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屬於什麼類的岩石
石灰岩吧,大堡礁是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其骨骼一層累一層就成了大堡礁。
⑵ 澳大利亞東部古岩層是什麼樣的
只有去實地感受。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范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 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
⑶ 澳大利亞最大的岩石塊在哪你知道嗎
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7月19日,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大利亞,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SirHenryAyers)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
澳大利亞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獨體岩,是突崿(tor,孤立的巨大風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這塊獨體岩(當地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稱它為Uluru)是由長石砂岩構成,能隨太陽高度的不同而變色。這塊岩石在日落時分最令人驚豔,因夕照使它呈現火焰般的橙紅色。艾爾斯岩石高出周圍荒漠平原335米(1,100呎),呈橢圓形,長3.6公里(2.2哩),寬2公里(1.5哩)。較低的斜坡上由於較弱岩層的蝕化而出現溝槽,而頂部有因罕見的暴雨所帶來的大水沖刷出的溝渠和窪地。岩石位於烏盧魯-卡塔朱塔國家公園(Uluru-KataTjutaNationalPark,1958年初建時稱艾爾斯岩-奧爾加山國家公園〔AyersRock-MountOlgaNationalPark〕)內,底部有一些淺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視為聖地,洞內有雕刻和繪畫。
⑷ 澳大利亞的著名岩石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艾爾斯岩
英文名:Ayers Rock
所在地:澳大利亞北領地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烏魯魯巨石。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⑸ 澳大利亞好像有一塊叫 艾什麼的巨石 全名是什麼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⑹ 澳大利亞中部有――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塊
澳大利亞中部有世界上最大的獨石山——艾爾斯山,在西部高原拔地而起。這塊碩大無比的岩石,高出周圍地面330米,周長約10千米。每當太陽東升或夕陽西下的時刻,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塊巨石顯示出紫、紅、橘紅等顏色,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這巨大的岩石是幾億年前的褶皺山脈經過長期風化、侵蝕而留下來的堅硬部分。
地質運動說認為,四億五千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由於地塊的隆起、交疊,使巨岩處於了垂直狀態。大約三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化作用,周圍的砂岩都風化瓦解了,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⑺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是哪三種岩石構成的
你好!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是由沉積岩岩石構成的。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⑻ 澳大利亞墨爾本海岸的石柱是什麼類型的岩石
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石柱是什麼類型的岩石啊?這個好像,嗯,圖片上可以找到。
⑼ 澳大利亞的波浪岩是怎麼形成的
波浪岩由花崗岩構成的,大約形成於25億年前,那個時候恐龍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上。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滲入地下的水將這側面平直的岩石底面侵蝕掉了。後來,岩石周圍的土壤被沖刷掉,風隨之而來改變著岩石的外形,風挾沙粒和塵土的吹蝕把較下層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狀的頂部。波浪岩表面呈凹陷狀,並形成了黑、灰、紅、咖啡和土黃等顏色各異深淺不同的條紋,看起來像洶涌而來的海浪。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波浪岩會呈現不同的色彩,不過在偏西的陽光照射下色彩更加鮮明,波浪也更加逼真。
波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