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有多少牙齒

澳大利亞有多少牙齒

發布時間:2023-02-05 05:23:37

1. 澳大利亞發現霸王龍表親化石,可是這種恐龍的嘴裡沒有牙

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恐龍新物種,這種新恐龍是elaphrosaur的一種,與霸王龍、迅猛龍一起被歸入獸腳亞目。

新發現恐龍的假想圖

雖說是霸王龍的表情,但是這種脖子很長的恐龍嘴裡沒有牙齒,飲食習慣也很不尋常。

目前這種新恐龍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不過這個標本被稱為「Eric the Elaphrosaur」,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它被發現的挖掘地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奧特韋角附近的Eric the Red West。

作為一種獸腳亞目的恐龍,這種新發現的恐龍擁有和很多食肉恐龍差不多的體征。它雙腿站立,有兩條小的前肢,身上可能還長著羽毛。不過這種恐龍的個頭相對較小,從頭部到尾巴的長度只有2米。

但是,這種恐龍有一些獨特的特徵。

首先,它們的脖子比大多數獸腳類恐龍長很多,而且它們的幼獸擁有牙齒,到了成年反而會失去牙齒,只有一個腳趾的喙。這點很有趣,說明這種恐龍在年幼時吃肉,隨著年齡增長,它們會逐漸過渡到素食。

研究人員說,他們不確定這個新物種的情況一定是這樣,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頭骨。目前在,關於這種恐龍的化石只有一塊2015年發現的頸部骨骼。

經過仔細觀察,研究人員推翻了這塊骨骼來自於翼龍的最初認定,確定它屬於一種獸腳亞目動物。而且這種恐龍生活的時代比較晚,距今大約1.1億年 歷史 。

現在古生物學家希望在以後的發掘中發現更多這種恐龍的骨骼化石。

這項研究發表在《岡瓦納大陸研究》雜志上。

2.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嗎為什麼

當然有,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3.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4. 澳大利亞的動物多少是有毒的

澳大利亞大陸四周環海,獨特的地質歷史和環境使其成為世界上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它是地球上擁有爬行動物物種居第二位的國家,是兩棲類動物種屬列於世界第十的國家。

海洋生物中最具致命毒性的生物箱形水母、藍圈
八爪魚,兇猛的大白鯊,都出現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中;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紅樹林中,生活著可能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鱷魚———澳洲鹹水鱷;在陸地上除了危險的毒蜘蛛,世界上最為致命的毒蛇,有一多半生活在那裡。

死亡蝮蛇(DeathAddersnake)分布在澳洲,體長約50厘米,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叢,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是世界上最毒的十種毒蛇之一。

漏斗網蜘蛛(FunnelWebspider)是澳大利亞一種毒性特強的大蜘蛛,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之一,生性好鬥,如果人被它咬傷,在15分鍾內就會死亡。漏斗網蜘蛛長而堅硬的毒牙足以刺穿人的手指甲。在澳大利亞,馬桶座是它們經常出沒的地方。

紅背蜘蛛(RedbackSpider)是澳大利亞最毒的蜘蛛之一,也稱黑寡婦。被紅背蜘蛛叮咬後,開始時很難察覺,5分鍾後傷口才開始發熱發痛,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死亡。

澳洲鹹水鱷魚(SaltwaterCrocodile)一條鹹水鱷魚正在曬太陽,露出了它粗大鋒利的牙齒。鹹水鱷魚生活在南亞、東南亞沿海和澳洲北部的海域中。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

藍圈八爪魚(BlueRingOctopus)與箱形水母是兩種最毒的海洋生物,它體內的毒液可以在數分鍾內置人於死地。目前醫學上仍未有解毒的方法,藍圈八爪魚個性害羞,喜愛躲藏在石下,晚上才出來活動和覓食。

棕伊澳蛇(KingBrownsnake)它也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毒蛇,是世界十大毒蛇之一。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脅,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褶及抬高身體前部,以其他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5. 澳洲野貓的牙齒有多長

五厘米。澳洲野貓是一種澳洲的貓科動物,它們體型巨大,體重為7到10公斤,其牙齒也比普通小貓要長,有五厘米長。澳洲野貓能捕殺比體型巨大動物,包括重達10斤的砂巨蜥,甚至還捕殺60多斤的袋鼠,十分凶蠻。

6. 澳大利亞大多是什麼人種

過去曾稱棕色人種或列入尼格羅人種。膚色多數濃黑,僅巴布亞地域人種呈褐色。波形發至卷發,尤以卷發者多。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時,有土著居民30萬,塔斯馬尼亞島4000人。澳大利亞土著主要居住在海岸附近,尤其是東海岸和南海岸及墨累河谷。塔斯馬尼亞人膚色黑,卷發。身材短壯,少數站高約6英尺。鼻寬扁,大鼻孔。下頜突出,但下頦後傾。髭須濃密。於1876年最終絕滅(混血種尚存在)。未能留下血型資料。但其體質特徵不同於澳大利亞土著,可能為一地域人種。澳大利亞島的居民身材多細長、下頜突出、眉嵴顯著、牙齒碩大,超過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體毛多且濃密,頭長而窄,下端寬,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兒童的發色有時為淺黃或微紅色。ABO血型系統的B型血出現率很低,MNSS血型系統的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與非洲尼格羅人種不同,未發現異常血紅蛋白,亦未發現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在澳大利亞本島有默伊雷(墨累)地域人種及卡彭(奔)塔里(亞)地域人種生存於內地以游動狩獵為生,他們極為適應夜間的寒冷。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達100%),可能意味著M型血型對澳大利亞人種是不利的

7. 我想問一下哪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

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澳大利亞(Australia),全稱為澳大利亞聯邦(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788年至1900年,曾是英國的殖民地。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即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1.793萬平方公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更多關於哪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9726d161573858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8. 藍鯨有幾顆牙齒

有兩種,一種是現在的藍鯨叫須鯨,絕對沒牙齒:一種是藍鯨的祖先,個頭小,有鋒利的牙齒,化石被澳大利亞科學家發,藍鯨背脊呈淺藍色,肚皮布滿褶皺,帶有赭石色黃斑。它的尾巴寬闊平扁,能在水中自由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方向舵的作用,時數可達27公里。藍鯨捕食方式屬「吞食型」,主要食物是小蝦、水母、硅藻等浮游生物。它常在水面張開血盆大口,把蝦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著閉嘴濾出海水,把小蝦吞進腹內。一頭藍鯨每天要吃約4噸重的小磷蝦。
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於2噸,它就回餓得發慌,好像是永遠吃不飽似的。所以它經常潛入水深三四十米處,搜尋食物。由於長時間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換氣時,會從鼻孔內噴射出高達15米左右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清泉。藍鯨的力氣很大,大約相當於一台中型火車頭的拉力。
藍鯨在冬季繁殖。母鯨懷胎一年後才生小鯨。剛產下的幼鯨體長就有7.5米左右,重約6噸,經過24小時的餵奶,它的體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鍾增加約75克。幼鯨經過7個月的哺乳後,體重可達23噸左右,體長約16米,並開始學著張嘴吞食各種浮游生物。小藍鯨要到5歲才算成年,它的壽命約為20-100年。
藍鯨渾身是寶,的脂肪可制肥皂;鯨肉營養豐富;鯨骨可提煉膠水;鯨肝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血和內器官又是優質肥料。因此,藍鯨屢遭人類的肆意捕殺。現在,藍鯨的數量正急劇下降,幾乎到了瀕臨毀滅的境地

以上信息如對你所幫助,請點下採納,謝謝!

9. 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什麼種人

1、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棕色人種,也叫澳大利亞人種。
2、特徵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3、涵蓋人群
澳大利亞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巴布亞、美拉尼西亞原著民、尼格利托,有時也指斯里蘭卡、印度的維達人(Vedda)或者類似維達的人群。

10. 一隻鯊魚有多少個牙齒

鯊魚有3千多顆牙,但鯊魚的一生需更換3萬顆牙齒。
很多鯊魚包括大白鯊,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只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便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等鯊魚則會更換整排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如此一來,鯊魚不但能緊緊咬住獵物,也能有效的將它們鋸碎。
由於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它可以將上顎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獵物,有時甚至能將獵物一口吞下。
鯊魚的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生態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如魔鬼鯊,有著長而尖的鼻吻以及銳利的牙齒。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只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科。
令人驚訝的是鯊魚的牙齒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動物那樣恆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齒才是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其餘幾排都是「仰卧」著為備用,就好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彼此復蓋著,一旦在最外一層的牙齒發生一個脫落時,而在裡面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前面移動,用來補足取代脫落牙齒的空穴位置。同時,鯊魚在生長過程中較大的牙齒還要不斷取代小牙齒。因此,鯊魚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換數以萬計的牙齒。據統計,一條鯊魚,在10年以內竟要換掉2萬余只牙齒。它的牙齒不僅強勁而有力,而且鋒利無比。例如,有些鯊魚的牙齒長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來切割食物;有的牙齒生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撕扯食物;還有的牙齒呈扁平臼狀,它就可以用來壓碎食物外殼和骨頭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鯊魚的牙齒用作刮鬍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搶食時,鯊魚常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鯊仔,也不放過,吃得一干二凈;當一條鯊魚為其它鯊魚所誤傷而掙扎的時候,這頭傷鯊就該倒霉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樣會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畢為止;還有更加恐怖的是鯊魚由於是胎生的,一胎可產10餘條鯊仔,最高可達80餘條之多,這些鯊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殘殺,人們曾在大西洋海岸發現在一種虎鯊的肚子里,作了解剖得出這一結論:娘胎卻成了戰場,這在任何動物中都是未曾見過的先例。
鯊魚之所以如此更換牙齒,既與它殘暴兇猛、廝殺成性有關,又與它的牙齒形不同分不開。因為鯊魚的咬食力可以說是在海洋所有動物中最強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屬咬力器藏在魚餌中,用來測定一條體長8英尺鯊魚的咬食力大小,經測定結果得知其咬食壓力每平方英寸高達18噸。所以有些商輪在航海的日記上曾記載過輪船推進器被鯊魚咬彎、船體被鯊魚咬個破洞的事故,這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鯊魚牙齒的形狀很奇特。例如噬人鯊的牙齒邊緣具有細鋸齒,呈三角形;大青鯊的牙齒則大而尖利;而鯨鯊雖軀體龐大,但它的牙齒卻是短細如針;錐齒鯊的牙齒是呈錐狀且長而尖;長尾鯊的牙齒則是扁平的呈角狀;姥鯊的牙齒既細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鯊的牙齒寬大呈臼狀等等。鯊魚的牙齒形狀之所以繁多,這就象上述所說的與其生態食性是極為密切相關的。
在某種意義上講鯊魚全身是牙,其體表覆蓋的盾鱗構造和牙齒相近,可以稱得上皮膚牙齒。鯊魚的牙齒有幾百顆,可以移動,因此鯊魚不用擔心牙齒不夠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攻擊力。
大白鯊是目前為止海洋里最厲害的鯊魚,以強大的牙齒稱雄。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一般長成後身長可達36尺(12米)。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它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重量還不到一磅。
世界最大的魚類是鯨鯊。它最大可長達18公尺,重40噸。所幸它們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否則,人類可就有難了!
根據澳大利亞的鯊魚專家到海里和鯊魚的長期生活,鯊魚是可以一動不動的在海底的,並不會因此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它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沉。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鯊魚身體為流線型,以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軀幹部具有背鰭,臀鰭和尾鰭各一,胸鰭和腹鰭各一對。尾鰭上大下小,是尾椎骨偏向上葉所致。泄殖腔孔位於兩腹鰭之間。
皮膚內具有大量黏液腺,分泌黏液使體表黏滑,既可減少游泳阻力,又可使身體免遭病菌和寄生物的侵襲。
鯊魚表面附以盾鱗,由伸出體表的棘突和埋入真皮的基板組成。內部有血管和神經通入,與牙齒相似。盾鱗的棘突可用於減少游泳時體表的湍流
以前,大家都普遍認為鯊魚從不睡覺。據佛羅里達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記載,白鰭鯊和虎鯊其實是睡覺的,它們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大白鯊是日行性獵食者。其它種類如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支配游水的器官--中央測試信號發生器位於脊髓,它讓鯊魚可以無意識地游泳。但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在鯊魚造成的事故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屬於誤傷。它們以為我們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加里·艾肯森(Gary Adkison),潛水員,摘自《鯊魚之吻:從大白鯊口中逃生》(Sharkbite! Surviving the Great White)
雖然鯊魚的襲擊看起來可能十分兇殘,但請記住,鯊魚並不是那種不斷地尋找人類作為攻擊目標的邪惡生物。它們與其他所有動物一樣,是依靠本能行事的。作為高居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鯊魚會進行捕獵並吃下大量的肉。鯊魚的食譜由其他海洋生物組成,主要有魚類、海龜、鯨、海獅和海豹。人類並不在這份菜單上。實際上,鯊魚那肌肉發達的龐大身軀需要大量的能量來驅動,而人類無法為它們提供高脂肪的肉。
如果鯊魚對吃人不感興趣,那為什麼要攻擊我們呢?大多數鯊魚的攻擊方式提供了第一條線索。在大部分有案可查的襲擊事件中,鯊魚在咬了受害者之後,會在幾秒鍾內一直咬著對方(可能會在水中拖動受害者,或將其拖入水下),然後將其放開。鯊魚反復進行攻擊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它們實際上很少以受害人為食。鯊魚只是錯誤地以為某個人是它通常所吃的某種動物。一旦鯊魚嘗到了味道,它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它平常的食物,於是把受害人放開。
如果我們從鯊魚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就更容易理解鯊魚的困惑了。在遭到攻擊的受害者中,很多是沖浪運動員或正在玩趴板沖浪的人。在水下游動的鯊魚看到一個大致呈橢圓形的物體,而且這個物體的手腳還在劃水。這看起來與海獅(大白鯊的主要獵物)或海龜(虎鯊的常見食物)頗為相似。對於鯊魚來說,一位在沖浪板上劃水的沖浪者
此外,鯊魚襲擊事件經常發生在人類在海水中用捕魚槍捕魚的時候。鯊魚被垂死的魚發出的信號(即水中的血液味道和魚在掙扎時產生的電脈沖)所吸引。鯊魚用它們的洛侖茲壺腹(鯊魚口鼻部皮膚下的一組「探測器」)來檢測這些信號。壺腹是一些通過小管與皮膚表面相連的電敏細胞。一旦鯊魚抵達事發現場,面對那麼多食物,它就會變得十分激動而富攻擊性。一隻飢餓而興奮的鯊魚很容易錯把人當成它平常的獵物。
2.對鯊魚襲擊行為的剖析
有時,鯊魚攻擊人類的原因很容易確定——鯊魚在對人類的入侵行為做出反擊。例如,鉸口鯊平常是一種溫和的魚類,它靜靜地躺在海底。出於某種原因,這種習性使一些潛水者以為自己可以隨意拽它們的尾巴。已經有好幾名潛水者在被惱怒的鉸口鯊的教訓後學會了把手放規矩點。因此,關於鯊魚攻擊的統計數據被分類為應對挑釁的攻擊和主動攻擊。
「鯊魚最特別的一點是,它有一對毫無生氣的眼睛,黑色的,就像玩偶的眼睛。它游過來時,看起來甚至不像個活物。但當它咬住你時,這些黑色的眼睛會突然翻白,然後……」——昆特,《大白鯊》鯊魚的襲擊很少有什麼預兆。正在水中玩耍的沖浪者或游泳者對將要發生的事慒然不知。有時,他們發現事情不妙的第一個跡象就是在旁邊的朋友眼中看到了恐懼的神情。而更常見的情況是,受害者首先感受到一股突然出現的巨大沖擊力,這說明鯊魚正在向受害者沖來。大白鯊以捕食海獅而聞名,由於力量過大,它們會完全躍出水面,同時嘴裡還叼著獵物。在《鯊魚突襲》(Shark Attacks)一書中,懷有身孕的救生員道恩·紹曼(Dawn Schaumann)回憶起她在1993年遭到鯊魚襲擊時的情景。事情發生在距美國佛羅里達海岸約100米的水域里。「一隻鯊魚狠狠地撞了我一下,感覺就像一輛大卡車。」她說,「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這回死定了。」
沖浪運動員肯尼·道特(Kenny Doudt)曾於1979年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海岸附近遭到一隻大白鯊的襲擊。他在《沖浪:與大白鯊同行》(Surfing With the Great White Shark)一書中寫道:「鯊魚巨大的上下顎將我的整個背部夾在中間,沖浪板壓在了我的胸口,我聽到了一聲沉悶的吼聲……鯊魚把我拖到水下0.6米深的地方,但沖浪板的浮力使它無法把我夾牢……我的胸部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壓力,我聽到肋骨斷裂的聲音,沖浪板的下側也發出了嘎嗄的響聲。」
鯊魚開始時的攻擊方式與它平常捕食時相同。大白鯊從下面攻擊海獅,張開大嘴,一口把它咬住,再將獵物拖到水下。然後鯊魚讓失去行動能力的獵物漂浮在水中,任其流血至死,幾分鍾後再回來享用美餐。在道特經歷的那次事件中,由於沖浪板的阻礙,鯊魚的第一口沒能咬下去,但它仍然嘗試了約20秒之久。「我的整個身體被帶到了水面以上很高的地方,然後重重地拍下來,落在水面以下,此時我產生了徹底的無助感。」他回憶道。
最終這只鯊魚放開了道特,從此他再也沒有見過它。雖然他在劃向海灘時很害怕遭到後續攻擊,但這只鯊魚卻游開了,沒有發動第二次攻擊。它可能意識到沖浪選手和沖浪板吃起來並不可口。實際上,大白鯊對食物很挑剔,在初嘗滋味後,如果發現不是它們平常的獵物,而是諸如綿羊的浮屍之類的其他東西,它們是不會咬下去的。
不過,鯊魚種類繁多,並非每種都遵循同一種方式。環境也能使攻擊方式發生改變。鯊魚在深海通常不會採取游擊式的攻擊方法。在這些情況下,受害者常常是沉船或空難的倖存者,鯊魚會圍繞著事發地點游動。接下來,在用牙齒攻擊之前,它們會首先撞擊人群中處於外圍或已經受傷的人。
美國軍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慘劇是最著名的鯊魚襲擊事件之一。該艦於1945年在太平洋上被日本魚雷艇擊沉。救援人員花了數天時間才抵達沉船地點,因為這是一項絕密任務,任何人都沒有報道該艦失蹤的消息。當海軍救援船隻趕到時,沉船時倖存的大約1,000人中只有317人還活著。虎鯊是導致大多數船員死亡的罪魁禍首。
公牛鯊同樣以它們不同尋常的攻擊行為著稱。之所以有這個名字,部分原因是它們熱衷於不斷攻擊。它們會撞擊目標,然後繞目標游動,接下來再次撞擊,如此反復。一位14歲的小女孩不久前在佛羅里達的走廊地帶附近的海域中遭到公牛鯊的攻擊。當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那隻公牛鯊仍然咬著她的腿不放。接下來它繼續在周圍游動並攻擊,甚至對另一名救援人員發動進攻。
造成的傷害
「鯊魚在我身上留下了一個半圓形的傷口,從我的腋下一直延伸到身體左側的中間部分……斯塔醫生想數數我身上縫了多少針,當他數到五百後就沒再數下去了。」——肯尼·道特
鯊魚在攻擊時會對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某些情況下,鯊魚的第一口就能把胳膊或腿完全咬斷。一位外科醫生在為一名十幾歲的澳大利亞沖浪者做手術後,把他失去的一條腿形容為「就像鍘刀鍘過一樣」。鯊魚在牙齒尖端產生的壓力超過2800千克/平方厘米,大型的鯊魚甚至擁有比這更強勁的咬合力。
如果鯊魚沒有把人的胳膊或腿咬斷,它一般會咬掉一大塊肉(撕下肌肉和骨頭)。如果鯊魚咬在人的軀幹上,可能會使肋骨裂開,弄斷其他骨頭,還可能把大塊的皮膚撕下來。有時,這會使體內的器官暴露在外並受到傷害。羅德尼·福克斯(Rodney Fox)是一位使用捕魚槍的漁民,1963年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遇到的一隻大白鯊給他留下了一道從肩部延伸到臀部的傷口。他活了下來,但為了修補他的傷口,他做了4個小時的手術,縫了462針。
不過,遭到鯊魚襲擊的受害者通常不是死於突然的外傷,而是死於失血過多。將受害者送到海灘可能需要幾分鍾,而急救人員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趕到。生死的一線之差往往在於現場有沒有人懂得如何止血。每秒鍾都很寶貴。2005年,一名男孩在佛羅里達州聖布拉斯角(Cape San Blas)附近的海域遭到鯊魚的襲擊。當時正在海灘度假的一位醫生和一位護士按壓住他腿部的動脈,使他活了下來。
奇怪的是,在海中游泳時可能遇到的一種危險反而會幫助受到鯊魚攻擊的受害者生存下來。當被攻擊的人處於冷水中時,他們的體溫可能會降低到危險程度。體溫的降低使身體各項機能變緩,包括失血速度。這會延長受害者生存的時間。
在受害者接受急救治療後,另一項危險出現了,那就是感染。鯊魚的嘴和海水都不太干凈。鯊魚的咬噬會不可避免地在傷口中留下一些有害的細菌,和咬噬本身一樣致命。幸運的是,現代的抗生素能使鯊魚的受害者們免受感染。
有人認為,在溫暖的熱帶海域,鯊魚帶來的危險是最大的,不過,在水溫明顯很低的高緯度海域中也留下了鯊魚攻擊人類的記錄,例如,在蘇格蘭最北端的威克郡,有一位漁民就被鯊魚在胳膊上咬了一口。——羅德尼·斯蒂爾(Rodney Steel),《世界鯊魚博覽》(Sharks of the World)我們已經提到了三種最危險、最富攻擊性的鯊魚:大白鯊、虎鯊和牛鯊。下面幾個原因使它們成為最致命的鯊魚種類:
它們的分布區域很廣。 它們的個頭足夠大,以致人類可能成為它們眼中的獵物。它們非常強壯,只需一口就可以造成致命的傷害。它們處於食物鏈
的頂端,也就是說它們從本能上是無所畏懼的。不過,其他種類的鯊魚也並非完全無害。虎鯊、槌頭雙髻鯊和灰鯖鯊也製造過一些襲擊事件。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鯊魚襲擊事件是由一些知名度較低的種類造成的,如黑尾礁鯊、鉸口鯊和各種礁鯊。總體來看,牛鯊大概是最危險的鯊魚種類,因為它們採取積極的攻擊方式,而且喜歡生活在較淺的沿海水域。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30至50起鯊魚主動攻擊事件,其中有5至10起致人死亡。在美國,佛羅里達是襲擊事件發生最頻繁的一個州,從1990年以來,每年都會發生10至37起。世界范圍內鯊魚攻擊人類的次數排行榜上,美國高居榜首。
大多數襲擊事件發生在離海岸幾百米內的水域,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下海後都停留在這一區域。全世界包括美國的鯊魚襲擊事件數目近年來不斷上升,其原因相同,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到海邊度假和參加海上活動。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鯊魚正在變得越來越富有攻擊性。
美國政府對水生哺乳動物的保護使西海岸的海豹、海獅和海獺數量大大增加,而這些動物是大白鯊的捕獵對象。因此,在舊金山附近的海邊,尤其是那些明顯聚居著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的地區,大白鯊的數量有所增加。這並未造成大白鯊襲擊事件的突增,因為在這些地區,大多數人都知道,當附近有大白鯊游弋時,最好不要和海獅一起游泳。
某些地區有連續發生鯊魚襲擊事件的趨勢,不過,鯊魚會游動很長的距離,常常出現在自己的活動范圍之外的地區。大白鯊對冷水有特別強的適應能力,它們甚至會遠赴北方,出現在美國西海岸的俄勒岡和東海岸的新英格蘭海域。公牛鯊以它們對淡水的耐受能力聞名,人們曾發現它們在距離海洋數千公里的河水裡游動。不過,它們通常偏好熱帶氣候。
3.如何避免受到鯊魚的攻擊
鯊魚很少會進入人類聚集的海灘區域,從中擇一而噬。另外,受害者往往是那些突然獨自離開人群,比其他人更遠離海岸的人。——大衛·博德里奇(David H. Baldridge),《鯊魚突襲》
每年夏天,媒體都會吸引許多民眾來關注鯊魚襲擊事件。這種關注帶來的後果之一是,我們會把這種威脅看得比實際情況嚴重。我們在對待飛機墜毀時也是如此。根據統計,駕車遠比乘坐飛機更有可能致人於死地。不過,空難雖然較少發生,卻是相當可怕的災難性事件。各種新聞都會報道空難,相關的圖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因此,我們往往會高估飛行的危險。
新聞報道和科學家提供的一些真實的統計數據有時也具有誤導性。例如,常有報道說,人被鯊魚襲擊的幾率比被閃電擊中的幾率還要低。這一統計數字是以每年發生的事故次數為依據的。但是,當暴風雨來臨之際,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閃電擊中。而如果您住在堪薩斯州,並且從不去海濱度假,那麼您被鯊魚襲擊的可能性一定是零。相反,如果您每天都在佛羅里達海邊沖浪,則被鯊魚襲擊幾率會比平常高很多。
這並不是說,所有下水的人都應該害怕鯊魚,但如果您要在海中游泳或沖浪,則必須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野生動物多加小心。通過學習來了解與鯊魚襲擊有關的風險因素,可以幫助您大大降低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
鯊魚襲擊事件:
1916年新澤西連環襲擊事件。1916年,新澤西州海岸連續發生了五起鯊魚襲擊事件。第一起事件被當地居民和媒體當作一起偶然事件而未予重視。若干天後發生的第二起襲擊震驚了整個美國,造成當地旅遊業停滯。但更令人震驚的事件還在後面。
第二起襲擊發生後不久,有人發現一條巨大的鯊魚在馬塔旺河中逆流而上,乘著渾濁的潮水向遠離海洋的方向行進。人們一直懷疑這份報道的真實性,直到一群男孩在離海19公里的河中游泳時遭到了鯊魚的襲擊。其中一個男孩的部分身體被鯊魚吃掉,有一個成年人跳進水中想救他,結果也被鯊魚殺死。後來,當這只鯊魚順流回遊時襲擊了另一個男孩,使他失去了一條腿。
在由此掀起的反鯊狂潮中,數以百計的鯊魚被捕殺。最終,人們抓住了一隻在報道中被稱為大白鯊的鯊魚,並在它的胃裡發現了人體殘骸。然而,這份報道一直存有爭議。馬塔旺河的襲擊事件更像是一隻牛鯊乾的。這是食人鯊的一個例證嗎?有可能,不過還有另一種可能:在海中製造襲擊事件的鯊魚可能不是馬塔旺河裡的那一隻,五起襲擊事件的時間只是巧合。
以下是幾條一般性指導原則:
不要在黃昏或清晨游泳——這是鯊魚積極捕食的時段。由於水中的能見度低,可能會造成鯊魚的誤判,從而招來它們的咬噬。不要在渾濁的水中游泳——同理,糟糕的能見度會提高鯊魚把您錯認成獵物的可能性。在有未結疤的傷口時不要游泳——即使水中有少量的血液,也會引來數公里之外的鯊魚。有專家建議經期的婦女也應避免在海中游泳。 避開沙洲、海中的小丘和水下的陡坡——海中的野生動物往往會聚居在這些區域,包括那些作為鯊魚天然獵物的魚類。鯊魚通常就在不遠處。不要穿著色彩對比強烈的衣物——對比強烈或色彩鮮艷的游泳衣會對鯊魚起到迷惑作用。即使是對比強烈的棕色線條也會使鯊魚產生誤判而招致它們的咬噬。 不要穿戴閃亮的珠寶——手錶或項鏈反射的陽光可能會吸引鯊魚的注意力。不要在水中存在大量的鯊魚天然獵物時游泳——如果您在海生哺乳動物(或其他作為鯊魚獵物的物種)附近游泳,並看到它們突然表現得十分驚慌、匆忙逃離這一地區時,請效仿它們,趕快逃生吧。不要胡亂撲騰——您應當採用平穩有力的游泳動作。如果毫無章法地劃水並濺出水花,在鯊魚眼中您就會像一條受傷的魚。「狗扒式」的游泳方法也會招來鯊魚。在淺水區,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安全的——鯊魚可以在深度不足1米的水中發動攻擊。雖然鯊魚傾向於在距離海岸幾百米遠的水域活動,但即使您只是站在水位只及大腿的區域,也應保持警惕。不要把鯊魚餌留在水中——大量的魚餌或動物血液會引來飢餓的鯊魚。如果您站在海里釣魚,在使用魚鉺前請使它們遠離海水,而且不要在同一位置停留太久。不要在水中有鯊魚時游泳——這是避開鯊魚最顯而易見的方法。如果您知道有鯊魚,那就不要下水。
這些招術並非萬無一失。在相當多的例子里,鯊魚的攻擊並沒有遵循既有的方式。最好的方法是保持警惕,並且總是和同伴一起游泳、潛水或沖浪。有些襲擊事件防不勝防,但附近有同夥呼救能夠拯救您的生命。
如果發生了最壞的情況,您發現自己被一隻鯊魚攻擊,該怎麼做呢?如果有可能,您應該反擊。雖然鯊魚十分兇殘,但它們有點欺軟怕硬。它們不喜歡會使自己受傷的獵物。受害者可以用拳打、用腳踢、用刀捅甚至用頭撞,使盡一切辦法趕走鯊魚。它們的眼睛尤其敏感,這似乎能幫助鯊魚認識到它所面對的並不是普通的獵物。


鯊魚的種類很多,世界海洋能分辨出的鯊魚種類至少有344種。
根據1971年的拉斯分類系統向下分為
六鰓鯊目(Hexanchiformes):軟骨魚綱的1目。只有六鰓鯊科1科3屬約4種。中國
六鰓鯊
有3屬3種。結構原始。鰓孔6~7個。眼無瞬膜或瞬褶。有噴水孔。背鰭1個,無硬棘,後位,具臀鰭;胸鰭的中軸骨伸達鰭的前緣,前鰭軟骨無輻狀鰭條。脊椎分節不完全,但椎體多少鈣化,脊索部分或不縊縮。吻軟骨1個。
鼠鯊目(Lamniformes):
鼠鯊目又稱鯖鯊目,側孔總目中最大的一個目。包括現代的大多數種類。鰓孔5對。背鰭2個、無棘、具臀鰭。眼無瞬膜或瞬褶。椎體具輻射狀鈣化區,4個不鈣化區無鈣化輻條侵入。頜舌接型,上頜僅以韌帶連於頭骨。被認為較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分布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沖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食物包括魚類、海龜、海鳥、海獅、海船上所棄雜物等。
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它的危險性在於其體大且具攻擊性。其標本重3,300公斤(7,300磅),身長約6.4公尺(21呎)。鯊的身長最長約可達11公尺(36呎)。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
大白鯊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舉世無雙。作為大型的海洋肉食動物之一,大白鯊有著獨特冷艷的色澤、烏黑的眼睛、凶惡的牙齒和雙顎,這不僅讓它成為世界上最易於辨認的鯊魚,也讓它成為幾十年來極具裝飾性的封面「人物」。
大白鯊是分布最為廣泛的鯊魚之一,這是因為它有一種不尋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虎鯊目(Heterodontiformes):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一目。僅有1科1屬8種。體粗大而短,頭高近方形。吻短鈍,眼小,橢圓形,上側位。鼻孔具鼻口溝。口平橫,上、下唇褶發達。上、下頜牙同型,每頜前、後牙異型,前部牙細尖,3~5齒頭;後部牙平扁,臼齒狀。噴水孔小,位於眼後下方。

巨齒鯊Carcharodon megalodon,這種鯊魚據推論最大可長到22米長,重100噸以上,而平均體長則為18米,受氣候變化影響,巨齒鯊已滅絕。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有多少牙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