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最高的電視塔在哪
塔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建於1976年,高553.33米。由塔底部至頂尖端共分5層:第一層高342米,第二層346米,第三層351米,第四層447米,第五層尖端553.33米,內有樓梯2570級可步登至第一層處。它具有抵擋每小時418公里大風的能力。 該塔是多倫多和加拿大的象徵,是多倫多市的著名旅遊景點。每年有2100萬人次的游覽者乘電梯乘上第二、三、四層看台,鳥瞰多倫多的市容和安大略湖的風光。如果天氣晴朗,可以看到160公里內的景物。 世界著名電視塔一覽 電視塔名稱 所屬國家 塔高(米) 多倫多國家電視塔 加拿大 553.33 莫斯科奧斯坦奇娜電視塔 俄羅斯 540.00 紐約帝國大廈電視塔 美國 443.00 特思肯梯電視塔 烏茲別克 375.00 柏林番思漢電視塔 德國 365.00 東京電視塔 日本 333.00 巴黎埃菲爾電視塔 法國 320.00 悉尼電視塔 澳大利亞 304.00 阿萊皮亞電視塔 德國 290.00 巴斯侖亞電視塔 西班牙 288.00 (蕥嬉/編制) 上一條 下一條 相關鏈接:
B. 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之一
信仰是人的自由選擇,而宗教建築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宗教的不同,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吳哥窟。
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之一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築。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一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英國《衛報》2016年6月11日報道,澳大利亞考古學家達米安·埃文斯率領的考古團隊2015年使用機載激光雷達探測了大約1900平方公里的區域,經過圖像和數據分析,還原出這片熱帶雨林下的數座城市遺跡。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郁 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 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 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 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 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那裡的台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只有一條建了扶手,因為在 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
景區介紹
巴肯山
巴肯山(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里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築上,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建在巴肯山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象徵符號:7層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
女皇宮 柬埔寨的吳哥地區,有著上千座的古文明遺跡,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紅的神廟,稱為”女人的城堡”。位於暹麗省西邊”女人的城堡”,原名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來翻譯,是”謀求幸福” 的意思,當地人則習慣稱這兒為”女皇宮”,那是因為在神廟的中央刻有許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實,稱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宮”也罷,因為不論如何稱呼,這座神廟所散發的光彩,都是難以形容的。女皇宮,建於公元967年,之後,她也曾被埋藏在叢林中,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馬瑞克的法國軍人才又發現了她的蹤跡。這整座神廟,總共有三層圍牆來作區隔。最外圍是參道,左右各有兩間小廟;走道中央第二層的外側,則是護城河;最里邊一層,則是主要的T字型廟宇,而在她的前方,有著兩間藏經閣。第二層城牆里,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
十二生肖塔
十二生肖塔在通往吳哥通王城勝利大門的道路的前端,離在吳哥古皇宮前約 1200 米(3937英尺)處。可從東側進出。這座塔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於十二世紀末建成。屬拜雲建築風格。
十二生肖塔之所以稱為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
十二生肖塔是用來關押犯人令其懺悔的地方,怪不得塔形抽象,不具形,看不出哪一座是龍、哪一座是蛇。再從塔群看過來,正對著最高法院遺址,巍峨矗立,可想見高棉當年,也有法治威嚴。
牛皮畫
1966年5月,柬埔寨暹粒省省長贈國務院副 李先念。牛皮畫《吳哥寺》縱34.7厘米,橫68.8厘米。
吳哥寺是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濕奴神廟,又稱吳哥窟,建於12世紀初。後為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15世紀上半葉,隨吳哥都城廢棄而荒蕪,19世紀中葉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著名古跡。該寺全部用砂岩重疊砌成,佔地約2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壕環繞。神廟圍有依次增高的3層迴廊,各迴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為頂點,形成高度依層次遞減的高塔群,呈現出均衡美。吳哥寺的裝飾浮雕豐富多彩。浮雕刻於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桿之上,題材取自印度教神話和高棉王朝的歷史。
朝鮮博物館
2015年12月,朝鮮在世界性的旅遊勝地 柬埔寨吳哥窟投資了1500萬美元(約135億朝鮮圓)建造的文化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4年1月6日英國《獨立報》引用柬埔寨《金邊郵報》的報道,說朝鮮在吳哥窟遺址群所在的柬埔寨旅遊城市遏粒建造了“偉大全景博物館”。朝鮮以將“偉大全景博物館”捐贈給柬埔寨為條件,獲得了10年的運營權,將賺取入場費。
由朝鮮萬壽台創造社主導建設的該博物館在朝鮮海外事業中屬於最大規模。博物館里有寬120米、高13米的大型壁畫,壁畫描寫的是在8—15世紀迎來鼎盛時期的高棉帝國時代的日常生活、文化和歷史。博物館也展示了白頭山風景和朝鮮已逝最高領導人 金正日出生的房屋繪畫作品。另外,該博物館還配備了3D電影館和“VIP室”。
英媒認為,經濟困難的朝鮮在吳哥窟直接建立博物館有兩個目的:賺取外匯的同時擴大對柬埔寨的外交影響力。
C. 像埃菲爾鐵塔這樣著名的建築還有哪些要有三個。
有金字塔。萬里長城等等。和男人相處,女人無需用各種手段試探男人,只需要看看男人是否願意交出自己的東西,就足夠了。男人認定女人的表現,不是各種甜言蜜語,而是主動把這些東西交給女人。真情,會滋生信任;真情,會讓男人更想安定下來。男人有了攜手一輩子的打算,就會用心去對待女人,用心去對待這段感情。女人只有好好珍惜,才能得到無窮的幸福在情場上,女人反而更喜歡和有過感情經歷的男人交往,對於這些男人來說,他們在戀愛的時候更加主動,懂得如何哄女人,有情調,不害羞。並且在有些事情上更加「輕車熟路」,這一類人往往被人們戲稱「老司機」。
在婚姻生活中,丈夫應該怎麼提高「駕駛水平」呢?就需要男人細心,觀察老婆的想法,做到妻子滿意,婚姻才能夠和諧長久,由此看來做一個合格的「老司機」尤為重要。
夫妻之間的相處就是靠相互磨合,彼此忍讓,關系才能保持長久。特別是結婚以後,兩個人經過了青澀,在很多事情上,對於丈夫的這三種行為,妻子言語上不表態,心裡早就不開心了,只是不想表露出來,看完以後你就知道哪些事情惹到妻子不開心了。
01.給妻子買貴重的金銀首飾
曾經有一個朋友和妻子結婚的時候。是他條件最艱苦的時候,當時只在老家辦了簡單的儀式,酒席都沒有擺幾桌,對於丈夫來說,沒有給自己的妻子一個正式的結婚儀式,在他的內心一直感覺虧欠妻子,兩個人就簡簡單單吃了一個喜酒,根本沒有別人的那種浪漫婚禮。妻子一直理解丈夫的難處,就連結婚必備三金,也沒有要。
婚後通過丈夫的不斷努力,兩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為了給妻子彌補婚禮上的遺憾。丈夫提前一個月就去預定了一個鑽戒,趁著結婚紀念日這個好日子,想要給妻子一個驚喜。
當丈夫滿心歡喜地拿出早就准備好的禮物,雙手捧在妻子的面前,本以為妻子一定很開心。讓人沒想到的是,妻子端詳了戒指很久,臉上的表情由驚喜變成了開心,最後卻成了生氣。
嘴巴里還一直數落丈夫,說他不會持家,賺錢這么辛苦,還要亂花錢。
丈夫看見妻子生氣,手足無措,摔門而出。緩過神來,丈夫終於明白妻子並不是表面那樣生氣,而是心疼自己賺錢辛苦,他趕緊回到家裡,把戒指拿出來,親自帶在她的手上,妻子眼裡含滿了淚花,撫摸著戒指說:「太貴了,這輩子還沒有帶過這么貴的首飾,還是不要帶了,萬一搞丟了呢」。
其實很多丈夫都不夠細心,根本不懂女人心。只會看錶象,不會深入地體會女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女人不想要不代表你可以不表示,但是你表示了,女人可以不要。如果你不能夠主動,那麼在愛里,女人的付出有什麼意義呢?
婚內的女人都比較節儉,更不會和拜金女一樣攀比誰家的老公送自己的禮物貴重。如果男人體貼女人,捨得為女人花錢,表面上女人雖然不會表現出欣喜若狂,反而有點不高興,其實你都看錯了,女人內心比吃了蜜還甜,她知道你是在乎她的,在接下來的日子會對你更加的好,不信你試試。
02.不和丈夫商量私自接接岳父母過來居住
雖然很多農村也開始城鎮化,但凡是從小在農村裡長大的孩子,到了大城市,和他們相比,內心還是會有一種不如別人的自卑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農村人,城裡人要比自己高人一等,這就是所謂的城鄉人之間的階級地位。無論怎麼樣努力,都無法擺脫農村人的帽子。
特別是一個女孩子,如果出生在農村,長大以後去城市發展。在女人的內心一直無法逃脫原始家庭的影響。和婆家人在一起生活,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遭婆家人的冷眼。特別是一直生活在農村的父母,他們沒有去過大城市,一輩子都在農村裡勤勤懇懇的勞動,女人害怕父母來大城市,生活不習慣,鬧笑話,丟了面子。
如果女人嫁給城裡人,更加小心翼翼。如果丈夫是一個懂事理的,就不會因為妻子出生在農村而對她另眼相看。更不會嫌棄妻子的父母,一樣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來孝敬。
D. 悉尼著名的旅遊景點
悉尼位於澳大利亞東南沿海,是歐洲在澳大利亞建立的首個殖民聚落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船長阿瑟·菲利普於雪梨灣建立,最早收納被流放的罪犯,後來隨著澳洲淘金熱期間大量移民湧入,悉尼漸成南半球最重要的都市。悉尼市環繞傑克遜港(包括雪梨港)而建,20世紀以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海港城市。小面由我給大家介紹悉尼著名的旅遊景點!
這座建築是悉尼乃至整個澳大利亞最有名的標志,據說設計它的丹麥建築師烏尚(Jorn Utzon)是從橘子瓣、棕櫚葉和瑪雅神廟中獲得的靈感,而人們則把它比喻成貝殼、船帆、貓耳朵以及一群翹首遐觀的岩中修女等等。用建築上的行話來講,悉尼歌劇院既回盪著哥特式大教堂的余響,又將現代主義幾何交響樂融合其中。
來到悉尼的遊客沒有不來一睹歌劇院風採的,也沒有一個帶著相機的遊客不把鏡頭對准這個乳白色的偉大建築物,因此也流傳著不可勝數的歌劇院攝影作品。歌劇院之美在於你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間去看它,它都具有不同的美感,雖然我們通過明信片早就對它混了個臉熟,但若繞著它邊走邊看,還是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旅行者說:
根據我們的總結,觀賞和拍攝歌劇院的經典方位有七個:一是乘坐水上飛機航拍;二是爬上海港大橋俯拍;三是在月神公園(Luna Park)附近透過海港大橋的橋洞拍攝;四是岩石區水濱的老廠房一帶;五是乘坐從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去曼利海灘(Manly Beach)的輪渡,從船上觀賞拍攝;六是皇家植物園的麥考利夫人座椅(Mrs Macquarie Chair)附近,那兒幾乎是每個旅行團都去的地方;七是走近歌劇院看細節結構。歌劇廳和音樂廳內部的舞台是不允許拍攝的,不過參加歌劇院導覽之旅可以拍攝除舞台以外的內部景觀。
無論是駕車穿行、在鋼樑上面攀登、在橋上散步,還是在橋下乘船而過,悉尼海港大橋都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大傢伙。在城裡的任意一個角落,你都可能因為不經意看到它而被嚇一跳!也許悉尼詩人Kenneth Slessor對它的形容最為恰當:「無論白天黑夜,大橋就像一個生靈一樣發出顫抖和回聲。」
其實早在悉尼歌劇院建成之前,「大衣架」就已經矗立在那兒了。悉尼海港大橋於1932年落成,到2010年為止已有78歲。大橋連接著CBD和北悉尼區,拱架氣勢宏偉,高134米,長502米。體驗大橋的最佳方式就是步行——兩岸都有通往大橋的樓梯,東側是人行道。如果上橋散步還不能讓你滿意,試試驚險的爬橋運動(Bridge Climb)吧,或者登上大橋東南方的橋塔瞭望塔博物館(Pylon Lookout & Museum)。
旅行者說:
並不是所有的悉尼人都對海港大橋抱有好感。作家James Michener在上世紀50年代曾經這樣寫道:「龐大而功利的悉尼標志……可它太醜陋了,沒有哪個澳大利亞人會喜歡它。」我們認為這位作家顯然與今天的攝影愛好者們毫無共同語言。順便透露一下,將悉尼海港大橋和歌劇院同時攝入鏡頭的最佳拍攝位置,是在月神公園的門口附近。
變成岩石區(The Rocks)和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完全是兩個概念,旅遊書里通常把它們放在一起介紹,純粹是因為它們挨得近。
岩石區是悉尼市中心名副其實的名勝古跡,現在還保留著大量19世紀的建築和老街、大量悉尼最古老的酒吧,以及悉尼最熱鬧的市集——岩石區市集。舊教堂還在,老煙囪也在,海事局成了現代藝術博物館,一個大倉庫也成了一排豪華餐廳,然而它們的外貌都保持著古樸的舊容顏。有趣的是一片故意保留的民居廢墟里還擺放著桌椅傢具,為啥要露天放傢具?岩石區的導游會說,因為悉尼的天氣太美,不需要屋頂。
環形碼頭可以被視為岩石區濱水的一片區域,悉尼最高級的景觀餐廳都集中在這里,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兩大地標也在這里到齊,你可以想像環形碼頭就是上海的外灘。對於遊客來說,這里是悉尼最精華、最值得逛個三四遍、喝五六杯咖啡和啤酒、到半夜都不想回酒店的區域。神奇的是,環形碼頭還真的是一個碼頭,是當地人的輪渡集散中心,通勤族大軍和遊客人潮擦肩而過互不幹擾,真是奇妙一景。
旅行者說:
在悉尼旅遊,免不了在環形碼頭坐渡輪。碼頭的售票大廳里有出售一種MyMulti通票,可以無限次乘坐渡輪、公交和地鐵,一日票的價格為二十多澳元。我們更推薦的買票方式是直接上船,下船後在目的地碼頭買票,使用自動售票機,可用小額紙幣。注意悉尼的渡輪和地鐵類似,是有一站一站的,別看到船一到岸就想當然地下船了。船上的「報站」基本靠吼,請留心聽工作人員喊站名。
Bondi的讀音叫「邦代」,旅遊書上一切翻譯成「邦迪」、「邦帝」的名稱都是錯的!這是關於這個舉世聞名的海灘的最常見誤解。
Bondi的讀音為啥這么奇怪,因為它來自原住民語言,意思是「翻動潮水的噪音」,非常恰當地描述了這個海灘給人的印象。邦代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海灘,沙粒完美,海水蔚藍,在澳大利亞特有的明媚陽光下,大海呈現出寶石般的色澤。
更令人嫉妒的是,邦代的.海浪對沖浪運動而言極其完美,海水溫度也十分宜人,海面上隨處可見在驚濤駭浪中展現高超技巧的滑板帥哥,淺灘中滿目都是享受波浪輕撫的美眉。陽光、波浪、美女和香檳組合成了邦代海灘的明信片式風景線。
旅行者說:
邦代海灘背負盛名後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遊客實在太多了!海灘真的很完美,私密性就差點,不過很適合近距離欣賞美女帥哥,還可以看到很多無上裝美女,可惜都是臉朝下趴著……強烈推薦在邦代找一位沖浪教練學習沖浪。
達令港,又稱情人港,在許多人心目中,來到達令港是比來到悉尼歌劇院更激動的事情。世界上這么浪漫的地名真不多,光聽名字就能讓人興奮起來。其實達令港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港口,而是個濱水休閑娛樂區,匯聚了悉尼水族館、世界上最大的3D IMAX影院,以及無數的餐飲酒吧,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
位於達令港的Pyrmont大橋是一座Swing Bridge(迴旋橋),在大船開過時,可以旋轉開啟,使船可以通過,這一景觀一定被全世界遊客們拍了幾百萬遍了。
旅行者說:
我們認為達令港的景觀並不是很有特色,在這里也看不到海港大橋和歌劇院。不過達令港聚集了悉尼年輕人群的熱量,推薦來這里泡吧,這里的酒吧是全城最時尚的,分貝更加猛烈,節奏更加明快,出入都是帥哥靚妹和奇裝異服。
悉尼歌劇院、悉尼海港大橋和悉尼塔,被譽為悉尼的三大地標建築。歌劇院的昵稱是「大貝殼」,海港大橋的昵稱是「大衣架」,悉尼塔的昵稱則是「注射器」。
這座1970年破土動工,並於198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塔是一個旗桿形狀的多功能建築物,它的外表呈金黃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壯觀,閃耀奪目。悉尼塔高304.8米,是悉尼最高的建築,也是澳大利亞第二高的建築。管狀塔身是由46根長5米、直徑6.7米、重32噸的管子一個壓一個堆積而成。管子的外部有56根鋼纜與地面建築物相連。每根鋼纜重7噸,鋼纜總長度可達170公里。
這支「注射器」的底部是Westfield購物中心,從底部可乘電梯直達塔樓,塔樓是一個9層的圓錐體建築,一、二層是自動旋轉餐廳;三、四層是觀景台,觀景台是俯瞰悉尼四面八方的最佳地點。
旅行者說:
悉尼塔的最佳參觀時間是傍晚,整個城市籠罩在金色的夕陽光輝之下,悉尼塔本身也顯得更加壯麗輝煌。悉尼塔是可以「爬出去」的,這一熱門活動叫「Sky Walk」,Sky Walk的最佳時間同樣是傍晚。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落成於1898年,原本的用途是作為市場及辦公樓。在其興建期間,適逢經濟蕭條,政府特意不惜重金,投資豪華設計,以聘請當時失業的彩繪玻璃藝術家、石匠、工藝家等,結果建成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圓頂羅馬式建築。大廈在1960及1970年代開始傾頹,多次被建議拆除,幸好小心翼翼的修復作業令這座建築不但得以保存,還成為悉尼著名的旅遊景點和世界上最美麗購物中心之一。
有趣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內收藏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寫給悉尼市民的一封信。這封信要等到2085年才可打開,由當時的悉尼市長宣讀給悉尼市民聽。到底英國女王有什麼話要等到2085年才說呢?
旅行者說:
我們有一次半夜路過維多利亞女王大廈,發現大門居然還開著,裡面燈火通明。進去一看,商店都已關門,但大廈本身仍允許遊客進入參觀,果然這就是一個景點啊!
有些地方,不是景點,勝似景點,最美好的旅行回憶往往都不期然地發生在這樣的地方,比如悉尼魚市。優雅的環境,雪白的餐布,搖曳的燭光,輕聲低語的食客……這些高級餐廳里的景象只會讓海鮮失去個性。要見識澳洲的「海鮮天堂」,就要到悉尼魚市來,用「粗獷」的方式來吃!
張牙舞爪的龍蝦、剛剛撬開的生蚝、新鮮甜美的三文魚、大如拳頭的鮑魚,以及數不盡的各種魚類在這里琳琅滿目,它們12小時前還在海里遨遊。完全排檔式的環境最適合呼朋引伴、赤手空拳地大快朵頤。於是第一次吃生魚片吃到撐,第一次吃生蚝吃到脹,第一次吃龍蝦吃到膩,第一次吃鮑魚吃到煩……很多人的這些終生難忘的第一次,就發生在悉尼魚市。
旅行者說:
別看這里環境簡陋,貌似很平民的樣子,價錢可不含糊,龍蝦鮑魚大螃蟹一個都不少的話,四五個人一桌子也能吃掉四五千元人民幣,點菜的時候要注意預算。最好支付現金,很多攤檔會對刷信用卡的顧客加價(當然會事先告知),用餐區就有一台NAB澳大利亞國家銀行的ATM機,支持銀聯卡取現。另外,這里只做早餐和午餐,下午四點就關門了。
建於1874年的新南威爾斯美術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是澳洲國內三大美術館之一,每年澳大利亞美術界最重要的三項藝術大獎的評選都在這里,獲獎的作品也都在這里展出。新南威爾斯州是澳大利亞新大陸最先開發之地,也是澳大利亞文化的起源地,因此新南威爾斯美術館雖然並非澳大利亞最大的美術館,但也收藏了不少代表澳大利亞最高水平的藝術品。
由於藝術館有兩層展室處於地下,從外觀看整體建築不很高大,但雕刻精美的外部結構以及希臘神殿式的華麗石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藏品中的鎮館之寶是惠斯特勒的《銀灰的夜景》、E.格朗勒的《春天的霜凍》和印象派大師畢加索、莫奈以及勞特雷克的作品。此外這里收藏著澳大利亞最豐富的原住民和特裏海峽島民的藝術作品。
旅行者說:
博物館里可以拍照,只除了一個例外——原住民藝術品絕對不可以拍照。
皇家植物園的官方介紹是:「悉尼皇家植物園面積30公頃,於1816年在當時的總督Macquarie主持下建立,原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個農場,緊鄰悉尼歌劇院和中心商務區。」注意關鍵是最後一句:緊鄰悉尼歌劇院和中心商務區。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商務區邊上,在零距離觀賞悉尼歌劇院的最得天獨厚的觀景點上,占據著這里的是足足30公頃鬱郁蔥蔥的植物,和白鸚鵡、紅嘴鷗、灰鶴、蝙蝠等不付房租的居民。
大中午的時候,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要午睡,在辦公室里被熏陶的是要抓緊午休時間上微博。而在悉尼,很多人來到皇家植物園里跑步,有些就是附近寫字樓里的白領們,反正植物園近在咫尺,用不著驅車一個小時,也用不著買一年的健身卡。夜晚看到盤旋在海港大橋上空的不計其數的蝙蝠,原來全都安家在皇家植物園里,大白天就在一棵棵大樹上陰森森倒掛著,人皆習以為常。滑頭滑腦的白鸚鵡完全不怕人,渴了就飛到給人使用的過濾水噴嘴上,路人和遊客會熱心地按下噴水鈕給它們喂水。綠油油絨毯一般的草坪上,一塊小牌子寫的是「請在草坪上行走」,而不是「請別踩我」,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如此自然而默契。
悉尼是一座充滿驚奇的城市,而在我們眼中最大的驚奇之一,就是這座皇家植物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