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核輻射正常值是多少
工作中的正常值為20mSv。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性,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
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1)澳大利亞核輻射有多少擴展閱讀
核輻射的危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γ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適,食慾減退。
中度損傷,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乏力,惡心,有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餘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② 射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射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射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輻射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對人體有害的,但是輻射其實分為很多種,不同的輻射造成的危害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輻射,下面分享射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射線是一種人眼看不見並感覺不到的射線,它可以穿透人體和一般物體,甚至金屬製品。廣泛應用的CT診斷技術(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射影)、胸透等,都屬於X線診斷范疇。X射線在穿透人體時,會對人體產生輕度危害,引起人體生物大分子及水分子的電離和激發反應,產生有害效應,無任何防護的照射就會對人體造成射線損傷。
概述
X射線它具有波長短、穿透力強、熒光、攝影作用及生物效用等特徵。通過透視、攝片、照射等手段方法,對人體內部器客進行診斷及治療。X射線射入人體後被吸收產生的生物效應對人體有損害,損害的程度隨吸收劑量而定。一般來說,過小劑量對人體無大損害,大劑量可導致組織細胞破壞及血液系統方面的病變。
胸透是一種常用的射線檢查方法,它利用了X線的穿透性、熒光性和攝影效應的特性,當X線穿透人體不同組織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熒屏上的X線量就有差異,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胸透檢查一般在數十秒,對人體的危害有限。成年人一年內做一、兩次胸透幾乎沒有明顯危害。但由於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比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胚胎組織對射線更敏感),會造成部分機體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細胞如果沒能自我修復(也可能是異常修復),就會殘存於機體里,像「定時炸彈」,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開始瘋狂復制,成為一個癌症病灶。所以說,放射檢查次數做得越多,誘發癌症的概率就越大。在其放射檢查後的未來幾十年裡,遠後效應就可能被誘發。
特點
把裝有放射性同位素的鉛室打開,會立即從鉛室中射出一束射線,加入磁場射線分成了三束,其中偏轉角度較小的一束叫α射線,另一束偏轉角度較大的叫β射線,中間一束叫γ射線。α射線穿透能力最弱,用一張厚紙就可以把它擋住;β射線穿透能力強一些,一定厚度的有機玻璃也可以把它擋住;γ射線有著極強的穿透力,通常用鉛板可以擋住。除這三種放射線外,常用的射線還有X射線和中子射線,這些射線各具特定能量,對物質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間離能力,從而使物質或機體發生一些物理、化學、生化變化。如果人體受到長時間大劑量的射線照射,就會使細胞器官組織受到損傷,破壞人體DNA分子結構,有時甚至會導致癌症,或者造成下一代遺傳上的缺陷,受照射的人常常會出現頭痛、四肢無力、貧血等多種症狀,重者甚至死亡。
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線是一種特殊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物質,因此有人把它比喻為「魔線」。如何對它進行防護,以減少射線的危害呢?使用電離輻射源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遵從放射防護的三原則,也就是:一、實踐正當化;第二、防護最優化;第三、個人劑量限制。
預防
輻射防護的基本方法有三條:第一、時間防護;第二、距離防擴;第三、屏蔽防護。值得注意的是,醫生使用射線裝置給病人診治病症時,要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權衡利弊,做到安全合理地使用射線裝置。並耐心勸導那些主動要求但不需要使用射線裝置診治的病人,引導他們走出誤區,並非一定要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才可以治療百病。另外,隨著人們對居室美化裝修的升溫,居室污染也在加劇。其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建築材料放出的污氣作祟,但是只要我們的居室經常通風化氣,污染就可以減少,興利避害,讓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造福人類。
病例
對於放射線的危害,人們既熟悉又陌生。在常人的印象里,它是與威力無比的原子彈、氫彈的爆炸聯系在一起的,隨著全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呼聲的高漲,核武器的禁止使用,核試驗的大大減少,人們似乎已經遠離放射線危害。然而,近年來,隨著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在工農業、醫療、科研等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放射線危害的可能性卻在增大。
1999年9月30日,日本刺成縣JCO公司的的鈾濃縮加工廠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核 泄 漏事故,有三名工人遭受嚴重核輻射,當救援人員把他們送到當地醫院時,他們已經昏迷不醒。同時這次事故致使工廠周圍臨近地區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輻射量是正常值的一萬倍,放射線的危害再一次向人類敲響警鍾。
放射輻射在非醫療領域的應用
放射/輻射在非醫療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按其應用的方式和目的,還可分為放射性核素儀表、輻射加工、輻射育種、輻射刺激生長、輻射防治蟲害、食品輻照保藏、輻射治療(又稱放射治療)和醫療用品的輻射消毒等。
常見放射射線類型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可能接觸到的主要射線有阿爾法射線( a 射線)、貝塔射線(射線)、伽馬射線( y 射線)和×射線,前三類射線主要是來自於放射性元素(放射源),X 射線主要來源於射線裝置。
各類射線的穿透能力不同, a 射線穿透力很弱,極易被阻擋,甚至可以被一張紙所阻擋,因此 a 射線直接照射(外照射)的危害容易預防。阝射線穿透力稍強,能被體外衣服消減、阻擋或一張幾毫米厚的鋁箔完全阻擋。 y 射線穿透能力很強,最好的屏蔽材料是鉛板,固定場所常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進行防護。
X 射線只有射線裝置通電的時候才產生,斷電後無放射性殘留,其穿透能力與電壓相關,通常使用鉛橡膠防護服進行防護,固定工作場所通常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進行防護。
射線輻射可能的健康損害有哪些
少量的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但過量的放射線照射對人體會產生傷害,使人致病、致癌、致死。
受照射時間越長,受到的輻射劑量越大,危害也越大。在一定的照射劑量下,組織受照射面積越大,損傷越大。在相同的照射劑量下,腹部受照危害最大,四肢受照危害最小。人體的血液系統、生殖系統、淋巴組織、眼晶體等對放射線最敏感,容易受損害。
在影響輻射對健康危害的照射劑量、時間、面積、部位等因素中,輻射劑量是最關鍵的,輻射劑量一般用毫希沃特(簡稱毫希,符號 mSv )來表示,1000mSv=1希( Sv )。我們拍一次×線胸片約受到0.1mSv的輻射劑量,一次胸部 CT 檢查約8mSv。
當人體一次或短時間內多次累積受到1000mSv以上劑量的全身輻射時,會導致急性放射病的發生,根據輻射劑量的不同,由輕到重可以導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腸型急性放射病和腦型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疾病往往只能對症處理,高強度輻射易造成不可逆的致命損害。當然高強度的輻射一般只有在事故狀態下才會發生。
人體長期受到較高劑量的輻射(平均年劑量150msv),累積劑量達到1000mSv以上,則會引發各類慢性放射病,如血液系統疾病、甲狀腺疾病、白內障等。這些主要針對是職業接觸射線的人員,為保證職業安全,國家規定放射工作人員全身照射的接觸限值是: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不得高於20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劑量不得高於50m Sv 。此外,對職業活動中易受到照射的眼晶體的`年劑量不得高於150mSv,四肢(手與足)或皮膚的年劑量不得高於500msV。
對公眾來說接觸限值一般是職業人群的1/10。
上面提到的急、慢性放射病的發生必須達到一定的輻射劑量(即閾劑量)才會發生,並且其嚴重程度與照射劑量直接相關,稱為確定效應或非體確定性效應,這也是職業接觸射線人群皮膚的輻射效應所要重點防止的。
科學家在對輻射與健康的影響研究中還發現,輻射劑量越高的人群,其發生腫瘤、遺傳性疾病等的概率也越大,即對個體來說,接觸的射線越多,其發生癌變或遺傳性疾病的風險會越大,這也被稱為射線的隨機效應,因為這種風險不存在接觸限值,與受照的機會有關,所以輻射是公眾日常生活中需要重點去控制和減少的。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參考劑量
如何進行放射線輻射防護
人類接受的輻射有兩個途徑,稱為內照射和外照射。 a 粒子只有進入人體內部才會造成損傷,這就是內照射;×射線、 Y 射線主要從人體外對人體造成損傷,這就是外照射;B 射線既造成內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外照射防護要遵循三原則:一是時間防護,即盡可能減少受照射的時間;二是距離防護,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因為受照劑量與離開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三是採取屏蔽措施,在人與輻射源之間加一層足夠厚的屏蔽物,防止射線穿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鉛、鋼筋混凝土、水等,我們住的房對外部照射來說是很好的屏蔽。
任何能量在空間的傳播都叫輻射,包括各種電磁波。與核能相關,能夠傷害人體的輻射又叫電離輻射,放射性輻射,也就是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包括X射線,伽馬射線(都是高能光子),質子,α輻射,β,β+輻射,裂變碎片(都是帶電粒子輻射),中子,等。
衡量輻射對人體的傷害的標準是,人吸收了多少放射性能量。不同的放射性類型,同樣能量給生物造成的損害是不一樣的。下表是不同放 射類型的有效生物劑量權重:
人體不同部位對輻射傷害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性腺(生殖細胞生成區域),骨髓,乳腺,甲狀腺等區域對輻射敏感,容易受到傷害。 能量吸收單位用格雷(Gray, 吸收劑量),1格雷等於1公斤物質吸收了1焦耳的放射能量。對生物的傷害用相對生物有效劑量(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來衡量,單位是西弗(Sievert)。根據上表,如果輻射類型是X射線,電子,等,那麼1格雷等於1西弗。如果是α粒子,1格雷等於20西弗。
自然條件下,空氣,人體自身,土地,建築都有放射性輻射,叫背景放射性輻射。人體一年接受到的背景放射性輻射全球平均為2.4毫西弗,不同地區略有差別,比如北美大約是3,澳大利亞大約是1.5。中國近期的背景輻射是3.1,明顯高於全球平均,與中國近幾十年重工業化,大量采礦,採煤,開采地下水等有關。
人體對放射性的耐受能力比較低(越高等的動物對放射性的耐受力越低)。圖1是不同劑量對人體的傷害能力。一些關鍵事實:
1、 放射性輻射都有傷害,劑量越大傷害越大,沒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輻射對人體有益」沒有根據。
2、 對於癌症,輻射傷害的效應是累積性的。
3、 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傷害(300到400年背景輻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絕對值,即如果本來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後就是35.5%)。
4、 涉及輻射傷害的設施(環境)安全標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額外輻射不能超過5毫西弗,專業人員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五年總和不超過100毫西弗。
5、 短期內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高燒,等)。
6、 短期內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內致死率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為99.9%。
7、 吸收到人體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內照射危害遠遠大於外部照射,特別是α輻射(氡,鐳,鈾,釷,鈈等重離子及其衰變鏈元素上的輻射主要都是α輻射)。同樣能量的阿爾法輻射造成的輻射傷害是β和γ輻射的20倍,一般阿爾法粒子的能量還是β和伽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內照射情形,一次阿爾法衰變造成的傷害是一次β衰變的100倍左右。γ輻射一般會穿透人體,損害要小的多。
圖1 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
微觀層面,輻射會導致蛋白質變性,DNA斷裂,細胞病變或者死亡。大部分DNA破壞會被修復,但是也有一些不能修復。不能修復的DNA破壞就是DNA變異,可能發展成癌症。
一些核專家提出的「適量輻射對人體有益」的說法,正式名稱叫低劑量輻射興奮效應(低毒刺激效應,radiation hormesis,或homeostasis),即低劑量的輻射能夠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人體自我修復,從而改善人體健康。該說法在不發生DNA變異的條件下是可能的,因為細胞死亡會刺激免疫系統。但是DNA變異概率正比於輻照劑量,終生累積,因此負責制定輻照損害標準的權威機構,如聯合國電離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美國輻射防護和測量委員會,等,都不認可這一說法。核能界,如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的相關網頁就強烈暗示這一說法很有道理。被權威機構認可的輻射傷害與劑量線性相關無最低閾值(Linear no threshold,LNT)理論在WNA被指為「假說」(hypothesis)。法國科學院也有一篇報告部分支持這一說法。
圖2,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B線為線性相關,D線為低劑量興奮效應(Hormesis)
由於輻照能夠損害DNA,人體細胞分裂旺盛的器官,如生殖腺,骨髓等對輻照更敏感。這些器官受到輻照會引起不育,白血病等。基於同樣的原因,孕婦和小孩對放射性輻射的危害也更敏感。胎兒受到輻照損害,終生癌症患病概率都會上升。特別地,由於胎兒和嬰兒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輻射傷害將大大降低新生兒的智商。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為例,如果胎兒接受到500毫西弗的輻射,終生癌症患病概率將從美國平均的38%增加到55%,智商下降15個點(與胎兒孕期周數有關。
③ 輻射量多少對人體有害
輻射量多少對人體有害
輻射量多少對人體有害,輻射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對人體有害的,但是輻射其實分為很多種,不同的輻射造成的危害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輻射,下面分享輻射量多少對人體有害。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輻射
輻射根據能量的高低及電力物質的能力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類。
電離輻射能量高、頻率高,能使受作用物質發生電離現象,比如宇宙射線、X射線和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該過程會使生物體內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造成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對身體造成危害。
非電離輻射能量較低,並不會電離物質。包括紫外線、手機、電腦、電磁爐、高壓線、變電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
醫院「拍片」用的是什麼輻射
醫院的X射線透視、照相診斷、放射性核素對人體臟器測定,對腫瘤的照射治療等,都是電離輻射。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電離輻射(所有類型)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乍看一眼很嚇人,都致癌了還說風險極低?這不是忽悠人嗎?
其實人在生活每時每刻都要受到自然界的輻射,這種輻射被稱為天然本底輻射,一個人一年受到的輻射通常約為2.0mSv-3.0mSv/年。根據科學統計顯示:來自天然輻射的個人年有效劑量全球平均約為2.4mSv。
醫學上一般採用毫西弗(mSv)來衡量輻射危害性,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
CT、核磁、B超有多少輻射?
實際上,醫院里一定程度的輻射是不會傷害人體的,離開劑量談輻射傷害的,都是在扯淡。
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取決於做CT檢查的輻射劑量總量。如果一定時間內進行了反復多次檢查,比如說腫瘤患者,經過多次檢查/復查、多個期像的掃描、多個部位的掃描,這些使累積的輻射劑量增多,這肯定是對人體有危害的。
下面看看B超、X光片、磁共振、CT這幾種檢查的輻射情況:
B超
輻射:無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呈像。多用於孕期產檢,查看胎兒狀況。「超聲科」的檢查項目是沒有輻射風險的,所以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
磁共振(MRI)
輻射:無
原來是叫「核磁共振」,但一聽到裡面有「核」就總誤導人覺得有輻射。在磁場中,讓受檢者身體里的原子(主要是氫原子)發生共振,然後接收這個共振的能量進行成像。磁共振是沒有輻射的。為了避免誤會,現在已經改名叫「磁共振檢查」。
X光片
輻射很小 0.1mSv
由於X射線穿過人體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如骨骼吸收的X射線量比肌肉吸收的量要多,那麼通過人體後的X射線量就不一樣,因而在熒光屏上或攝影膠片上(經過顯影、定影)將顯示出不同密度的陰影。
一次胸部X光檢查收到的輻射劑量是0.1mSv,大致相當於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輻射。
CT檢查
輻射較高 2-15mSv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麵包切成片來看。
關於CT檢查的輻射是與劑量有關的,以一個普通的胸部CT為例,檢查時的輻射劑量不會超過1mSv,相當於我們乘坐飛機從廣州來回北京一次的高空輻射量。
胸透一次大約1.1mSv、胸片一次劑量0.2mSv、頭顱CT 2mSv、胸部CT 8mSv、腹部CT 10mSv、骨盆CT 10mSv
打個比方,乘坐飛機1萬公里(約20小時)受到輻射劑量約為0.05mSv,一次X線檢查受到的輻射劑量為0.02-0.1mSv,相當於坐了20小時飛機;一次胸部普通CT檢查的輻射為2mSv-5mSv,每天1包煙的輻射劑量為0.1mSv,相當於抽了二三十包煙。換言之,一個人一年當中坐飛機和抽煙接受的輻射量,就比做一次X射線或者普通CT胸片檢查要多了。
核醫學檢查 PET/CT
輻射較高 15mSv
PET-CT的全稱為「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核醫學領域比較先進的臨床檢查影像技術。PET-CT是將PET和CT整合在一台儀器上,組成一個完整的顯像系統,被稱作PET-CT系統(integrated PET-CT system), 病人在檢查時經過快速的全身掃描,可以同時獲得CT解剖圖像和PET功能代謝圖像,兩種圖像優勢互補,使醫生在了解生物代謝信息的同時獲得精準的解剖定位,從而對疾病做出全面、准確的判斷,比如腫瘤的良惡性、手術後腫瘤有無復發等。
PET-CT一次的輻射量,國內一般在10毫希弗-15mSv之間,相當於一次胸部CT的輻射量,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傷害,但有個缺點就是,檢查費用偏貴。
以此看來,以上醫院的影像檢查遠遠都還達不到100mSv的輻射量值,也談不上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了,但如果你短期內大劑量或者是長期小劑量的接受輻射,的確是可能會導致細胞發生突變,導致身體發生病變的。
任何能量在空間的傳播都叫輻射,包括各種電磁波。與核能相關,能夠傷害人體的輻射又叫電離輻射,放射性輻射,也就是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包括X射線,伽馬射線(都是高能光子),質子,α輻射,β,β+輻射,裂變碎片(都是帶電粒子輻射),中子,等。
衡量輻射對人體的傷害的標準是,人吸收了多少放射性能量。不同的放射性類型,同樣能量給生物造成的損害是不一樣的。下表是不同放【射】類型的有效生物劑量權重:
能量吸收單位用格雷(Gray, 吸收劑量),1格雷等於1公斤物質吸收了1焦耳的放射能量。對生物的傷害用相對生物有效劑量(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來衡量,單位是西弗(Sievert)。根據上表,如果輻射類型是X射線,電子,等,那麼1格雷等於1西弗。如果是α粒子,1格雷等於20西弗。
人體不同部位對輻射傷害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性腺(生殖細胞生成區域),骨髓,乳腺,甲狀腺等區域對輻射敏感,容易受到傷害。
自然條件下,空氣,人體自身,土地,建築都有放射性輻射,叫背景放射性輻射。人體一年接受到的背景放射性輻射全球平均為2.4毫西弗,不同地區略有差別,比如北美大約是3,澳大利亞大約是1.5。中國近期的背景輻射是3.1,明顯高於全球平均,與中國近幾十年重工業化,大量采礦,採煤,開采地下水等有關。
人體對放射性的耐受能力比較低(越高等的動物對放射性的耐受力越低)。圖1是不同劑量對人體的傷害能力。一些關鍵事實:
1、 放射性輻射都有傷害,劑量越大傷害越大,沒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輻射對人體有益」沒有根據。
2、 對於癌症,輻射傷害的效應是累積性的。
3、 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傷害(300到400年背景輻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絕對值,即如果本來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後就是35.5%)。
4、 涉及輻射傷害的設施(環境)安全標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額外輻射不能超過5毫西弗,專業人員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五年總和不超過100毫西弗。
5、 短期內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高燒,等)。
6、 短期內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內致死率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為99.9%。
7、 吸收到人體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內照射危害遠遠大於外部照射,特別是α輻射(氡,鐳,鈾,釷,鈈等重離子及其衰變鏈元素上的輻射主要都是α輻射)。同樣能量的阿爾法輻射造成的輻射傷害是β和γ輻射的20倍,一般阿爾法粒子的能量還是β和伽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內照射情形,一次阿爾法衰變造成的傷害是一次β衰變的100倍左右。γ輻射一般會穿透人體,損害要小的多。
圖1 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
微觀層面,輻射會導致蛋白質變性,DNA斷裂,細胞病變或者死亡。大部分DNA破壞會被修復,但是也有一些不能修復。不能修復的DNA破壞就是DNA變異,可能發展成癌症。
一些核專家提出的「適量輻射對人體有益」的說法,正式名稱叫低劑量輻射興奮效應(低毒刺激效應,radiation hormesis,或homeostasis),即低劑量的.輻射能夠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人體自我修復,從而改善人體健康。該說法在不發生DNA變異的條件下是可能的,因為細胞死亡會刺激免疫系統。但是DNA變異概率正比於輻照劑量,終生累積,因此負責制定輻照損害標準的權威機構,如聯合國電離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美國輻射防護和測量委員會,等,都不認可這一說法。核能界,如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的相關網頁就強烈暗示這一說法很有道理。被權威機構認可的輻射傷害與劑量線性相關無最低閾值(Linear no threshold,LNT)理論在WNA被指為「假說」(hypothesis)。法國科學院也有一篇報告部分支持這一說法。
圖2,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B線為線性相關,D線為低劑量興奮效應(Hormesis)
由於輻照能夠損害DNA,人體細胞分裂旺盛的器官,如生殖腺,骨髓等對輻照更敏感。這些器官受到輻照會引起不育,白血病等。基於同樣的原因,孕婦和小孩對放射性輻射的危害也更敏感。胎兒受到輻照損害,終生癌症患病概率都會上升。特別地,由於胎兒和嬰兒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輻射傷害將大大降低新生兒的智商。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為例,如果胎兒接受到500毫西弗的輻射,終生癌症患病概率將從美國平均的38%增加到55%,智商下降15個點(與胎兒孕期周數有關,具體數據可以參考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官網上的數據:http://www.bt.cdc.gov/radiation/prenatalphysician.asp)。
影像學檢查的輻射對有人體傷害嗎?
在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中,B超、磁共振,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而X線、CT 及核醫學檢查,則會產生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穿透力較強,在達到一定劑量時會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傷,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害怕影像學檢查輻射的原因。
電離輻射劑量的單位是mSv,事實上,人們每天都在接受大小不一的輻射,例如乘坐飛機20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為 0.1mSv;照一次胸片約為 0.2mSv;胸透一次劑量約為1.1mSv;每天吸1包香煙,每年約接受輻射為35mSv;地鐵安檢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劑量約
只是這些輻射劑量不大,危害可以不論。只有當輻射超過一定的劑量時才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健康危害,
以CT為例,做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2mSv-15mSv,10mSv以上的劑量可以視為高風險。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就害怕了,會想「果然,做CT就是會傷害身體」,其實不然,因為醫生在決定患者是否進行CT檢查時,是已經權衡過利弊了的,只有在無其它檢查手段可行的情況下,才會要求患者行CT檢查。
雖然CT檢查存在風險,但是做好防護措施,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對於普通人群來說,不必過於擔心。
常見影像學輻射量排名
我們在醫院,常常會見到因為疾病或者發病器官、部位的不同,需要使用到不同的影響檢查,例如超聲、X線拍片、CT、MRI等。很多人常會疑惑,這些影響檢查是否有輻射,輻射差別大嗎?
下面就一一做下排序,讓大家更為清晰:
B超、磁共振成像(MRI):沒有輻射,絕對安全;X光攝影(平片):0.1MSV,劑量很小,完全安全;CT:2-15 mSv,較高但是輻射量處於安全范圍,不用過於擔憂;核醫學檢查SPECT:0.1-5.2mSv,劑量不大;核醫學檢查 PET/CT:PET與CT輻射劑量疊加,最大僅有15mSv。從整體上來看,影像學檢查所產生的輻射都屬於安全的范圍,受檢者不用過度擔憂,不過有些人群,則不適合其中的某些檢查!
以下3類人群,做CT檢查要謹慎
孕婦以前的觀點認為,在懷孕期間,胎兒的發育情況極其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在該階段,孕婦最好是不要進行CT檢查,避免胎兒受到輻射,出現不良影響。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對孕婦身體的任何部位進行一次CT掃描,對胎兒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多次掃描可能會有問題。
不過,在受孕前15周內受到輻射的胎兒,在兒童期間患癌可能性略微增加,發生率理論上1/1000。但是這個風險暫時還沒有被證實,如果准媽媽們不放心,在進行檢查前就要跟醫生講明,調整輻射劑量,並做好防輻射准備。
兒童孩子的身體正處於發育階段,免疫功能較為低下,進行CT掃描易影響身體細胞健康,最好是避免該項檢查。如有必要,建議首選超聲、磁共振等沒有輻射的檢查,或嚴格遵守醫生指導下,在安全防護下進行檢查。
過敏體質患者X線與CT檢查所用的造影劑是碘劑,約有4%-12%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劑之後會出現過敏樣的反應。曾有新聞報道一名60歲的女士在醫院進行胸部增強CT掃描幾分鍾後發生造影劑過敏的情況,出現惡心、胸悶、心慌氣短、四肢無力,很快神志不清、血壓驟降,最終進過搶救才挽回生命。
所以本身易過敏的人群,對於CT影響檢查則要多加註意,提前跟醫生報備自己的過敏史。
CT類型這么多,怎麼選?
CT檢查,包含高分辨CT(HRCT)、CT平掃、低劑量CT、增強CT、CTPA等等。每當面對這么多種類的CT檢查,患者多會認為最貴的是最好的,其實不然,CT檢查的不同,只是因為患者發病部位、器官、病灶大小所需,並不是越貴的效果越好!
例如CT平掃,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胸部常規檢查之一,對於HRCT,解析度要低一些,CT平掃只能顯示HRCT中的30-47.8%,多用於急診、門診常規病變的檢查,可發現患者是否存在可疑病變部位。
如果發現端倪,那麼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增強CT,對發現的可疑部位,在靜脈注射造影劑後進行重點檢查,從而提高准確率。
而HRCT主要用於觀察病灶的微細結構,是胸部常規掃描的一種補充,HRCT可以清晰地顯示肺組織的細微結構,在胸部的應用非常重要。
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使用HRCT呢?這是因為HRCT並不能代替常規CT,而是作為常規CT的一種補充。對於當下患者來說,可能CT平掃更適合,而隨著檢查的進展,醫生也會隨著病人的情況隨著更換檢查手段,做進一步的篩查,讓患者進行最合適的檢查。
④ 各種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各種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各種輻射對人體的影響,輻射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對人體有害的,但是輻射其實分為很多種,不同的輻射造成的危害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輻射,下面分享各種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輻射對人體的效應是從細胞開始的,會使細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細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細胞畸形,或造成人體內生化反應的改變。
在輻射劑量較低時,人體本身對輻射損傷有一定的修復能力,可對上述反應進行修復,從而不表現出危害效應或症狀,但如果劑量過高,超出人體各器官或組織具有的修復能力,就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變。
在日常生活中,曬太陽、看電視,戴夜光錶、乘飛機、拍x線片都會受到一定的輻射,只是生活中這些輻射量都是微量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人們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輻射對人體是非常有害的。
輻射是以波、粒子或光子的能量束形式傳播的一種能量。核輻射是指來自原子核的輻射。全身照射超過100拉德時引起急性放射病,局部急性照射可產生積局部急性損傷,如暫時性或永久性不育、白細胞暫時減少、造血障礙、皮膚潰瘍、發育停滯等。全身長期接受超劑量的慢性照射,可產生慢性損傷,如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生育力受損、白內障等。
萬物皆有輻射
按照標準的科學定義,輻射指的是由場源發出的電磁能量中一部分脫離場源向遠處傳播,而後再返回場源的現象。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擴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能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
正因為萬物都是能量組成,所以萬物都有輻射,輻射就是能量的散發。每個物體都在接受輻射和輻射別人,都在進行能量交換。從定義上看,在這個自然界中,只要是本身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然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溫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分為天然來源與人工來源兩種。天然的電磁輻射來源於地球的熱輻射、太陽熱輻射、宇宙射線和靜電等,屬於自然現象。人工電磁輻射來源廣泛,既可以來自於高壓線、變電站、電台、電子儀器、醫療設備、激光照拍設備和辦公自動化設備的運行,也可以來自於微波爐、電視機、電腦、手機、電冰箱、空調、電熱毯和收音機等家用電器的使用。
對人體的影響取決3因素
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系:與輻射源的相對距離、「熱效應」的時間長度及輻射源強度。距離因素的作用最為明顯,輻射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距離增加10倍時,輻射量會減少100倍。
當全身的電磁輻射劑量值達到每公斤4瓦,持續時間達到30分鍾以後,人體的溫度就會上升1℃,這就是電磁輻射對人體產生的「熱效應」。「熱效應」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人體長期處於41℃時,會產生充血反應;長期處於45℃時,新陳代謝會受到阻斷。有些人體 器 官例如眼睛、頭部、男性生殖系統等,對於「熱效應」的反應更為強烈,男性生殖系統若長期處於30℃,便會影響睾丸的生命活動。
輻射源的強度主要取決於電器電流的大小,電流越大的電器,其磁場的輻射強度越大,對人體的.傷害也越大。
綜上可見,只要輻射的劑量達不到一定值,就不必太擔心。定量來看,電離輻射的劑量有個單位叫毫希弗,100毫希弗,是有害劑量極限。單次電離輻射超過這個值,可能會有嚴重後果;不超過這個值,則觀測不出確定性症狀。100毫希弗有多少呢?差不多相當於你同時被八十多台X光機一起照射,所能達到的輻射量。做一次X光檢查,輻射是1.2毫希弗。每年吸進去氡、吃進去的放射性元素、被宇宙射線的電離輻射累積(此合稱為「自然輻射」,即自然狀態下不可避免要受到的電離輻射),是2.4毫希弗。相比100毫希弗的有害劑量極限,這樣一點幾、二點幾的微劑量,遠不足以給人造成實質傷害。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因為擔心那一點點輻射,而該體檢也不去體檢;更不必杞人憂天,為那些微乎其微的天然輻射擔驚受怕。
平時接觸電磁輻射較多的成年人和兒童,可以多吃油菜、芥菜、捲心菜、蘿卜等。對於電磁輻射損傷的治療主要以抗輻射葯物治療為主。如我國新近以中葯為原料研製的安多霖膠囊,即可作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損傷的防治和保健用葯。
任何能量在空間的傳播都叫輻射,包括各種電磁波。與核能相關,能夠傷害人體的輻射又叫電離輻射,放射性輻射,也就是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包括X射線,伽馬射線(都是高能光子),質子,α輻射,β,β+輻射,裂變碎片(都是帶電粒子輻射),中子,等。
衡量輻射對人體的傷害的標準是,人吸收了多少放射性能量。不同的放射性類型,同樣能量給生物造成的損害是不一樣的。下表是不同放 射類型的有效生物劑量權重:
人體不同部位對輻射傷害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性腺(生殖細胞生成區域),骨髓,乳腺,甲狀腺等區域對輻射敏感,容易受到傷害。 能量吸收單位用格雷(Gray, 吸收劑量),1格雷等於1公斤物質吸收了1焦耳的放射能量。對生物的傷害用相對生物有效劑量(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來衡量,單位是西弗(Sievert)。根據上表,如果輻射類型是X射線,電子,等,那麼1格雷等於1西弗。如果是α粒子,1格雷等於20西弗。
自然條件下,空氣,人體自身,土地,建築都有放射性輻射,叫背景放射性輻射。人體一年接受到的背景放射性輻射全球平均為2.4毫西弗,不同地區略有差別,比如北美大約是3,澳大利亞大約是1.5。中國近期的背景輻射是3.1,明顯高於全球平均,與中國近幾十年重工業化,大量采礦,採煤,開采地下水等有關。
人體對放射性的耐受能力比較低(越高等的動物對放射性的耐受力越低)。圖1是不同劑量對人體的傷害能力。一些關鍵事實:
1、 放射性輻射都有傷害,劑量越大傷害越大,沒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輻射對人體有益」沒有根據。
2、 對於癌症,輻射傷害的效應是累積性的。
3、 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傷害(300到400年背景輻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絕對值,即如果本來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後就是35.5%)。
4、 涉及輻射傷害的設施(環境)安全標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額外輻射不能超過5毫西弗,專業人員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五年總和不超過100毫西弗。
5、 短期內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高燒,等)。
6、 短期內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內致死率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為99.9%。
7、 吸收到人體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內照射危害遠遠大於外部照射,特別是α輻射(氡,鐳,鈾,釷,鈈等重離子及其衰變鏈元素上的輻射主要都是α輻射)。同樣能量的阿爾法輻射造成的輻射傷害是β和γ輻射的20倍,一般阿爾法粒子的能量還是β和伽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內照射情形,一次阿爾法衰變造成的傷害是一次β衰變的100倍左右。γ輻射一般會穿透人體,損害要小的多。
圖1 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
微觀層面,輻射會導致蛋白質變性,DNA斷裂,細胞病變或者死亡。大部分DNA破壞會被修復,但是也有一些不能修復。不能修復的DNA破壞就是DNA變異,可能發展成癌症。
一些核專家提出的「適量輻射對人體有益」的說法,正式名稱叫低劑量輻射興奮效應(低毒刺激效應,radiation hormesis,或homeostasis),即低劑量的輻射能夠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人體自我修復,從而改善人體健康。該說法在不發生DNA變異的條件下是可能的,因為細胞死亡會刺激免疫系統。但是DNA變異概率正比於輻照劑量,終生累積,因此負責制定輻照損害標準的權威機構,如聯合國電離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美國輻射防護和測量委員會,等,都不認可這一說法。核能界,如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的相關網頁就強烈暗示這一說法很有道理。被權威機構認可的輻射傷害與劑量線性相關無最低閾值(Linear no threshold,LNT)理論在WNA被指為「假說」(hypothesis)。法國科學院也有一篇報告部分支持這一說法。
圖2,輻射傷害與劑量的關系。B線為線性相關,D線為低劑量興奮效應(Hormesis)
由於輻照能夠損害DNA,人體細胞分裂旺盛的器官,如生殖腺,骨髓等對輻照更敏感。這些器官受到輻照會引起不育,白血病等。基於同樣的原因,孕婦和小孩對放射性輻射的危害也更敏感。胎兒受到輻照損害,終生癌症患病概率都會上升。特別地,由於胎兒和嬰兒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輻射傷害將大大降低新生兒的智商。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為例,如果胎兒接受到500毫西弗的輻射,終生癌症患病概率將從美國平均的38%增加到55%,智商下降15個點(與胎兒孕期周數有關。
⑤ 英國在澳大利亞核試驗後,現在澳大利亞還有多少核輻射
有關英國在澳洲進行核試及其揭露者獲獎之報道是真實的。不過至於對澳洲在時過五十年後的今天是否仍然存在核幅射則存疑。即便仍有幅射也應該是在核試地區而不可能是整個澳洲。否則像中國這種當年在新彊和西北地區進行過多次核試的國家,不也早就應該被污染了嗎?!美國在內華達州也進行過大量的核爆試驗,如果說時至今日仍會有幅射污染的話,美國也早己被污染啦!
⑥ 核輻射對人的危害有多大
人體遭到多大的照射才會受損呢?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適,食慾減退。
中度損傷,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乏力,惡心,有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餘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
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症、不育、怪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