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為什麼澳大利亞實行白人政策

為什麼澳大利亞實行白人政策

發布時間:2023-02-01 02:43:49

㈠ 急關於19世紀澳大利亞種族歧視的原因 追加高分

英國殖民者限制有色人種移居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政策。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發現金礦,許多非英國移民包括中國人湧入澳大利亞淘金。維多利亞殖民當局限定每條船登陸的中國人人數,重課人頭稅。1860年初,新南威爾士的伯蘭貢發現金礦,在淘金中發生暴力排華事件。1881年新南威爾士總理H.帕克斯召開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聯合會議,討論中國移民問題,除西澳大利亞外均同意實行限制政策。19世紀90年代,限制的范圍擴及包括太平洋島嶼的其他有色人種。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規定凡入境者必須通過歐洲語言測驗。作為限制有色人種入境的一種手段,從法律上確認「白人澳大利亞」政策。1921年頒布航海法,禁止澳大利亞沿海船隻僱用有色人種。自1945年起澳官方文件中已不再使用「白澳政策」一詞。1958年頒布新移民法,廢除「語言測驗」。1975年10月公布種族歧視法,在法律上保證全體澳大利亞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
澳大利亞移民史話
翻開澳大利亞的歷史,人們會發現這個國家的興衰同移民密不可分。這也是澳大利亞的特色之一。自從1788年1月26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白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這個遙遠的大陸。
在英國人占據這塊大陸初期,澳大利亞不過是帝國一個流放犯人的囚禁地和羊毛供應地。除了那些因生活所迫犯有盜竊罪的犯人、窮困潦倒的人和遭警方通緝追捕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把去澳洲視為不光彩的事。上流社會人士更覺得去那裡與那些相貌極度醜陋、野蠻愚昧的土著人和從英國本土去的社會渣滓一起生活玷污了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就是那些被帝國政府委以重任,來這塊殖民地管教犯人、拓荒墾殖的人,也是出於無奈和迫不得已。但有一個例外,這就是那些冒險家們。他們為尋求刺激,或為獲得帝國榮譽勛章,紛紛去那裡探險、尋寶,甚至不惜用生命作賭注,希望將來有一天會成為英雄、百萬富翁而流芳百世。
然而,直到19世紀初,白人自由移民才開始移居澳洲。英國當局從1820年開始把新南威爾士作為有錢人移入的最合適的定居地,鼓勵那些有資金、出身良好、品行高尚的本土人去澳洲開辟新天地。這時,一些英格蘭鄉下佬、蘇格蘭佃農和愛爾蘭農民也開始成移居澳洲,很快便成為當地擁有土地的紳士。早期自由移民多居住在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悉尼、墨爾本以及范迪門地區(今塔斯馬尼亞島)。
黑色戰爭
歐洲白人到澳大利亞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當時叫范迪門地區)生活著眾多土著居民。他們分成若幹部落,過著狩獵採集、自給自足、群居式的原始生活。白人的到來打破了土著人平靜的生活。白人憑借物質文明,開荒種植,建立居民點,強佔了土著人賴以生存的獵場、良田,大量捕殺袋鼠。他們把土著人趕出家園,逼到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不僅如此,一些白人移民還拿土著人作為取笑、嘲弄的對象。他們拿酒給好奇的土著人喝,挑撥喝醉酒的土著持械格鬥、互相殘殺,而他們卻在一旁哈哈大笑。他們還經常綁架和濫殺無辜。土著人出於無奈開始採取報復行動。他們對這些陌生的白人由排斥變為仇視,視之為惡魔。他們潛入白人居住區,襲擊單個或小批白人移民,流血沖突因此而頻繁發生。
1804年5月的一天,在范迪門地區的一個土著居住區附近,一群歐洲白人士兵向正在叢林里狩獵的土著人開槍射擊,引起土著人的反抗,從而爆發了一場持續了26年之久的白人與土著人之間的戰爭。1830年秋天,范迪門地區總督阿瑟下令將該地區所有的土著人驅趕到這個島嶼東南部的叢林中一網打盡。於是數以千計的白人士兵及移民組成一道「黑線」,試圖包圍土著人,將其趕盡殺絕。這就是澳大利亞殖民時期著名的「黑色戰爭」。但阿瑟的計劃沒有得逞。土著人憑借叢林和對地形的熟悉,巧妙地與白人周旋;甚至出其不意地搶奪白人手中的武器自衛反擊。在整個戰爭中,只有一個土著婦女和一個土著兒童被白人抓住。黑色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引起澳大利亞整個殖民區外來移民同土生居民之間的仇恨,使本來由麥誇里總督倡導的、旨在使土著人接受歐洲文明的努力前功盡棄。
黃金的誘惑
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以前,各殖民區的人口很少。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人來這里時,只有1000多人。到1820年時,也不過2萬人。而且這些人多數是從英倫三島流放來的犯人。他們用出賣勞動力作抵押。在1830年以前,英國政府往這里流放了6.3萬名犯人,而從英國來的自由移民只有1.4萬人。1850年時,上述兩類移民比例發生變化,自由移民首次超過流放犯,而且不僅來自英國,也來自其他國家。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前夕,整個殖民區總共有人口501520人(土著居民除外)。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的消息轟動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尋寶人、移民蜂擁而至。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們爭先恐後地預購前往澳大利亞殖民區的船票。甚至連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淘金者也紛紛來到澳大利亞。移民范圍已不再僅僅局限英倫三島,而擴展到歐洲大陸、美洲、亞洲、太平洋島嶼。移民的成份也同以往大不相同,他們當中有投機者、商人、官吏,也有冒險者、乞丐和平民百姓。不管他們的地位、身份有多麼不同,但他們來澳大利亞的目的卻非常一致:到澳洲淘金去,發財去!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放棄了原有的優裕的生活條件,遠渡重洋,舉家來到這陌生的土地上。
1851年至1861年這10年間,全澳人口由50多萬猛增至1168149人。大批移民的湧入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社會結構,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勞動力、技術和資金,促使殖民地經濟迅速發展,並為後來澳大利亞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1年聯邦成立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為380萬人,其中英格蘭人佔53%,愛爾蘭人佔23%,蘇格蘭人佔13%,其餘是其他民族的移民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產生於19世紀中葉。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引來大批海外移民,是產生這一種族歧視政策的歷史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移民湧入。盡管中國移民乾的是最艱苦、最沒人願意乾的活計,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德令歐洲白人驚訝,並引起一些白人嫉恨和不滿。於是殖民當局便開始限制中國人入境,並對已來澳的華工百般刁難與限制,甚至用暴力手段迫害華工。殖民當局最初採取限制海船搭載華人數量的辦法,接著對在澳從事採金業的華工課以重稅,剝奪其勞動所得。一些白人甚至組織力量到華工居住區大打出手,而當局卻視而不見。
在1896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區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了對有色人種移民進行限制的《納格爾法》,一些種族歧視者進一步提出:「澳大利亞人要建立的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純粹的、白種人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應保持白澳大利亞的高尚思想——一個像雪一樣潔白的澳大利亞。」
當時,昆士蘭殖民區的一家報刊《布里斯班工人報》曾有過這樣一篇報道:「澳大利亞一定要免於有色人種的禍害,要消除罷工,獲得沒有窮人、沒有貧民救濟院的聲譽,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政體。不然的話,澳大利亞將要變成一個雜種的國家,因種族紛爭而動亂不安,因工業競爭而受摧殘,……澳大利亞打算讓全世界自開天闢地以來第一次看到在一面旗幟、一個民族、一個政府下的一個完整的大陸。」這就是白澳政策的核心內容。
在聯邦成立以前,各殖民區均有歧視有色人種的法規。1901年聯邦成立時制定的第一部移民法規,就對有色人種實行嚴格限制。此外聯邦政府還規定,凡代表聯邦政府簽訂的關於運輸郵包合同或協議,只許雇擁白人;任何澳大利亞、亞洲、太平洋島嶼(紐西蘭除外)的土著居民,其姓名不得列入選民冊;養老金條例禁止上述幾種人領取殘廢撫恤金;禁止中國人與白人居民共同住;禁止有色人、土著人、混血人加入澳大利亞的工會組織,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亞洲出現了眾多新獨立的國家,它們與澳大利亞有密切關系,如果繼續執行白澳政策對澳不利。國際輿論亦認為,白澳政策違背聯合國憲章,種族歧視色彩甚濃,這對澳在國際上的影響不好。因此國內外要求改變白澳政策的呼聲日高,聯邦政府遂於1958年宣布廢止白澳政策。但澳政府對有色人種移民問題仍持謹慎態度,為不引起社會不滿,政府曾向澳民眾解釋說,有一部分非歐洲移民進入澳大利亞,而這部分人與澳大利亞總人口的比例關系是有限的,他們雖然比以前多了,但保持澳大利亞居民的同一種族還是我們的基本目標。可見澳政府和相當一部分白人對廢止白澳政策是有保留的。1972年,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政府上台後宣布,澳大利亞在移民問題上將實行無種族、膚色、信仰之歧視的政策。自此白澳政策基本上銷聲匿跡。但由於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白人為主體民族的移民國家,要徹底根除對有色人種的偏見和歧視尚需時日。

㈡ 澳大利亞為什麼採取多元文化政策

美國、加拿大採取多元文化政策也不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歷史上的黑奴買賣、南美拉丁裔的移民(墨西哥與美國陸路相連)、僱用華工修太平洋鐵路等等,客觀上已經有大批的黑人、拉丁美洲人和亞洲人在北美大陸上生活了,所以到了後來美國、加拿大不得不面對現實,採取了多元文化政策。早期他們一樣是白人至上,屠殺印地安人、把黑人當奴隸、實行排華法案,等等的。

反觀澳大利亞,因為是一個孤島,長期以來的居民都是白人,沒有外族人口自然的遷移,所以他們有條件長期奉行白人政策,連移民都只接受歐洲來的白人。到現在澳洲的白人比例仍然高達92%。你想啊,佔全國人口92%的白人選出來的政府、議會,所制定的政策能不是白人至上的嗎?能是多元文化嗎?92%的人口選出的政府、議會如果制定出來的政策是向著另外的那8%的有色人種的,那他們下一屆還能當選嗎?

㈢ 為什麼澳大利亞離東南亞那麼近,最後卻成為了白人佔多數的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土著就是東南亞和南美洲人,但是因為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澳大利亞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也就導致原住民越來越少,後來航海技術發達,歐洲國家發現了這塊大陸後,歐洲就有大量的白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導致最後成為白人佔多數的國家。

後來隨著歐洲航海技術的發達,歐洲的航海家就發現了這片新大陸,但是因為他們是通過海上過來的,所以就到了澳大利亞的南部和東南部地區,這些地區相比於原住戶的北部和西北部,這里屬於農耕地帶,有著豐富的食物來源,所以那些白人在澳大利亞佔比越來越多。

㈣ 澳大利亞離東南亞那麼近,為何最後卻成為了白人佔多數的國家

因為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個白人殖民的國家,主要就是由來自歐洲地區的殖民者,所以這里也就成了白種人的天下了,像美國也是白人主導的移民國家,這是一個道理。

澳大利亞現在也是一座高度發達的國家了,也是南半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里的文化影響力也是相當的大,很多人想到了澳大利亞就會想到這里有很多袋鼠,還有成群結隊的綿羊群,澳大利亞的風景也是無比美麗,可以說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國家。

㈤ 澳大利亞的當地居民為什麼不是黃種人、黑種人,而是白種人呢

澳洲土著人是黑皮膚,大多生活在熱帶,也就是澳洲北部。
現在澳洲是白人世界是因為,在19世紀,澳洲被虎克船長發現,之後成了英國的流放地。英國當時比較混亂,連偷盜的小罪也要收監,導致監獄爆滿,於是決定將一部分犯人放在澳洲這個大監獄里。
後來義大利人開始移民到澳洲生活,再後來的淘金熱也引來大批華人。於是澳洲便真正成了一個國家,而且以白人為主。
白人登陸的時候,殺了大批土著人。

㈥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誰更發達

這兩個國家是鄰居,但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國家面積的不同

澳大利亞是一個更大的國家,有著更加多樣化的生活條件和商業或職業機會。這就是許多紐西蘭畢業生來澳大利亞工作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占據了大洋洲 大部分面積

生活條件相似

這兩個國家都是居住和養老的好地方。紐西蘭物價一般比較便宜,除了奧克蘭。紐西蘭的食物更加便宜。

而且往往比澳大利亞的要新鮮,因為從工廠到超市只需走更少的距離從而保障了食物的新鮮度和減少了運輸成本。

地質的不同

澳大利亞是個世界古老的大陸。紐西蘭是世界上地質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經常發生地震、火山和海嘯。形狀和狀態都有點跟日本類似!

地貌景觀的不同

澳大利亞地勢平坦,紐西蘭多山。紐西蘭至少有十個不同的山脈,它們的山峰比澳大利亞的最高峰還要高。

氣候的不同

紐西蘭真誠地歡迎遊客,旅遊業是紐西蘭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澳大利亞人似乎對遊客又愛又恨。

總之呢,這兩個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在基礎設施方面有優勢。澳大利亞有更好的高速公路,更好的鄉村公路,更好的鐵路和公共交通。

悉尼火車站

例如,紐西蘭城市奧克蘭比澳大利亞的三個最大的城市都小,但是交通堵塞比任何一個城市都嚴重。

奧克蘭 交通堵塞

但是在互聯網方面是一個例外——紐西蘭擁有更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在教育和衛生保健方面,兩國大致相當。

紐西蘭工資較低,但生活方式更輕松。紐西蘭大學非常熱衷於吸引外國學生。

論發達程度,從綜合實力來講,澳大利亞的實力比紐西蘭強些。但兩個國家都屬於發達國家,發展的方向不同而已!

㈦ 為什麼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人口都變成了白人難道那個地方的原住民都被殺光了

因為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所謂的新大陸,是沒有被開拓過的無人區(美國有印第安人,但是給殺的差不多了)。這些地方資源豐富,這樣歐洲的移民過來帶來歐洲工業革命的技術就可以發展起來。。而非洲則並不太適合移民,而且英國對非洲的移民並不太成功,對非洲的移民,法國要好很多,非洲本地的黑人人口已經相當多,歐洲人的移民空間較少,而且非洲的氣候和居住條件也較差。歐洲對非洲開發基本只有礦產貿易和黑奴貿易。

㈧ 白澳政策的介紹

白澳政策(英文:White Australia Policy)是澳大利亞聯邦反亞洲移民的種族主義政策的通稱。1901年,白澳政策正式確立為基本國策,只許白人移居。在此政策下,大部分華人忍受不了欺壓、被迫離開澳大利亞。1972年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

㈨ 白澳政策哪年開始實施﹖

19世紀中期隨著中國移民的湧入,在白人尤其是金礦區白人和華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騷亂出現了。1861年發生了Lambing Flat Riots騷亂,1200名華人礦工被數千名白人從金礦驅逐出去。新南威爾士議會隨後通過《中國移民條例》,限制中國移民,禁止華人入籍。到1880年代,澳洲工會運動進行一系列抗議,抗議華人和來自太平洋島國的移民奪走他們的工作。結果是所有澳洲殖民地都開始執行排斥華人的移民法律。這就是「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 ) 的起源。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之初,最早通過的法律之一就是《1901年移民限製法案》。法案的初稿明確禁止一切來自歐洲以外的移民。但是由於英國政府反對,最終的法案取消了明確禁止非歐洲人的歧視字眼,代之以對移民實施「聽寫測試」的規定,即移民官有權挑選任何一種歐洲語言對入境者進行一項50個詞的「聽寫」測試,沒有通過測試的人禁止入境。其實就是讓移民局以此為借口來阻止任何不想接受的人入境;因為如果你精通英語,他可以用德語考你;如果你恰好也精通德語,他可以用瑞典語考你;如果你也精通瑞典語呢?那就考拉丁語吧,總有你不懂的歐洲語言。顯而易見,這是針對非歐洲移民的歧視性政策。
當時的總理埃德蒙 · 巴滕就明白無誤地說「這項規定絕對不是為了英國人和中國人的平等而設計的。」並且逐步減少在澳的非白人人數也被列入計劃之中。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白澳政策」一直存在。二戰之初,總理約翰·科廷重申道:"我們的前輩和平地來到這里,以在南海建立一個不列顛民族的根據地,這個國家應該永遠是他們的子孫的家園。」這句話的種族主義色彩顯而易見。

二戰時期,澳大利亞全國僅僅不足7百萬人。隨著世界大戰的蔓延,英國在東南亞的敗退,以及日本空襲達爾文港,澳大利亞忽然認識到人口對國防的重要性,認識到增加人口對國家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戰後提出口號「增加人口或者滅亡」(Populate or Perish),實行了對英國人和成千上萬歐洲難民的「自由遷入」或「協助遷入」計劃。與此同時,非白人難民,如馬來人、印尼人、菲律賓人在二戰中已經開始來到澳洲,但是移民部長Arthur Calwell卻想要把他們都遣送回本國。
轉折點是在1949年的安妮 · 歐其芙女士訴移民部一案。安妮。歐其芙是出生在印尼的荷蘭公民,1942年她和丈夫及7個孩子逃離日本軍隊佔領的印尼,來到澳洲。戰後移民部要把她一家遣返,她提出上訴。1949年最高法院裁定移民部的遣返決定不能成立。同一年,羅伯特· 孟西斯(Robert Menzies)領導的自由黨政府上台執政,新的移民部長霍特批准800名非白人難民申請居留,允許日本戰爭新娘(指嫁給駐日澳洲軍人的日本婦女)定居澳洲。「白澳政策」開始走向式微。
隨後幾十年間,澳大利亞對非白人移民的態度越來越寬松;
1950, 允許亞洲學生赴澳留學。
1957,非白人移民在居住15年後可以成為公民。
1958,"聽寫測試」被取消。
1959,澳洲公民可申請配偶成為公民。
1965,「非歧視性」技術移民計劃開始實行,任何種族的人,只有達到職業技術要求,都可以申請移民。
1966,部分非歐洲移民在居留5年後可獲得永久居留權和成為公民(和歐洲移民要求相同)。
1970,國家人口調查強調移民是有計劃的人口政策的一部分。
1973,「白澳政策」正式取消。

1980年代以後,鼓勵「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和 「多種族和諧」正式成為澳大利亞政府的政策。
(聲明:本文非原創,大部編譯自Victoria University的校內課程Migration Law相關資料)

㈩ 白澳政策的影響

今天的澳大利亞人大部分屬於歐裔,約占總人口的85%的,其中又以英裔最多(33.9%),然後是愛爾蘭裔(10.2%), 意裔(4.3%),德裔(4.0%),蘇格蘭裔(2.9%)和希臘裔(2.0%)。剩下的有12%是亞裔(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東亞的移民),還有3%是本土原住民及其他。
澳大利亞統計局預測,到2100年,英-愛裔的澳人所佔比重將會大幅度下降,因為新近的移民生育率相對較高。 本地澳大利亞人生育率的下降使得移民的種族限制有成為某些政治團體的話題,諸如一國黨(One Nation),19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東亞和東南亞移民。許多人將統一國家黨的勝利視作白澳政策的再度抬頭。近年來,這種情結的指向則部分轉移到中東地區的移民。2005年悉尼的種族暴亂被認為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缺少所造成的。
然而,從大眾的討論中可以看到白澳政策更深遠的影響。許多政治集團都公開聲稱白澳政策不是種族政策,這種斷言的根據是認為非歐洲種族比歐洲種族要劣等,當然對經濟競爭和失去白人的主導控制權也是其理由之一。事實上,在白澳政策的高峰期,許多澳大利亞政治家,如同他們的南非「同仁」一樣,將反對的聲音用上述的理由打發。比如,總理埃德蒙多.巴頓聲稱,「我不認為人類平等的原則包括種族平等。種族間是沒有平等的,只有根本上的不平等。那些種族同我們白種人相比是較低劣的...」
像許多其它英國殖民地一樣,澳大利亞是作為白人殖民地而建立的,後者逐漸取代了本土居民。此外,它的四鄰五舍大多是非歐洲國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和媒體往往提倡的觀點,比如澳大利亞共和國、同本地人的和諧相處、 多元文化主義和亞太地區(澳大利亞被認為是其一部分)。而一些保守的澳人則譏笑這些說,澳大利亞是一個以歐洲移民為基礎的西方國家。 現任政黨,約翰.霍華德的保守陣線通常被視為上面那些觀點反種族主義觀點的有力支持者。
在海外,也在澳大利亞,任何輕微的種族主義偏向都會被人以歷史的眼光打量,比如關於保林.漢森(臭名昭著的白人種族主義政客)的報道, 太平洋解決方案(澳國政府的一項驅逐避難者的政策),沙培利.科爾比的在印尼的審判和最近(2005年)在悉尼的種族暴亂。此外,過去的反對黨(工黨)領袖馬克.蘭薩姆,在他的著作蘭薩姆日記中提到ANZUS聯盟是白澳政策的後繼,意在影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的軍事聯盟是以種族主義為基本原則和目的而建立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澳大利亞實行白人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