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大盆地為什麼叫大自流盆地
簡單講,就是盆地地下水流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故得此稱。
澳大利亞大盆地(Great Australian Basin)亦稱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在澳大利亞岩層上,覆蓋著不透水層,東部多雨,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發展得益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地形。
以下為大自流盆地景觀、成因圖:
② 澳大利亞大盆地為什麼叫大自流盆地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2)澳大利亞被稱為什麼的盆地擴展閱讀:
大自流盆地豐富的內陸水系資源是大洋洲水資源的基礎,它提供了整個洲22%的水源,並是澳大利亞內陸四個州的采礦業、旅遊業和畜牧業的唯一水源。
大自流盆地面積 1,700,000 平方公里,相當於 Queensland(昆士蘭州)最初面積的 70% 。另外,它還包括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爾士州)、South Australia(南澳大利亞州)以及 Northern Territory (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在大洋洲大陸除大澳大利亞自流井盆地外,其他較為重要的還有墨累威盆地、尤克拉盆地、荒漠盆地、西北盆地、珀斯盆地、阿德萊德平原盆地、皮里-托倫斯盆地、吉普斯蘭盆地、奧克斯利盆地、考厄爾盆地等。
③ 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特點
澳大利亞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東部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相望,北部隔著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與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相望。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3)澳大利亞被稱為什麼的盆地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是大陸,地理學上規定,以澳大利亞為大陸的標准,即小於它的為島嶼,大於等於的為大陸。島嶼以格陵蘭島為標准,大於它的為大陸,小於等於它的為島嶼。故澳大利亞為最小的大陸,格陵蘭為最大的島嶼。
長期與大陸分離,使得澳大利亞成了有袋動物的聖地(一些把幼子養育在自身袋形結構里的哺乳類動物)。袋鼠、樹熊、鴨嘴獸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每逢雨過天晴,本來乾旱的草原,鮮花盛開。較為熟悉的野花有山龍眼、法蘭絨、沙漠豆、聖誕灌木等。森林地帶集中在較為潮濕的沿海地帶,在昆士蘭州還有些雨林,但面積正在日漸縮小。澳大利亞有500種膠樹和600種合歡樹。
④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是什麼意思
在盆地中打井,水能順井自行向外噴出,這樣的盆地,叫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的中東部地區,就有這么一個盆地,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人們稱其為「大自流盆地」。在世界自流盆地中,它是最大的。
在這個盆地中旅行,地面自噴井隨處可見。像澳大利亞這樣氣候乾熱的國家,有這樣的大自流盆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大幸。大自流盆地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大向斜。盆地地下含水層,是侏羅紀多孔砂岩。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層。頂面為不透水層白堊紀頁岩;底面不透水層為古生代沉積岩。砂岩含水層出露於降水豐富的東部高地。隨著雨水的滲透作用,一部分降水沿滲水層流入盆地中部。由於地勢東高西低,水源壓力很大,降水可源源不斷地向盆地中部運行。透水層成為巨大的地下水「貯存庫」,不透水層成為受壓很大的承壓層。只要人們在上部承壓層鑿井、穿眼,地下水就可很快噴出,形成「自流水」。
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深200~2000米,儲量非常豐富。由於水溫和水質礦化度較高,人類飲用和農業灌溉都有一定困難,但是作為畜牧用水卻是一大寶貴資源。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養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大自流盆地對其牧業發展有特殊作用。
⑤ 澳大利亞中部有世界著名的什麼盆地
澳大利亞中部有世界著名的大自流盆地。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⑥ 澳大利亞大盆地,又稱為什麼盆地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
⑦ 是澳大利亞大盆地還是是澳大利亞盆地
是澳大利亞大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⑧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形成的原因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范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
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士州的伯克附近鑽成,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
2
萬孔
,70
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涌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
自流盆地是一種具有承壓蓄水構造的向斜盆地,有大型復式構造盆地和小型單一向斜構造盆地。主要由第四紀以前的岩層組成。自流盆地一般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和排泄區三部分。有時可有幾個承壓含水層,它們有各自不同的承壓水位。當蓄水構造與地形一致時,稱正地形,此時,下層承壓水位高於上層承壓水位。反之稱負地形,其下層承壓水位低於上層承壓水位。水位高低不同時,可造成含水層間通過弱水層或斷層「天窗」而發生水力聯系,形成含水層間的補給關系,高水位含水層補給低水位含水層。自流盆地按向斜構造的封閉程度,分為封閉自流盆地和開放型自流盆地。前者為向斜構造比較完整的承壓盆地,地下水徑流條件差,水交替程度弱,水礦化度提高。後者常被斷層或水文網切割,承壓水常沿斷層或河谷排泄於地表。
⑨ 澳大利亞的中部平原被成為什麼
中部就叫中部平原,也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或者大自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