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漂移的大陸
我們生活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並圍繞著太陽公轉。除此之外,地殼也在不停地運動。但是,地球太大了,以至於我們幾乎不能察覺到大地的運動。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好像是一塊大陸分裂後,南美洲漂出去後形成的。
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偶然發現了這一現象。此後經研究、推斷,他在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的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後期(約3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相應的也存在一個「泛大洋」。後來泛大陸分裂~地表的硅鋁層比深部的硅鎂層輕,就像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樣,又因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南美洲、北美洲相對非洲大陸是後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亞則向東漂移了。泛大陸的解體始自石炭紀,經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古近—新近紀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他認為,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現代科學的發展,為大陸漂移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精確的大地測量數據證實,大陸仍在緩慢地持續水平運動;古地磁的資料表明,許多大陸塊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不代表它的初始位置,而是經過了或長或短的運移。然而早期他們提出的證據,未能使地學界相信大陸漂移的真實性。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隨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的開展,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以洋底擴張的形式東山再起,這就是板塊學說。60年代初,Hess提出了海底擴張的概念,並得到古地磁學、地球年代學,以及海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等方面一系列新證據的支持。三種不同的現象:熔岩序列中磁極性轉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餘磁化轉向的深度、平行於海洋中脊的線狀磁異常的寬度,都以同樣的比率變化著,都是由於擴張海底的地殼從洋中脊遷移而造成的。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
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進展,迄今被視為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大多得到了解釋。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證實板塊構造學說為目的的世界規模的地球觀測蓬勃開展。通過這些觀測,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詳盡確定,弄清了以往地質時期板塊運動的過程,更由於空間觀測技術的發展,就連每年一厘米的板塊運動,也能夠連續數年進行觀測。
2. 澳大利亞大陸是全世界上沒有冰川的大陸,簡述起原因
1、緯度低。緯度越低,接受太陽輻射越多,溫度越高,很難形成終年不化的冰川。澳大利亞地處低緯,南回歸線穿過其中,氣溫較高。當然,如果是海拔足夠高的高山的話,山頂溫度很低,還是可能分布有冰川的。但澳大利亞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
2、海拔低,澳大利亞大陸海拔高度較低,最高峰是大分水嶺的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澳大利亞的最高峰,山頂氣溫比海平面氣溫低13度左右,在夏季,山地氣溫肯定高於0度,不會形成終年積雪,就更不會形成冰川了。
3. 澳大利亞向什麼方向漂移
澳大利亞大陸進一步飄離南極洲,形成今天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將成為繼太平洋之後的大洋,所以澳大利亞大陸應該是繼續飄離南極洲的
4. 澳大利亞是不是從南極洲漂移出去的
不是南極洲,是岡瓦納古陸
又稱南方大陸。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上述各大陸被認為在古生代及以前時期曾經連接在一起。「岡瓦納大陸」是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於1885年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根據印度中部岡瓦納地區石炭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岡瓦納系」得名。休斯認為,非洲、印度等大陸具有相同的地質歷史和古植物群,過去曾是一個統一的大陸。石炭紀一二疊紀時,南方大陸的大規模冰川活動已由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等地發現的冰磧岩所證實。該古陸上發育的大冰蓋,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非洲南部,冰流由此輻散出去。古地磁資料也表明,當時這一帶靠近古南極,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二疊紀時期,南方大陸占優勢的植物群是種子蕨類植物舌羊齒,其分布遍及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而在包括北美洲、格陵蘭、歐亞大陸在內的北方大陸則沒有出現這類植物。一般認為,岡瓦納古陸在中生代開始解體,新生代期間逐漸遷移到現今位置。
5. 為什麼56%的陸地在北半球
因為這是地球自轉和軌道公轉的結果,地球是自西向東運轉的,由於離心力的原因,陸地都隨著黃道面漂移.
同時地球又是一個和黃道面成一定斜角的原因,在和地球中軸線同方向的力的作用下,陸地偏向北半球漂移.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再幾萬年以後,大陸將更向北移動,同時,澳洲大陸由於離心力將向南移動.
地球不再是一個圓球體了,而是中間赤道越來越鼓,兩極越來越癟
6. 大陸是怎樣移動的
1901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塊,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還進一步從地質構造和古氣候、古生物學文面,對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地層、岩石、構造進行論證,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此外,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等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古生物及古氣候的分布狀況也十分相似,但在中生代以後則又有明顯區別。這說明幾塊大陸曾經連在一起,後來才逐漸分開。因此,魏格納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界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受到自東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離心力,導致大陸分裂並產生漂移。美洲大陸漂得最快,亞洲、大洋洲大陸漂得最慢,成了今天的陸地概貌。
7. 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大約65,000,000年前什麼大陸和什麼大陸亞歐大陸漂移分離,形成了什麼洋
6500萬年前美洲大陸向西漂移,南極大陸
向南方向、澳大利亞大陸向東北方向漂移離開亞歐大陸形成了現在的四大大陸與四個大洋的海陸格局
8. 大陸如何漂移的
誰能想到,茫茫大地,堅實的岩石圈,竟可以像巨大的輪船一樣千里漂移,而且,至今這種漂移也沒有停下來。
地球科學家已經證實,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彼此相連,構成一個統一的超級大陸。當時,大西洋還沒有出現,北美東岸的紐約、華盛頓等地緊接著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緣,而我國西藏的南部則是一片茫茫大海,印度次大陸在萬里之外的南大洋中與南極洲緊緊相連。
不久,這個超級大陸解體了,美洲相對於歐洲、非洲越漂越遠,它們之間形成的大西洋慢慢地擴張。隨後,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動身北上。這「艘」長途旅行的「巨輪」,漂洋過海上萬千米,一頭撞到正在向東漂移的亞洲大陸上,「船頭」被撞得變了形,逐漸地隆起,把原來海底的沉積物撞得皺皺巴巴,使得那裡的地殼破裂,深部的岩漿上涌,形成了花崗岩和變質岩,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橫空出世。北漂的印度次大陸到現在還收不住腳,至今還一個勁地向北推擠著!
「大陸漂移」學說的創立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關於這個學說,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人們只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間接證據,因此,長期以來,經典的大陸漂移學說遭到非難和攻擊,它被斥為荒謬的理論、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美國地質學家說過,那時你若在美國承認自己相信這一學說,就根本當不了大學教授。
直到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些情況才發生了變化。由於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大量發現與深入研究,相繼出現了海底擴張與大陸板塊構造學說。它們大大地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在短短幾年內,大陸漂移的概念已經從「荒誕的邪說」變成了可信的事實。
9. 大陸漂移運動與海溝有哪些聯系
地球物理學家還算出了各條海溝的海底俯沖速度,它們大多為每年78厘米。千島海溝、日本海溝、菲律賓海溝等彷彿是無底的陷阱,西北太平洋海底正以每年近10厘米的速度鑽入其中,於是,這些海溝兩側的地塊漸漸聚合靠攏。比如上海與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之間的距離就一直在縮短,夏威夷群島正隨著太平洋海底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夏威夷群島的檀香山,如今是游覽勝地,何等的繁華,但在幾千萬年後,檀香山連同整個夏威夷群島都將葬身於日本海溝,而被拖進「地獄」之中。
太平洋周緣的海溝好似一張張吞吃海底的大口。若干億年後,整個太平洋洋底都可能會被地球這頭怪獸所吞沒,浩瀚無際的太平洋閉合消逝了,中國有可能與美國碰撞相遇,在兩國之間將會升起一座象喜馬拉雅山那樣高峻的山嶽。因為在1億多年前,印度與我國西藏之間就曾隔著一個遼闊的古地中海。在當時,古地中海北緣也有吞食海底的深溝。大約4000萬年前,古地中海合攏了,印度與西藏碰撞在一起,就彷彿汽車相撞使車頭變形一樣,印度和西藏之間猛烈地擠壓拱起來。高沖霄漢的喜馬拉雅山便是這樣形成的。
如此看來,海溝的存在,對於大陸漂移運動是不可少的。當一塊大陸向前漂移時,難免要蓋沒前方的海底。這部分海底正是通過海溝這張大口俯沖潛沒於相鄰大陸之下。所以在一塊漂移著的大陸的前緣,一般都展布著一列列的海溝。向西漂移的美洲大陸,其前緣是中美海溝、秘魯—智利海溝。隨著美洲大陸向西漂移,它前方的太平洋收縮了,後面的大西洋則擴展開來,向東漂移的歐亞大陸,其前緣有日本、琉球、菲律賓、馬里亞納等海溝。太平洋周圍的大陸(歐亞、澳大利亞和美洲大陸)的漂移方向,大體上都指向太平洋內部。
地球內部物質不停地沿著大洋中部的裂谷噴吐出來,生成新的海底,並緩緩向兩側擴張推移,在大洋邊緣的海溝里,老的海底被消滅,重新返回到地球內部。海底猶如不息的傳送帶,有生有滅,不斷地更新。有的大洋海底生的多,滅的少,如缺少海溝的大西洋、印度洋,大洋不斷擴展;也有的大洋海底生的少,滅的多,如太平洋,則漸漸萎縮。我們的地球表面,就是由漂移著的大陸和變動著(擴張或收縮著)的大洋所組成。
10. 南北洲和南極洲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
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
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具體來說就是:南極洲向南飄移,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大陸向東北方向飄移,進而古印度大陸脫離澳大利亞大陸,向北部飄移,形成現在的南亞以及喜馬拉雅山.南北美洲作為一個整體和現在的非洲大陸脫離,向西運動,而非洲大陸向東運動.而南北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了現在的科迪勒拉山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大西洋的面積越來越大,而太平洋的面積卻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