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歐盟如何看待法國澳大利亞

歐盟如何看待法國澳大利亞

發布時間:2023-01-11 17:19:14

A. 在歐盟里,法國究竟占據著什麼地位

歐盟就是法國和德國主導建立的,法國在歐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歐盟中的很多官員都是來自於法國,法國也為歐盟的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以說在歐盟的這些國家中,實力第一的是德國,第二就是法國。

歐盟的前身就是法國和德國共同建立的美國共同。這個組織之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歐盟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我們也形成統一的貨幣,歐元。歐盟作為一個聯合體,在世界上是非常大的話語權。

B. 歐盟版印太戰略:多元全面的地區合作議程

作者: 陸洋(Lu Yang)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21年4月19日,歐盟理事會通過歐盟印太地區合作戰略決議。該決議指出,歐盟在印太地區具有重大利益。歐盟重申對印太地區的興趣和責任,顯示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在向印太地區轉移。然而,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在激化,並給貿易、供應鏈、 科技 、政治和安全領域帶來許多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威脅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產生了溢出效應。

2019年以來,在歐盟幾個主要國家中,法國、德國、荷蘭相繼制定了各自的印太戰略文件。歐盟印太戰略文件出台是預料中的結果,而中國無疑是歐盟制定這份文件的重要因素。 這份歐版印太戰略是對美國的戰略追隨,還是歐洲獨立的戰略考量?中國又應如何評估和應對?

「印太」作為區域概念包括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線地區,是由德國地理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卡爾·豪斯霍費爾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但直到近年才日漸納入國際 社會 政策話語,並有逐步取代「亞太」概念的趨勢。這自然與美國朝這一方向的一系列努力有關。美國的印太戰略以安全為主導,有很明顯的指向,其核心是在價值觀旗幟下開展與地區國家的合作,制衡中國的崛起。美國對地區盟友和夥伴的選擇標準是秉承基於「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的規則和價值觀,強調的是「基於規則的地區秩序」。在價值觀上,歐盟的印太文件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是兼容的,然而歐盟文件中強調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這與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說, 歐盟的印太戰略更多是從促進歐盟作為全球行為體的能力出發來考慮問題的

從最初的謹慎觀望到自我定義為印太事務的參與者,歐盟對「印太」概念的接受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盟一直非常強調其作為規范性力量的作用,對美日印澳主導的印太戰略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隨著中美在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歐盟認為,這不僅會削弱其發言權,甚至最終會危及它在印太地區的利益。此外歐盟認為,自己作為規范性力量的代表,可以在印太地區發揮獨特作用,其中立的安全形象及與印太地區相關大國保持良好關系的優勢,有助於為該地區日趨激烈的大國博弈帶來穩定因素。

歐盟印太戰略主要在歐盟整體及歐洲主要國家兩個層面展開。歐盟層面主要規劃自由貿易協定、首腦外交等一般性政策和執行機制;歐洲主要國家則通過外交對話、軍事演習及港口互訪等手段,將政策轉化為實際執行力,以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及影響力。

具體而言, 歐盟主要通過以下途徑構建歐盟版印太戰略

首先, 以地區現有制度框架和雙多邊平台為依託謀求政治影響力 。在現有印太地區多邊合作機制中,歐盟是亞歐會議堅定的支持者,也是東盟地區論壇的支持方和南盟觀察員,並與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關系密切。這些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和機制在歐盟與地區國家的交流合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在雙邊層面上,歐盟重視與印太地區有份量的地區國家——尤其是印度、日本、澳大利亞——開展密切的政策協調和互動。

第二, 通過加強與重要區域協定的聯系 ,如《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全面和漸進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來保證歐盟在貿易上的戰略地位 ,維護印太地區現有多邊貿易體系和開放的市場,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為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歐盟長期以來就與印太地區相關經濟體進行貿易和投資協定談判做了大量工作。歐盟已經完成與新加坡、越南、韓國等的自貿協定簽署,與東盟、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自貿協定談判也在進行中,並力爭同中國在《投資全面協定》上有更多進展。這些都有助於歐盟在印太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第三, 在安全和防務領域深化合作,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在反恐、供應鏈安全、網路安全、軍控以及航道安全方面,歐盟主要國家在該地區都有切身利益。法國是歐盟國家中唯一在印太地區擁有實質性軍事戰略部署的國家,在該地區共有七個海外領地,駐扎約7000名軍事人員。因此,法國在防務方面有更強烈的需求,更傾向於與日印澳等印太地區國家建立有重點、有層次的防務合作。並且,歐盟已經占據印太軍火市場相當大的份額,雖然目前軍售以商業利益為主,尚未轉化為對印太地區更大的軍事影響力,但從長期看來,日益加劇的印太地區軍備競賽有可能促使歐盟調整武器出口策略。

第四,除了以上在多邊、經濟和防務領域的持續建設外, 歐盟印太文件還列出了廣泛的合作領域 ,包括互聯互通、海洋治理、減災、 健康 、數字經濟、氣候和生態保護、高等教育和 科技 、人權、促進兩性平等,等等。總體來說,歐盟印太戰略的內容和議題十分豐富,其目標全面而宏大,以長期接觸為原則,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強調國際法和國際公約的重要性。同時,文件還涉及西印度洋地區的內容,也就是非洲東海岸國家,傳統上歐洲與該地區國家的互動和聯系也更為緊密。這些都是美國版印太戰略所缺乏的。 撇開價值觀,歐盟文件更多談及國際 社會 的功能,而在所列出的具體合作領域中,歐盟與中國的利益能找到許多契合點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概念是重要的,但概念下的具體內容更為關鍵。「印太」作為一個日漸流行的政策概念,不同國家都會根據自身利益以及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制定各自的印太戰略。即使美印日澳的「四方對話」有更多制衡中國的因素,但各國的立場也有諸多不一致。因此,美國想用所謂「印太戰略」來統一盟友的思想很難成功,而多元化的印太戰略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版印太戰略的指向。

中國是地區經濟的火車頭,同時也是多邊主義、國際合作的提倡者,不論是歐盟還是其他國家,仍會以實際且彈性的方式與中國開展各個領域的合作。對於各個國家相繼出台的印太戰略,我們需要認真解讀不同版本,以平常心看待,並從中尋找與中方在責任和利益上的共同點。如果能更多地從「印太」地理和區域層面看待印太戰略,而不僅僅把視野局限在安全和防務層面,那麼對於消解美版印太戰略的安全指向,深化具體的地區合作議程,發展建設性的地區夥伴關系,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原文標題《歐盟印太戰略:多元全面的地區合作議程》,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引導美歐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策和展望研究》(項目批准號18VDL008)階段性成果

C. 澳大利亞與歐盟有什麼關系

合作夥伴,經濟貿易夥伴。
澳大利亞不是歐盟成員國。目前,唯一一個非歐洲的歐盟成員國是亞洲的塞普勒斯,
歐盟成員國有: 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丹麥、愛爾蘭,英國, 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典、芬蘭,波蘭,拉脫維亞,
立陶宛,愛沙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馬爾他,
挪威,塞普勒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
歐盟簡史:
歐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
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入歐共體。
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成為歐共體第十個成員國。

宗旨和組織機構歐洲共同體的基礎文件《 羅馬條約》規定其宗旨是:在歐洲各國人民之間建立不斷的、愈益密切的、聯合的基礎,清除分裂歐洲的壁壘,保證各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和就業的條件,並通過共同貿易政策促進國際交換。在修改《羅馬條約》的《歐洲單一文件》中強調:歐共體及歐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實促進歐洲團結的發展,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盟的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
歐盟的銘言為「多元一體」。
歐盟的慶典日為5月9日為「歐洲日」。
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

D. 在歐盟各國中,哪兩個國家的作用和影響較大

法國、德國。現在德國的經濟正在走向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相比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的經濟發展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前一段時間的英國脫歐鬧劇也使得德國逐漸的掌握了在歐盟框架體系內的話語權,這也使得德國能夠在未來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這不僅僅是經濟、軍事實力有關,也和法國的表現有直接關系。

E. 法國和澳大利亞關系怎麼樣

法國與澳大利亞的關系仍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跡象,反而在直線下滑。

在近日召開的首屆「歐盟印太合作論壇」上,法國公布了該國最新版本「印太戰略」。該版本戰略顯示,法國將降級與澳大利亞的關系,今後僅在「個案基礎上」與後者開展合作。這預示著繼2021年法澳潛艇事件後,兩國關系將跌至新的低點。

法國和澳大利亞的雙邊合作始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21世紀以來,隨著亞太地區逐漸成為全球地緣政治中心,法澳兩國政府也不斷深化合作,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地區合作機制,協調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的立場。

時至今日,法國與澳大利亞的關系仍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跡象,反而在直線下滑。法國新版「印太戰略」指出,2021年9月,澳大利亞在沒有事先協商或通報的情況下,決定中斷與法國的信任夥伴關系。

包括終止「未來潛艇計劃」,導致法國重新評估此前兩國建立的戰略夥伴關系。法國決定將澳大利亞從其戰略夥伴名單上除名,僅在「個案基礎上」與澳大利亞開展合作。未來,法國政府將優先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地區夥伴。

可見,法國對澳大利亞的不滿情緒有增無減。這對澳大利亞而言,無疑是不小的打擊。目前,歐盟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三大貿易夥伴。法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歐盟成員國中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其與澳大利亞齟齬不斷,將給澳大利亞與歐盟的經貿發展前景蒙上新的陰影。

相較於對澳大利亞的「緊追不放」,法國對潛艇事件中另一個重要參與者和直接獲益者——美國的態度要緩和得多。雖然當時法方召回了駐美大使,但兩國很快就進行了溝通,雙方關系在逐漸恢復。

法方表示,為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協調,將繼續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系。澳大利亞緊跟美國的戰略定位,不僅沒能得到美方支持,還損害了自身發展利益,可謂苦不堪言。可以預見,潛艇事件引爆的兩國關系裂痕,一時難以彌補。兩國關系將走向何方,仍然是個未知數。

F. 法國失去與澳大利亞的潛艇合同之後,分別做了哪些事情

在法國失去與澳大利亞的前景合同之後分別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調回了法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第二件事是向澳大利亞進行索賠,已經寄出了索賠文件。第三件事便是呼籲全歐盟對澳大利亞發出譴責並給予制裁。

3、英美態度:

法國總理還呼籲整個歐盟對澳大利亞進行制裁,由於法國在歐盟中說話舉足輕重,很多歐盟成員國已經對澳大利亞發表了譴責,並且所有歐盟與歐盟,與澳大利亞的貿易談判已經遭到中止。英國和美國方面也對澳大利亞發出了譴責,表示這一切都是澳大利亞做的,與他們兩個國家沒有任何關系。可見澳大利亞現在是里外不是人,四面楚歌。英國和美國這種落井下石,捅朋友一刀的行為真的很令人發指。

G. 歐盟的三個大國,英國德國法國的人民互相怎麼看待對方

英國人

英國人覺得法國的東西挺高端,任何產品有個法國名都頓時高一檔次,尤其是在吃喝上。有次跟愛開玩笑的英國小胖哥聊天,他問了個挺惡心的問題,說如果你的尿會變成一種飲品,那你希望是什麼。我隨口說了昨天剛喝完的Cidre de Normandie(諾曼底蘋果酒),他立刻驚呼,哇塞你逼格好高... 其實這跟國內產品愛用外語名是一樣的。

英國的外語教育差勁的要命,但惟獨對法語情有獨鍾,覺得法語聽上去很性感,認為會說法語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地位比較高。但有趣的是,英國人卻覺得在英國的任何外國人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都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絕對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而在英語上遷就你,文化和語言的自信(自傲)非常強。

但他們對法國人的印象有好有壞。一方面覺得法國人浪漫有品味,但又覺得他們不靠譜,比較吵鬧,愛扎堆,英語一般都有比較重的口音讓人聽不太懂。一般英國人跟法國人能當好朋友的比較少(其實英國人跟包括英國人自己在內的任何國家的人當很要好的朋友都不容易)。

幾年前學校的夏日舞會最後的項目是去club跳舞,我跟法國好基友一起跟英國女生們跳,有個英國女生喝多了,英國人喝多了那不是一般的瘋。她一邊跟法國好基友調情一邊對他說:講法語給我聽!然後基友描述他說法語時那女生表情簡直像是快高潮了。。。結果後來那個女生又不停的給我抱怨,他怎麼只說法語啊我聽不懂。。。

英國人對於德國人的印象還可以,總體來說覺得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說話特別直接完全不拐彎,干凈整潔,比較嚴肅缺乏幽默感。他們做事比較靠譜,守時,這點跟英國人比較像。我在德國碰到的英國人也覺得在德國生活很舒服很適應,跟在家生活差不多。

法國人

法國人對自己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非常的強。但是有趣的是,他們有時也覺得名字里帶英語,跟英國沾邊的東西比較高檔。比如說在法國經常能看到「英國人酒店」「倫敦酒店」之類的名稱。法國朋友說法國人覺得酒店名字似乎帶「倫敦」兩個字逼格就高了,看來外來詞語自帶逼格還真是全世界都一樣。

法國人說話比英國人直接很多,但沒有德國人直接,更沒有荷蘭人直接。跟英國人不一樣,他們很容易就能跟別人打成一片,很熱情。但是前提他們要互相認可,所以起碼語言交流不能成問題,有幽默感,有活力比較瘋狂一點最佳。他們覺得英國人表面上很好很有禮貌,但都有點裝模作樣虛情假意,說話不直接,不熱情。我的法國朋友們中能跟英國人當好朋友的也寥寥可數。他們喜歡嘲笑英國人說法語的英國口音,卻覺得自己說英語時濃濃的法語口音不是什麼壞事,是個人民族文化的認同。他們也覺得德國人嚴肅,一板一眼,缺乏趣味不夠熱情不好玩。他們之中不少人覺得德語很難聽,法語是世上最優美的語言,甩德語幾萬條街。

有次跟法國基友和德國妹子一起喝酒聊天,我腦子不知抽了哪根筋竟然問起他們二戰的事情。結果場面有點尷尬,法國哥們說,對於德國人和法國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於是我臉一紅趕緊轉移話題。但是總體來說二戰對於當代英法德的普通民眾之間的態度和關系已經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了,這些也都是很敏感的話題。

我認識的法國人有時候也瘋狂地讓人目瞪口呆。有一次在朋友家開party,有一群法國朋友喝多了,不僅大吵大鬧,而且有兩個傢伙竟然從二樓的窗戶往街道上扔玻璃瓶,玻璃瓶在人行道上碎了一地,還砸到了兩輛車。。。結果那群人拍拍屁股走了,還順便踢翻了人行道上的油漆桶。到了早上,還留在屋子裡的人被鄰居吵醒並要求徹底打掃街道,否則報警。於是無辜的住戶們只能開始掃街。。。

德國人

德國人做事真的很認真很靠譜,很多事情都提早很久就開始計劃安排好。去德國演出一般提早一年以上就定好了,酒店也基本一年前就預訂好。同住的兩個德國室友也很乾凈整潔。總體來說,德國年輕人待人非常的友善。但是其實有時能夠感覺到他們心中仍然對於二戰有無形的包袱。他們在很努力的友善待人,以改變以往人們對於德國的刻板印象。而且有時他們自己會主動談起二戰時候的事情,然後說當時納粹多麼喪心病狂泯滅人性人神共憤。我的德國室友製作了一張公共空間清掃表格,我開玩笑的說了一句,這個還真嚴謹真「德國」,結果室友顯得很不開心,說我說的這種精確和嚴謹是納粹在集中營迫害猶太人時記錄資料的態度,並不是「德國」的態度。我當時趕緊道了歉然後再也沒在她面前表揚過德國人嚴謹認真。

德國人對於法國人的態度與英國差不多,槽點也都是不靠譜,吵鬧,外語差,自傲。他們對於英國人看法還不錯,就是覺得英國人說話拐彎太多了,跟英國人說話很累,半天不明白對方到底想要什麼。

最後吐槽一下德國人說話不拐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老房子都有上百年歷史,牆板很薄隔音差,但仍然有很多人住在這種房子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剛搬進去現在這個房子的第一天晚上,當時感冒了晚上睡不著於是去了三次廁所,根本沒意識到這老房子隔音這么差,走路地板都會咯吱響,於是回來的時候正常的把門關上了,沒有小心翼翼的關但也沒有摔門。住在隔壁房間的德國室友兼同學同事在我第三次去完廁所半夜三點的以後就給我發信息說,哥們,你上完廁所能不能別大力摔門,我半夜醒來就睡不著了。。。玻璃心的我看到這條信息手就開始發抖。從此我上廁所都只敢掂著腳去了。但後來發現,只要有任何不滿,他都會立刻告訴我,但是他不會生我的氣也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系,

H. 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亞洲為何沒有亞盟

亞洲國家沒有成立聯盟的基礎條件,並且也沒有聯盟的必要。先說基礎條件,以西歐國家為主的歐盟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礎,在於它們具備了以下七個因素。

第一、政治。西歐國家的政治體制類似,沒有政治方面的隔閡。

第二、軍事。歐盟國家多為北約成員國,具備軍事聯盟的基礎。

第三、經濟。歐盟國家的經濟模式類似,且經濟水平也差不多。

第四、 歷史 。歐洲 歷史 上本來就是一家,具有結盟的 歷史 基礎。

第五、文化。歐盟全部為基督教文明,雖然各國教派有所不同,但可以商量。並且歐盟還都是白人國家,價值觀接近。

第六、地緣。歐盟國家多以平原、丘陵地形為主,地理上沒有障礙。尤其是西歐和中歐完全連為一體。結盟是大勢所趨。

第七、美國。歐盟成立的問題上,美國沒有明確反對。

↓歐盟成立的關鍵事件「法德和解」

在以上七個基礎上,法國和德國和解,德國和波蘭和解,諸國把 歷史 恩怨拋在一邊,攜手發展。因而便成立了一個無內部邊界,擁有統一經濟政策和貨幣的區域經濟聯盟。不符合以上六個基礎條件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和土耳其就始終無法加入歐盟。

再來說亞洲。亞洲分為六大板塊:東亞、東南亞、西亞、南亞、中亞、北亞。這里我們不討論北亞,就說剩下的五大板塊。

第一、政治。亞洲各國政體各不相同,差異為各洲之最。

第二、軍事。西亞、南亞就不提了,就單說最和平的東亞,中日之間、日韓之間均存在沖突的可能性。別說結盟,亞洲國家之間不打起來就算好的了。

第三、經濟。各區域發展嚴重不均,差異也為各洲之最。

第四、 歷史 。亞洲國家在 歷史 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沒有結盟的 歷史 基礎。

第五、文化。這個不用多說了,西亞穆斯林和東亞、南亞、東南亞的儒家、佛教文化完全沒有共存的可能性。

第六、地緣。亞洲實在太大了,並且地形也是支離破碎。(歐盟很小,這也是歐盟能一體化的原因。歐盟擴軍前,一直都很順,但就是擴軍後,也就是面積擴大後,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

第七、美國。美國絕不會讓亞洲結盟。並且美國在亞洲遍布馬仔,東亞有日韓,東南亞有菲律賓、新加坡、西亞有以色列。這些國家都如同英國般的存在,只要有它們,即便有亞洲聯盟,也會被它們攪亂。

綜上七點可以發現,由於亞洲國家在各方面都嚴重缺乏共同的價值觀,想要結盟,幾乎是不可能。對於亞洲國家而言,避免戰爭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結盟貌似有點太切實際了。

不過,整個亞洲雖沒有結盟的可能性,但分區還是有可能的。比如現在的「東盟」(東南亞十國聯盟)和「中亞國家聯盟」,便都是亞洲國家結盟的案例。

這些亞洲的區域聯盟,其合作深度雖然不如歐盟,但它們的性質和追求也是加強區域一體化合作,力圖實現包括關稅、貨幣、經濟空間統一的追求,和歐盟是一致的。可以稱為「丐版」歐盟。

不過,東盟和中亞國家聯盟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亞洲能不能結盟的關鍵要看東亞、南亞、西亞。

但是,就目前來說,西亞、南亞、東亞目前暫時連區域結盟的可能性都沒有。

西亞的問題在於政治和宗教,歐盟這種政治形態,還不適合西亞國家;南亞的問題在於印度霸權主義,周邊的國家都怕印度;而東亞國家則沒有必要,因為中國的存在就相當於是東亞的「歐盟」了。

中國的國土基本上已經佔有了東亞大陸的主要區域,東邊和南邊到東海、南海,西到喜馬拉雅山,北到西伯利亞荒漠。人口比歐盟多,面積比歐盟要大。在 歷史 上,亞洲地區的國際關系基本是朝貢體制,即其他亞洲國家向中國進貢,中國負責周邊地區的安全和秩序。當然在中國衰落後,這一體制便不復存在了。

也就是說,歐盟的頂級形態,就是中國。但東亞已經有中國了,所以「歐盟」這種玩意在東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至於說中日韓經濟一體化,這個目前還太難實現了。

因為東亞三大民族一體化的前提,是日韓正常化,而目前日韓都不是正常國家,只是美國的半殖民地,尤其是日本更加明顯。前些年三國自貿區的失敗,已經非常明顯的說明了一切。(美國不同意,東亞什麼一體化的動作都別想搞成功)

另外,東亞一體化還有兩個症結,一個是日本的 歷史 問題,一個是朝韓的統一問題。如果日本領導人沒有敢於承認錯誤,承擔 歷史 責任的勇氣,朝韓領導人沒有和解的勇氣和擔當,東亞想要一體化,沒戲。

當然,日韓的問題還在於美國。畢竟如果美國喪失了日韓,那就意味著美國的勢力被驅離出亞洲。亞洲就將是亞洲人的亞洲。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下降。而這是美國絕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說,亞洲國家既沒有結盟的基礎,也沒有結盟的必要。

歐盟和非盟包含了歐洲和非洲大多數國家,亞洲一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阿盟擁有21個成員國,亞太經合組織有21個成員,但是許多不是亞洲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東盟有10個成員國,可見即使是最大的阿盟,成員數量也不到亞洲國家總數的一半。

亞洲為什麼沒有成立類似於歐盟和非盟等國際組織?

亞洲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分隔的,而且在政治上,各國之間仍有難以解決的矛盾,加上發展程度不同,因此難以結盟。

亞洲大陸有一條分界線: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東是儒家文化,包括中日韓和越南等國,整個東南亞構成相同的文化圈。

青藏高原以西地區則是另一種文化氛圍,它們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同時與歐洲文化相互交流,反而與同處於亞洲的東亞國家交流甚少。中東國家即使是擴張也是向北非和歐洲進行,阿拉伯帝國曾向東亞進軍,但是被唐軍擋在中亞。

不同的文化氛圍,相互之間有著很深的隔閡,加上青藏高原這條天然分界線,所以西亞和東亞國家之間難以結盟。

各國之間矛盾重重: 西亞國家當中,以色列是另類,為了消滅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不斷發動進攻,雖然以色列通過外交緩和了與埃及等國的緊張關系,但是伊朗和敘利亞等國仍然敵視以色列。中東地區宗教、派系、民眾林立,互相之間對抗,因此很難聯盟。

東亞地區日本與韓國和中國的矛盾很難化解,而且美國勢力進入東亞,更是導致了東亞國家之間的對抗和分裂,因此結盟是不可能的。

歐洲和非洲各國之間發展水平相近,因此即使結盟也不會互相拖累,但是亞洲則不同,東亞地區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韓國人均GDP3萬美元,日本3.7萬美元,而越南只有2300美元,跟越南結盟,日本韓國可以出錢出力,越南能夠提供什麼?

結盟的本質是抱團取暖和互利共贏,比如歐盟,然而無論是西亞還是東亞國家都因為發展程度不同而難以互利共贏,至於抱團取暖,亞洲國家也沒有類似俄羅斯的威脅,而且即使有,各國更願意與美國聯合,所以亞洲聯盟不可能成立。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幹,想像中的亞盟是永遠也不會出現的。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既有 歷史 因素,也有現實因素。雖然說亞洲開發銀行曾經在中日韓等國的推動下,希望推出以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元,來促進亞洲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但是由於中日韓等國的內部矛盾加劇,外加美國的影響,這一計劃基本上已經流產。而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中日在大方向上開始競爭。而且一個歐盟已經讓美國坐立不安了,美國絕對不會允許另一個歐盟誕生,那麼日韓在其中的制衡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一、最近日本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這讓日本與韓國的關系開始緊張。而這次兩國的緊張關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寒冰一樣一點點積累的。就在今年的年初,韓國的軍艦對日本的飛機進行了火控雷達照射,之後由於雙方各執一詞,導致事件雖然經過多次磋商,兩國仍然沒有妥協。而近幾年韓國的法院計劃拍賣日本企業在韓國的資產,來補償在戰爭中受到迫害的韓國慰安婦。但是在朴槿惠時期,韓國與日本已經在慰安婦問題上達成妥協。而文在寅政府直接推翻了先前政府達成的協議,還在前幾天解散了處理日韓慰安婦的財團,這讓日本直接炸毛了,日本政府最終祭出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的措施。

正是由於 歷史 與現實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讓韓國與日本既是敵人又是盟友。正是由於這種復雜的關系,讓韓國與日本很難通力合作。雖然美國是韓國及日本的盟友,但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有時會干預兩國的矛盾,但有時又會放縱兩國的沖突。日韓或者美日韓各方的復雜關系其實就是東亞地區各國的復雜關系的投影。

二、中亞各國作為蘇聯的加盟國,直到現在俄羅斯對中亞各國的影響或者控制仍在。作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是不會放棄中亞地區。因為中亞地區是俄羅斯腹地的一塊非常重要的緩沖區,甚至可以說中亞其實就是俄羅斯在亞洲的後花園。從俄羅斯每年對中亞各國的軍事援助到以俄羅斯為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歐亞經濟聯盟等經濟合作組織,都可以看出俄羅斯不會輕易讓這一地區脫離俄羅斯的影響和控制,那麼成立亞盟必然會遭到俄羅斯的反對,雖然俄羅斯是一個歐洲國家。

三、印度夢想作為亞洲甚至世界的大國,雖然這一夢想一直沒有實現,但並不妨礙印度對這一夢想的野心。印度從爭做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到爭做世界經濟大國,這樣的讓印度屈於人下嗎?另外印度一直面臨來自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壓力,讓印度一直希望超過北方的鄰國,這讓印度很難為亞盟出力。

四、西亞就更不用說了,阿盟內部一片散沙,加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西亞地區已經成功取代巴爾干成為世界新的火葯桶。而隨著伊朗打下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讓西亞地區更加熱鬧。伊朗與以色列、伊朗與沙特、土耳其與以色列、沙特與胡塞武裝等等,整個西亞地區就像架在火上的鐵鍋。再加之這一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等資源,讓這一地區成為大國的必爭之地,讓原來已經混亂的局勢更加的混亂。 因此,正是基於這些復雜的原因讓亞盟一直難產,而且未來也比較暗淡。但是像東盟、南盟等區域的發展組織還是比較活躍的,這可能才是亞洲的發展模式。

歐洲有歐盟非洲也有非盟,亞洲卻沒有亞盟這是非常奇怪的。但是從 歷史 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歐盟全稱歐洲聯盟,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縱觀 歷史 ,二戰以前歐洲大陸經常發生發生戰亂,歐洲多國百姓呼籲統一和平,這是促使歐盟成立的一個先決條件。二戰之後,歐洲多國經受戰火的摧殘,他們急需發展,但是光是歐洲就有十幾二十個國家,而且他們的領土幾乎都是一個挨著一個,所以拿英國為例,它貿易最多的還是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來往,但是貿易來往難免要根據各國的關稅條令來制定價格,這樣一來手心貼手背的歐洲各國無法達到統一的貿易規則,這一方面又促使了歐洲成立聯盟組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歐洲整個大陸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和不過7億左右。這么大點的大陸上存在著二十多個國家,可想而知每個國家面積大不到哪去,那麼多個小面積國家,經歷戰火後很容易被大國侵襲,所以這個因素促使他們聯合起來。

再看看非盟。非洲整個大陸在19世紀左右幾乎全部淪為歐洲各國的殖民地。二戰後非洲大陸許多國家獨立,但是由於他們一直是歐洲殖民地,自己的文化幾乎被磨滅了,經濟、軍事、 科技 等方面非常弱後。而且他們剛獨立每個國家政權非常不穩定,很容易產生暴亂,所以他們建立非盟,促進非洲各國的經濟、軍事、 科技 等方面的交流,聯合減少非洲國家的內亂。所以非洲各國建立了非盟(非洲聯盟)。

再看看亞洲,亞洲從古至今戰亂不如歐洲頻繁,而且亞洲古代的每個朝代都能統治本國非常久,多的達三四百年。即使隨著歐洲各國工業革命的興起,亞洲落後於歐洲各國,但是亞洲沒有完全淪為歐洲殖民地,這就造就了亞洲大部分國家 歷史 底蘊相對保存完整,不像非洲一樣。還有一個原因,亞洲不僅擁有眾多陸地國家,也有許多的海洋國家,並且各國之間的位置不像歐洲非洲一樣都是互相靠攏的,這就導致了亞洲各國交流不如歐非頻繁。

其實亞盟無法成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亞洲各國的制度不大相同,有 社會 主義國家,有資本主義國家,甚至還有落後的封建王朝國家。這就導致亞洲各國之間的意識形態無法保持在同一高度。你看歐洲非洲,他們許多國家的制度幾乎相同,因為歐洲各國改革時間都差不多,非洲各國獨立沿襲歐洲各國制度,他們的意識形態接近,所以歐盟非盟的建立比亞盟來的容易的多。

不過雖然沒有亞盟,但是為了促進亞洲國家的的經濟發展,亞洲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雖然不如聯盟體正式統一,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亞洲國家的經濟交流。

借鑒 歷史 ,所有的聯盟都是短暫的,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旦利益產生沖突,所謂的聯盟都要垮台。只有自身發展強大,才能立足於世界,不被欺負。

當前世界上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兩大潮流,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後者的合作主要是在相鄰國家之間,它們有更多的相似性與合作便利性。於是歐洲多數國家都加入了歐盟、非洲國家有非盟、南北美洲之間有美洲國家組織。好像唯有亞洲國家之間沒有整體的一體化組織。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亞洲幅員廣闊,地形復雜,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困難。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一般可分為:東亞、東南亞、北亞、中亞、南亞與西亞。這幾部分之間的地理分隔比較明顯,有大山大河等天然障礙,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天然困難。

亞洲國家數量多,國家之間的差異大。亞洲雖然不是國家數量最多的洲,但國家之間的差異較大,這一點表現在各個方面:經濟上從發達國家到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都有;政治上,從資本主國家、 社會 主義國家、君主制國家都有;在民族宗教與文化方面,國家之間的差異更大,數百個民族,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亞洲找到,從儒家文明、印度文明到伊斯蘭文明交叉共存。這些差異短期不易消除。

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眾多。這些矛盾既包括 歷史 遺留下來的矛盾,也有現實的沖突;既領土資源方面的爭奪,也有民族宗教方面的磨擦。比如東亞國家間的 歷史 與資源問題,南亞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西亞國家的宗教派別之爭等。

從以上情況來看,與其他洲相比,亞洲國家的整合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以一個大洲的名字作為聯盟名稱的,好像除了歐洲聯盟,就是非洲聯盟了,當然聯盟能形成的前題是: 同質化和相互依存度。盡管如此,非盟和歐盟也有些名不符實。理由如下:

歐洲雖然叫歐盟,但是也沒有含蓋全部的歐洲國家,確切地講,它應該叫西歐同盟,像國土,人口較大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一票東歐國家,都不是歐盟成員。歐盟創始成員個也才6個,當然那會不叫歐盟,後面擴張到15個,直到21已經初才變成現在的25國。

非盟的組織性就更差了,名義上叫同盟,然而這種同盟關系照歐盟,差老遠。既沒有統一市場,也沒有通用貨幣。

要說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可能算是東盟了,但是它是亞洲的地區性同盟,但成員國僅為東南亞10國,影響力一般,整體實力也偏弱。

亞洲最大的問題是: 大,因而多元,昆侖山將亞洲東西阻隔,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生態。喜瑪拉雅山南北分割,又生成了獨立的文化特色,還有中亞5斯坦,跟東亞文明,又是兩個世界。也就是說,亞洲的同質性太欠缺,大家從文化,戰略,貿易等最重要的結盟需求上,都尿不到一塊,所以不可能形成亞盟。反倒是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緊密同盟,如阿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

亞洲建立亞盟不像歐洲一樣那麼簡單,其中需要協調的事情太多了。何況即使是歐盟,內部也有許多沖突和矛盾,建立聯盟就一定好嗎?再想到1955年的萬隆會議,亞洲不是不能結盟,而是 長遠看來,還是「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更適合亞洲。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要想組成聯盟,要麼有共同的文化,要麼有共同的利益,然而亞洲太大,文化各異,要想組成一個聯盟是不現實的。

但這不代表亞洲沒有這樣的組織,事實上是有的,只不過按區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聯盟,即:

西亞的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

南亞的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東南亞的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

還有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

歷史 上,亞洲分為中國、印度、中東三大文明區域,而這幾個聯盟與這三大文明區域大致一致,只不過東亞地區是以10+3(東盟+中日韓)的形式存在。

1,阿盟涵蓋西亞、北非,於1945年3月由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和葉門7個阿拉伯國家在開羅成立,至今有22個成員國,全部由阿拉伯國家組成。

2,南盟主要覆蓋的是南亞,於1985年成立於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至今有8個成員國: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阿富汗。

3,東盟由東南亞十國組成,於1961年成立於泰國曼谷,至今的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4,上合組織於2001年成立於上海,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組成,並於2017年接納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正式成員。

上合組織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合作組織。

亞洲有世界四大人種中除了黑人種外的三大人種,因而無論在文化、宗教等都格格不入。西亞雖然大多數都是阿拉伯人但是裡面有個以色列,他和阿拉伯是世仇。還有個伊朗,他屬古波斯人和阿拉伯、以色列都有矛盾。他們三個成天的混戰,其他阿拉伯國家冷眼旁觀。南亞次大陸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兩也是敵對的 根本也無法調和。東亞中日韓更不可能結盟。而東亞、西亞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亞發達,西亞雖然普遍富裕但是都是石油經濟,而且經濟命脈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裡。綜上亞洲不可能結盟。

組成聯盟不難,難在要真正有在一起的心態。

非洲聯盟和歐洲聯盟相比,更多隻是一個聚會的場合,一體化之路很漫長。所以歐盟其實更有效率和指標意義。

7月7日非洲宣布建立自貿區,這就是以非盟50多個國家為依託達成的一項協議。說明非洲人在經濟上試圖更加密切的往來。這其實也算是彼此加強合作,甚至進一步一體化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講,非洲人也是挺拼的。不聲不響地在國際 社會 並沒特別留意的情況下,把自貿區要建立起來。

鑒於非洲面積龐大,建成的話,這將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

著實可以讓非洲風光一把!

歐洲聯盟的建立其實也是應對二戰後歐洲現實。

畢竟之前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策源地,說明彼此之間關系如果不處理好的話,會產生很大影響。

特別是法國和德國,這對國家之間恩怨數百年,如何化解,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後,歐洲人從經濟著眼,先建立法德煤鋼共同體,從這個逐漸延伸到了雙方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歐洲共同體隨之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和德國至今都是歐盟主心骨的原因,因為歐盟本質上就是法德經濟合作發展而來的。

後來又建立了歐洲央行乃至歐洲議會等一系列准聯盟機構,讓歐盟成為國際 社會 伊極的路更加堅實。

具體而言就是,亞洲的文化、種族、制度千差萬別,集合成一個聯盟,想「用一個聲音對外說話」不太現實。

別說整個亞洲幾十個國家了,就是如今東南亞聯盟的10個國家推進一體化都很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盟既有信佛的,也有信真主的,既有全世界最窮國之一,也有全世界最富國之一,既有軍政府,也有西方民主政體等。

這和非盟差不多,雖然整體上是一個聯盟,但與歐盟這樣發展一體化迅速和相對完備的聯盟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亞洲更復雜,彼此之間矛盾也不少。

以色列連亞運會都不參加,亞洲杯足球賽也不參加。為啥?因為亞洲很多阿拉伯國家,他們不願意和以色列人同場競技,因此要麼呼籲抵制以色列,要麼乾脆臨場罷賽。

他們在亞運會和亞足聯等地有很多票數,於是把以色列逼走。

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參加歐運會和歐洲杯的原因。

這一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亞洲結成聯盟,該有多難。

I. 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同日法國召回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對此你怎麼看

伊朗加入了上合組織,同日法國召回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對此每個國家有不一樣的看法,這也是一次不一樣的合作。

這次的上合組織,主要的合作范圍有政治,經濟教育,能源,科技,經貿,旅遊,環保還有其他的領域都會有,有效的合作,主要的目標就是各個國家在一起共同去維護,以及保障各個地區的安全與和平以及穩定。作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有一些不同之處是需要建立民主合理公正的新秩序,現在的上合組織成員一共有9個正式的國家,他們可以在經濟方面有協同效應。

閱讀全文

與歐盟如何看待法國澳大利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