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大利亞危險動物及分布
Australia's Top Ten Dangerous Animals
澳大利亞十大最危險生物
1. The Box Jellyfish
澳洲箱形水母(俗稱海黃蜂), 是世界最毒的動物,其重要特徵是傘體呈立體箱形狀以及有四條較粗壯的觸手,它的刺細胞所釋出的毒性比眼鏡蛇還要毒,可以讓人在幾分鍾內死亡。
inhabitancy: the north east areas of Australia, It is found along the coast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地區,大堡礁附近海岸均可發現
2. Irukandji (A Jellyfish)
irukandji水母體型不大,大小約為人類的大姆指指甲,可是給它的毒刺螫到會造成劇痛、衰竭虛弱的現象,稱為irukandji症狀。旅遊澳洲大堡礁美景的觀光客至少有兩人據悉是死於這種症狀.
分布: 同上
3. Salt Water Crocodile
灣鱷(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主要分布於澳洲整個北部海岸地區及巴布亞新畿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
4. Blue Ring Octopus
圈章魚(學名Hapalochlaena)是一種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分布從日本到澳洲都有的章魚。藍圈章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有毒動物之一。盡管體型相當小,一隻藍圈章魚所攜帶的毒素卻足以在數分鍾內一次殺死26名成年人。
分布: 同上
5. Stone Fish
中文學名: 瑰玫毒鮋; 拉丁學名: Synanceia verrucosa; 別稱: 老虎魚、石頭魚, 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 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可在2小時內殺死一個成年人。
分布: 在澳大利亞周邊熱帶亞熱帶溫暖水域均有分布
6. Red Back Spider
紅背蜘蛛(學名:Latrodectus hasselti),主要產於澳大利亞。雌性紅背蜘蛛是一種巨毒蜘蛛,身長在2—8mm之間,背部有個紅色印記,攻擊性極強,被咬中五分鍾後傷口開始發熱發痛,如無血清治療,半小時內死亡。
分布: 在澳大利亞各地均有分布,包括城市地區, 主要棲息在陰暗乾燥的環境.
7. Brown Snake
澳洲褐蛇, 又稱東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textilis, 世界前五大陸生劇毒毒蛇之一, 只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地區, 但不包括塔斯馬尼亞島, 平均長度為2米;這種蛇4000分之一盎司的毒液就足以置人於死地.
8. Tiger Snake
虎蛇(學名:Notechis scutatus )是爬蟲類有鱗目眼鏡蛇科下的一個種屬。分布地由西澳南部伸展至南澳、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州以至新南威爾士一帶。除了海岸和近海濕地外,虎蛇亦常出沒於內陸水道及墨瑞河等地方。
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9. Great White Shark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以食人鯊著稱, 是最大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7米,體重3200公斤。牙長10厘米。在澳洲海域廣泛分布. 多棲息於常升近表層、有時也下降在700米或以下深處以及有時也來近海淺水。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海岸地區都有不少大白鯊襲擊游泳者的記錄.
10. Funnel Web Spider
漏斗網蜘蛛(Funnel-web Spider),屬於蛛形綱。最早在澳大利亞東部被發現,包括塔斯馬尼亞島洲、以及澳大利亞南部的海灣森林。漏斗形雄蛛的毒液會嚴重損傷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毒性最大的雄性蜘蛛。
㈡ 從5000條到250000條,澳大利亞灣鱷泛濫,為何會繁殖這么快
建立保護區、灣鱷自身產卵量大等原因。
鱷魚是古老的陸生生物,在現存23種的鱷魚中,灣鱷是體型最大的,也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爬行動物,成年的灣鱷體型可達7米左右,但大多數在5米以下。灣鱷與其他鱷魚有所不同,它們能適應淡水環境,也能適應海洋中的鹹水環境,所以灣鱷又被稱為鹹水鱷。灣鱷曾廣泛分布在東南亞沿海、澳大利亞北部、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區。
處於保護野生灣鱷,滿足市場需求的原因,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允許商業進行飼養,這也減少了被盜獵的可能性。
灣鱷壽命較長,加上產卵量大,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它們的數量急速攀升,種群數量也就有所恢復,直到現在的無危狀態,甚至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