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南美洲還有其他國家大選嗎
2016年是一些國家的大選年,美國和一些非洲國家,包括迦納、尼日、貝南、剛果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將舉行總統選舉。亞洲的菲律賓、南美洲的秘魯也將舉行總統選舉。
馬紹爾群島總統選舉,2016年1月4日內姆拉當選總統。 1月27日海涅當選總統。
吉里巴斯議會選舉,2015年12月10日,2016年1月7日,3月9日,塔內蒂•馬馬烏當選為總統。
寮國人民革命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年1月18日至22日,本揚·沃拉吉當選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越南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年1月20日至28日,阮富仲再次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
萬那杜議會選舉,2016年1月22日 ,夏洛特·薩爾瓦伊當選為總理
葡萄牙總統選舉,2016年1月24日,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馬塞洛·雷貝洛·德索薩當選為總統
中非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14日,福斯坦-阿爾尚熱·圖瓦德拉當選總統。
烏干達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2月18日,穆塞韋尼第五次當選總統。
尼日總統選舉,2016年2月21日,3月20日,穆罕默杜·優素福連任總統
葛摩總統選舉,2016年2月21日,2016年4月10日,阿扎利·阿蘇馬尼當選總統
牙買加議會選舉,2016年2月25日,反對黨牙買加工黨獲勝,安德魯·霍爾尼斯出任總理。
科索沃總統選舉,2016年2月26日,哈希姆·薩奇當選為總統。
愛爾蘭議會選舉,2016年2月26日,統一黨組成少數派政府,肯尼連任總理
薩摩亞議會選舉,2016年3月4日,人權保護黨獲勝,現任總理圖伊拉埃帕獲得連任。
斯洛伐克議會選舉,2016年3月5日,方向黨獲勝,羅伯特·菲佐連任總理
貝南總統選舉,2016年3月6日,第二輪3月20日,獨立候選人帕特里斯·塔隆當選總統
緬甸總統選舉,2016年3月15日,吳廷覺當選總統
寮國國會選舉,2016年3月20日,本揚·沃拉吉當選為國家主席,通倫·西蘇里當選為政府總理。
剛果共和國總統選舉,2016年3月20日,現任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獲得連任
吉布地總統選舉,2016年4月8日,蓋萊連任總統
查德總統選舉,2016年4月10日,代比連任總統
秘魯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4月10日,第二輪6月5日,庫琴斯基當選總統
韓國國會選舉,2016年4月13日,朴槿惠將成為「跛腳鴨總統」。
敘利亞議會選舉,2016年4月13日,執政黨獲勝,伊馬德·哈米斯任總理
古巴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年4月16日至19日,勞爾·卡斯特羅再次當選古共中央第一書記。
奧地利總統選舉,2016年4月24日,第二輪5月22日,選舉結果被廢除,10月2日重新舉行,當選總統
赤道幾內亞總統選舉,2016年4月24日,現任總統奧比昂獲得連任
塞爾維亞議會選舉,2016年4月24日,以進步黨為首的黨派聯盟「塞爾維亞必勝」獲得勝利,武契奇連任總理
朝鮮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年5月6日至10日,推舉金正恩為朝鮮勞動黨委員長。
菲律賓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5月9日,杜特爾特當選總統
多米尼加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5月15日,達尼洛·梅迪納連任總統
越南國會選舉,2016年5月22日,陳大光連任國家主席,阮春福連任政府總理
塞普勒斯議會選舉,2016年5月22日,執政黨民主大會黨獲勝
聖露西亞議會選舉,2016年6月6日,反對黨統一工人黨獲勝,艾倫·沙塔內任總理
冰島總統選舉,2016年6月25日,歷史學家古德尼·約翰內松當選總統
西班牙議會選舉,2016年6月26日,沒有政黨獲得過半數選票
蒙古大呼拉爾選舉,2016年6月29日,人民黨獲勝,扎爾格勒圖勒嘎·額爾登巴特任總理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2016年7月2日,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勝,特恩布爾連任總理
諾魯議會選舉,2016年7月9日,巴倫·瓦卡連任總統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總統選舉,2016年7月17日,第二輪8月7日,埃瓦里斯托·卡瓦略當選總統
尚比亞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8月11日,埃德加·倫古連任總統
加彭總統選舉,2016年8月28日,阿里·邦戈連任總統
塞席爾議會選舉,2016年9月8日至10日,反對黨塞席爾民主聯盟獲勝
白俄羅斯議會選舉,2016年9月11日
克羅埃西亞議會選舉,2016年9月11日
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2016年9月18日
約旦議會選舉,2016年9月20日,哈尼·穆勒吉繼續擔任首相
維德角總統選舉,2016年10月2日,豐塞卡連任總統
愛沙尼亞總統選舉,2016年10月3日 ,克爾斯季·卡柳萊德當選為總統
摩洛哥議會選舉,2016年10月7日,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獲勝,阿卜杜拉·本·基蘭連任首相
喬治亞議會選舉,2016年10月8日
立陶宛議會選舉,2016年10月9日
黑山議會選舉,2016年10月16日
索馬里議會選舉,2016年10月23日至11月10日
冰島議會選舉,2016年10月29日
摩爾多瓦總統選舉,2016年10月30日
黎巴嫩總統選舉,2016年10月31日,「自由愛國運動」創始人米歇爾·奧恩當選總統
帛琉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11月1日
保加利亞總統選舉,2016年11月6日
尼加拉瓜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11月6日
美國總統和國會選舉,2016年11月8日
聖馬利諾議會選舉,2016年11月20日
海地總統選舉,2016年11月20日
科威特議會選舉,2016年11月26日
甘比亞總統選舉,2016年12月1日
迦納總統和議會選舉,2016年12月7日
馬其頓議會選舉,2016年12月11日
羅馬尼亞議會選舉,2016年12月11日
2. 澳大利亞總統叫什麼名字
斯科特·約翰·莫里森(英語:Scott John Morrison,1968年5月13日-,澳大利亞當地譯莫理遜),澳大利亞政治人物,為自由黨籍。
其出生於悉尼,畢業於新南威爾士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現任澳大利亞總理(第30任)、公共服務部長以及自由黨領袖。
進入政界前,莫里森曾在澳大利亞的房地產業及旅遊業中擔任公職人員與管理職位,並曾赴紐西蘭的旅遊部門工作過。返回澳大利亞後,擔任過新南威爾士州的自由黨部主管。在2007年的聯邦大選中莫里森當選為庫克選區的澳大利亞國會議員,自此進入聯邦政壇。
在自由黨於2013年上台執政後,莫里森先後在托尼·阿博特和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的內閣中擔任過移民事務部長及財政部長等職。
2018年8月下旬,在前自由黨領袖兼國家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宣布辭職後,莫里森加入了與彼得·達頓、朱莉·畢曉普等人角逐這一職缺的競爭,最終在投票表決中獲勝,於8月24日出任新一任自由黨領袖及國家總理。
2019年5月,在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率領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多數國會席位,獲得連任,並得以進一步單獨組建聯盟黨的多數派政府。
當選總理之前
2007年11月24日,當選澳大利亞眾議院庫克選區議員並連任至今。2013年9月18日隨自由黨上台執政進入內閣,擔任移民及邊境管制部部長,至2014年12月23日調任社會服務部部長,再於2015年9月21日調任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2018年8月23日,正當自由黨內斗爭白熱化,暫代內政部長的莫里森,宣布禁止中國大陸電信業者華為、中興通訊進入澳大利亞5G網路。
3. 澳大利亞的歷史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萬-4.5萬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洲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於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後為分界點。
史前時期
從人類到達澳洲後,至歐洲人於1606年第一次踏足澳洲期間的大約四萬年,被稱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把這段時期歸為史前而非歷史是因為1606年以前,澳大利亞沒有人類生活的文字記載。
1606至1901年
第一次歐洲探險家到達澳洲是在17世紀早期。1606年,荷蘭導航員Willem Janszoon的Duyfken號船第一次在卡奔塔利亞灣航行,約克角半島在西岸第一次登陸。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探險家(大部分來自荷蘭,法國,英國)相繼來到澳洲。18世紀初,「新荷蘭」的西岸和北岸被繪於地圖。可是,當時並沒有人嘗試在這里定居。
18世紀中葉,庫克船長繞行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為本土犯人的流放地。
1901年後
在經過長達10年的計劃,討論,投票後,1901年1月1日,幾個英國的殖民地組成了第一個棣屬於英國的「澳大利亞」聯邦。 1927年前,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1927後遷都至堪培拉。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跟英國並肩作戰。二次大戰以後,大規模的移民計劃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澳大利亞政府的「白澳政策」被廢除後(—1970年),很多亞洲及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至澳大利亞。成功地改變了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文化和形象。
1931年,英國頒布的《西敏寺法令》基本讓澳大利亞聯邦擁有獨立憲政(終止了與英國的憲政聯系), 但澳大利亞直至1942年才採納該法規。1942年由於澳大利亞受到日本的潛在威脅和英國在亞洲節節敗退,讓澳大利亞的政策開始轉向美國。自1951年,澳大利亞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並簽訂美澳新條約 (ANZUS)。1986年,因為澳大利亞通過了「澳洲法案」,使澳大利亞正式結束了對英國的從屬關系,英國的最高法院-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從此不再是澳大利亞的終審法院。現在,澳大利亞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仍是澳大利亞的女王。1999年,澳大利亞人否決了轉變為共和國的全民公投。從1972年的大選後,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國民認為,未來他們的國家會成為亞洲的一部分。
澳洲重要記事
1768年 - 英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乘坐「奮進號」從英國出發前往大溪地(Tahiti)
1770年 - 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部,並佔領及命名為大英
1797年 - 麥卡瑟(J. Macarthur)由好望角將美麗諾羊(Merino sheep)引進澳洲
1804年 - 霍巴特城建立
1813年 - 首次引進貨幣 - 有孔錢幣及銀幣(mp)
1829年 - 西澳被吞並,成為囚犯流放地
1851年 - 新南韋爾斯的貝瑟斯特及維多利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
1862年 -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洲南至北的探險家
1868年 - 最後一批囚犯被運送至西澳
1873年 - 歐洲人首次見到烏魯汝,Uluru (Ayres Rock,愛麗斯岩)
1901年 - 澳洲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白澳政策及移民限製法被通過
1914-1918年 - 澳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 - 澳洲航空公司(Qantas)國內航線成立
1921年 - 伊迪斯科文(Edith Dircksey Cowan)成為澳洲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1927年 - 第一次澳洲聯邦會議於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
1932年 - 雪梨海港大橋啟用
1933年 - 西澳公投表決脫離英國獨立,但遭國會否決
1939-1945年 - 澳洲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 第一輛澳洲製造的汽車面世
1948年 - 霍頓(Holden)為第一輛完全澳洲自製汽車
1956年 - 墨爾本奧運
1967年 - 經過公投後,通過廢除原住民法律歧視
1973年 - 雪梨歌劇院啟用
1976年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成為澳洲國歌
1986年 - 宣布澳洲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88年 - 澳洲200周年國慶-堪培拉新國會大廈啟用
1996年 - 霍華德當選澳洲總理
2000年 - 雪梨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7年 - 陸克文當選澳洲總理
4. 英語簡單介紹澳大利亞
只有中文的
早在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已來到澳大利亞所屬的水域。1642年,荷蘭水手埃貝爾·塔斯曼繪制了塔斯馬尼亞部分海岸的航海圖。英國人威廉·丹皮爾在1688和1699年先後兩次在西海岸登陸。177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努力號"到南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性航行,打算繪制曾被稱為"新荷蘭"的東海岸圖,並宣布這地方為不列顛土地。
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需要建立新的罪犯流放地來代替它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於是,自然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與庫克船長同行,在1768---1771年間實地繪制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圖,促使把這一大片南面大陸用作為安置犯人的殖民地。
1788年,由11艘船隻組成的第一艦隊到達傑克遜港,也就是今天的悉尼港。這些船隻共載有1500人,其中半數是犯人。
1月26日,菲利普總督在悉尼登陸。現在將這一天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
經過早期的艱苦歲月,罪犯流放地逐漸發展成興旺繁華的城鎮,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活動地,先後在塔斯馬尼亞(當時稱為范·迪門土地)和今天的布里斯班附近建立了定居點。探索者們還發現了穿越藍山的路徑,於是很快從悉尼向西發展。當時的奪地者和投機者紛紛趕著牲口前往遙遠的地方,開辟新的定居點。
船長兼繪圖員馬修·弗林德斯作了環繞澳洲大陸的航行,並繪制了大部分海岸線,他在1814年建議把這個大陸稱為"澳大利亞"。隨後,探索者們開始對這一大片未知的土地進行勘探,這項工作在整個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分散的定居點相繼在今日被稱為墨爾本、阿得雷德和佩思的地方建立起來。它們和悉尼、霍巴特、布里斯班的定居點一起,轉而成為澳大利亞六個州的首府。1840年,英國停止輸送罪犯到新南威爾士,但是向西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活動則一直繼續到1868年。
在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促使移民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的缺乏、一望無際的叢林以及通過農業、礦業和貿易而致富,所有這一切是形成澳大利亞獨特的社會機制與思想感情的因素。
1854年,維多利亞金礦工人(即當時的淘金者)反對官方迫害的起義遭到武裝鎮壓,造成雙方都有死亡。但是這一事件導致一系列改革,其核心則是承認公民的權利。
1901年1月1日,也就是二十世紀的第一天,原先的六個殖民地組成聯邦,即澳大利亞聯邦。英國的君主形式上仍是澳大利亞的君主,但澳大利亞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
澳大利亞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全民族的驕傲。當1914年英國向德國宣戰時,澳大利亞認為自己也進入了戰爭時期。澳大利亞第一皇家軍隊派遣了一支特別旅到埃及,與紐西蘭軍隊一起進行軍事訓練,這就是"澳新軍團"的由來。
在19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部隊在土耳其加里玻利半島登陸,這是奪回土耳其軍隊對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的整個作戰計劃的一部分。這場在英國統率下的運動在地形預測上犯有嚴重失誤,因此作戰計劃最終失敗。但是澳新軍團在那裡堅持八個月之久,才奉命撤退。澳新軍團的這種勇氣和足智多謀被載入戰爭史冊,4月25日定為"澳新軍團"日。現在每年這一天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緬懷在所有戰爭中的陣亡者。在澳大利亞,每個城市都設有一個戰爭紀念館。此外,還有一些公共建築、教堂和紀念碑用於懷念在戰爭中的犧牲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部隊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騎兵戰中以及在法國和比利時西線的戰壕里顯示了他們的英勇和戰鬥力。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飛行團---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先驅,也取得了卓著的功績。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里,因為大批退役軍人渴望重建他們的生活,形勢發展難以預測且不穩定。嚴重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國民經濟顯示出動盪不定的徵兆。1929--33年,以北半球一些主要股票市場倒閉而起,全球經歷了經濟大蕭條,澳大利亞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失業和社會動亂,而能獲得長期就業和有能力撫養家庭一向是澳大利亞人引以為榮的民族特徵。在20世紀30年代的後期,雖然經濟業已恢復,但對大蕭條的記憶尚深刻地留在不僅是一代人的心中。大家決心要保證這種社會衰敗的現象不再重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澳大利亞軍隊再次赴海外作戰。澳大利亞的武裝部隊對盟國在歐洲、亞洲和太平洋取得的勝利作出了顯著貢獻。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戰爭蔓延到澳大利亞,澳海岸先後三次遭到日本襲擊,第一次是日本空軍轟炸達爾文,第二和第三次是小型潛艇襲擊悉尼和紐卡斯爾。澳大利亞的空軍人員和英國皇家空軍協同作戰。海軍和陸軍戰斗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在太平洋,澳大利亞的士兵和海空人員在更接近澳洲本土的地方與美國軍隊聯合作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澳大利亞進入繁榮時期。在戰爭年代,男子參軍作戰,許多婦女代替他們到工廠參加各種勞動,而在和平時期,婦女仍然能夠繼續工作。初級產品如小麥和羊毛的產量都有增長,然而受雇於農業部門的澳大利亞工人的百分比則開始下降。
在戰前,澳大利亞一般採取積極支持英國和歐洲的外交政策。戰後,在政策上更趨獨立,並明顯地將重點放在亞洲。1949年,工黨奇夫利政府主持戰後的重建工作,但在大選中失敗,以羅勃特·孟席斯為首的自由黨上台執政。孟席斯擔任澳大利亞總理共16年,他領導的自由黨掌管澳大利亞政權達23年之久。
在"孟席斯時代",澳大利亞處於繁榮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私人住房的比率從1947年的不到40%增長到1960年的70%以上。由於政府採取了一項重要的移民政策,澳大利亞人口的民族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1947-1983年,新的移民增加三百多萬,其中60%以上都不是英國人,他們在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生活。1947-1988年期間,全國的人口增加一倍多,總人口為1600萬。1966年,孟席斯退休。這一年澳大利亞宣布實行十進位貨幣制。孟席斯退休後,自由---鄉村黨聯合政府繼續執政到1972年。
1965-1972年,澳大利亞派遣軍隊赴越南,其結果是在國內引起了一場大辯論,人們越來越反對澳大利亞捲入戰爭和被征入伍。在這種情況下,約翰·戈頓領導的聯合政府於1970年開始削減派往越南戰場的部隊。1972年,戈夫·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提出了澳大利亞應停止參加越南戰爭的主張。大選結果工黨獲勝。惠特拉姆執政後,留在越南為數不太多的澳大利亞軍事人員很快地撤離回國。
在惠特拉姆當政的三年中,澳大利亞的社會與經濟政策有很大變化,在衛生、教育、外交、社會保障和勞資關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法規。但是,惠特拉姆政府在上議院(即參議院)並未取得多數席位,這使他在進一步立法方面遭受困難。而且,還遇到一些嚴重挫折,其中包括有些部長被揭發出不按常規吸收貸款。1975年,馬爾科姆·弗雷澤領導的反對黨自由-鄉村黨宣布,它在上議院的多數成員拒絕通過撥款議案,進而否定政府的某些專款項目。弗雷澤提出這些問題為了迫使進行大選。這個僵局最終由約翰·克爾總督出面解決。總督宣布收回對惠特拉姆政府的委任,並指定弗雷澤暫任總理責職。在不久後的大選中,自由---聯盟以壓倒多數票取勝。
在1975---1983年弗雷澤政府執政的七年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改革舉措,其中包括聯邦與州之間的財政關系、新聞自由、建立聯邦巡視官辦公室負責調查和處理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申訴、土著人享有土地權以及自然保護區等。但是,長期經濟衰退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現象使政府面臨嚴重困難。1983年,自由---鄉村黨在大選中失敗,於是以鮑勃·霍克為首的工黨開始執政。19831991年,鮑勃 ·霍克任總理;1991-1996年,保羅·基廷任總理。工黨執政達13年。
在霍克和基廷任總理時,他們進一步實行改革措施,包括積極改變經濟政策,促進工會、資方和政府之間的合作來解決經濟問題。但是,失業仍舊是人們的主要焦慮,而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則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1996年舉行大選時,工黨被以約翰·霍華德為首的自由---國家黨聯盟擊敗。
5. 2021年澳大利亞選舉馬上要開始了但是人在海外能在海外投票嗎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選舉2022年中才開始。
人在海外如果已經在選舉委員會注冊了就可以去海外投票點投票,或者在網上申請郵寄選票,會給你郵寄選票後填好再郵寄回去。
如果沒有注冊過就要看是不是符合注冊的資格。
6. 澳大利亞總統選舉間隔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加拿大 ,這三個國家都沒有總統,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政府首腦是總理。
澳大利亞四年舉行一次大選。
7. 澳大利亞幾年選舉一次
總統5年選一次,
8. 澳大利亞的總統是誰
朱莉婭·吉拉德
9. 我想了解澳大利亞,誰可以告訴詳情
澳大利亞概況
【國名】 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面積】 769.2萬平方公里。
【人口】 2355萬(2014年8月)。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佔74%,亞裔佔5%,土著人佔2.7%,其他民族佔18.3%。官方語言為英語。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首都】 堪培拉(Canberra)
【國家元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任命總督為其代表,任期5年。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Peter Cosgrove),2014年3月28日就任。
【重要節日】 澳大利亞日(澳國慶日):1月26日。
【簡況】 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北、西、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36735公里。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簡史】 最早居民為土著人。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後來這一天被定為澳國慶日。1900年7月,英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政治
【議會】澳聯邦議會成立於1901年,由女王(澳總督為其代表)、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議會實行普選。2013年9月,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3年。自由黨80席、工黨55席、國家黨10席、獨立人士2席、綠黨1席,帕爾默團結黨1席,凱特澳大利亞黨1席。現任眾議長布朗溫·畢曉普(Bronwyn Bishop,女,自由黨),2013年11月就職。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2個地區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各地區參議員任期3年。現任參議長斯蒂芬·帕里(Stephen Parry,自由黨),2014年7月就職。
【政府】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該黨領袖任總理,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命。政府一般任期3年。2013年9月,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聯邦大選中以較大優勢戰勝原執政黨工黨組建新政府。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就任總理。主要成員有:總理托尼·阿博特,副總理兼基礎設施與地區發展部長沃倫·特拉斯(Warren Truss),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 Bishop,女),就業部長埃里克·阿貝茲(Eric Abetz),總檢察長兼藝術部長喬治·布蘭迪斯(George Brandis),國庫部長喬·霍奇(Joe Hockey),農業部長巴納比·喬伊斯(Barnaby Joyce),教育部長克里斯托弗·派恩(Christopher Pyne),工業部長伊安·麥克法蘭(Ian Macfarlane),通信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貿易和投資部長安德魯·羅布(Andrew Robb),國防部長戴維·約翰斯頓(David Johnston),移民部長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等。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6個州和兩個地區。6個州分別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兩個地區分別是北方領土地區和首都地區。
【司法機構】聯邦高等法院是澳最高司法機構,對其他各級法院具有上訴管轄權,並對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做出決定,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6名大法官組成。現任首席大法官羅伯特·弗倫奇,2008年9月就職。各州設最高法院、區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地區和北領地區只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澳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有:
(1)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2013年9月7日,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澳聯邦大選勝出執政。領袖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
(2)國家黨(National Party):成立於1918年,原稱鄉村黨,後稱國家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范圍主要在農村地區,代表農場主利益,1996年至2007年與自由黨聯合執政,2013年與自由黨再度聯合執政。領袖沃倫·特拉斯(Warren Truss)。
(3)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成立於1891年,為澳最大政黨,同工會關系密切,工會會員多為其集體黨員。自1940年以來曾11次執政。2013年9月7日,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工黨在澳聯邦大選中失利,結束了六年的執政期。現任領袖比爾·肖頓(Bill Shorten)。
其他小黨有綠黨、澳大利亞民主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重要人物】
彼得·科斯格羅夫:總督。1947年7月生於澳大利亞悉尼,畢業於澳皇家軍事學院。1968年參加越南戰爭。1997年任澳皇家軍事學院院長。1999年率國際維和部隊執行東帝汶維和任務。2001年任澳陸軍司令。2002年升任澳國防軍總司令。2005年退役。2014年3月就任澳第26任聯邦總督。
托尼·阿博特:總理,男。1957年11月4日生於英國倫敦,幼年隨父母移民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和法律學士,牛津大學政治學和哲學碩士。曾從事記者工作。1994年當選為澳自由黨聯邦下議員。1996年起,先後任霍華德政府就業、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長駐議會秘書、就業服務部長、就業與勞資關系和小企業部長、衛生與老年事務部長等職。2007年自由黨大選失利後,任反對黨影子家庭、社區服務和原住民事務部長。2009年,當選自由黨領袖。2013年9月率領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大選,成為澳大利亞第28位政府總理。
【經濟】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工業化國家,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近年來,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08年之前的17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5%,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名列前茅。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經濟增幅有所放緩。但由於澳金融體系穩健,監管嚴格,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空間大,在這次危機中表現好於其他西方國家。本世紀以來,礦業處於160年最繁榮時期,但對其他行業造成擠壓,經濟「雙速增長」問題突出。近兩年來,礦業繁榮明顯降溫,公共財政壓力上升,經濟增長有所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