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亞軍隊在二戰中殺了多少日本人
當時,澳大利亞與新加坡組成了澳新軍團。
二戰日軍戰死情況見後文。
~以下內容轉自知乎~
日本政府沒有正式統計或公布過二戰死亡人數,日本各部門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也有差距;日本歷史學界的認知也有一些差異,多數認為在185萬人----245萬人之間。
以下是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應該較為准確,因為這是日本政府向死亡者家屬發放撫恤金的依據。
日本陸海軍軍人・軍屬の戦沒者概數———— 厚生省援護局統計資料
総數 2,073,000人
日本本土 103,900人
小笠原諸島 15,200人
沖縄諸島89,400人
台灣 39,100人
朝鮮半島26,500人
樺太、千島 11,400人
満州46,700人
中國本土 455,700人
シベリア 4,700人(西伯利亞)
小計792,600人
中部太平洋(サイパン、グアム、他) 247,200人(塞班島、關島、其它)
フィリピン 498,600人(菲律賓)
仏印(ベトナム、ラオス、カンボジア) 12,400人印度支那(越南,寮國,柬埔寨)
タイ 7,000人(泰國)
マレー、シンガポール 11,400人(馬來,新加坡)
ビルマ、インド164,500人(緬甸,印度)
インドネシア(スマトラ、ジャワ、他) 70,600人(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其它)
ボルネオ 18,000人(婆羅洲)
西部ニューギニア(モルッカ、他) 4,400人(西新幾內亞)
東部ニューギニア(ソロモン、他) 246,300人(東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其它)
小計 1,280,400人
注1,原文是日文;
注2,朝鮮半島,樺太,滿洲和西伯利亞,多數為蘇聯的戰果,少數是美軍(南朝鮮)戰果。
注3,緬甸,印度,馬來,新加坡的死亡數,主要是英軍的戰果、包括中國遠征軍和美國空軍及特種兵共同的戰果。
注4,印度尼西亞的死亡數,包括前期荷蘭軍隊抵抗的戰果。
注5,這是1937年以後的數字。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後到1937年之前死17176人,不包括在內。
原文傳送門
❷ 二戰時「澳軍」決意復仇,日本被虐,下場究竟有多慘
「澳大利亞復仇之戰」,據說在這場戰役中活下來的不超過100人,同是盟國成員,究竟為什麼澳軍對日軍這么狠呢?
這事還得從日軍及盟軍的馬來亞-新加坡戰役說起。
「天道好輪回,大仇必報」
1941年12月8日,就在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同步發起進攻美屬菲律賓殖民地、英屬馬來亞殖民地的戰事。在馬來亞-新加坡戰役中,兵力處於劣勢的日軍將英軍揍得屁滾尿流。1942年2月15日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將率7萬英軍向不到3萬日軍無條件投降,這一戰後總共約13萬英軍、印軍、澳軍成為日軍俘虜。
7萬英軍向不到3萬日軍投降
而在這次被俘虜的盟軍士兵中,就有一萬五千澳大利亞士兵,可是最終這些澳大利亞人活下來的不到七千。
一名日軍斬首的澳大利亞軍人
不僅如此,在1942年2月19日,近 200駕日軍飛機轟炸了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炸死 243澳大利亞人,炸傷近 400人。這成為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外國襲擊到了本土,這更讓澳大利亞人充滿了憤慨,要求對日作戰,展開報復。
日軍轟炸達爾文港
當時麥克阿瑟被日本人趕出了菲律賓,而澳大利亞甚至連一支像樣的軍隊都沒有。但是隨著澳大利亞投靠美國,讓麥克阿瑟得到了喘息之機,並獲得了穩定的後方基地,太平洋戰場的局勢也逐漸被扭轉。而隨著曾去北非、中東參戰的澳大利亞士兵回國參戰,再加上美國人毫無保留的軍備援助,澳大利亞軍隊很快就脫胎換骨,在整個二戰期間,7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曾有 57萬多人參軍,每 10個18至 35歲的男子中就有 8人曾在軍中服務。
日軍被虐,究竟有多慘?
決意復仇的澳軍和日軍之間真正的大仗還是在新幾內亞戰役中,這場戰戰役至今仍然是日軍的噩夢。
新幾內亞島又稱伊里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太平洋戰爭前,這里分別是英國人和荷蘭人的殖民地,現在也分別由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分統治,而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那半個新幾內亞島,在澳大利亞獨立前,是歸屬於澳大利亞委託管理的。
從1942年3月開始,日軍和澳大利亞軍在新幾內亞島上展開了大規模戰斗,日軍先後向新幾內亞戰場傾注了20萬左右的兵力。但是麥克阿瑟採用「蛙跳戰術」,切斷日軍的補給。
導致日軍不得不在沒有後援補給的情況下和澳軍作戰。而澳軍採用「佔地方戰術」,藉助美軍幫助,佔領一切沒有人的地方,遇到日軍時,直接炮火推平。這樣做好處就是讓日軍沒地方躲。
展示繳獲日本旗幟的澳軍士兵
面對以拚命著稱的日軍,澳軍也變得「殘忍」,因為他們對日軍恨之入骨。
澳軍在新幾內亞打仗使用的是空中運輸的手段,將部隊用飛機從莫爾茲比港空運到米爾恩灣,再從米爾恩灣修一條寬達12米的柏油公路,沿著公路向布納進攻,目標首先是布納,最後是要拿下一開始日軍登陸的萊城。
雖然澳軍的炮火沒能給日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可是卻足以將日軍困死在防彈洞里不敢冒頭。可是新幾內亞島是熱帶雨林氣候,在那炎熱潮濕的防彈洞里,見不了風,曬不著太陽。南洋新幾內亞地方本身就潮氣大,又老下熱帶暴雨,洞裡面都是積水,見不了風曬不著太陽人會得皮膚病,爛都會把你爛掉,當時在新幾內亞島上的日本人,就算逃過了瘧疾也逃不過皮膚病,好人身上能長青苔,那時候沒有抗菌素,傷兵就能活活爛死。
澳大利亞軍隊在包圍之後,就直接斷了日軍的補給,沒有食物來源的日軍很快就有1萬多人投降,但澳大利亞軍隊並沒有優待戰俘,他們大部分還是照樣殘忍的將他們殺掉了,以解心頭之恨。
沒投降的不得不靠吃戰友屍體來維持生命,1944年12月日本第18軍司令部甚至曾經發布過「禁止食用戰友屍體,違者嚴懲」的布告,可見當時日本兵之慘狀。
最終20萬日軍活下來的只有5%!在這么大規模的軍事作戰中能夠弄死對方95%的戰例在世界戰爭史上很難找得出來。至今找到的日軍屍首就只有2萬具左右,還有大概15萬日本兵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20萬日本大軍,在新幾內亞戰役死亡19萬,絕對是二戰史上日軍最大最慘烈的一次失敗。
❸ 澳大利亞二戰時擊斃近20萬日軍 而且不留日本俘虜,為什麼
在新加坡戰役中,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一萬五千人,可是最終這些澳大利亞人活下來的不到七千。
除此之外,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近200駕飛機轟炸了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造成了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這成為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外國襲擊到了本土。由此,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仇恨算是結下了
澳大利二戰總兵力是57萬人,總人口才只有700萬
屠殺8000人,意味著一次虐殺了1.4%的澳大利亞軍隊
人家能不和你拚命嗎
❹ 二戰後澳大利亞處死日本戰俘 澳大利亞殺死了多少日本戰俘
也不知道到底是處於什麼原因,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暴行的受害者,我國很多人民似乎都非常的渴望成為施暴的角色。最早就是孫立人,化身為血手人屠,霸氣虐殺3萬日本戰俘。之後孫立人那還沒去世的老部下都看不下去了,出來給自己的老長官洗脫污名。之後才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人家根本就不覺得這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接下來忽然澳大利亞人又開始發飆,狂殺日本戰俘。最早在手機上看到這種文章的時候我沒留意,甚至沒點進去看。因為一是看標題就不合常識,第二如果我點進去看了,估計少不得要說幾句,很可能被愛國心切的群眾圍攻,何苦來哉?
但人不找事事找人,前段時間看到提名叫做:二戰後澳大利亞處決了全部17萬戰俘嗎?有被證實或證偽嗎?
我一看這都殺到17萬了?不能等閑視之,於是用網路搜索了一下。好傢伙,這個17萬居然還是個保守數字。就「澳大利亞 屠殺日本戰俘」這三個關鍵詞,頭幾頁上,日本戰俘被屠殺人數就從11萬升級到17萬、19萬、一直到20萬,伴隨著「一個不留」、「只剩一萬」、「架起機槍掃」之類霸氣的狠話。在我看來這個說法是非常離譜的,基本上可以用常識和邏輯判斷出是謠言,為什麼這么說呢?
首先對於日本戰後俘虜問題,我們之前知道的是日本人是最恨蘇聯人的。廣為人知的數字是蘇聯出兵東北的時候,把60萬關東軍戰俘抓回西伯利亞去服苦役,最後放回的時候少了10萬人,並且說不清楚怎麼少的。日本人就說都是被蘇聯人折磨死了,因此不依不饒的。設若澳大利亞人直接動手斃了11或者17、19、20萬,那麼日本人還揪著蘇聯不放幹嘛?一億總腦殘嗎?
其次二十世紀不是戰國時代,不是中世紀,不是你是強者你便是要逆天。殺俘這個事無論是道德上,還是在國際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何況是屠殺十多萬?卡廷事件殺了多少波蘭戰俘?三萬。為了這事情波蘭和蘇聯鬧了幾十年,蘇聯都不敢認下來,最後鬧到蘇聯解體俄羅斯道歉為止。你覺得這真上十萬的殺法,日本政府會追索不得就閉嘴嗎?如果這是真的,西方國家又怎麼好意思指責日軍虐俘?戰後還不斷聲索己方俘虜遭受的苦難?
俗話說人上一萬無邊無際,殺了快20萬人要不留痕跡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數字都達到南京大屠殺的三分之二了。當時南京在日軍全面軍管之下都被人把影像資料留下來了,何況當時二戰已經打完了,澳大利亞又有何國力和國際地位能捂得住這個事情的蓋子?
但我能就這樣反駁這種說法嗎?就算別人不提到道德高度拿我的立場說事,但人家可以說你的證據呢?你不知道那是因為你沒見過啊,你孤陋寡聞啊,且去讀書什麼的。前面說的是我們可以用常識和邏輯推斷這是謠言,那麼不顧常識和邏輯相信並且傳播這種謠言的人,那隻能說這種謠言貼合了他們的某種精神需要,要證明這是謠言只有拿出證據。這就是辟謠的為難所在,造謠只需要一張嘴,張口來。而你如果要反駁,你需要去查大量資料。這也是我最開始不想沾這事的原因。
好吧,既然已經決定做了那我們就要去找證據呀。我的思路是這個事情必須看澳大利亞人和日本人自己是怎麼說的,總不可能這兩國在中國國境外發生的事情他們自己還不如某個中國人清楚吧?
我首先查找的是英文網路。按這些文章的說法,澳大利亞疾惡如仇,敢作敢當,分明是不怕事的,當時他們都那麼霸氣了,沒理由說現在就遮遮掩掩的。於是我就用Japaneseprisoner of war、Japanese POW、Australia、WWII作為關鍵詞搜索,間雜Kill、Murder、Massacre之類。
結果呢?很抱歉,出來的基本上是澳大利亞戰俘在日本戰俘營裡面如何受虐,有論文有新聞有回憶錄還有賣書的廣告。這一點上不得不說澳大利亞人做的不錯,不止一個網站有戰俘的詳細名錄,包括姓名、籍貫、出生年月、部隊、軍銜等等,還用粗體大紅字標著「DRAFTONLY: THIS IS NOT A FULL LISTING OFNAMES(僅是草稿,並非完整名錄)」。但是我最想要的是對應的日本俘虜的資料庫,他們沒做,估計是我英語糟糕沒找到吧。
和澳大利亞手中的日本戰俘有關的呢,雖然少,也有。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竹永事件。就是新幾內亞戰線上日本陸軍第41師團步兵239聯隊第2大隊在大隊長竹永正治帶領下集體投降的事。其實就是40多個殘兵,但因為是第一例整建制投降所以在英文和日文世界都很有名(這個事之前我寫過相關文章,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第二件,考拉越獄。1944年8月5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考拉(Cowra)戰俘營裡面的1104名日本戰俘暴動。情節乏善可陳,就是中下級日本官兵在狂熱下盲目暴動,結局是231名日俘和4名澳大利亞士兵死亡。據說日本小兵的目的就是找事求死,不但被俘的中高級軍官根本沒參與,而且死亡者的相當部分是借機自相殘殺造成的。
此事據說是西方盟軍管制下最大的一起日俘暴動和死亡事件(不敢不加限制條件,因為我國好像還有個死亡數千的通化事件,而蘇軍管制下資料不詳)。
此事如果讀者有興趣我以後可以寫出來,不過估計沒人願看,200和20萬差著整1000倍呢。
第三件,澳軍戰時殺俘。不過別忙著眼睛一亮,這事兒是2001年左右挑出來的一個話題,說的是澳大利亞第21步兵營的某個步兵排在某次戰斗中把抓住的5到7個日本俘虜用刺刀捅了。其實這種基層部隊官兵打紅了眼現場激情殺俘,在二戰中屢見不鮮,盟軍方面也並不諱言於此。這次是純粹媒體挑事,幾十年後抓出來博眼球,害得當時已經92歲的營長不得不出來洗地,說是當時一是周圍還在激戰,其次兵力太少沒法看押或者後送俘虜,第三那排長是個老粗——但是這還是犯罪行為雲雲。
就這么多。想大快人心的讀者肯定失望吧,而我更失望,這等於我啥都沒找著啊,二十萬人呢。
接下來我在RLS National網站(澳大利亞遣返與服務聯盟的官網)找到了這么個東西:日本外務省2017年出的《JAPAN-AUSTRALIAGRASSROOTS EXCHANGE PROGRAMME (2011–2017) REPORT ON POST-WAR RECONCILIATIONEFFORTS》(日澳基層交流計劃(2011-2017)戰後和解工作報告)。裡面說的什麼呢?大致就是日本當初虐待澳大利亞戰俘,如今邀請在世的老戰俘們參加活動,去日本訪問,相逢一笑泯恩仇啥的。還有哪年做了啥工作,多少人參與,參與者感言之類。
話說日本人也太賤了吧?日本攏共才抓了多少澳大利亞戰俘,還不是全整死,如今人家直接屠了你小二十萬,你外務部正式出宣傳資料裡面一句都不提?不提也罷,那至少算扯平了吧,用得著全是涎著臉賠不是嗎?就像日本固然也虐了美國俘虜,但吃了原子彈他們可沒少在國際上叫喚,日本人可以對著美國吠,但就是只敢拍著捧著澳大利亞,你信?
接下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官網上又找到了份《Japan: WWII POW and Forced Labor CompensationCases》(日本:二戰戰俘與強迫勞動賠償案),這裡面說的是戰俘和勞工、慰安婦等戰爭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賠的案例以及日本法庭判決的法律依據,但裡面提到了也有日本戰俘起訴日本政府要求索賠的。這是哪兒的呢?還是那些從西伯利亞回來的,這些人認為他們遭受的一切苦難是因為日本政府的「遺棄」,所以要求賠償。我們不是來了解法律問題的,但是請注意,按之前的那個說法,澳大利亞屠殺的日本戰俘可比在西伯利亞死的還多啊。那麼不管是倖存者也好,當初的袍澤也好,還是遺族也好,他們都不出來吱一聲的嗎?
好吧,其實查到這里我也查不動了,英文網路對澳大利亞狂屠日本戰俘一事根本一無所知嘛,他們能拿捅死7個日本兵當新聞炒,卻不知道17萬和20萬更有爆炸性。遇上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整個英文世界被封口了,從官方到民間統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體遺忘;第二是根本沒這事,聞所未聞當然沒人說了。
這兩種可能該選哪個?我本人是很清楚的,因為我有親身體驗。你要是喜歡看靈異故事,上網隨便搜一下,就能找到95年成都僵屍事件,言之鑿鑿啊。問題是我家就在成都武侯祠旁邊,95年我正在大學讀書,每天逃課困覺,醒了就去九眼橋轉悠,晚上吃了晚飯繼續晃盪。就這么一直游手好閑到畢業,而我就一直不知道有這么個僵屍事件。那麼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我遇到的所有人都被封口了,他們其實都知道有這件事,唯獨瞞著我一個,我是唯一不知情者;第二是根本沒這事。
光我自己知道怎麼選不頂用啊,咱們做這些事都是給別人看的,那還得找。英文網路是完蛋求了,下面找日文網路,打人的記不住可挨打的那一定記得清清楚楚,要說日本人連喊冤都不會了我們也不信了對吧。
最初我還是按照英文搜索的辦法查過去,在又看了幾十篇日文的竹永、考拉以及西伯利亞之後我悟了,方法錯了——這澳大利亞人殺了十幾二十萬日本戰俘這事,一定是戰爭結束後發生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抓日本戰俘相當不易,比打死日本兵都難。在戰爭結束前日軍被俘人數上,日本和西方世界統計有一定出入,但各戰線總被俘人數之和均不會超過5萬人(這個數字一般不包括蘇軍八月風暴中的被俘者)。其中最大一宗發生在沖繩,日軍投降人數超過7500人,但裡面很大數量是現地徵召的沖繩人,這些人的洗腦程度與戰斗意志和日本本土調來的部隊是有區別的。如果是戰爭進行期間,整個北、中、南、西南太平洋戰區帶上中緬印戰區的俘虜加一塊兒都不夠澳大利亞人殺的。同樣,把整個中緬印戰區的俘虜全集中起來也不夠血手人屠孫立人殺的,他又不是耶穌的弟弟,上帝的親兒子,怎麼可能有人這么慣著他?
(圖片說明:新幾內亞恩代代德角,一名日軍殘兵被逼入海中,將手榴彈按在頭頂。岸上的澳大利亞士兵向他喊話,要求放下武器上岸投降,幾分鍾後這名日軍選擇拉響了手榴彈自盡)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人如果想屠掉十幾二十萬日本俘虜只能發生在倭王裕仁發布停戰詔書以後,成建制的日本軍隊放下武器,才有可能湊夠人數。那麼事情就簡單了,只需要查找停戰時有多少日本人向澳大利亞人投降,然後再查一下有多少人回到了日本,做一個簡單加減法,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次世界大戰可能是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種擴散期,大量日本人在很短的時間內隨著軍隊遍布了亞洲的各個角落,一朝戰敗這些人又必須在短時間弄回來。這在戰後幾年是日本的頭等大事之一,日本海軍殘余的軍艦很多都改成復員船出去接人,包括大家經常拿來玩梗的雪風,所以這方面的資料是很多的。
這個戰後大遣返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來代表:引き揚げ(ひきあげ),中文引揚歸鄉,字面意思就是撤回,指的是日本從太平洋戰爭和侵華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上,以及之前控制的朝鮮、台灣、庫頁島、千島群島及太平洋諸島上撤回日本軍隊和平民的事件。用這個詞搜索基本上出來的就是跟這個事件相關的結果。
按日本厚生省的數據,當時在日本本土以外的日本軍人和軍屬,陸軍是308萬人,海軍45萬人,合計353萬人;非軍人則有約300萬人,合計為660萬人左右。其中最大宗的在中國土地上,約有400萬人。大多數人在三年內被撤回日本本土,據1949年末的統計,已撤回了624萬人;至30年後的1976年,共撤回了629萬人。
這裡面就產生了近30萬的差額,日本人對此的解釋是,其中一部分人就地入籍了;還有一部分人滯留當地,捲入當地的反殖民主義戰爭或者其他沖突送了性命,很大部分發生在我國解放戰爭中;但是最大宗的損失,他們把矛頭指向蘇聯,即所謂的西伯利亞滯留者。
當時有多少人被蘇聯人抓去西伯利亞也是筆糊塗賬。因為除了在東三省投降的關東軍部隊和日本開拓團以及一般平民外,蘇軍控制范圍還包括在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投降的日軍部隊和當地平民。最初根據蘇軍對俘虜編組的資料認為是57.5萬人,後來一般認為達到65萬人,此外尚有70萬甚至200萬人的誇張說法,據說俄羅斯自己的檔案是76萬人。
蘇軍控制的日本俘虜從1947年起陸續歸國,至1956年有47萬6千人返回日本,這個無論如何是對不上賬了。那些少了的人哪兒去了呢?除了少部分人在蘇聯成家入籍歸化,大多數無疑就是死掉了。這死了多少人同樣說不清楚,一般就是說10萬人左右。美國人做的研究是死了25萬4千人,此外尚有9萬3千人失蹤,推定已經死亡。這個數字實際上是把蘇軍進攻時,日本平民在戰斗和逃亡中的死亡以及在東北和朝鮮船運回國前,在各類沖突中的死亡統統算進了戰俘死亡人數。俄羅斯政府交給日本政府的死亡人數統計名冊是4萬1千人,而前述關東軍戰俘起訴日本政府的案子中日本法庭採納的死亡數字是46082人。
那麼日本民間是如何看待蘇軍造成的戰俘和平民傷亡呢?——比東京大空襲死得還多,比原子彈爆炸死得還多,比在沖繩戰死的還多。除了各類道德名義的聲討外,生還者以回憶錄形式賣慘也是比比皆是。
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上來,蘇聯人弄死日本戰俘是因為漠視、物資匱乏和強體力勞動,而澳大利亞人據說是架起機槍直接掃射或者刺刀解決。這澳大利亞人比蘇聯人明顯更狠毒啊,屠殺數字按最小取11萬,也許比不上沖繩戰死人數,但也一定多過原子彈炸死人數吧?
所以在日本統計資料中,澳大利亞軍隊控制下的戰俘慘景怎麼也得濃墨重彩渲染一下吧?
想多了,就幾句話。1945年8月15日,在澳大利亞軍隊控制區,含婆羅洲、英屬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日本軍隊和平民合計14萬人,占日本在外人員總數的2%,澳軍控制區的人員至1946年全部返回日本。除此之外,沒了。
這樣可不行啊,我都不管最後多少人回日本了,你給我來個總數才14萬,這怎麼夠人家澳大利亞人霸氣的,還差幾萬人這上哪兒弄去?
不行啊,還得找下去,這么些泛泛而談的東西怎麼行,我們需要的是專業資料,專業!
接著我又找到東西了,《日本降伏後における南方軍の復員過程 1945 年~ 1948年》,這個名字都不用翻譯的,大家看漢字都看得懂。這是日本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國際社會學部的教授增田弘寫的。
這篇論文是關於英軍管制下的日本南方軍的,並不涉及澳軍管制下的部隊。但是這篇文章解釋了一個問題,就是日本戰敗後在盟軍管制區成建制投降的日本軍隊是以什麼名義和組織形式繼續存在的。
戰斗中舉手投降的日本俘虜,和815之後成建制放下武器的日本軍隊,在中文中我們都稱之為戰俘,但在英文世界則大不一樣。
當時為了減少日軍部隊對投降的抵觸,以便盟軍盡量和平進駐,麥克阿瑟的總司令部發文對日本俘虜的身份作如下界定:在戰爭中抓獲的日軍,毫無疑問是屬於戰俘,prisonersof war,簡稱POW;而停戰後放下武器的日軍部隊,應稱為surrendered Japanese soldiers,進一步是JapaneseSurrendered Personnel,即日本投降人員,簡稱JSP。對這種JSP,則等同於disarmedpersonnel,意即非武裝人員。麥克阿瑟的命令,其本意也許只是為了一時方便玩個朝三暮四的把戲,但英日雙方就開始拿這個定義各取所需。
對於日本來說是就坡下驢,因為日本人也需安撫已經被軍國主義洗腦和毒化的軍隊不要自行暴走。因此在大本營和軍令部發向各地,也包括關東軍的命令中都強調說明,他們向盟軍投降並非投降,而是按倭王詔書的要求放下武器。那麼放下武器的日本軍隊仍是日本軍隊,在復原解散之前軍隊的組織體系和命令系統並沒有發生變化。
而這些軍隊戰後的解散問題則依據《波茲坦公告》第九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機會。日本人據此將日軍回國與復員結合起來,當時接他們回國的船就叫復員船,也就是說這些投降日軍直到上船回國仍然是按原來的軍隊形式組織起來的,上下尊卑並沒有變化。直到船隻入港,士兵下船辦了手續,就算復員再次成為平民百姓,到這個時候那支日軍部隊才算解體。
而英國方面則是和荷蘭殖民地政府勾結,在POW和JSP這兩個名詞定義上玩文字游戲,力圖只佔便宜不出價錢。二戰後期日軍補給線被切斷,前線餓殍遍野,看這些鬼子掙扎求生當然是很爽。但日軍一旦投降,英軍進駐此處,那麼物資供應壓力立刻轉移,平白多了百萬張嘴(日本平民也需集中看管並提供基本生活物資),英國人也hold不住了,事實上到46年東南亞果然出現大米供應危機。
如果是POW,那麼當然需要以武力監禁,限制其行動自由。但這樣一來,這些日軍的物資供應必須完全由英軍包起來,而按照《日內瓦公約》要求,英國人還必須給日本戰俘特別是軍官按照他們原來的標准開薪水。對於這一點不要驚訝,日本人在二戰中的俘虜政策混亂而詭異,一方面他們對盟軍戰俘砍殺虐待毒打苦役為所欲為,另一方面雖然沒簽《日內瓦公約》,他們卻在按人頭給盟軍軍官發薪水。不管這筆錢是多是少,居然還真能拿到,並且真的能夠動用(被俘的澳大利亞軍醫回憶軍官們把這筆收入攢起來,湊到一起給生病的戰俘買雞蛋)。所以從法律和道義上來說,英國人還迴避不了這筆開銷。
但如果是JSP就不一樣了,既然不是戰俘而是非武裝人員,那麼英國當然沒有義務把這些人都養起來(完全不供應也是不可能的),那麼後勤問題就請日本人自行負責。46年大米危機的時候,英國人就是如此厚顏讓日本人從國內自行調集存糧運來養活這些人。後來在日軍回國問題上也是一樣,英軍借口這些人屬於JSP,因此不提供運輸船隻,要求日本自行派船。
另一方面,在英軍控制的廣大地區,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和恢復,這種工作不可能不動用戰俘人力。如果是POW,按照公約的規定,不能強制其進行繁重勞動。換言之是JSP就可以,既然還是日本軍隊,依據投降協議,日本軍隊在解除武裝後應服從盟軍的管理,不得拒絕盟軍的命令。並且按照英國戰爭部所發布的命令,英軍不需要向JSP支付通常標準的勞動報酬,因為他們是日軍,日軍勞動為何需要英軍給錢呢?
所以用JSP一時爽,一直用一直爽。南方軍的主體在46年回國後,英國人和荷蘭殖民地當局還給扣下10萬3千人,其中荷屬東印度的3萬人一個都沒走成。一直用到48年,輿論已經把英國人和蘇聯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營相提並論,盟軍當局感到極大被動,才放這些人回國。
這是英軍的情況,對應澳大利亞軍隊也是如此。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政策上大致是跟著英國人走的,澳大利亞的國力和國際地位根本沒有獨斷暴走的可能。所以澳軍轄區的日本戰俘同樣是JSP,同樣是高度的組織性,甚至保留了部分自衛用的輕武器。這種戰俘群體與正規軍隊的差別只在於沒有裝備重型武器而已,要說在不付出較大傷亡代價又不驚動外部世界的情況下把他們架起機槍來統統打死,或者分批刺刀捅死,或者悄無聲息全做掉可以說是毫無可能的。
對於日軍戰俘,做得絕唯有蘇聯。蘇聯說什麼JSP?沒有JSP,全是POW。你武裝起來的時候我碾壓你,你解除武裝我更不在乎你,現在不是和你講道理的時候。蘇聯把關東軍俘虜和隨手抓獲的平民統統打散編制,重新按1000人左右一組編成勞動隊,據說編了570個,統統驅趕北上去西伯利亞勞動改造去了。在日本人看來蘇聯人這就是悍然撕毀投降協議,屬於毫無信義,但也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日本上下對蘇聯既恨又怕。
現在背景資料我們已經了解了,但我們最需要的還是一個直接的回答,在澳軍控制下的日本降兵究竟是何許人,數量多少,有多少回國。
最後我找到了日本近代史作者,防衛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宏巳為澳大利亞-日本研究計劃(AJRP)做的一段說明。這個計劃是1994年當時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起的,旨在對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戰爭歷史進行梳理,雙方對口單位是日本大使館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戰史部。
按田中宏巳的說法,1949年8月15日,在澳大利亞第一軍受降區域的新不列顛、布干維爾、新幾內亞及周邊小島上的日軍共14萬人,以軍人為主,非軍人數量較少(戰爭中後期日軍曾主動以特魯克為起點撤退非軍事人員)。這些人是以今村均大將為首的日本陸軍第八方面軍約10萬人,和草鹿任一海軍中將為首的日本海軍東南方向艦隊約4萬人。這個人數是什麼概念呢?當時整個澳大利亞軍隊總數是98萬人,並且分布在從歐洲到太平洋的廣闊區域。也就是說這批日軍的數量相當於澳大利亞全軍的七分之一,要負擔他們的管理和物資供應,對於澳大利亞軍隊的人力和澳大利亞的經濟幾乎都是不堪負荷之重。
當時在周邊各島嶼上作戰的日軍約為4萬人,以安達二十三中將第18軍的20、41、51師團和七田一郎中將第2軍的第5、32、35、36師團為主,這部分日軍作戰部隊在陸海空三面夾擊以及後勤斷絕的情況下損失極重,第18軍搞到人相食,生還者不足10%。但在拉包爾聚集的10萬人情況又有不同,從44年起他們就在搞現地自活,說穿了就是自己種地生產糧食等必需品和初級工業產品。澳大利亞既然無力供給也無力全盤管理,只能讓他們繼續現地自活,只是解散了原有的軍、師團編制,但聯隊以下仍全盤保留。(對於拉包爾日軍的現地自活,中文網路上有現成的介紹文章,我就不在這里佔用篇幅。只是大家閱讀的時候注意可能有誇張成分,他們只是現地自活不是現地享樂)。
田中的介紹沒有涉及這些日軍最後的命運,不過好在我們還有其他資料可以參照:《過酷なる岸辺から オーストラリアと日本のニューギニア戦》(從殘酷的岸邊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新幾內亞之戰)。
這本書也是澳大利亞-日本研究計劃(AJRP)的研究成果,日本駐澳大利亞大使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理事長出席了發售儀式。本書售價是12.95美元,大家如果覺得需要驗證可以去亞馬遜之類的找一找。
本書的第七章專門講日本投降後的戰俘問題,結果也是田中宏巳寫的,怪不得他在介紹中不肯說清楚。
在戰爭中期,以今村均為首的拉包爾日本陸軍高層就意識到戰爭在走下坡路,拉包爾很可能被切斷後勤,隔絕在海外。因此從43年4月起,日本陸軍開始有意識地運輸和儲備被服、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同時開展開荒和種植的培訓,而此時日本海軍還在傻獃獃地冒險運進軍火、飛機和燃料。到44年2月時,海軍航空隊從拉包爾撤走,盟軍攻擊方向隨之轉移,拉包爾守軍就被拋棄在敵後封鎖起來。由於沒有飛機也就沒有威脅性,盟軍對他們也就是採取封鎖政策,此時海軍因為沒有糧食和其他補給只得放棄成見和陸軍合作,倒成了各戰場上少有的日本陸海軍和諧共處的典範。
到45年8月的時候,拉包爾生產糧食的自給率已經達到85%,甚至能夠用小船運送自產的糧食救濟周邊島上作戰部隊的餓殍。當這些人向澳軍投降以後,澳軍就如前所述立刻承受了巨大的負擔。為了監管這些人,澳軍將他們集中起來遷入10個戰俘營,這又造成了原來兵營附近的土地拋荒,必須重新開荒,結果46年的糧食自給率降到了60%。這些空額必須由澳大利亞人補齊,同時他們還承擔著周圍各島4萬張嘴的開銷,那4萬人是完全沒有自給能力的。
二戰一結束,原來盟國之間運行良好的後勤體系就宣告終結,澳大利亞的物資供應立刻也開始緊張。大量青年被軍隊佔用不能投入生產,加上這些憑空而來張著的大嘴,因此澳大利亞人對管制日本戰俘一事非常不耐,希望他們盡快滾蛋。但是澳大利亞自身國力有限,無力出船把他們弄走,而46年糧食減產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1946年澳大利亞人通過盟軍駐日總司令部強迫日本優先向新幾內亞派出復員船,第8方面軍的第一批復員船在當年4月歸國,其後所有澳大利亞控制區的日本戰俘在46年走了個干凈。在後續批次的復員船上,甚至運載了1850噸糧食和8000件農具,以及自產的被服等生活用品,以支持日本戰後重建。雖然不像後來美化過的回憶文章那麼田園牧歌,但是能帶著物資返鄉,在當時各地回國的日本降兵中也是僅此一份。
看明白了嗎?這就是最後結果,除了少部分定罪伏法的戰犯,以及還困在深山野林里打游擊的倒霉蛋,自今村均以下14萬人,清潔溜溜,全跑回去了。
所以沒有什麼大屠殺,沒有什麼血洗,當然也沒有鐵血的澳大利亞人。日本大使館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背書,這就是權威答案。
什麼屠殺11萬、17萬、19萬、20萬之類的,英文日文網路上沒人知道,只有中文自媒體知道,所以本人鑒定如下:這就是中國自媒體作者發明和傳播的網路謠言,其目的就是通過聳人聽聞標題和子虛烏有內容,利用讀者的愛國感情衍生的報復心理,獲取更多的點擊和流量,以此掙廣告費——這個目的還真是高尚。
❺ 二戰中澳大利亞有沒有殺死上萬日本戰俘
在整個二戰中,澳大利亞都不是存在感很強的國家,相對於歐洲戰場的氣勢磅礴,遠東戰場的艱苦卓絕。人們或許想不到有多少和澳大利亞軍隊有關的事,但就這樣一個敲邊鼓的角色,也曾經逼得日軍「人相食」。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也在南太平洋上展開行動,先後攻佔了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國。原先駐扎在這些國家的美國士兵和英國士兵,除了少數僥幸逃跑的,大部分都做了日本人的俘虜。
日本人虐囚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的「巴丹行軍」讓美國人恨的牙癢癢。同樣,當英軍司令白思華在1942年初向日軍投降時,他手下的十來萬沒有來得及逃脫的英國士兵也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劫難,當時英軍部隊中的15000名被裹挾著一起投降的澳大利亞士兵活著走出戰俘營的不到一半。
日本人還尤其熱衷於屠殺俘虜。在佔領印度尼西亞以後發生的「拉哈大屠殺」,殺死幾百名已經投降的澳大利亞士這樣的比較惡劣的一件事。
1942年2月19日,日本人偷襲過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達爾文港,想復制一個小規模的「珍珠港事件」。造成了幾百名澳大利亞平民的死亡。這是 歷史 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澳大利亞本土受到攻擊,這件事也很自然地讓澳大利亞人恨透了日本人。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澳大利亞對日本人的報復沒有等到十年,一年的時間就足夠了。原本只有7萬左右的澳大利亞部隊,在一年時間里擴充到95萬人左右。在美國人的支持下,澳大利亞選擇在家門口的新幾內亞和日本人死磕。
在解決掉外圍據點以後,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就繼續執行「蛙跳」戰術,向北推進了。圍困新幾內亞島上20萬日軍的任務則交給澳大利亞人了。
由於一年前日本人的惡劣行徑,澳大利亞士兵對待包圍圈裡的日本兵毫不手軟。首先是嚴密封鎖,不讓他們獲得一丁點的補給。餓得眼睛發綠的日本兵看見能吃的都會往肚子里填,以至於最後日軍指揮部貼出了「禁食戰友屍體」這樣讓人毛骨悚然的公告。至於指揮部為什麼要貼出如此奇葩的公告,用腳趾頭都能想的出來。
其次是無所不在的傳染病,在缺少淡水和醫葯的悶熱環境里。大批的日本士兵得了皮膚病、痢疾等傳染病。很多士兵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就拿起槍自行了斷,免得受更多的罪。
兵力占優的澳大利亞始終沒有發起總攻,只在包圍圈外一天天靜靜地等候,20萬日本兵,在日本投降後走出來的,不到1萬人。
至今,還有一些日本人會不遠萬里到新幾內亞的科科達小徑去祭奠亡靈。那裡是被他們稱為「死亡山谷」的埋屍之地。
至於網上傳言的澳大利亞士兵殺死已經投降的日本兵,當然不可能是真的。相對於禽獸不如的日軍,澳大利亞士兵要文明的多。
❻ 戰場上有種人不能殺,日本偏偏不信,結果導致17萬日軍被處決,是什麼人
生化武器的殺傷力巨大,而且違背了人道主義原則。因此世界各國在「日內瓦」公約上面就明確的規定過在戰場上不可以使用生化武器。並且還提出不可以攻擊佩戴特殊標志的人員,因為這類人員多半都是救死扶傷的醫務人員。
按照國際慣例,這些俘虜雖然會被監禁起來,但是卻是沒有生命危險的,這些日軍還在慶幸自己能夠活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澳大利亞為了給在達爾文港口無辜犧牲的醫護人員報仇,決定直接處決了這17萬日軍俘虜。雖然日本方面極力反對,可是畢竟是他們犯錯在先,而且日軍就在澳大利亞的手裡,所以這17萬日軍最後還是被澳大利亞處決了。
❼ 澳大利亞二戰殲滅日軍二十萬的戰役
沒有,澳大利亞和日本人的作戰就是圍繞著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區進行的,沒有一次殲滅20萬日軍的戰例
倒是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新幾內亞的第18軍和布干維爾島的第17軍以及拉包爾的第八方面軍向澳大利亞人投降
拉包爾區域日軍總人數不下20萬人
❽ 二戰後,澳大利亞為何要17萬日本戰俘的命,還拒不接受日本投降呢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二戰給人造成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在亞洲東南部、在大洋洲、在廣闊的太平洋海域,日本法西斯們在佔領區有恃無恐,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美軍的兩顆原子彈震碎了日本帝國這條破船,日本人終於低下了他們高傲的頭顱向協約國宣布投降。大多數國家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像中國這樣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甚至是放棄了對日索賠,並且從人道主義角度去盡可能輕判戰俘們。這就是中國人所一直奉行的以德報怨。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如同中國一般,你比如說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東京審判上,中國遞交了32名日軍甲級戰犯,美國遞交了30人,澳大利亞居然遞交了100人。非但如此,他們私自處死日軍高級軍官多大140人。在戰後,澳大利亞政府拒絕接受日本投降,並且還要了十七萬日本戰俘的命,是什麼原因讓澳大利亞對日本恨之入骨呢?
本來一切應該在日本戰敗以後就恢復平靜了,但誰成想一張報紙又引起軒然大波,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原來美軍在佔領日本後從他們那得到一張報紙,上面是一個已經備受折磨的澳大利亞軍人被砍頭,旁邊站著把他斬首的日本軍人。這件事被記者報導到了報紙上,在澳大利亞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憤怒的民眾要求政府必須嚴懲劊子手。澳大利亞政府也是響應人民群眾的要求,他們非但拒絕日本投降,而且還殺了許多日本戰俘作為報復,據統計在整個二戰中被澳大利亞殺害的日本戰俘達到了十七萬人之巨。
澳大利亞不像中國,他們所信奉的真理就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時至今日在澳大利亞的戰爭紀念館內還有很多辱日的標識。你比如說在剛進入戰爭紀念館的門口處有一面日本國旗,進來的人都會踩踏在國旗上。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也標識著“日本人與狗不能入內。”也許只有這樣做才能夠讓憤怒的澳大利亞人民有才有一絲絲報仇的暢快吧!
❾ 二戰澳大利亞拒絕日軍投降 用機關屠殺17萬日俘
原題:澳大利亞屠殺過17萬日本戰俘?真相是,當地日軍連零頭都沒有 近幾年,一些流傳著「 」澳大利亞屠殺17萬日本戰俘」的段子。這個故事宣稱,1945年澳大利亞在新幾內亞拒絕接受日軍投降,用機關槍將17萬日軍全部消滅。據稱,日本此後「 」懼怕澳大利亞」,「 」不敢聲張」。 這個故事太過離奇,如果澳大利亞真敢搞屠殺,後世的國際輿論早就掀翻天了,而不是「 」鮮為人知」。日本每年都在廣島和長崎大方地搞紀念活動,在新幾內亞被屠殺這么多人,居然沒一點點沒反應?難道日本人怕澳洲人勝過怕美國人? 事實上,這個故事僅存在於中國的自媒體里。 日軍在新幾內亞鏖戰三年,傷亡都湊不夠17萬 關於這個段子,很多歷史文章要麼添油加醋,把澳大利亞人說成「 」熱血 *** 」,要麼試圖在情節上糾正故事的「 」邏輯錯誤」。比如說「 」澳大利亞人把17萬日軍堵在密林里,統統餓死」。 那麼日軍在1945年的新幾內亞真死了17萬嗎?不客氣的講,如果1945年駐新幾內亞島的日軍真有17萬,澳大利亞人別說受降了,估計早兩年就被打崩了。 新幾內亞戰役,時間從1942年開始持續了三年多,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軍在新幾內亞的兵力最高峰是14萬人(累計投入35萬人),三年內總計傷亡127600人(不包括拉包爾地區),記住,這是三年的總傷亡,也包括日本投降後的所有非戰斗損失。 由此看來,日本在新幾內亞的總損失,根本匹配不了「 」17萬」這個數字。甚至於,日軍在當地從來沒有達到過17萬這個規模。 那麼,澳大利亞人「 」屠殺」的是戰後投降的日軍嗎? 新幾內亞島有多少日軍投降澳大利亞?最多兩萬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新幾內亞的日軍編制。1945年,新幾內亞日軍主要劃歸於第18軍(東部)和第2軍(西部),而第2軍不少 *** 於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島嶼上,只有大約兩個師團部署於新幾內亞。 我們先說日本第18軍,該軍在1944-1945年共編有三個師團和一個支隊,為第20師團(殘餘785人)、第41師團、第51師團和南洋支隊。日本師團編制是15000人,所以說第18軍即使滿編也不過5萬多人。然而,新幾內亞戰事比較頻繁,日軍增援部隊又是添油戰術(第41、第51師團1944年抵達新幾內亞時,第20師團已基本打光),而且經常在海運途中被擊沉運輸船,所以第18軍的人數一直比較可憐。1945年8月15日以後,第18軍投降的人數只有13000人。 新幾內亞西部的第2軍則是另外一種情況,該軍在島上部署有第36師團(比阿克)和第35師團(索隆)。這兩個師團在1944年的比阿克作戰中損失慘重,此後基本被圍困於比阿克南部和索隆地區兩個據點內,盟軍任由其自生自滅。但是,這兩個師團在島上自力更生,以西米等熱帶食物充飢,仍倖存了幾千人。 新幾內亞北部日軍投降人數,日本第18軍明確是13000人。估計這就是所謂「 」新幾內亞日軍只倖存1萬多人」的謠言來源。但實際上,還要把日本第2軍的兩個師團算進去,因此新幾內亞的投降日軍應該在2萬人左右。 另外,1944年以後的新幾內亞日軍最多不會超過5萬人,因為沒有一個師團保持過滿編狀態。1940年後日本師團編制是15000人,而且前往新幾內亞這種遙遠一線,又會精簡很多部門。比如第51師團船運新幾內亞只有6000多人,結果運輸船在俾斯麥海海戰中全被打沉,從師團長到馬夫全都落了海,只倖存了2427人。 第35師團和第36師團也是類似情況,參加1944年比阿克作戰時,兩個師團投入了大約10000人,結果戰死6000人,殘餘人員就退縮到了各自據點內,一直吃西米吃到了投降。 所以說,如果1945年8月以後新幾內亞還有17萬日軍,那麼1944年日軍肯定超過30萬了。島上區區幾個師的澳大利亞軍隊早就不堪壓力,被打崩了。 澳大利亞人在各地一共接收了多少日軍戰俘? 澳大利亞人在1945年8月15日以後,接受了多少日軍投降?我們收集到比較詳細的信息——1945年8月15日後向澳大利亞軍投降的日軍有: 日本第8方面軍(包含第17軍)在新不列顛島和布干維爾島等地,由司令官今村均大將,向澳軍第1軍軍長投降。下轄1個軍3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守備隊和1個飛行師團(第6、第17、第38師團、獨立第38、第39、第40混成旅團、南海第4守備隊、第六飛行師團),加上海軍部隊,殘存人數約7萬多人。 日本第2軍在印度尼西亞東部,由司令官豐島房太郎中將,向澳大利亞軍投降。下轄4個師團、3個旅團和1個派遣隊(第5、第32、第35、第36師團,獨立第57、第128混成旅團,海上機動第2旅團,第10派遣隊)。其中第35、第36師團殘余在新幾內亞,著名的第5師團殘余蝸居於塞蘭島,第32師團殘余在哈馬黑拉島。第2軍不少部隊在1944-1945年都遭到美軍的重創,基本都成了熱帶島嶼上的游擊隊,戰敗時編制雖多,但全部殘餘人數不超過2-3萬人。 日本第37軍在婆羅洲,由司令官馬場正郎中將,向澳大利亞軍第9師師長投降。下轄兩個混成旅團(獨立第56、第71混成旅團),原本只是婆羅洲的守備隊改編,再加上澳軍的打擊,殘餘人數不到幾千人。 日本第18軍在新幾內亞島北岸的威瓦克,由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向澳大利亞軍第6師師長投降,之後安達自殺。下轄3個師團和1個支隊,殘存1.3萬人。 由此可見,澳大利亞人接收的日軍俘虜滿打滿算有10萬人出頭,遍及幾千公里的南洋島嶼上。全部投降人數不僅達不到「 」17萬」這個規模,而且最大一個單位是拉包爾的日本第8方面軍! 歷史上,拉包爾日本戰俘的故事非常有名。由於美軍切斷了交通線,日本第8方面軍被孤立在島上。於是,司令官今村均大將帶7萬多人一起開荒種地,捕魚種菜,日子雖然苦一點,但保證了溫飽。戰後由於運送能力有限,這部分日軍仍然在島上多待了幾個月。最終,日本第8方面軍的絕大部分人都順利歸國,據稱還背著當地特產和收獲的糧食。這個史實作為傳奇故事,在各個歷史版塊里也被寫過無數次了。 所以說,如果真有「 」澳大利亞屠殺17萬日本戰俘」,那麼拉包爾的7萬日軍,得先從日本抓回來才行。否則,剩下的日軍可能連3-4萬都湊不齊,其中新幾內亞更是連零頭都不夠。(作者:陶慕劍)
❿ 澳大利亞前前後後處決了將近20萬的日軍是真的嗎
假的。
新幾內亞戰役1943-1945年,日軍傷亡超過20萬,其中陣亡低於6000,其餘均為非戰斗減員。而美軍英軍澳軍加起來傷亡超過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