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的由來
澳大利亞是個聯邦,它的正式國名就叫做「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enwelth of Australia)。那麼它為什麼是個聯邦呢?原來在組成一個統一的聯邦之前,澳大利亞有六個各不相干各自為政的獨立的殖民地,各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議會,自己的總理,還有自己的一套法規政策,連對外進行貿易都有各自不同的關稅制度。
一七八八年,滿載第一批英國流放犯人的所謂「第一艦隊」抵達澳洲大陸東海岸後開始建立了第一塊殖民拓居地。當時這塊殖民地很大,包括了現在的塔斯馬尼亞州、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後來又有了與新南威爾士殖民地並存的西澳大利亞和南澳大利亞兩塊殖民地。
到了一八五零年,英國政府同意給這些殖民地有限的自治,澳大利亞就被劃分成了六塊單獨的殖民地。為什麼當時澳大利亞沒有直接建立一個統一的殖民地,而是被劃分成六塊,又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才形成一個統一的聯邦呢?
當初英國會把澳大利亞劃成六個不同的『自治領』,跟真正的殖民地不同,基本上是自治的,只是在外交和國防上由英國代管。這六個自治領互不隸屬相對獨立,為什麼呢?因為澳大利亞太大了,有三十個英國那麼大。在一七八八年剛開始建立殖民地時只建立了一個殖民地,當時菲利普總督率領第一艦隊在悉尼登陸,沿東海岸向北向南發展,向北到了布里斯班,向南到了塔斯馬尼亞到了維多利亞墨爾本一帶。這些殖民點都由悉尼的新南威爾士一個殖民地政府進行管理。但很快他們就發現距離太遙遠了,由一地管理這么遙遠地方的殖民地太不方便了。比如塔斯馬尼亞來往要用帆船,來往一趟要好幾個星期。所以當時就在塔斯馬尼亞設立了一個副總督,有很大的自主權。後來塔斯馬尼亞的移民和官員要求乾脆自己管自己,不要受新南威爾士政府的管。他們向英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在一八二五年就成功了,塔斯馬尼亞變成了一個直接由英國管理的殖民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到了一八五一年維多利亞,到了一八五九年昆士蘭也都脫離了新南威爾士政府,變成了獨立的殖民地。南澳和西澳距離悉尼更遠,開始成立就沒受新南威爾士政府管。
有史料記載,實際上從一八五零年英國決定把管理權交給這六個殖民地時,就已經有議論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後來各個自治領的政府也感覺到了有這個需要,也有了這種可能。首先他們有這個基礎,因為六個自治領都是同宗同源,都來自英國或者愛爾蘭,講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文化背景,同樣的生活方式,這是基礎。第二就是條件,首先是交通和通訊的極大改進。電報是在一八四四年出現在美國,到了一八五四年時澳大利亞就建立了第一條電報線路,在墨爾本和吉隆之間。到了一八五八年,墨爾本到悉尼,墨爾本到阿德萊德的電報線就開通了。到了一八七七年,西澳首府佩斯到阿德萊德的有線電報線路也開通了。交通方面首先是道路越修越好,鐵路也出現了。一八八三年,悉尼到墨爾本的鐵路建成了。一八八七年,墨爾本到阿德萊德的鐵路開通。一八八九年,悉尼到布里斯班的鐵路也開了。這樣這些交通和通訊把這六個當時的自治領越來越緊密地聯合在一起。
另外他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共同需要把他們聯系在一起。比如第一就是國防。在國防上他們不可能依靠一萬多公里以外的英國,需要自己防衛自己。六個殖民地就像六個小國,各自建立自己的國防系統很昂貴也不夠強大。假如合在一起,既有效又強大。尤其是一八八三年到一八八四年德國佔領了澳大利亞北邊的近鄰新幾內亞。德國當時是英國的敵國,自然也是英國殖民地或自治領的敵國。那麼敵人跑到大門口來了,這些自治領馬上有了緊迫感,要聯合在一起保衛自己。另外在外交上,六個小國合在一起講話才更有力量。當時昆士蘭曾經因為德國佔領了新幾內亞而和英國交涉,要英國採取行動,結果英國置之不理。昆士蘭感到如果六個自治領合在一起講話,英國就不會這樣藐視我們了。另外一個共同的需求就是想阻止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人的入侵。在一八五零年五一年開始的淘金熱中有大量的中國人來到了澳大利亞。當時沒有入境限制,誰願來誰來。到了一八六幾年,維多利亞、南澳和新南威爾士都禁止中國人入境。可昆士蘭還允許中國人入境,到一八七零年以後還有大批中國人跑到昆士蘭去,一度華人佔了昆士蘭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一旦進入昆士蘭,他們就可以從陸路再前往其它地方。所以其它的自治領就認為需要採取統一行動,禁止一切有色人種進入澳大利亞,讓澳洲成為白人的國家。
雖然它們有這么多的共同需要,這么好的條件和基礎,但每個自治領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些利益之間有沖突。比如領土的劃分,南澳就要求把新南威爾士西部邊境一個礦業重鎮BrokenHill劃歸己有,說這個鎮離自己更近,而且居民大多數都來自南澳。維多利亞則認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農業區墨瑞河平原應該完全劃歸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當然不同意。人口少的自治領怕受人口多的領地的欺負,因為成立了聯邦,人口多的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在議會中就會佔多數,就會通過有利於他們自己的議案,小弟弟們就會吃虧。當然後來他們有了解決辦法,就是在眾議院也就是下院的議員以人口決定,但在參院只按州來劃分,每個州都有同樣數目的議員,不是憑人口。眾院通過的法案必須經過參院批准才能生效,這樣如果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通過了對自己有利的議案,小的自治領還可以在參院聯合起來把議案否決掉。
還有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就是首都設在哪裡。當時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在經濟實力和人口上都互不相讓。後來達成了妥協,首都既不設在悉尼也不設在墨爾本,要另建一個首都。地點選在哪兒呢?最後確定是設在新南威爾士境內,但是必須距離悉尼一百英里以上,以免受悉尼的影響太大。同時在新首都建成之前,臨時首都設在墨爾本,給墨爾本一些補償。
說起澳大利亞聯邦,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也就是有聯邦之父美譽的亨利·帕克斯爵士。您手邊若是有一張澳大利亞的五澳元紙幣或者是一枚一澳元的硬幣,那上邊可能就有帕克斯爵士的畫像。
亨利·帕克斯曾經是殖民地政壇上非常有影響力的風雲人物,曾經連續五屆出任了新南威爾士殖民地政府的總理。有人評價說,他的演說有種演員般的激情,而他長長的白發和連鬢胡須又給人一種基督門徒般的感覺,使他擁有了眾多的追隨者。
這位技工出身的政治家可以說對澳大利亞的前途擁有非同一般的遠見卓識,在一八八七年就首次提出了將新南威爾士更名為「澳大利亞」的構想,可惜他為擺脫英國殖民地影響的這一努力沒有獲得成功。帕克斯並沒有氣餒,繼續積極推動使各殖民地聯合組成一個國家的理想。一八八九年,他在滕特菲爾德藝術學校發表了歷史性的演說,呼籲各殖民地代表聚集一堂制定一部成立聯邦議會、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憲法。這一演講在澳洲政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因此被譽為「澳大利亞聯邦之父」。
一九零一年,澳大利亞聯邦正式成立了。可惜帕克斯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天。
在帕克斯逝世一百周年時,澳大利亞皇家鑄幣廠發行了以他的肖像鑄造的一澳元硬幣,並正式將他稱為「聯邦之父」。後來又發行了印有他的肖像的五澳元紙幣,以紀念他對澳大利亞歷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貳』 簡明扼要的說一下澳洲發展史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自1851年「淘金熱」以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當時的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由北半球擴展到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開始於1851年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Gold Rush)。「淘金熱」的出現加速了澳大利亞社會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全方位的發展,掀起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的第二次經濟起飛,造成了民族和國家形成的所必需的一切前提條件。一言以蔽之,「淘金熱」使澳大利亞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形成時期。
進入19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轉變為公民殖民地,英國基本停止了向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已超過了各種犯人移民。從1851年5月-1852年6月,先後在新南威爾士的巴瑟斯特和維多利亞的亞歷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區發現了蘊藏量極豐富的金礦。這些就成了19世紀50-60年代澳大利亞出現「淘金熱」的重要因素。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轟動了世界,出現了世界第一次大「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舊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發現了金礦,再一次轟動了全世界,這樣又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新金山」。無論是「舊金山」還是「新金山」都以萬盎司計的黃金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為資本主義世界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礦場上,每天都有挖出金塊的消息。口頭宣傳,報紙宣傳,電報又把渲染的消息傳到其他殖民區和其他國家。這樣又有大批人從世界各地蜂踴而至,尤其是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維多利亞的巴拉臘特發現了神話般的金礦後,外來的採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熱」被推上一個新的狂潮。各種文字的報刊大肆宣傳,自然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都以為澳大利亞大地上布滿了無窮無盡的黃金,從挪威到中國,從美洲到歐亞都傳播著這樣的神話,因而擁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移民從世界的各地湧向澳大利亞。巴瑟斯特、巴拉臘特和奔地戈金礦區當時是世界上各種人種混合一起最多的地方,僅中國人一度高達4萬人之多(1857年)。第二次世界性「淘金熱」達到了高潮。
農牧業經濟的新發展
19世紀50年代開始的「淘金熱」,使澳大利亞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了第二次起飛,並通過這次經濟起飛從根本上改變著它的殖民地面貌,更進一步向著獨立方向前進。它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熟練技術工人、農業家、牧業家、教育工作者和各種知識分子、專門人才。這樣就把英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又一次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此同時也把巨額資本帶了進來。
1. 畜牧業 到19世紀下半葉,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支柱之一,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對澳大利亞今後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尤其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更大。這一歷史時期,綿羊頭數迅猛增長,例如1861年已達2098多萬只;1881年升至6509萬只,比1861年增長兩倍多;1891年突破1億大關(實數為106421068隻)。羊毛產量也逐漸增多,1861年產羊毛6700.4萬磅,1871年則上升為20822.5萬磅,而1881年為31964.9萬磅,1891年高達63404.6萬磅。1891年羊毛產量比1861年增長8倍多。在這一時期養牛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1884年存欄頭數達756.9萬頭,1894年高達1167.7萬頭。畜牧業產品(包括乳產品)產值1881年達2953.8萬英鎊,1891年則為3925.6萬英鎊。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方面。請參閱下表:
畜牧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澳大利亞的屠宰業上。1861年屠宰業產值為270萬英鎊,1870年上升為340萬英鎊,1880年為520萬英鎊,1890年為600萬英鎊,1900年逾千萬英鎊大關,達1030萬英鎊。這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兩大宗收入,即羊毛和肉產品。這兩大收入從1861年的640萬英鎊上升到1890年的3210萬英鎊,增長了4倍。
牧場管理水平亦大大地提高了,牧場主普遍用了鐵絲網作牧羊場的柵欄,建立了定期的剪毛制度和剪毛合同工制度。畜牧業的大發展使它仍然保持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這時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 農業 1860-1861年,全澳大利亞已有耕地1173628英畝,而1900-1901年,高達8813666英畝,和1861年相比,幾乎翻了三番。關於歷年耕地面積擴大情況詳見下表:
播種面積的日益擴大還反映到農業產值的增長上。1861年農業產值為610萬英鎊, 1871年為640萬英鎊, 1881年亦逾千萬英鎊大關,為1020萬英鎊,1891年為1050萬英鎊。到19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大穀物生產基地,即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此外還形成了甘蔗生產基地——昆士蘭。到90年代糧食不但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如1891年出口小麥近41萬誇特,1900年出口68萬多誇特。
促使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人口猛烈的增長。澳大利亞的人口從1850年的40多萬,猛增至1900年的376.5萬,其中城市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1891年大城市人口已達11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27%。解決376.5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發展農業和牧業。因為澳大利亞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而又遠在南半球,不大力發展農業就無飯可吃,不大力發展牧業就換不回來生活必需用品,並且由此使澳大利亞社會頻於崩潰。
第二,澳大利亞羊毛經過多次改良成為優質毛,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早在1850年澳毛在英國市場上已壓倒西班牙和德國的羊毛。澳毛幾乎為英國所包銷,市場寬闊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也有這樣的問題。澳大利亞糧食銷售市場越來越寬廣。在技術上對畜牧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19世紀80年代引進冷藏設備的成功。冷藏設備是使肉類與乳酪出口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1880年,澳大利亞用設有冷凍設備的「斯特拉斯萊文號」船第一次把冷凍肉成功地運到了英國。這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它成了澳大利亞冷凍牛羊肉的重要市場。這必然反過來又刺激了澳洲畜牧業的大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增長,其生產技術也發展起來。19世紀70年代,麥克凱發明脫粒收割機,斯密士發明墾荒用的圓盤犁,威廉·法瑞爾培育出適應澳大利亞環境的抗銹病品種的小麥,還建立了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專家,他們在土壤、小麥品種、農業機械、農田水利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總之,澳大利亞開始了綠色革命。
第四,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較為合理地解決了農牧爭地的矛盾,新殖民地的建立,等等。
工礦業與交通、通訊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伴隨著農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基礎工業也發展起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澳大利亞也像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工業革命,即開始了蒸氣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基礎工業。但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依然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1. 采礦業 為了培養采礦人才,於1893年建立了第一所高等礦業學校——礦業工程學院。開采最早的是煤礦。19世紀40年代在紐卡斯爾利用犯人採煤。煤的開采量成倍的增長是50年代以後,1884年全澳產量已達288萬噸,1894年上升至414.5萬噸,1900年高達638.5萬噸。這一時期是以開採金礦和鐵礦為重點。由於較前大規模地開采,采礦產值迅速增加,如1861年為1010萬英鎊, 1891年升至1130萬英鎊,1900年高達2010萬英鎊。
2. 冶金業 從史料上看,澳大利亞的冶金業始於1833年。1833年在悉尼建立的鋼鐵鑄造廠是澳大利亞早期的工廠之一,也是第一個冶煉鑄造廠。像采礦業一樣,冶金業大規模發展也在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冶金業的主體是冶鐵業。據統計從1850年到1884年累計共生產鐵24543噸。此外還用國產鐵加工出一系列產品,如1876年生產鐵軌與鐵條4820噸, 1879年又生產這樣產品1000噸, 1881年產3351噸, 1882年為2139噸。1881年用國產鐵加工各種鑄件220噸,1882年又加工出這種產品2139噸。1881年還加工螺母螺栓50餘噸。一言以蔽之,到這時澳大利亞已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其他工業部門在采礦業和冶金業的推動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 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從整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看,畜牧業和采礦業(主要是採金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出口貿易的兩大支柱。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上半葉。
3. 交通運輸業 澳大利亞的交通運輸一向很糟。最初,殖民當局曾利用犯人修築了一些公路,但均系土路。內河運輸能力也十分差,海洋運輸完全靠英國。1850年以後這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開始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鐵路網的建立上。
澳大利亞是從1850年開始修築鐵路的。建築的第一條鐵路是悉尼——巴拉臘特鐵路線,全長僅14英里。1853年又建築紐卡斯爾至麥特蘭的鐵路,全長20 英里。接著又建造了墨爾本——季隆鐵路線,為50英里。19世紀70-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1861年擁有鐵路243英里,1870年猛增至950英里,1881年達2800英里,到1891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英里的鐵路。1891年比1861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倍多!到1901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4. 通訊業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世紀下半葉還大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年7月墨爾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1867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年,永久性的是1869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年,而阿得雷德和佩思間在1877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年,布里斯班1880年,悉尼1881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年,佩思1887年。到19世紀90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經濟的特點
第一,澳大利亞經濟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通過自由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年間,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二,澳大利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通過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政府改變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來完成的。這種斗爭是爭取改革的斗爭,不是暴力革命。換句話說,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漸進式的,而不像西歐那樣是突變式的,因而社會沒有發生大動盪,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巨大的破壞。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體制保留了濃厚的殖民地殘余,這既在經濟上又在政治上反映出來。從經濟上說,澳大利亞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不是以工業為主,而是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出口貿易不是以工業品為主,而是以畜牧產品(主要是羊毛)和礦產品(主要是黃金)為主;而進口貿易卻以工業品為主。西歐北美那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恰恰與此相反。從政治上說,由於澳大利亞人口主要是英國移民及其後裔,這樣不僅移植進來人口和經濟關系,而且還移植進來英國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以至道德、倫理、宗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社會實質上是英國社會的擴大。在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資金的同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級人才也同時被引進,例如1861年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引進資金140萬英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擴大,特別是工業和鐵路建設規模的擴大,引進的數額也就越來越多,如1862年為240萬英鎊,1870年480萬英鎊,1885年高達2040萬英鎊。從1861年到1900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投資累計近3億英鎊(29970萬英鎊)。從澳大利亞經濟史看,它的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和引進外資的數額成正比例的。例如,1882-1891年這十年內,英國共向澳大利亞投資18190萬英鎊,佔40年(1861-1900)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這十年(1882-1891)又恰恰是澳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可以斷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因引進大批英國資金而使自己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
第四,澳大利亞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全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外向)型經濟,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能及時使其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碼不致於落後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根本原因。例如,1881-1890年,這一時期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894萬英鎊,而1886-1890這三年年度國民收入分別為5100萬英鎊,5500萬英鎊和6400萬英鎊。
第五,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通過兩次經濟起飛而形成。一次是1831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經濟起飛;第二次是1851年發生淘金熱而引起的經濟起飛。澳大利亞人及時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良機,毫不遲疑地全力和全方位地發展經濟,從而使自己擺脫了落後,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
『叄』 澳大利亞民族國家是怎樣形成的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建立了,它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正式形成。
澳大利亞民族國家形成問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歷史問題。第一,「民族國家」理論首先是由列寧提出來的,後來斯大林在列寧的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資產階級民族的學說,因此探討這個問題,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其次,澳大利亞民族國家形成有自己的歷史特點,研究這些特點既可以深入研討澳大利亞歷史發展規律,又可以為深入研究馬列主義關於民族學說提供有力的例證。再次,我們知道,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就其形成歷史而言,可分為三種類型。古老民族型,是在原有的居民基礎上形成的,歷史悠久的那些古老國家屬此類型。這種類型在世界上占絕大多數。結合型,是由原有土著居民和後來的外來移民逐步融合形成民族國家,如西屬拉美諸國以及馬來西亞和南非一些國家。移民民族國家型,主要是由外來移民逐步形成新的民族和新的國家。澳大利亞就是這種類型的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此外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等國也屬此種類型。由此可知,研究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史,對研究這種類型國家的歷史會有觸類旁通的作用。第四,馬克思主義史家對澳大利亞民族國家形成問題幾乎沒有作過正面的、系統的探討。而西方史家(包括澳大利亞史家)對這個問題又不十分感興趣,即使是有的史家探討了這個問題,但其觀點也不敢苟同。
『肆』 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由來
1、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錄,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2、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3、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逐步向內陸發展;
4、1900年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
5、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聯邦:
簡稱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有很多獨特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伍』 澳大利亞怎麼形成的
根據板塊漂移理論,是幾億年前與亞洲大陸板塊分離而形成的。澳大利亞屬於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為大板塊,又名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公元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澳大利亞聯邦被正式成立。
澳大利亞大陸:
亦稱澳洲大陸,是位於南半球大洋洲的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為76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的6個大陸中面積最小的一個。澳大利亞大陸屬澳大利亞聯邦。澳大利亞大陸四面被海所包圍,與南極大陸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塊完全被海水所包圍的大陸。紐西蘭並不屬於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生物相具有很大的不同。
『陸』 澳大利亞是怎麼來得有什麼歷史
來源: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的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
歷史:
1、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2、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3、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逐步向內陸發展。
4、1900年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
5、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6)澳大利亞這國家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國家象徵:
1、國花: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2、國鳥: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
『柒』 澳大利亞怎麼獨立的
澳大利亞屬於英聯邦
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的祖先系由東南亞移此定居 。在阿拉伯和中國文獻中都記載過這一南方大陸 。歐洲人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多次遠航太平洋尋找這一大陸。17世紀初,荷蘭人最先登上大陸的西岸。1642年荷蘭人塔斯曼首先發現的那個島即現稱塔斯曼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統稱為新荷蘭。1770年英國航海家J.庫克在大陸東南岸登陸,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786年,英國決定殖民於此。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1787年英國開始向澳東部殖民,建立了以悉尼為中心的殖民區。1788年英航海家菲利普率各批移民1030人(包括流放犯736人)來悉尼定居 。殖民初期,農業開拓不利,工業發展緩慢,經歷了史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1830~1860年為澳大利亞政治、經濟 、文化的奠基期,也是它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1851年發現金礦,促使大批礦工和移民涌來。19世紀末,英國先後建立了6個殖民區。190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領。首屆議會於1901年5月在墨爾本召開,1927年定都堪培拉 。1931年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至1983年,除工黨短期執政(1972~1975)外,均由自由黨和鄉村黨聯合執政 。1983 年 3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R.霍克出任總理。1984年12月 、1987年7月和1990年3月,霍克3次連任總理。1996年3月,J.W.霍華德出任總理。
政治 澳大利亞聯邦憲法由英國議會於1900年7月9日通過,曾於1907、1910 、1929 、1948和1967年對個別條款進行修改。憲法就聯邦制度、政府、議會的職責和權力,聯邦和州的關系作了規定。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總督是英國女王的代表。1996年2月 ,W.P.迪恩就任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