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澳大利亞洲的特色的論文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二)、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Ⅱ 澳大利亞的文化特色論文(2)
澳大利亞文化論文篇3
淺談澳大利亞英語及文化特點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澳大利亞英語與標准英式英語差異的比較與分析,探討了澳大利亞英語的特點,並對澳大利亞英語進行了大致的了解,從而進一步認識了澳大利亞的語言文化。學習澳大利亞英語、澳大利亞的特徵及其歷史不僅有助於學習者了解澳大利亞文化,而且有助於學習者更清楚地認識其發展的必要性。
關鍵詞: 澳大利亞英語 語音特點 語法特點 詞彙特點 文化特色
一、引言
說起英語,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英國英語(British English)或美國英語(American English),因為它們一直被看成是英語語言的權威。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已不再獨領風騷,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許多變體,澳大利亞英語(以下簡稱澳洲英語)就是這些變體之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而大多數母語為英語的澳大利亞人都和英國有某種淵源關系,澳大利亞英語的種種變體也和英國的情況相似。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社會等級較少,比其他英語國家的語言的地區差異要小得多。但並不是沒有地區差異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澳大利亞英語從單純的殖民英語到獨具民族特色的地區英語的發展過程,也是澳大利亞這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過程。澳洲英語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它的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它的語音語調及語法上,還表現在其獨特而豐富的詞彙上。這是因為在澳洲英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澳洲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因此,筆者在研究澳大利亞英語特點的同時將揭示文化對語言的深刻影響。
二、語音特點
1.母音
澳大利亞英語是一門非正式的方言。這是最類似於紐西蘭英文和承擔一些從東南英格蘭相似之處的方言,尤其是倫敦的發音。像英語中的大部分母音會因為母音音系的不同而不同。語音研究廣泛,一般來說,在澳大利亞英語中/r/只能出現在母音前。[1]許多在其他口音中發音不同的詞在澳大利亞英語中發音則相同。例如:
?caught and court
?raw and roar
?aunt and aren’t
?formally and formerly
澳大利亞英語中的母音一般分為兩類:長母音和短母音。短母音僅由單母音構成,主要是對應於鬆懈母音用於分析收稿發音;長母音由單母音和雙母音構成,主要是符合其緊張母音和集中雙母音。與大多數品種的英語不同的是,它有一個音位長度區別:那就是某些母音只有通過不同長度來區別。
一些澳大利亞母音發音不同於其他英語母音發音。例如,母音發音都是以嘴開始,這使得母音「天」的發音接近於英國和美國。
2.輔音
澳大利亞英語輔音類似其他非英語中的發/r/的音。相對於其他類別,它的一個/t/和/d/是在不同環境中的變種,就像美國英語,許多人依然把/dj/,/sj/和/tj/讀成/d?廾/,/?蘩/和/t?蘩/。
有時候美式英語/t/的發音也這樣,比如像/d/。例如:
?waiter can sound like wader
?betting can sound like bedding
?got it can sound like god it
?thirteen can sound like thudded
/d/的發音則有點像Jew。例如:
?Tuesday and choose day
?light year and lie cheer
?e and Jew
?ne and June
澳大利亞發音wh和w是相同的。例如:
?which and witch
?whether and weather
?whales and Wales
還有一些雜亂的澳大利亞發音特點,見引用表:[2]
三、澳大利亞英語的語法特點
就語法角度來看,澳洲英語有幾個特點:第一,注重上下文理解,而不是詞形的變化,這可能與其傳統語言的影響有關。第二,對某些英語結構的理解與標准英語不盡相同,這與該文化領域中的人們就標准英語某些結構特點的缺失有關。第三,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些特點加入英語中,而賦予某些英語現象新的意義。
澳大利亞英語在沿用絕大多數標准英語語法之後,也有它自己獨特的「規律」。
1.澳大利亞英語沒有遵守標准英語在疑問句中所採取的倒裝的形式,即將助動詞和特殊疑問詞提前,保留陳述句的語序,並在 句子 末尾用升調,如:
You saw/seen him where?
They (were) sitting outside the bank,eh?[3]
2.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我們很難從名詞本身的形式看出它是單數還是復數,因為澳大利亞英語復數的表達往往是通過上下文來體現的。正如「all the brother」和「my two kid」,我們可以推測brother和kid的都是復數;而my kid中的kid就說不清是單數還是復數了。
3.在表達所屬的時候,澳大利亞英語並沒有借用英語中的’s和of,而是將兩個名詞並列起來,如:Jim foot (Jim’s foot)。
4.就時態而言,標准英語由多種時態構成,通過動詞詞形變化來實現。可是這對於講澳大利亞英語的人來說並不容易。據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說澳大利亞英語的人在多輔音結尾發音時有困難,因此,就簡化時態的發音,如句子:「I lock the door that time.」但是我們通過上下文(that time)也可以了解講話者所要表達的是過去時態。
5.在標准英語中,雙重否定表示肯定;而在澳大利亞英語中,雙重否定表示加強否定:I did not see nothing.(I did not see anything.)這也是很多其它語言所共有的一個特徵,可見澳大利亞英語作為一種英語變體也有其明顯的獨特性。
6.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在回答以「either...or...」引導的選擇疑問句時,回答者常常採取「Yes」或「No」的方式,據說是因為回答者對問句的結構感到迷惑,他們的回答通常是針對句子的後一個選擇,如:
Question:Were you either at the camp or were you already at the pub?
Answer:Yes.(At the pub.)
再者從澳大利亞受過教育人士的英語來看,其語言和書面寫作與英國英語沒有明顯的語法方面的差異。就一篇 文章 而言,人們不太容易辨明哪一篇是英國作家寫的,哪一篇是澳大利亞作家寫的,除非從詞彙方面來找特徵。澳大利亞英語比較明顯的語法差異有:
(1)常用於第一人稱的助動詞shall和should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已不常用,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像美國英語那樣用will和would來代替,如:I will go/I’ll go,We would like to see you.
(2)在英國英語中,used to的幾種否定形式都可行,如:「He used not to go./He usedn’t go./He didn’t use to go.」書面語中用第一種的居多。而在澳大利亞英語中,第二種用法更常見,使用時常常省掉to,如:He usedn’t go.
(3)在英國英語中,do通常被使用在ought的疑問尾句中,如:He ought to go,didn’t he?但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則很少用do,而是使用should或ought,如:He ought to go,shouldn’t he?/oughtn’t he?
(4)英國英語中表示擁有的have,如:I have a new car.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則往往使用got,如:I’ve got a new car.。
(5)英國英語中的集合名詞往往用復數動詞,如:The government have made a mistake.The team are playing very badly.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情況正好相反,上述兩種情形都會用單數動詞has或is。
(6)在澳大利亞英語的口語形式中,she往往用在非人稱的結構中來代替非人稱的名詞,如:She’ll be all right.(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She’s a stinker today.(The weather is excessively hot today)。
(7)英國英語中傾向用分詞搭配的結構,而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則會用不定式表達,如:Some people delay to pay their tax.
(8)若要問「你去過北京嗎?」,澳大利亞人也如同美國人,會說:「Have you ever gone to Beijing?」而英國英語則是:「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ng?」
(9)在表達請求的句子里,澳洲人常用「thanks」代替「please」。如:Can I have a glass of beer,thanks?
(10)在通俗的粗俗澳語中,女性代詞she可代替「it」用於無生命之物和用於非人稱的結中。如:She’ll be right.(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She’s a stinker today.(The weather is excessively hot today.)
四、澳大利亞英語的詞彙特點
1.土著英語(Aboriginal English)
土著英語是工作生活在各城鎮的澳洲土著人所說的一種英語,也被稱作黑人英語(Blackfella English)。它實際上是澳大利亞標准英語和澳洲土著方言混雜之後的語言形式。土著英語的某些語言規則,以及發音和語法與標准英語不盡相同,甚至有相當大的差別,多數情況下說澳大利亞標准英語的人也能夠理解。
英國移民一踏上澳洲大陸,就遇到了新的自然環境,一切動植物在英國都未曾見過,他們乾脆把土著語言直接搬過來充塞進相關語詞彙里。如 動物類 的有:kangaroo(袋鼠),barramundi(肺魚),koala(樹熊),brumby(野馬),Dingo(涅於狗),jumbuck(錦羊),wallaby(沙袋鼠),Bandicoot(袋狸),galah(小鸚鵡),taipan(眼鏡蛇),platypus(鴨嘴牌),lyrebirb(琴鳥)。 植物類 的有:burrajong(異葉瓶木),bunya(大葉南洋杉),boree(垂權相思樹),waratah(特洛皮),brigalow(鐮夜相思樹),cunjevro(海芋),等等。
並由此產生了一此與之相關的生活俗語。如:kangaroo court(袋鼠法庭)――沒有法官的法庭;kangaroo rout(袋鼠航線)――Qantas(航空公司悉尼和倫敦之間的航線);Emu parade(打掃戰場),士兵在打掃戰場時,又是彎下腰,又是伸直腰,動作看起來像澳洲的大鳥,as busy as a bandicoot(忙忙碌碌);as lousy as a bandicoot(吝嗇的、小氣的);to sit like a koala(靜如樹熊);up a gumtree(進退兩難);as long as the gumtrees(像渡海一樣久遠)。
由於自然環境的關系,澳洲的叢林實際上就是澳大利亞農村的代名詞,這么一來有關鄉村的人和事常常冠以bush的頭銜。如:bushie,bushy即鄉下人。而towine,townee則指城裡人。Bushie和townie是澳洲城鄉兩種人的代表,具有明顯的澳洲特色。再如:Sydney or the bush.(要麼得到一切,要麼失掉一切)。這一俗語和澳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悉尼是澳大利亞南威爾土州的首府,發展較早,也很成功,常常是財富、發達、進步的標志,而廣大叢林則是農村鄉野的代表,除牧業外,其他行業發展緩慢,是貧窮或不成功的象徵[4]。所以,這句話具有了完全不同於字面含義的意思了。如果對澳洲文化不了解,還真不知所雲。和bush有關的詞語很多,比如:bushman(叢林居民,鄉下人),bush lawyer(自以為懂法律的人),bushman ship(bushcraft)(在叢林或鄉間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bushmile(叢林里,一種粗略估計的距離單位),bushranger(安分守己的叢林居民),bushtucker(家常便飯,粗茶淡飯),bushweek(叢林周,虛構的鄉下人進城的節日)[5]。
2.移民英語(immigrant English)
造成移民英語形式多樣化的因素有移民的母語、移民進入澳洲的年齡、移民以前使用英語的情況、移民本身所受的教育,以及移民在澳大利亞的各種社會接觸。移民母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會不同程度地轉移到目的英語上來,並在他們 學習英語 的過程中進行干擾。因此,澳洲英語存在一些特點明顯的移民英語變體,這些變體主要是由於社區語言的影響而形成的。例如:掏金熱」時期來自世界的移民所帶來的新詞彙不斷地匯入澳語中,成了澳洲英語的一大來源[6]。
華人在澳洲的數量不少,故中國文化對澳大利亞的影響不可小視,並給澳大利亞英語注入了新鮮血液。如中國人帶來的新詞:chow(仇),dinkum(真金、誠實的),kowtow(磕頭),kung fu(功夫),ginseng(人參),long soup(面條),chinaman(賣瓷器的人)等。再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的移民潮也給澳洲英語帶來許多新詞。如:來自中國廣東的yum cha原來的含義是喝茶。但由於為數不少的中國人在澳洲開餐館,yum cha一詞具有了Chinese restaurant和Chinese snack food的意義。從red bag或red paper money(漢語中的紅包),shish kebabs(印度語的烤肉串)等社會語言中,人們亦可領略到移民語言的特點[7]。所謂的移民英語還包括來自北美的digger(礦工),hungry quartz(沒有希望的石英礦),wash dirt(金沙),stir the passum(鼓動不同意見的爭論),lowdown(內幕),candy(糖果),chick(年輕姑娘)及來自法國的plonk(烈酒)等世界各地的新詞彙。
移民英語以社會語言的形式在澳洲語言形成和發展中顯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
五、澳大利亞的文化特色
澳大利亞現代文化有許多來源,包括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人,前英國殖民地新南威Walesand范迪門土地(塔斯馬尼亞州)人,大規模的各種各樣的移民,19世紀50年代的來自歐洲的世界二戰的難民,以及澳大利亞土著人[8]。
1.藝術
澳大利亞的藝術,電影,音樂,繪畫,烹飪,電視和媒體,體育,都取得了國際社會的承認。然而,從它的音樂、舞蹈及文學的輸出中卻很難體現其獨特的東西。
2.建築
當代澳大利亞建築包括一些標志性建築物,如悉尼歌劇院、皇家展覽大廈、議會大廈和堪培拉,等等。重要建築師有哈里塞德勒和弗蘭西斯格林威。
在歐洲人定居澳大利亞的1788年之前,由土著澳大利亞人建造的標志性建築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只能建些住房而已。住房都是以帳篷和茅屋籬笆為實質性的結構。喬治亞風格的建築體現在早期的政府建築物和塔斯馬尼亞州和悉尼的建築。19世紀中葉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進入了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特別是墨爾本許多舊樓被拆除,替代的是20世紀後期的現代建築。
3.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歷史悠久。據說世界上第一部完整長度的電影是澳大利亞生產的 故事 片凱利幫。然而很快被美國公司最終所購買的電影院就見證了澳大利亞電影業的衰敗。只有查爾斯肖韋爾的經典吉達(1955年)是一個例外[11]。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早期,政府資金的注入,培養了新一代的導演和演員,拍攝了一些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故事片,在國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直到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電影才算真正進入黃金時代。隨著很多成功的電影的誕生,從Mad Max的黑暗科幻小說到Crocodile Dundee的喜劇等。20世紀90年代製作了一個個成功的喜劇,如Muriel’s Wedding,The Castle and Strictly Ballroom等,這個時期,土著電影業每年都能生產多部電影;此外,許多美國製造商已經跟隨Fox head Rupert Murdoch的決定,把製作班底搬到澳大利亞,它使新電影在墨爾本和悉尼的拍攝可以有效地完成,且遠低於美國的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包括The Matrix和Star Wars episodes II and III這樣的巨片。
4.音樂
澳大利亞音樂具有多種風格和流派。澳大利亞音樂大部分是以美國、英國音樂為基礎,傳統的本土音樂要回溯到6000年以前的史前澳大利亞,並且通過像Jimmy Little,Warumpi Band,Yothu Yindi,Tiddas,Wild Water,Christine Anu,Geoffrey Gurrumul Yunupingu,Saltwater Band,Nabarlek,Nokturnl,Pigram Brothers,Coloured Stone,Blek Bala Mujik,Kev Carmody,Archie Roach and Ruby Hunter等藝術家們來延續其風格。
六、結語
澳大利亞是個有著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但其主流文化還是歐洲移民的文化傳統,特別是英國的文化傳統。自1788年以來,英語就是澳大利亞的主要語言。總的說來,澳大利亞英語不像英國、愛爾蘭或美國那些地區與地區之間在發音和方言上有很大差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澳大利亞人所說的英語都大體相同。即便如此,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社會階層所說的英語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在語言上,澳大利亞英語的發音與公認發音的區別顯著,在某些方面更接近倫敦方言的發音;在語法與用法上,澳大利亞英語同標准英式英語則沒有明顯差異;而在詞彙上,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口語詞彙中。澳大利亞英語作為英語的地域性變體,是英式英語、澳大利亞土著語及美式英語等的多種語言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因而呈現一種混合語的特點[12]。研究澳大利亞英語與研究澳洲民族個性和澳洲社會歷史相結合,不僅有助於我們對澳洲文化的了解,而且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其發展、形成的必然性。總的說來,澳語是澳大利亞普通人的語言,具有樸素、粗獷的特點,而且豐富多采,充滿活力和鄉土味。隨著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澳語將進一步得到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Robert Mannell.Impressionistic Studies of Australian English Phonetics,2002.
[2]Crystal,D.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Harrington,J.,Cox,F. and Evans,Z.An acoustic phonetic study of broad,general,and cultivated Australion English vowels.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7.17:155-84.
[4]Robert J.Menner,「The Australian Language」 American Speech,Apr.,1946,Vol.21,(2):120.
[5]Hughes,Robert.The Fatal Shore.London:Harvill,1986.
[6]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 Editor Susan Bambrick,po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7]Bambrick,Susan (e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1994.
[8]新英漢詞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9]遠東英漢大詞典.新華出版社[M].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10]劉有發.澳大利亞英語的特點[J].江西 財經 大學學報,2002,(6).
[11]歐陽岱峰.獨具特色的澳大利亞文化和澳大利亞英語[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
[12]趙家.澳大利亞英語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因素探討[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5,(6).
猜你喜歡:
1. 澳大利亞教育論文
2. 澳大利亞文化英語作文
3. 澳大利亞的禮儀文化
4. 歐洲文化論文
5. 關於歐洲文化的論文
Ⅲ 澳洲本科每學期幾篇論文
澳洲本科每學期至少需要4篇論文。
一、寫作前
1、要知道在引言中陳述論點。
2、用論文的剩餘部分陳述理由和證據,使論點得到充分支持。
3、考慮一下呈現這些內容的順序:怎樣安排段落之間的結構才是最清晰、最有說服力。
澳洲論文寫作輔導
二、論文結構安排技巧
1、相似的想法通常應該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四處分散。
2、每個段落應該在字體上有區別,比如縮進或在段落之間留出額外的行間距。
3、每一段只應該陳述一個要點。
4、每個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小短文。
以主題句開頭,介紹段落的主要觀點;
進一步解釋這個觀點;
為觀點提供相應的證據;
解釋或分析證據;
總結要點,並指出其是如何與整體論點相關聯的。
5、每一段都應該使用過渡詞或短語連接到下一段。
6、段落的順序應該符合邏輯,前後一致。
7、一旦同學寫好了初稿,試著用一句話總結每個段落的要點。
Ⅳ 澳洲研究生的論文多嗎難嗎
澳洲研究生的論文整體相對於英國來說,不算太多。難度主要取決於學校的排名,專業是什麼,是否需要各種數據處理,字數是否比較多,寫作時間是否寬裕。如果論文方面實在有困難可以找專業的論文機構。
Ⅳ 澳大利亞的文化特色論文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年輕的國家,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她的 文化 是英國文化的移植和再創造。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澳大利亞文化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澳大利亞文化論文篇1試論澳大利亞文化認同轉型
摘 要:澳大利亞的文化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土著文化階段、民族文化階段和多元文化階段。其每一階段向另一階段的轉化都有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年輕的澳大利亞是在多次的文化認同轉型中走向成熟的,其發展歷程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利用外界發展自身的典範。
關鍵詞:澳大利亞;文化認同;轉型
對於澳大利亞文化性格的建立,黃源深老師在其著作中有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澳大利亞的文化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土著文化階段、民族文化階段以及多元文化階段。土著文化即在澳洲延續四萬年的原住民文化,雖然幾近被隨英國殖民的西方文明所入侵與扼殺,但仍對後來澳洲文化的發展存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至於民族文化階段則是從1788年英國進入澳洲的殖民文化開始,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演化,才逐漸發展成可稱為「澳大利亞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格。就在其移民社會豐富內涵以及開放發展的趨勢下,澳大利亞民族文化多元性漸成為其文化社會的重要成份。自70年代起,這種對多元寬容態度的提倡,便成為澳大利亞政府主要的文化政策方向。黃源深認為,澳大利亞的當代文化表現在社會層面上是粗獷豁達、平等實際、物質文明、浪漫無羈。這種民族文化融合了寬容多元的精神,在多元異種文化刺激下而能綻放出豐富的生命力。
18世紀經歷圈地運動及工業革命的英國,大量的農村人口為了謀生而集中到城市。然而過度擁擠的人口以及高消費使得謀生並不容易,城市裡出現了大批窮苦的勞工及貧民。面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與尖銳摩擦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城市裡犯罪率不斷上升,英國政府的對應 方法 則是不斷加重及擴大刑罰嚴懲以期嚇阻。為了解決監獄人滿為患及城市人口過度擁擠的問題,英國政府開始將囚犯流放至美澳等地,且往往將底層民眾所犯的輕罪加重判刑以符合流放標准。如此做法一方面可以舒緩城市人口壓力及社會問題,二來又可以拓展海外殖民地。
由於在北美爆發脫離英國的獨立戰爭,澳洲成為英國政府繼北美之後替代流放罪犯的地方。1788年,英國派出由菲利浦總督(Arthur Phillip)率領的第一艦隊載來首批移民抵達澳洲,罪犯及軍人構成了澳洲這批最早移民的主要成員,其後在澳洲發現金礦後及移民獎勵政策下,自由移民才逐漸成為多數,直到1868年全澳廢除流犯政策為止,英國已經在澳洲流放多達168,000名罪犯。在今天,一般便以1788年作為現今澳大利亞聯邦創建所能追溯到最早的一年。
這種罪犯流放史的 經驗 ,對澳大利亞民族的集體心理可能構成了深層的影響。1788年1月26日,菲利浦總督在悉尼灣(Sydney Cove)舉辦了簡單隆重的典禮,宣告英國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正式成立,後來更成為澳大利亞聯邦的 國慶節 。然而對今天的澳大利亞人民而言, 1788年並不是一個純然榮耀的一年。1788年是英國正式將勢力伸入澳洲建立殖民地,同時也是首批發配澳洲之流犯抵達的一年;它象徵的是英國的榮耀,而不是澳大利亞的榮耀。和懷抱夢想前往美國的清教徒相比,這些澳大利亞早期的移民特質也不一樣。這些早年來到澳洲的人們並非為尋找新天地而來,而是一群被英國政府及社會所放逐到遙遠荒陸的有罪之人和社會底層民眾,他們是被迫待在澳洲的一群無奈的英國人。在這個背景下早期移民澳大利亞的群體自然較難積極發展出獨立的自我價值及榮耀,他們的榮耀理當來自於大不列顛帝國殖民的延伸,然而卻是原本在國內的社會地位、文化、生活水平都較為低落的一群。澳大利亞在過去對母國的心態可以說是景仰卻隱含有相形自卑的潛在意識,這使得他們早年似乎不斷的在尋求英國的認同,並強調以身為不列顛人的身份為榮。這種自信的失落讓他們可能特別意識到並強化在面對非西方文明時的優越感。
此外,在澳大利亞的早期移民建立其以白種移民為主社群組織後,便一直想像著一個脆弱的自我。這種想像的來源因素很多,除了前所提及的政經歷史發展因素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孤立偏遠的地理位置所致。澳洲的偏遠位置、晚起步的發展、相對稀少的人口,都讓早年的澳洲白種移民感到不安,擔心自己被西方遺棄。這種脆弱性的想像帶來不安,使澳洲希望盡可能的以各種方式確認自己居於西方國家,並以身為大英帝國的一員為其歸宿。而在外在物質的聯繫上,早期的澳洲移民時常必須依賴母國的接濟,在經濟開始發展後,與英國以及日後與美國的貿易,構成了經濟上最大的支柱,而其國防在二戰前更是依賴英國的保護。在這種脆弱不安感和前所提及的自信相對失落的背景下,澳人便傾向於追求心理上的歸屬感及外部實質上的依賴,導出澳人比 其它 國家更在意確保自己身為優越西方的一份子,且與強大英美均維持好友。
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便可能在這種心態下成為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的基本國策,對於中國和日本等亞太勞工移民的進入,澳大利亞以白人為主的社群在早期顯得相當憂慮,澳人因為特別在意自己的西方身分而刻意對亞洲移民加以區隔歧視。如前所述,由於在西方世界內的自信相對不足,澳人在面對非西方文化時因而特別易於產生優越感,藉由歧視他們來獲取自信失落的慰藉。雖然身處亞太,但澳大利亞過去在論述上認為亞洲是「另一個世界」,然而由於他們實際在地理位置上又和「另一個世界」較為接近,加以前述脆弱性的想像,使得他們對於「亞洲黃種人」可能帶來的威脅特別敏感。讓澳大利亞早期在亞洲特別感到威脅的國家有二,一為甫成為新興強國的黃種日本,二為擁有龐大人口且被西方世界認為是最能代表「東方」的中國。一直到二次大戰後,在澳洲開始轉向多元開放的五零年代以前,澳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從純粹西方國家的角度來想像自己,並透過英美來認識世界。
澳大利亞對母國英國從崇拜並安於其傳統關系,到產生不滿與 反思 ,在歷史上有一次重大事件可作為轉折點。澳大利亞早年在外交上僅關注於與母國的聯系,對外並未有太多獨立發展的外交政策,在外交制度上甚至由英國來代表澳大利亞。二次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日本南侵瓦解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防線已經兵臨澳洲本土之際,英國首相丘吉爾否決了澳洲朝野的求援請求,還准備將澳洲在中東戰場的精銳第七師軍團調往緬甸支持。在危急時刻澳洲國會通過召回澳洲第七師的決議,出身工黨的科廷(John Curtin)並在激辯中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宣告澳大利亞認為太平洋戰爭對澳洲而言是一場主要的戰爭,澳大利亞應該要有自立的能力,並且在外交上將轉而關注與美國的合作。太平洋戰爭確實引起了澳洲對自我身份的反思,澳大利亞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位於亞太的國家,而日本兵臨城下與英國輕視帝國邊陲戰場的態度,強烈刺激了澳大利亞要保衛「自己」的這種想法,促成澳大利亞有別於大英帝國的自我獨立意識。
二戰後澳大利亞轉向追隨美國,然而這種追隨已經和過去從屬英國的關系不一樣,澳大利亞和美國在歷史記憶中的政治位階同屬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美國像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優秀的兄長。在這個時期,澳大利亞在政治上的主體性已漸嶄露。二次大戰結束後,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和歐美各國有了實質性的政治交流和平等地位。在冷戰格局下,澳大利亞追隨著美國以兩大陣營對峙的觀點來認識世界。1972年,工黨領袖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成為澳洲,取代了戰後長期執政有著親英美傳統的自由黨,採取了反戰等非親美策略,開啟了新澳大利亞外交政策上嶄新的一頁,同時白澳政策也在此時正式被廢除。
不久之後,發生全澳震撼的政治事件,1975年工黨的經濟政策失誤導致政治陷入僵局,惠特拉姆向時任總督一職的克爾(John Kerr)請求參議院改選,而寇爾竟宣布以總督職權解除民選惠特拉姆的職務。這個事件確實激起澳洲民眾再次對自我走出英國關系的省思。且在此之前英國加入歐盟的這件事,其實已經對澳大利亞傳統親英的人士造成相當大的打擊。70年代,先是美國反傳統的浪潮影響到澳大利亞新興社會風氣,且各國移民的大量加入,使得多元民族的現實打破了文化一元的情況,澳大利亞政府在80年代宣布採取「多元文化」作為正式的政策方向。
澳大利亞所呈現的文化多元性似乎與美國不同,其既想要改變過去依附推崇英國文化作為唯一主流的立場,然而在自我價值相對薄弱下並沒有很強的主體文化基礎。由於他們不似美國擁有「美國精神」般的也有某種澳大利亞精神,或說澳大利亞精神是在後來才逐漸形成並以開放、多元和自然為期待,因此他們的文化主體性質可能更易接受各種外來的刺激影響。美國文化的多元性是將各種文化吸納進美國這個主體,然而澳大利亞的文化主體則由於沒有強烈的基本元素,而使得各種外來文化更容易生存且可能直接形塑文化構成,寬松開放的文化主體使澳大利亞能去追求展現出一種「世界性」特質的理想。
這種澳大利亞對自己擁有「世界性」期待的理想,除了表現在尊重國內的多元文化共生外,還展現在澳洲對國際事務的態度。澳洲自二戰後便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對事務的意見上,努力表現超然中立,從一種以世界為考慮的高度上去思考。在這種世界性的展現中,澳人可以找到了心理上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榮耀。且由於站在這種高度去思考,而使澳大利亞能對以往極依賴的「西方」世界有所批判,例如在環保、軍事等議題上皆曾與傳統西方國家對立,而人權議題更在白澳政策廢除後成為外交主題之一。澳大利亞對追求世界性的開展和對澳洲自我定位的省思是相關聯的,澳大利亞在走出英國、反省一昧追隨美國以及放棄極力確保自己為西方歐洲國家的進程中,開始逐步整理自己的身份定位。這時,澳大利亞的地理偏遠位置反而能有利於在國際發聲時顯得超然中立,而國內多元民族文化的提倡以及原民傳統則留下的自然思維等,皆有利於其對世界性追求的開展。
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並不是說她的親英美傳統消失了,事實上無論是親英美策略或者以國家戰略利益考慮的態度一直都存在。而在社會上的各種文化元素中,根源英美的文化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強勢的主流。英語能說得好,可說是在當地生活獲得尊重的必要條件。白澳政策雖然已經廢除,但部分澳洲白人仍有這種排斥亞裔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想法,白人作為主流優越的印象也仍存在一些澳洲民眾的心中。1998年由激進種族主義者漢森(Pauline Hanson)所創立的一族黨(One Nation Party),主張排斥非白人移民,尤其針對影響日益增加的亞裔文化,該黨竟在當年的選舉獲得89席中的11席國會席次。雖然一族黨後來遭到不分族群許多民眾的多次抗議並衰微解散,但可知種族主義思維仍然存在於澳洲,並可獲得一些支持。
年輕的澳大利亞是在多次的文化認同轉型中走向成熟的,原因就在於澳大利亞是一個善於利用、借鑒他國的國家。這種擁有多元性、開放性、世界性的自我期待,使澳大利亞社會逐漸走向開放和多元化,正在面向世界、融入世界。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Dalrymple Rawdon. Continental Draft: Australia’s Search for a Reagional Identity. Burlington, Vt. : Ashgate. 2003.
[2] Lachlan Strahan. Australia's China :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黃源深. 澳大利亞文學史〔M〕. 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 出版社,1997.
[4] 黃源深:從孤獨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亞文化簡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 阮西湖 . 澳大利亞民族志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6] 吳禎福 . 澳大利亞歷史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
[7] 張安:.澳大利亞民族文化心理的自卑與優越 [J],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05
[8] 張秋生:澳大利亞與亞洲關系史[M]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9] 張天: 澳洲史 [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澳大利亞文化論文篇2試論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澳大利亞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移民的國家,而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確保了多民族文化的平等和諧發展,不僅豐富了國家的教育資源,而且使得社會得以全面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教育獨具特色,這不僅反映在國家政策提供的有利保障,而且在具體的實施方法、策略、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教育
一、 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與發展
澳大利亞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移民的國家,移民的情況決定了社會的性質。其主要經歷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澳大利亞第一次移民潮是土著人,他們大約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他們代表著一種充滿活力的文化遺產,對現代澳洲具有極大的重要性。第二次移民浪潮從1788第一船隊登陸植物灣起到1945年,主要是英國人和愛爾蘭人移民。1847年,90%的澳洲人口是英國人,其它來自歐洲.只有不到l%來自亞洲。第三次移民潮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澳洲接收了來自許多非歐洲國家與地區的新移民。這些新移民以他們不同的方式影響和改變著澳大利亞的社會狀況,尤其是近些來自印度支那的難民潮也更深地影響著澳大利亞社會特性。移民,澳大利亞這一主要的社會元素,給澳大利亞社會打上了多元文化的印記。
與此同時,移民結構的改變也決定了澳大利亞移民政策的發展演變。同時,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也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同化階段(190l一20世紀60年代中期),1901年制定的這個移民限製法將移民的范疇僅僅局限在英國和愛爾蘭,所有在澳洲定居下來的移民都應接受澳洲主流文化的同化,以便盡快融入澳大利亞社會。第二個階段為融合階段,即20世紀60年代至1972年,出於改善國際形象的迫切要求和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同化政策開始改變。1966年政府開始改革移民法,並對非歐洲移民的限制進行了修改,允許「傑出」非歐洲移民澳大利亞,也對「白澳」政策進行了抑制。隨著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正式終止這個限制性的政策,並提出了尊重移民地位的主張。他指出解決移民政策就是多元文化主義。第三階段是自1972起多元文化的實行。1973年,「多元文化」被政府正式提出,各個少數民族積極回應,紛紛成立全國性的組織以便在主體文化中能夠提倡或體現他們的傳統與語言。
自1979年起,澳大利亞成立了多元文化事務學院.旨在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加強澳洲社會的凝聚力,促進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寬容。之後到1989年,多元文化事務顧問委員會在廣泛咨詢和接受建議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隊國家議程》,並且確定了多元文化的三個方面,即文化認同、社會公正以及經濟效益。隨著這一議程的提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逐漸趨於完善,最終被確立為澳大利亞處理民族文化多樣性問題的一項基本國策。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移民政策進行了新的調整,並且明確要堅持多元化的原則。1996年,霍華德向眾議院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重申文化多樣性原則和無歧視的民族政策,議會一致通過。1999年,澳大利亞國民多遠文化咨詢委員會在名為《新世紀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趨向包容性》的 報告 中闡明了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的方針原則和今後的發展方向。2000年,澳大利亞政府建立了多元化澳大利亞文員會,對多元文化進行監督和管理。2003年,澳政府再次頒布《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多元一體》,重申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要舉措。
二、 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和發展
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市隨著多元文化政策的產生而產生,但是它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亞一直奉行「白澳政策」,拒絕非歐洲地區的移民。當時澳大利亞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借鑒英國的,實行同化教育,而且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來自歐洲的白人移民。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和非歐洲移民接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政府對移民學生採取「被動的通話教育」政策,政府認為移民學生自己必須主動去適應學習環境、語言和學習習慣,學校沒有義務和責任做出任何改變,政府只允許學校使用英語進行授課,限制其他語言在課堂中的使用。
然而,變革不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它並沒有得到現實的尊重。到了80年代早期,澳大利亞所有的州幾乎都接受了多元文化政策。可以說,在澳大利亞,沒有哪個學校沒有受到多元文化政策的影響。教學資源的編制也反映了教育部門的政策。雖然各州的政策努力使教師融入到多元文化的政策中來,但是,真實的落實,尤其是沒有較多移民學生的學校里,這些政策的落實都只是象徵性的。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整個課程體系的實施都是各行其道,沒有一個系統的標准,這就導致了1984年國家多元文化教育咨詢文員會的建立。1973年.政府組建了多個移民教育調查委員會,並在各州學校成立組織委員會,並細致地調查了移民 兒童 的教育問題。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到80年代,澳大利亞各州已完全接受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從80年代初期開始,聯邦政府以及各州開始制定各種形式和層次的多元文化教育實施方法。1987年中期,聯邦政府又制定出了國家語言政策,提出「非英語教學語言」。這就肯定了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的價值,並提供資金在中小學、成人教育機構中進行英語為第二語言和非英語語言的教學研究。1989年出台的《關於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議程》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實施綱領。該議程的實施,使得來自不同家庭、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經歷和傳統得到充分的尊重,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並且承認所有學生對學校、社區及社會所作的貢獻。另外,聯邦政府還制定了發展和提高土著居民教育的政策,以增加土著居民的教育、就業的機會。從此,澳大利亞由多民族、多種族人口形成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事業開始得到全面發展。
三、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具體體現
(一)政府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資金支持
澳大利亞政府非常重視多元文化課程的開發,並成立組織了相關部門負責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課程。國家設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員會,各個州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的政府顧問委員會或相應的管理機構,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不僅如此,澳大利益對土著居民的教育問題也日益重視,各州政府不但撥資金以提高土著學生入學率和教育質量,還在進行教育撥款時向土著學生較多的地區和州傾斜。
(二)構成了一套多元化的課程體系
澳大利亞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取多元文化政策,為多元文化創造有利的條件,聯邦政府和各州都高度重視並支持多元文化課程的開發,並且成立相關的部門負責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課程。澳大利亞多元文化課程反映在課程文化背景、課程目的、課程設置以及課程管理實施中。課程的設立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澳大利亞強調國家執行多元文化主義,而國家統一推動多元文化課程是其多遠文化教育的一個新特點。澳大利亞在全國范圍內把普通教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人都必須重點學習的共同基礎課程,其內容包括社會認為一切成員都應具備的知識觀念、本領和價值觀,具有規定性。另一部分是選修課程,是一套可以根據學生願望、興趣、才能以及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的需要來確定的內容,由各州、各校自行選擇。在課程管理方面,澳大利亞中小學實行分權、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聯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全國中小學的課程.只對各州中小學課程發展給予指導和資助。學校也為教師提供課程發展的空間,允許教師自主開發多元文化課程。
(三)保護和發展本國語言的多元化特點
澳大利亞政府為了保護本國語言的多元化特色,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1997年澳大利亞頒布了《語言問題國家政策》,這是澳大利亞第一部明確的官方語言政策。該政策規定了英語為澳大利亞的國語和官方語言,並一直堅持以下四條澳大利亞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1)確保英語的支配地位;(2)保護其他語言的穩定發展;(3)提供英語外其他語言的服務工作;(4)提供學習第一語言的機會。同時注重土著語言的保護和研究。
(四)注重多元文化師資的培養
學生背景的多元化給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就使得教師必須學習如何滿足多民族學生的需要,必須設計、安排出可行的課堂管理制度,必須設計有文化交融的課程進行教學。政府還在高等教育院校設置教師培訓專業項目,主要為從事多元文化教學的各級各類學校培養教師,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使用多元文化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使用批判性的教育方法和成熟的語言教學。此外,政府還招聘和培訓土著教職員工,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土著學生的需要,同時要求所有任課教師掌握土著居民的歷史、文化和語言。政府為加強土著教師隊伍建設,還制定了一系列的 措施 對土著居民教育的教師給予種種優惠等。
四、 澳大利亞多遠文化教育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
我國作為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和諧,面臨著處理教育一體化與多元化之間協調的問題。我國一直在不斷努力探索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途徑與模式,經過建國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少數民族教育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如何切實提高教育的質量還是我們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澳大利亞寬容、開放、民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為我國民族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借鑒價值。
(一) 必須確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理念
我國的民族教育與澳洲多元文化教育在發生的背景、實施的內容和方法、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各個級別的民族學校,甚至有民族學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到目前並沒有形成完整而科學的民族教育體系。長期以來,民族教育作為普通教育的一個補充部分,民族性沒有得到體現;也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教學論;雙語教育也是停留在摸索階段.並沒有一套體系遵循;課程設置上忽視民族 傳統文化 建設,民族學校與內地同科目,開展「應試」與「升學」教育。因此,我國的民族教育要堅持開放、民主、寬容的態度,認識到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確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體現我國社會的多元文化性,這樣才能使教育的發展既有國家的一體性又彰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二)教育政策要向民族教育傾斜
澳大利亞制定為多元化教育的實施和執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條文、法令、法規等,從而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和順利實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證和政策上的依據。此外,這些法規法律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每項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有相應的人員、財務和組織機構做保障。我國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時,要按照民族地區教育優先發展的思路。在政策制定、實施、資金保障層面要確保我國民族教育多元化發展,建立民族地區教育補償機制,加快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均衡發展。我們要將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具體措施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促進其本土化轉化。
(三)為培養多元文化師資力量提供必要條件
師資力量的提高和完善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必備條件。我國師資培養課程體系基本上全國趨同,很少有涉及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的訓練。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改善現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更新多元文化教師的教育觀念,將培養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納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其次,少數民族可以聘請民間的一些藝人、長者、學者擔任民族學校的客座教師,不定期和教師進行座談交流,幫助教師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民族地區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此同時,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定期定向撥款資助教師培訓,同時注重對教師多元文化知識和跨文化教學能力的專業訓練,能夠使教師順利應對跨文化的教育教學情境,辨別學生不同文化的行為模式,使用學生熟悉的教學法,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 孫燕. 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時代教育.2011.1.
[2] 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楊洪貴.戰後移民與澳大利亞人口變遷[J].渝西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5.
[4] 姜峰,劉麗莉.澳大利亞《土著民族教育(目標援助)法案》[J].中國民族教育,2009,(5):41—43.
[5] 鄭信哲.澳大利亞的民族教育發展特色[J].世界民族,2000.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澳大利亞文化論文」