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年全球都發生了哪些災難
2020年即將過去,回顧這一年真的是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曲折,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動植物都經歷了諸多磨難,但最終我們都成功地度過了每一次的災難。在這么多的災難中,最讓人頭痛的莫過於五大病毒災難和兩次自然災害,澳大利亞火災與全球性質的蝗災讓人類看到了自身的渺小,豬瘟、禽流感幾乎每年都會肆虐人間一次,而在美國本土流行的新型流感與在日尼利亞突然肆虐的神秘病毒讓這兩地的人們措不及手,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更是讓所有人類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針對人類的病毒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人類在病毒面前是非常脆弱與不堪一擊的。今年在美國突然爆發的流感讓美國飽受其害,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兩千兩百萬人受到了感染。在日尼利亞發現的神秘病毒目前還未在其他地方發現,但這種病毒的危害性極高,死亡率高達10%。新冠肺炎可謂是今年所有人類所面臨的頭號災難,雖然國內已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其仍在世界各地肆虐。
㈡ 蝗蟲現在飛到哪裡了如果沙漠蝗殺回馬槍,可能從哪些地方入侵
別看小小的一隻蝗蟲不起眼,但一旦氣候適宜它們,就能繁殖出規模驚人的蝗群,田間地頭的糧食作物都會被它們一掃而空。農民的經濟損失不用多說,但糧食被破壞殆盡久會導致飢荒的發生,尤其是那些條件本來就相對比較落後的地方,或許還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㈢ 「駭人聽聞」的東非蝗災,它們後來都去哪裡了去向讓人類深思
每當人們站在當下回望人類 歷史 的時候,一股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在星空下仰望,那顆在黑夜裡最耀眼的星球,人們曾經幻想那是嫦娥或阿爾忒彌斯居住的地方。現在我們知道了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一直圍繞著地球運行, 月球上有人類的腳印,月球的土壤就在人類博物館里收藏。
我們也知道了太陽不是赫利俄斯居住的地方,它也不是三足金烏,太陽是一個恆星,距離地球一萬四千萬千米左右。人類也許會因為自己的成就躊躇滿志,但一定要重視自然的警告, 2020年東非發生了蝗災,對當地居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一些國家通過噴灑許多的葯物,才讓境內的蝗災控制住,可是蝗災的因果去向,不得不讓人類沉思。
本次的蝗災來勢洶洶,根據媒體報道這次的蝗蟲群鋪天蓋地,形成了長約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群潮,所到之處暗無天日,迅速將當地的農作物啃食一空。科學家推測,這群蝗群能夠有3000億只, 為當地的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許多東非國家的人民,必須依靠國際救助才能生存下去。
沙漠蝗蟲是沙漠蝗下的一個分支,它們的習性飄忽不定,會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突變成不同的性格。沙漠蝗蟲在成年之前,需要進行五次的蛻變才能夠長成成蟲,在發育的過程中,假如環境比較優渥,濕度合適草木茂盛, 沙漠蝗蟲就會保持單獨生活的狀態,此時的它們膽怯遲鈍,平日里只會躲避其他動物,一直到環境改變的時候。
到了天氣乾旱的時候,沙漠蝗蟲就會尋找適合生活的地方,在一定時間里,該地區的所有蝗蟲都前往樹木茂盛的地方, 就會讓它們不斷的散發群居化的信息素,獨居的沙漠蝗蟲也會受空氣里信息素的影響,加入到浩浩盪盪的蝗蟲軍隊里。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蝗蟲的習性變化在一生中會變化多次,群居化的蝗蟲在遇到雨水豐富草木再次繁茂的季節,也會恢復成獨居的狀態。正是沙漠蝗蟲的這種變化, 讓人類在一開始的時候認為它們是兩種族群,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昆蟲學家才發現這只是同一種類顯示出的不同習性而已。
隨著人類肆無忌憚的發展,全球一直在加速變暖,與之相伴而來的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典型的氣候異常現象,是指秘魯寒流水溫異常升高,為全球天氣帶來更多降水的表現, 厄爾尼諾現象和全球加速變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往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對世界各地帶來程度不一的洪澇災害。
2019年也是厄爾尼諾現象十分嚴重的一年,洋流在印度洋沿岸帶來了許多降水。原本乾旱的東非地區,迎來了充沛的降雨,草木迅速繁衍,人們也可以利用這來之不易的降水,種植熱帶作物,維持國家的糧食安全, 經濟作物也可以加速當地的經濟發展,正當所有的東非人民,都在慶祝久旱逢甘霖的時候,一場蝗災正等著他們。
蝗蟲天生不喜歡潮濕的天氣,但是它們會趁著雨水充沛的季節迅速繁殖,等到2020年厄爾尼諾現象減弱,東非的天氣恢復乾燥,它們就紛紛破土而出。許多蝗蟲在同一時間成長, 為當地的環境帶來許多壓力,植被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啃食干凈,原本膽怯的沙漠蝗蟲就前往尋找適合生存的地帶。
沙漠蝗蟲一旦聚集,就會散發聚集的信息素,同類接受信息素之後,就會加入蝗蟲群。沙漠蝗蟲飛行速度十分迅速,每小時18公里, 當風向合適的時候飛行速度會更快,快速聚集的蝗蟲會在極短的時間里,形成數量驚人的蝗蟲群。
蝗蟲獨特的生理構造,能夠讓它們長時間飛行,根據測驗表明,沙漠蝗蟲一天最多可以連續飛行20個小時。而且它們食量驚人,一天就可以消耗和體重一樣的食物,連綿數十公里的蝗蟲,所消耗的食物是十分驚人的, 這樣就是蝗災發生迅速,輻射范圍廣泛,破壞力驚人的原因,東非人民被蝗災弄的措手不及損失慘重。
這次的蝗災非常嚴重,所過之處風卷殘雲農業作物所剩無幾,從蝗蟲的軌跡來看,蝗蟲一路從非洲來到中東,並在當地肆意妄為之後,以勢如破竹之勢進入印度,似乎要進入我國邊境。 從地理上看我國不必擔心遭受此次蝗災,因為中東地區和我國之間,隔著一道喜馬拉雅山脈,這就是我國的天然屏障。
蝗災要想進入我國,就必須飛過海拔極高空氣稀薄的高原山脈,但是喜馬拉雅山脈一直被稱為生命禁區,蝗蟲如果強行飛過,就會在半路上凍死,所以我國不用擔心蝗災的入侵。 蝗災飛到印度的時候,當地政府抓住了蝗蟲的若蟲期,出動了軍隊噴灑許多殺蟲劑,蝗災得到了迅速的遏制。
印度政府還積極的拿出救濟金,支援受到蝗災的農戶,蝗災在印度內地並沒有造成很多災難。蝗蟲肆虐了整個非洲地區,再也沒有足夠的糧食來維持如此數量的蝗蟲群,它們最終只能餓死, 可是東非遭受的嚴重破壞,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恢復的,許多難民需要接濟,印度噴灑殺蟲劑後,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不可估計的危害。
東非蝗災在2020年2月開始,在當地迅速造成嚴重的災害,許多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再加上當地科學發展不發達,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反應。一些國家甚至在蝗災肆虐的時候,焚香沐浴祭拜神靈, 希望得到上天的寬恕,但這是沒有用的。蝗災一路東去如入無人之境,還好在到達印度時候遇上天險不能繼續東進,蝗災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這次蝗災雖然是動物所為,但是追根揭底的原因,還是人類不加節制的發展所致。全球變暖是地球的自然規律不假,人類的活動卻讓這一趨勢加速,近年來地球的各種反常天氣, 就是地球對人類的警示,人類必須有計劃的進行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才能保證整個族群的長久興旺。
㈣ 澳洲大雨澆滅山火,萬物開始復甦,但蝗災會卷土重來嗎
從一月初開始的毛毛雨,到月中的傾盆大雨,澳大利亞的山火終於得到了緩解,人們擔心的不再是火災肆虐,而是普降大雨之後水土流失和引發的洪災,但其實,有一個近在眼前的威脅正在地下醞釀,那就是澳洲歷史上留下了不滅印記的超級蝗災!
正從火災中恢復生機的樹木
現在澳大利亞的山火確實在大雨中得到了緩解,但另一個隱憂正在埋下伏筆,蝗災是澳大利亞揮之不去的陰影,這個在中國已經不多見災害卻在澳大利亞隔三差五的發生,這當然也和澳洲的天氣條件有關,因為澳洲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乾旱季孵化,雨季若蟲,再來乾旱季蝗災就爆發了,但如果持續雨季的話蝗蟲就會因為翅膀潮濕,難以遷徙而很難形成災害。願澳大利亞政府及時處理隱患,不要讓乾旱火災後的澳洲再來一波蝗蟲的洗劫!
㈤ 2020年,全球災害都有哪些
很多,菲律賓的火山爆發、克什米爾的雪崩、加拿大的雪暴、美國的流感、巴西的超級病毒、奈及利亞的超級病毒、澳大利亞的大火、蝗災以及新冠肺炎的全球爆發。2020年可謂是魔幻的開年,有很多網友紛紛表示,2020年是否可以重啟呢。畢竟2020年開啟才不過短短幾個月,就發生了超多的災害。
病毒還沒完,還有蝗災來給人類雪上加霜。蝗災起源於非洲,在吃光了它們的產地東非的植物之後,大批量的蝗蟲招搖過紅海,開始啃食東南亞地區的植物。比如說巴基斯坦和印度,似乎還有苗頭要入侵中國。蝗蟲所到之處,百姓深受其害。2020年真的是非常奇怪的一年,希望今後不要再發生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了。
㈥ 面對蝗災、野火,為什麼NASA說這件事要學習中國呢
2020年1月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地球似乎越來越熱。
㈦ 蝗災到底是因為乾旱還是潮濕
均溫較高的年份以及與乾旱的組合年份是蝗災爆發的高發年份。蝗蟲遷移和擴散需要乾燥的環境,而降雨阻礙其展翅飛行。但蝗蟲卵在潮濕土地的環境下會成倍增加,而完全被水淹沒的地方則不利其生長。
㈧ 蝗蟲的引發災害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我國自古把蝗蟲看作具有靈性的動物,認為蝗災是天譴,而民間也修有蝗蟲奶奶廟,因而蝗蟲可謂由來已久的「災仙」。
「開封大蝗,秋禾盡傷,人相食。」——這句話敘述了明崇禎十三年的情景,曾經被廣泛引用,來描繪蝗災時的場面。遠在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災記錄,在唐宋年間,蝗災平均2~3年發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時期幾乎連年發生。白居易的《捕蝗》詩中,同樣描繪了蝗蟲大肆爆發時的景象:「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2010年4月上旬以來,大批蝗蟲席捲澳大利亞東南部的4個州,覆蓋約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專家預計,蝗蟲災害可能向內陸地區蔓延。
受災區域包括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等四個州,當地百萬畝小麥和牧草等植物已經被蝗蟲啃食一空。這些蝗蟲移動非常快,巨大的蝗蟲群一夜之間可以飛越幾百公里的區域,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損失最為嚴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響。由於擔心蝗蟲可能會捲入飛機的發動機中,一些公路、民航部門的交通被迫中斷。有的汽車司機為了出行,不得不在前窗上安裝了防護欄,以免受到蝗蟲的干擾、發生意外事故。
2011年7月以來,受高溫、乾旱等因素的影響,長沙部分地區蝗蟲暴發,數萬畝竹林和稻田遭殃。7月11日,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迎龍在蝗蟲重災區召開現場調度會,市農業和林業部門正聯手做好充分准備,將在3天後對來勢洶洶的蝗蟲進行全面圍剿。7月4日開始,僅兩三天的時間,雨敞坪鎮福勝村附近山頭的竹葉就被蝗蟲吃了個精光,山下豐收在望的早稻也遭了殃。據專家介紹,蝗蟲屬於發育期,食量相當大。8月底,蝗蟲的成蟲將自然消亡。但是如果不及時剿滅蝗蟲,埋藏在土壤中的蟲卵將在次年大面積暴發。
雨敞坪鎮等地一直存在竹蝗,以前數量不多也沒有形成災害,2011年因為持續乾旱,導致竹蝗泛濫。竹蝗適宜生長在乾旱地區,是竹類的主要害蟲之一,還可以危害水稻等作物。
張迎龍來到蝗蟲重災區雨敞坪鎮福勝村,召開現場調度會。會上,成立了抗擊蝗災臨時指揮部,明確了「分工協作,綜合防治」的原則。
㈨ 大旱之年鬧蝗災是為什麼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 0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 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為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al),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 800萬km2,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國於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採到散居型沙漠蝗蟲。
我國已知蝗蟲在9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為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稻蝗Ox-ya spp。、蔗蝗Hieroglyphus spp。和尖翅蝗Epacromius spp.等。為害的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 bruneriana Saussure、負蝗Aractomorpha spp.等。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和負蝗可為害棉花。竹蝗Ceracris spp.可嚴重為害竹林。在廣大牧區,為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innaeus)、戟紋蝗Dociostaurus spp.、小車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雛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以及義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innaeus)等,大發生時可嚴重為害牧草和農作物並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並認為乾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乾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
飛蝗Locusta migratora(Linnaeus)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已知有10亞種,其分布遍及歐、亞、非、澳四大洲。我國有3個亞種: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在此區由北向南每年可發生2~4代)、亞洲飛蝗L.mgratoria mgratoria(Linnaeus)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草原區(在此區除新疆的土鄯托地區可發生2代外,均每年發生1代)、西藏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nsis 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區(在西藏和青海南部,多每年發生1代)的許多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521萬hm2,經過貫徹「依靠群眾,勤儉治蝗,改治並舉,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針,1951~1997年間,全國已累計凈改造蝗區面積367.8萬hm2,使蝗區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70.6%。現有蝗區縣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28個減少到151個,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hm2,設計9省(市)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後,於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餘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市)發生在80萬hm2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市)又發生80萬hm2以上。今年,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 m2,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並監測夏季殘余成蟲的產卵區域,准確了解並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並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
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陝、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 000~2 000頭/ m2,發生面積約5.15萬hm2。近年,哈密和吐魯番(1996年)和托克遜(1997~1999年)部分地區均發生了高密度飛蝗蝗群。今年,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 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只。
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盪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後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為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約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 000多畝,並飛越雅魯藏布江為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市)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為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於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義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採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Walker)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