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為何他們的養羊業會如此興盛
因為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澳大利亞有著廣闊的土地資源,人均土地面積很大,而且澳大利亞還擁有豐富的草地資源,這為羊提供了足夠的食物,因此,澳大利亞人就非常樂意將土地變成農場,而自己去當個自由自在的農場主。而且從環境方面來說,澳大利亞環境非常穩定,而且國內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羊類沒有天敵,這非常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而且澳大利亞養羊也和歷史有關,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在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曾需要大量的養毛,而這時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全境地勢低平,草場遼闊簡直就是一個養羊的絕佳之地,因此,在英國的有意發展下,澳大利亞的養羊業也開始興盛了起來。
Ⅱ 澳大利亞德畜牧業以飼養羊為主
澳大利亞號稱「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其發達的養羊業舉世聞名,多年來一直是該國農業發展的命脈。澳大利亞全境地勢低平,草場遼闊,以養羊養牛為主的畜牧業非常發達,在農業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是在農業經濟中占的比重高。據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用地485億公頃,其中牧業用地佔55%,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面積近十分之一。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占的比重達60%。常年養羊17億只,年產羊毛10億公斤,佔世界羊毛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養牛2600多萬頭,其中五分之三為奶牛,年產牛肉200萬噸,牛奶60億升。二是在出口創匯商品中占的比重高。畜產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50年代高達80%,目前仍佔三分之一以上,所產羊毛90%以上出口,主要是未脫脂羊毛,向日本、中國、歐盟、獨聯體供貨,年出口額60億澳元(100澳元摺合人民幣約520元)。80年代以來,每年出口羊肉3萬多噸,並向中東和北非出口活羊700萬只。近三分之二的牛肉、二分之一的奶製品出口到國外,美國是澳產牛肉的最大買主,其次是日本。獨特的放牧方式與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結合,是澳大利亞養羊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澳大利亞養羊採用鐵絲柵欄放羊與牧羊犬趕羊相結合的放牧方式。羊群白天晚上都在鐵絲柵欄內自由活動,不需人看管,常常數百隻,甚至成千上萬只羊集中,靠牧羊人訓養的牧羊犬趕羊。全澳牧場約67萬個,面積從幾百公頃到幾千公頃不等,最大的達40萬公頃,養羊43萬只。小塊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積牧草用飛機播種、施肥。牧草施行噴灌,每隔3~4年施一次化肥。剪羊毛普遍採用電剪,11分鍾可剪4隻羊的毛,十分方便。
Ⅲ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澳大利亞適合養羊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呢
那麼澳大利亞什麼時候開始養羊,提議養羊的人是誰呢?約翰對澳大利亞最大的貢獻是創造畜牧業,他是澳大利亞畜牧業的先驅。早在1792年就在澳大利亞服役,他發現澳大利亞的很多物品都是從英國進口的,進口商品昂貴,殖民地落後,無法支付這些物品的費用。但是殖民地要發展的話,離不開這種進口商品。為此,必須生產殖民地可以出口的物品,使之成為進口的支付物。他發現澳大利亞的地理條件非常優越,有許多天然優質牧草,水井多,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沒有大型食肉猛獸,適合發展畜牧業。所以他全年僱傭了30 ~ 40人來飼養牲畜,通過飼養發現美利奴羊的產量很高,正好英國當時是世界工廠,英國本土紡織業發達。
Ⅳ 澳大利亞的牧場新型電子羊群管理系統具有哪些功能
在澳大利亞有著許多的牧場,人們常說:「這個國家是『騎在羊背上』立國的,只有領略真正的牧場風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澳大利亞。」
正因為如此,發明這樣一種新型電子羊群管理系統,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系統只要通過個人電腦就可以讓綿羊們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吃食、什麼時候飲水、什麼時候稱重、以及何時去剪羊毛等等。
澳大利亞研究牧場業的專門人員,有一次對外透露了這種系統的特點:這種系統會讓羊群更快樂,也讓農夫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這是未來一種新型管理方法,那就是——動物們永遠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被管理著而是讓它們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Ⅳ 為什麼澳大利亞人能讓自己的畜牧業興盛不衰
1.一般都有幾百上千畝,因為大部分實行機械化生產和信息化管理,所以基本很少存在人手不足的情況。
2.利用鐵絲網圍成一定范圍,基本上羊群是不會走丟的,另外還有牧羊犬以及現代的交通工具使用,所以放牧很方便。
第三第四的問題基本上就是一樣的,答案如下:
一、交通便利
二、水源充足且牧草肥美
三、現代信息技術管理以及機械化生產
四、政府對畜牧業的政策支持
五、規模化生產
六、市場開自由度和發度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強
Ⅵ 澳大利亞是如何解決羊群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的
澳洲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怎麼叫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於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岩石暴露。(《中國大網路全書•環境科學》)水土流失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三種類型指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由於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地面的水和土離開原來的位置,流失到較低的地方,再經過坡面、溝壑,匯集到江河河道內去的現象。
Ⅶ 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是怎麼回事
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
⑴分布:西南部和東南部的草原地區,普遍採用同時種植小麥和牧羊的混合經營方式。
⑵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的優點:
①農場成為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活;
③農民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資料:澳大利亞:馱在羊背上的國家 (2000.12.06 17:06:46)
澳大利亞地處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國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萬人。全國地勢低
平,草場遼闊,畜牧業非常發達,畜產品約占其出口商品的30%,因此素有「馱在羊背上的國家」美稱。
畜產品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約占其出口商品的30%以上。1999年,澳大利
亞全國綿羊存欄數近1.7億只,年產羊毛10億公斤,所產羊毛90%以上供出口,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
1/3以上;奶牛和肉牛的存欄數為2600多萬頭,其中3/5為奶牛,年產牛肉200萬噸、牛奶60
億升。
澳大利亞採用鐵絲柵欄圍養與牧羊犬趕羊相結合的放牧方式,羊群在鐵絲圍欄內自由活動,無需專人看
管,只需訓練有素的牧羊犬忠於職守。目前澳大利亞約有7萬個牧場,面積從幾百公頃到幾千公頃不等,小
塊草場由人工培植,大面積牧場則採用飛機播種與施肥。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提高畜牧業的科研水平,這是其一直保持畜牧業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科研人員嚴格選
擇優良種羊,通過交叉交配技術培育子羔,以達到縮短代間隔的目的,保證了綿羊品種的優良。
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科研服務體系較為完備,服務內容包括從良種引進、品種選育到疾病防治檢疫等諸多方
面。各級科研單位圍繞提高畜牧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從事科學研究和轉讓技術成果。
為了保持畜牧業先進的生產水平,澳大利亞始終對畜牧業的科研給予較高的資金投入。以新南威爾士州動
物科學研究所為例,其1999年科研經費為1278萬澳元,其中政府撥款佔51%,行業基金會資助占
31%,其餘18%來自技術成果轉讓及技術有償服務。在澳大利亞,畜牧生產與畜牧科研保持著緊密的合
作關系,牧場主定期聘請科研人員到牧場進行技術指導。牧場主如果需要葯物、草籽、機械等生產資料,只
要打一個電話,有關科研機構與廠家就會送貨到門。澳大利亞畜牧生產有著極嚴格的專業化分工,全國有近
萬人的流動剪毛工,打個電話剪毛工就來牧場參與剪毛工作,同時專門負責羊毛定級的人員會按羊毛的粗
細、長短、軟硬、光澤度等指標進行分級分類包裝,然後交澳大利亞羊毛局統一組織出口。出售牛、羊也只
要打個電話,肉類加工廠在2小時內就會趕來收購,十分方便。
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設有生態環境保護小組,專門負責環境保護的宣
傳教育、規劃設計等工作,無論是城鎮還是牧場建設,都要預先規劃出一定比例的綠化用地。在澳大利亞,
公園或花園式農場比比皆是。在蔚藍的天空下,綠色的牧草一望無際,成群的羊、牛、馬徜徉其間,構成了
澳洲獨有的宜人風景。(鄧國慶) (《科技日報》 2000-12-06)
Ⅷ 澳大利亞荒漠化治理措施意義
治理措施:加強管理;劃區輪牧,輪流放牧;提倡牲畜圈養;制定合理的載畜量;不同畜種合理搭配等。
意義:有效保護了草場資源和草原生態環境,從而起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Ⅸ 澳大利亞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牧羊生活嗎
不是的,澳大利亞雖然被稱為「羊背上的國家」,但他們牧羊並不是逐水草而居的,而是定居的,澳大利亞雖然有很多草原,但牧民牧羊的方式還是把羊群集中在一起統一管理,統一放牧,他們會把羊群像圈牛羊一樣圈在欄里。所以澳大利亞人不是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牧羊生活
Ⅹ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是如何興盛的
澳大利亞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流放制的廢除,開始了經濟全方位的起飛。這是澳大利亞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經濟起飛。養羊業在起飛中起了主導作用。
養羊業的大發展是由一系列國內外因素促成的。19 世紀30年代,英國毛紡織業又獲得了大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較20年代末更大幅度增加,由於技術革命,毛紡織品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而質量進一步提高,毛紡織品的銷售量增加,而西歐諸國在19世紀30、40年代由於政治動亂,提供給英國的羊毛或減少,或中斷,這就為澳大利亞養羊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持續增長的市場。這也是澳大利亞養羊業持續起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19世紀40年代羊只增加了900萬頭,到1850年,全澳已擁有1600萬頭,是1840年羊只頭數的3倍。當時澳大利亞人口為40.5萬,人均達40頭,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南威爾士擁有1300萬頭(包括菲利普港區),塔斯馬尼亞(范迪門)有200萬頭,南澳大利亞為100萬頭。這樣澳大利亞從這時起開始向養羊業大國邁進,並開始了它的「畜牧業時代」。
養羊業的大發展還表現在羊毛出口量的劇烈增長上。如1830年出口羊毛為200萬磅,1849年上升到3500萬鎊,提高了16.5倍,出口羊毛幾乎全部輸人英國,約佔英國羊毛進口數額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