累進稅,使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稍顯公平。
2.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個小時,工資一共只有60美分,調整後標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時,最低周工資12美元),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
⑦ 列舉一些世界民族樂器
西班牙手風琴 藏笛
冬不拉 扳笛 豎笛 銅鼓 朝汕鼓 烏拉
二胡 柳琴 太多了````
⑧ 為什麼把欺詐錢財叫做「敲竹杠」
1.相傳在明朝的時候,有少數富豪吸食鴉片,因此販賣鴉片獲利頗豐。但是政府對處罰毒販也刑法頗重。有一群販賣鴉片的毒販,他們為了逃過緝毒員的檢查,將毒品放在綁在長褲內的一條竹筒內。從前有一個人,他干過販賣鴉片的勾當,後來又當了緝毒員。後來他見了同行,便敲敲他們綁在腿上的竹杠。鴉片販子明白他的意思,便趕忙掏錢給他行賄。 這就是敲竹杠的由來
2.「敲竹杠」這個詞的來源是這樣的: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商船紛紛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的健康,牟取暴利。愛國官吏林則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煙,並在廣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邏,查禁鴉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個官員抽著旱煙上了商船,監督手下人搜查,他無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煙袋鍋,這個動作可嚇壞了走私商人。原來他們正是打通船篙,隱藏鴉片的。這會兒,走私商人以為官員發現了秘密。他強作笑臉,趁別人不注意把錢塞進官員的手中。這個貪官心領神會,放走了走私船。以後,「敲竹杠」的說法就傳開了。
3.「敲竹杠」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四川山區,有錢人進山燒香時乘坐著一種用竹桿做的滑桿,滑桿由人抬著。走到半山腰抬滑桿的人就敲著滑杠,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抬人,乘坐滑桿的只好加錢。
4.還有一說:清朝末年,市場上小額的買賣,以銅錢作為單位,店家接錢後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里,晚上結賬時再倒出來,謂之「盤錢」,又稱之為「盤點」。當時上海城裡有家店鋪,老闆很不老實,陌生顧客進門,往往隨意提價。每當伙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價.
⑨ 什麼是「敲竹杠」
,「敲竹杠」一詞並不是指詐騙,是指利用別人的弱點和失誤榨取錢財的行為。而不是利用欺騙和誤導的手法騙取錢財。它們兩者的本質不同。「敲竹杠」一詞的起源應該是與走私煙土(另有一說是販私鹽)有關,有這樣一種傳說,清朝後期,清政府嚴禁鴉片走私,有一些船運煙土(鴉片)的商販為了躲避沿途檢查,將煙土藏在竹竿內販運,屢屢得手,有一次在紹興例行檢查時,隨行的師爺吸旱煙袋,坐在竹竿上等待檢查,檢查官員並沒有查出問題,就在檢查人員正要下船時,師爺起身隨手將抽完的煙袋鍋在竹竿上敲了幾下,本意是清空煙袋鍋,但是船老大以為師爺發現了竹竿里的秘密,趕忙暗中給師爺塞了些銀子,師爺盡管得了銀子但並不知道得這銀子的原因,後來師爺發現,只要他上船檢查煙袋一敲竹杠,就會有人給他塞銀子,於是,該師爺只要上船檢查,必先敲竹杠。後來,「敲竹杠」就成了利用別人的失誤或弱點榨取錢財的代名詞了。
⑩ 為什麼不會敲竹杠別人說你傻,會敲竹杠別人又說你壞
不敲竹杠別人說你傻,是因為別人都在敲就你不敲,不僅僅覺得你另類,更是因為他們覺得敲出什麼事來因為你不參與也就不會承擔責任,而且出了問題也不會站在他們敲的那些人一邊,同時也很難保證你不會把某些重要信息泄露出去,是對你採取的一種排外孤立的方式
敲竹杠別人說你壞,是因為你敲竹杠所獲得的利益比別人多,或者說是你做了別人想做但始終不敢做的事情,覬覦你的收益又無法得到這份收益,就會說你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