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兩大著名戰役(戰役名.時間.交戰國.最後怎樣)
一、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0月2日,費多爾·馮·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終於向莫斯科發動攻擊,代號台風行動。德軍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面和南麵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佔蘇聯首都。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於斯摩棱斯克以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集群(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別改稱坦克第3、第4集團軍),共74個半師,內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亦即約占蘇德戰場步兵師總數的38%,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64%。陸軍由第2航空隊進行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追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德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質量上也占優勢,因為當時蘇軍坦克和飛機有一半以上是舊式的。德軍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蘇軍有: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軍和保衛莫斯科的指揮工作。截至9月底,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2月為什韋佐夫少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11月為列柳申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10—11月為博爾金中將,11月改編為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佔領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10月為阿基莫夫中將,10月為戈盧別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進行防禦,而將其餘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10月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里延科旅長,10月為葉夫列莫夫中將)置於西方面軍後方。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葉爾馬科夫上校,11月為博爾金中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12月為普申尼科夫中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蘇聯紅軍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亞穆加,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曉基諾,阿列克辛,塔魯薩,卡魯加,別廖夫,莫斯科會戰勝利。
徹底打擊了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使德軍再也無力在全線發動進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日本在珊瑚海海戰之後的僅僅一個月就已經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不只能報美國空軍空襲東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還能敞開夏威夷群島的大門。防止美軍從夏威夷方面出動並攻擊日本。日本海軍想藉此機會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殘余的軍艦引到中途島一舉殲滅。為達到該目的,日本海軍幾乎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艦隊規模甚至超越後來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海戰時的聯合艦隊。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進攻,然而由於珊瑚海海戰的牽制,使聯合艦隊少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即受傷的「祥鶴」、「瑞鶴」號,對作戰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中途島6月4日凌晨,日本第一攻擊波機群36架俯沖轟炸機、36架水平轟炸機和36架零式戰斗機開始從4艘航空母艦上同時起飛,108架艦載機在永友文市海軍大尉的率領下出發攻擊中途島。南雲中將命令偵察機搜索東、南方向海域,第二攻擊波飛機提到飛行甲板上,准備迎擊美國艦隊。但是重巡洋艦利根號的2架偵察機因為彈射器故障,起飛時間耽誤了半個小時,築摩號的1架偵察機引擎又發生故障中途返航(這架飛機本應該正好搜索美國特混艦隊上空),給日本艦隊埋下禍根。
6月4日拂曉,中途島派出的「卡塔林娜」式偵察機發回發現日軍航空母艦的報道,斯普魯恩斯少將立即做出反應,准備攻擊日軍航母(其實法蘭克•弗萊徹海軍少將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但是斯普魯恩斯首先發動空襲)。美國艦隊因為已經破解了日本海軍「JN-25」的通訊密碼,而對敵人的計劃了如指掌。
6月4日清晨,日本艦載機向中途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駐扎在中途島的美軍戰斗機也全部升空,迎擊來犯的日本戰機。美軍的轟炸機,包括了B-17型轟炸機也向日本艦隊發動還擊。
7時整,友永丈市大尉率第一攻擊波機群准備開始返航,並向南雲中將發出了需要進行第二次攻擊的電報。
7時06分,由戰斗機、魚雷機、俯沖轟炸機所組成的117架戰機,從斯普魯恩斯少將所率領的第16特混編隊大黃蜂號及企業號升空,奔向200海里外的南雲艦隊。8時40分,15海里以外的弗萊徹少將率領的第17特混編隊約克鎮號起飛了35架戰機。
7時10分,首批從中途島起飛的10架美軍魚雷轟炸機出現在南雲艦隊的上空。美軍飛機排成單行,撲向日航空母艦。在日軍戰斗機的截殺和日艦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擊落了7架。友永的報告和美機的攻擊,使南雲中將相信中途島的防禦力量還很強,於是決定把原來准備用於對付美艦的飛機改為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此時,他仍然沒有發現美軍艦隊。
中途島7時15分,南雲下令赤城號和加賀號將在甲板上已經裝好魚雷的飛機送下機庫,卸下魚雷換裝對地攻擊的高爆炸彈。
7時30分,南雲接到利根號推遲半小時起飛的一架偵察機發來的電報,距中途島約240海里的海面發現10艘美國軍艦。南雲命該偵察機繼續查明敵人艦隊是否擁有航空母艦,同時命令暫停對魚雷機的換彈。就在南雲等待偵察機的偵察結果時,空中再次響起了警報。40餘架從中途島起飛的美軍B-17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撲向南雲的艦隊。由於美軍的轟炸機沒有戰斗機護航,結果很快的就被南雲派出的零式戰斗機擊退。
8時15分,南雲終於接到了偵察機傳來的報告:美軍艦隊里確實有航母的存在。南雲下令各艦停止裝炸彈,飛機再次送回機庫重新改裝魚雷,日本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片混亂,為了爭取時間,卸下的炸彈,都堆放在甲板上。
8時30分,空襲中途島的第一攻擊波機群返航飛抵日本艦隊的上空。還有那些保護航空母艦的戰斗機也需要降落加油。南雲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司令山口海軍少將向南雲建議「立即命令攻擊部隊起飛」。第二批突擊飛機換裝魚雷還沒有完成,如果馬上發動進攻,也沒有戰斗機護航。而且艦上的跑道被起飛的飛機佔用,那麼油箱空空的第一攻擊波機群會掉進海里。南雲決定把攻擊時間推遲,首先收回空襲中途島和攔截美軍轟炸機的飛機,然後重新組織部隊以進攻美軍特混艦隊。
8時37分,返航的飛機開始相繼降落在四艘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
9時18分,全部飛機的作業完畢。南雲命令艦隊以30節的航速向北航行,以避開再來攻擊的美機,准備全力進攻美軍特混艦隊。
9時20分,掩護日本艦隊的戰斗機開始起飛。
9時25分,一隊由大黃蜂號起飛的1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組成的編隊發現了南雲艦隊。不幸的是,他們的燃油即將耗盡,而且沒有戰斗機護航。在自殺式攻擊中,被零式戰斗機和高射炮火全部擊落,30名飛行員除1人生還外全部遇難。
9時30分,從企業號、約克鎮號起飛的28架美軍戰機陸續尾隨而來,向蒼龍號和飛龍號展開攻擊。然而在攻擊南雲艦隊的時候遭到重創,損失了20架魚雷轟炸機,美機所投魚雷竟無一命中。
中途島10時20分,由102架飛機組成的日軍艦載機攻擊隊此時也已排列就緒。正當日軍戰斗機在低空忙著驅趕美軍魚雷機時,南雲艦隊的上空出現了33架由克拉倫斯•麥克拉斯基少校率領從企業號起飛的無畏式俯沖轟炸機。此時,日艦正在掉頭轉到迎風的方向,處於極易受攻擊的境地,甲板上到處是魚雷、炸彈及剛加好油的飛機。這正是美軍求之不得的有利時機。
10時24分,第一架日本戰斗機飛離飛行甲板時。企業號的33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分成2個中隊分別攻擊赤城號航空母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接踵而來的是17架從約克鎮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則專門攻擊蒼龍號航空母艦。日軍的3艘航空母艦剎那間變成了三團火球,堆放在甲板上的等待起飛的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葯引起大爆炸,火光直沖雲霄,短短的5分鍾,日本三艘航空母艦被徹底炸毀了。
10時40分,接替指揮空中作戰的日第2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發動反擊,18架由「九九」式俯沖轟炸機和6架零式戰斗機組成的攻擊編隊從飛龍號航空母艦起飛。飛向目標途中,發現了一批正在返航的美軍轟炸機,便悄悄的尾隨。就因如此,日機成功的找到了約克城號,並立即發動攻擊。3顆炸彈命中約克城號,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在美軍船員的極力搶修下,恢復了航行功能。
11點30分,南雲中將及其幕僚轉移到了長良號巡洋艦,開始集合殘余的艦隊。
13時40分,10架日軍「九七」式魚雷攻擊機和6架「零」式戰斗機又從飛龍號飛來,對受傷的約克城號發起了第二次攻擊。約克城號這次就沒那麼幸運,被兩枚魚雷擊中,左舷附近掀開兩個大洞,並把艦舵給軋住了。弗萊徹少將被迫轉移到巡洋艦,將指揮權移交給斯普魯恩斯少將。
14時45分,美軍偵察機發現日軍飛龍號航空母艦,斯普魯恩斯立即命令企業號、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30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起飛,去攻擊飛龍號。
15時00分,美軍約克城號的艦長巴克馬斯特被迫下令棄艦。然而,它卻並沒有沉沒,於是美軍又回到該艦上,試圖由拖船拖向珍珠港。
16時45分,美軍企業號航空母艦的俯沖轟炸機成功地攻擊了日軍剩下的飛龍號。飛龍號當即命中4彈,船上一片火海。山口司令官和艦長加來止男隨艦葬身大海。
中途島6月4日晚19時,已經被摧毀的日軍蒼龍號、加賀號航空母艦先後沉沒。
6月5日2時55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否決了其首席參謀黑島大佐提出的集中全部艦只在白天轟炸並登陸中途島的挽回敗局的方案,下令:「取消中途島的佔領行動。」並表示「所有責任由我一個人來擔當,我回去向天皇陛下請罪。」 他把自己關進會客室,一連三天拒絕會見部下。6月5日夜間,日軍兩艘重巡洋艦最上號和三隈號在濃霧中轉向時互撞,最上號重創,三偎號留下陪伴左右。
3時50分,被摧毀的赤城號航空母艦被日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
5時10分,無法挽救的飛龍號航空母艦被日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
6月5日天亮,美軍飛機一波又一波的轟炸負傷的日軍巡洋艦三隈號、最上號。三偎號葬身海底,而重傷的最上號反而逃過大難,掙扎著回到特魯克的基地。攻擊結束以後,美軍特混艦隊隨即撤離戰場。
13時00分,日軍I-168號潛艇發現了約克城號,隨即發射4條魚雷,2條命中約克城號,1條命中護航的哈曼號(DD-142 USS Hammann)驅逐艦,兩艦相繼沉沒。
中途島之戰終於宣告結束。
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0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
B. 澳大利亞的歷史簡介 澳大利亞的歷史
1、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大洋洲西南部,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北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與印度尼西亞,東與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東南與紐西蘭隔海相望。陸地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75萬(1985),主要是英國移民 早期歷史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
2、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南方大陸的記載。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於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像。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
3、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後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06年荷蘭人威·揚茨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半島登陸安營紮寨。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但是威·揚茨認為約克角半島只是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就離開了。1642年,亞伯·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後,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
4、1770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學灣登陸,並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9世紀初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馬修·弗林德斯建立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於此。1788年開始正式殖民。後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5、殖民地時期 北美獨立戰爭前,英國每年將大約1000名罪犯流放到北美的弗吉尼亞、馬里蘭。獨立戰爭期間及戰後數年,英國國內監獄人滿為患。1786年,英政府決定將新南威爾士辟為罪犯流放地。1787年5月,海軍軍官亞瑟·菲利普奉命率部分官員,乘船11艘,號稱「第一艦隊」,載罪犯700餘名離英,途經里約熱內盧、好望角,於1788年1月抵植物學灣。同年2月,新南威爾士(以悉尼為中心)殖民地正式建立。菲利普任殖民地總督。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爾士保安隊,接替原駐新南威爾士的海軍士兵,協助總督維持殖民地的社會治安。1804年又建新殖民區於塔斯馬尼亞州。殖民初期,新南威爾士經歷了史家所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農業生產不利,食物需從英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等處運來。1808年,新南威爾士保安隊官員以反對取締朗姆酒貿易為由,廢黜總督威廉·布萊,稱朗姆酒暴亂。後英政府召回新南威爾士保安隊。1810年,L.麥誇里任總督。任職期間,興建公共設施、修築道路、設銀行、辦學校、鼓勵勘測開拓。1813年,W.C.溫特沃斯等發現越過藍山山脈的通道,找到開發新南威爾士西部平原之路。麥誇里使用刑滿釋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議。自1820年起,英國改變了過去主要以流放罪犯為主開發澳大利亞的政策,自由民開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爾士。1821年麥誇里隱退。1823年,英政府通過法令,批准新南威爾士成立擁有有限立法權力的地方議會。1824~1836年,在莫頓灣、菲利普灣、聖文森特灣先後建立新的定居點。1825年,范迪門地從新南威爾士劃出,成為新的殖民地。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亞)。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佔有大片土地。為限制移民過多佔有土地,1831年頒布《里彭條例》,改向移民贈與土地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則用於援助來自英國的移民,以求緩和殖民地勞力的不足。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1840年廢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勵自由移民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從此英國不再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等地發現金礦。1858年採金人數達15萬。淘金熱潮和養羊業的擴大推動了殖民地的發展。為利於管理和建設,1851和1859年先後從新南威爾士劃分出維多利亞、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過後,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原范迪門地)、昆士蘭等殖民地相繼成立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不斷開拓土地的同時,澳大利亞大陸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內陸地區,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則慘遭滅絕。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責任政府成立後,各自為政,忙於本殖民地的開發建設,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關稅、交通、郵政、防務和限制中國移民的政策。為此,1863~1880年召開了 8次殖民地際會議。1880年11月,墨爾本殖民地際會議同意設一聯邦委員會,並決定由新南威爾士草擬聯邦委員會法案。1883年,成立聯邦委員會。1884年 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聯邦委員會法案。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理H.帕克斯發表演說,強調需要成立聯邦以鞏固國防,呼籲其他殖民地總理共商此事。1891年工黨成立。工會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各殖民區的界限。要求殖民區之間自由貿易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 8月在科羅瓦召開聯邦同盟代表會議,建議各殖民地採取措施為成立聯邦做准備。1898年就成立聯邦問題進行公民投票。
6、1900年9月17日,英國女王簽署聲明宣布聯邦將在新世紀的第1天誕生。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都堪培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後,鼓勵各州發展農牧業生產,倡導統一各州鐵路軌距,興辦公共工程,擴大福利措施,設立聯邦銀行,建設陸、海軍,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為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1907年起開始大規模接受移民。1911~1914年,每年接受政府援助的移民 5萬餘人,而政府未提供援助的移民人數則為上述人數的 3倍。聯邦政府制定了保護主義政策,力圖促進本國工業的建立和發展,還制定限制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人入境的移民政策,即所謂白澳政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支持英國,積極參戰,派兵遠赴歐洲、非洲。大戰期間,澳大利亞佔領了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1918年大戰結束,澳大利亞參加巴黎和平會議,支持國際聯盟。獲得新幾內亞和諾魯的託管權。1921~1929年有30萬英國移民移居澳大利亞。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予自治領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從此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一個獨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對德宣戰,出兵北非、希臘、敘利亞等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澳大利亞對日宣戰。聯邦政府總理發表演說,申明與美國接近的外交路線。1942年 2月19日,日機轟炸達爾文。美軍在澳大利亞設盟軍總部。澳、美軍隊共同作戰,收復被日軍侵佔的新幾內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澳大利亞戰後聯邦政府鼓勵歐洲人移居澳大利亞,1948~1953年有50餘萬人移入澳大利亞。1949~1972年自由黨與鄉村黨聯合執政,推動了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澳大利亞開始執行更為獨立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支持聯合國及其他機構。在外交事務方面的重大變化是對亞洲的政策。1950年澳大利亞簽署了《科倫坡計劃》,支持印度尼西亞獨立。通過1956、1966年對移民政策的修改,允許亞洲移民定居。1954年澳大利亞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澳大利亞政府加強與美國的軍事關系。1951年簽署《澳新美安全條約》。1963年澳美協定同意在西澳大利亞的西北角建立美國海軍通訊基地。1972年以工黨領袖E.-G.惠特拉姆為總理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5年以J.M.弗雷澤為總理的自由黨-鄉村黨執政。1983年3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R.J.L.霍克任總理。1984年連任。澳大利亞政府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亞太地區各國的關系,並加強同美國、日本的聯系。
C. 收復失地運動的大事年表
711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並與西哥德王國發生戰爭。其後,西哥德國王羅德里克戰死,西哥德王國滅亡。
718年佩拉約建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
722年佩拉約在對抗伊斯蘭勢力的科瓦東加戰役中取得第一次勝利。
732年法蘭克王國在都爾戰役中大破倭馬亞軍隊,令伊斯蘭勢力一度在比利牛斯山以北受阻。
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滅亡,由阿拔斯王朝取代。
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沒落,由卡洛林王朝更替。75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科爾多瓦建立後倭馬亞王朝。
778年後倭馬亞軍攻佔龐波隆納。
801年法蘭克王國占據巴塞羅那。
824年伊內哥·阿里斯塔以龐波隆納為中心建立起納瓦拉王國。
905年桑喬一世統一納瓦拉王國與阿拉貢伯國。
914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遷都萊昂,國名正式變更為萊昂王國。
929年後倭馬亞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自稱哈里發。
932年卡斯蒂利亞伯國建立。
939年基督教聯軍在錫曼卡斯戰役中大敗後倭馬亞的軍隊。
976年後倭馬亞王朝的希沙姆二世登基,輔政大臣阿布·埃米爾·曼蘇爾開始抬頭。
1008年後倭馬亞王朝首都科爾多瓦發生政變,希沙姆二世被罷黜。
1029年卡斯蒂利亞並入納瓦拉王國。
1031年後倭馬亞王朝滅亡,開啟了泰法割據年代的序幕。
1035年桑喬大帝去世,其領土被三個兒子所瓜分,令阿拉貢王國及卡斯蒂利亞王國得以建國。
1037年卡斯蒂利亞國王費迪南德一世兼並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正式建國。
1065年費迪南德一世病逝,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開始分裂。
1072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桑喬二世遭到暗殺,阿方索六世復位。
1076年納瓦拉王國桑喬四世遭行刺,桑喬·拉米雷斯繼承納瓦拉王國。
1085年阿方索六世攻陷托萊多城。
1086年穆拉比特王朝軍登陸伊比利亞半島,並在薩拉卡戰役大敗卡斯蒂利亞軍。
1091年穆拉比特王朝征討伊比利亞南部的泰法諸薩拉卡戰役,結果卡斯蒂利亞軍大敗國,以加強在伊比利亞的影響力。
1110年穆拉比特王朝完全統一伊比利亞南部。
1118年阿拉貢國王威武的阿方索攻下穆拉比特王朝控制的薩拉戈薩。
1134年加泰羅尼亞-阿拉貢聯合王國建國。
1139年阿方索·恩里克斯戰勝了穆拉比特王朝軍,並乘機策動葡萄牙獨立,自封為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
1143年萊昂王國正式承認葡萄牙王國獨立。
1147年穆拉比特首都馬拉喀什淪陷,穆拉比特王朝滅亡,阿爾摩哈德王朝興起。
1198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基督教國家停止內斗,一致對抗伊斯蘭勢力
1212年基督教聯軍在托洛薩戰役大敗阿爾摩哈德王朝軍。
1224年阿爾摩哈德統治者納西爾的繼承人優素福二世去世,阿爾摩哈德國內出現內亂。
1230年萊昂王國、葡萄牙王國及阿拉貢王國開始入侵伊比利亞西南部及巴利阿里群島等地。同年,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逝世,卡斯蒂利亞國王費迪南德三世繼承萊昂王國,兩國統一。
1235年奈斯爾王朝軍攻陷格拉納達。
1236年卡斯蒂利亞軍攻陷科爾多瓦。
1238年阿拉貢王國控制瓦倫西亞。同年,奈斯爾王朝遷都科爾多瓦。
1248年卡斯蒂利亞攻佔塞維利亞。
1260年卡斯蒂利亞開始入侵非洲。
1269年馬林王朝佔領阿爾摩哈德首都馬拉喀什,阿爾摩哈德王朝滅亡。
1275年馬林王朝向伊比利亞半島反攻,成為伊斯蘭勢力最後一次對伊比利亞的入侵。
1350年「暴君」佩德羅登基為卡斯蒂利亞國王,國內開始出現動亂。
1369年恩里克二世成功排除佩德羅一世,成為卡斯蒂利亞國王,特拉斯塔馬爾王朝開始統治卡斯蒂利亞。
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德成婚。
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1479年伊莎貝拉之夫費迪南德即位為阿拉貢國王,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合並,西班牙王國誕生。
1492年格拉納達被西班牙軍攻陷,奈斯爾王朝滅亡,為時七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正式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