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鍾表業怎麼樣了

澳大利亞鍾表業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2022-11-18 06:34:51

『壹』 鍾表之國是那個國家

鍾錶王國——瑞士
提起瑞士,人們很快會聯想到歐米茄、勞力士等馳名世界的名貴鍾表,事實上,很多人也正是通過瑞士鍾表才了解瑞士這個國家的。
瑞士的鍾表工業是從家庭手工業開始的,鍾表製造技術世代相傳,這使得瑞士的鍾表工業能夠得到保持和發展。
1618—1648年,歐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三十年的戰爭爆發了,在這個戰爭過程中,瑞士人逐步發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立政策。
鍾表業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絕好時機,那時日內瓦鍾表已經非常有名氣了,現在德意志的鍾表製造業衰落了,這就為瑞士鍾表開始獨步世界提供了可能。在這個
時期,瑞士鍾表業得到政府的扶持和鼓勵,鍾表業成為僅次於紡織業的第二大工業。在這段時期中,瑞士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已有相當高程度的發展,鍾表業在當
時歐洲乃至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十九世紀開始,瑞士開始了工業化進程,鍾表製造業由此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年代。工業革命以來,十八世紀擒縱輪的發明和第一隻手腕錶(過去是懷表)的出現,預示著鍾表工業技術的重大改革。在1804年瑞士日內瓦建立了第一個鍾表廠,
從家庭工業到機器製造,這是鍾表工業的一個重大發展,它使鍾表的誤差從每天1小時減少到每天幾分鍾,並且使鍾表業逐漸走向大眾化。十九世紀中期以前,鍾表業存在著一種趨勢,即鍾表提高精度,改進質量,日益成為一種奢侈品工業。機器製表出現後,瑞士鍾表市上出現了一種稱為羅斯考夫表的質量不錯而價格低廉的新表。
羅斯考夫是拉紹德封的一個鍾表廠廠主。他發現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必須製成一種大眾化的手錶。他一直致力於生產一種「工人表」,並在十九世紀中期取得成功。鍾表業逐步壯大,1800—1850年日內瓦鍾表生產增加了10萬只。在汝拉山區和納沙泰爾,鍾表製造業者從1817年4870人增加到1846年的10000人,每年出口50萬只鍾表,
並且納沙泰爾州正成為另一個重要的鍾表業中心。到1866年,納沙泰爾州約有14000人從事鍾表業生產,而日內瓦只有3000人,鍾表業的產品多數用於出口。隨著出口
的不斷發展,1901年瑞士在全世界銷售了730萬塊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中立國瑞士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相反,鍾表業的業主在戰爭中獲利甚豐。許多鍾表製造商在戰爭期間得到國內外的許多軍事訂貨,因而生意興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沒給瑞士鍾表業帶來什麼危害,二戰結束以後,
瑞士手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銷售市場。瑞士鍾表逐步取得世界市場壟斷。從五十年代開始,瑞士出口手錶連續十幾年居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
瑞士鍾表業的空前發展與瑞士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是分不開的。早在中世紀,當瑞士鍾表以其精湛的技藝而獨步世界時,瑞士人便深深地體會到了
先進技術和工藝的重要性。為了加強競爭能力,改進鍾表技術,瑞士鍾表企業十分重視科研與工人的技術訓練。全國約有十所專門培養鍾表工人的技術學校,每個鍾表工廠都有自己的培訓計劃。納沙泰爾大學物理學院專門培養高級鍾表技術人才,畢業後可以得到鍾表工程師的稱號。瑞士鍾表企業聯合辦了兩個科研實驗機構,一個是「瑞士鍾表國際中心」,一個是「瑞士鍾表實驗所」。此外還有一個國際鍾表「科技情報資料研究中心」。政府為此每年都撥出大量的資金作為研究費用,所研究的課題也是極為廣泛,從原材料到機芯、零件以及保護機油等。研究成果不斷用於生產,如勞力士廠設計出氦氣排放活門,取得手錶防水專利;雪鐵納廠在機芯周圍安裝一個彈性減震環解決防震等。瑞士把鍾表研究機構視為禁區,不允許外國人在這些機構里從事研究。同時為了研究及採用國外先進鍾表技術,瑞士在全世界設有鍾表技術情報中心和通訊站。瑞士政府和企業在技術上的苦心追求是有巨大的成績的。1924年,瑞士制出了電子表模型,戰後瑞士又首創日歷表和雙日歷表。1953年,瑞士的一位工程師發明第一隻音叉手錶,這種手錶每秒擺動數百次,因而精確度進一步提高,這是電子技術和精密機械加工結合的初步嘗試。1959年,瑞士埃勃什公司發明了第一隻擺輪游絲式電子表,這標志著第一代電子表的問世,也標志著世界鍾表技術進入了新的研究領域。
技術的不斷革新也必然帶來市場的開拓,到本世紀六十年代,瑞士鍾表業進入鼎盛時期,擁有1000多家鍾表企業,十幾萬鍾表工人,年產各類鍾表1億只左右,產值40多億瑞士法郎,行銷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市場的佔有率也多在50—80%之間,個別年份竟高達90%,七十年代前期也保持著40%以上。鍾表業的成就給瑞士帶來了極大的榮譽,也是瑞士工人最值得引以為豪的成就。

『貳』 愈煉愈強的原因是什麼

該經歷的必須要經歷

本計為經驗之計。什麼是經驗?經歷考驗之謂也。過去的人經歷了多少成功和失敗,幸福和失戀,光榮和恥辱,能寫的總想寫出來給後人看,能講的總想講給後人聽。諸葛亮寫告子書,陸游說:家祭勿忘告乃翁,曾國藩家書,都是這一類。還有很多的小說家,真是想提醒後人別再犯前人的傻。就像那個白發魔女,一旦認為天下的男人都靠不住,就讓自己的女徒弟恨一切男人,恨每個男人。

我也有自己的經驗,所以也是如此這般地對自己的兒子雷霆喋喋不休。「但是,該經歷的還是必須要經歷。」雷霆這樣對我說。我一下子有些震驚。繼而一想,真有道理。生存需要學點絕活兒我經常發呆,心想那些動物的小腦袋,居然能玩出那麼些絕活兒,讓人類也望塵莫及。這些絕活兒,要麼是為了捕食充飢,要麼是為了逃避被捕食充飢。一句話,是為了生存。

你看,一頭海獅用兩個前爪握住一個蚌,狠命往海邊的岩石上砸,破殼而食鮮貝。埃及鷲,用嘴銜住石塊,往一個鴕鳥蛋上敲去,破殼而飲鮮蛋汁。這使我想起了烏鴉喝水的童話故事。而埃及鷲使用石頭做工具,卻是真實的,被偷拍到的紀錄片可以作證。一條蛇找到了一隻比它的頭大10倍的鴕鳥蛋,它居然能玩命張大嘴巴把蛋吞下去。通過鏡頭,你能看到那個蛋在它的體內擠動,把蛋殼壓碎了,再將碎蛋殼壓扁了吐出來。

動物世界為了覓食或為了逃跑,它們能玩出的絕活兒,真是讓人不可思議。果螟幼蟲遇敵時,能彈跳到空中,遠遠勝過馬戲團跳蹦蹦床的明星。有一種蜘蛛靠血液的液壓,可以彈跳到自己身高的25倍。撐竿跳高世界冠軍又能跳到自己身高的幾倍呢?一隻射水魚,把水拿來當槍使。它在水面向飛落在水草上的昆蟲射水,像子彈一樣把昆蟲打落下來,然後一口吞掉。蝙蝠則像瞎子捕鳥,在漆黑的夜晚,它能在空中追逐獵物,准確無誤地口到擒來,那是因為它使用了聲波回收放大的原理。人間的雷達,就是模仿蝙蝠而發明的。

在沼澤或小河的水邊,烈日當空,黑鸛非常滑稽地突然張開雙翅,在水面上搭了一個涼棚,活像芭蕾舞演員那優美的動作。原來,它知道了魚兒向陰影游來,它便美餐一頓。

魚兒在海中覓食蠕動的蟲子,魚兒迅猛地出擊。結果,「蟲子」兩邊竟是一張大嘴閃電般合攏。原來那「蟲子」竟是一種叫鱷龜的海底爬行動物的舌頭。這個鏡頭令我瞠目結舌。鱷龜玩舌頭裝蟲子,這絕活兒是從哪兒學來的呢?它那小小的腦髓怎麼夠用呢?趙忠祥和鞠萍在一起主持《人與自然》欄目。那一天是講小黑猩猩如何向爸爸媽媽學本領。鞠萍說,不能說那些只是本能,本能也是要教要學的。如果把嬰兒總是放在搖籃里,他就什麼也不會。趙忠祥說,任何幼小的生命,都需要成熟的典型和榜樣來示範,不然它就永遠也學不會。

近些年來,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片深受成人和兒童的歡迎。獲得去年奧斯卡獎的《獅子王》里,便有一組鏡頭,獅王教小獅子偷襲大臣烏鴉,不動聲色,出其不意將烏鴉獵獲。1996年獲奧斯卡獎的《小豬貝貝》,那隻失去母親的小豬,在狗媽媽的教導下,發掘自己和善的天性,居然成了一頭超過牧羊犬的牧羊豬,在牧羊大賽中奪得頭獎。豬貝貝那種可愛的學習天性,感動得美國小孩們不肯再吃豬肉。

我們人間,似乎也有同樣的情景。我小時候,便總是聽長輩們教導孩子道:男孩必須學幾樣手藝:木匠、鐵匠、泥水匠,不然就娶不到媳婦;女孩必須學會做飯菜,做針線活,不然就找不到婆家。江南女孩的刺綉便是天下第一,所以在民間故事裡,總有財主想霸佔她們。

學點絕活兒,動物僅僅是為了生存。學點絕活兒,人也是為了生存得更好,生存得更有價值,因而自我感覺也更好些。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人慾自強,必須經風雨,見世面,見多識廣,身經百戰,歷經磨煉,積累起豐富的經驗,然後才能渾身是計,老謀深算,運用自如。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的神火中煎熬煉成的。

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其實真經已經取到,佛祖問觀音,他們經歷了多少磨難,觀音掐指一算,才八十難,火候還差一點,於是當即作法,再添一難,讓唐僧等人的經書都掉入大海,讓他們去救書,去曬書,去珍惜書。

各朝各代的開國元首,大都經歷過艱苦卓絕的磨煉。有的多年流亡,如晉文公重耳,如蘇聯的列寧。有的多次死裡逃生,轉危為安,如劉邦赴鴻門宴,劉備馬躍檀溪。有的數度蒙難,如周文王姬昌,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

現代世界少兒電視節目和儒勒·凡爾納的科幻探險小說,都是鼓勵少年們要有勇氣去闖盪世界,為了尋找美好的事物,不辭爬山涉水,降妖除魔,多次遇險。武俠小說也是這樣,徒弟學功後,必須闖盪江湖,增長見識才幹。

逆境催殘人才,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所以要改造社會,減少逆境。但在很多時候,逆境確實降臨到了你頭上,社會還沒達到那麼美好的程度,你面對逆境,只有與之拼搏,不能被逆境壓垮。多數人被逆境壓垮了,少數沒被壓垮的人,成了「金剛不壞」之身,然後對改造社會發生了重大影響。

因此,高明的領導者,在選拔人才時,都要考察人的經歷。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日本豐田公司的管理者,例如廠長,都是經歷過幾個不同車間的工作。中國政府實行掛職下放,就是為了增加被栽培者的經歷。現在的求職者,都要手執一張簡歷表,盡可能把自己的經歷吹得豐富一些,才容易被老闆看中。游學,行萬里路孔子帶學生游學,周遊列國,學生皆得到很大鍛煉。先秦學者游學成風。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是魯國境內的高山,登上去就覺得魯國不大了;泰山是全國的高山,登上去就覺得中國不大了。因為高瞻遠矚,眼界開闊了。同樣,游學所到之地越來越多,便會產生全國意識,便會產生全人類意識,抱負會增大,胸懷會更寬。用計時的眼光就不會狹隘,不會短淺。

宋朝著名教育家胡瑗主張學生游學:「學者只守一鄉,則滯於一曲,隘吝卑陋。必游西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於學者矣。」他本人也常帶學生遠行游學。

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曹靖華《採得百花釀蜜後》:「古人說:『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兵器)。』最好有『讀萬卷書』的書本知識和『行萬里路』的生活知識。」

古代大詩人、大畫家、大音樂家、大醫葯學家、大武俠,無不是行萬里路的旅行家。

毛澤東:「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恩格斯:「那時(文藝復興時期),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的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自然辯證法》)酈道元游遍千山萬水而著《水經》;徐霞客爬山涉水而作《游記》;李時珍翻山越嶺乃作《本草》;俞伯牙四齣操琴方遇知音;李白飄移四海,妙句橫生。

吳道子踏遍嘉陵江始作《三百里旖旎風光圖》。鄭和航海首開中國遠洋外交。

達爾文遠航探險而作《物種起源》。法拉弟游遍歐洲。洪保德在世界各地旅遊五年。羅蒙諾索夫不僅是化學家,而且是航海家。雨果童年即隨父去過義大利、西班牙,後來又在國外流亡十九年。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過了三十一年的流亡生活。安徒生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旅行中度過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參加流浪劇團走遍全國。印度詩人泰戈爾十一歲便隨父到喜馬拉雅山。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在外省過了十三年的流浪生活,走遍大半個法國。德國詩人海涅獨自一個旅行到過哈爾茨山。科學幻想之父儒勒·凡爾納的所有名著,說的全是在經歷冒險中得到的知識,開眼界,煉膽識,長智慧的故事。正大綜藝導游全球。

電子游戲機鼓勵冒險闖關,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美國影片《鴿子號》,17歲的男學生隻身環游地球。當代很多青年,也開始騎車環游地球,或長途旅行采訪。陸游有詩:「行通天涯千萬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過去不讓說人上人,但是李連傑、成龍、邁克爾·喬丹、王軍霞、鄧亞萍,你能說他們不是在一般人之上嗎?可是他們付出了多少血汗呢?我遇到過許多世界冠軍,在他們尚未成名時,老師、父母都說這孩子太貪玩,不務正業。可在他們成名後,記者來采訪,老師父母都說他為了祖國刻苦練習。當采訪他自己時,他卻說我喜歡,樂在其中。例如球王貝利,他對著記者的話筒,說來說去,就是那兩句話:我喜歡踢球,踢球挺好玩。

要想學到真傳,首先砍柴挑水掃地三年。排球女將,練習瘋狂。史泰隆演拳擊,差點也掉層皮。成龍的成功,摔跌多少回?冠軍台上鮮花美,中間多少血和淚。你如果看過成龍演的《少林木人巷》,一定會感嘆,什麼叫作練功夫。而這些人不過是苦練功夫的幸運兒,還有千千萬萬個不幸運的人,但也會練出毅力和恆心,從而使他們在別的領域受益於這些鍛煉。不知你們注意到沒有,在近年來下海的新富人中,有很多曾經是軍人。在同樣聰明的人中,受過艱苦訓練的軍人或許比沒受過的人更多出一些膽略和承受能力。

影片《偉人愛迪生》,描述了愛迪生發明電燈時的甘苦。他和助手們一樣一樣地試驗燈芯,100種,1000種,當燈泡沒有熄滅時,他就干坐著,等著,看看它什麼時候熄掉。42小時,他沒有合眼,他高興。成功了,接著便是煤油燈商人的阻擾。那時煤油燈商可是大老闆,影響力那麼大。愛迪生的承受力,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叫我怎能不感傷。

海克里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英雄。1997年,迪斯尼公司將其拍成了動畫大片,在97票房榜上名列前茅。海克里斯是大神宙斯的兒子,一生下來就力大無窮。地府大神凱帝斯是宙斯的弟弟,他一直想篡奪宙斯的王位。他知道海克里斯是他的唯一剋星,所以派人先把海克里斯偷出來,用葯水把他變成凡人,幸虧葯水沒喝乾凈,雖成了凡人卻保住了神力。宙斯告訴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個英雄,才能重新變成神。他按照宙斯的指引,去找一個專門訓練英雄的教練——半人半羊的菲洛斯。菲洛斯的訓練非常嚴格,終於使海克里斯戰猛獸,殺巨龍,為民除害,被譽為英雄。海克里斯也自認為已經成了英雄。但是他還沒有變成神。最後,直到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自己心愛的女人蜜兒時,他的生命線剪不斷了。十年磨一劍,且試霜刃寒體育界奪標名星,音樂、舞蹈名星,能工巧匠,雜技大師,都是經過數年如一日的艱苦訓練才練出來的。

古代紀昌學箭,拜在大師飛衛門下。飛衛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有這耐心嗎?」紀昌表了決心。飛衛說:好,你先回去練習不眨眼睛,什麼時候練好了,再來找我。紀昌回去練了兩年。兩年之後,他又去找飛衛,飛衛說:「你再回去練把微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東西看得非常清楚,練好了再來找我。」紀昌回去用一根牛尾毛拴了一隻小虱蟲,掛在窗戶上,整天對著它瞧,三年過去了,那個小虱蟲在紀昌眼裡就像車輪那麼大了。他引箭射去,正中虱蟲的中心,而牛尾毛還沒斷。

師傅指點一句,夠你苦練幾年。如不刻苦訓練,有嚴師也沒有用。

古代有一個賣油翁,他將一枚銅錢放在空油瓶的口上,然後拿起油勺,對准那銅錢上的小眼孔將油注入瓶內。那油像一條線,不偏不歪,穿孔而入,一點也沒有沾到銅錢上,人人無不叫絕。他本人卻說,這沒有什麼,只是熟能生巧而已。

一些大書法家,數十年練字,用來磨墨的水用了數十大缸。少林寺練拳的和尚,把地板踩出了大坑,沒有數十年功力,難稱大師。橋牌、圍棋、象棋高手除了靈氣、悟性之外,也要千錘百煉,才能爐火純青。

唐代賈島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三國時曹操《六代論》:「墉(城)基不可倉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太平廣記》記載南北朝時山陰永欣寺和尚智承,為練書法,練禿筆頭十瓮,埋後稱為「退筆冢」。

清代鄭板橋:「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又,吟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陸游:「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工夫。」

唐代劉禹錫:「千海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清代李方膺吟墨松圖:「一年一年復一年,根盤節錯鎖疏煙。不知天意留何用,虎撲龍鱗志更堅。」

清代袁枚:「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從前曾有一個皇帝,特別酷愛繪有公雞的藝術精品。這天,他要求一名宮廷藝術家用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為他畫一幅公雞圖。藝術家自知才力不夠,又不能不答應,只得應承下來。

一年過去了,就是不見這位藝術家把公雞圖送來,皇帝實在等不及了,便帶著侍從闖進了藝術家的畫室。使他感到吃驚的是:畫室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張白紙。皇帝發怒了:「難道這就是你一年的成績!」藝術家沒有回答,只是取出毛筆,飽蘸濃墨,「刷、刷、刷」寥寥幾筆,一隻引吭高歌的雄雞立時躍然紙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勢,前後只花了五分鍾時間。皇帝氣得臉色陡變:「既然你只要五分鍾就能完成,為什麼要我等上整整一年?」

「陛下息怒!」藝術家小心地解釋說,「如果陛下您能到我貯藏室去的話,就會明白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了。」皇帝氣沖沖地跟著藝術家來到貯藏室,一看,那裡堆放著成疊的畫紙,隨手翻翻,可以看到每張紙上畫的都是公雞。

藝術家用手指著畫紙說:「陛下,它就是我一年的努力。正因為花了這一年的時間,我才有可能在五分鍾內畫出您滿意的公雞來。」讓孩子在行動中發蒙《易經·蒙卦》六五說:「童蒙,吉。」孩子滿懷著好奇心,主動虛心去求教,就會有吉祥的結果。

不要認為孩子發蒙就是認字。一個新生命降臨世上,首先是要了解這個對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對世界了解越少,人就越蒙昧。孤陋寡聞,是蒙昧的代名詞。魯迅先生小時候抓魚抓鳥,沒有農村的小閏土能幹。後來,他走南闖北,留洋出國,見識擴大,成了大人物;而閏土一直待在農村,到再見魯迅時,已是一個麻木遲鈍的愚昧人了。所以,見多識廣,經風雨見世面,是給孩子發蒙的大課主課。所以,不管是英國美國中國,還是俄國法國丹麥,世界上最好的童話,大多數都是歷險記、奇遇記,中國的武俠也是闖盪江湖,行俠仗義,在歷險中找機遇,在磨難中交朋友。

有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上校艦長有7個孩子,因為孩子沒了母親,上校把他們關在家裡,用軍事方法管制孩子。從修道院來的家庭教師瑪麗亞,卻反其道而行之,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成運動服,帶他們到郊外,爬樹、游泳、唱歌、游戲,改變了孩子們沉悶的生活,開發了他們潛在的天性,成為一個音樂之家,在比賽中冠,全家親和美滿。

讓孩子在行動中成長,這是世界大教育家的共同主張。孔子很喜歡郊遊,還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也。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我國現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因此而給自己取名為行知。什麼叫行知?在行動中求真知也。

人類首開課堂教學的捷克大教育學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育論》中強調感覺在人的成長中的巨大作用,他的這個理論對英國大哲學家培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大教育學家杜威則直接提出「在做中學」。「在做中學」,是讓孩子發蒙的根本方法。

然而,現在我們的孩子中也有一批城市閏土,特別是獨生子女,對於植物、動物的生長,別說沒做過,甚至連見也沒見過。雖然說不上是四體不勤,但差不多是五穀不分。尤其是雙休日,加節假日,每年近150天,孩子們只泡在高樓、馬路、玩具、電視堆中,長此以往,浪費了在行動中成長的寶貴時光。因此,一定要設法,讓孩子們方便接近自然,親手勞動,在娛樂中長知識,在行動中長能力。必要感覺或必要經歷世上同類事物千萬種,一個人不可能事事親歷,但至少應該親歷一次。書上說,書本知識是前人的經驗受過實踐的檢驗,因而是真理。後人只要學習這些書本知識,不必事事都要經過親身實踐。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不全面。每個孩子初來人世,如果他連一座山也沒爬過,他怎麼也不知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什麼感覺。因此,雖不必事事親身實踐,但每事實踐一次,則是必要的。不必爬每座山,但至少要爬一座山。不必一輩子種菜,但至少要種一次菜。這就稱為「必要感覺」,「必要經歷」,或「必要體驗」,或「必要經驗」。

比如,世有千萬山,我至少登過一座山。這就是必要感覺。如果我們把人們可能得到的必要感覺分為100類,那麼,每經歷一類必要感覺,便可得1個學分。當然,沒有人能得滿分,但必要感覺的學分越高,則經驗越多。20分以下屬孤陋寡聞,20分至40分為少有經驗,40分至60分為頗多閱歷,60分為及格,60至80分為見多識廣,80分以上為經驗豐富,90分為久經風雨,久經考驗,99分可稱為千錘百煉。

這100類可以逐步研究,作出較為科學的概括。例如,物為一大類,可分作30分,如山、海、雪、城、鄉、美洲、歐洲、沙漠、草原、動物、香港、北京、日本等等。事可分作70分,如戀愛、失戀、科研、寫作、生產、經營、從政、戰爭、失去自由、受傷、用計、識破別人之計、追捕、脫險、著述,發大財、成頭為首、冒險、投機、競選、演講、救助、受騙、上法庭、航海、組織國際大事、統治國家、譜寫人類歷史……等等。給學生開設行動課程我曾提出要為學生開設一門「行動課程」,是與書本課程並重的課程。

這種必要經歷或必要體驗,對於孩子了解自然、了解生命、了解世界,就積累了寬大的知識底盤。從而,使他們更容易建立概念,理解理論。此外,讓孩子們親自動手,會鍛煉出他們今後的實際操作能力、行動能力,使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能力和知識都很強的人。

從嬰幼兒開始,你能讓孩子每天都見識參與體驗一種新事或新物嗎?打個比方說:第一年,見識家庭、親人和鄰近事物:門窗桌椅、爺爺奶奶、狗貓魚雞、樹木花草、吃飯穿衣、日常自理等;第二年,見識街道商店、山林河流、刮風下雨、勞動自助;第三年,農村耕作養殖、各種野生動物、接受軍事訓練、吃苦耐勞;第四年,見識各種工廠作坊、體育比賽、野營歷險、當兵打仗、與壞人奸臣鬥智斗勇;第五年,見識大海高山、火山冰川、瀑布溶洞、宇宙奇觀、探險考察;第六年,見識做生意、訂合同、搞推銷、打官司、當打工者、談戀愛、失戀、救人、偵破;第七年,見識搞發明、申請專利、搞音樂、美術、寫文章、拍電影、當體育名星、歌舞名星、當記者和節目主持人;第八年見識當高級白領、當老闆、當法官、當警察;第九年,見識外國風光、漂洋過海、交外國朋友、留學深造、做跨國生意;第十年,見識主持國際事務、發起國際合作、當大企業家、當外交官、競選官員、當官執政……

我們可以把這個稱為「行動課程」。考察人才,除了筆試和面試以外,還要多一個指標,那就是考察人的必要經歷。假設我們把必要經歷用100分計算,那麼,經歷分低的人,在人才招聘市場將遇到困難。用人單位在同等學歷同等年齡的人才中,更喜歡錄取經歷分高的人。千錘百煉出優質產品,才能長久佔領市場在商業界,產品質量的千錘百煉是企業的生命線。下面轉摘某些商業智謀書上介紹的三個故事,可以想像本計對企業的生死存亡具有多大的關系。

美國有個太麥克斯公司,是個手錶公司。它的推銷員到了零銷店,用力地將本品牌的手錶扔向牆壁,把另外的手錶浸入水中。在電視實況轉播中,人們可以看到太麥克斯手錶被拴在飛奔的馬尾上,或被從135英尺高空投入水中,或被縛在沖浪板上而仍然准確地走動不停……

日本的西鐵城手錶商,為了打開澳大利亞市場,提高手錶的知名度,他們採用直升飛機空投方式,從天空把手錶拋下,落向指定的廣場,誰拾到送給誰。這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僥幸心理者和好奇者,當一隻只西鐵城手錶從天而降,著地後完好無恙時,拾得手錶的觀眾愛不釋手,誇耀之言油然而生。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一時,使得「西鐵城」名聲驟然大振,銷路大開。有作者評論到:這種奇術不循常規,別開生面,令人將信將疑,然而眼見為實,試驗為真,在不可思議的事情中出現了人們企求的結果,常常使人為之傾倒,終歸離不開產品千錘百煉的高質量。

據一本經營智謀的書上說,1957年5月,日本豐田公司為了在迅速擴大的小型汽車市場上佔領一定地盤,拋售出所謂不倒翁——光環牌小車。雖然「光環」在出售後馬上小有名氣,但不久在市場上就逐漸失寵。1959年日產拋出「青鳥」牌汽車,其名聲驟然大振,一舉奪下豐田公司在小轎車市場保持了30年首位的寶座。為了挽回「光環牌」的聲譽,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竭盡全力努力改良「光環」性能,1960年進行車型更新;1961年把安裝1500CC發動機的光環牌1500進行改裝,並將其投入競爭市場,與日產「青鳥」相對抗。盡管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努力改良,但由於第一代「光環」在用戶之中不堅固、不耐用的印象一時無法扭轉,所以銷路依然不佳。為了扭轉用戶的偏見,必須把「光環」第二代汽車的內在質量充分顯示於大庭廣眾面前,以造成市場競爭的有利態勢。為此,豐田汽車公司耗費心機,制訂出了「破壞性試驗」的示形造勢計劃。1962年2月,以首次上映「海濱之虎——光環」影片為開端,陸續拋出「空中飛車——光環」、「猛撞油桶——光環」、「懸崖滾落二——光環」等破壞性試驗影片,並在商業電視廣告中不斷重復達一年之久。作為破壞性試驗宣傳而打響的第二炮「空中飛車——光環」的拍攝計劃,在實施中具有極大危險性。高速行駛中的光環牌汽車,在一瞬間騰空而起兩公尺高,在空中飛行25公尺遠後著地照常行駛,這是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情。當攝影機已安排就緒,看著那令人悚然的實地,職業駕駛員退縮了。為了完成這任務,豐田職工三蒲清彥毛遂自薦,當場頂回上司反對意見,毅然不顧個人安危,為拍攝這部影片進行了一場殊死拼搏。這一連職業駕駛員都望而卻步的攝影工作,終於獲得巨大成功。由於這種驚險的高難度鏡頭,使得「光環」第二代汽車的優異性能顯示無遺,在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脆弱的光環」名聲逐漸消聲匿跡,而「堅固的光環」印記則浸透於人們心中。1964年9月,新型「光環」開始應市,不到一年的時間,它就壓倒「青鳥」,至1967年12月,「光環」已在小型汽車市場上遙遙領先,成為霸主。

據書載,瑞士的鍾表製造業歷史悠久,產品質地精良,品種繁多,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保持最大銷售量的地位,是舉世公認的「鍾錶王國」。瑞士生產的鍾表原來全是機械表。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日本搶先把電子技術應用於鍾表,生產出石英電子表,這種表較機械表更為准確,而且價廉物美。電子手錶一出現在市場上,便立刻受到顧客的青睞,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瑞士手錶失去表業的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石英電子表。瑞士的鍾表公司紛紛破產關閉,這才引起了人們的震動。瑞士畢竟是鍾表大國,鍾表製造業人才濟濟。當時世界上的手錶都在減少厚度,日本電子表的厚度僅有2.5毫米,瑞士人用靈巧的雙手又把金錶的厚度降到不足1毫米,使世界上的同行們望塵莫及。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瑞士又奪回了鍾表業的王冠。為了保住這頂王冠,瑞士的製表商竭力抬高瑞士表的威望,發揮瑞士工人特有的精湛技藝,不斷使機械表錦上添花。1986年,他們利用阿爾卑斯山花崗岩的優美色彩和紋理,研製出舉世無雙、絢麗斑斕的岩石手錶,既含有石器時代的古樸,又顯示當代的浪漫,因而受到人們喜愛,並且把鍾表製造技術提高到別人難以逾越的高度。

看完這幾個商業的故事,才知道所謂的千錘百煉是什麼意思!

『叄』 最早生產出手錶的國家是那個國家

瑞士是最早生產出手錶的國家。但最早出現的機械鍾是在中國,由東漢張衡發明的。

鍾表的發展史:

1、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2、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3、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4、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5、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3)澳大利亞鍾表業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瑞士——鍾表之國。

鍾表製造業是瑞士的傳統產業。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鍾表報時的准確性不斷提高。

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842年,adrien philippe發明了垂式上弦鍾表,他也是著名的patek philippe手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同一階段,製表業開始生產復雜的鍾表和引進特殊的部件如永久性日歷表及秒錶等。1800年世界鍾表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瑞士鍾表產量佔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國而領先世界。

『肆』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4)澳大利亞鍾表業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伍』 鍾表之國是哪個國家

鍾表之國是瑞士。瑞士手錶在製表工藝最初幾乎全靠手工操作。全世界的出口手錶中,每10塊就有7塊來自瑞士。鍾表製造業是瑞士的傳統產業。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

瑞士鍾表工業在結構上沿襲歷史上橫向專業分工的格局,供貨商和分包商向鍾表商提供零配件,鍾表商裝配和銷售成品。鍾表商根據品種組織其內部生產結構。

與其競爭對手相比,瑞士鍾表工業能為消費者提供真正全系列產品,從人工上弦到全自動機械手錶,從模擬式到數字式顯示石英錶,材質從貴金屬鑲鑽、不銹鋼、木、塑料到高科技陶瓷,款式從現代到古典、從運動型到時尚型,品種從鬧鍾、座鍾、小擺鍾到手錶,瑞士鍾表能滿足各種各樣消費者全方位的需求。

『陸』 澳大利亞GDP靠什麼產業支撐的

摘要 澳大利亞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國際貿易。澳大利亞是世界十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六大礦產資源出口國之一。小麥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黃金、鐵礦石、原油、天然氣、鋁礬土、牛肉、羊毛、小麥、糖、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葯物、通訊器材、車輛、原油、精煉油和汽車配件等。

『柒』 熱衷於搞核心科技的澳大利亞,如今它的科技到底有多厲害

澳大利亞的科學技術和效率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他們發明的很多東西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如發明了飛機黑匣子、心臟起搏器、仿生耳或人工耳蝸、太陽能熱水器、超聲波掃描儀、塑料鏡片、人工降雨、B超掃描器和WIFI技術等等。雖然澳大利亞的工業產量不高,但是這並不代表澳大利亞的工業實力弱,相反,澳大利亞掌握著高端領域的核心技術。近年來,澳大利亞大學的黑科技也是層出不窮,澳大利亞的埃迪斯科文大學就研製出了一種太陽能玻璃,它可以將收集到的能量能為照明、加熱等提供電力,一旦這種玻璃能正是投入使用,人類將有希望在任何氣候或季節進行農業生產,這個發明的使用,可以讓炎熱乾旱的地方也能進行農業生產,沙漠變綠洲也將有可能實現。

『捌』 澳大利亞的經濟現狀是什麼它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和主要成功方面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排名中列第11。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3.2%,從1997年至今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澳大利亞在19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曾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失業率下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亞主要的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7730億美元(2007年度)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300美元(2007年度)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2007年度)
失業率:4.2% (2007年10月)
貨幣匯率:1澳元=0.66美元 (2009年1月)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農牧業】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4/2005年度,農牧業產值達231 .68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2004年農牧業就業人數34.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務業】服務業是澳大力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2004/2005年度,服務業產值5954.46億澳元,佔澳國內生產總值的65.3%,就業人數699萬人,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4%。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占服務業總產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間,服務業實際增長22%,其中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增速最快,分別比5年前實際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6%。其次是通訊服務業,實際增長29%,年均增長率為6%。增長最慢的行業是教育,實際增長9%。
【對外貿易】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4/2005財年澳外貿總額3501.5億澳元,約佔GDP的42%,同比增長12.7%。貿易逆差為255億澳元,同比減少14億澳元。其中出口額1623.08億澳元,進口額1878.42億澳元。出口總額中,商品出口約佔76%,服務貿易出口占約24%。澳大利亞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德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泰國。

『玖』 鍾表之國是哪個國家

鍾表之國是瑞士。鍾表製造業是瑞士的傳統產業。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

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鍾表報時的准確性不斷提高。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800年世界鍾表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瑞士鍾表產量佔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國而領先世界。

瑞士鍾表業的發展

全球鍾表產業主要分布在瑞士、日本以及中國。瑞士是世界主要高端手錶製造國,擁有全球95%以上的高端手錶品牌。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日內瓦,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

17至18世紀擴展到日內瓦北部的汝拉山區。1800年世界鍾表總產量為2500萬只,瑞士鍾表產量佔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國而領先世界,一系列經久不衰的品牌應運而生。

截至2017年,瑞士鍾錶行業約有700家公司,僱用近5.9萬名員工。95%的公司分布在汝拉地區的九個州,從日內瓦至沙夫豪森被稱為「鍾表製造帶」,其中日內瓦、比爾和拉紹德封是三大鍾表城市,形成了鍾表業的產業集群。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瑞士鍾表業發展趨勢

『拾』 鍾表之國

瑞士
被人們譽為鍾表之國的國家是:瑞士 鍾表製造業是瑞士的傳統產業。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 鍾表之國勞力士表
以其質量聞名,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當時,日內瓦表廠已多達500多家,這迫使一些製表藝人移至人口較為稀少的城鎮,日內瓦北部的汝拉山區逐漸成為製表藝人生活和生產的理想場所。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鍾表報時的准確性不斷提高。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842年,adrien philippe發明了垂式上弦鍾表,他也是著名的patek philippe手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同一階段,製表業開始生產復雜的鍾表和引進特殊的部件如永久性日歷表及秒錶等。1800年世界鍾表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瑞士鍾表產量佔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國而領先世界。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鍾表業怎麼樣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