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農牧業生產特點
農牧業是澳大利亞傳統經濟部門,突出特點是: (1)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但其比重日趨下降。農牧業是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基石,戰後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是本國極為重要的經濟部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許多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顯赫地位。農牧產品約占出口總值的40%以上。但由於其它生產部門發展更為迅速,因此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1951年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8%,現降為5%。但與其它資本主義工業相比,這個比例仍是較高的。 (2)經營方式主要是資本主義大農牧場。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農牧場規模很大,1981年全國平均每個農牧場擁有農用地3,060公頃,其中大於二萬公頃的農牧場是總場數的1.1%,但佔地達70%;大於四萬公頃的特大農牧場,僅占農戶的0.6%,卻擁有全國63%的農用地。由於實行資本主義大農牧場經營,僱傭勞動較多,現占農業勞動力的五分之一以上,說明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 (3)機械化水平高。澳大利亞不僅耕作業已全盤實現了機械化,而且牲畜的飼養、剪毛、擠奶、屠宰等也已完全採用機械化操作。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佔全部人口不到 3%的農業勞動力所生產的農牧產品,不僅滿足了全國人口的需要,而且每年還有大量出口。每一農業勞動力一年創造的財富,可養活近40人,是世界農業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4)生產不穩定。由於國際市場行情變化較大,加上水利設施差等緣故,澳大利亞農牧業生產長期存在著不穩定的狀況,每屆大旱,要損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只牛羊。耕作業波動更大,有時相鄰年份產量增減二分之一以上。小麥最為突出,1977~1978年產量為937萬噸,第二年度達1,809萬噸;1981~1982年度1,633萬噸,1982~1983年度僅為770萬噸。
② 機械化和自動化是澳大利亞農業的特點嗎
是的
因為它的社會環境決定的,人少地多。只能用機械化與自動化方式進行生產。
③ 澳大利亞農業特點,主要的農產品是什麼
二、澳大利亞主要的農產品是什麼
1、澳大利亞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主要出口的農產品是小麥、羊毛。
2、澳大利亞盛產羊(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牛、小麥、蔗糖,而且還依靠長期出口農產品、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因此它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出口國。
④ 關於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區位特點(自然、社會)!在線等!給好評!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1、多為家庭大農場經營 2、普遍應用現代科技,還有如: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等 3、專業化程度高 4、堅持「土-草-畜-市場」的混合農業模式,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麥-牧羊地區。5、農場是一個良性生態系統(種植穀物和放牧牲畜兩種生產方式互惠互利,這樣土地交替種小麥、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6、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是互補的,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生產活動(秋——播種小麥;冬:剪羊毛;春末——收小麥)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特點:
自然因素:地勢較平坦(中部平原)、灌溉條件較好(墨累-達令河水、東水西調)
社會因素: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競爭優勢大、交通發達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的銷售市場(國際市場)、機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勵
⑤ 澳大利亞生產特點高度機械化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小麥和牛肉出口國,其農牧業生產的特點是高度商品化,機械化程度很高.
故選:A.
⑥ 澳大利亞的農業是區域專門化生產嗎
是的澳大利亞一些主要農產品狀況:1.穀物。澳大利亞的穀物分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兩類。冬季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與其輪作的有油菜籽、羽扇豆等。夏季作物包括稻米、玉米和高粱等。在澳北部,稻米可產兩季。小麥是澳大利亞產量最高的穀物。主要小麥種植帶橫貫昆州中部、新州、維州、南澳以及西澳地區。澳大利亞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2001~2002年度出口小麥1640.6萬噸,佔世界小麥貿易總量的16%。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和日本,是澳大利亞小麥的最大出口市場。燕麥是澳大利亞傳統的溫帶農作物。如今經過改良的品種使燕麥可以在更廣泛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生長。新州是燕麥的最大產地,西澳和維州分居二、三位。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出口燕麥19萬噸。大麥在澳大利亞主要用作麥芽供應釀酒業,在一些地區豐收時也將其作為飼料使用。一般情況下,大麥與小麥、燕麥及牧草進行輪種。南澳是大麥的最大產地。高粱在澳大利亞屬於夏季作物。昆州為主要產區,佔澳大利亞高粱總收成的一半以上。2001~2002年度高梁出口42萬噸。大米在澳大利亞幾乎全部種植在新州。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中國香港、中東、紐西蘭、斐濟等是澳大利亞稻米的主要出口市場。2.棉花。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的主要產棉國,也是全球皮棉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生產的棉花90%出口國際市場,主要出口對象為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和泰國等。棉花主要種植在新州。近幾年來棉花的產量產值迅猛增長,使其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農作物,僅次於小麥。3.油料。澳大利亞生產的油料主要有油菜籽、葵花籽、大豆、紅花籽和亞麻籽等。葵花籽和大豆是夏季作物,其他為冬季作物。近十多年來,油菜籽迅速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的主要油料作物。4.蔗糖。澳大利亞甘蔗的商業性種植主要在東部海岸,昆州是主要產地,其產量佔全國總量的9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糖出口大國,糖產量的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場,主要為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5.牛羊和肉類。牛在澳大利亞各州都有牧養,奶牛主要在南部和沿海地區,肉牛主要在昆州和新州。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牛的總數為2774萬頭;羊只存欄數為1.11億只,羊的放養經常與養牛和穀物種植混合進行,一些地區的農場主則專門從事羔羊養殖。同年,澳大利亞的屠宰生產肉類總產值為112.6億澳元,鮮肉產量達313萬噸,鮮肉出口為183.5萬噸,肉類和活牛羊出口總值為65.5億澳元。雖然澳大利亞的牛肉生產僅佔世界產量的3.9%,但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6.乳品業。乳品業是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部門,繼小麥和牛肉生產之後產值居第三位。2001~2002年度乳晶業出口總值達31.8億澳元。7.羊毛。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羊毛產量為60.7萬噸,對華出口羊毛達27.2萬噸,也就是說占當年羊毛產量的44.8%輸往中國,羊毛對華出口總值達14.5億澳元。羊毛是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傳統大宗商品,中國市場強勁需求是澳羊毛業的重要支撐力。8.蔬菜、水果等園藝業。園藝業在澳大利亞農業中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目前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澳大利亞出產多種水果,既有菠蘿、芒果和木瓜等熱帶水果,又有蘋果、橙子、梨、核果和漿果等溫帶水果。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園藝產品出口達7.9億澳元。 二、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特色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制度、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條件,以及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澳大利亞農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粗放與集約並存,土地單產較低,勞動生產率很高。澳大利亞是個地多人少、高度城市化的國家,發展農業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現代技術的應用及科學管理。澳大利亞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的土地面積,在農業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農場規模比較大。即使在灌溉區的集約種植業,最小的農場面積也有50公頃左右。乾旱區粗放牧場每個平均佔地高達5萬公頃。牧場平均規模約3萬公頃,比美國牧場大十多倍。每個農牧業勞動力負擔土地約1200多公頃。在農業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場經營。因此與世界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澳大利亞農業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和載畜量都比較低,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澳大利亞畜牧業勞動生產力高的基本原因是大規模放牧式飼養,低的土地產出率卻造就了高的勞動生產率。生產的專業化也是澳大利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每個農業勞動力(不包括漁業林業和農業服務人員)人均飼養270隻羊、76頭牛,人均生產小麥65噸、大麥34噸、高粱148噸、大米3.3噸、油料7.8噸、糖原料13噸、皮棉1.8噸、羊毛1.6噸、鮮奶29580公升,等等。2001~2002年度,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高達63150澳元,勞動生產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農業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農業受國際市場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並且,由於澳大利亞人少、國內消費市場容量就小,而農產品品種較多、產品量大,農產品不得不主要依賴出口,國際市場成為澳大利亞農產品生產的主要目標。澳大利亞常年農產品出口量約占農產品產量的75%。2001~2002年度農產品出口總值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亞農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外向型。近年來澳大利亞越來越重視亞洲市場,出口產品重點已從傳統的歐洲市場轉向近鄰的亞洲市場。同時,澳大利亞農業受國際市場影響很大。當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好時,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上升幅度就大,否則相反。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人少地多,農地收成受自然條件影響也較大。特別是澳大利亞水資源比較短缺,凡遇乾旱年份,農業生產便大幅度下降。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澳大利亞農業生產年際水平不穩定,農業收成變化幅度較大。3.農業信息化程度高。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電腦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網路「電子市場」』向農民提供市場價格、需求量、產品種類等信息,還向農民提供一種叫作「合同決定管理」的網路設施,使農民能未雨綢繆,及早給自己的產品定位、定價。原來畜產品出口多通過中間商和代理商,自從有了遠程網路,越來越多的牧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減少了流通環節,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上更具有競爭力。澳大利亞的網上咨詢業比較發達,不僅能夠提供較為准確的信息,也為自己的咨詢服務承擔法律賠償責任。有的農場主索性在網上常年聘一位市場顧問,隨時從網上得到咨詢服務。4.家庭農場佔多數,農場呈現向大農場化發展趨勢。澳大利亞的農場按其經營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為主從事生產的農場,稱為「家庭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為主從事生產的農場。大多數農場為家庭牧場。家庭農場一般都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手段,並得到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而且經營也比較靈活。在澳大利亞,按農場的生產規模可分為三種類型:(1)小型農場,經營土地較少,一般為150~200公頃;(2)中型農場,經營土地一般在300~800公頃;(3)大型農場,經營土地在1000公頃或數千甚至數萬公頃。雖然大型農場的比重很小,但占農場數3%的大農場卻占農業用地的3/4。小型農場與大中型農場相比,相對耗費大、生產成本高、承受經濟風險能力低。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政府利用財政補貼、優惠貸款和減免稅收等辦法鼓勵前景不佳的小農場主放棄土地改行謀生。如,前些年政府向准備離開農業的勞動者提供貸款,資助其重新創業,對成功者貸款變為無償贈與,對失敗者再以7年為限償還政府,以加速農業勞動力轉移。所以,幾十年來澳大利亞農場呈現向大農場化集中的趨勢,農業經營單位數量在減少,不過近年來農場數量趨於穩定並略有增加。5.農業經營由混合向專業化發展,專業地帶明顯。澳大利亞農業發展在相當長時期內一直為混合農業發展模式。隨著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經營規模擴大,農業高度商品化促進了高度專業化,出現了經營某一行業或生產某一類產品的農場,甚至出現了某些工藝專業化,即一個生產單位只完成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某一個環節。例如,肉牛生產中有的單位專門從事育肥,肉雞和養豬生產中有高度專業分工。這種專業化的出現與自然條件的影響、產品國際化有著密切關系,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在地域上也出現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帶和畜牧帶。如昆士蘭州沿岸的甘蔗帶、塔斯馬尼亞州的蘋果區、東南部的小麥帶,以及綿羊南移、肉牛北遷的集中趨勢等。6.農業由以畜牧業為主向畜牧業、種植業並舉發展。在澳大利亞的農業中,以前畜牧業長期佔主要地位,畜牧業與種植業的比例很多年保持在6:4、個別年份甚至達到7:3。但近30年來,種植業比例呈上升趨勢。其中種植業生產中的小麥,作為農牧業單項產品的總產值和出口值,都超過了以前長期分別占第一、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總產值與出口值。
⑦ 澳大利亞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專業化嗎
澳大利亞農業生產總體來講還是極具專業化的。最顯著的就是小麥和葡萄酒的生產過程!
⑧ 澳大利亞農業特點
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遷移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各不相同。
二、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有以下特點:一是小農經營;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機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種植經驗豐富。
解決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等。
三、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特點: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
問題:生產、銷售多受發達國家市場和資本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五、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布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解決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植飼料等。
六、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
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
七、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布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解決措施: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八、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性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九、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編輯本段]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是農業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
到目前為止,世界農業大體可以劃分為13種不同的地域類型。他們代表著環境條件、動植物類型、發展階段與生產方式的不同組合。
1、游牧業;2、遷移農業;3、初步定住農業;4、稻作農業;5、傳統旱作穀物農業;6、傳統混合農業;7、地中海式農業(穀物、果品園藝業);8、種植園農業;9、現代旱作穀物農業;10、現代混合農業;11、乳畜業;12、市場園藝業;13、大牧場畜牧業。
從發展階段來看,1、2、3、大體屬於原始農業;4、5、6、7屬於傳統農業;8、9、10、11、12、13屬於現代農業
⑨ 澳大利亞農業生產專業化,機械化嗎
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的農業國,其農業生產十分專業化和機械化。
⑩ 美國和澳大利亞農業生產的共同特點是
美國和澳大利亞農業生產的共同特點是都實現了地域專業化;機械化水平高。
美國和澳大利亞均為農產品出口大國,但出口的農產品有所不同,美國是一個工業和農業都很發達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美國的乳畜帶和澳大利亞的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發展的共同 有利條件是城市、人口分布密集、消費市場廣闊。
(10)澳大利亞農業特點是什麼化和什麼化擴展閱讀:
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分化,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早在1914年,美國農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專業化,這種格局保持至今。
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