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澳大利亞荒漠化的成因
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B. 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兩方面說說看,澳大利亞為什麼能實現機械化放牧
你的問題好多啊
先看看下面的資料,有第一題的答案。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
生產布局合理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環境保護,重視自然生態平衡。在澳大利亞幾乎看不到一塊裸露的土地,整個國家除了河流、街道、建築物。到處都是花草、樹木。每個城市中心地帶,都有大的植物園,如悉尼的皇家植物園、海德公園,墨爾本的維多利亞植物園等。即使是在不長草的樹蔸、花壇下面,也都鋪上厚厚一層木屑,以防止水土流失。政府要求農田、森林、牧地和水體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耕地。對農田實行輪作、輪歇以保持地力。政府還大力推動有機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提倡施用有機肥。
澳大利亞人依據不同的氣溫、雨量、土壤等條件對農牧業生產進行合理規劃。北方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產基地。如昆士蘭州,甘蔗面積佔全澳90%,棉花佔50%,水果佔39%,肉牛養殖佔33%。東南沿海降雨相對較多,氣候溫和,是糧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產地,如奶牛養殖,維多利亞州佔63.8%,新南威爾士州佔12.6%,昆士蘭和南澳各佔7%,其他各州僅佔不足10%。中部內陸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業。農牧業生產的合理布局,不僅保護了生態平衡,而且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回報。
勞動者素質高
在澳大利亞,農場均為私人所有,往往一個家庭就是一個農場。家庭農場佔90%以上,股份合作農場不足10%。因此,澳大利亞農民既要懂經營管理和農牧業生產知識,還要會操作農業機械,自己會找產品銷售市場。他們是集生產、管理、操作、推銷於一體的新型現代農民。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耕種、施肥、打葯、收獲、投料、擠奶等均實現了機械化。在澳大利亞可以看到,每個農場院子里都擺滿了拖拉機及各種農業機械,有些農場還有農用飛機,因此,農業生產率極高。平均每個澳大利亞農民負擔耕地面積103.2公頃,生產糧食53697公斤或肉類5051公斤,養羊1615頭,出欄700頭,產羊毛7476公斤,養肉牛170頭。在墨爾本市郊的卡德梅德農場,養殖奶牛600頭,該場採用了先進的環形脈沖管道設備擠奶,一次可同時擠奶50頭,由2名工人操作,2小時就可完成600頭奶牛擠奶。
網際網路在澳大利亞農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址。他們通過網際網路與農民協會聯系,與市場聯系,從網上獲取種養信息和技術,發布產品銷售信息,從網上接受農協及政府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澳大利亞農業已實現了機械化和信息化。
市場化程度高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人均佔有資源多,農業人口比重小,因此,農業生產完全是商品生產,市場化程度高。他們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國農業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生產什麼。近年來,北半球國家需要大量反季節水果,他們就利用與北半球季節相反的優勢,大力推廣葡萄、桃、櫻桃、甜柿等生產。多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農民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但未採用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的補貼僅為4%,遠低於WTO成員國平均31%的水平。
澳大利亞農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國內外價格一致,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如牛奶,每100公斤的平均成本,美國為27美元,歐洲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則高達38美元,而澳大利亞不到15美元。
在澳大利亞,超市是農產品銷售鏈的終端,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大城市的著名超市,如科爾斯、沃爾沃斯,還是小集鎮的超市,貨架上都是琳琅滿目的農產品。在蓋登鎮Schu lte 肉站看到,該肉站在店鋪後面的加王廠內,將從定點屠宰場購進的肉進行分割、包裝後擺在貨架上銷售。超市一般從水果蔬菜批發市場進口大包裝蔬菜水果,分裝成小份後出售。超市的農產品,如甜椒、南瓜、土豆、甜柿等都有精美的包裝,上面均有自己的品牌及廠名。企業通過品牌和包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擴大了市場份額。
農民協會作用大
澳大利亞的農業協會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業組建,也有按地域組建的,協會之間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層次、多行業縱橫交錯的網路式的協會體系。協會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推廣普及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開拓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維護農產品價格鏈的正常運行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他們不僅游說政府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農民,而且還與商家討價還價,使之讓利於農民。實際上,協會以第三者的身份,替代了政府的部分管理職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各種農民協會,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政府的農業政策也無法落實。
重視農業科技工作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及研究。基本上每個州和大學都設有推廣示範及科研機構,形成了以政府、大學、協會、企業共同投資的農業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的推廣實行項目制,每一項科技的推廣,都要明確項目主體和項目資金。項目實行招標制,農業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都可以平等競標。項目資金一般由聯邦政府、州政府撥專款進行資助。政府還根據農產品的產值,向農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後以項目費的形式,支持農業科研。
在不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相適應地生存著不同的人、種群、民族,他們或者選擇狩獵、或者從事農耕、或者進行游牧。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活動的舞台,尤其,蒙古民族在與草原上幾百年的游牧生活中不斷探索著生存的哲理,謀求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地。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是中國北方天然的生態屏障。由於地理位置、草原類型及氣候的差異,內蒙古東、中、西部地區牧民的生存狀況也略顯不同。現在,除了內蒙古的極個別地區保留著非完整意義上的游牧生活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牧民都已經過著定居生活。定居後的牧民既有經營純粹放牧的,也有經營半放牧半農耕的;既有生存環境較好的,也有生存環境較艱苦的。
農耕、游牧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內蒙古幅員遼闊草場豐美適合游牧生產,牧民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已適應了游牧生活。
藏袍、蒙古袍:
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C. 澳大利亞現代混合農業農事安排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小麥種植和綿羊飼養兩種生產方式結合,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教材中通過一幅圖表(表3-1-1)給予了准確表述。在學習中,學生普遍反映能看懂但記不住。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這樣進行解讀突破。
首先,讓學生閱讀圖表思考,小麥種植和綿羊飼養都有哪些生產環節?這些生產環節按照生產規律是怎樣排序的?小麥種植:犁地——播種——生長——收割,綿羊飼養:在牧場上放牧——配種——剪羊毛——在收割後的麥田上放牧。
然後,引導學生參照圖表,得出各生產環節的月份數(各有幾個月)。學生通過閱讀圖表可以得出,小麥種植:2、3、4、3,綿羊飼養:4、3、2、3。根據得出數據尋找規律:最後一個生產環節都是3個月;其他三個生產環節,小麥種植的是2、3、4,綿羊飼養的是4、3、2,月份數相反。
最後,總結生成新圖表:
小麥種植:犁地 播種 生長 收割
2忙 3忙 4閑 3忙
月 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閑 3忙 2忙 3閑
綿羊飼養:在牧場上放牧 配種 剪羊毛 在收割後的麥田上放牧
D. 澳大利亞為什麼沙漠特別的多 澳大利亞沙漠治理
在澳大利亞地區,據說沙漠特別多,我要以前只知道澳大利亞那邊生態環境是非常不錯的,各種稀有的動物,如袋鼠,考拉都生活在那個地帶,說起澳大利亞的沙漠還是第一次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下澳大利亞的沙漠究竟是怎樣的啦!
澳大利亞為什麼沙漠特別的多?
「祝賀大家穿越辛普森沙漠成功!」昨日,「中澳沙漠大穿越」跨國環保探險隊抵達此次穿越路線終點阿德萊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主人謝元、悉尼市前副市長曾筱龍設宴為隊員接風洗塵。
為了保證一些沙漠地帶的長久安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開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長期地、可持續地促進沙漠地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所謂「沙漠知識經濟」,就是在沙漠地區及其周圍應用傳統或現代治理沙漠的技術知識,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現代沙漠知識包括生物學、生態學、科學用水、建築設計、農業和園藝生產系統、道路建設和保養、礦業、邊遠地區衛生教育服務、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統等。傳統沙漠知識是在沙漠地區進行土地和牧場管理、旅遊經營、人煙稀少地區社會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區政府算了這樣一筆「聰明賬」:將沙漠開發建設好,很大程度上就等於將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達到對沙塵暴長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護環境成為推廣沙漠知識經濟戰略的核心環節。北方地區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到小企業和當地土著人社會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稅、發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區開辦私人農場。農場的經營方向必須是生態農業,把治沙固沙與發財致富結合起來。雖是個體經營,但治沙固沙的柳條樹、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區研究和開發咨詢委員會下屬的研究所統一發放,按規劃和標準的種植方法栽種,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顯。
為了讓地處沙漠地區的居民接受新知識,北方地區政府通過「沙漠知識工程」建起了沙漠電視廣播網,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提供遠程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定期傳授最新沙漠環保和開發知識。當地居民可通過雙向電視或電話進行交流和咨詢,也可通過網際網路查閱沙漠知識信息庫,獲取有關知識。政府設立的前沿技術科學應用研究所,定期推廣和示範沙漠知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北方地區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確定利用日光多、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大力發展園藝和水果業。
由於實施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臟」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面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
E. 澳大利亞現代混合農業農事安排
小麥—牧羊農場的農事安排表
F.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將耕作、放牧、休耕進行輪作的原因是
答案C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輪作的目的關鍵是保持和恢復土壤肥力,而A、B項與題意不合。
G. 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模式是什麼!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
1、在西南和東南地區(含墨累-達令盆地)以小麥和養羊業混合為主,其中東南沿海地區以經濟作物和乳肉畜牧業為主.
2、北部地區混合性小,以肉牛業為絕對主要飼養類型
擴展:
混合農業主要是耕作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混合農業生產有多種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農業是將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的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這種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地。農業的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等;飼養的牲畜有豬、牛、羊等。世界混合農業發展最為典型的是澳大利亞的墨累一達令盆地的小麥一牧羊混合農業。
H. 澳大利亞荒漠化治理措施意義
治理措施:加強管理;劃區輪牧,輪流放牧;提倡牲畜圈養;制定合理的載畜量;不同畜種合理搭配等。
意義:有效保護了草場資源和草原生態環境,從而起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I. 地理問題 澳大利亞中部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的原因
地下水豐厚,牧草優秀,沒有大型野生食肉植物,降水平均,天氣適合
地廣人稀,草類繁盛,;地域平整,水源富足,草原地域,草繁盛,有利於畜牧業的開展
J. 澳大利亞奶源地有什麼優勢呢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是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保持著原狀的大自然,純凈,原始,環境保護良好,基本沒有工業污染,並且是國際公認最好的優質奶源地之一,政府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政策以及氣候地理的優越性,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澳大利亞奶源的優質和安全,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澳大利亞原產地的奶源是來自吃青草的奶牛,而不是來自飼料喂養的奶牛、奶羊,目前國際上能真正做到畜牧放養的國家屈指可數。澳樂優奶粉就是澳大利亞原裝原罐進口的,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