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大利亞的糧食產量能養活多少人左右
問題是澳洲的勞動力成本比較高,加上遠洋運輸的價格,糧食產品價格可能比國內產品的有不小的增幅,所以是否值得進口澳洲糧食,進口多少,還是要看中國市場的需求程度以及世界糧食價格的走勢情況來定
㈡ 4.為什麼商品穀物農業多分布在美洲,澳大利亞亞洲和西歐為什麼商品穀物農業不發達
1。穀物成長的氣候,美洲和亞洲的氣候適合穀物的成長;而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復雜和西歐的大部分氣 候是溫帶海洋性,不適合農作物成長。
2。農業人口,亞洲農業人口總多,生產率低下,人均耕地少,需要糧食量大;而美洲,澳大利亞地大人少,出口量大。
3。機械化水平,亞洲機械化程度低,發達國家機械化程度高。
總的來說,亞洲商品穀物農業不發達主要由於人口多,糧食需求大,機械化程度低,生產率低;西歐商品穀物農業不發達主要由於氣候和土壤。
㈢ 世界糧食問題 澳大利亞相關資料如題 謝謝了
就公開資料進行分析,目前世界糧食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世界及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上漲幅度明顯,資料顯示從2006年9月份開始全球糧食價格到了28年以來的最高點。用2008年3月份數據與2005年數據相比,玉米價格的漲幅為134%;大米價格漲幅為96.6%;小麥為191.2%;大豆為112.6%......總之在這一時間段內,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都有大幅度的上漲,而且上漲勢頭不減! 2.世界范圍的糧食庫存減少 據權威專家分析,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美國的小麥庫存在2008年底將跌至60年以來最低水平,將從3.12億蒲式耳降至2.8億蒲式耳。英國《衛報》年初報道,目前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只有57天,和1962年的歷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 3.糧食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降低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氣候顯得更加變化無常,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自2003年以來,全球主要產糧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烏克蘭等國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糧食產量急劇下降。此外持續的旱災還波及了歐盟、美國、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國、南部非洲等其它世界糧倉。加上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世界的糧食產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雖然因科技的發展與應用,糧食單產的潛力被不斷挖掘,目前資料顯示的數據說明世界糧食總產量仍然處於不斷提高的階段,但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已經無法跟上糧食消耗速度的增加了。 4.糧食消耗快速增長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慧麗對全球糧食低儲備和高消耗的碰撞作了詳細分析。她在分析中指出,整個冷戰期間,全球大規模糧食危機僅發生一次,而冷戰後卻已發生5次。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的糧食產量是一直處於增加狀態,且其增加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加速度,但是糧荒仍然不可避免。究其原因,人均糧食消耗的瘋狂增長是罪魁禍首。據權威資料統計,在過去的45年裡,世界糧食消耗從每天230萬噸增加至每天560萬噸,增幅達149%。造成人均糧食消耗劇烈增長的最大元兇是生物燃料的開發與使用。 以上四點是目前全球糧食問題的具體表象,四點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關聯的。下面逐項進行簡單分析: 1.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成因 我們都知道,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著商品的價格。當市場供求關系相對平衡時,商品價格也相對穩定。供求關系失衡的時候,商品價格便會產生波動。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供小於求,價格上漲。目前全球糧食產量雖然仍處於不斷增長趨勢,但糧食消耗的增長遠遠大於糧食增長,從而產生了嚴重的供求失衡,導致糧食價格急劇上漲。這是本輪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導致供求失衡的根源並不是糧食產量的的減少,而是糧食消耗的大幅度增加。這種糧食消耗的增加也不是來源於糧食作為食品消耗的增加,而是糧食作為新能源原料而消耗的增加。這是近幾年因能源緊張,美國及歐洲諸國把大量糧食轉化為燃料造成的。 除了大量糧食轉化為燃料造成糧食供求失衡外,糧食生產成本的增加、通貨膨脹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等對糧食價格都有一定影響,但來自這些方面的原因對本輪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2.世界范圍糧食庫存減少的成因 造成世界范圍糧食庫存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速度放慢;二是糧食消耗速度的加快。盡管目前世界糧食生產的增長速度放慢了,但其增長比率仍然高於人口增長的比率。如果單從糧食作為食品的角度考慮,即使是現在的糧食生產增長比率也不至於造成糧食的短缺,糧食庫存減少的根源仍然是糧食向燃料的轉化消耗。 3.糧食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降低的成因 造成世界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於環境的惡化致使自然災害明顯增加,對糧食生產造成惡劣影響;全球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與退化;糧食種植成本的增加對糧食生產者積極性的影響等都是造成世界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降低的原因。 4.糧食消耗快速增長的成因 造成糧食消耗快速增長的原因也來自於幾個方面,一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產生食品結構多樣化的要求,使部分糧食向飼料等非直接食用領域轉化;二是由於近幾年能源的緊張,大量的糧食轉化為燃料。
㈣ 糧食短缺的自然因素是怎麼樣的
全球變暖引起的淡水資源短缺、表土流失和溫度升高(及其他影響),使全球糧食供應增長越來越難以趕上需求增長。其中,水資源普遍短缺是最直接的威脅。灌溉是最大的挑戰,佔用了全球淡水用量的70%。在許多國家,數以百萬計的灌溉水井抽取地下水的速度超過了降雨對地下水的補充速度。結果造成佔有世界一半人口的國家地下水位不斷下降,這些國家中包括中國、印度和美國3個糧食生產大國。
通常,蓄水層是可以補充的,但是一些最重要的蓄水層——「化石」蓄水層,卻是不可補充的。之所以稱為「化石」蓄水層,是因為它們存儲遠古的水,並且不能被補充。美國大平原地下巨大的奧加拉拉蓄水層、沙特蓄水層和中國華北平原地下的深蓄水層都屬於「化石」蓄水層,它們的枯竭就意味著無水可抽。在乾旱地區,地下水枯竭也預示農業將完全終結。
華北平原的小麥產量佔中國全國1/2以上,玉米產量佔全國1/3,那裡的地下水位下降迅速。過度抽取地下水已經耗盡了該地區淺蓄水層的大部分水,迫使打井者瞄準深蓄水層,而深蓄水層是不可補充的。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預測,如果水供需不能快速恢復平衡,「將對子孫後代造成災難性後果」。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和灌溉水井的乾涸,自1997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23億噸以來,中國的小麥產量已經下降了8%。同期中國水稻產量下降4%。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可能很快就需要進口大量糧食。
印度水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令人擔憂。糧食消費和生存需要之間的餘地更加狹小。數百萬口灌溉水井幾乎使印度每個邦的地下水位全部下降。弗雷德·皮爾斯在《新科學家》雜志中報道:
印度一半的傳統手打井和數百萬口淺層管井已經乾涸,大量以此為生的人因此自殺。在印度的許多邦,大面積斷電正在成為家常便飯,因為那裡超過半數電量都要用於從1千米之下抽取地下水。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指出,15%的印度糧食是靠抽取地下水生產的。換句話說,1.75億印度人所需糧食的生產用水來自灌溉水井,而這些水井會很快乾涸。持續水資源供應短缺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糧食短缺和社會沖突。
第二個令人煩惱的趨勢——表土流失的范圍也很驚人。大約世界1/3的耕地,表土侵蝕速度快於新土形成速度。這層植物必需的、薄薄的營養物質,是文明的基礎,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但通常只有15厘米厚。風蝕和水蝕引起的表土層流失曾經毀滅過多個早期文明。
2002年,一個聯合國小組評估了賴索托的糧食形勢(賴索托是一個小小的內陸國家,四周被南非環抱,人口200萬)。這個小組得出的結論非常明確:「賴索托的農業瀕臨崩潰,作物生產不斷萎縮。如果不採取措施扭轉土壤侵蝕、土壤退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趨勢,賴索託大片土地將無法進行作物生產。」
海地地處西半球,是第一批公認的失敗國家之一。40年前,海地糧食基本自給自足,但從那以後,海地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森林和大部分表土,一半以上的糧食要依賴進口。
地球表面溫度不斷上升是糧食安全的第三個環境威脅,可能也是最普遍的威脅,能夠影響世界各地的作物產量。世界許多國家都是在最適宜或接近最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種植作物,哪怕生長季節的溫度細微上升,都可能導致作物收成減少。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的一項研究已經證實了作物生態學家的經驗法則:溫度相對於正常氣溫每上升1℃,小麥、水稻和玉米產量就會下降10%。
過去應對糧食需求不斷增長的措施是,採用各種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產量。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化肥、灌溉、高產小麥及水稻品種的應用革新創造的「綠色革命」,就是最著名的案例。但這一次,許多最有效的農業技術早已投入使用,土地長期生產率的提高速度正在緩慢降低。1950~1990年期間,世界糧食畝產量年增長率達到2%以上,超過人口增長率。但是從那以後,糧食單產年增長率降到了1%多一點。一些國家的糧食單產——包括日本和中國的水稻單產,似乎已經接近了可能的極限。
一些評論者把基因工程當成了救命稻草,認為轉基因作物可引領人類走出困境。遺憾的是,沒有任何轉基因作物可以使單產有令人驚喜的提高,能夠與「綠色革命」期間小麥和水稻單產翻一番的情況一較高下。以後似乎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根本原因在於,常規作物育種技術已經開發了作物單產的大部分提升潛力。
知識點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稱基因拼接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生物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將外源基因通過體外重組後導入受體細胞內,使這個基因能在受體細胞內復制、轉錄、翻譯表達的操作。
它用人為的方法將所需要的某一供體生物的遺傳物質——DNA大分子提取出來,在離體條件下用適當的工具酶進行切割後,把它與作為載體的DNA分子連接起來,然後與載體一起導入某一更易生長、繁殖的受體細胞中,以讓外源物質在其中「安家落戶」,進行正常的復制和表達,從而獲得新物種。它克服了遠緣雜交的不親和障礙。目前,已經有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等植物和轉基因牛、豬、魚等動物出現。
㈤ 澳大利亞小麥種植
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
優點:
1 種植業與畜牧業可以互補,種植業提供飼料給畜牧業 畜牧業提供有機肥料給種植業
2 適應力強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小麥還是多養羊
3 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時間 因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忙季是不一樣的
㈥ 糧食收購危機的成因和影響
專家們大多都認為,盡管糧食危機總是以戲劇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然而它絕非短期因素作用的後果。此次全球糧食危機也不例外。全球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何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分析,造成全球糧價激漲有以下五大因素。 1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全球糧食 減產。近來,百年一遇的乾旱沉重打擊了澳大利亞糧食產區;惡劣的氣候也使歐洲的主要小麥產地遭受了災難性的損失。與此同時,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主要產糧區都遭受了災難性損失。 2飲食習慣變化。人們對植物油和動物性蛋白食品的消費急速增長,飼料糧的消耗增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數據,2006年,世界穀物消費總量增長到20.43億噸。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05年到2006年增長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左右。 3大量生產燃料乙醇消耗大批糧食資源。2007年,美國用於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相當於該國玉米總產量的27%。按照美國的《新能源法案》,美國將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將達到360億加侖。生物柴油迅猛發展則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資源。歐盟是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區。歐盟生物柴油的消費量2005年為303萬噸,2006年為544萬噸,2007年為690萬噸,2008年預計將達到1154萬噸。這自然會導致人車爭糧。經常批評IMF的非政府組織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說,富國在這次糧食危機中要承擔大部分責任,因為它們中止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此外,他們還鼓勵發展生物燃料生產,而據IMF稱,對農作物需求的增長幾乎有一半是用於生產這種燃料。 4美元貶值促發的全球性 通貨膨脹也難辭其咎。同時由於石油價格猛漲,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化肥等農業生產物資也不斷漲價。所有這些都使得糧食的生產和儲運成本升高,拉高了糧價。同時貧困人口和國家的經濟狀況並無太大改善,因此糧食危機大大加劇。 5全球糧食儲備量猛降。2006年,全球糧食總儲備量下降到3.75億噸,比上年下降16.2%;糧食期末庫存只佔當年總產量的17.1%,占當年總消費量的16.5%,低於FAO確定的世界糧食安全線。 危機國已達33個 隨後,彷彿蝴蝶效應一般,騷動在西部非洲爆發了。茅利塔尼亞隨後發生示威抗議糧食漲價。2月27日,喀麥隆首都雅溫德發生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資漲價。 與此同時,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首先發生了抗議食品和汽油漲價的示威活動。2月28日,示威演變為騷亂,發生了大規模打砸搶事件。當地的反對派力量和21個工會堅持要求政府降低消費稅和附加稅。3月中旬,該國再度發生示威活動,要求控制物價。4月爆發了全國大罷工和示威活動。 接下來是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埃及。很快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糧食騷動也相繼爆發:菲律賓、印尼、海地、秘魯、墨西哥、孟加拉國……截至目前,已經有13個國家發生了糧食騷動。這些騷動在一些國家演變為暴力事件,甚至造成人員死亡。 世界銀行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有33個國家正面臨因食品短缺而發生動盪的危險全球庫存吃緊 全球糧價瘋漲,但庫存卻在走低。「以前,為了確保糧食安全,許多國家都儲備了大量大米,這減少了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但由於維持儲備耗資巨大,近十年來,全球大米儲備在持續下降。」聯合國糧食及農 業組織2月份發出警告,36個國家今年將面臨食物短缺,全球大米庫存也降至7210萬噸,為1984年以來的最低點。庫存吃緊的消息使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更加重視本國的糧食安全。 禁止囤米牟利 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菲律賓在米價飆升中首當其沖。菲律賓每年消費大米1200萬噸,其中10%需要進口。2007年,菲律賓進口大米187萬噸。4月8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宣布,將對國內囤積大米以牟取暴利的商人予以打擊,任何人只要偷竊他人大米都將被認定為有罪,並被送進監獄。為響應政府「節約糧食」的號召,現在的菲律賓快餐店在為顧客提供主食時,將原來的一碗米飯改成了半碗。為提高國內供應,菲律賓先後兩次宣布了大米進口招標計劃,數量分別為100萬噸和50萬噸,這給全球大米供應帶來了更多壓力。 大幅控制出口 與此同時,各大米生產國也開始控制出口。柬埔寨和埃及在3月27日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3月28日,越南政府表示,今年大米的出口量將減少22%。越南的農業協會也敦促本國稻農在今年4至6月間不再簽訂大米出口合同。今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將減少到400萬噸,以確保國內供應。 同在3月28日,印度也公布將出口大米的最低價格大幅調高近五成,由每噸650美元增至每噸1000美元。 動用政府儲備 泰國商業部於4月2日宣布拿出65萬噸政府儲備米投入國內市場以平抑急升的米價。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但急劇攀升的全球物價使得泰國米價不斷上漲。人們擔心,如果稻農想出口大米換取現金,市場就會發生短缺。同日,世界第三大大米生產國印度尼亞西宣布,將聯合中國、印度、越南和埃及一起控制大米出口。今年印尼的大米產量會超出國內需求量大約200萬噸,但無法滿足出口需求。
㈦ 說明2020年澳大利亞糧食供應不足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澳大利亞,也是存在生產過剩的危機。
2020年澳洲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不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
㈧ 世界多國面臨糧食危機,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不利氣候因素造成主要糧食生產國減產,出口量大幅下降。作為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的澳大利亞連續數年遭受乾旱氣候,小麥出口銳減,僅2007年的出口量就減少400萬噸。同年,烏克蘭小麥出口也減少300萬噸。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嚴重扭曲了貿易,為壓低了國際農產品價格,致使發展中國家的中小糧食生產者和農民不得不放棄農業生產,轉而生產其他經濟作物,致使許多中小發展中國家的糧食自給能力嚴重不足,大量依賴進口來維持國內糧食供應。
自由貿易比較優勢理論的傳播也鈍化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農業生產的願望,天真的認為世界糧食供應永遠是充足的,可以完全依賴便宜的進口來替代國內生產,這也是許多國家對危機的爆發和持續准備不足的潛在原因。
(8)澳大利亞糧食單產怎麼這么低擴展閱讀
糧食危機是全球66億人口共同面臨的種種重負發出的一個警告。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1億,而且新增人口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為了應對糧食危機,需要從解決貧困問題著手。富國需要採取措施,落實它們在2002年做出的將0.7%的國民收入用於國際援助的承諾。
到2008年底為止,22個做出承諾的國家用於發展援助的資金只佔其國民收入的0.45%,而美國只有0.16%。敦促富國落實國際援助迫在眉睫。
㈨ 非洲為什麼糧食產量低
非洲是一個缺糧的大陸。非洲人口佔世界1/10以上,但糧食產量尚不足世界總產量的1/20,人均佔有糧食300多斤,不到世界平均數的1/2。約有4/5的國家和地區糧食不能自給,上億人營養不良,幾千萬人在忍飢挨餓。
雖然許多國家獨立後採取了一些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但糧食增長緩慢,缺糧問題依然嚴重。然而,非洲生產糧食的條件卻比較好,大部分國家過去糧食自給有餘,如埃及、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和衣索比亞等都曾是糧食出口國。前後反差為什麼會這么大呢?非洲的糧食問題為什麼仍未解決呢?
長期的殖民統治是造成非洲嚴重缺糧的最根本原因,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是非洲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糧食供不應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陸之一,比糧食增長速度還快,如上世紀70年代人口增加1/5以上,而糧食產量只增加了1/10,人均糧食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其次是非洲政局動盪不穩,風雲多變,戰爭、內亂時有發生。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初至1980年,有36個國家發生了60次政變和100多次未遂政變,以及20多場各種武裝沖突,許多國家社會動盪不安,罷工罷課等時有發生。戰爭、動亂導致農田荒蕪,糧食減產,難民增加,連累鄰國糧食供應也困難。
再次是非洲生產方式落後,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非洲是世界上糧食單產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糧食生產都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生產技術落後,生產方式原始,一旦有什麼天災人禍,糧食就會減產甚至絕產。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每次旱、蟲、鼠災,都造成糧食歉收,大批人畜死亡。
第四是對糧食生產重視不夠。有些國家盡管也提出口號,盡快實現「糧食自給」,但並未付諸實際行動,也沒有採取有力措施,把發展重點仍放在某些農礦產品上。有些國家雖採取了一定措施,但由於新老殖民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阻撓,也沒能很好實施。還有的國家制定的發展政策有損農民利益,農民積極性不高,糧食生產發展緩慢。
另外,因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類和奶類少,增加了糧食消費量。加上經濟落後,無力購買更多糧食,使糧食供應更加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