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是什麼政體
政體:聯邦制
英國女王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由女王任命的總督為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總督由總理提名,由女王任命。
澳大利亞總督代表英國女王行使在澳大利亞聯邦內的職權。總督有權任免官員、統轄軍隊、召開和解散議會以及審批議會議案等,但在行使這些權力時須徵得聯邦總理同意。在聯邦行政會議的咨詢下執掌聯邦政府的行政權,為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
【議會】聯邦議會是澳的最高立法機構,成立於1901年,由女王(澳總督為其代表)、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閣會議決定,澳大利亞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國女王及其繼承人宣誓效忠。
議會實行普選。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3年。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2個地區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各地區參議員任期3年。2007年11月24日,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工黨佔83席、自由黨55席、國家黨10席、獨立人士2席。
【政府】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該黨領袖任總理,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命。政府一般任期3年。2007年11月,工黨在聯邦大選中擊敗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新一屆工黨政府於12月3日正式就職,工黨領袖陸克文出任總理。
【司法機構】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高等法院。它對其他各級法院具有上訴管轄權,並對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做出決定,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6名大法官組成。各州設最高法院、區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地區和北領地區只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② 英國與澳大利亞的國體 政體 國家結構形式 政黨制度 分別是什麼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 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 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 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盟,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 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
澳大利亞: 【州和領地的區別】
澳大利亞有六個州(State)和兩個領地(Territorry)。六個州分別是1901年之前曾各自獨立的英國殖民區,其他沒有被當時的殖民區管轄的地方,在1901年之後就成為聯邦政府直接管轄的領地。澳大利亞只有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州各自有自己的州政府,有州長(Premier),有州總督(State Governor),但領地沒有這些職位,領地自組政府的權力源於聯邦的授權,領地的最高行政負責人是行政長官(Chief Administrator)。州和領地的立法權有很大分別,州在某些領域可以自行立法,而聯邦不能幹預。領地也可以自行立法,但領地的立法權來源於聯邦政府的授權,領地所訂立的法律,聯邦政府如有不滿就可以廢止。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北領地曾經在1990年代對安樂死立法,不久即被聯邦政府宣布廢除。領地實際上歸聯邦政府直接管轄。
【六個州和兩個領地的簡介】
全國第一州---- 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 首府:悉尼,全州人口:約680萬人)
新南威爾士位於澳大利亞南部,是英國最早在澳大利亞建立的殖民地,現在是全澳人口最多的州,也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農業、畜牧業、製造業和充足的能源原料及高度發展的服務業是新州的經濟基礎。
新南威爾士的海岸線長達1455公里,擁有美麗的港灣和沙灘。境內包括中部高原地區和大分界嶺山脈。新南威爾士州地處溫帶,氣候溫和。悉尼是新州的首府,擁有很多美麗的公園,在市中心的邊緣地帶有鬱郁蔥蔥的植物園和綠地,是散步的好去處。愛好戲劇的人會發現在這里全年都有各式各在的表演可供欣賞,表演的地方包括世界聞名的悉尼歌劇院。
陽光之州---- 昆士蘭(Queensland, 首府:布里斯班,全州人口:約418萬人)
昆士蘭州位於北部。東瀕太平洋,西與北澳大利亞洲及南澳大利亞州相接,南鄰新南威爾士州,總面積1727200平方公里,人口418萬,是澳大利亞面積第二大,人口第三多的州。由於降雨量少,陽光普照,有「陽光之州」的美譽。
布里斯班是昆士蘭州的首府,人口約180萬,整個城市由布里斯班河環繞,寧靜優美,是澳大利亞觀光游覽的勝地,昆士蘭州還擁有黃金海岸、陽光海岸和大堡礁等著名旅遊地點。昆士蘭擁有很高的衛生、教育和居住水平,昆州幅員廣闊,氣候從熱帶至亞熱帶都有,夏天溫度在20攝氏度至30攝氏度之間,冬天氣候溫和,最高溫度10攝氏度左右。
節日之州---- 南澳大利亞(South Australia, 首府:阿德雷德,全州人口:約155萬人)
南澳佔澳大利亞大陸的八分之一,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州,面積98萬平方公里,人口160萬。海岸線長達3700公里。阿德雷德是南澳的首府,地處平原,位於遊客眾多的沙灘和阿德雷德山脈之間。南澳洲南部地區,包括阿德雷德在內,冬季氣候溫和,平均最高溫度為15攝氏度。夏天乾燥而炎熱,平均氣溫最高約29攝氏度。阿德雷德是一個規劃很好的城市,有寬廣的街道和公園,古老和現代的建築物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花園之州---- 維多利亞(Victoria, 首府:墨爾本,全州人口:約500萬人)
維多利亞州位於新南威爾士的南部,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南部,面積不大,約為澳大利亞的百分之三,從該州在任何地區至墨爾本都不超過一日的車程。全州人口約500萬,其中三百多萬人口居住在首府墨爾本。墨爾本始建於1835年,是第二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亞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的體育盛事之都,墨爾本是世界上唯一主辦過夏季奧運會、英聯邦運動會、和世界游泳錦標賽的城市,也是每年的網球大滿貫(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一級方程式賽車(澳大利亞分站)的主辦城市。
野花之州---- 西澳大利亞州(Western Australia, 首府:珀斯,全州人口:略多於200萬人)
西澳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整個西部地區,全州的人口僅有略多於200萬人。西澳州的西南部是一片長滿參天大樹的林區,這里土地肥沃,大部分人口居於此地。
珀斯市是西澳的首府,該州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這里。珀斯氣候宜人,風光美麗,被譽為「陽光之城」。珀斯人喜歡沖浪運動和享受戶外飯店的閑情逸致,也熱衷於在每年一度的珀斯節期間的各種戶外表演。最令珀斯人驕傲的是能俯瞰全城的國王公園(Kings Park),驅車穿過國王公園,便可對該市與斯旺河一帶的美麗風光一覽無余。
假日島嶼之州---- 塔斯曼尼亞州 (Tasmania, 首府:荷巴特,全州人口:48萬多人)
塔斯曼尼亞州是澳大利亞所有州中最小的一個,它本身是一個島嶼,留下早期殖民時代的很多風景和建築。這里許多古老典雅的建築從19世紀中葉以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塔斯曼尼亞州的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支柱,蘋果、梨和土豆在塔州的大部地區都生長良好。所以,塔州常常被稱為"蘋果島",如今蘋果從這里遠銷世界各地。霍巴特市作為塔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第二古老的城市,它始建於1804年。
北領地 (Northern Territory, 首府:達爾文,全領地人口:略多於20萬人)
北領地以其著名的「紅土中心」及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巨石-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而驕傲。北領地主要的工業是礦業,肉牛飼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達爾文市是北領地的首府,位於該州的最北端,人口略多於10萬。這里以其悠閑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海灘而令人嚮往。達爾文市是探訪最北端地區的最理想的必經之地。北領地的南部地帶是著名的澳大利亞「紅土中心」地域,由方圓數公里的紅沙沙漠和山脈組成。在這里您可以一睹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的風采,它是這一地區最壯觀的景點,它是一塊獨立的岩石,但恍如一座山那麼大,巨石本身在一天之內從早到晚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十分奇特。
首都領地 (Australian National Territory - ACT,全領地人口:略多於32萬人)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的面積為2333平方公里,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首都堪培拉,堪培拉位於悉尼和墨爾本之間,距澳大利亞阿爾卑士山不遠。市政府辦公大樓位於市中心,周圍有綠茵和花園環繞。眾多的公園和花園異彩紛呈,秋天整個城市看上去是一個金色的世界。除了蔚為壯觀的澳大利亞國會、政府大樓和工商界大廈外,堪培拉還有一個教育和學術研究中心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是很多與澳大利亞有外交關系的各國大使館所在地,使館區風景優美,很多遊客專門前往使館區觀光。
③ 澳大利亞的政體和國家結構形式
澳大利亞聯邦是全球地理面積第六大國家、大洋洲最大國家。其國境東南鄰近紐西蘭,西北鄰近印度尼西亞,北邊靠近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學位置通常稱作澳大利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陸板塊。其人民平均擁有國土面積乃世界最廣國家之一,經濟成就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生活水平很高,經濟的主要重點是高效率的能源和畜牧業。
澳大利亞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迷人的熱帶雨林、別稱「紅色中心」的乾燥貧瘠的沙漠,白雪皚皚的山峰、綿羊遍布的牧場、及引人入勝的海濱,和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烏魯汝。在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澳大利亞名列前茅的城市數目在全球國家之先。澳大利亞人均壽命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香港。
澳大利亞在五萬年前已有人類蹤跡,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當時從東南亞移來。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為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正式宣布擁有澳大利亞主權。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並升起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大利亞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大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依其聯邦法律,英國君主是其國家元首,即「澳大利亞君主」。1914至1918年,澳大利亞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1927年,首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在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大利亞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大利亞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1933年,西澳公投通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否決之。1956年,澳大利亞舉行第一次的墨爾本奧運,此亦是英國本土外的英聯邦國家首次。1967年,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人移居澳大利亞後的第一次改變。
1986年,英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大利亞簽署《與澳大利亞關系法》,規定澳大利亞最高法院擁有終審權,英國法律不再對澳大利亞有效。澳大利亞正式脫離英國而成為獨立國家。1999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改采共和體製取代現有君主立憲制,並直選總統為國家元首,但被否決。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宣布將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直選總統。。2008年3月,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聲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
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六個州議會、兩個代表理事會。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和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後者依據行政委員會的意見處理政務。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國家權利。
目前澳大利亞實行類似英國的西敏制,聯邦下議院有150個議席,每三年選舉一次。上議院代表各州利益,具有立法審議權,任期六年(註:首都和北方領地的上議員任期是三年)。澳大利亞選舉是義務投票制,公民年滿十八周歲必須參與投票選舉,原住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選民登記和投票。
議會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最大黨為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國家黨聯盟和澳大利亞工黨。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打敗前總理自由黨領袖霍華德贏得大選。贊成徹底脫離英聯邦獨立的聲音則來自兩個小黨-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亞民主黨。
澳大利亞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內閣制。現任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也是澳大利亞女王及澳大利亞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總督代表女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上議院(The Senate)、下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行政權:在內閣。成員有總理、各部會首長和各州州長。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下議院目前共150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上議院席位則無關人口數,每州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下議員任期三年,上議員任期六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下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④ 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發展史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自1851年「淘金熱」以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當時的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由北半球擴展到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開始於1851年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Gold Rush)。「淘金熱」的出現加速了澳大利亞社會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全方位的發展,掀起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的第二次經濟起飛,造成了民族和國家形成的所必需的一切前提條件。一言以蔽之,「淘金熱」使澳大利亞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形成時期。
進入19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轉變為公民殖民地,英國基本停止了向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已超過了各種犯人移民。從1851年5月-1852年6月,先後在新南威爾士的巴瑟斯特和維多利亞的亞歷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區發現了蘊藏量極豐富的金礦。這些就成了19世紀50-60年代澳大利亞出現「淘金熱」的重要因素。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轟動了世界,出現了世界第一次大「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舊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發現了金礦,再一次轟動了全世界,這樣又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新金山」。無論是「舊金山」還是「新金山」都以萬盎司計的黃金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為資本主義世界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礦場上,每天都有挖出金塊的消息。口頭宣傳,報紙宣傳,電報又把渲染的消息傳到其他殖民區和其他國家。這樣又有大批人從世界各地蜂踴而至,尤其是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維多利亞的巴拉臘特發現了神話般的金礦後,外來的採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熱」被推上一個新的狂潮。各種文字的報刊大肆宣傳,自然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都以為澳大利亞大地上布滿了無窮無盡的黃金,從挪威到中國,從美洲到歐亞都傳播著這樣的神話,因而擁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移民從世界的各地湧向澳大利亞。巴瑟斯特、巴拉臘特和奔地戈金礦區當時是世界上各種人種混合一起最多的地方,僅中國人一度高達4萬人之多(1857年)。第二次世界性「淘金熱」達到了高潮。
農牧業經濟的新發展
19世紀50年代開始的「淘金熱」,使澳大利亞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了第二次起飛,並通過這次經濟起飛從根本上改變著它的殖民地面貌,更進一步向著獨立方向前進。它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熟練技術工人、農業家、牧業家、教育工作者和各種知識分子、專門人才。這樣就把英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又一次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此同時也把巨額資本帶了進來。
1. 畜牧業 到19世紀下半葉,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支柱之一,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對澳大利亞今後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尤其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更大。這一歷史時期,綿羊頭數迅猛增長,例如1861年已達2098多萬只;1881年升至6509萬只,比1861年增長兩倍多;1891年突破1億大關(實數為106421068隻)。羊毛產量也逐漸增多,1861年產羊毛6700.4萬磅,1871年則上升為20822.5萬磅,而1881年為31964.9萬磅,1891年高達63404.6萬磅。1891年羊毛產量比1861年增長8倍多。在這一時期養牛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1884年存欄頭數達756.9萬頭,1894年高達1167.7萬頭。畜牧業產品(包括乳產品)產值1881年達2953.8萬英鎊,1891年則為3925.6萬英鎊。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方面。請參閱下表:
畜牧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澳大利亞的屠宰業上。1861年屠宰業產值為270萬英鎊,1870年上升為340萬英鎊,1880年為520萬英鎊,1890年為600萬英鎊,1900年逾千萬英鎊大關,達1030萬英鎊。這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兩大宗收入,即羊毛和肉產品。這兩大收入從1861年的640萬英鎊上升到1890年的3210萬英鎊,增長了4倍。
牧場管理水平亦大大地提高了,牧場主普遍用了鐵絲網作牧羊場的柵欄,建立了定期的剪毛制度和剪毛合同工制度。畜牧業的大發展使它仍然保持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這時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 農業 1860-1861年,全澳大利亞已有耕地1173628英畝,而1900-1901年,高達8813666英畝,和1861年相比,幾乎翻了三番。關於歷年耕地面積擴大情況詳見下表:
播種面積的日益擴大還反映到農業產值的增長上。1861年農業產值為610萬英鎊, 1871年為640萬英鎊, 1881年亦逾千萬英鎊大關,為1020萬英鎊,1891年為1050萬英鎊。到19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大穀物生產基地,即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此外還形成了甘蔗生產基地——昆士蘭。到90年代糧食不但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如1891年出口小麥近41萬誇特,1900年出口68萬多誇特。
促使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人口猛烈的增長。澳大利亞的人口從1850年的40多萬,猛增至1900年的376.5萬,其中城市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1891年大城市人口已達11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27%。解決376.5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發展農業和牧業。因為澳大利亞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而又遠在南半球,不大力發展農業就無飯可吃,不大力發展牧業就換不回來生活必需用品,並且由此使澳大利亞社會頻於崩潰。
第二,澳大利亞羊毛經過多次改良成為優質毛,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早在1850年澳毛在英國市場上已壓倒西班牙和德國的羊毛。澳毛幾乎為英國所包銷,市場寬闊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也有這樣的問題。澳大利亞糧食銷售市場越來越寬廣。在技術上對畜牧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19世紀80年代引進冷藏設備的成功。冷藏設備是使肉類與乳酪出口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1880年,澳大利亞用設有冷凍設備的「斯特拉斯萊文號」船第一次把冷凍肉成功地運到了英國。這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它成了澳大利亞冷凍牛羊肉的重要市場。這必然反過來又刺激了澳洲畜牧業的大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增長,其生產技術也發展起來。19世紀70年代,麥克凱發明脫粒收割機,斯密士發明墾荒用的圓盤犁,威廉·法瑞爾培育出適應澳大利亞環境的抗銹病品種的小麥,還建立了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專家,他們在土壤、小麥品種、農業機械、農田水利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總之,澳大利亞開始了綠色革命。
第四,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較為合理地解決了農牧爭地的矛盾,新殖民地的建立,等等。
工礦業與交通、通訊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伴隨著農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基礎工業也發展起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澳大利亞也像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工業革命,即開始了蒸氣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基礎工業。但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依然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1. 采礦業 為了培養采礦人才,於1893年建立了第一所高等礦業學校——礦業工程學院。開采最早的是煤礦。19世紀40年代在紐卡斯爾利用犯人採煤。煤的開采量成倍的增長是50年代以後,1884年全澳產量已達288萬噸,1894年上升至414.5萬噸,1900年高達638.5萬噸。這一時期是以開採金礦和鐵礦為重點。由於較前大規模地開采,采礦產值迅速增加,如1861年為1010萬英鎊, 1891年升至1130萬英鎊,1900年高達2010萬英鎊。
2. 冶金業 從史料上看,澳大利亞的冶金業始於1833年。1833年在悉尼建立的鋼鐵鑄造廠是澳大利亞早期的工廠之一,也是第一個冶煉鑄造廠。像采礦業一樣,冶金業大規模發展也在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冶金業的主體是冶鐵業。據統計從1850年到1884年累計共生產鐵24543噸。此外還用國產鐵加工出一系列產品,如1876年生產鐵軌與鐵條4820噸, 1879年又生產這樣產品1000噸, 1881年產3351噸, 1882年為2139噸。1881年用國產鐵加工各種鑄件220噸,1882年又加工出這種產品2139噸。1881年還加工螺母螺栓50餘噸。一言以蔽之,到這時澳大利亞已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其他工業部門在采礦業和冶金業的推動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 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從整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看,畜牧業和采礦業(主要是採金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出口貿易的兩大支柱。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上半葉。
3. 交通運輸業 澳大利亞的交通運輸一向很糟。最初,殖民當局曾利用犯人修築了一些公路,但均系土路。內河運輸能力也十分差,海洋運輸完全靠英國。1850年以後這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開始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鐵路網的建立上。
澳大利亞是從1850年開始修築鐵路的。建築的第一條鐵路是悉尼——巴拉臘特鐵路線,全長僅14英里。1853年又建築紐卡斯爾至麥特蘭的鐵路,全長20 英里。接著又建造了墨爾本——季隆鐵路線,為50英里。19世紀70-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1861年擁有鐵路243英里,1870年猛增至950英里,1881年達2800英里,到1891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英里的鐵路。1891年比1861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倍多!到1901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4. 通訊業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世紀下半葉還大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年7月墨爾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1867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年,永久性的是1869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年,而阿得雷德和佩思間在1877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年,布里斯班1880年,悉尼1881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年,佩思1887年。到19世紀90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經濟的特點
第一,澳大利亞經濟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通過自由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年間,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二,澳大利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通過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政府改變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來完成的。這種斗爭是爭取改革的斗爭,不是暴力革命。換句話說,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漸進式的,而不像西歐那樣是突變式的,因而社會沒有發生大動盪,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巨大的破壞。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體制保留了濃厚的殖民地殘余,這既在經濟上又在政治上反映出來。從經濟上說,澳大利亞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不是以工業為主,而是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出口貿易不是以工業品為主,而是以畜牧產品(主要是羊毛)和礦產品(主要是黃金)為主;而進口貿易卻以工業品為主。西歐北美那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恰恰與此相反。從政治上說,由於澳大利亞人口主要是英國移民及其後裔,這樣不僅移植進來人口和經濟關系,而且還移植進來英國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以至道德、倫理、宗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社會實質上是英國社會的擴大。在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資金的同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級人才也同時被引進,例如1861年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引進資金140萬英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擴大,特別是工業和鐵路建設規模的擴大,引進的數額也就越來越多,如1862年為240萬英鎊,1870年480萬英鎊,1885年高達2040萬英鎊。從1861年到1900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投資累計近3億英鎊(29970萬英鎊)。從澳大利亞經濟史看,它的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和引進外資的數額成正比例的。例如,1882-1891年這十年內,英國共向澳大利亞投資18190萬英鎊,佔40年(1861-1900)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這十年(1882-1891)又恰恰是澳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可以斷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因引進大批英國資金而使自己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
第四,澳大利亞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全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外向)型經濟,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能及時使其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碼不致於落後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根本原因。例如,1881-1890年,這一時期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894萬英鎊,而1886-1890這三年年度國民收入分別為5100萬英鎊,5500萬英鎊和6400萬英鎊。
第五,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通過兩次經濟起飛而形成。一次是1831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經濟起飛;第二次是1851年發生淘金熱而引起的經濟起飛。澳大利亞人及時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良機,毫不遲疑地全力和全方位地發展經濟,從而使自己擺脫了落後,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
⑤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傳統的移民福利國家,移民後的生活怎麼樣
新預算還為約34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額外的稅收減免,幫助他們拓展業務,創造就業機會。該計劃允許個人年收入不超過$12.單身買家5萬人,或人年收入不超過$只要20萬夫婦符合首次購房者的條件,他們就會得到首次購房的5%優惠政策。2022年澳大利亞教育投資將創歷史新高,旨在確保教師獲得足夠的財政支持,護送學生未來的發展。
為了降低患者的自付費用,預計在醫療領域投入的資金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增加10%左右。澳大利亞移民的優惠福利不僅體現在其移民政策上,還體現在移民澳大利亞後可以享受的醫療、教育和購房福利上。然而,隨著移民越來越平民化,澳大利亞的申請人數也在激增,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那麼,如果你想處理澳大利亞移民,你最好盡快採取行動,抓住機會!
⑥ 澳大利亞的政治體制是什麼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澳大利亞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是兩院制的民主政治的國家體制。政治機構和習慣沿襲西方的民主傳統,實行兩院制的議會制度。參議院有76席,每一州12席及兩個領地各2席,每隔三年通過公民投票選舉一半的議員,議員任期六年。眾議院則有148席,按照各州比率通過公民投票選舉產生,議員任期三年,每一州的代表至少5名以上。在眾議院中佔多數的黨或多黨聯盟將組成政府,提供總理和各部部長人選。政府部長必須是議員。
內閣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機構,它由總理主持,部長中約有一半是內閣成員。內閣會議不拘形式,秘密舉行。內閣的決定通過行政委員會批准後便具有法律效力。行政委員會是由總督主持的一個程序性的組織機構。雖然所有部長都是行政委員會成員,但通常只有兩、三個部長出席會議。
澳大利亞主要有四大政黨是:澳大利亞工黨、澳大利亞民主黨、澳大利亞自由黨和國家黨。各黨都主張實行法治,支持維護議會民主和個人自由(包括言論、宗教和結社自由)。這些政黨在議會中站決大多數席位。他們在議會中對國家政策提出不同的政見,進行表決與否決。
澳大利亞設有總督,是英女王的伊麗莎白二世代表。她的作用是在議會和總理在國家重大問題發生嚴重分歧又必須盡快作出決定時,進行調解或作出決定。近幾年澳大利亞民眾也在嘗試實現獨立的共和制,以省去設立總督府及每年負擔英皇家巡遊澳大利亞所需的費用。但民眾的調查顯示,更多的澳大利亞人更習慣於現行的制度,認為現行制度有利與限制集權與國家的安定。目前獨立的共和制的陣線還在繼續在年青一代人的努力中。
目前澳州聯邦分為六個州及兩個領地, 國家分聯邦、州(領地)、地方政府三級管理。
澳大利亞議會(立法機構)和政府負責處理涉及全國利益的所有事務。六個州政府和州立法機構補充聯邦政府的活動(北部地區和澳大利亞首都直轄區同各州的情況類似,在很大程度上實行自治)。
各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它們負責城鎮規劃;管理公園、娛樂場所、游泳池、公共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公路、街道和橋梁的建築與維修;供水、污水和排水系統;公共健康與衛生;建築監督,度量衡和其他規章。
憲法規定,澳大利亞的司法權屬於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和澳大利亞議會建立的其他法院。議會建立了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和澳大利亞家庭法院,負責處理聯邦法專門規定的一些領域中的案件。此外,州法院在某些領域被授予聯邦司法權。所有州、首都直轄區和北部地區都有自己的法院系統。
澳大利亞執法職責由聯邦、州和北部地區的警察共同履行。各地警察獨立地維護本州或本地區的法律。但是他們之間和各政府之間也進行許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c澳大利亞聯邦警察署和國家滅罪局是聯邦政府的主要執法機構. 今日的澳大利亞在"自由,民主,公正,寬容"的原則下,提倡多元文化政策,鼓勵各民族社區的繁榮發展。
⑦ 澳大利亞的社會制度等等
提起澳大利亞,人們馬上會想到悉尼的陽光,墨爾本的古典,西澳的恬淡,塔斯馬尼亞的神秘。澳大利亞賞心悅目的景觀和污染較少的空氣每年不僅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同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結合多年的澳洲辦理經驗,我們澳際出國留學發現,澳大利亞自由輕松的氣氛,優厚的社會福利待遇,逐漸成為吸引學生的主要因素。澳洲的社會福利就像這里的陽光一樣慷慨大方,普照著眾生。
澳洲政府所運作的福利,多數都是以津貼的形式來發放。政府的津貼品種繁多,有家庭津貼、青年津貼、新開始津貼(失業者的福利)、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托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這樣看,這些津貼雖然還沒有詳細到理發或買秋菜的程度,但是,基本上,各種困難的情況都已經能覆蓋得到了。
因為澳洲的家庭情況可能會很復雜,21歲以下領青年津貼的人,也許就會有了孩子,所以各種津貼之間,有的可以相互交叉,有的互不兼容,都有明細規定。津貼的數額也隨著申請人的收入、資產、婚姻狀況、子女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力爭作到讓最困難的人拿到最多的錢。為了避免濫施恩惠,許多津貼的申請都需要做收入和資產的評估。
比如,一個子女的家庭,如果全家年收入在66403元以下的,就可以領每兩周23元的家庭津貼;收入在23550元以下的,可以領到全額,是每兩周99元至128元(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在澳洲,有79%的家庭每兩周給每個孩子領23元的家庭津貼。錢的數額不大,對於一般收入的家庭來說,也就算是政府的一點心意。但是,對於低微收入的家庭,這些錢卻很可能讓人們不至於去吸毒、犯罪或者自殺。
在醫療方面,首先,所有的居民都享有醫療護理卡。憑著此卡,在公立的門診、醫院看病的醫療費(診斷和各種檢查的費用)全免。比如說,做一次超聲波或X光檢查,你可能要在一張100多元的單據上簽個字,而這筆錢就全由政府來支付了。人們認為,任何人都有權利免費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不過,葯費通常都要自己來付。低收入者以及領某些津貼的人,都可以申請到健康護理卡。拿這個卡,每次買醫生開的葯,你只需付3塊多錢(普通的處方葯都是11元左右)。如果你在一年內的葯費超過了166元,那麼下一年的葯費就全免。享受不到健康卡的人,基本上就是已經富裕到買得起健康保險的程度了。福利的重任,就託付給保險公司來承擔了。
在澳洲,老年人的日子都過得比較瀟灑。這里的老人,很多都是自己頂門立戶地獨立生活,所以開銷也並不小。一般情況下,政府的養老金能保證最基本的日常消費,但是,人們更多地還是依賴自己的退休金。澳洲人的工資大約有10%左右不發給本人,而是存起來,作為以後的退休金。這樣,很多人在退休時都存有十幾萬或幾十萬的數額。所以,當看到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去老年俱樂部玩,你就知道他們不僅有這份本錢,而且也有這份心情。
現在,澳洲的福利制度已經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效仿的典範。但是,這一樣東西卻和產品、科技不同,很難能不傷筋骨地全盤端走。首先,你的硬體必須先配套了。澳洲的稅務制度的完善和電腦網路的發達,是許多國家一時半會兒也配置不齊的。有時,當你去跟這些政府部門打交道時,可能人家都不問你尊姓大名,只要你報上一串數字,然後,你的財產、收入、家庭、工作等等情況就都會一目瞭然。這樣,你跟政府隱瞞不了,政府對你也虧待不得。有了這樣的硬體環境,這種福利制度才能保證不出偏差,正常運行。
另外,澳洲的福利制度也是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一分一毫地積累起來的。所以,這個制度和它周圍的社會天生就血脈相連,契合得嚴絲合縫,沒有移植過來的那種排斥反應。在整個演化的過程中,從1809年,紐省成立第一家慈善機構,到1900年,紐省政府通過養老金法案,到1945年,在公立醫院實行免費醫療……到今天,各屆政府一直在給這種制度不斷地添枝加葉、修修補補,使其日益完善起來。
其實,對於政府來說,這福利制度和任何其他的制度、法規都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盈虧與否的經濟學上的算計,和領導者個人的仁慈或吝嗇並沒有關系。在澳洲,因為政府的主要收入都是來自老百姓的稅收,所以,政府的工作性質,也就相當於是廣告代理、航運代理,或是婚介、房屋中介這一類行當,都屬於空手套白狼的服務行業。百姓就是政府的客戶,百姓的錢若是沒給花好,那政府就有被炒掉的危險。
⑧ 對比一下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國體、政體、政黨制度、國家結構形式的異同。
英國採用的是郡主立憲政體,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英國和其他15個大英國協國家的元首,也對澤西島,曼島和根西島等君主領地擁有統治權,這些君主領地在名義上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是是由聯合王國政府來管理其國防和外交事務,並且聯合王國議會對這些領地有立法權。
聯合王國是全世界唯一的三個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之一,[6] ,英國的憲法由習慣,判例法,和國際條約等構成。所以英國的憲法制度和大陸法系不同,理論上,英國議會可以通過法案來進行憲法改革。
英國的議會政體被稱為威斯敏斯特系統,該系統由世界很多國家採用.英國議會的辦公地點是威斯敏斯特宮,分為選舉產生的下議會(平民院)和指定產生的上議會(貴族院),所有通過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國君主批准後成為法律,但是按照英國習慣憲法,君主不能否定議會通過的法律草案,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設置議會之前,英國議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
英國的政府首腦是首相,首相是議會的議員,必須取得下議會中多數議員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國會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的領袖,首相和內閣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據習慣憲法君主不能否決當選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來自議會兩院,大部分來自平民院,首相和內閣擁有實際的最高的行政權力,所有的內閣成員均是君主的樞密院的成員。現任首相是戈登.布朗[7]
英國議會下院由英國現有的646個選區選舉產生,其中529個選區在英格蘭,18個在北愛爾蘭,59個在蘇格蘭,40個在威爾斯[8] ,下一次大選英國選區數量將提高到650個。任何一個選區選舉以簡單多數方式產生一個議會議員,君主在首相的建議下可以提前舉行大選,英國1911年議會法案規定大選每5年舉行一次。
英國最大的三個主要政黨為工黨,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這三個政黨占據了現議會下院646個席位中的616個,其他的席位由蘇格蘭國民黨,威爾斯黨,工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和新芬黨等瓜分、作為歐洲議會的成員,英國現有78個歐洲議會議員,產生於英國的12個歐洲議會選區,
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六個州議會、兩個代表理事會(註:首都和北方領地不是州)。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和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後者依據行政委員會的意見處理政務。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國家權利。
目前澳大利亞實行類似英國的西敏制,聯邦下議院有 150 個議席,每三年選舉一次。上議院代表各州利益,具有立法審議權,任期六年(註:首都和北方領地的上議員任期是三年)。澳大利亞選舉是義務投票制,公民年滿十八足歲必須參與投票選舉,原住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選民登記和投票。
議會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最大黨為澳大利亞自由黨和澳大利亞工黨。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打敗前總理自由黨領袖霍華德贏得大選。贊成徹底脫離英聯邦獨立的聲音則來自兩個小黨-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亞民主黨。
⑨ 澳大利亞是社會主義嗎
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聯邦國家!後來慢慢獨立,目前他的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姓資姓社現在無所謂了,關鍵在於經濟!中國現在的經濟制度已在走美國的老路
⑩ 澳大利亞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社會制度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69美元,排名世界第6,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排名第1,遠高於美國,英國等其他主要英語國家。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和「手持麥穗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