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法國和澳大利亞在哪裡打的

法國和澳大利亞在哪裡打的

發布時間:2022-10-02 16:01:17

1. 二戰是哪幾個國家和哪幾個國家打

二戰是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以及羅馬尼亞,奧地利等國家組成的軸心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流亡政權,澳大利亞,中華民國,印度等多國組成的反法西斯陣營打。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范圍最廣,破壞力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戰爭,戰爭的主要爆發地是歐洲,整個歐洲幾乎都變成廢墟;其次是亞洲太平洋地區,中日戰爭在中國爆發,太平洋戰爭是美日的較量;再次是北非戰場,德意聯軍和英軍的較量,後來美軍也加入到北非戰場。

戰爭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2. 法國隊與澳大利亞隊的比賽在哪天

法國隊vs澳大利亞隊比賽日期:2018-06-16。

法國隊一枝獨秀,2018世界盃23人名單:格里茲曼博格巴領銜。法國主帥德尚手裡的年輕牌足夠羨煞旁人,姆巴佩、登貝萊、博格巴、馬夏爾都是歐洲球會新冒出的翹楚,且這些球員早早便效力豪門且擁有大量頂級賽事的征戰經驗,世界盃他們准備好了。

澳大利亞在世預賽中一路磕磕碰碰,他們是倒數第二支鎖定世界盃席位的球隊,目前的陣中核心——38歲的卡希爾即將迎來自己第四次世界盃之旅,但是本屆比賽他們與法國、丹麥和秘魯分在同組,紙面實力上他們毫無優勢可言,但是12年前的德國世界盃,澳大利亞也是在擁有巴西和克羅埃西亞的小組中逃出生天,在1/8決賽中也一度用防守阻擊了義大利的步伐,因此本屆比賽澳大利亞人創造奇跡並非只是夢想。

3. 法國vs澳大利亞比分是多少

法國vs澳大利亞比分是:法國2比1戰勝澳大利亞。

北京時間2018年6月16日18:00(喀山當地時間13:00),2018年世界盃C組一場比賽在喀山競技場展開角逐,法國2比1力克澳大利亞,格列茲曼射入點球,傑迪納克點球扳平,博格巴絕殺。法國兩粒進球分別依靠視頻裁判和門線技術獲益。

法國曾在5年前的熱身賽上6比0大勝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上次取勝法國還是2001年的聯合會杯。博格巴和格列茲曼領銜出場,19歲178天的姆巴佩成為出戰世界盃最年輕的法國球員。

姆巴佩贏得禁區前任意球機會,博格巴25碼處直接射門正入賴安下懷。隨後博格巴頭槌擺渡,格列茲曼禁區前抽射低平球也被賴安救下。姆巴佩左路任意球傳中,格列茲曼頭槌攻門彈地後也正入賴安下懷。

澳大利亞第17分鍾險些破門,穆伊左路任意球傳中,萊基頭槌後蹭打在托利索腿上偏轉,皮球直奔右下角卻被洛里斯神勇撲出。此後比賽節奏放緩進入僵持局面。德尚多次在教練席上起身對球隊的進攻表現表示不滿。上半場雙方互交白卷言和。

雙方下半場均未作出調整。法國第58分鍾取得領先,博格巴直傳,里斯頓禁區內鏟斷,格列茲曼倒地,裁判第一時間並未作出判罰,但他在場邊觀看錄像之後改判點球,格列茲曼主罰點球爆射入網。隨後姆巴佩回傳,格列茲曼禁區邊緣射門被封堵後再射偏出。

澳大利亞第62分鍾扳平,穆伊任意球傳中,烏姆蒂蒂前點爭頂時手球犯規,傑迪納克主罰點球低射命中,1-1。

隨後澳大利亞險些回傳失誤,幸虧賴安及時沖出禁區搶在姆巴佩之前解圍。法國第80分鍾再次超出,吉魯傳球,博格巴禁區邊緣內挑射擊中橫梁下沿彈地而出,裁判通過門線技術提醒判定進球有效,2-1。

法國(4-3-3):1-洛里斯;2-帕瓦爾,4-瓦拉內,5-烏姆蒂蒂,21-埃爾南德斯;6-博格巴,13-坎特,12-托利索;11-登貝萊(70『,18-費基爾),7-格列茲曼(70』,9-吉魯),10-姆巴佩

澳大利亞(4-4-2):1-賴安;16-貝希赫,20-塞恩斯伯里,5-米利甘,19-里斯頓;13-穆伊,15-傑迪納克;23-羅基奇(72『,22-歐文),10-克魯斯,7-萊基;11-納布特(64』,9-尤里奇)

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哪一次戰役中,澳洲的士兵幾乎全部陣亡

加里波利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

日期:
1915年2月19日 - 1916年1月9日

地點:
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

結果:
鄂圖曼帝國勝利

起因:

領土變更:

參戰方

英國
法國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印度
紐芬蘭
鄂圖曼帝國

指揮官

伊恩·漢密爾頓、察爾斯·門羅
奧托·馮·贊德爾斯、穆斯塔法·凱末爾

兵力

開始:5師
結束:14師
開始:6師
結束:14師

傷亡

死亡44,072,
受傷97,037
死亡86,692,
受傷164,617

加里波利之戰

海戰–澳新軍團灣–海麗絲岬–克里希亞–蘇弗拉灣–薩利柏爾–獨松–尼克山谷–彎刀坡–80號山坡

加里波利之戰(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佔領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土耳其語:Çanakkale Savaslari)。

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將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雙方約131,000死亡, 262,000受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1.序幕

在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和比利時一角的戰線上陷入了僵持狀態。法國大臣推薦採取「外圍戰略」的辦法打破僵局。

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今),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並且,希望藉此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但實行起來卻搞得一團糟。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2.海戰

不可抵抗號(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擊沉,3月18日。

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Sackville Carden)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炮轟達達尼爾海峽。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立即觸發水雷,艦只慌忙撤退。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准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3.陸戰

為奪回海灘,盟軍判斷一定要以陸軍佔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ANZAC)。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Horatio Kitchener)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8.4萬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優勢。

3.1登陸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Cape Helles)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准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同樣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後來「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3.2僵持

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活力優勢。

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3.3 八月進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Suvla Bay)拉開。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斗在獨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將軍指揮,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親自領土軍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

4.撤退

半島南岸W海灘,1月7日。

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Charles Monro)將軍接替了他,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仍與日俱增。初冬寒冷,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軍人秘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整個戰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

史學家分析此次作戰,計劃疏漏,指揮不當,配合不力,導致傷亡慘重。其中,失敗很大原因歸咎於指揮者的優柔寡斷,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但卻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5.餘波

加里波利之戰有許多政治,軍事與文化上的後果。

5.1傷亡

· 協約軍:44,072戰死,97,037負傷

· 英國:21,255戰死,52,230負傷

· 法國:約10,000戰死,約17,000負傷

· 澳大利亞:8,709戰死,19,441 負傷

· 紐西蘭:2,701戰死,4,852負傷

· 印度:1,358戰死,3,421負傷

· 紐芬蘭:49戰死,63負傷

· 鄂圖曼帝國:86,692戰死,164,617負傷

5.2紀念

土耳其政府建立加里波利半島國立歷史公園紀念加里波利之戰而死的士兵。公園里建有紀念館、紀念碑和墓地。

今天,加里波利半島昔日戰場,許多已經變成了農場。惟獨澳新軍團灣模樣基本沒變,稱為了土耳其旅遊景點。

加里波利之戰,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代表了兩國的國家特徵:英勇頑強和隊友情誼(mateship)。因此4月25日,澳新軍團登陸的日子,被定為澳新軍團日,為紀念加里波利之戰犧牲的聯合軍團將士。今天,澳新軍團節已成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5. 二戰時,大洋洲戰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是與哪國為敵

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的勢力范圍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等,日本常常從印尼出發襲擊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當時作為英聯邦的一員在北非參與抗擊德國納粹,在大洋洲戰場抗擊日本法西斯,而紐西蘭同樣也參與了戰爭。

6. 法國隊和澳大利亞隊有哪些歷史對戰

法國和澳大利亞在歷史上共交戰4場,戰績上法國隊2勝1平1負稍占上風,進8球失2球。

其中兩隊在聯合會杯歷史上交戰過1場,法國隊在2001聯合會杯小組賽中0比1被澳大利亞擊敗。其中兩隊在友誼賽歷史上交戰過3場,法國隊2勝1平保持不敗戰績占據優勢,進8球失1球。

法國國家隊

世界盃參賽次數:20次

世界盃最好成績:1998年世界盃冠軍,2006年世界盃亞軍、1958年世界盃季軍、1986年世界盃季軍

世界盃參賽時間:1930-1938、1950-2014

FIFA排名:9

2017年10月10日,法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以歐洲區A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是第15次參賽。

澳大利亞國家隊

世界盃參賽次數:4次

世界盃最好成績:2006年世界盃十六強

世界盃參賽時間:1974,2006,2010,2014

FIFA排名:39

2017年11月15日,世預賽洲際附加賽次回合,澳大利亞主場3-1取勝力壓對手晉級,成為第5支獲得世界盃決賽圈門票的亞洲球隊。

(6)法國和澳大利亞在哪裡打的擴展閱讀:

法國國家男子足球隊(France National Men's football team)成立於1904年,主場位於法蘭西大球場,是法國足球總會領導的國家級別足球隊,參加國際比賽。

法國隊的戰術打法是拉丁派的代表,通過中場的強大控制力來實施進攻,邊路突破和中路強攻相結合,威力巨大而且套路多變防不勝防。而說到球星,法國隊可以說是群星薈萃,特別是年輕球員已經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今年6月,英國《電訊報》推出「世界50大年輕球員(未滿22歲)」榜單,法國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法國隊雖然在大賽的成績起落很大,但足球人才輩出,球員方面表表者有方丹、雷蒙高帕、皮安東尼、普拉蒂尼、吉雷瑟、簡東拿、齊達內、杜林、皮雷,近代則有亨利和維埃拉;而教練則有杜斯亞、費爾南德斯、侯利亞和溫格,現在轉行為教練的齊達內執教皇家馬德里隊,並取得了2015-2016賽季歐冠的冠軍。

2011年,法國國家隊的球衣贊助商由阿迪達斯轉為耐克。

2016年歐錦賽將會進行揭幕戰,東道主法國隊將在法蘭西大球場迎戰羅馬尼亞隊。

法蘭西王朝

2006年世界盃靠著齊達內、維埃拉等老將的最後爆發打進了決賽,但當老隊員先後離開後,法國隨即在08年歐洲杯上遭遇慘敗,甚至未能從小組出線。在2010南非世界盃預選賽上,法國隊跌跌撞撞的進入決賽圈,但在小組賽過程中,內訌、開除球員、全隊罷賽,不僅小組未能出線,還在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2014年巴西世界盃,法國隊憑借世預賽附加賽總比分3:2戰勝烏克蘭隊獲得參加世界盃正賽的資格。小組賽2勝1平,小組頭名出線。八分之一決賽法國隊2:0戰勝奈及利亞晉級8強,四分之一決賽0:1負於德國出局,在32支球隊中排名第七。

2017年10月10日,法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以歐洲區A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是第15次參賽。 12月1日,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分組出爐,法國與澳大利亞、秘魯、丹麥同處C組 。

澳大利亞球員的身材普遍高大強壯,並且結合其速度快等優點,擅長邊路起球傳中,長傳沖調並頭槌進攻的戰術策略。澳大利亞的當家球星是馬修·萊基,被譽為科威爾的接班人,場上司職右邊鋒及前鋒。他的特點是速度快,爆發力強,突破犀利,身體強壯,能經常在對方禁區攪亂防守。這次將面對強隊,他們強壯的身體和強硬的打法所組成的防禦應該會給法國隊帶來不小的麻煩。

首場國際比賽;紐西蘭3 - 1澳大利亞(紐西蘭奧克蘭;1922年6月17日)

最大比分勝利:澳大利亞 31 - 0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考夫斯港;2001年4月11日)

最大比分失利:澳大利亞 0 - 8南非(澳大利亞阿德萊德;1955年9月17日)

世界盃參賽次數 4(1974年首次參賽)

最佳成績 十六強,2006年

亞洲杯:參賽次數 3次(2007年首次參賽)

最佳成績 冠軍,2015年

大洋洲國家杯:參賽次數 6 (1980年首次參賽)

最佳成績 冠軍,1980年、1996年、2000年、2004年

聯合會杯:參賽次數 4(1997年首次參賽)

最佳成績 亞軍,1997年

網路:法國國家男子足球隊

7. 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的首部各在哪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法國首都巴黎

8. 法國隊和澳大利亞隊有哪些歷史對戰

法國和澳大利亞在歷史上共交戰4場,戰績上法國隊2勝1平1負稍占上風,進8球失2球。

其中兩隊在聯合會杯歷史上交戰過1場,法國隊在2001聯合會杯小組賽中0比1被澳大利亞擊敗。其中兩隊在友誼賽歷史上交戰過3場,法國隊2勝1平保持不敗戰績占據優勢,進8球失1球。

澳大利亞國家隊

世界盃參賽次數:4次

世界盃最好成績:2006年世界盃十六強

世界盃參賽時間:1974,2006,2010,2014

FIFA排名:39

2017年11月15日,世預賽洲際附加賽次回合,澳大利亞主場3-1取勝力壓對手晉級,成為第5支獲得世界盃決賽圈門票的亞洲球隊。

國家隊陣容名單詳情: 2018世界盃法國國家足球隊陣容 最新23人大名單 澳大利亞2018世界盃23人大名單 最新國家足球隊陣容。

澳大利亞球員的身材普遍高大強壯,並且結合其速度快等優點,擅長邊路起球傳中,長傳沖調並頭槌進攻的戰術策略。澳大利亞的當家球星是馬修·萊基,被譽為科威爾的接班人,場上司職右邊鋒及前鋒。他的特點是速度快,爆發力強,突破犀利,身體強壯,能經常在對方禁區攪亂防守。這次將面對強隊,他們強壯的身體和強硬的打法所組成的防禦應該會給法國隊帶來不小的麻煩。

(8)法國和澳大利亞在哪裡打的擴展閱讀:

法國國家男子足球隊(France National Men's football team)成立於1904年,主場位於法蘭西大球場,是法國足球總會領導的國家級別足球隊,參加國際比賽。

法國是歐洲大陸較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國家,並且參與創辦了世界盃、歐洲國家杯等賽事,同時在1950年代開始崛起。1958年世界盃,由王牌射手方丹領銜的法國隊勇奪世界盃季軍,方丹創造了6場13球的世界盃單屆進球驚天記錄,至今無人能打破。

1984年,由普拉蒂尼領銜的法國隊拿到了歐錦賽冠軍,普拉蒂尼5場9球至今也是歐錦賽最高單屆進球記錄。而以德尚為隊長、齊達內、亨利、佩蒂特、德塞利、布蘭科、圖拉姆等為中堅,加上特雷澤蓋、皮雷斯等新人組成的黃金一代,更是連奪1998年世界盃、2000年歐錦賽、2001、2003年聯合會杯的冠軍。

2016年歐錦賽中,法國隊2-0擊敗德國隊進入決賽,但0-1不敵葡萄牙隊,屈居亞軍。法國前鋒格里茲曼獲得歐錦賽最佳球員和最佳射手。

截至2017年底,法國國家隊國際正式比賽戰績為827場403勝173平251負,進失球數比1460:1168,凈勝292球,位於歐洲前列的成績。2018年6月30日,俄羅斯世界盃淘汰賽正式打響,首場比賽是法國VS阿根廷。

法國4:3擊敗阿根廷,進入八強。北京時間7月11日,法國1:0擊敗比利時,時隔12年再度挺進世界盃決賽。北京時間7月16日凌晨,2018俄羅斯世界盃落幕,法國隊最終以4-2擊敗克羅埃西亞隊,時隔20年再次捧起大力神杯。

澳大利亞國家男子足球隊由澳大利亞足球協會(Football Federation Australia)負責管轄。原屬於大洋洲足球協會,於2006年1月1日成為亞洲足聯成員,之後一直是亞洲的一流強隊,並於2015年本土作戰的亞洲杯中斬獲國家隊史上第一個亞洲杯冠軍。

澳大利亞加入亞足聯前是大洋洲四度盟主,先後參與了1974,2006,2010,2014,2018,五屆世界盃決賽圈。球隊在世界盃的最佳成績為2006年的十六強。

2017年11月15日,世預賽洲際附加賽次回合,澳大利亞主場3-1取勝宏都拉斯,力壓對手晉級,成為第5支獲得世界盃決賽圈門票的亞洲球隊。

2017年12月1日,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分組出爐,法國、澳大利亞、秘魯、丹麥同處C組。

參考資料:法國隊靠VAR補獲點球2-1擊敗澳大利亞 中新網

9. 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分別在什麼時候,對什麼地方發起侵略戰爭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意志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10. 馬上開始法國隊和澳大利亞比賽時間表

法國VS澳大利亞比賽時間:2018年6月16日
18:00,比賽地點:
喀山
/
喀山競技場

閱讀全文

與法國和澳大利亞在哪裡打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2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0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7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1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7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3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8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2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8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6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0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