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洲是英聯邦教育體系,澳洲中小學留學為什麼要提前規劃
對於國際生,並沒有澳洲真實身份:澳洲中小學總體學校類型分成公校和私校,公校相對應申請成本低一些,給予中國的成績單開展院校申請,一般需要提前1年開展申請規劃和提交,提早佔領公校的國際生配額。私校的入校門坎對比公校高一些,四年級之上需要提交AEAS考試成績,
澳大利亞的移民新政策相比於其他國家來講是比較寬松的,澳大利亞也是全球唯一一個以國家法律的方式確保國際學生具有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國家,具有一系列有關法律和法規,用於確保留學生的利益。
相較於在校大學生,小孩子學習一個新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比成人迅速。在初高中就來到澳洲出國留學,能夠更加快速地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盡快讓兒童融入英語語言和澳洲當地文化環境。
❷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
❸ 國外爸爸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中國式教育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難去改觀,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利於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一起來看看國外爸爸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吧,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國外爸爸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國外爸爸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第一個關鍵時期:孩子兩歲以後。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系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誇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生的。
第二個關鍵時期:孩子6歲時。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則的建立。獨生子女給家庭關系帶來許多挑戰,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系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個關鍵期: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於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傳統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於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由於獨生子女的關系,現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現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後與他們分離,因而甘願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
他山之石:國外父親參與育兒情況。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父親們參與育兒的情況吧,或許它是一種文化,一種異域文化,但對於所有愛孩子的父親來說都是有所啟發的。
1.以色列:傳統上重視男性權威,自幼兒園起就實行男女分開教學,這種男女明顯區分的情況下並沒有差別對待,無論是家務,工作,男女都一視同仁。在以色列,夫婦都參加工作的佔95%,男性在家中做家務或照看孩子是一種很自然的日常風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還有父親給孩子單獨談心的習俗。
2.英國:英國的男性以重視育兒事業而聞名,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學,英國的父親從孩子小時就開始重視教育。
3.德國:德國人在家中度過的時間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時間是從上午的七點半至下午的四五點鍾,學校也是如此。隨後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會,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過這些溫馨和睦的時光。德國的父親大都把親手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為最大的願望,家人間的密切程度可見一斑。
4.挪威:在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帶薪產假,男性也有長達四周的帶薪待產假,這一法案是1979年制訂的,到現在約有70%的父親使用了這一假期,挪威的父親們認為保障育兒是自己的一項權利。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最近,在韓國的父母中間,“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
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因為讓孩子單獨睡,不僅能夠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近感,有利於健康,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其實,從衛生角度來說,讓孩子單獨睡更為科學,因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濁氣,易被孩子吸入,這對孩子健康不利。”
玩泥巴沙子又何妨
在漢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一共有5萬名兒童參加了“玩土活動”。玩土不但兒童喜歡,父母也很喜歡。以前孩子們怕媽媽怪罪弄臟了衣服,不敢玩土,但是現在父母們認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者玩水,只要是孩子玩得愉快,弄臟了衣服也不要緊。醫生們也主張,比起過分地干凈、一味地講究衛生,適當地臟一點,不但對情緒有好處,而且對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也有好處。這樣有利於他們與細菌和病毒作斗爭,有利於預防各種疾病。
母乳喂養和用布制尿布
在吃的問題上,漢城的媽媽們親自當模特登場做廣告,強烈呼籲“為了孩子要堅持母乳喂養”。喂母乳已經成為非常自然和光榮的事情。有一些媽媽在地鐵里做喂母乳的表演,爸爸們也在一旁加油鼓勁。
原先父母們都愛用一次性的尿布,但是現在,為了孩子的健康,用布製作尿布的父母日益增多。給兩個孩子都使用布制尿布的33歲的李媽媽說:“雖然用布制尿布和喂母乳麻煩一點,但是,聽說這樣做對孩子有好處,我准備繼續做下去。”在她的周圍,有不少媽媽都和她一樣。
不給孩子吃葯
在漢城,有一家以不用葯而出名的小兒科。該科的高醫生強調說:“孩子們的疾病,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葯,過了一定的時間也會自然康復。”
開始的時候,有些父母要求快點使自己的孩子好起來,但是現在這些父母認為,“孩子疼過,才能產生在疼痛的時候戰勝疼痛的力量。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到了非要用葯的時候再吃葯也不遲。”他們非常贊同高醫生的做法,認為這樣可以用較少的葯物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防止由於葯物所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
還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不吃東西而苦惱,專家們認為,孩子所吃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只是追求量,而要關心一下質的問題。即使吃得少一點,也要讓孩子吃各種營養價值高的飲食,這樣才能存儲能量,在生病的時候可以和疾病作斗爭。
讓孩子緩慢成長
在漢城延世大學醫學院,小兒精神科的申教授寫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長》的書,主要內容是反對早期教育,因為他每天看到數十名由於過度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來就診,因而認識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張,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開始學習,先旁觀孩子所做的一切,發現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時候,在他後面輕輕地推一把,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獨立成長。
申教授說,拔苗助長一點好處也沒有,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慢慢地成長。
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如登山、攀岩等。韓國父母正流行以此來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
漢城教育專家金善意說:“以前,我們大多數父母不但不鼓勵孩子去冒險,而且一聽說孩子要去攀岩就會制止,主要是擔心孩子出事。但這樣做,對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極為不利,孩子還是在大風大浪里成長比較好。現在有許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因此更應該讓孩子參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險活動。”
國內外不同的教育方式
1玩耍
說了老半天,估計讀者也不需要我再詳述,就知道在讓孩子玩耍的方面,澳洲家庭和華人家庭的不同了。和做父母的華人朋友在一起,最常聽到的就是“別做這個!” “別碰那個!”“別去那兒!”“小心!”還伴著緊張的眼神。有一次在一家華人朋友家的後院玩,他們家兩歲多的男孩跑到院子里的水龍頭旁邊,水龍頭下有一小塑料桶,裡面接滿了水。媽媽馬上說,唉不要過去,危險!讓筆者當時覺得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在兩個大人的看護下,只到小孩膝蓋的一小桶水對小孩會有什麼危險可言。當然不光是危險,就是弄濕了,弄臟了,也是華人父母覺得萬萬不可以的事。所以很多華人父母剛把孩子送到當地幼兒園的時候,都覺得那裡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沙坑裡玩沙子實在不可理解。
筆者曾經有一次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夏天的下午路過鄰居家時,看到這個家的男主人正在拿著一個大海綿塊奮力洗車,車上全是大泡泡。而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旁邊是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金色的卷發,胖胖的肚皮,光著身子,也在拿著一塊小海綿,蘸著肥皂水,奮力在洗他的小自行車,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他小車子上的還多。兩人都非常認真,誰也顧不上誰。
不知道這兩種不同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哪個會更有勤勞的習慣和獨立的精神?
2嚎哭
小孩子哭恐怕很難避免。但是在公共場所嚎啕大哭,且持續時間很長的通常都是華人的孩子。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概率,但這個現象很多人,包括華人朋友都有同感。
無法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這裡面的原因也許有很多,不過,華人父母加上爺爺奶奶,一大家子一起慣孩子,這個現象可能是沒有人會有什麼異議的。
在超市裡,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麥克,請你把魚罐頭放回去。” “露西,我們今天不買巧克力餅干,把它放回原來的地方”。而麥克和露西通常是個四、五歲到十來歲的小傢伙。如果他們還拿著那些父母不要買的東西,父母就會一遍一遍的重復:請放回去,而且還特別強調這個“請”字。通常,小孩子就把東西放回去了。
說了這么多,並不是說華人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可取之處。華人一般都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抱負,一生要有成就(當然也有太強調所謂“成功”的問題),可是澳洲人通常對孩子的態度是“隨便,你想幹啥幹啥,只要不犯法。”在這種情況下,澳洲的孩子比較缺乏對人生方向的引導,結果常常耽誤了進取的時機,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曾有人說,澳大利亞人和華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偏頗,總體來說,澳洲人對孩子太松,華人父母管的又太緊,綜合一下就是最好了。你覺得呢?
猜你喜歡:
1.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2. 曾仕強教育孩子的方法
3. 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哪些
4. 父親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5. 韓國教育孩子的方法
❹ 外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在中國很多時候孩子都是被父母寵溺著,什麼都不用他們做,把孩子培養成不能獨立生活的孩子。那麼在外國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外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
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❺ 很多小學生前往澳大利亞留學,那麼澳洲小學生留學申請條件有哪些呢
澳大利亞優質一流的教育吸引了大量國內學生和家長。近年來,隨著澳洲留學政策的不斷放寬,越來越多的小學生也准備去澳洲留學。那麼澳洲小學生申請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在SSVF新政下,澳洲可以接受小學生出國留學,但申請人必須年滿6歲。一般來說,學生簽證期限最長為五年,但小學適齡學生簽證期限最長為兩年。
❻ 澳大利亞小孩的成長
由五歲起入讀幼兒園或預備班,其後是十二年的中、小學課程,大部分州的中學由第七年開始。從5歲到16歲,學校在小學、中學和高中孩子提供義務教育,澳大利亞的大多數孩子5歲開始上學,公立學校由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經費並且遍布澳大利亞各地,約72%的兒童在政府辦的公立學校上學,小學和中學都是免費的,中等教育從第七...年或第八年(各州不同)開始,直到第十二年,通常男女同校,設有多種綜合課程,開展多項活動,雖然公立學校不收學費,但可能仍然需要交一些額外的費用,例如:校服、課本或文具費。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午餐。 在澳大利亞不少人都認為,小孩不能太嬌氣,應當比大人少穿些衣服。冬天,澳大利亞幼兒園或小學的一些孩子雖衣著單薄、流著鼻涕,卻仍在戶外活動;雨天里,被淋得濕漉漉的孩子們在操場上踢球,而家長和老師卻撐著傘在場邊觀看助威的情景就更常見了。此種場景,用「狠心」二字來形容可能並不過分。但正是這種「狠心」培養了孩子們的堅強性格和自信,也鍛煉了他們的強壯體魄。 而澳大利亞人對孩子的「寬容」則在不同層面被賦予了多重含義。 「寬容」首先是人格的尊重。澳大利亞的老師如果在校園里迎面見到家長領著孩子走過來,一定會先注視孩子與他互致問候,而後再與家長寒暄。即使學生犯了錯,老師的提醒也會彬彬有禮,要求改正時還會委婉地加上個「請」字。學生改正了錯誤,老師還會贊許地道聲「謝謝」。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讓孩子們覺得,他在學校受到了尊重。至於對學生的體罰和打罵,這在澳大利亞是被嚴格禁止的,一旦發生,學生就有權把老師告上法庭。 「寬容」也體現在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上。老師對待孩子通常是用贊揚的話語,不會用大道理把犯錯的學生批得體無完膚。孩子每做一件好事,老師就會把一個代表著榮譽的貼紙貼在孩子胸前。有時,校長還會親自給孩子頒發「校長獎章」貼紙。每個星期都會有學生獲得獎狀,一個學期下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獲得這樣或那樣的獎勵。老師給出的評語里看不到「差」這個字眼,而多是用「有待學會」「還需練習」等婉轉用語提醒孩子及家長。 「寬容」還體現在鬆散的學習環境和寬松的學習氛圍里。澳大利亞小學一個班只有20名左右的學生。教室里有小書架、玩具、牆上貼著孩子們塗得花花綠綠的美術作品。老師在教室前面拉把椅子坐下,聊天似地給孩子們講課。孩子們分坐在幾個小圓桌旁,聚在一起寫寫畫畫。聽老師講課也是在地毯上或坐或倚,不強求遵循規范。教室同家裡差不多,學習跟玩差不多。但說到教學效果,大可不必擔心,有趣的知識和活潑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寓教於樂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孩子們形似亂,神不散。 澳大利亞小學沒有統一的課本。課堂上,老師自選主題組織學生討論,或是朗讀文學作品,但不強求學生都聽懂,其目的只在於調動學生去理解它。家庭作業用很短的時間便可完成,學習進度因人而異,學習好的孩子,老師會給難度大一點的作業,但會反復叮囑家長不要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校也沒有統一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