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亞有意重啟TPP談判嗎
據新加坡報道,澳大利亞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喬博15日表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的簽署國不會重新談判遷就美國。
報道稱,喬博受訪時表示,暫時看不到簽署過遷就美國重返TPP一事,也沒有重新談判協議內容的意欲。
但特朗普希望重返TPP的計劃卻並不受到其餘11個成員國待見。報道稱,日本首相安倍當時回應稱,對於重返的條件稱「有必要聽聽美國怎麼說」。不過,就包括美國在內的12國達成的協議,安倍認為「改變極為困難」,其對於美國暗示的重新談判表現出否定態度。
B. 美國為何要搞TPPTPP戰略的三大目的
美國要搞TPP原因,是通過美國對TPP的主導,全面介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
美國TPP戰略三大目的:
第一,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第二,全面介入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確保其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第三,重塑並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稀釋中、日等國的區域影響力。
所謂TPP,是指: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其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談判。
中國應對美國TPP戰略的對策:
(1)將TPP當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契機;
(2)對美國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導權保持謹慎;
(3)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參與TPP談判;
(4)加快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
C. 什麼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誰主導之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談判。
發展歷程
2005年5月28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簽訂並生效的經貿協議,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並加強合作。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稅減免,即成員國90%的貨物關稅立刻免除,所有產品關稅將在12年內免除。 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該協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紐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汶萊生效的時間分別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
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並於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
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並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
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藉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在2009年的新加坡APEC會議期間曾表示,對於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明要加入TPP,日本對這個架構也有著濃厚興趣,對此日本內部有比較大的爭論。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
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將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產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內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製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並強化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將於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並宣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綱要。
2011年11月11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關手續,正式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第十個成員國。墨西哥經濟部指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是有國際影響力的貿易組織,加入該協定為墨參與亞太地區經濟事務提供了平台,為墨西哥出口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也有利於發揮墨西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
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遺產部長莫爾(James Moore)代表國際貿易部長法斯特在溫哥華宣布,加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系協定》(TPP)。
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安倍表示,參加TPP談判符合日本的利益,但可能會對農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希望能夠得到理解。
美國主導
通過TPP全面介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
第一,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亞洲是美國戰略利益的核心區域之一,除了在政治、軍事上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還要在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以便鞏固其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就區域經濟合作而言,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是美國貿易政策的重要目標。美國學者認為亞洲形成一個將美國排除在外的貿易集團對美國不利。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能使美國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損失250億美元,或者約20萬個高薪崗位。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避免自身被排除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之外,從而可以獲得現實的經濟利益和長遠的戰略利益。
第二,全面介入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確保其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2010年1月1日,有19億人口和6萬億美元GDP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名義上是東盟主導整個東亞一體化進程,但是,中國的影響力始終是美國關注的焦點。隨著中國地位的提升,美國在亞洲的經貿影響力相應衰落,如果任由亞洲形成將美國排除在外諸多優惠貿易協議,那麼美國出口企業和整體經濟將會因此受到損害(Myron Brilliant,2009)。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對中國東盟FTA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國經濟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確保其東亞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第三,重塑並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稀釋中、日等國的區域影響力
近年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10+1」、「10+3」、「10+6」(東亞峰會,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經貿合作機制。美國在該區域的貿易份額持續減少,有可能被排除於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之外。
在此背景下,美國認識到亞太區域對其國內經濟的增長、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大國地位的鞏固具有基礎性作用。美國不想再當旁觀者,要採取切實的行動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領導者,與太平洋對岸的政府、企業和公眾進行溝通、交流與融合。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打開新的市場空間,確保美國企業能夠自由和公平地進入這些最具活力的出口市場。因此,美國調動一切行政、經濟和外交資源全面主導TPP談判,打破亞太原有的區域經濟整合節奏。通過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介入,進一步稀釋中、日等大國的區域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開創並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准
第一,TPP將打破傳統FTA模式,達成無例外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
一般FTA談判都涉及很多例外,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例外,而TPP協議在這方面比較激進,試圖打破傳統FTA模式,創立新的FTA模式,制定高標準的貿易協議,使其成為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典範。
其實,FTA模式的創新問題,在近年來的美國貿易政策中已經有所反映。例如,2008年12月,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的貿易政策研究小組,給當選總統和第111屆國會遞交了一份貿易政策建議《A New Trade Policy for theUnited States》,在談到美國的FTA戰略時,指出可以與中國、巴西甚至印度開展對話,但是不能按照傳統的FTA模式去談判,應該專注於基礎服務業、能源和環境問題的談判。
而此次美國高調參與TPP談判,目的就是與TPP成員達成新型的自由貿易協議。該協議將無一例外地涵蓋所有產品和服務。規則透明度是TPP談判的優先關注點。亞太經濟體之間規則和標準的差異為貿易和投資帶來了很大障礙。增加規則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能夠確保貿易商、投資者和消費者獲得TPP協議帶來的潛在好處。
第二,貿易協議新標准將更加關注工人和環境問題。
原有的貿易協議標准已經在國內引起強烈的政治沖突。由於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嚴重,很多民主黨議員將責任歸咎於過去的自由貿易協議。面對國內的反對聲音,奧巴馬表示,與先前的協議相比,TPP協議將對美國的工人和環境提供更強大的保護。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談判目的之一就是開創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准:更加關注工人、中小企業、農民和環境。
第三,高舉自由和公平貿易旗幟,意在維護美國出口利益。
奧巴馬政府將履行貿易協議承諾。柯克作為貿易代表,負責清除不利於美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敦促貿易夥伴遵守勞工和環境標准,制裁傷害美國企業權益的行為。執行貿易協議,確保美國企業擁有自由和公平的市場准入機會。美國簽署的貿易協議有利於美國的就業和企業,能夠更好地保護工人權益和環境。
第四,在貿易協議中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
通過TPP談判,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與政府、企業和公眾溝通、交流與融合的同時,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
為「五年出口倍增計劃」提供戰略保障
美國提出出口五年內翻番,意味著出口年增幅要在15%以上。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是奧巴馬「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四大戰略支柱之一。通過TPP談判將美國未來出口戰略的重心鎖定在亞太地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19.3億人口和5.7萬億美元的GDP,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GDP年增速高達8% (見表1)。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美國出口倍增計劃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四、對美國FTA戰略進行調整和重新布局
布希政府出於戰略或策略的考慮,擱置了區域貿易協議談判進程。奧巳馬政府改變了這種做法,認為履行與哥倫比亞、韓國的貿易協議,能夠為美國帶來30萬的就業崗位。國會應該盡快批准這三個自由貿易協議。
而且,開始全力推進TPP談判進程,試圖通過設立新型的區域貿易協議,使美國企業快捷、便利、無障礙地進入亞太地區,擴大出口、增加國內就業,拉動經濟持續、平穩增長,進而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舉措
中國的對策
將TPP當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契機
TPP是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藉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准區域經濟合作平台。該平台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這是一次巨大的機遇,中國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在亞太區域整合中發揮與自身實力相對稱的作用。TPP是高標準的貿易協議,包括所有貨物、服務和農產品貿易,可以作為推動APEC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有可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基礎。對於這一趨勢,中國應該提前有所覺察和准備。
對美國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導權保持謹慎
美國作為世界的「領袖」擔心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因此積極與新加坡和韓國簽署FTA,與泰國和馬拉西亞積極進行FTA談判。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中需要主導力量的出現,美國以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試圖主導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主導權的問題上,中國無法直接與之抗衡。可以藉助美國的力量,打開亞太市場,為中國出口企業開創更加便利的國際市場環境。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參與TPP談判
亞太區域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和區域貿易協議,各個協議具有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 「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日益顯現出來(就像碗里的義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是促進自由貿易的FTA協議,反而成了進一步貿易自由化的障礙。通過談判將亞太區域貿易協議整合成統一的TPP,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區域內FTA的復雜和重疊。
中國前期可以密切跟蹤研究TPP談判議題和進程,根據世界經濟形勢、國際政治格局,權衡自身綜合利益以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參與到TPP談判中來。可以採取列席或者觀察員的方式參與協商,待到時機成熟可以全面參與。如果WTO多哈回合談判繼續停止、TPP談判進展十分順利、中國台灣要求與其他經濟體進行FTA談判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可以果斷加入TPP談判,推動TPP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不過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美國並沒有明確提出要中國參與,可見其具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加快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
當前中國正在逐步履行WTO的承諾,多哈回合的談判進程短期內不是中國的最優先關注點。中國仍然需要將更多精力用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領域。雖然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益並不大,但是其政治和安全影響力卻很大,涉及美國與中國和日本爭奪該地區的領導權。
中國需要加快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鞏固中國與東盟、智利、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貿合作關系,在主要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中國希望與日本和韓國簽署FTA,韓國態度比較積極,日本的反應比較冷漠。為此,中國可以先重點鞏固與東盟和韓國的經貿關系,引導日本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並以此為突破口,加快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
制定應對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貿易壁壘的預案
美國希望通過TPP談判,將其打造成一個21世紀貿易協議的標准模式。其實質是想繼續主導新時期全球貿易規則,在多邊貿易體制改革成本增大的情況下,轉而依靠區域貿易協議,將其主張的多邊貿易議題先行納入到區域貿易協議談判中來。可以預見,無論是在多邊還是區域層面,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議題的談判將會加快。中國應該制定自己的談判預案,制定切實的應對措施。未來中國企業將會面臨來自勞工標准和環境標準的沖擊。中國應該在國際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制定中發揮作用,體現自身利益,否則將會陷入被動局面。
在產業層面上做好准備:發展綠色製造業,提升現代服務業
美國做好了兩手准備,如果多哈回合無法滿足美國對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問題的關注,那麼美國將會藉助TPP來推行這些標准。加之美國國內已經開始實行綠色製造業計劃,有可能出台針對中國的綠色環境貿易措施。中國應該提前做好准備,發展綠色製造業。
TPP協議達成將促使服務業的自由化進程將加快。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貿易政策委員會舉行的TPP談判徵求意見會議上,美國服務業聯合會(Coalition of Service In-stries,CSI)提出服務業應該是TPP談判的重點。因為美國服務業占據GDP的80%,吸納了80%的就業人口。在TPP談判中美國應該重點關注快遞服務、金融服務、電子支付、電子商務、電訊服務、視聽服務、知識產權和能源服務等服務部門的市場准人、透明度和投資者保護問題。中國應該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大國博弈提供堅實的國內產業支撐。
與美國進行新興戰略性產業合作
美國曾經並且仍然擁有生產效率最高的製造業,曾經制定過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正在制定激勵清潔能源設備製造業的措施。這是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新興行業。中國可以藉助美國發展綠色製造業的契機,在技術層面進行合作,減少貿易摩擦。為清潔能源工業以及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基礎。可以在以下領域進行產業合作:風力發電、太陽能等能夠產生能源的技術;電池、職能電網等能夠儲存和輸送新能源的技術;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碳捕獲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等。
對中國台灣加入TPP的問題早作應對預案
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分為市場一體化和制度一體化兩個層面。市場一體化包括貨物、服務、知識產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以及人員流動等。制度一體化包括政府之間的制度合作與政策協調。簽署FTA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和貿易的目的,而且還包括地區安全和區域平衡的戰略考慮。
東亞區域一體化為中國提供了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機會,客觀上也起到了縮小台灣在國際上進行政治經濟操作的空間(Lampton,2008)0 Kawai and WiWaraja (2008)通過GTAP模型計算發現,中國台灣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從政治和戰略層面來看,中國台灣將FTA作為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重要途徑,特別積極主動的要求參與TPP談判。考慮到中國台灣是APEC成員,從法理和輿論上無法阻止其加入TPP。而且,中國台灣已經將主要的精力和資源放在了參與FTA談判的理論研究、政策博弈和國際輿論宣傳方面,試圖採取系統性的方案,解決自身參與包括TPP在內的區域貿易協議談判問題。
大陸可以主張FTA是主權國之間的協議,台灣無權單獨與其他經濟體進行雙邊FTA談判。台灣可以借鑒香港和澳門的模式,參與CEPA談判(台灣不接受)。短期內比較現實的選擇是要求兩岸先簽署並履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此框架內共同協商參與TPP談判以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
長遠來看,可以將ECFA發展成為兩岸共同市場,以兩岸共同市場的名義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也就是說其他經濟體要想與台灣談FTA,必須與兩岸共同市場談,不能單獨與台灣進行FTA談判。這樣一來既發揮了FTA的經濟功能,又可以避免台灣以FTA之名進行國際政治操作的可能,從而實現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
TPP構建危機後全球信用體系以及中國的危機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世界信用體系造成了顛覆性的破壞,貨幣問題是國家金融信用問題,債務問題也是國家信用問題,社會保障泛濫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問題,在危機後原有的世界信用體系難以維持,美國急需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危機後信用體系。
對此,筆者認為TPP更關鍵的戰略意圖就是建立危機後新的全球信用體系。美國希望TPP成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藉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美國主導的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准區域經濟合作平台。該平台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即便是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TPP國家的GDP也佔到全球GDP的1/3。
從表面上看,美國主導TPP的目的之一,是將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納入到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來,從而制衡中、日、韓等區域大國的經濟影響力。但是,考慮到日韓與美國之間的緊密政治關系,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此次主要是針對中國,意在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
筆者認為,針對中國只是美國的戰術目標之一,美國積極推進TPP的根本戰略目標,就是在擺脫危機的過程中,保持和擴大自己的資源版圖,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重新構建危機後的信用體系,達到在危機後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財富的目的,繼續持保持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
從TPP的金融開放等協議,可以看到TPP建立的是一個以美元為主導的核心金融系統,以此來保障未來美元信用不發生坍塌,未來這些國家的金融資本將在TPP的框架下深度整合,從而互相綁定力量大增,這也是TPP協議對於金融等領域開放的規定比一般的國際貿易協議走得更遠的原因。
以前世界各國對於自己的金融均視為核心利益,對外的開放都是有限的。因此TPP整合各國的金融就成了關鍵問題。有人認為,TPP出台就是為了遏制中國,但問題來了:如果美國成功遏制了中國,中國經濟垮了,中國哪裡有那麼多錢進口美國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美國製造業的出口又在哪裡?
美國能夠向中國大量出口的前提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有足夠的購買力來進口美國的商品。所以,美國當前的戰略是絕不是放手中國崛起,也不是搞垮中國,而是抑制中國的崛起,保持「世界工廠」的低端製造業地位,繼續為西方打工。因此TPP的作用更關鍵的在於要把中國出口的產品價格壓制在低位,壓低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美國就要降低對於中國世界工廠的依賴,即便是現在中國的出口產品利潤很低,但是如果形成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中國產品的利潤提升是遲早的事情。更進一步的是,中國企業的利潤可能很低,但是在中國的工資處於上漲周期,如此一來,進出口博弈的不只是企業的利潤和收入,更大的部分是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收入也是重要的部分,在創造的價值分配裡面,中國的工資增長才是關鍵,漲出來的工資在國際貿易當中是要西方買單的。
因此美國建立TPP,是在高端製造業上與日韓結盟壓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附加值的提高;在低端上扶持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以他們的低人力成本壓低中國勞動力的收入水平。而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等國擁有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最需要的金屬礦產資源。石油緊缺是世界各國都類似的,有色金屬和鐵礦石等的緊缺卻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必然的結果。
綜上,美國主導的TPP在資源上對於中國的控制也是有特色的,這些因素通過TPP整合,是要在整體上控制中國的根本信用,也就是中國產業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和金融能力,把中國控制到「血汗工廠」的水平,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美國主導TPP,在亞太區域上看是針對中國,放到全球上來看也是對付德國和俄羅斯的手段。俄羅斯有豐富的資源,德國有過人的製造業。在歐洲衰落以後,歐洲留下的經濟空間是要被人填補的,從當前趨勢來看,這個空間的得利者很可能是德國;而金融危機以來大宗商品的暴漲使俄羅斯成為得利者。因此,美國強勢主導TPP的野心,不僅僅在亞太遏制中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遏制所有最強的對手,建立危機後全球的信用新秩序。
在TPP中關於環境的約定也是重要的方面。環境保護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環境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信用體系,甚至有人提出以碳交易為背景建立碳本位,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在這個議題裡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歐洲人,其集大成者就是美國拒絕加入的《京都議定書》。而TPP的建立和未來對於環境問題的討論,很可能將架空《京都議定書》,等於是藉助TPP建立一套新的環境信用體系的。其中關於環保的協定,其願景是要抗衡歐洲主導的以碳排放為主的環保信用體系。TPP把日本拉進來,日本在環保等問題上的立場也必須符合TPP的要求,也就是要與美國的立場保持一致了,這樣與歐洲抗衡的太平洋環保體系就可以建立起來。未來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圍繞環保信用的大博弈。
TPP這個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後,不但是要架空原有的APEC這樣鬆散的區域性組織,還要在環保問題上架空歐洲主導的綠色力量和《京都議定書》,還要與歐盟、俄羅斯、中國等整個歐亞大陸國家競爭,因此認識TPP,要站在全球高度來認識,這是美國的一個全球戰略而不是簡單的區域性戰略,是美國在危機後繼續主導全球新信用體系的雛形,在這個信用體系下進行全球財富和資源的再分配。對此中國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應當早日著手建立應對的長期戰略。
D. 如何看待澳大利亞希望中國加入TPP組織
美國總統特朗普23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美國之外的TPP成員國最新官方表態顯示,成員國就如何應對美國退出TPP存在分歧。
據外媒報道,本月14、15日,TPP談判12國的代表將齊聚智利,這是特朗普今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後各國的首次會議。各國將尋找新的前進方向,而非TPP國家中國和韓國獲邀參加會議。
E. tpp是什麼意思啊
tpp是離合器的意思;離合器的踩法口訣:
腳後跟,要著地。先快放,停幾秒,再慢放,腳心上部置於踏板上。半聯動,不難找。車輛抖、引擎響、腳掌頂住點到了。抬離合,要靈活,不同車子不同說。離合高,可快抬;離合低,須慢抬。踩離合,需謹記,每次換擋踩到底。
(5)如何看待澳大利亞加入tpp擴展閱讀:
離合器位於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的飛輪殼內,用螺釘將離合器總成固定在飛輪的後平面上,離合器的輸出軸就是變速箱的輸入軸。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駕駛員可根據需要踩下或松開離合器踏板,使發動機與變速箱暫時分離和逐漸接合,以切斷或傳遞發動機向變速器輸入的動力。
機械傳動中的常用部件,可將傳動系統隨時分離或接合。對其基本要求有:接合平穩,分離迅速而徹底;調節和修理方便;外廓尺寸小;質量小;耐磨性好和有足夠的散熱能力;操作方便省力,常用的分為牙嵌式與摩擦式兩類。
F. 美國為何要搞TPPTPP戰略的三大目的
目前已經表示希望加入TPP的12個國家包括紐西蘭、越南、秘魯、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和澳大利亞,其經濟產值合計佔到全球的40%,貿易額合計佔到全球的約三分之一。這次的一個多邊自由貿易組織的看點可以說就在排除中國。用美國的一位貿易官員的話說,「誰都無法永遠讓一個喜歡出老千的傢伙在牌局裡出現」。英國《金融時報》說,「大家都後悔當年放中國進入了世貿組織」,這次再不想犯這樣的二逼錯誤了。中國利用加入WTO快速崛起,令西方國家感到畏懼,也對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愈來愈失去了耐心。近年一系列惡性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和排華事件相繼發生——理由無非是指責中國人不按規矩出牌,罪名諸如:操縱匯率、國企補貼、排除外國公司進入招標采購程序、侵犯知識產權搞山寨,工人工作環境惡劣、沒有工會等等,等等。那麼,想徹底排除中國,要用什麼有效的手段呢,放心,這次他們找到了中國的七寸,那就是國有企業。美國擬定的新TPP加入規則明確規定:對國有企業占國家貿易的比重不僅僅是限制的問題,而可以說是基本排除,你中國如果也想進來?可以,先把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那就隨時可以來,否則,沒門。台灣也有小部分國營企業,比例已非常低,但他的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憂心忡忡地擔心馬英九不懂得TPP的規則,因為必須進行私有化,否則台灣也沒戲。總之,TPP,是30年來美國總結對華經濟方針而找到的對付中國特色「國家資本主義」的最好辦法。整天口沫橫飛地和你講人權,屁用沒有,這次乾脆從根上治本。那就是撇開WTO,重新構建一個先亞太後全球的貿易市場體系。二、日本網文:美國TPP戰略的三個目的 作者:太田泰彥(《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 由於日本表示參加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TPP受到關注。TPP涉及諸多方面,觀察角度不同,就會呈現不同面孔。大致考量美國奧巴馬政府對TPP的期望,可分為以下三個目的:第1個目的是安全保障政策方面的意圖。在軍事方面,美國將TPP視為抗衡不斷擴張的中國的威懾力。為此,美國正在加快與有意圍堵中國的國家加強合作。不願看到中國擴張的越南才剛剛啟動市場經濟進程,但對美國來說,越南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美國政府高官表示,「將在不依靠中國的前提下重返亞洲」。美國推動TPP的根本意圖是為了避免過於依賴中國市場,為了保證經濟安全。作為同盟國的日美兩國的戰略認識在這一點上似乎完全一致。 第2個意圖是構建全球新貿易規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定生效的18年前,互聯網尚不發達,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仍然很小。但隨著世界的改變,美國希望繼續主導並由美國建立新的規則。 由於環境、勞動、投資、政府采購、技術標准以及國有企業地位等領域沒有共同規則,貿易問題很多。歐盟(EU)、中國和日本都擁有自己特有的制度,統一起來並非易事。 規則的主導權之爭將日趨激烈。只有搶先團結更多夥伴、建立起具有實際效果的多邊協定,才能主導「國際標准」。 第3個意圖在於美國企業的利益得失。其典型是福特汽車為防止日系車大肆進入美國市場而反對日本參加TPP談判。此外,美國醫葯行業也在強烈呼籲亞洲各國保護知識產權。
G. TPP,中國被孤立,中國該怎麼辦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但隨著談判成員漸漸增加,美國在2008年2月宣布加入,已發展到12個成員國,最終很大程度上被解讀為針對中國的一次美國主導世界貿易規則的行為,是意義與WTO相似的新區域貿易規則。
似乎直指中國的TPP談判今天再次取得進展,這讓中國市場走向的討論炸開了鍋。
隨著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知識產權和生物制葯問題上取得進展,參與談判的各國部長對後續取得更大突破抱有積極態度。這次談判本來原定只有兩天的時間,但目前已經被延長到5天,並且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延長,似乎有一種不達協議不罷休的架勢。
TPP症結:汽車貿易、新葯專利保護
會議延期的原因在於汽車貿易和新葯專利的談判上陷入了僵持。其中汽車議題對日本至關重要,以豐田汽車為首的日本車商仰賴對美國市場的銷售,日本希望能在汽車零件采購方面有靈活空間。外媒援引消息稱,在TPP談判的汽車問題方面,美國和日本或達成一項紛爭解決機制,其中包括罰金措施。該機制將施壓日本向美國汽車開放市場,並相應降低日本汽車出口到美國的關稅。
而在新葯專利方面,六個太平洋貿易夥伴國家正抵制美國推動的規則——保護生物葯物專利八年。知情人士向路透透露,六國堅持一個較短的保護時間——五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一位發言人說,美國沒有就生物醫葯提出正式建議,但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國「繼續努力創造解決方案,以達成協議。」葯物的壟斷時期是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因為這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面臨更高的醫療成本,如果更便宜的替代品需要更長的時間進入市場。
而隨著汽車業議題、新葯專利保護有妥協的跡象出現,今日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知識產權和生物制葯問題上取得新進展,本來看似困難重重的TPP如今正漸漸向現實靠近。
這一次輪到中國被孤立。為什麼TPP沒有中國?
對比WTO追求的是降關稅,TPP追求的是自由貿易。自由貿易包括什麼呢?包括0關稅、包括貨物、服務全部自由流動,所有經濟監管制度都必須統一標准。細分領域有貿易和服務自由、貨幣自由兌換、稅制公平、國企私有化、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環境資源、信息自由。說明白點就是禁止各種門檻、操縱、補貼等,而這些條件和貿易准則中國目前還遠遠達不到。
如果說美國的一切動作都在針對中國是有陰謀論之嫌,但在中國目前已經開始大跨步改革的節骨眼,現在在TPP上搞這么一出「火急火燎」,似乎多少都有點和中國過不去的意思。
從理論上和TPP的規則上說,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TPP,但惟獨中國不行,用TPP一位官員的話說,「TPP是一個只禁止中國入內的俱樂部。」當然,TPP拒絕中國加入不會是從程序上生硬的拒絕,而是採用「綠色壁壘」的方式將中國拒之門外,反正中國就是不符合條件。
中國加入TPP到底難在哪裡?
首先是國有企業障礙。TPP主張取消對國有企業的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貿易條款,國有企業應同私營企業一道公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公司治理結構和與政府相關的信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涉嫌違反符合行為,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糾紛解決機制。
中國的國企規模相當龐大。財政部曾經公布數據,2013年我國的國有企業總資產104.1萬億,相當於GDP的近兩倍,同年中國GDP58萬億。而美國的國企規模很小,有統計生產總值僅佔美國GDP的5%,美國聯邦政府層面(即中央企業)僅有20多家規模較小的公司,而我國的中央企業多達112家,而且都是巨無霸,世界《財富》500強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三家企業挺進前十。所以,一旦按照條款,對等開放,中國必然吃虧。
而且,中國加入TPP協定的其他障礙也不小,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知識產權等,每樣都是高標准。其中,環境保護,貿易保護中是綠色壁壘。TPP主張在生物和貿易多樣性、多邊環境公約、環境保護分歧領域、海洋漁業捕撈等方面提出高標准要求,2015年中國新環保法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可以行拘企業負責人,近期也出現1580萬元的天價罰單,對我國環境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但要看到,這些工作還局限在環境污染層面。
勞工權益挑戰不小,貿易保護中的藍色壁壘。美日等國提出的勞工貿易規則,注重勞工在商品生產中的工資待遇和環境條件,強調勞工的價值關注和企業對環境、消費者的人文關懷。雖然這些年中國工人工資在上升,勞動力成本增長,但目前依然難以改變勞工價格相對低廉、工作環境和作息時間得不到保障,勞動者權益保護距離美日還有相當長的距離的事實,以及中國勞工組織在勞工者保護中的缺位問題。
美國的目的?
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對中國東盟FTA(自由貿易協定)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國經濟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確保其東亞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一旦談判達成,美國將在知識產權、勞工標准等方面制定新的規則。另一方面,由於自貿區具有對內開放、對外限制的特徵,因此,在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降低的同時,對區外經濟體則構成更高的壁壘,會產生貿易轉移的效果。美國積極推進TPP的根本戰略目標,就是保持和擴大自己的資源版圖,重新構建信用體系,繼續持保持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
有觀點認為自由貿易是美國立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因此推動國際之間的自由貿易對美國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本來WTO承擔了部分功能,但是目前WTO陷入僵局,日漸式微。一但協議達成,WTO將名存實亡。
中國的現狀及選擇?
TPP相關成員國一直在協商探討相互爭取利益,導致進度十分緩慢(有可能繼續拖延),雖然TPP是開放成員國市場,亞當斯密也在《國富論》中一直強調開放市場少收稅百利而無一害,TPP更是宣稱零關稅的香饃饃,但畢竟是國與國之間交易,中間牽扯到文化、傳統、宏觀控制(其實是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獲取更多利益讓他國獲得更少)。但是畢竟是有很大的利益在其中,所以一旦成立必將減少他國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
而一旦外界需求減少,對於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來說是巨大挑戰,中國的發展必然受其制約。TPP把中國排斥在外,中國出口下降,經濟更加蕭條。
但中國也有應對措施。TPP對於中國來說也不是非加入不可,TPP的很多條款高於國家主權,有訴訟要國際仲裁機構和法庭判決,而這些機構都在美國手裡,假如中國加入TPP,那中國要吃很大的虧。
TPP這類協議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代表了大國的利益。小國在協議中並沒有發言權,先不說協議在諸多困難和利益因素前能否達成,協議簽訂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小國就已經淪為了被大國剝削的對象。對中國來說TPP的條款條條與中國國策相背,想要跟著玩只能改國策或是低頭,而這一點放到40年前還可能玩的通,現在中國手裡有籌碼,可以選擇的很多。
現在中國需要做的就是跟周邊國家簽自貿協定,搞好一帶一路,拉攏好俄羅斯和歐盟,專心走好自己的路,並沒有必要對TPP感到懼怕。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現在大家都想跟中國經貿建立聯系。只要改革的力度夠,步伐夠堅決,美國演這么一出甚至會進一步增強中國對改革的決心和速度。
最後援引一段環球評論就是,中國人需要帶著自信觀察TPP的談判進展,以對中國貿易利益的冷靜權衡來評估我們加快推進亞太自貿區與是否參加TPP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我方的著眼點一定要避免地緣政治化。
因此TPP簽成簽不成,對中國的利弊影響未必是美國人能拿捏得準的。WTO的主導者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國後來有了華麗轉身的進入。如今的中國有更高能力駕馭世界貿易形勢中的不確定性,簽城下之約的那類角色好像已不再屬於我們。
商務部稱對TPP持開放態度
據商務部網站,10月5日,美國等12國經貿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歷時5年多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以下簡稱《協定》)談判結束。各經濟體均表示關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協定》是當前亞太地區重要的自貿協定之一。中方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有助於促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建設均持開放態度,希望《協定》與本地區其他自由貿易安排相互促進,共同為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5日上午,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12個談判國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並在投資及知識產權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規模佔全球4成的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
日本或將在擴大出口汽車等工業品及進口食品降價等方面受惠,但隨著新設大米零關稅進口框架以及下調牛肉和豬肉關稅等部分開放措施,日方恐將在農業領域遭受打擊。為了把影響控制到最小程度,政府將著手出台增強農業實力的措施。
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日本於2013年7月加入。談判爭取原則上取消所有產品的關稅,締結「歷史上標准最高、最具進步意義的貿易協定」(奧巴馬總統語)。TPP囊括勞動者和環境保護、國有企業優惠限制等迄今貿易協定從未涉及的領域。
部長會議於9月30日開幕,為期兩天。由於談判在生物葯品及乳製品領域難以取得進展,會議日程被延長。
一旦TPP達成實質性的協議,有分析指出,這種關稅同盟必將對中國形成巨大的貿易歧視與貿易轉移效應。亞太地區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對美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出口額占據著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美國、日本、韓國和東盟都是排在中國前十的貿易夥伴,但中美、中日和中韓之間卻沒有簽署雙邊自貿協定。此外,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在對沒出口上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隨著日本等其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的加入,對中國貿易轉移的效應會進一步地加大,TPP將會擠佔中國出口市場,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內不少觀點認為,TPP為中美關系提供了第三條道路:藉助規則的力量,既可以確保美國對華長期優勢,又能維持中國的長期增長和穩定,這是對美國最好的一種選擇。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認為,從短期來講,中國加入是比較難的,因為美國已經講了,中國如果作為後來者要加入,必須一對一的和TPP的所有成員進行雙邊談判,並且取得對方的認可,如果要和美國、日本進行雙邊談判,並且要經過它們國會的批准需要很長的一個周期。此外,從中長期來看,美國肯定會要求我們先簽署中美的BIT雙邊協議。最後,它還要看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措施和它所倡導的貿易投資新規則是否契合,以及未來假設TPP的文本協議公布了,我們對於其中很多邊境後的規則的認可程度又將是什麼樣,這些因素都將決定我們是否會參加TPP。
美國國內多方反對TPP協議
批評家認為該協議將讓更多的工作與商業機會轉移到國外,因為美國企業一直尋求利用新興市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以美國勞工總會與產業勞工組織為首的民主黨與工會認為TPP將傷害美國勞工,因為美國企業在將工作機會轉移到海外方面有更高的自由度。批評家希望得到有著談判的更多細節,因為TPP談判一直是在幕後秘密進行的,他們在等待具體條款的公開。
福特汽車在TPP協議簽署後迅速回應稱,建議美國國會拒絕TPP貿易協議,TPP協議未能解決匯率操縱問題。
TPP也是美國大選的熱鬧討論話題。
共和黨熱門候選人特朗普反對TPP,他曾表示,「TPP是對美國企業的攻擊,它不能阻止日本對匯率的操縱。這是一個壞的協議。」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表示,「華爾街與大公司又贏了,我們應該阻止跨國企業為追求利潤而讓我們做出犧牲。」
H. tpp是什麼意思
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一般指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
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2002年,紐西蘭、智利和新加坡首先在墨西哥APEC峰會上就建立FTA舉行了談判,汶萊於2005年4月加入談判並最終簽署協議。2005年7月,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和汶萊四國簽訂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SEP)。由於該協議的初始成員國為四個,故又稱為「P4協議」。
2009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亞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國將參與TPP談判,強調將以此促進美國的就業和經濟繁榮,為設定21世紀貿易協定標准做出重要貢獻,要建立一個高標准、體現創新思想、涵蓋多領域和范圍的亞太地區一體化合作協定。
與此同時,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TPP談判,TPP談判由此實現了由「P4」向「P8」的轉變,並呈現亞太地區參與國家進一步擴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