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攝影師能到處旅遊
也不是所有攝影師都可以到處旅遊,得看你是靠拍片來賺錢的,還是你本身有資本不需要靠拍片來賺錢。前者需要有商家贊助你或者你本身有名氣拍出來的影片有人會購買。這種攝影師收入都不穩定的,沒名氣的想專門攝影賺錢是比較困難的,攝影器材都很貴的,沒有點小身家都玩不起的,更不用說到處旅遊了,拍的也大多是商業題材,並不能讓你隨心所欲的。後者就只是個人興趣了,不為賺錢發愁的才能瀟灑到處旅遊。
2. 皮特.亞當斯攝影師是哪個國家的
皮特.亞當斯攝影師是澳大利亞的
澳大利亞攝影師皮特亞當斯-肖恩(PeterAdams-Shawn)喜歡特立獨行,用獨特的拍攝方法拍攝好作品。他對於攝影的理解是:「對於偉大的攝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3. 澳大利亞的本土電影發展怎麼樣
1896年 8月在墨爾本的歌劇院首次放映了英國人R.W.保羅攝制的關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橋的紀錄短片。同時,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派出的攝影師在墨爾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反映盛大的墨爾本杯賽馬活動。這部影片在墨爾本和悉尼上映達 3個月之久,是外國人在澳大利亞拍攝的最早的一部影片。20世紀初,英國人類學家C.斯潘塞來澳拍攝了關於土著居民的風俗習尚的紀錄片,開創了以研究土著居民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人類學紀錄片之先河,救世軍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拍攝宣傳宗教的短故事片,如《早期的基督教殉難者》(1899)。第一部澳大利亞人攝制的影片《凱利幫的故事》是1906年上映的,它標志著澳大利亞電影的誕生。影片是由C.泰特攝制的,內容描寫俠盜凱利兄弟和警察之間的斗爭故事。這顯然是受到當時美國暢銷影片《火車大劫案》(1903)的影響。《凱利幫的故事》放映時間為66分鍾,並用演員在銀幕後配音,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長故事片。這部影片的暢銷導致了這種類似美國西部片電影的泛濫。當時沒有隨波逐流的導演只有R.朗福特他出身演員,自當上導演以後,一貫注意影片的質量,作品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他拍攝的《邦蒂號的叛變》(1915)、《我們的選擇》(1919)和《多愁善感的傢伙》(1920)都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特別是後者,成功地塑造了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英國的影片開始進入澳大利亞,與新生的澳大利亞電影展開競爭。從20年代起,廉價的英美影片逐步侵佔了澳大利亞電影市場。澳大利亞的民族電影因成本高、題材貧乏等問題,陷於一蹶不振的境地,很多電影工作者被迫放棄故事片的拍攝,轉向新聞紀錄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60年代,以美國影片獨霸澳大利亞銀幕而達到極點。在這段時期內,只有少數幾位導演在為繁榮本國電影而辛勤地進行創作。他們中影響較大的是G.E.喬維爾。從1925年的《蒙比的蠢蟲》一片開始,到他1959年死於貧困為止,喬維爾攝制了許多真正澳大利亞題材的影片,如反映澳大利亞軍隊在第一、二次大戰期間英勇作戰的《四萬騎兵》(1941)和《托勃魯克人的老鼠》(1948)等。他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是《傑達》(1955),由於他在影片中處理種族問題不當,這部影片遭到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新聞宣傳的需要,澳大利亞的新聞紀錄片有長足的進步,同時也吸收和培養了很多電影工作者。大戰以後,斯坦利霍斯於1946年建立了拍攝新聞紀錄片的聯邦電影機構(即現在的澳大利亞電影公司),K.G.霍爾也在他的公司中設立了拍新聞紀錄片的部門。這時,在悉尼大學學過人類學的I.鄧洛普進入了電影界。從1957年開始,他多次進入澳大利亞西部的沙漠,拍攝了不少關於土著居民生活的紀錄片,逐步成為澳大利亞人類學電影的權威人士。
從70年代開始,由於政府的重視和鼓勵(如建立電影委員會,對影片進行資助,開辦電影、電視學校,創辦電影資料館等),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澳大利亞電影進入了復興時期。這首先表現在長故事片產量的穩步上升。澳大利亞1969年只發行了5部國產片,而到1971年則上升為11部。整個70年代,平均每年發行15.2部國產片,之後這個數字又有所上升。其次,電影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隊伍不斷擴大並日趨成熟,特別是一批中青年編導人員在70年代初陸續走上影壇,促進了國產影片的發展。這些新生力量中有:T.伯斯塔爾、P.韋爾、B.貝雷斯福德、J.杜伊甘、D.克龍比、F.謝皮西、戴維威廉森、艾戈爾?奧津斯、G.阿姆斯特朗等。這批編導的大部分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澳大利亞的,例如,由P.韋爾導演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由B.貝雷斯福德導演的《獲得智慧》(1977)和《馴馬手》(1980);由G.米勒導演的《從雪河來的人》(1981)等影片,都是新生的澳大利亞民族電影中的佼佼者。這些影片的內容雖然取材於歷史,不直接反映現實,但卻往往能引起觀眾對今天社會問題的聯想和思考。有些影片的內容層次較多、涉及面較廣,耐人尋味。這些影片一般來講構圖講究,光和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鏡頭流暢,善於利用大自然的景色作背景。隨著國產片的發展,在澳大利亞銀幕上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本國電影明星:梅爾吉布森、約翰哈格里夫斯、傑克湯浦森、布賴恩、布朗、海倫莫斯等。
80年代以來的澳大利亞影片在發揮上述特點的同時,還在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這首先表現在內容已不僅限於歷史,也採用了現實題材,如反映吸毒問題的故事片《冬天的夢》(1981)等。更重要的是反映土著居民的影片再度出現。它們已從早期的紀錄片發展到以故事片形式來反映他們的生活和問題,一般都有較強的感染力。如約翰?霍尼的《曼加妮妮》(1980)和艾戈爾?奧津斯的《我們的偏僻地區》(1982)。80年代,澳大利亞電影的復興處於開始階段,這首先是因為在澳大利亞影壇上,國產片還處於少數地位,外國影片仍占絕對優勢,其中主要是美國片,一般每年進口 200部左右;另據澳大利亞發行商協會的統計,1963~1981年,在澳大利亞公演的100部最暢銷的影片中,國產片只佔8部。其次,上述有特色的影片在整個國產影片的產量中也只佔少數。毫無特色的平庸之作、充斥著性的內容的影片,還大量存在。就是一些較好的作品中,間或也出現色情鏡頭。
澳大利亞年產影片約20部,有影院900餘座(包括汽車電影場),年觀眾3500萬人次,票房收入1億美元。聯邦政府設有電影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出資援助編寫電影劇本和攝制影片,管理澳大利亞婦女電影基金、澳大利亞製片公司,和國家圖書館一起負責維護電影資料。聯邦政府還設有電影電視學校、新南威爾斯電影公司、電影檢查委員會和屬於國家圖書館組成部分的電影資料館。電影檢查委員會負責對在影院公開上映的國產片和進口片檢查,其重點除了政治問題外,還包括性與暴力。
澳大利亞電影界的群眾組織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電影學會。它除了設置電影資料館、研究中心和出版刊物以外,每年還舉辦澳大利亞電影獎活動,這是每年舉辦的六、七個電影獎中最重要的一個。澳大利亞每年約舉辦10餘個電影節,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已舉辦過40餘次的悉尼國際電影節和已舉辦過30餘屆的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4.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是一位澳大利亞本土攝影家。他出生於紐卡斯爾,2002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2007年成為正式成員。特倫特·帕克被認為是他這一代最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年輕攝影師,其黑白膠片上的澳大利亞人文景觀別具一格饒有趣味。我給大家整理了有關他具體的介紹,分享給你們!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的生平:
特倫特·帕克1971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港口城市紐卡斯爾(Newcastle),12歲接觸攝影,第一台相機是母親的賓得Spotmatic,沖洗膠卷的暗房其實就是家裡的洗衣室,有趣的是,這位瑪格南唯一的澳大利亞籍攝影師,最初的攝影生涯始於在街邊給別人拍照掙錢。他進入過荷賽大師班,系瑪格南圖片社成員且亦曾獲荷賽獎。其黑白膠片上的澳大利亞人文景觀別具一格饒有趣味,其大膽的用光和不拘一格的構圖展現了作者的創造性,是“攝影的攝影”,而不是“繪畫的攝影”或“攝影的繪畫”。
特倫特·帕克所獲得的第一個攝影獎項是1996年的Gold Lens(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頒發),1999年,他的第一本攝影畫冊,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作品集《Dream/Life》出版,同年,Trent Parke的攝影才華開始獲得全球攝影界的認可,入選參加荷賽大師班,並在隨後獲得1999年、2000年、2001年以及2005年的WPP Award。他做過8年的體育攝影師。
同大多數攝影師一樣,特倫特·帕克非常愛好旅行。2003年,特倫特·帕克與妻子、攝影搭檔Narelle Autio一起駕車環游澳洲9萬公里,完整拍攝記錄了澳大利亞在21世紀的人文面貌,並出版攝影畫冊《Minutes to Midnight》,這一拍攝項目亦獲得了當年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W. Eugene Smith Grant in Humanistic Photography)。他是一位非常注重本土風格的攝影師。
特倫特·帕克2002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2007年成為正式成員。
特倫特·帕克被認為是他這一代最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年輕攝影師。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的作品:
1999年 《夢想/生活》
2003年 《末日警鍾》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的成就:
特倫特·帕克被認為是他這一代最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年輕攝影師。
知名攝影師特倫特·帕克的出版:
1999年 《夢想/生活》
2003年 《末日警鍾》
5. 攝影行業在國外有前途嗎美國,加拿大,澳洲或者紐西蘭什麼行業吃香
有前途的職業幾乎沒有,在西方國家前途不是移民應該思考的問題
這輩子不發愁最好的職業是需求廣泛且語言要求不高的技術行業,比如廚師、電工
澳洲、加拿大基本已經不收移民了,美國門檻相對低但全球納稅政策很有殺傷力。不討厭日本的話其實日本是個選擇
移民這件事上,金錢還是硬道理
6. 澳大利亞攝影怪才Bela Borsodi 的資料
澳大利亞的Bela
Borsodi被稱作是商業攝影中的「生活攝影師」、
商業設計中的怪才,當我們習慣於被淹沒在各種模特與明星構成的圖片時,Bela
Borsodi鬼斧神工地用各種出人意料的材料拗出奇思妙想的廣告片,看他的作品總令人忍不住想:他哪裡來的這么多源源不斷的奇思妙想?他用衣服疊出的人臉,是不是讓你大吃一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