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厄爾尼諾現象原因及影響
一、原因
東南信風減弱,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二、影響: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1)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澳大利亞乾旱擴展閱讀:
2015年出現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升溫不可逆轉,2015年的聖誕節,不但南半球,連北半球亦異常地迎來了一個溫暖聖誕。褪色冬日聖誕過後,正當人們寫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際,極端寒潮卻不期而至,席捲大半個北半球。
12月,於大西洋形成的颶風一路向北推進,挾帶了低氣壓地區的暖空氣。該股溫暖氣流掠過英倫、美國及冰島,到達寒冷的北極地區上空。來勢洶洶、氣勢如虹的暖空氣源源不絕地輸入北極地區,連當地的冷空氣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攖其鋒。
此時,北極地區的氣溫突由攝氏零下30度升至1度。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次,北極地區的氣溫高於攝氏0度。雖然為時短暫,但由於外界暖空氣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國東部首當其沖,十數個州分迎來了暴風雪、龍卷風及強風等極端天氣。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的和煦暖冬,霎時被朔風撲臉的嚴冬所取代,連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島都下雪。
㈡ 為什麼極強厄爾尼諾下加州會乾旱
厄爾尼諾阻斷太平洋上空氣象模式,引起太平洋表面水溫高於正常,而這些被「加熱」的水就會釋放熱量,改變風向和噴流(噴流,是圍繞地球的一條強而窄的高速氣流帶,集中在對流層頂或平流層,在中高緯西風帶內或在低緯度地區都可能出現。其水平長度達上萬公里,寬數百公里,厚數公里。中心風速有時可達每小時200至300公里的偏西風,而且可以有一個或多個風速極大中心,具有強大的水平切變和垂直切變。高速氣流附近有強大的風切變,這也是所謂飛機上的亂流。)
在太平洋最暖和的時候,會發生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根據歷史記錄,這會導致加州和南美的暴雨潮濕天氣以及澳大利亞和亞洲的乾旱。
㈢ 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哪兒乾旱哪兒洪澇
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布的動態平衡。這一海氣變化往往伴隨著出現全球范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乾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同前幾次一樣,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影響到了中國。最明顯的表現是它能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6~8月期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異常高溫,首都北京這一時期天氣悶熱異常,使得空調器的銷售出現空前興旺的景象。我國往年夏季高溫所在地區長江中下游一帶,重慶、武漢、南昌、南京四大"火爐"卻有兩個"熄火"。地處北方的山東等省份因持續高溫,出現了罕見的旱災,黃河山東利津水文站斷流達222天,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南方許多地區的雨量大大高於往年,還有中國十一月十日全國大范圍降溫導致南方平均溫度比常年低了十多度冬天早了十五天,東北及北方比常年平均溫度低了大約十五度冬天早了一個月。據報道,澳門1997年全年前8個月的降雨量超過了過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降水紀錄,「七一」香港回歸那天,持續不斷的大雨自始至終伴隨著隆重的交接儀式,令人印象深刻。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還有中國十一月十日全國大范圍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厄爾尼諾、拉尼娜遠離熱帶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厘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目前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拉尼娜」正在衰退
㈣ 厄爾尼諾出現時為什麼會使一些地區比原來乾燥
簡單的說是因為厄爾尼諾改變了洋流的方向,使暖濕氣流無法達到內陸。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㈤ 厄爾尼諾現象原因及影響
一、厄爾尼諾現象原因是:
判斷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條件有氣壓變化、風向變化、海溫變化、海平面高度變化、環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動、南極半島海冰異常減少、多次日食發生在兩極和旱澇反常等。一般認為赤道東太平洋海水表層溫度連續六個月高出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即可認為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二、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是:
1、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乾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2、厄爾尼諾現象有時也會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風數目偏少,但威力超強特殊情形發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風季的台風謝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風季的超強台風鮎魚 (2010年)。
㈥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它是怎麼影響全球氣候的
厄爾尼諾是發生在赤道太平洋的一種獨特的氣候現象。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西太平洋海水溫度降低。中國的氣候特點是南澇北旱。
正常情況下,由於地球自轉方向,太平洋盛行東南信風。來自東太平洋的暖流都會順著東南信風流向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沿岸附近聚集後,會形成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陸地產生強烈的壓差,推動暖流進一步向中國移動。遇到來自西方的冷空氣,就會變成雨和地。
厄爾尼諾一旦發生,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一年。它不僅使秘魯沿岸的氣候異常溫暖多雨,還使澳大利亞叢林不斷因乾旱和高溫而起火;熱浪和暴風雪在北美大陸競爭;夏威夷被熱帶風暴襲擊;美國加州洪水;大洋洲和西亞發生嚴重乾旱;土壤開裂會在非洲大面積發生;歐洲會有洪水;中國南方也會發生乾旱,沿海漁業減產;如果全國氣溫低,糧食產量會大大減少。
㈦ 為什麼澳大利亞西部乾旱
主要原因有:
1、海陸位置。地處大陸中部,水汽較難到達。
2、洋流影響。西部是寒流,水汽乾燥寒冷,東部暖流,但是被大分水嶺阻擋,當這些暖濕氣流越過大分水嶺後變成乾熱空氣,加劇了乾旱程度。
3、地形因素。大分水嶺阻擋了大部分暖流水汽,導致暖濕氣流無法深入致中部。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佔有一個大陸的國家,雖四面環海,但氣候非常乾燥,荒漠、半荒漠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44%,成為各大洲中乾旱面積比例最大的一洲。
(7)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澳大利亞乾旱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的約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采,很難恢復。2006-2009年,厄爾尼諾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澳大利亞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㈧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與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約在國際換日線及西經120度)赤道位置產生的溫暖海流有關。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美洲地區會出現暴雨,而東南亞地區和澳大利亞則會出現乾旱狀況。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厄爾尼諾暖流
㈨ 引起厄爾尼諾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那裡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
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便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這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海洋現象,它是大氣和熱帶海洋相互作用的結果。
厄爾尼諾的爆發與結束,完全取決於由海洋和大氣構成的動力學過程。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整個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廣大洋面,出現長時間異常增暖現象,造成這里魚類和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
厄爾尼諾現象,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乾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大洋洲和西亞發生嚴重乾旱;非洲大面積發生土壤龜裂;我國南部也發生乾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高,糧食大面積減產。
㈩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
1、東南信風減弱
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
2、地球自轉
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地球自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球自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球自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10)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澳大利亞乾旱擴展閱讀:
一、判斷條件
判斷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條件有氣壓變化、風向變化、海溫變化、海平面高度變化、環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動、南極半島海冰異常減少、多次日食發生在兩極和旱澇反常等。一般認為赤道東太平洋海水表層溫度連續六個月高出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即可認為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二、影響
最為確定的影響是,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乾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
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