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的主要出口和進口產品
分商品看,礦產品、貴金屬及製品和動物產品是澳主要出口商品,2019年全年出口額分別佔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62.4%、6.6%和5.8%,為1697.8億美元、180.2億美元和158.8億美元,分別增長10.9%、11.8%和8.5%。另一主要出口產品植物產品出口下降15.9%,在出口中的份額已降至第六位。此外,化工產品和賤金屬製品出口也出現下降。
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礦產品是澳大利亞進口的前三大類商品,2019年全年合計進口1137.1億美元,佔澳大利亞進口總額的53.2%。澳主要大類進口產品進口全線下降,其中礦產品進口下降11.6%,賤金屬及製品進口下降11.7%,運輸設備進口下降7.9%,推動總體進口降幅達到6.0%。
2019年澳大利亞進口商品統計
『貳』 澳大利亞收入多少澳大利亞出國勞務
澳大利亞的勞務三年能賺100萬左右。
目前在澳洲,工作兩三年的建築工人工資大概是40 * 40 * 52 = 83200 * 5/12 = 34667元/月,和碼農相差不大,也就是說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
境外勞務輸出又稱勞務輸出,是指勞務輸出國(輸出國)為謀求經濟利益,獲取外匯收入,向勞務輸入國(進口國)提供勞務或服務。出國勞務可以說是一種隱形的勞務貿易。
『叄』 澳大利亞一般的工人工資大概多少錢
澳大利亞一般的工人工資一個月大約是三千澳元吧,這是稅前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及繳納的社會保險,發到工人手裡的工資大約是兩千五百澳元左右吧。這是說合法打工,打黑工收入就很低了。
『肆』 澳大利亞的經濟狀況
澳大利亞經濟(澳大利亞經濟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經濟保持較快增長。1991年至200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5%,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名列前茅。近年來,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澳礦業繁榮消退,公共財政壓力上升,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澳金融體系穩健,監管嚴格,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空間大,在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好於其他西方國家。迄今澳經濟已連續27年保持正增長。
『伍』 澳大利亞服務貿易當前發展戰略是什麼
自從1972年12月中澳邦交正常化以來,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經貿合作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中澳之間貿易增長遠高於同期雙方對外貿易的增長率。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入世以及雙方自貿區談判的開啟,兩國的經貿合作更是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目前,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與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澳大利亞也長期位居我國十大貿易夥伴之列(2014年為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必將對雙邊經貿合作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雙方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中國與澳大利亞建交四十多年來,經濟水平都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兩國間的貿易總量都獲得了巨大提高。尤其是1995年以來的近20年,雙邊貿易發展更加迅速。
1995年至2014年,中國對世界的貿易總額從2808.63億美元增長至43003.6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5.44%,澳大利亞對世界的貿易總額從1104.23億美元增長至4679.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7.90%,而與此同時中澳之間的貿易額卻從42.11億美元增長至1368.2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0.11%,高於中國和澳大利亞各自對世界的貿易增長率。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澳的貿易額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澳貿易額年均增長率增加至23.29%。如圖1所示,1995—2014年中澳貿易額穩步上升,尤其是2001年之後上升態勢更為迅猛。中國現在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的投資來源國,而且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市場。下面通過澳大利亞主要貿易夥伴的變化進一步說明中澳貿易的迅速發展。
圖1 中國與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發展狀況
圖1 中國與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發展狀況
當前澳大利亞前五大貿易夥伴分別是中國、日本、美國、韓國與新加坡,圖2顯示了這些國家與澳大利亞的貿易額在澳大利亞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變化。可以看到,在1995—2014年之間,澳大利亞與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比重逐步下降,與美國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3.49%下降至7.28%,與日本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7.62%下降至12.52%。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與韓國和新加坡的貿易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大約維持在3.5%至6.5%之間,波動幅度較小。然而,澳大利亞與中國貿易額所佔的比重卻從4.19%增長至27.41%,增長了23個百分點。從時點上看,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額所佔比重分別於1999年、2005年與2009年順次超越韓國、美國與日本,躍居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
圖2 澳大利亞與主要貿易夥伴貿易額佔澳大利亞貿易總額比重
圖2 澳大利亞與主要貿易夥伴貿易額佔澳大利亞貿易總額比重
(二)雙邊貿易結構不盡合理
相對於貿易規模的迅速發展,中澳之間的貿易結構並不十分合理。先來看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商品結構(見圖3)。從圖3可以看到,1995—2014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於SITC6(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8(雜項製品)三類商品中,還有少量的SITC5(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同時可以看到,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SITC7商品的比重在不斷增長,從1995年的18.15%增長至2014年的39.20%,增長了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SITC8商品卻在不斷減少,從1995年的48.58%減少至2014年的29.29%,減少了20個百分點;而其他類產品的貿易卻處於較平穩的狀態,沒有出現大幅的增長或減少。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製造業大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商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反映了中國的貿易產品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這本身是一個貿易結構優化的表現。
圖3 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商品結構變化
圖3 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商品結構變化
再來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結構(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1995—2014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一直占據著絕對比重,而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2008年,SITC2產品佔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比重達到了最高值,即84.53%,此後一直維持在70%的水平之上。除了SITC2產品,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較多的商品還包括SITC3(礦物燃料、潤滑油和相關原料)、SITC0(食品和活動物)和SITC6(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等,但比重都不高,2014年它們的比重分別為12.19%、4.07%、3.28%。總體上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結構非常單一,主要集中於自然資源類產品,但這反映了中國的需要,因而雖然不盡合理,但也不是一個壞現象。
圖4 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結構變化
圖4 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結構變化
(三)雙邊貿易依存度日益提高
首先來看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依存關系。通過表1不難看出,中國對澳大利亞貿易依存度連年提高,已經從1995年的0.58%上升到2014年的1.32%,上升了將近1個百分點。具體到各項數據,1995年,中澳貿易總額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1.50%,2014年該比重已經增長為3.18%,增加了將近2個百分點。同期,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額在中國對外貿易進口總額中的比重由1.96%增長至4.99%,上升了3個百分點;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額在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由1.09%增長至1.67%,較同期貿易總額佔比與進口額佔比增速略緩。
表1 1995-2014年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依存關系(單位:%)
表1 1995-2014年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依存關系(單位:%)
再來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依存關系(見表1)。很顯然,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更高,同時也上升更快。1995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為1.14%,到2014年則上升至9.41%,上升了8個百分點,遠遠大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依存度。1995年,中澳貿易總額佔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3.8%,2014年該比重增長至29.24%,增長了25個百分點,使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期,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額在澳大利亞對外貿易進口總額中的比重由2.83%增長至17.20%,上升了14個百分點,使中國成為其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額在澳大利亞對外貿易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由4.88%增長至40.62%,增長了近36個百分點,使中國成為其第一大出口對象國。
(四)中國對澳貿易逆差加劇
整體來看,在中澳貿易中,中國始終處於逆差一方,而且近年來中國的逆差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圖5顯示了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逆差在1995—2014年之間的變化,可以按照金額簡單地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5—2003年,這一階段貿易逆差額較低,始終處於20億美元以下的水平;第二階段是2004—2007年,這一階段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逆差開始明顯擴大,金額迅速超越50億美元但處於小於100億美元的水平;第三階段即2008年至今,這一階段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逆差開始迅速擴大,在超過100億美元大關後連續突破多個整數關口,達到了600億美元以上。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主要商品是礦產品,其中尤以鐵礦石和銅礦砂居多,而在2004年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礦產品需求持續增加,而同時礦產品的價格快速攀升,出現了所謂「量價齊升」的局面,導致了中國向澳大利亞進口金額的更快增加。以2008年為例,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價格平均增長了95%以上,但是由於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相對於其他國傢具有更高的性價比,且我國對鐵礦石具有剛性需求,因而我國還是從澳大利亞大量進口鐵礦石。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日益增加,而澳大利亞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這將進一步加大中國的貿易逆差。隨著中澳自貿區的成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額將不斷擴大,貿易逆差在一定時期內將會不斷拉大。如何發展中國的優勢資源稟賦,擴大對澳大利亞的出口范圍以促進貿易平衡,已經成為中澳貿易良性發展和經濟合作長期持續的重要議題。
圖5 中國對澳大利亞貿易逆差金額
圖5 中國對澳大利亞貿易逆差金額
二、中國與澳大利亞雙邊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當前來看,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存在諸多發展機遇,其中包括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一些阻礙發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些影響因素,才能找到正確的策略以推動中澳貿易的發展。下面從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兩方面給予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
「一帶一路」是我國現在和未來較長時期內最主要的國際戰略。雖然澳大利亞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但是秉持「開放」的理念,《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包含「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這就將澳大利亞涵蓋在內。此外,澳大利亞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多次表達參建「一帶一路」的意願,謀求與中國的更深層次合作。澳大利亞不同於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小國,作為發達經濟體,澳大利亞具有更為成熟的市場機制,在農業科技、高等教育、現代醫療、環境保護、資本運作等諸多領域領先於中國。因此,我國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契機,積極開展同澳大利亞的合作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體量已穩居全球第二位,在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及運輸設備製造、航空航天、供電和發電等領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澳大利亞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中國資本進入澳大利亞基礎設施建設、海洋合作研究、旅遊等領域。「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必將會給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貿易合作帶來更多的機遇,尤其是在相互投資及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2.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
中澳自貿協定在競爭中立、負面清單與政府采購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我國迄今商簽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最高的自貿協定之一。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將會使中澳之間的經貿合作更加緊密,使雙方在農業、教育、旅遊、科技創新產業以及健康養老等領域具有更多的機遇,對於我國對外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的推進意義重大。在貨物貿易領域,在協定生效時雙方85.4%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減稅過渡期後,澳大利亞將對中國進口的全部貨物實現零關稅,中國也將對澳大利亞進口的96%以上的商品實現零關稅。雙方的關稅減免遠遠超過一般自貿協定的降稅水平,這無疑會大大促進雙方的貿易發展。在服務貿易領域,澳大利亞以負面清單形式對我國開放除法律、房地產等領域之外的絕大多數服務部門,「非禁即行」的開放模式大大拓寬了中國向澳大利亞服務出口的准入范圍,將給中國服務提供者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澳大利亞是首個以負面清單模式對我國做出服務承諾的國家,這也將是我國未來對外開展服務貿易談判的重要方式。另外,中澳自貿協定也在國際投資方面解除了諸多原有的政策限制並提供了激勵措施,這無疑會推動兩國之間的國際投資,而兩國間投資的增加無疑會推動兩國貿易的發展。
3.RCEP的持續推進
應該說,有了中澳自貿協定,RCEP對中國與澳大利亞的經濟關系的作用就相對弱化了。但是,由於有TPP的預期負面作用和美國對澳大利亞的各種影響的存在,RCEP對於加深和鞏固中國與澳大利亞政治經濟關系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換句話說,TPP使澳大利亞靠近美國,RCEP使澳大利亞與中國等亞洲國家融合,RCEP在一定程度上會抵消TPP的負面影響,削弱美國強加在中澳經濟關系方面的不確定因素。正是基於此,RCEP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應對TPP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來看,TPP在經濟開放方面的標準是當今全球各經貿合作協議中最高的,而且要求各談判國對經濟制度法規進行調整,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均要求標准統一,這給其談判帶來了一定難度。而RCEP談判雖然起步較晚,但其在東盟與各國的自貿協議的基礎上進行,其標准相對較低且更加務實,因而其達成較TPP容易。還有,TPP在實現經濟目的的同時伴隨有明確的政治目的,而RCEP更多地體現了經濟目的,因而也更容易得到亞洲國家的認同。總的來說,RCEP的成立終將推動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同時將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內和更長的時間里推動中國與澳大利亞的經濟往來與合作。
4.雙方貿易互補性較強
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人力資源豐裕,勞動力成本較低,在勞動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在按SITC6(原料分類的製成品)與SITC8(雜項製品)生產與出口上具有一定的價格競爭力。因而如前所述,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產品主要是SITC6(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與SITC8(雜項製品)。然而,澳大利亞作為發達國家,卻由於特殊的國情即「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並不是所謂的技術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商品,恰恰以農產品與原材料為主。如前所述,澳大利亞對我國出口的商品中SITC0(食品和活動物)、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與SITC3(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三類商品的比重始終維持在80%以上,其中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始終維持在70%以上。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我國與澳大利亞相互出口的商品結構完全沒有重疊或僅有較小的重疊。中澳兩國由於各自「國情」不同,自然稟賦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使得兩國貿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為未來貿易的擴大提供了便利條件和空間。
(二)不利因素
1.美國因素的不利影響
澳大利亞是美國的重要盟國之一,兩國之間具有長期的親密而穩定的關系,因而我國同澳大利亞的經貿合作必將受到中美關系以及美國亞太戰略的影響與沖擊。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快速增強,這強化了美國抑制中國的願望。TPP就是美國抑制中國的重要手段和「重返亞太」戰略的重要支撐,此外美國主導的服務貿易協定(TISA)也具有同樣的戰略目的。在這兩個協議中,澳大利亞都是重要成員國,而美國有意將中國排除在外。同時,中國的發展也使澳大利亞增強了與中國經濟合作的願望,它需要通過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避免可能的孤立與利益損失。因而,其一方面參與由美國主導的TPP協議,另一方面又同中國這個非TPP協議國家簽署自貿協定,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美國不情願其重要盟國與中國加深經濟合作,所以會不斷施加負面影響和阻礙措施。中美之間的台灣問題、南海問題、人民幣問題、貿易摩擦問題等都會持續存在,具有加劇和緩和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不斷影響中國與澳大利亞經貿關系的發展。
2.中澳貿易結構的單一性
中國與澳大利亞貨物貿易進出口結構十分單一,對兩國貿易的更大發展構成了明顯的限制。如前所述,中國從澳大利亞的進口70%以上集中在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進一步講主要集中在鐵礦石與銅礦砂上。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的總量巨大,對於兩國經濟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旦鐵礦石進口出現問題必將對兩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沖擊。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主要集中在SITC6(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 與SITC8(雜項製品),其中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佔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比重高達40%。在SITC7產品方面,我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競爭主要來自美國和日本,尤其是美國在次貸危機後實施的製造業振興計劃對我國向澳大利亞出口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形成了一定的並可能是長期的沖擊。同時,在SITC6(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與SITC8(雜項製品)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釋放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來自東南亞、南亞的製成品及雜項製品對我國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逐步加大,而東南亞國家與澳大利亞政府實施的進口多元化政策也將對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SITC6與SITC8造成壓力。
3.中澳服務貿易水平差距明顯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服務貿易在整個貿易中進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當今世界經濟已經步入了服務經濟的時代,服務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約為1/5,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平衡、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成為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很顯然,兩國之間的服務貿易能否快速健康地發展並達到一定的高度,關鍵因素是兩國之間的服務貿易水平是否相當。如果服務貿易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就會使貿易主要在產業間進行,限制產業內貿易的產生與發展,進而限制服務貿易總量的擴大並因為貿易差額擴大而產生摩擦。而從實際來看,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作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存在明顯的差距。2014年服務業躍升為澳大利亞最大出口產業,而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12.3%,中國在金融、保險、教育、培訓、醫療等服務行業方面都與澳大利亞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盡管澳大利亞在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以負面清單方式向中國做出了服務貿易承諾,但是中國與澳大利亞服務業水平的差距限制了中國對澳大利亞服務出口的快速增加。
4.雙邊投資發展失衡
國際投資對國際貿易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雙邊投資發展滯後或者失衡,勢必影響貿易的良性發展。目前來看,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國際投資存在著明顯的失衡現象,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邊投資金額存在較大差異,即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金額遠遠大於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投資金額;二是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產業結構過於單一,主要集中在礦業和房地產業。具體來看,2013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投資額是32967萬美元,僅佔世界對中國投資總額(11758260萬美元)的0.28%,遠遠低於同期日本和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額(分別為705817萬和281987萬美元);同時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額為345798萬美元,佔中國對世界投資總額(10784371萬美元)的3.21%,略低於中國對美國投資額(387343萬美元),並高於中國對日本的投資額(281987萬美元)。在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方面,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外資第一來源國,而中國投資的44.67%流向了房地產行業。與此同時,礦業仍是中國在澳大利亞投資的首位產業。
(一)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加深雙方經濟聯系
應對外部負面影響(如美國干擾)的最好策略是加深雙方的經濟聯系、增強政治互信和經濟依賴。「一帶一路」戰略為加深中國與澳大利亞的經濟聯系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一定要積極推動與澳大利亞政府的合作,並與之一起消除經貿合作障礙、提高經貿合作效率。一方面,雙方政府要切實簡化通關手續、縮短通關時間,促進中澳之間貨物與人員流動的效率。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和企業要積極參與澳大利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動兩國在港口、鐵路與航空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海陸空」三位一體的運輸網路,提高兩國之間的貨物與人員運輸速度。具體來講,在海運方面,中國應當增加通向澳大利亞的航線,提高兩國之間的貨物吞吐量;在道路運輸方面,根據自貿協定負面清單規定,澳大利亞將對中國道路運輸服務提供商開放除計程車和公共交通外的國內運輸服務市場,中國政府應當鼓勵中國企業積極介入,並適時推進我國的高鐵進入澳大利亞;在航空運輸方面,澳大利亞將對中國空運服務提供者開放國內出航權業務外的空運服務市場,澳大利亞國際航空公司也允許外資持股,中國政府都應當積極推動企業參與。
(二)以農業貿易合作為突破口拓展中澳貿易領域
當前,中澳貿易結構單一,已經限制了中澳貿易總量的擴大。因此,中澳兩國政府必須加強合作,針對不斷出現的新需求,拓展貿易合作的新領域。從兩國資源稟賦來看,中國與澳大利亞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限於以往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並未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中澳兩國政府可以將加強農產品貿易作為拓展中澳貿易領域的突破口,切實推進農產品貿易合作。中澳兩國都是農業大國,兩國農業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的小麥貿易,雙方1984年簽署了農業合作協定並建立了部長級農業聯委會機制,為以後的農業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澳大利亞政府一直積極鼓勵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多次表達歡迎中國農業企業投資的意願。就當前中澳的貿易結構來看,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所佔份額僅有10%,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農產品所佔份額不足3%。從此次簽署的中澳自貿協定關稅減免來看,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減免占據了很大的份額,自貿協定生效時澳大利亞對中國實施零關稅的農產品稅目和貿易額佔比均達到約99%,這無疑會給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更多的出口機會。農產品貿易的擴大必將帶動許多工業產品貿易的擴大,這也在客觀上拓展了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領域。
(三)依託負面清單模式加強中澳之間的服務貿易合作
隨著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首個對我國以負面清單模式做出服務貿易承諾的國家,其將大大促進我國與澳大利亞之間服務貿易規模的擴大與結構的優化。相對於中澳貨物貿易來說,中澳服務貿易規模較小,與貨物貿易的地位極不相稱,因而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在利好政策下構成了未來中澳貿易增長的重要方向。根據澳方列示的負面清單可以發現,澳大利亞對中國服務提供商所作出的限制並不是很多,開放力度較大。根據負面清單,澳方在專業服務、電信服務、分銷服務、金融服務與運輸服務方面僅做出了適當限制。例如,在電信服務領域,負面清單規定中國企業可以在澳大利亞設立獨資電信公司,沒有地域和業務范圍限制,中資企業還可以入股澳大利亞電信公司(Telstra),但所有外資持股比例最多不得超過35%。從電信服務來看,澳大利亞幾乎放開了對中國企業的限制,開放程度較高。此外,澳大利亞對建築、環境和旅遊服務等部門基本沒有限制,這意味著上述領域將向中國服務提供者完全開放,這使得中澳雙方在服務貿易方面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中國則通過「正面清單」的模式考慮了澳方在銀行、證券、電信、法律、教育和建築等部門的重點訴求,相較於澳方開放程度相對較小。在未來我國還應通過「負面清單」積極同澳方開展相關談判,進一步開放我國服務貿易市場,促進雙方服務貿易發展。
(四)以優化結構為重點促進中澳雙邊國際投資
為了推動和擴大中澳雙邊國際貿易,中澳兩國政府必須重視和推動雙邊國際投資,尤其是製造業投資。中澳自貿協定進一步開放了中澳雙方互相投資的領域,相應的投資門檻不斷放寬,投資限制不斷減少,為雙方的投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中澳雙方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兩國之間國際投資的失衡現象,以優化結構為重點促進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雙邊國際投資。首先,中國政府應該通過積極宣傳投資政策,鼓勵澳大利亞公司到中國投資,尤其是通過微觀政策的激勵以及地方優惠措施引導澳大利亞公司投資到中國的農業、環保等較為薄弱的領域。其次,中國政府應該通過融資、保險等優惠政策,鼓勵中國公司投資到澳大利亞礦產、房地產等之外的產業,改變投資結構嚴重失衡的現象。同時,中澳雙方政府要積極推進和監督中澳自貿協定中各自承諾的實施,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平等互利的交流機制,及時協調和解決雙邊投資中出現的爭端,落實先行磋商制度、公共福利政策措施排除仲裁製度、建立仲裁員名單制度以及合並仲裁製度等四種國家爭端解決制度的實施。最後,雙方政府在中澳自貿區建設中,應不斷提高中澳之間的投資自由化水平,彼此給予對方更具開放導向和透明度的投資環境,推動中澳雙邊投資規模的擴大與結構的優化。
『陸』 澳大利亞的主要資源及出口產品。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農牧業】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4/2005年度,農牧業產值達231 .68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2004年農牧業就業人數34.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務業】服務業是澳大力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2004/2005年度,服務業產值5954.46億澳元,佔澳國內生產總值的65.3%,就業人數699萬人,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4%。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占服務業總產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間,服務業實際增長22%,其中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增速最快,分別比5年前實際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6%。其次是通訊服務業,實際增長29%,年均增長率為6%。增長最慢的行業是教育,實際增長9%。
【對外貿易】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4/2005財年澳外貿總額3501.5億澳元,約佔GDP的42%,同比增長12.7%。貿易逆差為255億澳元,同比減少14億澳元。其中出口額1623.08億澳元,進口額1878.42億澳元。出口總額中,商品出口約佔76%,服務貿易出口占約24%。澳大利亞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德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泰國。
【自然資源】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旅遊業】旅遊業是澳大力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2/2003年度,旅遊業產值達320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4.2%。近10年來,海外遊客來澳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只佔澳旅遊業產值的約四分之一,國內遊客仍是旅遊業的主導。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遊客474.59萬人次,收入167億澳元,約佔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馳名特產】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Opal, 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和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澳大利亞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國際主要的信用卡。
『柒』 2013年中國、俄羅斯、日本、美國同蒙古國各有多少貿易往來最好有具體數字
沒有找到2013年全年的,手上只有一個2013年前5個月的,還有2010年上半年(比較全)的:
「截至2013年5月,蒙古的對外貿易額約為41.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36億美元,減幅約為5%,其中,進口減少1.8億美元,出口減少5570萬美元。蒙對外貿易年增長率減幅為11%,其中進口增長率減幅17%,出口增長率減幅6%。貿易順差達到825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240萬美元,減幅為13%。
其中,蒙中兩國貿易總額約19.9億美元,占蒙古對外貿易額的49%,蒙俄貿易總額約6010萬美元,佔15%,較去年同期,蒙中貿易額減少10%,蒙俄貿易額減少22%。」
————————————————————————————————————————————
2010年上半年蒙古國與世界12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對外貿易。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26.649億 美元,同比增長61%。出口額13.0867億美元,同比增長71.5%,進口額13.562億美元,同比增長51.9 %,外貿逆差4760萬美元。同比減少63%。蒙古國主要貿易國為中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韓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
上半年蒙古國對中國貿易總額14.6185億美元(注:中國海關統計中蒙雙邊貿易額為17億美元,蒙古海關統計中未包括旅貿商品貨值1.29億美元,因中蒙海關統計口徑有所區別,雙方海關統計數據實際相差1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出口11.0219億美元。進口3.5965億美元,蒙古在中蒙貿易中始終保持著順差,貿易順差為7.425億美元。上半年對華貿易額占蒙古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5.1%。中國連續十一年成為蒙古最大貿易夥伴國。對華貿易額占蒙古國對亞洲國家貿易總額的85.5%。從蒙古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家進行的貿易來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億美元以上的國家有中國(14.6185億美元)、俄羅斯(5.3245億美元)、加拿大(1.096億美元),與以上3個國家的貿易額占蒙古對外貿易總額的78.9%。其餘117個國家的貿易額占蒙古對外貿易總額的21.1%。貿易額在5000萬--9500萬美元的國家有韓國、美國、日本。貿易額在1000—5000萬美元的國家有德國、法國、新加坡、義大利、烏克蘭、英國、澳大利亞、泰國。蒙古與多數國家間的貿易額維持在100—1000萬美元之間,還有貿易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象徵性貿易夥伴也不少,甚至幾十萬美元的也有。上半年蒙古國與古巴貿易總額只有1.22萬美元。
上半年蒙古國與53個國家進行出口貿易,出口貿易額中,84.3%為對中國出口;8.3%為對加拿大出口;2.6%為對俄羅斯出口;1.4%為對韓國出口;0.9%為對德國出口;0.8%為對義大利出口,對以上國家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8.3%。在出口總額中銅礦精粉佔29.3%,同比增長4.4個百分點;原煤佔24%,同比增長9.1個百分點;黃金(未加工或半成品)佔8.2%,同比下降13.9個百分點;鐵礦石佔6.3%,同比增長2.4個百分點;原油佔5.9%,同比增長2個百分點;鋅礦石、精粉佔5.2%,同比持平;螢石、精粉佔2.1%,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鉬礦粉佔2%,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梳絨佔1.3%,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其它產品佔15.5%。上半年蒙古國與109個國家進行進口貿易。進口貿易額中,37.5%為俄羅斯進口,同比增長5.3個百分點;26.8%為中國進口,同比增長4.3個百分點;5.8%為美國進口,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5.7%為韓國進口,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5%為日本進口,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2.4%為德國進口,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2%為法國進口,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1.5%為新加坡進口,同比增長0.2%。從以上國家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86.5%。
上半年蒙古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家貿易情況如下:
一、與亞洲貿易夥伴國家貿易總額17.106億美元,出口11.298億美元,進口5.808億美元,順差5.489億美元。其中:
1、對中國貿易總額14.618億美元,出口11.0219億美元,進口3.596億美元,順差7.425美元。
2、對韓國貿易總額9569.36萬美元,出口1834.24萬美元,進口7735.12萬美元,逆差5900.88萬美元。
3、對日本貿易總額6819.76萬美元,出口59.2萬美元,進口6760.56萬美元,逆差6701.36萬美元。
4、對新加坡貿易總額2089.97萬美元,出口13.82萬美元,進口2084.97萬美元。逆差1946.77萬美元。
5、對泰國貿易總額1075.13萬美元,出口110.39萬元,進口964.74萬美元,逆差854.35萬美元。
6、對印度貿易總額772.48萬元,出口33.61萬美元,進口738.87萬美元,逆差738.87萬美元。
7、對越南貿易總額 725.27萬美元,出口279.59萬美元,進口445.66萬美元,逆差166.07萬美元
8、對香港貿易總額 528.82萬美元,出口102.17萬美元,進口426.65萬美元,逆差324.48萬美元。
9、對哈薩克貿易總額327.19萬美元,出口53.61萬美元,進口273.58萬美元,逆差219.97萬美元
10、對伊朗貿易總額85.33萬美元,出口83.39萬美元,進口1.94萬美元,順差81.45萬美元。
二、與歐洲貿易夥伴國家貿易總額7.239億美元,出口6753.75萬美元,進口6.564億美元,逆差5.889億美元。其中:
1、對俄羅斯貿易總額5.424億美元,出口3380.31萬美元,進口5.086億美元,逆差4.747億美元。
2、對德國貿易總額4396.15萬美元,出口1134.51萬美元,進口3261.64萬美元,逆差2127.13萬美元。
3、對法國貿易總額3816.84萬美元,出口1134.64萬美元,進口2682.2萬美元,逆差1547.56萬美元
4、對義大利貿易總額1967.838萬美元,出口1093.48萬美元,進口958.49萬美元,順差134.98萬美元。5、
5、對烏克蘭貿易總額 1709.41美元,出口118.54萬美元,進口1590.87萬美元,逆差1472.32萬美元。
6、對英國貿易總額1426.74億美元,出口544.52萬美元,進口882.22萬美元,逆差337.7萬美元。
7、對瑞士貿易總額229.28萬美元,出口127.55萬美元,進口101.73萬美元,順差25.82萬美元。
三、與美洲貿易夥伴國家貿易總額 2.0998億美元,出口1.108億美元,進口9915.47萬美元,順差1168.92萬美元。其中:
1、對加拿大貿易總額1.093億美元,出口1.080億美元,進口1570.79萬美元,順差9538.84萬美元。
2、對美國貿易總額8100.63萬美元,出口274.72萬美元,進口7825.91萬美元,逆差7551.19萬美元。
3、對墨西哥貿易總額430.56萬美元,出口600美元,進口430.5萬美元,逆差4300萬美元。
4、對阿根廷貿易總額223.35萬美元,無出口,進口223.35萬美元,順差223.35萬美元。
5、對古巴貿易總額1.12萬美元,無出口,進口1.12萬美元,逆差1.12萬美元。
四、與澳洲貿易夥伴國家貿易總額1611.88萬美元,出口5.22萬美元,進口1606.66萬美元,逆差1601.43萬美元。其中:
1、對澳大利亞貿易總額1189.6萬美元,出口5.22萬美元,進口1184.38萬美元,逆差1179.16萬美元。
2、對紐西蘭貿易總額422.38萬美元,出口100美元,進口422.28萬美元,逆差422.27萬美元。
五、與非洲貿易夥伴國家貿易總額414.44萬美元,出口44.1萬美元,進口370.34萬美元,逆差326.24萬美元。其中:
1、對南非貿易總額 338.92萬美元,出口2.71萬美元,進口336.21萬美元,逆差333.5萬美元。
2、對查德貿易總額31.39萬美元,無進口,順差31.39萬美元。
3、對摩納哥貿易總額7.79萬美元,出口6.79萬美元,進口1萬美元。逆差5.79萬美元。
4、對埃及貿易總額18.21萬美元,無出口,進口18.21萬美元。
『捌』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異同點
加拿大的國內生產總值近8000億美元,已被列為西方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除此之外,加拿大的經濟還有多樣化和多機會的特點。目前,加拿大經濟正處在高產出、低通貨膨脹率、單位勞動力成本下降、出口極劇上升階段,並擁有一個健康的商業投資環境。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加拿大政府一貫致力於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加拿大最主要的三個大行業分別為:自然資源業,製造業和服務業。
多年以來,自然資源一直在加拿大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現在,自然資源仍然重要,但在生產總值中持續下降,農業、采礦業、伐木業和其他工業占經濟生產總值的不足8% 。自然資源業也包括林業、漁業、采礦業和能源業。這些行業為促進加拿大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水利資源是加拿大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水力發電佔全國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三,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水力發電國。加拿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業非常發達,對加拿大的經濟至關重要。礦產資源是加拿大最寶貴的資源。加拿大擁有現代經濟所需的幾乎所有礦產品。它出產60多種礦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原油、天然氣、鐵礦石、鎳、鋅、石棉和鉀鹽。加拿大鎳和鋅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鉀鹽的產量為世界第二,金、銀的產量分別為世界第三和第四。加拿大有豐富的鈾和鋁資源,是鈾的主要生產國。 製造業在加拿大經濟中占重要地位。1995年製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主要產業有汽車製造和食品加工等。加拿大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紙張、技術設備、汽車、食品、服裝等等,是世界最大的木材和新聞紙的出口國。加拿大製造業最大的貿易夥伴是美國。 加拿大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以服務業占經濟主導地位。今天,加拿大是西方七國組織中服務業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的國家,服務業佔加拿大經濟生產總值的67%,並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約70%的工作。涉及的領域包括:運輸、教育、保健、建築、金融、通信和政府部門。目前加拿大7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於服務業。 從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得加拿大經濟更緊密地同美國經濟聯系在一起。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隊伍,高效的基礎設施,充足的自然資源,優良的投資環境使加拿大越來越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另外,如電子、生物、環保等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國際企業的介入,為加拿大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加拿大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燕麥和大麥等,加拿大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小麥的產區主要是平原三省,這里土地肥沃、降雨量充足、土地平坦,適於農機耕作。這個地區生產的糧食是如此之多,以至人們不但把它稱為加拿大的糧倉,而且也把它稱為世界糧倉。據估計,一個加拿大農民生產的糧食足夠養活55口人
澳大利亞經濟特點
1970年代-1980年代,澳大利亞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保證了國家經濟金融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逐步實現。在199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內,澳大利亞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與考驗,連續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並維持了較低的通脹率和失業率。
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狀況
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從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間,該國實際GDP平均增長率達到了3.26%,年均GDP增速位列全球第7,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家之一。
四大產業支撐澳大利亞經濟。
目前,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的四大主導產業。據澳大利亞官方統計,2006年澳大利亞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的產值,分別佔GDP的78%、13%、5%和4%。
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技能熟練的采礦專業人材以及先進的採掘加工技術等因素,使澳大利亞成為全球采礦業的領先國家。目前,采礦業佔澳大利亞經濟總量的5%左右,礦產出口總值佔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據澳統計局統計,1994-2006年的13年間,采礦業產值由23.5億澳元迅速攀升至125.84億澳元。在中國和印度對原材料巨大需求的帶動下,澳大利亞采礦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由於服務業、采礦業以及製造業的飛速發展,澳大利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7%下降到2006年的4%左右,農業部門所佔社會就業比重也由1970年的8.2%降至2006年的4.6%。然而該國農業本身仍有較大發展,農業的產量、產值和效益均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也在大幅增加。
消費支出佔比七成,固定資本投資快速增長。
2006年,澳大利亞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分別達到5433.7億和1718.5億澳元,佔GDP的比重分別為58.9%和 18.6%,二者合計高達77.5%,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僅為7.2%。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澳大利亞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自1993年以來,受采礦業、製造業等行業迅速發展以及悉尼奧運會的拉動,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並於2000年攀升至393億澳元,但奧運會後兩年內投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加之該國當年經濟衰退的影響,使2001和200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出現負增長。不過,房地產業的持續升溫,尤其是在精密製造業和澳洲西部采礦業的拉動下,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出現了井噴式快速增長,這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繁榮。2006年,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657億澳元,同比增長4.6%。
消費物價指數整體上揚,通脹壓力逐漸顯現。
雖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澳大利亞通貨膨脹率依然處於較低水平,消費物價指數增長較為平緩,其中,2003年和2004年該國消費物價指數分別增長1.9%和2%。不過從2005年起,澳大利亞通脹率有所抬頭,當年消費物價指數大幅增長3.3%,雖然澳央行採取一系列的調控措施,但2006年CPI依然增長了3%,其中二季度CPI增幅高達4.4%,創下了CPI近十年來的新高。隨著通脹壓力的不斷加大,澳央行也相應地將基準利率從2004年的4.75%提升至2006年的6.25%。為進一步抑制通貨膨脹,澳大利亞央行於今年8月8日再次提升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6.50%熣庖彩親勻ツ輳翟亂岳窗拇罄亞央行第四次加息。
進出口總額均穩步增長,貿易逆差余額有所減校
近年來,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已由1992年的912.5億美元攀升至2006年的2924.1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9.1%。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對資源需求的加大,預計未來澳大利亞貿易赤字將進一步收縮。
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的動因分析
以外向型經濟和專業化為特徵的產業結構調整。
為提升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澳大利亞於1970年代開始了全國性的經濟結構調整。一方面,國民經濟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澳政府逐漸意識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可以突破國內市場狹小的限制,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而且出口增長還可以改善國際收支情況,因此開始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增加出口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製造業由多元化向專業化轉變。為擺脫殖民經濟的後遺症,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二戰後澳大利亞製造業發展主要以多元化為目標,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1970年代初,澳政府逐步轉變製造業發展模式,為更好地利用其生產要素稟賦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在維持一定生產技術和能力基礎上,逐步向專業化生產轉變。為此,政府力求使產品結構合理化,並調整了工業地區分布和企業組織。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下,一些電子元件、大型船舶停產,而許多新產品(如食品、醫療器械和文化用品等)則陸續投產,一些工業如汽車和造船業也進行了整頓。
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進出口貿易。
澳大利亞是個資源大國、人口小國,資源成本低、勞工成本高,製造業價格在國際上比較優勢低。為此,澳政府揚長避短,通過國內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調整,同時出台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擴大貿易夥伴等寬松的外貿政策,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澳大利亞充分發揮其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初級產品出口國,其傳統出口產品為礦產品、畜牧產品和農產品,包括煤炭、黃金、羊毛、牛肉、鐵礦石、鋁礬土、鋁、原油和精煉油、天然氣、棉花和糖。其中,燃料和礦產品出口約佔澳出口總值的1/3。
引進競爭機制的國內市場發展戰略。
澳大利亞人口只有2100萬,但私人消費己占其GDP的60%,強勁的國內消費市場使得澳大利亞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3年嚴重旱災的雙重考驗。取得的成績要歸功於澳政府著力培育競爭的國內市場,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市場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一是積極推進國企私有化改革,增強企業的活力牰是取消市場准入壁壘,實施放鬆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管制政策,提供富有競爭的市場環境犎是通過稅收、福利等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犓氖峭ü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鼓勵消費信貸等措施,提高個人即期消費能力。國內市場的培育既拉動了內需,又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維護了社會穩定。
以放鬆管制為主要內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1940年代至1970年代,澳大利亞長期對金融業實行嚴格的管制,堪稱當時全球金融管制最嚴的國家之一。
對澳大利亞金融業來說,以放鬆管制為主要內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無疑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1980-1985年短短的6年時間內,澳大利亞取消或放鬆了幾乎所有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自由化一步到位,澳大利亞在發達國家中很快由金融管制最嚴的國家變為管制最松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