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以幫我翻譯幾個澳大利亞的地名嗎
澳大利亞地名匯總
By Liu Fei 六個州
新南威爾士州 (NEW SOUTH WALES)
Sydney 悉尼 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澳大利亞最
大最古老的城市
Broken Hill 布羅肯希爾 有豐富的銀、鋁和鋅等礦藏,是重要的礦業城市
Mount Kosciusko 科修斯科山 澳大利亞的最高峰,位於新南威爾士州境內堪培拉的西南 Blue Mountains 藍山山脈
River Murray
墨累河
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
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阿德萊德 南澳大利亞首府 Lake Torrens 托倫斯湖 Woomera 伍麥拉
Lake Eyre
艾爾湖
位於南澳大利亞州阿德萊德以北
維多利亞州(VICTORIA)
Geelong 吉朗 維多利亞州的一個海港,位於墨爾本西南
Gippsland 吉普斯蘭 維多利亞州東南部的一個地區 Melbourne 墨爾本 維多利亞州首府
River Yarra 亞拉河 向西流經墨爾本注入菲利浦港灣 Port Philip
菲利普港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南部巴斯海峽一海灣
昆士蘭州(QUEENSLAND)
Brisbane
布里斯班 昆士蘭州首府
Great Barrier
大堡礁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位於澳大利
Reef 亞昆士蘭州東北沿海 River Flinders 弗林德斯河
Cape York
約克角
昆士蘭北部一個半島
西澳大利亞州(WEATERN AUSTRALIA)
Dampier Archipelago 丹皮爾群島 鄰近西澳大利亞的西北海岸 Fremantle 弗里曼特爾 西澳大利亞州的港口城市,位於珀斯西南
Kimberly 金伯利 西澳大利亞北部的一個地區 Kalgoorlie 卡爾古利
Cape Leeuwin
盧溫角 西澳大利亞州西端的一海角 Perth
珀斯
西澳大利亞州首府
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
Hobart
霍巴特
塔斯馬尼亞州首府
北部地區(NORTHERN TERRITORY)
Darwin 達爾文 北部地區首府
Alice Springs
艾利斯斯普林斯
通常寫成Alice
首都領地(Australian National Territory - ACT)
Canberra 堪培拉
首都
其他
Arafura sea 阿拉弗拉海 位於西南太平洋上,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 Bass Strait 巴斯海峽 位於南太平洋,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之間
Botany Bay
博塔尼灣 澳大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海灣,位於悉尼以南
River Darling 達林河 默累河的最大支流
Gulf of Carpentaria 卡奔塔利亞灣 位於澳大利亞北部阿拉富拉海內 Torres Strait 托雷斯海峽 位於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昆士蘭州的約克角之間 Furneaux Islands 菲爾諾群島 位於澳大利亞南部,靠近塔斯馬尼亞島東北海岸 Cocos Islands
科科斯群島
位於印度洋上,澳大利亞珀斯的西北,因島上長滿椰子樹(英語名為cocos)而得名,別稱基林群島(keeling islands) Christmas Island 聖誕島
Great Victoria
Desert 維多利亞大沙漠
位於澳大利亞西南部,是澳洲最大的沙漠
B. 誰知道澳大利亞這個洲什麼時候被外人發現的呢
首先,為了尋找傳說當中的黃金之國印度,哥倫布於1492年出航。但是他沒有找到印度,而是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大陸。在幾乎為印度瘋狂的哥倫布眼裡,他認為全新的大陸一定是印度,一個盛產香料和珍寶的富裕國家。大陸上的居民自然被稱為印第安人。不過哥倫布到死也都沒想到,他所發現的新大陸跟印度離得十萬八千里,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而是美洲大陸。
最後,在17世紀初,葡萄牙人費爾南德斯德基洛斯和西班牙人托雷斯發現了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科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托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起航,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和斐濟群島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丹皮爾橫渡太平洋,在新幾內亞附近發現了一個大島,叫做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了復活節島和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屬布干維爾島在索羅門群島(現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了布干維爾島。從1768年到1779年,英國人j.庫克三次航行到太平洋,除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還發現了新喀里多尼亞和夏威夷群島。
C. 英語簡單介紹澳大利亞
只有中文的
早在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已來到澳大利亞所屬的水域。1642年,荷蘭水手埃貝爾·塔斯曼繪制了塔斯馬尼亞部分海岸的航海圖。英國人威廉·丹皮爾在1688和1699年先後兩次在西海岸登陸。177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努力號"到南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性航行,打算繪制曾被稱為"新荷蘭"的東海岸圖,並宣布這地方為不列顛土地。
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需要建立新的罪犯流放地來代替它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於是,自然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與庫克船長同行,在1768---1771年間實地繪制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圖,促使把這一大片南面大陸用作為安置犯人的殖民地。
1788年,由11艘船隻組成的第一艦隊到達傑克遜港,也就是今天的悉尼港。這些船隻共載有1500人,其中半數是犯人。
1月26日,菲利普總督在悉尼登陸。現在將這一天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
經過早期的艱苦歲月,罪犯流放地逐漸發展成興旺繁華的城鎮,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活動地,先後在塔斯馬尼亞(當時稱為范·迪門土地)和今天的布里斯班附近建立了定居點。探索者們還發現了穿越藍山的路徑,於是很快從悉尼向西發展。當時的奪地者和投機者紛紛趕著牲口前往遙遠的地方,開辟新的定居點。
船長兼繪圖員馬修·弗林德斯作了環繞澳洲大陸的航行,並繪制了大部分海岸線,他在1814年建議把這個大陸稱為"澳大利亞"。隨後,探索者們開始對這一大片未知的土地進行勘探,這項工作在整個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分散的定居點相繼在今日被稱為墨爾本、阿得雷德和佩思的地方建立起來。它們和悉尼、霍巴特、布里斯班的定居點一起,轉而成為澳大利亞六個州的首府。1840年,英國停止輸送罪犯到新南威爾士,但是向西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活動則一直繼續到1868年。
在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促使移民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的缺乏、一望無際的叢林以及通過農業、礦業和貿易而致富,所有這一切是形成澳大利亞獨特的社會機制與思想感情的因素。
1854年,維多利亞金礦工人(即當時的淘金者)反對官方迫害的起義遭到武裝鎮壓,造成雙方都有死亡。但是這一事件導致一系列改革,其核心則是承認公民的權利。
1901年1月1日,也就是二十世紀的第一天,原先的六個殖民地組成聯邦,即澳大利亞聯邦。英國的君主形式上仍是澳大利亞的君主,但澳大利亞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
澳大利亞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全民族的驕傲。當1914年英國向德國宣戰時,澳大利亞認為自己也進入了戰爭時期。澳大利亞第一皇家軍隊派遣了一支特別旅到埃及,與紐西蘭軍隊一起進行軍事訓練,這就是"澳新軍團"的由來。
在19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部隊在土耳其加里玻利半島登陸,這是奪回土耳其軍隊對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的整個作戰計劃的一部分。這場在英國統率下的運動在地形預測上犯有嚴重失誤,因此作戰計劃最終失敗。但是澳新軍團在那裡堅持八個月之久,才奉命撤退。澳新軍團的這種勇氣和足智多謀被載入戰爭史冊,4月25日定為"澳新軍團"日。現在每年這一天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緬懷在所有戰爭中的陣亡者。在澳大利亞,每個城市都設有一個戰爭紀念館。此外,還有一些公共建築、教堂和紀念碑用於懷念在戰爭中的犧牲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部隊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騎兵戰中以及在法國和比利時西線的戰壕里顯示了他們的英勇和戰鬥力。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飛行團---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先驅,也取得了卓著的功績。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里,因為大批退役軍人渴望重建他們的生活,形勢發展難以預測且不穩定。嚴重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國民經濟顯示出動盪不定的徵兆。1929--33年,以北半球一些主要股票市場倒閉而起,全球經歷了經濟大蕭條,澳大利亞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失業和社會動亂,而能獲得長期就業和有能力撫養家庭一向是澳大利亞人引以為榮的民族特徵。在20世紀30年代的後期,雖然經濟業已恢復,但對大蕭條的記憶尚深刻地留在不僅是一代人的心中。大家決心要保證這種社會衰敗的現象不再重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澳大利亞軍隊再次赴海外作戰。澳大利亞的武裝部隊對盟國在歐洲、亞洲和太平洋取得的勝利作出了顯著貢獻。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戰爭蔓延到澳大利亞,澳海岸先後三次遭到日本襲擊,第一次是日本空軍轟炸達爾文,第二和第三次是小型潛艇襲擊悉尼和紐卡斯爾。澳大利亞的空軍人員和英國皇家空軍協同作戰。海軍和陸軍戰斗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在太平洋,澳大利亞的士兵和海空人員在更接近澳洲本土的地方與美國軍隊聯合作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澳大利亞進入繁榮時期。在戰爭年代,男子參軍作戰,許多婦女代替他們到工廠參加各種勞動,而在和平時期,婦女仍然能夠繼續工作。初級產品如小麥和羊毛的產量都有增長,然而受雇於農業部門的澳大利亞工人的百分比則開始下降。
在戰前,澳大利亞一般採取積極支持英國和歐洲的外交政策。戰後,在政策上更趨獨立,並明顯地將重點放在亞洲。1949年,工黨奇夫利政府主持戰後的重建工作,但在大選中失敗,以羅勃特·孟席斯為首的自由黨上台執政。孟席斯擔任澳大利亞總理共16年,他領導的自由黨掌管澳大利亞政權達23年之久。
在"孟席斯時代",澳大利亞處於繁榮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私人住房的比率從1947年的不到40%增長到1960年的70%以上。由於政府採取了一項重要的移民政策,澳大利亞人口的民族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1947-1983年,新的移民增加三百多萬,其中60%以上都不是英國人,他們在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生活。1947-1988年期間,全國的人口增加一倍多,總人口為1600萬。1966年,孟席斯退休。這一年澳大利亞宣布實行十進位貨幣制。孟席斯退休後,自由---鄉村黨聯合政府繼續執政到1972年。
1965-1972年,澳大利亞派遣軍隊赴越南,其結果是在國內引起了一場大辯論,人們越來越反對澳大利亞捲入戰爭和被征入伍。在這種情況下,約翰·戈頓領導的聯合政府於1970年開始削減派往越南戰場的部隊。1972年,戈夫·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提出了澳大利亞應停止參加越南戰爭的主張。大選結果工黨獲勝。惠特拉姆執政後,留在越南為數不太多的澳大利亞軍事人員很快地撤離回國。
在惠特拉姆當政的三年中,澳大利亞的社會與經濟政策有很大變化,在衛生、教育、外交、社會保障和勞資關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法規。但是,惠特拉姆政府在上議院(即參議院)並未取得多數席位,這使他在進一步立法方面遭受困難。而且,還遇到一些嚴重挫折,其中包括有些部長被揭發出不按常規吸收貸款。1975年,馬爾科姆·弗雷澤領導的反對黨自由-鄉村黨宣布,它在上議院的多數成員拒絕通過撥款議案,進而否定政府的某些專款項目。弗雷澤提出這些問題為了迫使進行大選。這個僵局最終由約翰·克爾總督出面解決。總督宣布收回對惠特拉姆政府的委任,並指定弗雷澤暫任總理責職。在不久後的大選中,自由---聯盟以壓倒多數票取勝。
在1975---1983年弗雷澤政府執政的七年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改革舉措,其中包括聯邦與州之間的財政關系、新聞自由、建立聯邦巡視官辦公室負責調查和處理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申訴、土著人享有土地權以及自然保護區等。但是,長期經濟衰退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現象使政府面臨嚴重困難。1983年,自由---鄉村黨在大選中失敗,於是以鮑勃·霍克為首的工黨開始執政。19831991年,鮑勃 ·霍克任總理;1991-1996年,保羅·基廷任總理。工黨執政達13年。
在霍克和基廷任總理時,他們進一步實行改革措施,包括積極改變經濟政策,促進工會、資方和政府之間的合作來解決經濟問題。但是,失業仍舊是人們的主要焦慮,而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則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1996年舉行大選時,工黨被以約翰·霍華德為首的自由---國家黨聯盟擊敗。
D. 唐宋元時期,澳大利亞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那個時候東南亞和澳洲有些地方還連接在一起,是陸地)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於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後為分界點。
唐宋元時期:618年——1368年
舉個例子(我也只知道這個- -)
塔斯馬尼亞人
塔斯馬尼亞人(Tasmanians) 澳大利亞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土著居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語言系屬不詳,無文字。崇拜圖騰、月亮、精靈,盛行巫術,禁忌甚多。其祖先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經美拉尼西亞遷入。由於他們過著與世隔絕又與世隔絕的小島生活,他們的文明始終處於石器時代。
到了1876年,由於歐洲人的種族滅絕,最後一位名叫特魯加尼尼的純種塔斯馬尼亞婦女死去。塔斯馬尼亞人這一種族從此滅絕了。
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澳洲只有土著。而因為地理位置因素(最小的洲,最少的人)、可馴化動植物缺乏(沒有牛羊馬豬大小麥、水稻等動植物)、天氣因素等等,所以他們始終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沒有轉變為農耕文明。這段時期內,澳大利亞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外人沒有踏足(至少歷史沒有記載),頂多在澳洲上方的新幾內亞地區,和澳洲沿海有稍許貿易交流。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淫吶。他們始終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大概就是這樣。
澳大利亞簡史(隨你看不看)
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大洋洲西南部,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北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與印度尼西亞,東與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東南與紐西蘭隔海相望。陸地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75萬(1985),主要是英國移民 早期歷史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南方大陸的記載。
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於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像。
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
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後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42年,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
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後,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
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
1770年,英國人J.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灣登陸,並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
18世紀末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M.弗林德斯建議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
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於此。後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
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
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
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
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
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
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
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
E. 初中地理書上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出現兩處:774萬平方千米;768萬平方千米。敝人不知孰是孰非。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是建立在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陸板塊上的一個年輕國家。就領土面積而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國,總面積近770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卻只有1840多萬,是一個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還是全球唯一占據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容忍互讓、兼容並收、文化多樣的多元文化政策比較成功。各種文化在澳大利亞享有一律平等的權利,社會正義的價值觀,高效益的經濟利益......
國家概況
澳大利亞(Australia)面積約7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總人口1830萬。近50年以來,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五百多萬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其中40%來自於亞洲。居民中有98%信奉基督教,少數人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在堪培拉,悉尼和墨爾本分別為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亞位於南緯10°41'和43°39'之間,大陸的三分之一土地處於南回歸線以北,其餘部分屬於溫帶。澳大利亞是全世界唯一佔有一個洲整個大陸及其邊緣島嶼的國家。它在全球的大陸中,地勢最低,平均海拔不到330米。從澳大利亞最北部到最南端的距離約為3700公里,東西之間的距離約為4000公里。澳洲大陸的最高處是科西阿斯科山峰(2228米)。
氣候
除了南極洲以外,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情況也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那裡的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西南地帶。
澳大利亞近三分之一的大陸位於熱帶地區,其餘的位於溫帶地區。最冷的地區位於塔斯馬尼亞的高原地區和東南大陸的邊緣地帶。其年平均氣溫從最北部的27℃到最南部的13℃。澳大利亞的季節跟中國正好相反,每年的12月到2月是夏季,3月到5月為秋季,6月到8月為冬季,9月到11月為春季。
歷史
公元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來到澳大利亞所屬的水域。1642年,荷蘭水手埃貝爾·塔斯曼繪制了塔斯馬尼亞部分海岸的航海圖。英國人威廉·丹皮爾在1688和1699年先後兩次在西海岸登陸。177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努力號」到南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性航行,打算繪制曾被稱為「新荷蘭」的東海岸圖,並宣布這地方為不列顛的土地。
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需要建立新的罪犯流放地來代替它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於是,自然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與庫克船長同行,在1768---1771年間實地繪制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圖,促使把這一大片南面大陸用作為安置犯人的殖民地。
1788年,由11艘船隻組成的第一艦隊到達傑克遜港,也就是今天的悉尼港。這些船隻共載有1500人,其中半數是犯人。1月26日,菲利普總督在悉尼登陸。現在這一天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
經過早期的艱苦歲月,罪犯流放地逐漸發展成興旺繁華的城鎮,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活動地,先後在塔斯馬尼亞(當時稱為范·迪門土地)和今天的布里斯班附近建立了定居點。探索者們還發現了穿越藍山的路徑,於是很快從悉尼向西發展。當時的奪地者和投機者紛紛趕著牲口前往遙遠的地方,開辟新的定居點。
船長兼繪圖員馬修·弗林德斯作了環繞澳洲大陸的航行,並繪制了大部分海岸線,他在1814年建議把這個大陸稱為「澳大利亞」。隨後,探索者們開始對這一大片未知的土地進行勘探,這項工作在整個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分散的定居點相繼在今日被稱為墨爾本、阿得雷德和佩思的地方建立起來。它們和悉尼、霍巴特、布里斯班的定居點一起,轉而成為澳大利亞六個州的首府。1840年,英國停止輸送罪犯到新南威爾士,但是向西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活動則一直繼續到1868年。
1901年1月1日,原先的六個殖民地組成聯邦,即澳大利亞聯邦。英國的君主形式上仍是澳大利亞的君主,但澳大利亞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
澳大利亞國旗國徽介紹
國旗為深藍色。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與英國的傳統關系。一顆最大的七角星象徵組成澳的六個州和北部自治區。五顆白星代表南十字星座。
國徽圖案中袋鼠和鴯鶓是澳特有動物,為國家的標志, 民族的象徵。盾面上有六組圖案:紅色聖喬治十字形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土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徵英聯邦國家的七角星。背景為澳國花金合歡。綬帶上用英文寫著「澳大利亞」。
F. 關於澳大利亞國慶日的歷史
1788年1月26日,亞瑟·菲力浦率「第一艦隊」的11隻小船駛抵悉尼市的傑克森港下錨。這些船隻載著780名放逐犯人、海軍及其家屬約1200人。這些白人浩浩盪盪地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菲力浦成了首任總督。而1月26日成為了澳大利亞建國紀念日,也被人們稱作「澳大利亞日」。
而今,每年1月26日這天,澳大利亞各大城市都會舉行各種大型的慶祝活動,因為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其中之一是入籍儀式:成千上萬澳大利亞聯邦的新公民集體宣誓:「從現在起,以上帝的名義,我宣誓。我將忠實於澳大利亞和她的人民,分享他們的民主信仰,尊重他們的權利和自由,維護並遵守澳大利亞法律。」
當然,人們有權選擇是否說「以上帝的名義」這句誓言。自1949年1月26日至今,已有約300萬人以這樣的方式宣告自己成為澳大利亞公民。悉尼市傑克森海港的渡船競賽也是每年都有的保留節目,象徵著第一批英國犯人的到來。今年澳大利亞日委員會還組織了一項新節目——沖浪邀請賽,地點同樣設在悉尼的傑克森海港,只要是達到運動員水平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
1770年4月29日,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率領「努力號」帆船來到了澳大利亞東岸的植物灣,隨後沿東海岸一路北上,在約克角的控有島升起英國國旗,庫克宣布整個澳大利亞大陸東部為英王喬治三世所屬。1785年2月6日,英國政府依照庫克船長發表的宣言,將澳大利亞東部定名為「新南威爾士殖民地」,開始了澳大利亞殖民的歷史。近年來,澳大利亞的國慶活動非常強調「多元文化構成澳洲」的重要特質,即各族居民分享傳統習慣、文化、語言和宗教信仰。但也有不少土著居民並不以為「澳大利亞日」值得慶祝。正是從這天開始,他們的祖先喪失了土地、文化和社會地位。
G. 澳大利亞的歷史簡介 澳大利亞的歷史
1、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大洋洲西南部,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北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與印度尼西亞,東與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東南與紐西蘭隔海相望。陸地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75萬(1985),主要是英國移民 早期歷史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
2、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南方大陸的記載。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於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像。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
3、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後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06年荷蘭人威·揚茨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半島登陸安營紮寨。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但是威·揚茨認為約克角半島只是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就離開了。1642年,亞伯·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後,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
4、1770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學灣登陸,並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9世紀初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馬修·弗林德斯建立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於此。1788年開始正式殖民。後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5、殖民地時期 北美獨立戰爭前,英國每年將大約1000名罪犯流放到北美的弗吉尼亞、馬里蘭。獨立戰爭期間及戰後數年,英國國內監獄人滿為患。1786年,英政府決定將新南威爾士辟為罪犯流放地。1787年5月,海軍軍官亞瑟·菲利普奉命率部分官員,乘船11艘,號稱「第一艦隊」,載罪犯700餘名離英,途經里約熱內盧、好望角,於1788年1月抵植物學灣。同年2月,新南威爾士(以悉尼為中心)殖民地正式建立。菲利普任殖民地總督。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爾士保安隊,接替原駐新南威爾士的海軍士兵,協助總督維持殖民地的社會治安。1804年又建新殖民區於塔斯馬尼亞州。殖民初期,新南威爾士經歷了史家所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農業生產不利,食物需從英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等處運來。1808年,新南威爾士保安隊官員以反對取締朗姆酒貿易為由,廢黜總督威廉·布萊,稱朗姆酒暴亂。後英政府召回新南威爾士保安隊。1810年,L.麥誇里任總督。任職期間,興建公共設施、修築道路、設銀行、辦學校、鼓勵勘測開拓。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
6、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後,鼓勵各州發展農牧業生產,倡導統一各州鐵路軌距,興辦公共工程,擴大福利措施,設立聯邦銀行,建設陸、海軍,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為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1907年起開始大規模接受移民。1911~1914年,每年接受政府援助的移民 5萬餘人,而政府未提供援助的移民人數則為上述人數的 3倍。聯邦政府制定了保護主義政策,力圖促進本國工業的建立和發展,還制定限制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人入境的移民政策,即所謂白澳政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支持英國,積極參戰,派兵遠赴歐洲、非洲。大戰期間,澳大利亞佔領了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1918年大戰結束,澳大利亞參加巴黎和平會議,支持國際聯盟。獲得新幾內亞和諾魯的託管權。1921~1929年有30萬英國移民移居澳大利亞。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予自治領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從此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一個獨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對德宣戰,出兵北非、希臘、敘利亞等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澳大利亞對日宣戰。聯邦政府總理發表演說,申明與美國接近的外交路線。1942年 2月19日,日機轟炸達爾文。美軍在澳大利亞設盟軍總部。澳、美軍隊共同作戰,收復被日軍侵佔的新幾內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澳大利亞戰後聯邦政府鼓勵歐洲人移居澳大利亞,1948~1953年有50餘萬人移入澳大利亞。1949~1972年自由黨與鄉村黨聯合執政,推動了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澳大利亞開始執行更為獨立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支持聯合國及其他機構。在外交事務方面的重大變化是對亞洲的政策。1950年澳大利亞簽署了《科倫坡計劃》,支持印度尼西亞獨立。通過1956、1966年對移民政策的修改,允許亞洲移民定居。1954年澳大利亞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澳大利亞政府加強與美國的軍事關系。1951年簽署《澳新美安全條約》。1963年澳美協定同意在西澳大利亞的西北角建立美國海軍通訊基地。1972年以工黨領袖E.-G.惠特拉姆為總理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5年以J.M.弗雷澤為總理的自由黨-鄉村黨執政。1983年3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R.J.L.霍克任總理。1984年連任。澳大利亞政府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亞太地區各國的關系,並加強同美國、日本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