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很多袋類動物
從動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有袋類動物屬於進化的中間階段,是不完全的進化,因為有袋類動物的幼體從母體生出來後,不能獨立生存,必須在育兒袋裡繼續生長成熟,因此,動物進一步進化,育兒袋就消失了。澳大利亞四面環海,與世隔絕,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獨立進化,進化到有袋類的階段就停滯了。因此形成了澳大利亞的特色,有袋類動物很多
『貳』 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很多袋類動物地理隔離
動物種群由於同時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選擇作用,而向不同方向發展,形成新物種。形成新種的最常見方式是地理隔離。它在動
物進化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距今2億多年前,地球上各大陸幾乎相連成為一大片陸地。當時氣候溫暖乾旱,原始的哺乳
動物一一有袋類,就在這塊土地上不斷地發展起來。到了距今7000萬年的中生代末期,這塊大陸逐漸分裂、漂移,以後澳大利亞
大陸就與其他大陸隔絕了。澳洲大陸分離出來以後,原來所處的地理緯度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氣候條件也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
有袋類的生存、棲息與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地理上的阻隔使澳洲大陸上生存的哺乳動物免於同其他大陸上的獸類往來接
觸,進行生存競爭,所以原始的有袋類哺乳動物能夠一直在澳洲大陸上生息繁衍至今。
gw
『叄』 為什麼澳洲都是些有袋類動物
澳洲的特色物種是有袋類的動物,但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有袋類動物。且不說現在漫山遍野的牛羊,就是原來的土著動物中,也有大量的其他動物,還有些是特色動物。澳洲的特色動物主要有:澳洲肺魚、楔齒蜥、鴯鶓、食火雞、幾維鳥、琴鳥、園丁鳥、單孔類(原獸亞綱)、有袋類(真獸亞綱)。有袋類僅僅是其中一部分。
『肆』 為什麼有袋類動物都在澳大利亞
有袋動物並非都在澳洲,美洲也有少數有袋動物生存,如負鼠等
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占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占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
後獸下綱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後獸下綱即有袋類,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徵。這種繁殖習性可能不是後獸下綱特有,而在早期的獸亞綱成員中已經產生。有袋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類似現代的負鼠的小型食肉、食蟲動物,在白堊紀晚期已經在北美洲非常繁盛,並進入其它大陸。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區的有袋類由於真獸類的競爭而滅絕,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則由於冰蓋的形成而滅絕,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來並且非常繁盛。
『伍』 為什麼有袋類動物都在澳大利亞
有袋動物 恐龍滅絕的一千萬五百年後, 新生代初期, 經過隕石浩劫, 恐龍的位置順理成章地讓給哺乳類動物。距今約5000萬年前, 澳洲和南極洲分開, 被遼闊的海洋和其他陸地隔開, 自此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澳州的動、植物都獨立發展。由於完全沒有種族上的來往, 基於環境適應的考慮, 當地的動物開始發展出有育兒袋的特徵,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類動物。簡單點來說, 有袋類動物是隔離演化的產物。澳州的有袋類動物總共有二百五十多種,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過幾百萬年, 但由於種族老化, 五萬年前只是餘下一個品種。其他著名的有袋類動物還有: 袋鼠、袋熊、無尾熊等等, 有袋類動物在澳洲生存幾千萬年, 它們並沒有外來的敵人, 因為幾千公里闊的大海洋已經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動物分開。有袋類動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為生的, 由於沒有外來的敵人, 唯一能夠抑制它們數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約長一公尺, 特徵是它的背後有15~20條像老虎的斑紋。 袋狼原本分布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島上, 但當逐漸被淘汰的時候, 由於數量減少, 距今幾萬年前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仍然存在袋狼, 種屬降至餘下一種。但情況穩定下來, 它們的數目沒有再減少, 這個情況維持了幾萬年。直至十九世紀, 當人類首次踏足這片土地, 原有的食物鏈發生重大改變。原本由袋狼作為最高層消費者(consumer), 轉變為人類作為最高層消費者。由於轉變突然(動物的轉變往往是以百萬年來計算, 即時是二百年的轉變, 也叫做「突然」), 有些動物沒法適應, 例如袋狼, 最終被獵殺, 踏上滅亡的道路。 1936年全球公認的最後一隻袋狼死亡, 自從滅絕的六十年內, 塔斯馬尼亞群島西部的偏僻叢林中每年都有人聲稱目擊袋狼。在八十年代, 衛星技術的進步令國家公園管理人員可以安坐辦公室, 透過電腦查閱保護區的狀況。即使如此, 至今仍未能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仍然有袋狼生還。另外, 1966年有人在澳洲的山洞內發現保存良好的袋狼, 但至今仍然未有任何相片或錄影片段證實這種動物仍然生存。
『陸』 為什麼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物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和國寶,其形象被繪入澳大利亞的國徽。許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澳大利亞人要給予袋鼠如此崇高的榮譽呢?」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袋鼠是最古老的史前動物,世上獨有;其二,袋鼠乃澳大利亞最高大的動物,無以匹敵;其三,袋鼠「溫文爾雅」,平和善良。
在生物進化史上,形成過強盛的兩大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有袋類動物繁殖力強,在世界大陸占盡優勢,當然也滲入了澳大利亞。後來,地理聯系中斷,胎盤類動物繼續進化,直至出現人類,並在大約2500萬年前取代了幾乎所有有袋類動物。然而在世界「孤島」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興旺。
最有代表性的有袋類動物當數大袋鼠,歐洲人稱其「坎戈路」(kangaroo)。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當年探險澳大利亞東海岸時,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跳躍式前進的龐然怪物,就十分驚訝地做著手勢詢間當地土著人,土著人回答說:「坎戈路。」於是,庫克船長就稱此物為「坎戈路」,袋鼠也由此得名而編纂入英國詞典。然而,庫克船長哪裡知道,「坎戈路」在土著語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在澳大利亞隨處可見,共有50個品種。最常見的是一種身長、體重均相當於一個成人的紅色或灰色大袋鼠,有些體重則超過200磅,卻絲毫不顯笨拙;體型小的則像是一隻貓。
袋鼠的生產很有意思,只要看到母鼠開始清理自己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將袋中雜物掏干凈,這就是即將臨產的信號,分娩後,尚未睜開眼的小袋鼠從母鼠尾巴上向育兒袋頑強緩慢地蠕動。小袋鼠要在袋中生活9個月才會離開。如遇風吹草動,它又會鑽進母親袋裡「避難"。
袋鼠的跳躍能力特強,全速前進時,前腿蜷縮,尾巴翹起,後腿像鋼制彈簧一般使整個身體猛力向前沖,時速可達60公里!有些袋鼠生性兇猛,在廣袤的草原上經常可以看見兩只雄袋鼠相鬥的情景:兩鼠對峙,怒目而視,頸毛聳起,口中嘶響,用尾巴橫掃對方。若一方被打倒在地,便定勝負,敗者只是受傷,很少死亡。饒有趣味的是,每次打鬥都會引來許多袋鼠「觀眾」,它們並不參戰,只是坐山觀「鼠」斗。
袋鼠生活習性是喜白天休息,黃昏活動。夜間,袋鼠遇見車燈會誤以為天敵來襲,這時,便會從草叢中一擁而上,跳躍到公路,與汽車拚死相撞,小汽車如不注意往往被它們撞翻。因此,在澳大利亞,許多汽車前端都安裝了排障器。為防止這類碰撞的發生,一些公路旁豎有高大醒目的畫著袋鼠的牌子,這是警告司機,前方為袋鼠出沒地,要注意安全。袋鼠渾身是寶,肉被做成各種美味佳餚;皮質堅韌輕柔,可製成考究的皮箱、大衣、腰帶、靴子和棒球手套等,頗受消費者青睞。
『柒』 為啥澳洲生物演化路線,出現了很多有袋動物
原本這些有袋類動物是出現在美洲大陸的,而在史前時期美洲大陸和南極洲,大洋洲之間的距離都很近,加上南極洲的氣候不像今天那麼的嚴寒,所以這些有袋類動物就從南美洲慢慢遷徙到了今天的澳洲大陸,加上澳洲大陸上面沒有什麼食肉動物天敵可以威脅到它們,它們就在澳大利亞進行了繁衍生息。
而且那個時候的南極洲,也並非氣候極其寒冷,甚至還覆蓋著很多森林,所以說這些動物可以在上面進行活動,這些有袋動物就跨過了南極洲,來到了今天的澳洲大陸,在南極洲的很多地方,不少科學家都發現了有袋動物的化石,說明它們曾經在這里遷徙過,到了澳大利亞以後,因為澳洲大陸什麼其他的食肉動物會對有袋動物產生威脅,因此有袋動物就可以在這里具備生存優勢,畢竟澳大利亞不存在豺狼虎豹這些猛獸,也不存在大型鱷魚,所以沒有天敵就可以在澳大利亞肆意生長了。
『捌』 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很多袋類動物
動物種群由於同時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選擇作用,而向不同方向發展,形成新物種。形成新種的最常見方式是地理隔離。它在動物進化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距今2 億多年前,地球上各大陸幾乎相連成為一大片陸地。當時氣候溫暖乾旱,原始的哺乳動物——有袋類,就在這塊土地上不斷地發展起來。到了距今7000萬年的中生代末期,這塊大陸逐漸分裂、漂移,以後澳大利亞大陸就與其他大陸隔絕了。澳洲大陸分離出來以後,原來所處的地理緯度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氣候條件也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有袋類的生存、棲息與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地理上的阻隔使澳洲大陸上生存的哺乳動物免於同其他大陸上的獸類往來接觸,進行生存競爭,所以原始的有袋類哺乳動物能夠一直在澳洲大陸上生息繁衍至今。
『玖』 澳大利亞為什麼多袋鼠
有袋類動物主要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幾乎佔澳大利亞所有哺乳動物種數的一半,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而且絕大多數種類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袋鼠之國」。其中大赤袋鼠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甚至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大赤袋鼠;在澳大利亞國際航班的客機上,也畫有一隻奔跑著的大赤袋鼠;此外,大赤袋鼠還廣泛用作商標的圖案。有袋類動物和單孔類動物一樣,也是比較落後的。靠育兒袋哺育後代,看上去得體,安全,舒服,其實這是進化得比較慢的動物種類之一。澳大利亞不像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等大陸那樣生活著許多食草動物的天敵——大型食肉獸。如果有的話,有袋類的品種和數量都不會是今天的狀況。非洲的獅子在撲食斑馬、長頸鹿等食草類動物時,往往先得手的是未成年的。因為相對來說父母跑得快一些,年長者逃避時的經驗也多一些。有袋類的幼兒是躲在育兒袋中,如果有敵人,幼獸似乎比「無袋類」動物安全,但這可苦了母親,她如何能逃脫追擊?最後一定母子雙亡。幸運的是,澳大利亞是個島國,四面環水,與其他大陸隔離,捕獵食草動物的猛獸是無法到達的,因而成了袋鼠的天堂。當然,有的猛禽(如楔尾鷹)也會襲擊袋鼠,不過它們主要捕食小型袋鼠和大型袋鼠的幼仔,而對成年的大袋鼠是無能為力的。大袋鼠雖然看上去不像猛獸那樣張牙舞爪,兇相畢露,卻有著一套抗敵絕招。在陷入絕境時,會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它迅速跳躍到樹旁,將背緊靠著樹干,同時發出嚇人的呼聲。當對方進一步逼近時,它會突然伸直前肢,將兩只匕首似的尖爪刺入對方的腹部,抓出內臟,或者用後肢猛烈地蹬對方的腹部,將它踢傷甚至踢死。如果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大袋鼠便跳躍到齊腰深的水中,轉過身子迎面等待著對方游來,然後用前肢抓住對方的頭,使勁地往水下按,此刻,對方只好掙扎著往岸上逃,否則就會被淹死在水中。此外,大袋鼠的快速跳躍也有利於逃避敵害。有時,它還會揮動粗長的尾巴回擊來犯者。因此,袋鼠家族幾百種品種安然地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中,它們把這種原始的動物屬性保留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