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的民族特點是什麼
澳大利亞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1973年,澳大利亞廢除了白澳政策,1975年,澳大利亞通過了《反種族歧視法》。由於跨民族、跨種族之間的通婚,民族與人種的界限變得模糊,澳大利亞自2001以後已經不再用人種或民族對國民進行統計或分類。在2006年的人口普查,澳大利亞國民只需申報他們的父母是在什麼國家出生的。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澳大利亞國民的構成是(排名前十的國民構成):
澳大利亞人的後裔:31.13%;英格蘭人的後裔:29.65%;愛爾蘭人的後裔:9.08%;蘇格蘭人的後裔:7.16% 義大利人的後裔:4.29%;德國人的後裔:4.09%;華人的後裔(華裔):3.37%;土著居民:2.30%; 希臘人的後裔:1.84%;荷蘭人的後裔:1.56%。
⑵ 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什麼種人
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 Australians)和托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最早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其附近島嶼的民族。自歐洲人來澳定居至今,仍有澳洲原住民居住在澳洲。[1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英國移民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後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中國和越南。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徵。據統計,澳大利亞的亞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長。
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根據澳大利亞移民局的數據,2006年澳大利亞公民海外出生地前三名的國家為:英國1153264、紐西蘭476719和義大利220469。居民中63.9%信奉基督教,5.9%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等。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總人口2544萬(2019年7月)。74%為英國及愛爾蘭裔,5.6%為華裔,2.8%為土著人口,其他族裔主要有義大利裔、德裔和印度裔等。官方語言為英語,漢語為除英語外第二大使用語言。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⑶ 澳大利亞是什麼人種
(1)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是世界上惟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人種以白色人種為主,居民通用英語,信奉基督教,人口大多數居住在東南沿海地帶,其原因是交通運輸便利,氣候溫和濕潤.首都是堪培拉,是政治中心,最大城市和港口是悉尼.
(2)澳大利亞大陸地勢低平,是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自西向東分為明顯的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從30°S剖面圖可看出澳大利亞大陸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3)澳大利亞大陸氣候呈半環狀分布,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是熱帶沙漠氣候.
(4)澳大利亞大陸多古老動物,如袋鼠、鴨嘴獸等.
(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輸出國,因綿羊最多,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采礦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以熱帶氣候為主,不需要大量進口熱帶農產品.
故答案為:
(1)太平;印度;大陸;白色;英;基督;東南沿海;交通運輸便利,氣候溫和濕潤;堪培拉;悉尼;
(2)最和緩;三大;高原;平原;山地;東西高,中間低;
(3)半環狀;熱帶沙漠;
(4)袋鼠;鴨嘴獸;
(5)A.
⑷ 澳大利亞主要民族
目前澳大利亞的主要民族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們祖先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以及愛爾蘭這些國家或者地區。他們都屬於歐洲白人,可以說目前澳大利亞主要民族是歐洲的凱爾特人後裔以及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
⑸ 澳大利亞土著是什麼人種
澳大利亞土著的人種為尼格利陀人種,此人種歸屬在大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土著人傳統上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屬於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寬廣,在水源附近搭起臨時帳篷,食物耗盡後便再次遷移。土著人主要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
澳大利亞土著是於四萬多年前定居澳大利亞大陸的澳洲原住民。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但卻並不是真的「土」生「土」長,也是外來移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500多個部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它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
⑹ 澳大利亞啥民族
根據1995年人口調查,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共有 303,261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1.5%,他們中只有28%生活在各首府,其餘的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和中部以及新南威爾士州的北部。在北部地區,他們約占該處人口總數的23%。
土著人與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成立於1990年3月。它是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實行自治政策的重要機構,同時也是處理土著人事務的決策機構。為了便於 管理和執行聯邦政府的有關計劃,委員會將土著人代表、制定政策人員和行政管理者組織在同一個機構里。
1993年底澳大利亞政府將「土著人土地所有權」製成法律,這就為土著人提供了一種機會,即在其他公民沒有明確取得某地土地權的情況下,如果土著人能夠證明自己對這塊土地有傳統的延續關系,那麼就可以要求對這一土地享有應得的土地所有權,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立法是聯邦高等法院對馬博案件所作判決的結果,它推翻了澳州人到澳洲定居時代把澳大利亞當作「特拉奴利厄斯」(即這塊土地不屬於任何人)的理論。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政府提倡大規模移民,澳大利亞的人口空前增長。1947年為750萬,1994年增加到1,700萬。1967年,隨著大規模移民,政府放棄了「白人澳大利亞」政策,這使澳大利亞的民族成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澳大利亞居民來自200多個國家。1991年,總人口中將近25%出生於海外。到澳大利亞定居的海外出生者約70%來自非英語國家。1986年全國總人口中,盎格魯-凱爾特族約佔75%,其他歐洲民族20%,亞洲民族 4.5%,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占 1%。由於民族間的通婚和從當前移民的趨勢來看(1992-1993年,約43.2%的移民來自亞洲),澳大利亞社會的民族成分將會繼續發生變化。
澳大利亞政府全面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多種民族的政策。這些政策繼承了澳大利亞自由民主的傳統和對人權的關注,特別主張注重實效地解決問題而不單純依賴法規。它們包括移民定居的計劃和英語培訓、保證能平等地在政府部門中進行服務和取得各種資格以及組織由公眾資助開展多元文化和多種民族語言的廣播活動。此外,還注意刻畫和宣傳國家民族多元化特性、促進社區友好關系和反對外族主義,以及研究除英語外如何最好地使用其他一些民族的語言。政府還制定了一項制度,旨在公平地承認在澳洲境外所獲得的技能。
1989年。在上述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澳人利亞多元文化全國綱要,這個綱要以社會正義、各民族享有自身文化特點的權利和注重經濟效益為指導原則。其結果是出現了一個不同民族都明顯地獲得心情舒暢和具有凝聚力的社會。
目前,澳大利亞人口出生率較低,平均每一婦女的生育率為1.85。但是和歐洲、北美一些發達國家及日本相比較,出生率仍較高。同時,澳大利亞屬於死亡率最低而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
⑺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⑻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種是什麼
棕色人種。
英裔澳大利亞人為白種人,英裔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點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但卻並不是真的土生土長,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關於澳大利亞土著的來源,最早的猜想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大利亞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
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最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
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大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
⑼ 澳大利亞有什麼民族
澳大利亞是由早期移民和當地土人結合的民族!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Australia 來自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萬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據有關史料記載,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是英國的屬土。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園林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現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現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亞。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天然條件發展畜牧業。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螺角羊。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達6000頭。殖民地生產的羊毛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大利亞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很發達,羊只存欄總數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
編輯本段聯邦政制
英國人不斷移居後,在澳大利亞逐漸建立起六個各自為政的殖民區(現在成為了澳大利亞六個州,可理解為六個省),繼新南威爾士、塔斯曼尼亞建立殖民區之後,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處相繼於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區,到1900年之前,當時的六塊地方使用同樣的貨幣(英鎊與便士),但各自為政,甚至各自發行郵票,彷彿六個國家一般。各殖民區之間和睦相處,聯系也不斷加強,建立統一的聯邦勢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原來的六個殖民區遂成為聯邦下屬的六個州。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boomerang)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很多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里,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和繪畫都很純朴,多反映狩獵生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土著居民漸漸離開部落,搬遷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亞有優惠土著居民的各種政策,包括在房屋、就業、福利各方面為他們投入現代生活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在旅遊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遊客搜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
⑽ 澳大利亞人主要人種是
白人。
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
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