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宋元時期,澳大利亞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那個時候東南亞和澳洲有些地方還連接在一起,是陸地)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於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後為分界點。
唐宋元時期:618年——1368年
舉個例子(我也只知道這個- -)
塔斯馬尼亞人
塔斯馬尼亞人(Tasmanians) 澳大利亞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土著居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語言系屬不詳,無文字。崇拜圖騰、月亮、精靈,盛行巫術,禁忌甚多。其祖先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經美拉尼西亞遷入。由於他們過著與世隔絕又與世隔絕的小島生活,他們的文明始終處於石器時代。
到了1876年,由於歐洲人的種族滅絕,最後一位名叫特魯加尼尼的純種塔斯馬尼亞婦女死去。塔斯馬尼亞人這一種族從此滅絕了。
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澳洲只有土著。而因為地理位置因素(最小的洲,最少的人)、可馴化動植物缺乏(沒有牛羊馬豬大小麥、水稻等動植物)、天氣因素等等,所以他們始終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沒有轉變為農耕文明。這段時期內,澳大利亞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外人沒有踏足(至少歷史沒有記載),頂多在澳洲上方的新幾內亞地區,和澳洲沿海有稍許貿易交流。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淫吶。他們始終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大概就是這樣。
澳大利亞簡史(隨你看不看)
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大洋洲西南部,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北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與印度尼西亞,東與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東南與紐西蘭隔海相望。陸地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75萬(1985),主要是英國移民 早期歷史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南方大陸的記載。
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於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像。
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
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後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42年,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
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後,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
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
1770年,英國人J.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灣登陸,並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
18世紀末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M.弗林德斯建議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
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於此。後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
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
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
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
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
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
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
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
B. 最早到達澳大利亞的人是誰哦!
在澳大利亞,有一則關於一艘神秘古船———「紅木船」的傳說,已經流傳了近170年了。這船實際上是一艘失事擱淺的船,它之所以神秘,是由於當年人們發現它的殘骸時,它早就在那裡了,沒人能說得清它的歸屬和來處。也許正因為如此,早年發現它的人們並沒太拿它當回事兒,等到後人想起來該琢磨琢磨它的來歷時卻又發現,不知何時流沙已將它掩埋得蹤影皆無。據記載,人們最後一次看到「紅木船」殘骸大概是在1880年左右。
但專業人士可沒有閑著。多年來,澳大利亞的考古工作者和一些感興趣的人始終沒有放棄過有關「紅木船」的任何勘察線索,甚至還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澳洲紅木船委員會」,一直試圖揭開這個謎一樣的傳說。終於,在今年10月份,發掘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一支考古隊參照當年有關目擊者繪制的定點陣圖,終於在南部維多利亞州西南沿海港口城市沃南布爾附近一處距潮汐線100多米的海岸沙丘下找到了幾十個紅木片。他們深信,這正是傳說中的「紅木船」殘片。
這「紅木船」可不是「紅色的木船」,而是用貨真價實的名貴紅木建造的船。據史料記載,最早發現「紅木船」殘骸的是兩個捕鯨水手,地點在今天維多利亞州西南部仙女港(當時稱作貝爾法斯特)和沃南布爾之間海岸線的某處。1836年1月18日,這兩名水手與他們的另一名同伴駕船出海捕捉海豹,行至沃南布爾附近的霍普金斯河口時失事翻沉。那名同伴不幸溺死,剩下兩人游回岸上,然後沿著海岸步行數日回到他們所屬的、當時設在貝爾法斯特附近格里菲思島上的捕鯨站。途中,他們發現了海灘沙丘上的「紅木船」殘骸。回到捕鯨站後,他們將所見報告了站長米爾斯,後者於是專門前去查看了殘骸並作了書面記錄。記錄中這樣寫道,「那殘骸陷在沙丘頂端,離水邊挺遠,從大小看排水量應該超過100噸。從殘存的部分的侵蝕程度來看,它在那裡應該已經有不少年頭了。船甲板早已不見了,龍骨也大部為流沙所掩埋,從散落的材料來看,那船應該是用一種深色的硬木製造的———像是紅木。很顯然,這不是本地樹種。這船一定來自海外!」這就是「紅木船」一名的來歷。米爾斯站長還記錄了附近的參照物,並繪制了殘骸的坐標圖,正是這張圖,對不久前紅木碎片的發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時,該地區已發現有好幾處沉船殘骸,但「紅木船」殘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離水邊較遠,而且高居海岸的沙丘上,其建造材料也與眾不同。關於這艘船來歷的猜測則是五花八門。普遍認為,這船可能來自一支葡萄牙人或是西班牙人或是荷蘭人的探險船隊,船隊遇到了風暴,其中一艘掉了隊,最終擱淺於貝爾法斯特和沃南布爾之間某處。也曾有人「確切」地說,這是一艘葡萄牙船隻,原因是後來在殘骸附近地區又陸續發現了葡萄牙人的航海圖等物,顯示葡萄牙人曾於1522年前後到過澳洲大陸。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殘骸屬於一艘由克里斯托瓦·門東卡任船長的葡萄牙帆船,史載那艘船恰好於1522年前後失蹤。
由於有如此之多的說不清,當年沃南布爾有一家報紙曾載文推斷,這年代久遠的「紅木船」搞不好和這個國家的由來還會有點關聯呢。早年間,當地一些年長的土著人談起這艘「紅木船」的來歷時說,從老一輩兒那兒就聽說它早就在那裡了,卻說不清那船擱淺的確切年代。他們還提到,部落中一代代傳下來一種說法,說曾有「黃皮膚的人」來到此地與他們共處,但也還是道不明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據報道,在當地土著人遺產保護地的岩洞壁畫中也發現了一些個子不高的黃種人形象。這莫非表現的就是傳說中最早發現澳洲大陸的鄭和船隊成員?
澳洲的歷史教科書上寫道,是葡萄牙人最早發現了澳洲,而英國的庫克船長則是第一個率歐洲移民登陸澳洲大陸的人。近年來,有不少中國人先於歐洲人發現澳洲大陸的說法傳出。有記載說,1879年,澳北部地區首府達爾文曾經發掘出一座很可能是早期中國航海者帶來的壽星石雕。兩年前,英國的一位業余歷史學家、退休潛艇軍官凱文·孟希斯也提出了是中國人最先發現澳洲的說法。他在其著作《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一書中說,15世紀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1422年就到過澳大利亞,比庫克船長早了至少350年。
發掘並確定「紅木船」的來歷可能會重新定義澳洲大陸的發現者。但事隔多年後再次尋找這船卻絕非易事。專家說,隨來自歐洲的早期移民進入澳洲大陸的一些小動物,如兔子、狐狸和一些鼠類的大量繁衍破壞了海岸沙丘的穩定性,這些動物四處打洞,不但毀壞了不少道路和草場,而且導致海岸沙丘的鬆散流動,這可能是「紅木船」殘骸被流沙掩埋不知所終的重要原因。此前,人們只知道,「紅木船」現在應該仍埋在仙女港和沃南布爾之間23公裏海岸的某處沙丘下,維州政府甚至還曾懸賞25萬澳元尋找該船的殘骸,並在這段海岸修建了步道以吸引旅遊者前來探險觀光。
據報道,10月份發掘出的紅木碎片現已被送往中國,請北京的考古專家們使用「碳14」定年法來測定這些紅木碎片的年份。
「碳同位素」定年法,是目前為國際考古學界所廣泛應用的一種精確測定物質年代的科學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碳,是動、植物體內都大量含有的一種普通化學元素。它有兩種同位素———碳12與碳14。在碳12中,每一個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而在碳14中,每一個原子則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碳12不具有放射性,碳14則是放射性元素,其原子核不斷發生裂變,最終轉變為碳12。動、植物活著的時候,其機體不斷進行新陳代謝活動,體內的碳不斷與大氣中交換,因此體內碳12和碳14的比例與大氣中是一樣的。但當動、植物死亡以後,新陳代謝活動停止,其體內的碳14仍在不斷分裂轉化為碳12,於是碳14的比例逐年減少,而碳12的含量則不斷增加。科學已經證明,碳14的分裂速度是恆定不變的,它每隔5730±40年減少50%。這樣一來,通過測量古動、植物體內碳14的含量,即可准確推算出它的死亡年代。也就是說,通過測定紅木碎片中碳12和碳14的比例,即可得知這些用於造船的紅木是何時被伐倒的,如此即可推算出「紅木船」的「年齡」。
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倘若碳同位素定年法最終證明那些紅木碎片的年份超過500年,那麼這「紅木船」就極有可能屬於鄭和的船隊,「中國人最早發現澳洲大陸」一說的論據就更加充分。
C. 歐洲的古代是什麼樣子就是大概唐朝的時候,或者更早、秦始皇年代、、、歐洲是什麼樣子啊
一、秦始皇年代,歐洲的羅馬正在進行布匿戰爭。英國是以部落聚居的克爾特人生活的地方。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2、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3、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4、凱爾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為了擴大部落他們會不斷地擴張版圖。通常由一個凱爾特的貴族騎士或是酋長來標志性的統治整個部落,並且存在一個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特權階層,他們被稱作「藝術之人」。
整個凱爾特社會是靠復雜的親緣關系和義務建立起來的,其中的貴族階層必須靠在農業,貿易和戰爭的勝利中做出貢獻,以此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和聲望,他們再用這筆財富來組成或是投資到自己所屬的家庭或部落。
二、唐朝時期,是西方的中世紀早期。
1、唐朝(618年—907年),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
2、西方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東羅馬帝國滅亡。
3、西方中世紀早期,是指從公元5世紀一直到公元1000年,歐洲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民遷徙仍未停止。人們大規模遷徙。術語「黑暗時代」「黑暗時期」一般限於中世紀早期。
(3)唐朝時的澳大利亞什麼樣擴展閱讀:
一、第一次布匿戰爭是在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布匿戰爭的第一戰,戰於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間。兩國沖突是因為爭奪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霸權,尤其是西西里島的擁有權。戰爭23年後,羅馬勝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迦太基被迫簽訂不平等和約。
二、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負盛名的一場戰爭,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戰敗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失去一切海外屬土,賠款1萬塔蘭特,戰艦除留10艘外全被鑿毀。從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破產,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三、布匿戰爭是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為關鍵的戰爭,是羅馬由弱轉強的重大轉折,使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導致羅馬共和國興旺的最終原因。
1、布匿戰爭以及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勝利使羅馬佔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戰利品,羅馬變得空前強大和繁榮。
2、引起了羅馬經濟結構、階級關系和道德風尚等領域的重大變化。這對羅馬奴隸佔有制社會內部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的歷史命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D. 唐朝時期中國有哪些國家
唐朝的時候那些不是附屬國,而是唐朝的正式領土。當時唐朝征服的西域地區最西達到裏海。南部陸地最遠到今天的越南中部,東到日本海。但是唐朝從來沒有同時擁有過這么大的領土。 唐朝的在偏遠領土設立都護府統轄軍政。都護府下設州,現在一般稱這些州為「羈縻州」,羈縻州最重要的特點是採用本民族的領袖治理本名族的地盤,即「夷人治夷」。 真正有很多附屬國的是清朝前期。當時中國的鄰國,除了日本、印度和俄國,其他都是清朝的附屬國
1。唐朝時,突厥被李靖永久性徵服,並漢化。2。天竺的「諸王之王」(相當於印度總理)因驅逐唐商,被大唐使節用尼泊爾的兵活捉回長安,差點獻祭宗廟。另外,各國奉唐皇天可汗,受唐朝冊封。屬國有(1)我國目前的版圖區域,吐蕃(青藏一帶),回紇(新疆一帶),契丹(後來發展為遼國),黨項(甘肅一帶),南詔(西南地區)等等(2) 我國鄰國區域。室韋黑水靺鞨白山渤海(今西伯利亞),高麗新羅百濟(今朝鮮韓國),日本,天竺各國(印度),泥婆羅(尼泊爾),焉耆國疏勒喝盤陀康者吐火羅等等(應為阿富汗和中亞一帶),交趾等(今越南柬埔寨寮國),馬禮(馬來西亞?),婆利突羅朱(泰國?)(3) 遠離我國目前領土。流鬼(今天的北極圈,愛斯基摩人),大食(今阿拉伯和伊朗),都盤等六國(阿拉伯地區),拂菻(應為羅馬帝國,不過只是進貢,沒有稱臣),殊柰盤盤哥羅拘蔞蜜扶南真臘等等(大洋洲諸國),哥羅舍分、脩羅分、甘畢等等(印度洋屬國?),還有很多國家弄不清了,包括一些土地很廣的國家。另外,我懷疑有幾個部落小國是目前的澳大利亞地區。
E. 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不是一個島嗎,為什麼說是大陸呀
畢竟澳大利亞離帝汶只有400英里。因此,在12、13世紀澳大利亞就已經和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文明有接觸,馬可·波羅(1254-1324)和汪大淵(1310-?)已經踏上澳大利亞北部安亨半島和達爾文的周圍地區的事實就不足為奇了。最令人驚奇的是早在15世紀初,鄭和艦隊就已經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繪入1418地圖和倖存的鄭和航海圖了。
當整個15世紀未知大陸(Terra Australis)對歐洲人還是個概念,建立在推測、古代的理論和馬可·波羅不朽的神秘故事[30]基礎上時,這個大陸對中國水手而言已經是活生生的現實,他們肯定在1418年以前就已經環繞它航行並作出完整的測繪。直到1642年荷蘭人埃貝爾·塔斯曼駛過塔斯馬尼亞南端和新荷蘭(今天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才不被歐洲人視為未知的南大陸而是個巨大的島嶼。[31]但根據1418地圖和倖存的鄭和航海圖,鄭和的水手,包括阿拉伯和波斯人的後代,早在埃貝爾·塔斯曼之前的兩個世紀就已親身勘探並測繪出澳大利亞大陸了。
在鄭和航海圖的繪制之前,中國人就把澳大利亞稱為小爪哇,而馬可·波羅也稱之為小爪哇。即使在明初鄭和繪出澳大利亞地圖之前,在明初王泮1584年所繪的中國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32]中也已經繪出澳大利亞,名為小爪哇。更令人驚奇的是:《山海輿地全圖》中的小爪哇和《馬可·波羅游記》的描述一樣,在爪哇島以南很遙遠的地方。反之,三佛齊(今天蘇門答臘東南的室利佛誓Srivijaya或巨港Palembang)在地圖上卻被畫在柬埔寨或占城以南。而韓振華教授指出自1377年或洪武10年後,室利佛誓就被爪哇征服,其名稱不再出現在中國的官方紀錄中了。因此,這張地圖上的室利佛誓就是12、13世紀的室利佛誓,包括彭亨、丁加奴州、吉打州、卡蘭塔、蘇門答臘和斯里蘭卡[33]。同樣地,大爪哇和小爪哇都存在於同一個時期,在《山海輿地全圖》中也是如此。很明顯,《山海輿地全圖》是明初以前關於澳大利亞或小爪哇的最早地圖藍本。然而,《山海輿地全圖》和1418地圖有個顯著的不同。在《山海輿地全圖》中,南海,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洋,把爪哇和澳大利亞分開。無疑這一點,對澳大利亞的地理描繪更准確。
盡管在地圖中爪哇和澳大利亞緯度相同,在1418地圖中澳大利亞的形狀比《山海輿地全圖》准確。而且,1418地圖和《山海輿地全圖》、乃至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的地圖顯著不同在於它沒有把南極和不存在的未知大陸混淆起來。盡管1418地圖的澳大利亞比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地圖不準確,它明顯遠離南極洲或南極。因此不可能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混淆起來[34]。相比之下,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地圖中的澳大利亞大陸的最南端緊鄰想像中的未知大陸。未知大陸的錯誤想法直到1800年後的十年才被馬修·弗林德斯和詹姆斯·庫克最終糾正。實際上,在400多年以前,鄭和艦隊的水手們就知道這一地理事實,遠早於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他們就以慘痛的傷亡代價測繪了澳大利亞整體。
認為澳大利亞在歐洲人發現以前的歷史是完全空白、沒有中國、馬來及東南亞的聯系和影響的傳統觀念是個天真的騙局。現在正是重新發現馬可·波羅、汪大淵和鄭和對澳大利亞測繪的歷史之時。在澳大利亞卡奔塔利亞灣東岸的布拉肖港及附近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陶瓷碎片,其年代可追溯到漢代(公元前220年至公元220年)至明初(1368-1433年)。[35]所有這些都是中國水手和貿易商留下的無聲的腳印,靜靜地述說著他們最輝煌的成功,也就是他們在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也許也是迄今無法超越的探險航行。自從漢代以來,中國人就在澳大利亞出現並進行貿易,即或不是他們發現的澳大利亞,這些事實也由鄭和同時代的航海書記員馬歡所見證。其《占城國條》有雲,澳洲奇禽如白鸚鵡大如雞,而斑斕鸚鵡能夠模仿人說話。而張之傑的研究表明,這兩種鸚鵡主要產在澳大利亞地區[36]。馬歡如何能在離澳大利亞如此遙遠的地方發現這些澳洲奇禽呢?
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其《巨港國》(巨港:即棉蘭)條中,馬歡稱:「又出一等火雞,大如仙鶴,圓身簇頸,比鶴頸更長,頭上有軟紅冠,似紅帽之狀,又有二片生於頸中。嘴尖,渾身毛如羊毛,稀長,青色。腳長鐵黑,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腹,踢出即死。」[37]這種不能飛的食火雞原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馬歡如何能在棉蘭和蘇門答臘找到它們?張之傑指出,在蘇門答臘發現的澳洲奇禽很可能是獻給中國的供品,從新幾內亞幾經轉手運來的[38]。澳洲奇禽如柬埔寨的白鸚鵡和斑斕鸚鵡,以及棉蘭的食火雞似乎清楚證明了澳大利亞是中國南洋貿易的組成部分。它確實是中國的三大南洋貿易線路之一,從廣東省的潮州開始,其中一條航線至婆羅洲和帝汶,一條至爪哇、另一條至西洋及更遠的地方,這些汪大淵在元朝末期都有記載。[39]
汪大淵在他的游記《島夷志略》中,也異常准確地描繪了澳洲鶴——唯一的澳洲本地鶴,這是在麻那裡也就是達爾文東邊的巴塔斯特島和美維爾島觀察到的[40]。汪大淵寫道:「有仙鶴,高六尺許,以石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41]鄭和船隊的一個周姓水手提到,他們沿著中國唐朝南洋的貿易航線到達婆羅洲、帝汶或蘇吉丹,鄭和的船隊到達麻那裡或女王之國,在今天達爾文以東。鄭和船隊、汪大淵和馬可·波羅跨過帝汶海到達澳大利亞的主要原因是一樣的——澳大利亞是中國唐朝以來的南洋貿易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清楚和決定性的證據是:在唐朝,中國以南的熱帶國家就將澳大利亞的奇異鳥類作為貢品獻給唐朝宮廷[42]。唐朝以來,中國南洋貿易的蓬勃發展一直是東南亞文明的豐富和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生命線,也許對澳大利亞也是如此,盡管影響程度要輕一些。那時,澳大利亞已經在中國南洋貿易的大局中,吸引著全世界的海上貿易商,包括威尼斯冒險家馬可·波羅,以及元朝的大旅行家汪大淵。15世紀初鄭和艦隊對澳大利亞的史無前例的測繪是中國與南洋長期貿易的延續。第一批將澳大利亞繪入世界地圖的航海家是他們,而不是歐洲的探險者。
F. 唐朝時歐洲、非洲和美洲,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就是6世紀初到9世紀初,歐洲正處在中世紀早期,中世紀早期跨度大約為從公元500年至1000年的五百年之間。在此期間,歐洲的大多數地區基督教化,緊隨羅馬淪陷和9世紀法蘭克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大陸,卡洛林文藝復興其後的就是「黑暗時代」。
非洲東北部《經行記》中記載最詳細的當屬大食帝國,當時大食正處於阿拔斯王朝時期,中國典籍稱之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國土十分遼闊,囊括了中亞的大多數地區,並占據了北非東部和地中海東岸,在西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在東方則直接與唐朝接壤。
美洲處於印地安人統治時代,過著游牧生活!
G. 我國在唐朝時候,歐洲和美洲是什麼樣的時代和社會
歐洲當時是黑暗的中世紀時期,美洲還是印第安人時代。落後
記得採納啊
H. 在唐朝時期歐洲非洲和美洲的發展水平處在什麼樣的環境
唐朝以公元紀年來說是公元七世紀到公元十世紀,這一時期歐洲處於中世紀初中期,日爾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雛形開始出現,如英法德等國,而非洲除北非中非外還處於原始階段,北非是埃及,中非存在以商業為主的國家,南部非洲則還是原始,美洲也有發達的文明,如瑪雅和印加帝國,但是由於地形影響,社會結構分散,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國家,是以神權維系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