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怎麼舉辦夏季奧運會
2032年。
澳大利亞在1956年舉辦了第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0年舉辦了第2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運會分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冬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十個運動會。奧運會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鼓勵人們不斷進行體育運動。
② 澳大利亞舉辦過幾屆夏季奧運會
澳大利亞舉辦過2次。
第十六屆奧運會於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
第二十七屆奧運會於2000年9月15日至10月1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
奧運會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簡稱,和世界盃一樣都是每個4年舉辦一次,而且舉辦總時長不能超過16天,奧運會發源於古希臘,因為當初舉辦的地方叫奧林匹亞,所以就用了當地的名字來命名奧運會,奧運會在結束了1500年後,1894年成立了奧委會,1896年舉辦了第一屆奧運會。
第一屆:1896年雅典
這也是奧運會在結束了千年之久後第一次舉辦的奧運會,而且舉辦地方在雅典,真的非常有意義。
第二屆:1900年巴黎
巴黎屬於法國,而且也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第三屆:1904年聖路易斯
聖路易斯是美國東部的一座城市,位於密西西比河中遊河畔。
第四屆:1908年倫敦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第五屆:1912年斯德哥爾摩
這是瑞典的首都,同時也是瑞典最大的城市。
第六屆:1916年柏林
這是德國的首都,也是一座歷史名城。
第七屆:1920年安特衛普
是比利時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比利時第二大城市,歐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③ 澳大利亞舉辦過幾屆奧運會
澳大利亞舉辦過3屆奧運會,其中包括2次夏季奧運會,1次殘奧會。分別是:2000年悉尼殘奧會、2000年悉尼夏季奧運會、1956年墨爾本夏季奧運會。2021年7月21日,國際奧委會宣布2032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為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第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舉行。1949年,國際奧委會在羅馬舉行第44屆全會,投票選擇第16屆奧運會的主辦地點,墨爾本以一票優勢險勝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首都),得到主辦權。
澳大利亞第一屆奧運會概況:
墨爾本奧運會參賽國家和地區共72個,運動員3314人,其中女運動員376人。同為此屆奧運會的斯德哥爾摩馬術比賽於6月11~17日舉行,共有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比賽,運動員158人,其中女運動員13人。
本屆奧運會(包括斯德哥爾摩)首次參加的國家和地區有肯亞、柬埔寨(只參加了馬術比賽)、賴比瑞亞、馬來西亞(今馬來西亞)、烏干達、斐濟、衣索比亞。埃及、西班牙、荷蘭、瑞士均僅參加了斯德哥爾摩的馬術比賽。
本屆參加運動員人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298人,澳大利亞287人,蘇聯283人。申辦本屆奧運會的有10個城市:墨爾本、布宜諾斯艾利斯、墨西哥城、蒙特利爾、底特律、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聖弗蘭西斯科、費城、芝加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奧林匹克運動會
④ 為什麼2002年第27屆奧運會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辦
首先奧運會舉辦不是以國家為單位申報,而是以城市來申報,沒有任何規定申報的只能是首都。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是一個非常小的城市,是專門為了作為首都讓政府辦公新建的小城市。澳大利亞最大的2個城市是悉尼和墨爾本。之所以是堪培拉為首都是因為原來澳大利亞建國前,這里最大的2個殖民地悉尼和墨爾本都想當首都,誰都不讓誰,最後只好折中在2個城市中間差不多遠的位置建立一個新城市作為首都。堪培拉的人口很少,各方面的情況都無法和悉尼和墨爾本相比。而墨爾本曾經舉辦過奧運會,所以2000年是悉尼申報
⑤ 亞運會為什麼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沒有。亞運會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每四年舉辦一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是亞洲國家,沒有出現在亞運會的賽場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所以希望參加亞運會,他們是非常小的島國,大洋州競技體育競爭力十分低下,希望參加亞運會來提高自己國家運動員競技水平。
⑥ 奧大利亞共舉辦了幾次夏季奧運會
澳大利亞舉辦過兩次奧運會,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和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
1、第1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舉行。 1949年,國際奧委會在羅馬舉行第44屆全會,投票選擇第16屆奧運會的主辦地點,墨爾本以一票優勢險勝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首都),得到主辦權,使得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來到大洋洲。而無論是賽前和賽中,本屆墨爾本奧運會卻始終被各種事端包圍著,成為奧運史上麻煩最多的一屆奧運會。
2、第2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來自全球200個代表團的1.1萬名運動員,參加了21世紀的第一次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8個大項、300個小項的角逐。比賽項目之多為歷屆奧運會之最。在奧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他們向人類的生理極限發起挑戰,展示出較高的競技水平,共創造了34項世界紀錄,77項奧運會紀錄,3項奧運會最好成績。
⑦ 布里斯班申奧成功,「奧運經濟」可以為澳大利亞帶來什麼
奧運會,不僅僅是 體育 的盛會,更是一門生意。
奧運會的舉辦,可以拉動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 旅遊 業、房地產市場、貿易、文化交流等諸多行業持續增長。是國家對世界進行展示的一張名片。
2021年,7月21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申奧成功,是該國繼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後第三個舉辦奧運的城市。
悉尼奧運會帶來的改變
依然記得卡茜·弗里曼點燃奧運聖火的驚艷一瞬:
原來水與火是可以相融的
關於2000年悉尼奧運會,當時政府認為舉辦有很大的難處。眾所周知,大型 體育 賽事的經濟效益很差,這是一個世界難題。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1993年針對奧運會的舉辦進行評估,它將為國民經濟帶來超過70億美元的收益。但是其他機構的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塔斯馬尼亞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州財政部的經濟學家在1998年所做的估算表明,奧運會舉辦前後的12年中(1998-2010),其為GDP帶來的增長可能僅為0.11%。一時間眾說紛紜。
澳大利亞在悉尼之前曾舉辦過奧運會,但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卻是另一回事。當時澳大利亞的電視機保有量不到10萬台,甚至沒有實時的國際衛星傳輸來轉播比賽。
但是,2000-2020年,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經濟發展腳步飛速。
2000年悉尼奧運會為澳大利亞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將其塑造成一個復雜的多元文化國家的全球形象。自此,全球各國重新開始認識澳大利亞,並增加與之貿易、投資的往來。2000年奧運會,悉尼奧組委直接盈利7.65億澳元,並為悉尼帶來8.8億美元的 旅遊 收益和87億美元的綜合海外投資。為整個國家直接創造了65億澳元經濟活動和增加27億澳元的出口額。
2000年悉尼奧運會之後,
澳大利亞GDP數據開始明顯上升
盡管奧林匹克所帶來的 旅遊 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但其戰略為向澳大利亞展示高度城市化,多元文化的 社會 提供了空間。
最為重要的是,悉尼奧運會的圓滿成功舉辦,避免了讓奧運會戴上「危險」的帽子。要知道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因組織不善以及轟動一時的奧運期間家庭恐怖爆炸案,讓人們對於奧運會的安保措施一度懷疑。
在非常多的工作人員及志願者的努力下,悉尼奧運會通常順利進行,並獲得了國際好評。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澳大利亞的國際評分一路走高。
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澳大利亞人登上了世界舞台
作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體育 賽事,悉尼奧運會對澳大利亞整個 體育 運動發展都產生了連鎖反應。
它的成功標志著澳大利亞有能力高效、靈活地舉辦大型 體育 賽事。
2000年悉尼奧運會為隨後舉辦的幾項澳大利亞重大 體育 賽事設定了標准—2003年橄欖球世界盃,2006年和2018年英聯邦運動會,2015年亞足聯杯,2015年板球世界盃和2020年女子T20板球世界盃。
它也為2022年FIFA男足世界盃的申請和2023年FIFA女足世界盃的成功申請提供了有力支持。
悉尼奧運會為以後的澳大利亞 體育 外交戰略鋪平了道路。這些措施包括澳大利亞在幫助其他國家舉辦重大活動(尤其是開幕式和閉幕式)方面的專業能力。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之前,澳大利亞已經是舉世聞名的 體育 大國。此後,澳大利亞可以聲稱自己是全球 體育 界的有影響力的參與者。
悉尼奧運會很幸運,一年後9/11事件如果在這之前發生,這可能會造成極大幹擾並且將奧運會的舉辦取消。與推遲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不同,悉尼奧運會也很幸運沒有與全球疫情同時發生,占據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2000年悉尼奧運會表明,未來的影響最終要取決於最初的規劃。2020年9月15日-10月1日的那17天仍然是至今為止澳大利亞 體育 和 社會 歷史 上重要的時刻,那時的澳大利亞處於全球的中心及焦點之中。
2032年的奧運將為布里斯班帶來什麼
為什麼是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首府,也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悉尼與墨爾本。布里斯班是1982年英聯邦運動會、1988年世界博覽會、2001年世界友誼運動會,以及1996年、2003年、2007年、2011年亞太城市高峰會和2014年G20峰會的主辦城市,在2015年初,舉辦了亞洲杯足球賽。
2020年12月26日,位列2020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71名。布里斯班的實力十分雄厚。
既然實力很雄厚,舉辦奧運會自然很有底氣。不過,奧運會的支出相當巨大,甚至後期奧運場館場地的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成本一旦超過未來收入,很容易造成入不敷出,「奧運經濟」為當地發展帶來反效果。
不過,作為舉辦過兩次奧運會的國家,早已考慮過這個問題。
僅申報階段,布里斯班在奧委會可行性研究和向國際奧委會提交報告上花費不到1000萬澳元,並已表示不會新建大型的奧運場館。此外,憑借著曾經舉辦過眾多世界級的峰會和盛會,布里斯班無論是在基礎建設還是在活動運營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方面是成本低了,另一方面是區域吸引力更大了。奧運勢必會帶來新的一波昆州人口增長。
對於移民澳洲的家庭來說,布里斯班甚至昆州一定是首選的目的地之一。縱觀過去9年,昆州每年人口漲幅度都在0.64%-2.85%區間,這也遠超全澳人口增長的平均值。
昆州政府估計奧運會將提供13萬個直接就業機會。這使得昆州將引進更多的海外移民,不僅僅是高技術的技術性人才還包括投資移民(促進本地投資、生產、就業)。
房地產自不多說,布里斯班(昆州)的房產也是全球投資者愛好的目的地之一。奧運會的舉辦,將會再次帶動一波房地產投資浪潮。
更有利的趨勢是,布里斯班申奧成功,有長達11年的准備時間(此前北京奧運是7年),而且11年之後,相信世界的疫情早已過去,國際通行恢復如初。
澳洲聯邦議員奧布賴恩(Ted O』Brien)在澳媒發文表示:「世界需要的是希望——相信美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⑧ 為什麼澳大利亞要參加亞洲的運動會
這是澳大利亞自己提出來的,因為大洋洲除了紐西蘭的體育有點實力之外,其他國家都是些小島國家之類的,不僅國家領土面積小,人也少,還有什麼少數種族,總之沒有什麼像樣的體育強項,為了更能促進自己國家的體育運動發展,加入亞洲勢在必行,離亞洲也比較近,這樣有競爭力。哎,不對吧,好像足球是這樣的,其他體育項目也是嗎,如果也是道理同樣。
⑨ 澳大利亞至今舉辦過幾次奧運會
澳大利亞至今已舉辦過兩次奧運會。
第16屆: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澳大利亞墨爾本,1956年11月22日-1956年12月08日。
第27屆:2000年悉尼奧運會,澳大利亞悉尼,2000年09月15日-2000年10月01日。
第35屆:2032年布里斯班奧運會,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待定。
2000年悉尼奧運會
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來自全球200個代表團的1.1萬名運動員,參加了21世紀的第一次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第2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8個大項、300個小項的角逐。
比賽項目之多為歷屆奧運會之最。在奧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他們向人類的生理極限發起挑戰,展示出較高的競技水平,共創造了34項世界紀錄,77項奧運會紀錄,3項奧運會最好成績。
⑩ 為什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參加英聯邦運動會
因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歷史上都有濃重的英國色彩。雖然他們已經獨立,英國女王仍然是這兩國的女王,
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為了取代其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開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尋求建立其罪犯流放地。第一隻由11艘艦船組成的載有1500人的艦隊 - 其中一半是英國政府流放的罪犯 - 於1788年到達博特尼灣(Botany Bay)。而澳洲的悉尼就是在英國的第一個罪犯流放地發展起來的。
英國政府於1840年停止了向澳洲的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流放罪犯的行動,但直到1868年才停止向西澳大利亞流放罪犯。在大約80年間,有大約16萬名英國政府的罪犯被流放到澳洲。相反,每年到澳洲的自由移民人數高達5萬。
在1850年代,由於淘金熱刺激了歐洲人向澳洲移民。勞工的短缺、廣大的叢林、浩瀚的土地、以及由於農耕、采礦和貿易等而帶來的新的財富,對形成獨特的澳洲社會結構和對外部環境和文化的敏感性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01年,澳洲殖民者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了澳洲共同體。如同加拿大,英國女王仍然是澳大利亞的女王,但澳大利亞已經是一個有著宗教和演講自由的獨立、民主的國家。
《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是1840年英國王室與紐西蘭毛利人之間簽署的一項協議。它在紐西蘭建立了英國法律體系,同時,也確認了毛利人其土地和文化的擁有權。該條約被公認為紐西蘭的建國文獻。
自18世紀末,庫克船長發現紐西蘭之後,前往紐西蘭定居的人數與日俱增。截止到1839年,生活在紐西蘭的歐洲白種人(Pakeha)約計2000人。鑒於貿易者和定居者之間的無法活動的不斷增加,英國政府於1833年任命詹姆士•巴斯比(James Busby)為英國公使(British Resident),以保護英國的貿易利益,遏制日益增長的無法活動。
盡管巴斯比(Busby)對維護治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無法活動以及向白種人變相出售土地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英國政府認為有必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紐西蘭的統治。1840年,威廉•霍布森上尉(Captain William Hobson)被派往紐西蘭擔任行政長官,其使命就是通過與當地的毛利人酋長簽訂條約,取得英國對紐西蘭的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